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1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动力吸振器的微耕机扶手架减振设计
1
作者 刘欢 尹宜勇 +5 位作者 王通 王国强 朱文佳 齐林山 李浩 张伯伦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2-97,共6页
微耕机的扶手架结构较为简单,在田间作业时会造成扶手架的强烈振动,长时间的强烈振动会给操作者身心带来不适甚至严重伤害,针对此问题,对微耕机扶手架进行了减振设计。对于结构相对简单的构件,振动问题大多是由于主振动系统自身结构阻... 微耕机的扶手架结构较为简单,在田间作业时会造成扶手架的强烈振动,长时间的强烈振动会给操作者身心带来不适甚至严重伤害,针对此问题,对微耕机扶手架进行了减振设计。对于结构相对简单的构件,振动问题大多是由于主振动系统自身结构阻尼的不足导致的。为此,结合微耕机实际情况,将动力吸振器的设计方法应用于微耕机扶手架上,对动力吸振器进行结构设计并试制样件。最后,对动力吸振器样件的减振效果进行试验测试,结果表明:在安装动力吸振器样件后,其手把处的振动强度在空挡和耕作状态下分别降低了13.9%和1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耕机 扶手架 设计 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力吸振器在直升机减振上的应用及效果验证
2
作者 陈浩 马小艳 王之瑞 《直升机技术》 2024年第2期1-4,共4页
基于无阻尼动力吸振器设计原理和直升机实际指标需求设计了一种可变刚度和可调质量的动力吸振器,并利用有限元模型对吸振器进行了动特性分析和减振效率分析,最终通过飞行试验验证动力吸振器的实际装机效果。测试数据结果表明动力吸振器... 基于无阻尼动力吸振器设计原理和直升机实际指标需求设计了一种可变刚度和可调质量的动力吸振器,并利用有限元模型对吸振器进行了动特性分析和减振效率分析,最终通过飞行试验验证动力吸振器的实际装机效果。测试数据结果表明动力吸振器有较好的减振效果,为后续其它型号的动力吸振器研制积累了工程经验,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升机 动力 飞行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声学黑洞波动控制技术的槽型轨动力吸振器减振降噪特性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师多佳 赵才友 +3 位作者 易强 张明凯 高鑫 王平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6-215,共10页
轨道交通引起的环境振动噪声问题持续增加,即使目前具有多种控制效果良好的减振降噪措施,但仍有望做进一步的提升。在该研究中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槽型轨道动力吸振器,将声学黑洞波动控制技术与动力吸振原理相结合。该吸振器设计的目标是... 轨道交通引起的环境振动噪声问题持续增加,即使目前具有多种控制效果良好的减振降噪措施,但仍有望做进一步的提升。在该研究中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槽型轨道动力吸振器,将声学黑洞波动控制技术与动力吸振原理相结合。该吸振器设计的目标是保证主结构强度与刚度的前提下,采用附加的声学黑洞阻尼振子作为吸能单元,对主结构的振动能量进行传递、吸收与耗散。为了研究声学黑洞型动力吸振器对槽型轨道振动特性和声辐射特性的影响,利用仿真分析对不同类型的动力吸振器下槽型轨道的位移导纳和振动衰减率进行了评估;采用滚动噪声预测模型计算分析了声学黑洞型动力吸振器的降噪效果并探究了其参数对轮轨振动噪声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槽型轨在800~1000 Hz频段内的一阶pinned-pinned在未采取措施的情况下振动响应显著,振动衰减率仅为0.68 dB/m,在安装了声学黑洞型动力吸振器之后轨道结构的振动衰减率上升到1.80 dB/m,提高率可达2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学黑洞 动力 动噪声控制 有限元分析 边界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惯性增强动力吸振器-浮置板轨道低频减振性能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张群 程志宝 石志飞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2-111,共10页
