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动力强度折减法在水工隧洞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
作者 陈平货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99-102,共4页
采用动力强度折减法对水工隧洞进行了地震作用下稳定性数值计算分析,并进行了振动台模型试验,模拟了地震对隧洞的作用,得到了和数值计算一致的结果,对其进行了对比验证。结果表明:隧洞的破坏是一个渐变过程,首先在薄弱部位形成破裂区,... 采用动力强度折减法对水工隧洞进行了地震作用下稳定性数值计算分析,并进行了振动台模型试验,模拟了地震对隧洞的作用,得到了和数值计算一致的结果,对其进行了对比验证。结果表明:隧洞的破坏是一个渐变过程,首先在薄弱部位形成破裂区,逐渐扩大,直至破裂区贯通破坏;不同埋深隧洞在地震中的破坏形式不同,浅埋隧洞在其上方形成贯通到地面的破裂区,深埋隧洞在其周围形成贯通的破裂区,并不延伸到地面;隧洞的洞径对隧洞的动力稳定性影响较大,洞径增大1倍,安全系数降低45%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工隧洞 动力强度折减法 地震 埋深 振动台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隧道围岩结构地震动稳定性分析的动力有限元强度折减法 被引量:17
2
作者 程选生 郑颖人 田瑞瑞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241-1248,共8页
为了得到隧道围岩结构的地震动安全系数,借助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首先对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模型进行模态分析,得到质量阻尼系数和刚度阻尼系数;其次由静力分析模型得到竖向边界上的水平向支座反力,然后将结构自重转化为温度边界条件,通... 为了得到隧道围岩结构的地震动安全系数,借助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首先对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模型进行模态分析,得到质量阻尼系数和刚度阻尼系数;其次由静力分析模型得到竖向边界上的水平向支座反力,然后将结构自重转化为温度边界条件,通过热分析得到模型各节点的温度,从而实现在动力分析中考虑重力的影响;最后采用悬臂梁动力分析模型,导入热分析获得的模型各节点的温度,并在竖向边界上施加水平向支座反力,通过不断折减围岩塑性区的凝聚力c和内摩擦角Φ,直到计算不收敛为止,从而得到隧道围岩结构的地震动安全系数。数值算例结果表明:采用的方法是可行的,将围岩结构自重转化为节点温度的措施解决了以往动力分析不能考虑结构自重的难点,进而为以后地震作用下隧道动力安全系数的计算及其工程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隧道 围岩结构 稳定性 动力有限元强度减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强度原理的顺层岩质边坡动力安全系数判据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赵宝友 郑天照 +1 位作者 王东 曹兰柱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11-819,共9页
基于完全动力的有限差分强度折减法,对6种判据求解地震荷载作用下顺层岩质边坡动力安全系数的有效性和适用性进行分析,并与刚体极限平衡法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塑性区和岩体层面剪切滑移状态贯通判据是判别顺层岩质边坡... 基于完全动力的有限差分强度折减法,对6种判据求解地震荷载作用下顺层岩质边坡动力安全系数的有效性和适用性进行分析,并与刚体极限平衡法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塑性区和岩体层面剪切滑移状态贯通判据是判别顺层岩质边坡处于临界失稳状态的必要非充分条件,以其为判据获得的动力安全系数略小于其它判据对应的动力安全系数,工程意义上偏于保守;由于很难事先预知边坡滑裂面的几何形状和位置,层面上下岩体相对位移突变判据、层面剪切滑移位移突变判据和动力安全系数时程判据的普遍适用性较差。建议联合塑性区和层面剪切滑移状态贯通判据以及滑体特征点位移或位移变化速率突变判据,进行地震等动载作用下顺层岩质边坡动力安全系数的求解;为使所选取的特征点具备普遍适用性,可在坡脚至坡顶之间的坡面上间隔一定距离选取监测点,作为监测边坡位移或位移变化速率的特征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层岩质边坡 完全动力强度折减法 动力安全系数 失稳判据 地震动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埋入式抗滑桩振动台模型试验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许江波 郑颖人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896-1902,共7页
近几年,埋入式抗滑桩由于其自身的特点而在边坡支护中得到广泛应用,成为边坡支护的一种主要支护方式。静力情况下,埋入式抗滑桩的研究已经较为成熟,动力作用下的研究目前还较少。设计完成了边坡振动台大型模型试验,通过输入不同类型、... 近几年,埋入式抗滑桩由于其自身的特点而在边坡支护中得到广泛应用,成为边坡支护的一种主要支护方式。静力情况下,埋入式抗滑桩的研究已经较为成熟,动力作用下的研究目前还较少。设计完成了边坡振动台大型模型试验,通过输入不同类型、幅值、频率的地震波和白噪声激励,探讨地震作用下埋入式抗滑桩模型边坡的动力特性与振动响应规律以及地震动参数对动力特性和动力响应的影响。然后对此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能够更好地指导边坡抗震设计,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强度折减法 埋入式抗滑桩 地震边坡支护 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爆破荷载作用下隧道中隔岩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吴波 兰扬斌 +2 位作者 吴昱芳 杨仕升 路明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32-37,共6页
