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动力学体系二维数据的秩分析及其应用 被引量:3
1
作者 陈迪钊 梁逸曾 徐承建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924-929,共6页
详细论证了动力学体系中存在的多种共线性情况,以及在此情况下二维数据阵的秩与独立反应数及组分数的关系 分析了通过增秩这一方式来判断体系组分数的条件 讨论了反应间存在物质交换对数据阵秩的影响.建立起一套通过秩分析判断未知动力... 详细论证了动力学体系中存在的多种共线性情况,以及在此情况下二维数据阵的秩与独立反应数及组分数的关系 分析了通过增秩这一方式来判断体系组分数的条件 讨论了反应间存在物质交换对数据阵秩的影响.建立起一套通过秩分析判断未知动力学体系中存在的反应组分数、独立反应数以及可能反应机理的方法.将秩分析技术应用到聚苯胺与质子酸反应,初步分析了该体系存在的多种吸光性结构及结构变化.确定了[H+]=0.01-0.1mol·L-1范围内,聚苯胺与质子酸反应存在一个三结构两步互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学体系 二维数据 秩分析 因子分析 聚苯胺 反应机理 掺杂反应 光谱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球化学动力学体系 被引量:5
2
作者 於崇文 《现代地质》 CAS CSCD 1989年第3期267-289,共23页
本文以地球化学作用与其时-空结构的统一性为指导思想,将地质区域和各种地质体视为动力学体系,应用耗散结构理论,通过对云南个旧钖、多金属成矿区的研究,讨论地球化学动力学体系的建立。 作者应用马尔科夫过程理论揭示了沉积过程的地球... 本文以地球化学作用与其时-空结构的统一性为指导思想,将地质区域和各种地质体视为动力学体系,应用耗散结构理论,通过对云南个旧钖、多金属成矿区的研究,讨论地球化学动力学体系的建立。 作者应用马尔科夫过程理论揭示了沉积过程的地球化学旋回性,并用动力学体系分析阐明每一旋回的时间结构。花岗岩浆的分离结晶作用与对流驱动的热重力扩散作用相结合导致了岩体内痕量元素的化学分带。岩浆期后体系系由具有非线性动力学机制的复杂的反应-输运网络所构成,其拓朴结构使体系产生异常的动力学行为。通过各种物理化学参数的实验测定建立了成岩、成矿作用的动力学模型,并用计算机模拟了典型矿田内热液流体的流速场与温度场。 地球化学全过程的时间结构可以归结为热力学分枝的分支在时间上的展开或多阶耗散结构的阶梯。地球化学场的空间结构产生于耗散结构的局域化和化学波的成生与传播。成矿区域是囿于有界介质内的局域化耗散结构。不同反应前锋的差速前进从而产生不同物种的分异沉淀使成矿区域出现化学分带。成矿源区起因于某种化学反应核心或特殊的物理边界所产生的局域不均一性。 对地球化学动力学体系作进一步的研究可以揭示金属矿源学、历史地球化学与区域地球化学之间的内在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作用 地球化学过程 地球化学场 时-空结构 地球化学动力学体系 耗散结构 化学波 化学分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动力学的研究(Ⅰ)——热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 被引量:29
3
作者 邓郁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1985年第7期621-626,共6页
本文根据化学反应热与反应进度的对应关系,导出了热动力学体系的基本方程和热动曲线的解析表达式。并提出了一种新的热动力学研究法。在量热体系中进行的化学反应,称为热动力学反应体系。体系温度与时间的函数关系,称为热动曲线。根据... 本文根据化学反应热与反应进度的对应关系,导出了热动力学体系的基本方程和热动曲线的解析表达式。并提出了一种新的热动力学研究法。在量热体系中进行的化学反应,称为热动力学反应体系。体系温度与时间的函数关系,称为热动曲线。根据热动曲线研究反应动力学是很有意义的,在国外早巳开展工作^([1,2])。但是,热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至今还不够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学 反应进度 反应动力学 化学反应热 解析表达式 动力学反应 动力学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陆动力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理论与应用 被引量:45
4
作者 许志琴 李廷栋 +3 位作者 杨经绥 嵇少丞 王宗起 张泽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433-1444,共12页
近十年来大陆岩石圈流变学、板块下的构造和整个地幔运动、现代大陆变形动力学、大陆深俯冲动力学、"中下地壳的隧道流"、复合造山带和复合造山动力学、盆-山耦合与大陆增生、地幔物质和地幔动力学以及全球大陆科学钻探整合... 近十年来大陆岩石圈流变学、板块下的构造和整个地幔运动、现代大陆变形动力学、大陆深俯冲动力学、"中下地壳的隧道流"、复合造山带和复合造山动力学、盆-山耦合与大陆增生、地幔物质和地幔动力学以及全球大陆科学钻探整合计划等大陆动力学研究的重要进展,表明大陆动力学是继"板块构造"之后固体地球科学发展的新的起点,建立大陆动力学新的理论体系以及为资源、能源、环境和预防地震灾害的人类需求服务,是大陆动力学发展的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变学 现代大陆变形和新构造 大陆深俯冲 隧道流 地幔构造 大陆科学钻探 大陆动力学新理论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车体柔性的货车动力学仿真 被引量:28
5
作者 程海涛 王成国 钱立新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40-45,共6页
应用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进行货车动力学仿真研究。以货车 C6 2 A和罐车 G6 0 为对象 ,把转向架和轮对作为刚体 ,车体作为柔性体 ,对车体建立有限元模型并进行模态分析。用超单元概念通过界面凝聚功能对柔性车体进行预处理 ,组成刚 -柔... 应用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进行货车动力学仿真研究。以货车 C6 2 A和罐车 G6 0 为对象 ,把转向架和轮对作为刚体 ,车体作为柔性体 ,对车体建立有限元模型并进行模态分析。用超单元概念通过界面凝聚功能对柔性车体进行预处理 ,组成刚 -柔耦合的车辆动力学模型并进行动力学仿真计算 ,通过与刚性系统模型的运算结果进行对比 ,分析车体的柔性效应对车辆运行安全性的影响。仿真计算是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 NASTRAN(MSC)和多体系统动力学软件 ADAMS/ Rail来完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货车 多柔性体系动力学 有限元 脱轨 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壳结构“折叠展开式”提升过程中动力响应分析 被引量:9
6
作者 罗尧治 陈晓光 +1 位作者 沈雁彬 胡宁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39-645,共7页