浮置板轨道(floating slab track, FST)对低频车轨耦合振动具有放大作用,由此引起的低频环境振动难以解决。引入惯性增强动力吸振系统(inerter enhanced dynamic vibration absorber, IDVA),提出带有IDVA的FST,即FST-IDVA,以减小列车移... 浮置板轨道(floating slab track, FST)对低频车轨耦合振动具有放大作用,由此引起的低频环境振动难以解决。引入惯性增强动力吸振系统(inerter enhanced dynamic vibration absorber, IDVA),提出带有IDVA的FST,即FST-IDVA,以减小列车移动荷载下的低频振动影响。理论分析给出浮置板轨道结构等效单自由度系统;考虑轮轨激励随机性,应用H_(2)优化理论给出IDVA的设计参数理论解;开发一种Matlab-Ansys联合仿真技术,应用该技术计算8编组列车运行过程中的车轨耦合动力响应。对比无动力吸振器和普通动力吸振器,验证惯性增强动力吸振器对浮置板轨道低频振动的抑制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移动车辆荷载作用下,应用惯性增强动力吸振器后,FST板在其基频处加速度响应、钢弹簧支反力、单块板传往基础的合力均得到有效减小。惯容器的动态质量效果使吸振器与FST之间的相对位移减小大于50%。该技术可在浮置板轨道有限空间内实现更好的低频减振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置板轨道 动力 惯容 车轨耦合 低频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确定吸振器最优阻尼的新型方法
5
作者 田戚可人 《噪声与振动控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9-275,共7页
采用独立完备振动变量,推导正弦谐波扰动力作用下2自由度系统主质量的四参数通用位移振幅放大倍数。为使最大的位移振幅放大倍数取得最小值,运用洛必达第一法则,统一求解3种阻尼动力吸振器的最优阻尼比。最大的位移振幅放大倍数与阻尼... 采用独立完备振动变量,推导正弦谐波扰动力作用下2自由度系统主质量的四参数通用位移振幅放大倍数。为使最大的位移振幅放大倍数取得最小值,运用洛必达第一法则,统一求解3种阻尼动力吸振器的最优阻尼比。最大的位移振幅放大倍数与阻尼比构成V字型关系。以固定点的有解析式的极大值近似代替无解析式的最大值,相对误差为0.266 8%至1.806 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与波 阻尼动力 独立完备动变量 最大位移幅放大倍数最小化 洛必达第一法则 最优阻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阻尼调控下两类动力吸振器的H_(∞)设计与试验
6
作者 范盛喆 孙汝奇 +2 位作者 赵轩 黄伟安 成利 《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324-3332,共9页
动力吸振器凭借其出色的吸振能力得到了学术界和工程界的广泛关注.然而其对共振频率、阻尼系数等系统参数的高敏感性给系统设计及其应用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传统的油液式黏滞阻尼器难以实现阻尼的有效调节,新兴磁流变阻尼器高昂的造价也... 动力吸振器凭借其出色的吸振能力得到了学术界和工程界的广泛关注.然而其对共振频率、阻尼系数等系统参数的高敏感性给系统设计及其应用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传统的油液式黏滞阻尼器难以实现阻尼的有效调节,新兴磁流变阻尼器高昂的造价也限制了该技术的实际应用.近年来可调电磁分支电路阻尼的发展为动力吸振器现场最优调谐提供了新的可行性.文章基于直线式电磁分支电路阻尼器的结构特点,采用永磁体同极对置的方法提升了阻尼器的机电耦合效率,通过数值仿真得出了六段对置式电磁分支电路阻尼器的机电耦合系数及等效阻尼系数.电磁分支电路阻尼器可通过调整外接分支电路的阻抗实现阻尼力的实时调整,并将其应用于悬置式和接地式动力吸振器系统中,实现了两类动力吸振系统基于H_(∞)优化方法的最优化吸振效果,有效抑制了主系统的振动响应.两类动力吸振系统的试验测试结果与理论预测一致,充分证明了可调电磁分支电路阻尼器的有效性,为动力吸振器的进一步发展应用提供了设计准则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分支电路阻尼 机电耦合 动力 H_(∞)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日镜电磁变刚度动力吸振器优化设计与试验研究
7
作者 李若冰 马山刚 +2 位作者 金福宝 赵瑞婷 周登涛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326-334,共9页
