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8篇文章
< 1 2 3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动力作用对粘附剂包封铜藻受精卵附着的影响
1
作者 苗航 王惠杰 +2 位作者 杨起帆 朱伟栋 毕远新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312-4321,共10页
由于人类活动导致浅海沉积物大量累积,铜藻场面积逐年缩小,底栖生物栖息地不断萎缩。为修复受损铜藻场营造栖息地,解决铜藻受精卵粘附能力弱和成活率低的问题,本研究基于大型海藻受精卵粘附功能,为提高受精卵粘附移植效率,通过室内和潮... 由于人类活动导致浅海沉积物大量累积,铜藻场面积逐年缩小,底栖生物栖息地不断萎缩。为修复受损铜藻场营造栖息地,解决铜藻受精卵粘附能力弱和成活率低的问题,本研究基于大型海藻受精卵粘附功能,为提高受精卵粘附移植效率,通过室内和潮间带水动力作用冲击实验,研究了海藻酸钠、喷涂3%CaCl_(2)溶液的海藻酸钠和超支化聚合物粘附剂(HBPA)3种材料包封下的铜藻(Sargassum horneri)受精卵附着能力。结果显示:(1)室内:海藻酸钠粘附剂在水动力作用(EI:3.9)影响下平均可粘附5d,喷涂3%CaCl_(2)溶液后平均粘附时间提高2d,受精卵附着密度分别为14个/cm^(2)和24个/cm^(2)。在水动力作用(EI:8.4)中HBPA可粘附7d以上;受精卵附着密度最高达14个/cm^(2)。(2)潮间带:HBPA在潮间带3个站点S_(1)(EI:6.6)、S_(2)(EI:5.0)、S3(EI:4.0)包封受精卵附着中展现强韧的粘附能力,受精卵附着密度分别达1、14、21个/100cm^(2),均高于海藻酸钠和喷涂3%CaCl_(2)溶液的海藻酸钠组。通过室内外水动力作用实验发现,海藻酸钠及喷涂3%CaCl_(2)溶液固定的海藻酸钠附剂抗水流冲击性能弱于HBPA,无法在强海流、高波浪能条件下应用,但作为人工粘附剂是最便捷、无公害、成本低且易获取制备的材料;HBPA黏度大、粘附性强、溶解速率低,潮间带移植效果好,有望成为新型水下移植材料。本研究结果将促进更高效人工粘附剂及移植方法的研发与应用,逐步推广高效、低成本的海藻场生态修复方法,恢复浙江沿岸受损的海藻场生态系统,同时也将为我国近岸岛礁区海藻场的生态修复建设和海洋碳汇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海藻 受精卵 动力作用 粘附材料 人工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性涡流制动对高速列车轮轨动力作用的影响研究
2
作者 韩晓东 吕凯凯 +1 位作者 王可 魏庆 《铁道机车车辆》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6-72,共7页
为探明线性涡流制动作用下高速列车的轮轨动力作用特征,详细分析了涡流制动装置的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建立了装备涡流制动的高速列车多体动力学模型,模型中充分考虑了不同状态下的涡流制动装置与列车、钢轨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计算了涡... 为探明线性涡流制动作用下高速列车的轮轨动力作用特征,详细分析了涡流制动装置的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建立了装备涡流制动的高速列车多体动力学模型,模型中充分考虑了不同状态下的涡流制动装置与列车、钢轨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计算了涡流制动下的轮轨作用力、制动装置与钢轨间的动态间隙变化以及与轴箱间的动态作用力。结果表明,涡流制动装置工作状态时的最大轮轨垂向力约为85 kN、轮轴横向力约为8 kN,较缓解状态和失效状态有所增大;计算工况下的轮轨安全性指标均符合安全限值要求;涡流制动装置与钢轨间隙的减小幅值在1 mm以内,远小于初设的6~9 mm,最大增加幅值约为2.2 mm;涡流制动装置与轴箱间的最大垂向作用力为46 kN,最大横向作用力为13 k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列车 线性涡流制动 作用状态 轮轨动力作用 振动位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形对门头沟一次大暴雨动力作用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37
3
作者 盛春岩 高守亭 史玉光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5-77,共13页