网壳结构折叠展开式提升过程涉及机构运动分析,动力效应十分明显.采用拉格朗日方程形式的多柔体动力学可以有效地避免刚度矩阵奇异以及刚度矩阵的分解、迭代复杂等问题.经过分析研究得出了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各阶段的结构的动力特性,包括... 网壳结构折叠展开式提升过程涉及机构运动分析,动力效应十分明显.采用拉格朗日方程形式的多柔体动力学可以有效地避免刚度矩阵奇异以及刚度矩阵的分解、迭代复杂等问题.经过分析研究得出了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各阶段的结构的动力特性,包括一些动力参数(初始加速度、提升高度、阻尼)对机构运动受力的影响以及机构在不同状态下的自振频率等.在跟踪了整体提升过程中的位移轨迹和各杆件单元的应力状态,并通过比较数值计算结果和实际测量数值后得出了可信的动力系数,为工程设计参数的选取以及网壳整体提升过程中的动力响应理论分析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壳结构 折叠展开式 提升过程 动力响应分析 体系动力学 拉格朗日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amilton体系的弹性行进索精确模态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任西春 王跃方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z2期744-746,共3页
用Hamilton体系动力学建立弹性轴向行进索动力学微分方程.引入位移的对偶函数,根据给定的边界条件,导出Hamilton对偶方程组.用分离变量法求解系统的各阶共轭特征值对和特征函数对,并提出特征函数的辛共轭正交归一关系.考虑前若干阶线性... 用Hamilton体系动力学建立弹性轴向行进索动力学微分方程.引入位移的对偶函数,根据给定的边界条件,导出Hamilton对偶方程组.用分离变量法求解系统的各阶共轭特征值对和特征函数对,并提出特征函数的辛共轭正交归一关系.考虑前若干阶线性振动模态,使用展开定理,将索的位移表示成共轭的模态函数的级数和.算例分析了索的模态和构形响应随不同行进速度的变化,得到索的响应构形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态分析 Hamilton体系动力学 行进索 对偶 辛共轭正交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燕山运动与东亚构造体制的转变 被引量:292
8
作者 赵越 徐刚 +3 位作者 张拴宏 杨振宇 张岳桥 胡健民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4年第3期319-328,共10页
构造体制转变的本质是动力学体系的转变。东亚构造体制的转变是从一个汇聚碰撞的动力学体系转变为一个活动大陆边缘的动力学体系。其核心问题是古太平洋板块开始向新生的亚洲大陆下俯冲。在这一独特的动力学体系转变过程中 ,产生了陆缘... 构造体制转变的本质是动力学体系的转变。东亚构造体制的转变是从一个汇聚碰撞的动力学体系转变为一个活动大陆边缘的动力学体系。其核心问题是古太平洋板块开始向新生的亚洲大陆下俯冲。在这一独特的动力学体系转变过程中 ,产生了陆缘俯冲消减增生杂岩带 ,火山弧和相关的表壳变形等一系列标志。文中强调以自然的、显著的、易于识别的标志———火山弧的出现代表东亚构造域动力学体系的转变 ;指出翁文灏命名的燕山运动A幕———髫髻山组火山岩下的不整合 ( ( 16 0± 5 )Ma前 )和B幕———张家口组火山岩下的不整合 ( ( 13 5± 1)Ma前 )代表这一转变。也就是说 ,燕山运动是东亚构造体制转变的产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运动 东亚 构造体制 动力学体系 火山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构造中的西秦岭—松潘大陆构造结 被引量:392
9
作者 张国伟 郭安林 姚安平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3-32,共10页
位于中国大陆中部的西秦岭—松潘大陆构造结属于地壳尺度上的巨型构造。该巨型构造是在中国大陆完成其主体拼合过程中 ,在特提斯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太平洋和古亚洲及其后的环西伯利亚弧形构造三大构造动力学体系共同作用下 ,由构成中... 位于中国大陆中部的西秦岭—松潘大陆构造结属于地壳尺度上的巨型构造。该巨型构造是在中国大陆完成其主体拼合过程中 ,在特提斯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太平洋和古亚洲及其后的环西伯利亚弧形构造三大构造动力学体系共同作用下 ,由构成中国大陆的主要造山带及地块交接汇聚而成 ,成为东西向的中国大陆中央造山系、近南北向的川滇—贺兰构造带和中新生代以来形成的青藏高原之间交接转换的关键构造域。在先期构造基础上 ,构造结形成具有东、西和北三个重要边界以及内部东北、东南、西南和南端等多个具体构造结点。其内部主干构造勉略—阿尼玛卿构造带又将其划作西秦岭和松潘地块南北两部分。西秦岭—松潘构造结主要形成于中国大陆印支主拼合期 ,并叠加印支期后陆内构造。构造结内组成与结构复杂 ,构造样式繁多 ,包含有丰富的大陆地质信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秦岭—松潘构造结 三大构造动力学体系 交接转换 印支期 东古特提斯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南多重褶皱构造及背景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郭安林 程顺有 +4 位作者 张朝锋 李广 谷华 葛菲 张琳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84-489,共6页
目的探讨川西南多重构造(东西、北东和北西褶皱构造)特别是褶皱构造的相互关系、形成时序和不同尺度的构造背景。方法野外观察和室内分析相结合,局部构造和区域构造相结合。最后放在全球尺度构造体系的背景上加以分析,说明其形成原因。... 目的探讨川西南多重构造(东西、北东和北西褶皱构造)特别是褶皱构造的相互关系、形成时序和不同尺度的构造背景。方法野外观察和室内分析相结合,局部构造和区域构造相结合。最后放在全球尺度构造体系的背景上加以分析,说明其形成原因。结果研究区内的东西构造形成在先,北东构造次之,北西褶皱构造属于最晚的一幕构造,它们之间表现为构造叠加关系。这些构造形成在中生代晚期和新生代较短的时间内,多半属于喜山期构造产物。结论较为理想地分析了川西南多重构造的相互关系、形成先后和成因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南 多重褶皱构造 构造关系 三大构造动力学体系 陆内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red mud separation thickener with self-dilute feed 被引量:4
11
作者 周天 李茂 +1 位作者 周谦 周孑民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1期344-350,共7页
