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特殊动产所有权的登记对抗与多重处分——以物权变动的内在逻辑为视角 被引量:2
1
作者 陶密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9-118,共10页
基于体系解释,船舶、航空器和机动车等特殊动产所有权采“交付生效+登记对抗”的物权变动规则,仍遵循债权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登记对抗仅用以弥补占有或交付权利外观功能的缺陷与不足,与基于意思主义的登记对抗存在本质区别。一是... 基于体系解释,船舶、航空器和机动车等特殊动产所有权采“交付生效+登记对抗”的物权变动规则,仍遵循债权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登记对抗仅用以弥补占有或交付权利外观功能的缺陷与不足,与基于意思主义的登记对抗存在本质区别。一是交付与登记同为特殊动产所有权的公示方法,交付后生效的特殊动产所有权即使未登记,仍具有绝对效力。二是登记对抗制度主要为削减特殊动产之上善意取得的适用空间,故已经具备登记基础的特殊动产,按交易习惯受让人构成善意取得的,须以出让人为登记名义人作前提。三是当出让人尚未将特殊动产交付他人时,交易双方的登记行为足以吸收观念交付的形式价值,使受让人取得该动产的所有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殊动产所有权 交付生效 登记对抗 善意取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动产所有权的善意取得
2
作者 肖锋 李培进 《政法论丛》 CSSCI 1996年第6期23-24,共2页
论动产所有权的善意取得肖锋李培进一、善意取得制度的概念和意义民法上的物,是指作为民事法律关系客体的物,是民事主体能够实际支配的和利用的,并能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需要的物质资料。根据是否因移动而改变作用和降低价值,可以将... 论动产所有权的善意取得肖锋李培进一、善意取得制度的概念和意义民法上的物,是指作为民事法律关系客体的物,是民事主体能够实际支配的和利用的,并能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需要的物质资料。根据是否因移动而改变作用和降低价值,可以将物分为动产和不动产。动产是指能够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善意取得制度 善意受让人 动产所有权 所有权 “以手护手”原则 第三人 转让人 取得所有权 无权处分 非法转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述动产所有权的善意取得制度
3
作者 张兰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35-37,共3页
动产所有权的善意取得制度,是为了解决真正的所有人与善意受让人之间的关系而设立的一项物权制度。所谓善意取得,是指受让人以取得动产所有权为目的,而善意接受了没有处分权的让与人所让与的动产,可依法取得该动产的所有权。也称为“即... 动产所有权的善意取得制度,是为了解决真正的所有人与善意受让人之间的关系而设立的一项物权制度。所谓善意取得,是指受让人以取得动产所有权为目的,而善意接受了没有处分权的让与人所让与的动产,可依法取得该动产的所有权。也称为“即时取得”或“善意受让”。近代世界许多国家的民法典中都规定了关于动产的善意取得制度。如《法国民法典》中第二二七九条、二二八零条;《日本民法典》中第一九二条;《苏俄民法典》中第一五二条、一五四条。我国的《民法通则》中虽然没有对动产所有权的善意取得制度作出规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善意取得制度 动产所有权 让与人 财产所有权 法国民法典 善意受让人 所有人 善意第三人 民法通则 司法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产善意取得制度研究 被引量:157
4
作者 王利明 王轶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5-14,共10页
动产善意取得制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利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生王轶动产善意取得制度,是物权法上的一项重要制度。依学界通说,该制度系指动产占有人以动产所有权的移转或其他物权的设定为目的,移转占有于... 动产善意取得制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利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生王轶动产善意取得制度,是物权法上的一项重要制度。依学界通说,该制度系指动产占有人以动产所有权的移转或其他物权的设定为目的,移转占有于善意第三人时,即使动产占有人无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产善意取得制度 善意受让人 无权处分 转让人 动产所有权 返还请求权 交易安全 处分权人 占有改定 构成要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民法典物权编所有权规则立法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陈华彬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3-23,共11页
所有权系所有权人对于所有物,于法律限制的范围内,实施完整、全面、永久与整体支配(管领)的权利,系典型的物权或物权的原型,且为人民生活的基础。所有权在民法(私法)、公法、社会法乃至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中占据核心和关键地位,系一个... 所有权系所有权人对于所有物,于法律限制的范围内,实施完整、全面、永久与整体支配(管领)的权利,系典型的物权或物权的原型,且为人民生活的基础。所有权在民法(私法)、公法、社会法乃至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中占据核心和关键地位,系一个国家的人民、社会与政府不可或缺的根本财产制度。所有权制度及其规则在全部民法典(尤其是物权编)居枢纽地位。我国编纂民法典物权编时,宜从所有权的含义与其权能的分隔,所有权的类型的统一,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诸规则,相邻关系的新内容(形态),占有脱离物的善意取得,遗失物、埋藏物、漂流物、隐藏物与沉没物(品)的所有权归属及报酬请求,取得时效,无主物的先占以及附合、混合与加工等方面予以建构、厘定、丰富和完善。在我国处于新的历史起点的现今,经由厘定、建构、丰富、完善财产所有权制度及其规则来保障人民通过劳动而获得的财产,其含义深刻、隽永,实不可小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所有权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 动产所有权的特殊取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立我国动产善意取得制度的思考
6
作者 李明良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46-49,共4页
一所谓动产善意取得,指无处分权的动产占有人基于移转动产所有权或设立其它物权之目的,将该动产转让给第三人,受让人因取得该动产时是善意的而即时取得该动产的所有权或设定于其上的其它物权。故善意取得制度亦称即时取得制度。