2002年6月24—25日,北京门头沟附近发生了一次大暴雨过程。为探讨地形在本次过程中的动力作用,采用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风暴分析预测中心开发的ARPS模式,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试验。控制试验采用27、9 km双重单向嵌套网格,网格覆盖范... 2002年6月24—25日,北京门头沟附近发生了一次大暴雨过程。为探讨地形在本次过程中的动力作用,采用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风暴分析预测中心开发的ARPS模式,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试验。控制试验采用27、9 km双重单向嵌套网格,网格覆盖范围约为3000 km×3000 km、900 km×900 km。两层网格均采用全物理过程,使用的都是全球30″的地形资料。在控制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了3组敏感性试验:第1组试验采用干过程模拟,即不考虑凝结潜热的作用;第2组试验将地形整体向东/西平移1°;第3组试验是将门头沟西部的局地地形抠除一部分。试验结果表明,在不考虑凝结潜热作用时,东南风气流仍然可以爬升到2 km以上,超过了大气的抬升凝结高度,证实了地形的动力作用是本次大暴雨的触发机制;将地形向东/西平移1°后,由于大气的对流稳定度发生了改变,模拟的降水强度和落区也发生了变化,表明山坡和山顶的对流不稳定大气是导致本次大暴雨的必要条件;抠除局地地形后,模拟的降水量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再次证明大暴雨是在多尺度地形以及一定的天气系统配置下产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暴雨 地形 动力作用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形动力作用对华北暴雨和云系影响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46
4
作者 廖菲 胡娅敏 洪延超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5-126,共12页
为了进一步研究地形对华北暴雨的影响,本文从云微物理学的角度出发,选取了2005年7月22~24日的一次华北暴雨过程为研究对象,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ARPS,通过地形高度敏感性试验,详细讨论了地形高度变化对流场、云及降水微物理过程的... 为了进一步研究地形对华北暴雨的影响,本文从云微物理学的角度出发,选取了2005年7月22~24日的一次华北暴雨过程为研究对象,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ARPS,通过地形高度敏感性试验,详细讨论了地形高度变化对流场、云及降水微物理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形高度变化对水平和垂直流场的大小和分布都有较大影响;地形高度增加有利于迎风坡附近水平风场辐合和垂直上升运动发展,这对云的垂直和水平发展影响都很大,尤其是对中高层云的发展影响最明显,并且能明显扩大地面降水的分布范围,地面最大降水量也有所增多。这主要是由于地形高度增加后能促进中高层云水的产生,尤其是零度层之上的过冷云水含量的增多,这大大促进了冰相粒子(雪和霰)的增多,从而使得以冷云过程为主的此次降水过程中,冰相粒子融化形成的雨水含量增多。虽然地形高度的增加会抑制云系发展前期的暖云过程,但对冷云过程有持续加强作用,而且不会明显改变云内降水的形成机制,冷云过程依然是降水的最大贡献项,总体上促进了云和降水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暴雨 地形动力作用 云和降水微物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动力作用对黄河口沉积物强度影响的现场试验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杨秀娟 贾永刚 +2 位作者 单红仙 吴琼 刘辉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30-637,共8页