In order to acquire the flow pattern and investigate the settling behavior of the red mud in the separation thickener,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custom subroutines and agglomerates settling theory were employed... In order to acquire the flow pattern and investigate the settling behavior of the red mud in the separation thickener,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custom subroutines and agglomerates settling theory were employed to simulate the three-dimensional flow field in an industrial scale thickener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a self-dilute feed system.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measurement onsite and the flow patterns of the thickener are presented and discussed on both velocity and concentration field.Optimization experiments on feed well and self-dilute system were also carried out,and indicate that the optimal thickener system can dilute the solid concentration in feed well from 110 g/L to 86 g/L which would help the agglomerates' formation and improve the red mud settling speed.Furthermore,the additional power of recirculation pump can be saved and flocculants dosage was reduced from 105g/t to 85g/t in the ope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paration thickener self-dilute feed system numerical simulation optimization experiments computational fluiddynamic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umerical simulation on rotor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annular seal under uniform and non-uniform flows 被引量:5
12
作者 吴大转 姜新阔 +2 位作者 初宁 武鹏 王乐勤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8期1889-1897,共9页
Currently, the flow field of annular seals disturbed by the circular whirl motion of rotors is usually solved using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 to evaluate the five rotordynamic coefficients. The simulations are... Currently, the flow field of annular seals disturbed by the circular whirl motion of rotors is usually solved using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 to evaluate the five rotordynamic coefficients. The simulations are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quasi-steady method. In this work, an improved quasi-steady method along with the transient method was presented to compute the rotordynamic coefficients of a long seal. By comparisons with experimental data, the shortcomings of quasi-steady methods have been identified. Then, the effects of non-uniform incoming flow on seal dynamic coefficients were studied by transient simulations.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long seal has large cross stiffness k and direct mass M which are not good for rotor stability, while the transient method is more suitable for the long seal for its excellent performance in predicting M. When the incoming flow is non-uniform, the stiffness coefficients vary with the eccentric directions. Based on the rotordynamic coefficients under uniform incoming flow, the linearized fluid force formulas, which can consider the effects of non-uniform incoming flow, have been presented and can well explain the varying-stiffness phenomen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ng pump seal rotordynamic coefficients transient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 dynamic mesh non-uniform incoming flow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 of floor level slit exhaust ventilation system on distribution of house dust 被引量:1
13
作者 吕阳 H.Yoshino +3 位作者 R.Takaki R.Kurihara A.Mochida H.Yonekura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3期696-702,共7页