为研究爆破动力荷载作用下隧道中隔岩稳定性评价标准,以福州地铁2号线为工程背景,结合强度折减动力分析法和数值模拟,同时考虑中隔岩塑性区贯通、位移超过规范值、计算不收敛3种判据,综合对隧道中隔岩进行动力安全系数分析,研究隧道不... 为研究爆破动力荷载作用下隧道中隔岩稳定性评价标准,以福州地铁2号线为工程背景,结合强度折减动力分析法和数值模拟,同时考虑中隔岩塑性区贯通、位移超过规范值、计算不收敛3种判据,综合对隧道中隔岩进行动力安全系数分析,研究隧道不同净距、不同开挖进尺后行洞隧道爆破开挖对隧道整体安全系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隔岩塑性区贯通时特征点位移和规范中位移限值较为接近,可共同作为评价中隔岩稳定性的最终评价标准;隧道净距越大、进尺越小,隧道整体安全系数越高;对围岩质量较差且净距小于1.6m的双线隧道进行爆破开挖时,建议将爆破进尺控制在2m以内。研究结果可为类似工程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隔岩 爆破施工 动力强度折减法 安全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渗流和双向地震下跨海减震隧道的稳定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程选生 俞东江 +2 位作者 刘博 徐伟伟 林梅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82-890,共9页
为了研究渗流和双向地震作用下跨海减震隧道工程结构的稳定性,采用动力有限元静力强度折减法,并利用ADINA软件分别建立了结构场和流体场分析模型。考虑黏弹性人工边界、双向地震和渗流的影响,研究海水深度、覆岩厚度和渗透系数对设置减... 为了研究渗流和双向地震作用下跨海减震隧道工程结构的稳定性,采用动力有限元静力强度折减法,并利用ADINA软件分别建立了结构场和流体场分析模型。考虑黏弹性人工边界、双向地震和渗流的影响,研究海水深度、覆岩厚度和渗透系数对设置减震层跨海隧道动力稳定安全系数的影响以及塑性区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渗流和双向地震作用下,跨海减震隧道结构的塑性区最先出现在隧道结构的两侧拱脚和拱肩周边部位,拱顶部位没有出现塑形区;覆岩厚度越厚,设置减震层对跨海隧道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系数提高越少;海水深度和渗透系数的变化对设置减震层跨海隧道结构的安全系数影响不大;覆岩厚度的变化对跨海隧道在渗流和地震作用下安全系数的影响大于海水深度和渗透系数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震 隧道 流-固耦合 动力有限元静力强度减法 安全系数 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ew methods of safety evaluation for rock/soil mass surrounding tunnel under earthquake 被引量:1
7
作者 程选生 DOWDING Charles H 田瑞瑞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7期2935-2943,共9页
The objective of this work is to obtain the seismic safety coefficient and fracture surface and proceed with the seismic safety evaluation for the rock mass or soil mass surrounding a tunnel,and the limitation of eval... The objective of this work is to obtain the seismic safety coefficient and fracture surface and proceed with the seismic safety evaluation for the rock mass or soil mass surrounding a tunnel,and the limitation of evaluating seismic stability is considered using the pseudo-static strength reduction.By using the finite element software ANSYS and the strength reduction method,new methods of seismic safety evaluation for the rock mass or soil mass surrounding a tunnel are put forward,such as the dynamic finite element static shear strength reduction method and dynamic finite element shear strength reduction method.In order to prove the feasibility of the proposed methods,the results of numerical examples are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pseudo-static strength reduction method.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two methods are both feasible,and the plastic zone first appears near the bottom corners; 2) the safety factor of new method Ⅱ is smaller than that of new method I but generally,and the difference is very small.Therefore,in order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the structure,two new methods are proposed to evaluate the seismic stability of the rock mass or soil mass surrounding a tunnel.A theoretical basis is provided for the seismic stability of the rock mass or soil mass and the lining surrounding a tunnel and also provided for the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UNNEL rock or soil mass surrounding tunnel earthquake stability safety evalu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