通过现场原位观测试验,研究波浪、潮流水动力作用对快速堆积的黄河口沉积物固结强度的影响。在黄河三角洲刁口叶瓣潮坪上,开挖2 m×1 m×1 m的试坑,现场取土配置流状堆积物,以铁板部分覆盖试坑隔绝波浪和潮流作用,利用微型贯入... 通过现场原位观测试验,研究波浪、潮流水动力作用对快速堆积的黄河口沉积物固结强度的影响。在黄河三角洲刁口叶瓣潮坪上,开挖2 m×1 m×1 m的试坑,现场取土配置流状堆积物,以铁板部分覆盖试坑隔绝波浪和潮流作用,利用微型贯入、静力触探、十字板剪切试验、孔隙水压力监测等原位测试手段,实时测定快速沉积的海床土强度发展以及孔隙水压力消散情况,研究快速沉积的粉质海床土分别在自重条件下以及在波浪和潮波等水动力作用下的固结过程。研究发现:海床土固结速度很快,自重作用下固结度72 h内达到37%,142 h左右孔隙水压力消散完毕,水动力作用下固结度72 h内达到52%,195 h左右孔隙水压力消散完毕;在沉积物固结过程中,水动力作用在固结初始阶段具有决定性作用,对沉积物强度的改变最大可为自重固结作用的5倍,随深度延伸水动力作用逐渐降低;随着固结过程的延续,表层沉积物在水动力作用下强度增加的趋势逐渐减缓,50 cm以下深度沉积物在水动力作用下强度逐渐降低,使得快速沉积粉质土强度逐渐沿深度出现非均匀变化,并且逐渐形成硬壳层。研究结果对了解水动力在沉积物固结中的作用具有借鉴意义。对于不同水动力在沉积物固结中的作用尚需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口 海床土 动力作用 固结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l Nio事件发生和消亡中热带太平洋纬向风应力的动力作用 Ⅱ.模式结果分析 被引量:27
6
作者 严邦良 黄荣辉 张人禾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60-172,共13页
为了分析 EI Nio事件发生和消亡中热带太平洋纬向风应力的动力作用,建立一个类似于Zebiak的简单热带海洋数值模式,在观测到的风应力异常的强迫下,模拟赤道太平洋地区 1971年1月至 1998年8月海表温度异常的变... 为了分析 EI Nio事件发生和消亡中热带太平洋纬向风应力的动力作用,建立一个类似于Zebiak的简单热带海洋数值模式,在观测到的风应力异常的强迫下,模拟赤道太平洋地区 1971年1月至 1998年8月海表温度异常的变化。结果表明,模式对观测的Nio3区海表温度异常(SSTA)有很好的模拟能力。模拟和观测Ni区SSTA之间的相关系数可达 0.90。模式对 El Nio事件期间赤道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随时间变化也有较好的模拟能力。为了分析El Nio期间SSTA的空间分布及其随时间变化的动力学机制,还对1986~1989年 ENSO循环期间赤道太平洋地区观测的 SSTA的传播特征及其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模式较好地模拟出了观测到的赤道太平洋地区SSTA的传播特征,即从1986年底至1987年 4月, SSTA具有向东传播的特征,从 1987年 6月至 1988年 2月具有向西传播的特征。动力学分析的结果表明,赤道中西太平洋地区的缔向风应力异常对 El Nio事件的发生和消亡具有重要作用。赤道中西太平洋地区的西风异常可强迫出东传的Kelvin波,这个东传的 Kelvin波对正 SSTA的东传起主要作用,当这个东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SSBY波 KELVIN波 纬向风应力 厄尔尼诺事件 太平洋 动力作用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动力作用对黄河水下三角洲粉质土微结构改造研究 被引量:17
7
作者 单红仙 刘媛媛 +1 位作者 贾永刚 许国辉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54-658,共5页
选取黄河三角洲潮坪上初始沉积物相同 ,后期经历的水动力作用具有显著差异的地点 ,钻探采集原状土样 ,进行微结构扫描电镜观测分析 ,研究水动力作用对黄河水下三角洲沉积物微结构改造。发现水动力作用对已有海床沉积物微细结构的显著改... 选取黄河三角洲潮坪上初始沉积物相同 ,后期经历的水动力作用具有显著差异的地点 ,钻探采集原状土样 ,进行微结构扫描电镜观测分析 ,研究水动力作用对黄河水下三角洲沉积物微结构改造。发现水动力作用对已有海床沉积物微细结构的显著改造 ,包括细粒物质的分布与存在形式 ;颗粒的均匀性 ;颗粒的形状及排列的定向性。上述微结构的变化机理尚不清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作用 黄河口粉土 微结构改造 扫描电镜 非均匀液化(触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动力作用对污染物在河流水沙两相中分配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8