由于光热发电定日镜所处环境恶劣风速较大,强风不仅影响定日镜聚光效率,还会对定日镜造成破坏。为此,设计了一款用于定日镜的动力吸振器。从磁场强度、质量比、结构尺寸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优化设计,提高其移频范围与吸振效果。首先,建立... 由于光热发电定日镜所处环境恶劣风速较大,强风不仅影响定日镜聚光效率,还会对定日镜造成破坏。为此,设计了一款用于定日镜的动力吸振器。从磁场强度、质量比、结构尺寸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优化设计,提高其移频范围与吸振效果。首先,建立吸振器-定日镜系统数学模型,确定吸振器最优参数进行结构设计;然后,对吸振器模型进行磁路、热力学以及动力学仿真,分析其参数合理性;最后,通过试验检验结构有效性。仿真结果表明,优化后吸振器磁场强度、温度满足实际使用需求,系统预期移频范围为3.970 Hz,吸振效果为29.38%。试验结果表明,结构优化有效,试验与仿真结果基本一致。当励磁电流增大至6 A,系统移频范围为3.813 Hz,相比优化前提高了240.45%;在8.670 Hz激励下,随着电流增加,定日镜振幅逐步下降,在1.8~2.4 A内,吸振效果可达到15.90%,相比优化前提高了32.50%。该研究结果可为定日镜风致振动吸振器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日镜 动力 磁流变弹性体 结构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高温管道的二重动力吸振器设计及力学性能试验
8
作者 白鸿柏 陈毅鹏 +2 位作者 任志英 李振 何明圆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7-44,共8页
针对传统减振支撑难以解决核电机组中小支管的无规则振动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金属橡胶材料的环形二重三向动力吸振器,其中质量块总质量为0.084 kg,矩形弹簧和金属橡胶固定在质量块与工装夹具之间。首先,构建二重动力吸振器动力学模型。... 针对传统减振支撑难以解决核电机组中小支管的无规则振动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金属橡胶材料的环形二重三向动力吸振器,其中质量块总质量为0.084 kg,矩形弹簧和金属橡胶固定在质量块与工装夹具之间。首先,构建二重动力吸振器动力学模型。其次,利用质量感应法确定小支管的等效质量,并结合定点理论优化吸振器刚度、阻尼比。最后,对小支管二重动力吸振器系统进行谐响应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二重动力吸振器对X、Y、Z 3个方向的吸振效果均大于95%。分别对有无安装二重动力吸振器的小支管进行激振试验,正弦激励幅值为5 N,频率为0~150 Hz。数据表明,二重动力吸振器对于小支管主要振动方向Y、Z吸振效果达到95%以上,X方向的吸振效率达到75%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电小支管 二重动力 频率可调 三向 宽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磁铁磁性动力吸振器的宽频减振研究
9
作者 陈潇雨 范胜波 +1 位作者 朱贝宁 冷永刚 《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6期52-57,124,共7页
提出一种可实现宽频减振的新型三磁铁磁性动力吸振器(TMDVA),该吸振器仅由三块圆柱形永磁铁和一个减振管组成。分析了该吸振器的非线性磁力特征,阐述了磁铁间距对磁力刚度的影响规律。以理想悬臂梁为减振对象建立了磁性吸振器-悬臂梁减... 提出一种可实现宽频减振的新型三磁铁磁性动力吸振器(TMDVA),该吸振器仅由三块圆柱形永磁铁和一个减振管组成。分析了该吸振器的非线性磁力特征,阐述了磁铁间距对磁力刚度的影响规律。以理想悬臂梁为减振对象建立了磁性吸振器-悬臂梁减振系统动力学模型,从瞬态动力学和能量角度揭示了吸振器对共振频率不同梁的宽频减振机制。研究表明,该吸振器可以有效实现宽频减振,调节磁铁间距可以优化吸振器的宽频减振效果。对于共振频率不同的梁,吸振器最优减振效果对应的磁铁间距与梁共振频率近似呈现线性关系,这为该吸振器的设计优化提供了便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磁铁磁性动力 非线性磁力 磁铁间距 刚度可调 宽频减 能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齿轮基胞元的动力吸振器设计及船体减振研究
10
作者 冯朔 夏利娟 李振荣 《舰船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16-22,共7页
