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含节理隧道洞口段地震动力放大效应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信春雷 高波 +1 位作者 周佳媚 闻毓民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1期269-274,共6页
汶川大地震造成都江堰至汶川公路距震中较近的区域多座隧道严重受损,其中隧道洞口段的震害尤为严重。与隧道其他部位不同,洞口段在地震过程中具有与地面结构类似的动力放大效应。通过采用三维离散单元计算程序,研究了含节理隧道洞口段... 汶川大地震造成都江堰至汶川公路距震中较近的区域多座隧道严重受损,其中隧道洞口段的震害尤为严重。与隧道其他部位不同,洞口段在地震过程中具有与地面结构类似的动力放大效应。通过采用三维离散单元计算程序,研究了含节理隧道洞口段仰坡和衬砌结构的动力放大效应,并与汶川地震隧道实际震害做比较。结果表明:较低刚度的结构面对地震波造成较大的衰减。结构面刚度小于1.5GPa/m时,其对地震波的衰减作用大于仰坡动力放大效应。仰坡坡面与结构面交汇处动力放大效应明显。当结构面刚度等于或大于岩体刚度时,其对地震波的衰减作用不明显。仰坡高度和倾角增大,动力放大效应越明显,且仰坡高度较倾角的动力放大效应明显。所得结论对隧道工程抗减震的研究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山岭隧道 动力放大效应 节理 三维离散单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柔下刚混合结构动力放大效应简化计算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熊海贝 陈琳 +1 位作者 吴颖 贾国成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19-225,共7页
上柔下刚混合结构更易产生"鞭梢效应".在考虑刚度比、质量比对结构动力特性的影响,提出刚度质量综合比概念的基础上,假定上下部结构阻尼比相等,推导出了可用于工程应用的上柔下刚混合结构动力放大效应简化计算方法;采用1组公... 上柔下刚混合结构更易产生"鞭梢效应".在考虑刚度比、质量比对结构动力特性的影响,提出刚度质量综合比概念的基础上,假定上下部结构阻尼比相等,推导出了可用于工程应用的上柔下刚混合结构动力放大效应简化计算方法;采用1组公开发表的振动台试验数据分别以轻木-混凝土二层结构("1+1"体系)、三层结构("1+2"体系)、六层结构("2+4"体系)为例共7个案例,采用振型分解法对简化计算法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简化方法与振型分解法的误差均低于20%,验证了使用简化计算法计算上柔下刚混合结构动力放大效应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当整体结构下上刚度比不小于7时,可采用简化计算法计算上部结构的动力放大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结构 轻木-混凝土结构 上柔下刚 动力放大效应 刚度质量综合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底脱空条件下交叉隧道动力放大效应 被引量:3
3
作者 董捷 仲帅 王志岗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7期293-299,共7页
对于交叉隧道这一结构形式,下穿隧道的存在会使得上跨隧道交叉段结构在列车荷载作用下动力响应大于非交叉段。依托新建京张草帽山交叉隧道工程,采用现场测试的手段对交叉隧道动力放大效应进行了验证,基于有限差分法建立三维仿真模型,对... 对于交叉隧道这一结构形式,下穿隧道的存在会使得上跨隧道交叉段结构在列车荷载作用下动力响应大于非交叉段。依托新建京张草帽山交叉隧道工程,采用现场测试的手段对交叉隧道动力放大效应进行了验证,基于有限差分法建立三维仿真模型,对基底脱空条件下交叉隧道动力放大效应开展研究,并分析隧道净距、围岩级别对加速度放大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交叉段各特征点动力放大效果由大至小依次为隧底、拱腰和拱顶;基底脱空会加剧交叉段动力放大效应;随着隧道净距减小和围岩级别降低,交叉点动力放大效应会有所增强,基底脱空时加速度放大系数相比于基底完好时受到隧道净距的影响更为显著。并考虑交叉隧道动力放大效应,对交叉隧道设计、施工及后续运营提出了一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叉隧道 基底脱空 现场测试 动力放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动风作用下悬垂绝缘子串风偏计算模型及特性分析
4
作者 闫聪 谢强 邹峥 《高电压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327-5337,共11页
为探究脉动风下悬垂绝缘子串的动态风偏及其特性,弥补对其研究多集中于静力公式计算和有限元分析的不足,并为实际工程设计和线路风偏防治提供理论参考。假定脉动风下导线的响应为小变形并忽略其振型和连续档的影响,通过分析无高差线路... 为探究脉动风下悬垂绝缘子串的动态风偏及其特性,弥补对其研究多集中于静力公式计算和有限元分析的不足,并为实际工程设计和线路风偏防治提供理论参考。假定脉动风下导线的响应为小变形并忽略其振型和连续档的影响,通过分析无高差线路中绝缘子串和导线的受力状态,在静力公式基础上引入惯性力,并考虑气动阻尼效应,根据达朗贝尔原理建立悬垂绝缘子串的风偏动力方程,可用4阶龙格库塔法对其进行求解。通过算例分析发现,该理论模型能够有效计算绝缘子串的风偏时程,且风偏角度围绕其均值浮动的范围会随风速的增大而减小;同时,脉动风对目标绝缘子串风偏角的动力放大系数主要在1.05~1.45之间,该动力放大效应不可忽视并会随着风速的增大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垂绝缘子串 风偏 气动阻尼效应 动力方程 分布特征 动力放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中美抗震规范中电气设备抗震设计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解琦 郝际平 +3 位作者 张文强 丁媛媛 林山 张玉明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88-193,共6页