8
作者 肖洋 成浩科 +1 位作者 唐洪武 李志伟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80-488,共9页
通过总结近年来有关水动力作用对河流中泥沙吸附/释放重金属、磷等污染物影响研究成果,分析了水流紊动强度和流速对污染物在河流水沙两相中分配的影响规律。当水流紊动强度较低时,泥沙主要以床沙形式存在,泥沙对污染物的吸附/释放速率... 通过总结近年来有关水动力作用对河流中泥沙吸附/释放重金属、磷等污染物影响研究成果,分析了水流紊动强度和流速对污染物在河流水沙两相中分配的影响规律。当水流紊动强度较低时,泥沙主要以床沙形式存在,泥沙对污染物的吸附/释放速率和强度较低;随着紊动强度增大,水沙界面切应力随之增大并促使泥沙悬浮,污染物与悬浮泥沙颗粒接触面积增大,使得泥沙对污染物的吸附/释放速率和强度显著增加。流速对污染物在水沙两相间分配的影响较为复杂。泥沙静止时,流速的增大会减小边界层厚度,增大水体溶解氧含量、氧化还原电位等参数,并使污染物在水体里的扩散由分子扩散转变为以紊动扩散为主,增强污染物在水-沙界面的交换通量,对污染物在水沙两相间的分配产生影响;随着流速进一步增大,床沙逐渐起动、悬浮,此时除上述因素外,泥沙运动状态、悬浮颗粒间碰撞强度、悬浮物的絮凝等均会对泥沙吸附/释放污染物产生影响,由于影响因素较多,作用机制复杂,目前关于泥沙运动对污染物在水沙两相间分配的影响所得结论仍存在分歧。相应的机理研究及数学模型的建立均做了较大简化。综观当前的研究成果,水沙运动及其化学生物过程等对污染物在河流水沙两相中的分配作用机理和耗氧有机物、有毒有机物等污染物与泥沙的作用机理是这一领域的未来研究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作用 水流紊动强度 流速 泥沙运动 污染物迁移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类的特殊动力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9
作者 谢小军 孙儒泳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82-90,共9页
鱼类能量学的中心问题是阐明鱼体能量收支各组分之间的定量关系,以及各种生态因子对这些关系的作用,探讨鱼类调节其能量分配的生理生态学机制,并从资源利用对策的角度阐明物种在进化中的适应性问题。Winberg提出:鱼类生长积累的能量(G)... 鱼类能量学的中心问题是阐明鱼体能量收支各组分之间的定量关系,以及各种生态因子对这些关系的作用,探讨鱼类调节其能量分配的生理生态学机制,并从资源利用对策的角度阐明物种在进化中的适应性问题。Winberg提出:鱼类生长积累的能量(G),代谢消耗能量(M)以及排出废物含能量之和,应与摄入食物含能量(C)相等。他在综合分析前人发表的有关数据的基础上,提出排出废物含能量为摄入能的20%,因此可代谢能为食物能的80%,从而建立起能量收支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 特殊动力作用 能量学 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载列车轮轨动力作用分析 被引量:10
10
作者 管天保 雷晓燕 吴祖荣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64-77,共14页
本文运用有限元法,建立了重载列车轮轨动力作用分析模型。该模型考虑了由钢轨初始不平顺引起的轨道结构的竖向振动及由牵引力和制动力引起的轨道结构纵向振动。在模拟列车制动力作用时,文章考虑了列车初始制动速度、制动距离及闸瓦制... 本文运用有限元法,建立了重载列车轮轨动力作用分析模型。该模型考虑了由钢轨初始不平顺引起的轨道结构的竖向振动及由牵引力和制动力引起的轨道结构纵向振动。在模拟列车制动力作用时,文章考虑了列车初始制动速度、制动距离及闸瓦制动波速对轨道结构的影响。运用这一模型.作者对京沪线5000t重载列车对轨道结构的影响,特别是牵引力和制动力对纵向力的影响进行了模拟、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载列车 轮轨相互作用 制动 纵向力 动力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冲绳海槽岩石圈构造动力作用机制探讨 被引量:11
11
作者 高金耀 李家彪 林长松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49-355,T003,T004,共9页