船体结构在复杂激励下易产生剧烈振动,且传统动力吸振器工作频带较窄,缺乏普遍适用性。基于齿轮基胞元的刚度可调特性,构建一种新型半主动式动力吸振器。利用齿轮基胞元的理论力学模型,推导了单个胞元的刚度解析公式,并结合动力学模型... 船体结构在复杂激励下易产生剧烈振动,且传统动力吸振器工作频带较窄,缺乏普遍适用性。基于齿轮基胞元的刚度可调特性,构建一种新型半主动式动力吸振器。利用齿轮基胞元的理论力学模型,推导了单个胞元的刚度解析公式,并结合动力学模型和有限元法,对齿轮基动力吸振器的移频特性和吸振性能展开分析,结果显示新型动力吸振器调频范围广且具有良好的减振效果。经有限元仿真计算,探究了吸振器质量变化对船体减振效果的影响,可为相关减振设计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胞元结构 动力 船体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乘用车动力吸振器控制轰鸣与振动研究
11
作者 赵建 李有意 +2 位作者 王明正 仲崇发 魏可心 《汽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6-51,共6页
针对车速在100~120 km/h间,某四驱乘用车内严重轰鸣并伴随振动的NVH问题,采用模态试验和有限元模态计算分析方法,建立了传动轴总成有限元模型,并利用该模型进行动力吸振器匹配和频响分析。频响测试结果表明,内置吸振器的传动轴的计算与... 针对车速在100~120 km/h间,某四驱乘用车内严重轰鸣并伴随振动的NVH问题,采用模态试验和有限元模态计算分析方法,建立了传动轴总成有限元模型,并利用该模型进行动力吸振器匹配和频响分析。频响测试结果表明,内置吸振器的传动轴的计算与试验结果一致,在实车试验中,车内振动与轰鸣声抑制效果显著,进一步验证了提出方案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动系 动力 频响 轰鸣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架轨道箱梁C型弹簧动力吸振器减振研究
12
作者 赵阳 王鹏生 《噪声与振动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78-284,共7页
为有效控制高架轨道箱梁的振动,首先设计并建立轨道-箱梁、动力吸振器物理模型,通过理论计算和数值仿真,分析动力吸振器的移频特性,对其参数、尺寸及安装位置进行优化设计;然后对轨道-箱梁结构进行模态分析,通过振型贡献率确定结构的受... 为有效控制高架轨道箱梁的振动,首先设计并建立轨道-箱梁、动力吸振器物理模型,通过理论计算和数值仿真,分析动力吸振器的移频特性,对其参数、尺寸及安装位置进行优化设计;然后对轨道-箱梁结构进行模态分析,通过振型贡献率确定结构的受控模态;最后基于列车-轨道-桥梁耦合模型,探讨列车荷载作用下动力吸振器对轨道-箱梁结构的减振效果。结果表明:动力吸振器可以通过C型弹簧的变形来改变弹簧刚度,进而改变自身固有频率以对不同频率的振动进行控制;根据振型贡献率,轨道-箱梁结构以2阶模态为控制模态进行减振设计;简谐荷载及移动荷载作用下,动力吸振器可以在宽频范围内有效抑制轨道-箱梁结构的振动,最大可减低3.2 d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与波 轨道箱梁 动控制 C型弹簧 动力 模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准调频型动力吸振器线路应用效果分析
13
作者 王树林 张帆 +3 位作者 徐宁 樊永欣 王志强 王金朝 《山西建筑》 2024年第2期125-127,132,共4页
针对某地铁线路在运营过程中的钢轨振动峰值曲线特性,采用动力吸振原理,开发了一种对该峰值进行精准调频的动力吸振器,并对该型动力吸振器进行线路应用效果分析。采用试验法对更换该型动力吸振器前后的测试断面分别进行钢轨振动及线路... 针对某地铁线路在运营过程中的钢轨振动峰值曲线特性,采用动力吸振原理,开发了一种对该峰值进行精准调频的动力吸振器,并对该型动力吸振器进行线路应用效果分析。采用试验法对更换该型动力吸振器前后的测试断面分别进行钢轨振动及线路噪声应用效果测试,分别计算出钢轨减振量及线路降噪量。相对于更换之前,该型动力吸振器在设计频段钢轨振动降低4.4 dB~8.1 dB,线路噪声在300 Hz~600 Hz频段降低3.8 dB(A)。测试结果表明,该精准调频型动力吸振器在线路应用中具有较好的减振降噪效果,由于线路噪声来源复杂,该频段噪声还有其他噪声源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准调频 动力 降噪 轨道交通 试验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掘进装备截割臂动力吸振器半主动振动控制方法研究
14
作者 包振兴 李昂 郭治富 《煤矿机电》 2024年第5期1-6,共6页