Based on the fact that the house dust usually falls on the ground, the floor level slit exhaust ventilation system including inlet located at the ceiling and outlet of slit exhaust installed at comer between wall and ... Based on the fact that the house dust usually falls on the ground, the floor level slit exhaust ventilation system including inlet located at the ceiling and outlet of slit exhaust installed at comer between wall and floor was considered. Experiments and simulations were performed to investigate the flow and diffusion fields that are affected by this floor level slit exhaust ventilation syste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irflow with experiments and computation fluid dynamics (CFD) are generally similar except airflow at the location of impinging flow and the location right below the inlet. Riboflavin particles were used as the house dust. For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iboflavin particles in the ventilation system before operation,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gravity, different sizes of particles show smooth decay curve. After floor level slit exhaust ventilation system is operated, the decay rate of the particles becomes faster than that after the ventilation system is powered on, and the particles with diameter of 0.5-3.0 μm in the experimental data and calculated values show good agre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use dust floor level slit exhaust riboflavin particles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osswind stability of high-speed trains in special cuts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洁 高广军 +1 位作者 刘堂红 李志伟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7期2849-2856,共8页
Analysis of the aerodynamic performance of high-speed trains in special cuts would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critical overturning velocity and complement the operation safety management under strong winds.This work w... Analysis of the aerodynamic performance of high-speed trains in special cuts would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critical overturning velocity and complement the operation safety management under strong winds.This work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flow structure around trains under different cut depths,slope angles using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The high-speed train was considered with bogies and inter-carriage gaps.And the accuracy of the numerical method was validated by combining with the experimental data of wind tunnel tests.Then,the variations of aerodynamic forces and surface pressure distribution of the train were mainly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urroundings of cuts along the railway line have a great effect on the crosswind stability of trains.With the slope angle and depth of the cut increasing,the coefficients of aerodynamic forces tend to reduce.An angle of 75°is chosen as the optimum one for the follow-up research.Under different depth conditions,the reasonable cut depth for high-speed trains to run safely is 3 m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ventional cut whose slope ratio is 1:1.5.Furthermore,the windward slope angle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leeward one for the train aerodynamic performance.Due to the shield of appropriate cuts,the train body is in a minor positive pressure environment.Thus,designing a suitable cut can contribute to improving the operation safety of high-speed trai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speed train crosswind stability cut pressure distribution numerical simu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