由最新获得的重磁、地震和多波束地形数据 ,结合多尺度的地幔流动力分析 ,展示了南冲绳海槽岩石圈构造动力的多样性特征和其内在的联系。从上新世开始的三幕张性断陷活动是在以前的压性断裂构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向岛弧侧迁移 ,岩浆... 由最新获得的重磁、地震和多波束地形数据 ,结合多尺度的地幔流动力分析 ,展示了南冲绳海槽岩石圈构造动力的多样性特征和其内在的联系。从上新世开始的三幕张性断陷活动是在以前的压性断裂构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向岛弧侧迁移 ,岩浆、火山活动主要集中在正断层与平移断层的交汇处。深部动力源可归结为上地幔对流产生的菲律宾海板块俯冲 ,引起岛弧岩石圈挤压褶皱而向海沟旋张掀斜 ,产生弧后岩石圈的张性构造 ;进一步引起弧后软流圈挤压隆起 ,岩石圈与软流圈耦合作用导致海槽断陷张裂、岩浆活动。冲绳海槽仍是一个软流圈在汇聚的弧后盆地。全球性左旋压扭滑移背景 ,琉球海沟南段俯冲受阻小、强度大 ,台湾—吕宋的北向挤压 ,使海槽表现为剪张性 ,由平移断层调控使张性断裂左旋雁行排列 ,整个海槽张性构造由北往南推进 ,张应力方向由NW过渡到NN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动力作用机制 南冲绳海槽 张性断陷 岩石圈 软流圈 地幔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岬间海滩剖面短期变化的动力作用分析 被引量:9
12
作者 戴志军 陈子燊 李春初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38-41,共4页
根据粤东寮嘴口岬间海滩重复测量的剖面数据及实测波、风资料 ,运用交叉谱等方法分析了寮河口海滩剖面短期变化过程的主要动力作用 ,结果表明海滩短期的变化过程主要是响应风应力、波浪及台风大浪等动力的作用。
关键词 岬间海滩 剖面变化 动力作用分析 海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鲇的日总代谢和特殊动力作用的能量消耗 被引量:22
13
作者 谢小军 孙儒泳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200-207,共8页
采用封闭式呼吸仪,在15、20、25、30℃条件下测定了91尾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Chen)幼鱼(8.49—151.0g)的日总代谢率。日总代谢率与静止代谢率之比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日粮水平的增加而上升,变幅为1.076—3.066倍。代谢率与生... 采用封闭式呼吸仪,在15、20、25、30℃条件下测定了91尾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Chen)幼鱼(8.49—151.0g)的日总代谢率。日总代谢率与静止代谢率之比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日粮水平的增加而上升,变幅为1.076—3.066倍。代谢率与生长率之间存在的线性关系表明,每增长1g体重,生长过程的代谢耗能量增加2288.2J。温度和体重对特殊动力作用(SDA)无明显的影响,SDA的耗能量占摄入能量的百分比相对恒定,为20.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 特殊动力作用 南方鲇 鱼能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系垂向悬挂对重载货车轮轨动力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11
14
作者 杨春雷 李芾 黄运华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20-825,共6页
为了实现机车车辆低动力作用,基于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原理,应用车辆与线路最佳匹配设计方法和车辆/轨道空间耦合动力学模型,仿真分析了重载货车一系垂向悬挂对轮轨动力作用的影响,优化了一系悬挂参数,降低了重载货车轮轨动力的相互作用... 为了实现机车车辆低动力作用,基于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原理,应用车辆与线路最佳匹配设计方法和车辆/轨道空间耦合动力学模型,仿真分析了重载货车一系垂向悬挂对轮轨动力作用的影响,优化了一系悬挂参数,降低了重载货车轮轨动力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一系垂向刚度对车辆轮轨动力作用影响甚微,一系垂向阻尼在高量值范围增加阻尼值,减轻轨道结构的振动,加剧车辆本身振动;重载货车一系垂向阻尼取50~500 kN.s/m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载货车 一系垂向悬挂 仿真分析 轮轨动力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轻列车轮轨横向动力作用的技术措施 被引量:5