针对煤矿掘进装备截割臂由工作载荷引起的剧烈振动问题,提出一种变阻尼动力吸振器半主动振动控制方法。根据带耗散函数的拉格朗日动力学方程建立了截割臂-动力吸振器耦合动力学模型;根据动力学模型通过定点理论和迭代计算的方法分别计... 针对煤矿掘进装备截割臂由工作载荷引起的剧烈振动问题,提出一种变阻尼动力吸振器半主动振动控制方法。根据带耗散函数的拉格朗日动力学方程建立了截割臂-动力吸振器耦合动力学模型;根据动力学模型通过定点理论和迭代计算的方法分别计算了被动式动力吸振器和半主动动力吸振器的各项物理参数;设计了动力吸振器的标准地棚控制和开关地棚控制策略,实现了动力吸振器的半主动控制。仿真结果对比表明:动力吸振器标准地棚控制能够有效地降低截割臂的振动强度,显著降低了截割臂一阶模态角度响应与角加速度响应的峰值,具有最佳的控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控制 动力 地棚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车轨耦合作用的车体动力吸振器减振性能研究 被引量:21
15
作者 文永蓬 李琼 +1 位作者 尚慧琳 徐小峻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1期53-62,共10页
以降低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车体的垂向振动为目的,建立了包含动力吸振器的车辆和轨道垂向振动的耦合模型,获得了耦合模型的垂向振动特性,进一步明确了轨道系统对车体垂向振动特性的影响,讨论了载客量和车速的变化对动力吸振器减振性能的影... 以降低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车体的垂向振动为目的,建立了包含动力吸振器的车辆和轨道垂向振动的耦合模型,获得了耦合模型的垂向振动特性,进一步明确了轨道系统对车体垂向振动特性的影响,讨论了载客量和车速的变化对动力吸振器减振性能的影响,重点研究了考虑轨道系统影响后动力吸振器的设计方法,提出了一种新颖的考虑车速变化以及速度区间运行概率的动力吸振器的减振性能评价指标(DVA减振指标)。结果表明:轨道系统使轨道车体振动的峰值频率发生微小的偏移,改变了轨道车辆振动系统的振动特性,使车体垂向振动加剧;在车轨耦合作用下,动力吸振器的设计要综合考虑动力吸振器质量和设计频率的匹配,设计频率的阈值决定了动力吸振器是否减振,最佳设计频率决定了动力吸振器能否获得较好的减振效果。该项工作对包含动力吸振器的轨道车辆振动性能评价和分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轨耦合 垂向 动力 dva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力吸振器的潜艇推进轴系轴向减振研究 被引量:46
16
作者 刘耀宗 王宁 +2 位作者 孟浩 郁殿龙 温激鸿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84-187,共4页
螺旋桨脉动推力经推进轴、推力轴承及其基座传递到壳体,是潜艇壳体产生低频轴向振动与声辐射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基于四端参数法建立了综合考虑推进轴系和壳体弹性的潜艇轴向振动力学模型,以轴系传递到壳体的纵振功率流为评价指标研究... 螺旋桨脉动推力经推进轴、推力轴承及其基座传递到壳体,是潜艇壳体产生低频轴向振动与声辐射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基于四端参数法建立了综合考虑推进轴系和壳体弹性的潜艇轴向振动力学模型,以轴系传递到壳体的纵振功率流为评价指标研究了轴系的轴向振动传递特性,详细讨论了用动力吸振器实现轴系轴向减振的设计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螺旋桨脉动推力会在轴系各阶纵振频率附近频段激励起轴壳耦合的轴向共振,显著增加轴系到壳体的能量传递。用动力吸振器可以有效抑制轴系各阶轴向共振频率附近的轴-壳共振,而对其它频段的轴壳轴向共振则效果不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进轴系 轴向 动力 四端参数法 功率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道车辆弹性车体动力吸振器减振分析 被引量:43
17
作者 周劲松 张伟 +1 位作者 孙文静 任利惠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86-90,共5页