为研究我国电力设备抗震设计规范的适用性,以日本、中国和美国的电力设施抗震设计规范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3个国家规范在电气设备动力反应放大效应、法兰-瓷套管连接和电气设备振动台试验等方面的不同特点。通过国内外抗震规范的综合... 为研究我国电力设备抗震设计规范的适用性,以日本、中国和美国的电力设施抗震设计规范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3个国家规范在电气设备动力反应放大效应、法兰-瓷套管连接和电气设备振动台试验等方面的不同特点。通过国内外抗震规范的综合对比,分析了我国电气设备抗震设计的优缺点,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的抗震设计理论,为修订我国电气设备抗震设计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气设备 动力放大效应 法兰-瓷套管连接 振动台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翠华山山崩地质遗迹景观离散元数值模拟 被引量:6
6
作者 吕艳 王根龙 张新社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43-449,共7页
城市地质遗迹景观调查研究是城市地质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而探索地质遗迹景观的成因则是挖掘其科学价值和实施保护措施的关键问题。以中国"山崩奇观"的翠华山山崩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天然地震记录作为地震输入条件,借助离散... 城市地质遗迹景观调查研究是城市地质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而探索地质遗迹景观的成因则是挖掘其科学价值和实施保护措施的关键问题。以中国"山崩奇观"的翠华山山崩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天然地震记录作为地震输入条件,借助离散元动力分析模块,对翠华山山崩的动力响应规律进行了数值模拟,再现了地震山崩的启动、加速、解体、堆积的全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地震惯性力作用使山体质点加速度和速度产生放大效应,特别是山体顶部的动力放大效应最为显著,加速度放大系数达2.0;翠花山山崩具有高速远程的特点,其前缘的崩塌体最大水平速度达44m·s-1,崩落水平距离达460m,堵塞沟谷形成堰塞湖;地震山崩的整个破坏过程包括4个阶段,分别为启动阶段、加速阶段、减速阶段和堆积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遗迹景观 离散单元法 地震山崩 动力放大效应 高速远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浑厚山体随高程增加由表及里地震动响应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马潇 王运生 +3 位作者 罗永红 陈军 曹洪 毕杨杨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288-1293,共6页
为探究浑厚山体不同高程由表及里地震动响应规律,以冷竹关山体为例,采用离散元软件建立地形与风化介质组合模型,并从底部边界输入汶川地震波信号,研究该山体两侧边坡的内外动力响应规律。结果表明,随着高程的增加,靠大渡河一侧边坡坡体... 为探究浑厚山体不同高程由表及里地震动响应规律,以冷竹关山体为例,采用离散元软件建立地形与风化介质组合模型,并从底部边界输入汶川地震波信号,研究该山体两侧边坡的内外动力响应规律。结果表明,随着高程的增加,靠大渡河一侧边坡坡体内与坡表的加速度放大系数均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节律性变化,在近坡顶时增大较快并达到最大值;靠近瓦斯沟一侧边坡坡表受地形起伏的影响,加速度放大系数存在凸坡放大、凹坡减小的特征;相同高程,随边坡由表及里深度的增加,加速度放大系数表现为逐步减小,当距坡表150~200 m时放大曲线趋于平缓;随高程的增加,加速度放大系数由表及里的减小速度变缓,且放大曲线收敛平缓的深度增大;随岩体风化程度的增加,岩体介质波速降低,共振效应使得加速度响应增大,与此同时,斜坡地形与介质组合效应使得坡表峰值加速度放大系数在2.0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浑厚山体 动力放大效应 数值模拟 峰值加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不同固定条件的核电设备多维地震响应振动台试验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徐卫锋 李彬彬 +4 位作者 刘博 王社良 李一凡 贾亮卫 赵青云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89-95,共7页
在核电站中:核电设备通过不同的固定条件与结构相连,地震作用时设备与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复杂,为分析核电设备多维地震响应并鉴定其抗震性能,进行了考虑不同固定条件的核电设备多维地震响应振动台试验研究。振动台试验进行了5次运行基准... 在核电站中:核电设备通过不同的固定条件与结构相连,地震作用时设备与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复杂,为分析核电设备多维地震响应并鉴定其抗震性能,进行了考虑不同固定条件的核电设备多维地震响应振动台试验研究。振动台试验进行了5次运行基准地震和1次安全停堆地震的动力时程激振,以及试验首末2次动力特性测试。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固定条件会影响核电设备多维地震响应的加速度峰值、反应谱特性和动力放大系数,与设备直接固定于振动台相比,将核电设备悬挂固定于剪力墙再与振动台连接的固定条件,改变了设备反应谱特性,且放大了响应的加速度峰值,具有显著的动力放大效应,使核电设备多维地震响应更为强烈。因此,对此类固定条件的核电设备,在产品设计及安装固定时要充分考虑动力放大效应,以提高设备的抗震韧性。抗震试验前后,核电设备功能运行正常,结构完整性好,抗震性能满足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电设备 振动台试验 多维地震响应 动力放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