15
作者 封全保 孙守光 +2 位作者 王开云 翟婉明 刘建新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0-44,共5页
基于铁道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及仿真分析系统,分析了机车车辆悬挂参数、结构参数及轨道结构参数对轮轨横向相互作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降低轮轨横向动力作用的技术措施:(1)一系水平定位刚度(纵向和横向刚度)对轮轨横向动力作... 基于铁道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及仿真分析系统,分析了机车车辆悬挂参数、结构参数及轨道结构参数对轮轨横向相互作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降低轮轨横向动力作用的技术措施:(1)一系水平定位刚度(纵向和横向刚度)对轮轨横向动力作用影响较大,刚度值选取的基本设计原则是,在充分满足运动稳定性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刚度值;(2)二系水平(包括纵向和横向)刚度对轮轨横向动力作用影响不明显,设计时,应更多地考虑机车车辆的平稳性;(3)簧下质量对轮轨横向动力作用影响较大,较小簧下质量,将使轮轨横向动力作用得到显著的降低;(4)较低的扣件横向刚度、扣件垂向刚度及道床横向刚度等参数值将有利于降低轮轨横向动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车 轮轨横向动力作用 动力 车辆-轨道耦合动力 技术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动力作用下管道稳定性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高福平 顾小芸 浦群 《海洋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56-60,共5页
利用振荡流水槽在以下两种约束条件下 ,研究波浪作用下直接铺设于砂质海底的管道失稳临界条件 :1)管道两端自由 ;2 )管道可水平、垂直自由运动 ,但滚动受到限制。试验结果表明 ,管重无量纲数G与管道失稳的临界Fr数之间大致呈线性关系 ,... 利用振荡流水槽在以下两种约束条件下 ,研究波浪作用下直接铺设于砂质海底的管道失稳临界条件 :1)管道两端自由 ;2 )管道可水平、垂直自由运动 ,但滚动受到限制。试验结果表明 ,管重无量纲数G与管道失稳的临界Fr数之间大致呈线性关系 ,而当G超过一定数值时 ,管道是侧向稳定的。管道的约束条件、砂床特性和加载速度对管道稳定性均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管道 波浪作用 砂质海底 稳定性 动力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定常行星被对大气中臭氧输运的动力作用 被引量:20
17
作者 陈文 黄荣辉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513-524,共12页
本文从拉格朗日平均环流观点讨论了行星波对大气中O3。的输运作用。理论分析表明,当行星波是定常保守时,行星波对大气中O3没有输运作用;而非定常的行星被对大气中o。有明显的输运作用,它可以强迫出一个正的输运环流、即从热带... 本文从拉格朗日平均环流观点讨论了行星波对大气中O3。的输运作用。理论分析表明,当行星波是定常保守时,行星波对大气中O3没有输运作用;而非定常的行星被对大气中o。有明显的输运作用,它可以强迫出一个正的输运环流、即从热带上升,而从高纬下沉的环流;此外,只有当耗散的行星波传播到平流层才会在平流层强迫出输运环流。为了说明行星波对大气中O3输运的动力作用,本文还利用一组34层波-流相互耦合球坐标原始方程谱模式计算了地球大气中行星波对O3变化的作用,其计算的O3变化与实际观测到的O3分布变化很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行星波 拉格朗日环流 大气 动力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形的动力作用与冷锋锋生研究 被引量:15
18