为了抑制铁道车辆车体弹性振动,提出在车体底架下安装动力吸振器的方案。将车体视为均质欧拉梁,建立包括结构阻尼和动力吸振器的刚柔耦合垂向动力学模型。采用平稳性快速算法,研究动力吸振器对抑制车体弹性振动的作用。以高速客车为例... 为了抑制铁道车辆车体弹性振动,提出在车体底架下安装动力吸振器的方案。将车体视为均质欧拉梁,建立包括结构阻尼和动力吸振器的刚柔耦合垂向动力学模型。采用平稳性快速算法,研究动力吸振器对抑制车体弹性振动的作用。以高速客车为例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优化设计的动力吸振器可以有效控制车体弹性振动,而且动力吸振器的质量越大,减振性能越好;当动力吸振器的质量为1 000 kg、车体垂向一阶弯曲频率低至6.5 Hz时,对于时速达250 km.h-1的高速客车仍可实现优良的运行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道客车 车体弹性 动力 平稳性 模态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主动电磁式动力吸振器的研究与设计 被引量:21
18
作者 孙志卓 王全娟 王付山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98-200,201,共4页
在传统的动力调谐吸振理论基础上,通过对动力学和电磁学的研究,得到了一个刚度可控的电磁弹簧,具体地讨论了该电磁弹簧的形成原理,以此电磁弹簧为核心元件,研究了一种固有频率可在线调整的主动电磁式动力吸振器。通过对设计实例进行仿真... 在传统的动力调谐吸振理论基础上,通过对动力学和电磁学的研究,得到了一个刚度可控的电磁弹簧,具体地讨论了该电磁弹簧的形成原理,以此电磁弹簧为核心元件,研究了一种固有频率可在线调整的主动电磁式动力吸振器。通过对设计实例进行仿真,验证了这种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式动力 电磁弹簧 动主动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含负刚度元件的新型动力吸振器的参数优化 被引量:30
19
作者 彭海波 申永军 杨绍普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20-327,共8页
提出了一种含有负刚度弹簧元件的新型动力吸振器模型,对该模型的最优参数进行了详细研究.通过拉氏变换得到了系统的解析解,发现该系统存在着两个固定点,利用固定点理论得到了动力吸振器的最优阻尼比和最优频率比.进一步研究发现接地刚... 提出了一种含有负刚度弹簧元件的新型动力吸振器模型,对该模型的最优参数进行了详细研究.通过拉氏变换得到了系统的解析解,发现该系统存在着两个固定点,利用固定点理论得到了动力吸振器的最优阻尼比和最优频率比.进一步研究发现接地刚度取负值时能够得到更好的减振效果,根据负刚度的特性得到了在保证系统稳定情况下的最优负刚度比.通过数值解与解析解的对比证明了解析解的正确性.通过与两种已有的典型动力吸振器模型在简谐激励和随机激励情况下的对比,说明了负刚度模型在主系统减振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减振效果远优于两种已有动力吸振器模型,从而为设计新型动力吸振器模型提出了理论上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 负刚度 动控制 固定点理论 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欧拉屈曲梁非线性动力吸振器的实现及抑振特性研究 被引量:14
20
作者 刘海平 杨建中 +1 位作者 罗文波 钱志英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55-160,228,共7页
将欧拉屈曲梁和线性弹簧并联使用,构建非线性动力吸振器。建立了安装欧拉屈曲梁非线性动力吸振器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利用谐波平衡法推导了主从振系的频响方程组。利用四阶龙格-库塔法对比计算了在瞬态激励和多频稳态激励条件下,未安装... 将欧拉屈曲梁和线性弹簧并联使用,构建非线性动力吸振器。建立了安装欧拉屈曲梁非线性动力吸振器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利用谐波平衡法推导了主从振系的频响方程组。利用四阶龙格-库塔法对比计算了在瞬态激励和多频稳态激励条件下,未安装吸振器、安装线性和非线性吸振器时主振系在时间域和频率域的响应特性。在此基础上,开展欧拉屈曲梁的初始挠度、初始倾角和阻尼系数对其振动抑制性能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所提欧拉屈曲梁设计参数成功构建了非线性动力吸振器;与安装线性吸振器前后的主振系响应相比,对主振系的抑振效果明显;欧拉屈曲梁初始挠度和阻尼系数存在最优值;初始倾角增大可增强非线性动力吸振器的振动抑制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线性 动力 欧拉屈曲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