作者 肖庆农 伍荣生 张颖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89-296,共8页
本文建立了一个考虑天气尺度水平变形场的二维、滞弹性、非静力平衡锋生模式,对冷锋过山时的锋生锋消机制进行了数值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当无地形影响时,由于变形场的锋生作用与摩擦等因子的锋消作用相互抵消,冷锋最终达到其强度的... 本文建立了一个考虑天气尺度水平变形场的二维、滞弹性、非静力平衡锋生模式,对冷锋过山时的锋生锋消机制进行了数值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当无地形影响时,由于变形场的锋生作用与摩擦等因子的锋消作用相互抵消,冷锋最终达到其强度的准定常状态;当考虑地形影响时,地形强迫环流与锋面环流相互作用,使得锋面强度在山前和山后发生变化,在冷锋开始爬坡时锋生,爬过半山腰后开始锋消,过山顶后锋面强度变化不明显或者有微弱锋生,到达山脚后开始强烈锋生,并在地形下游其强度达到最大;总之,冷锋在翻越山脉或从高原移到平原之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锋生 地形影响 数值研究 冷锋 动力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明对虾摄食后的特殊动力作用 被引量:3
19
作者 黄国强 董双林 +3 位作者 王芳 穆迎春 董少帅 刘相义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41-948,共8页
采用耗氧量推算和能量收支推算方法,计算了中国明对虾的呼吸能量消耗,并计算了中国明对虾摄食配合饵料后的表观特殊动力作用(SDA).体重范围为1.814~18.552g的中国明对虾摄食配合饵料后,24h内摄食1g 干饵料、1g蛋白质、1kJ能量所产生的... 采用耗氧量推算和能量收支推算方法,计算了中国明对虾的呼吸能量消耗,并计算了中国明对虾摄食配合饵料后的表观特殊动力作用(SDA).体重范围为1.814~18.552g的中国明对虾摄食配合饵料后,24h内摄食1g 干饵料、1g蛋白质、1kJ能量所产生的SDA分别为7.492kJ、16.454kJ和0.383kJ,而体重范围为2.998~19.012g的中国明对虾在28d内利用能量收支方程计算的相应结果为8.570~11.153kJ、20.131~26.197kJ和0.446~0.580kJ.平均体重为1.53g的中国明对虾摄食鱼肉(FF)、虾肉(SF)、蛤肉(CF)、沙蚕(PW)、配合饲料(FD)和混合饲料(MD)后所产生的表观SDA占摄食能的比例分别为0.660,0.679,0.656,0.523,0.592,0.641,对不同饵料的SDA比例与转化效率的相关分析表明:饵料的转化效率与SDA比例负相关,即SDA比例越高的饵料分配到生长的能量比例越少.另外还对能量收支方法在SDA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明对虾 表观特殊动力作用 能量收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动力作用下泥沙对磷的吸附特征 被引量:10
20
作者 吉飞 李志伟 赵汗青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6-62,共7页
为了研究水动力作用下泥沙对磷的吸附规律,在加长型环形水槽中进行不同流速、初始磷质量浓度及含沙量条件下泥沙对磷的吸附以及磷在水深方向的分布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加长型环形水槽内试验段流速的垂向分布满足对数规律。溶解性活性磷... 为了研究水动力作用下泥沙对磷的吸附规律,在加长型环形水槽中进行不同流速、初始磷质量浓度及含沙量条件下泥沙对磷的吸附以及磷在水深方向的分布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加长型环形水槽内试验段流速的垂向分布满足对数规律。溶解性活性磷酸盐质量浓度在水深方向非均匀分布,中部水深处磷质量浓度达到最大值。流速影响下的吸附规律取决于水相磷质量浓度:磷质量浓度较低时,流速越大对应的单位泥沙吸附量越小;磷质量浓度较高时,流速越大对应的吸附量就越大。泥沙质量浓度越小,初始磷质量浓度越大,单位质量泥沙对磷的吸附量越大。一阶、二阶动力学方程能够更好地表征淮河泥沙的吸附行为。伴随着泥沙沉降,水体磷质量浓度先增大、后降低,且在沉降0.25 h达到最大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作用 悬沙 加长型环形水槽 水流流态 吸附-沉降试验 淮河泥沙吸附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