关键词 善意取得制度 动产交付 善意受让人 让与人 财产所有权 无处分权人 动产所有权 权利人 物权 所有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主要国家所有权的演化:趋势与前景
7
作者 A·A.鲁班诺夫 邢才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1期37-42,共6页
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所有权制度的演化情况具有两方面的意义。首先这种演化反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资产阶级社会生产关系中占中心地位的一些财产关系的法律规定性的需求和变化。其次,与这一演化相联系的。
关键词 所有权 财产关系 土地所有权 西方主要国家 社会生产关系 土地所有人 演化情况 动产所有权 确定物 个人所有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动产善意取得制度
8
作者 张燕强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1年第1期36-40,共5页
动产的善意取得制度,是财产权制度中一项重要制度。所谓动产善意取得,又称即时取得,是指动产让与人以动产所有权或其他物权的移转或设定为目的而让与该动产,即使没有让与权,但受让人取得该动产时出于善意,则受让人将依法即时取得该动产... 动产的善意取得制度,是财产权制度中一项重要制度。所谓动产善意取得,又称即时取得,是指动产让与人以动产所有权或其他物权的移转或设定为目的而让与该动产,即使没有让与权,但受让人取得该动产时出于善意,则受让人将依法即时取得该动产的所有权或其他物权。民法上的动产善意取得制度,由来已久。它最早源于日耳曼法中的“以手护手”(Handmuss Hand Wahren)原则。据此,权利人将自己的财产让与给他人占有时,只得向占有人请求返还占有物,如果占有人将财产转让给第三人时,原权利人不得向第三人请求返还原物,而只得向占有人(转让人)请求赔偿损失。这一原则,后来便演进为近现代民法广为接受的动产善意取得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善意取得制度 动产 善意受让人 动产所有权 善意占有 他物权 转让人 赔偿损失 返还原物 财产转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物权法确定先占制度若干问题研讨 被引量:5
9
作者 屈茂辉 阳金花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109-113,共5页
先占制度源远流长。作为动产所有权原始取得的方式之一 ,先占制度已为大多数国家的民法典所确认。构成先占 ,须具备五个要件。我国现行立法对先占未作规定 。
关键词 先占 无主物 动产所有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我国物权法体系的构建 被引量:1
10
作者 唐烈英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29-135,共7页
物权法调整的三大内容决定了物权法体系的构建。我国物权法应当吸取德国及瑞士民法典的先进立法经验,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建立以所有权为核心,以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为两翼、将占有和登记单列出来的物权法体系。
关键词 物权法 法律体系 物权种类 自物权 民法 他物权 中国 动产所有权抵押权 担保法 矿产资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善意取得制度研究
11
作者 王济东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27-129,共3页
善意取得制度对从事交易的善意第三人来说是权利保护,对原财产所有人或经营人的物上追及权来说则是限制。我国民事立法关于善意取得制度的规范不够系统、严密,只有动产所有权善意取得的零散规定,并未涉及动产质权的善意取得,这方面的理... 善意取得制度对从事交易的善意第三人来说是权利保护,对原财产所有人或经营人的物上追及权来说则是限制。我国民事立法关于善意取得制度的规范不够系统、严密,只有动产所有权善意取得的零散规定,并未涉及动产质权的善意取得,这方面的理论研究也相对较少。本文着重从要件构成方面详细阐述了动产所有权的善意取得和动产质权的善意取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善意取得 动产所有权 动产质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权制度的功能分析及立法选择 被引量:6
12
作者 左武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14-17,29,共5页
典权制度是我国特有的一项古老制度。与其它类似制度相比,典权制度的融资安全性更高,能够对社会资源进行更有效的利用,能够满足融资者保留不动产所有权的愿望。同时典权制度在保护弱者、平衡各方利益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典权... 典权制度是我国特有的一项古老制度。与其它类似制度相比,典权制度的融资安全性更高,能够对社会资源进行更有效的利用,能够满足融资者保留不动产所有权的愿望。同时典权制度在保护弱者、平衡各方利益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典权制度的融资额较其它融资工具要少,绝卖也不及拍卖对弱者有利。综合比较典权制度的各项功能,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保留典权制度,为当事人多提供一种融资工具,不失为一种合适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权制度 融资 弱者 有效利用 利益均衡 立法选择 动产所有权 市场经济条件 融资工具 融资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建立民法取得时效制度的探讨 被引量:1
13
作者 史浩明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57-61,共5页
民事法律规定的时效制度,可分为占有时效和消灭时效两种。所谓占有时效,是指财产的所有人以外的人善意地、公开地、持续地占有他人的财产,经过法律规定的期间,就视为依法取得了对该项财产的所有权。因此,这种时效又叫做取得时效。所谓... 民事法律规定的时效制度,可分为占有时效和消灭时效两种。所谓占有时效,是指财产的所有人以外的人善意地、公开地、持续地占有他人的财产,经过法律规定的期间,就视为依法取得了对该项财产的所有权。因此,这种时效又叫做取得时效。所谓消灭时效(我国和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称为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其权利,即丧失了请求法院依诉讼程序强制义务人履行义务的权利。我国《民法通则》对诉讼时效制度已作了相应的规定,但是对于是否需要规定取得时效制度,理论界一直存在较大的分歧。有人主张不规定取得时效制度是对的,如果法律规定了取得时效,对那些行为不轨的人哄抢、私占公有财产,可能起着鼓励作用,与我国“拾金不昧”、“物归原主”等传统美德相违背,对提倡共产主义精神不利,也与我国宪法规定的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相违背;也有人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需要取得时效来解决的财产关系是极个别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诉讼时效制度 动产所有权 法律规定 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消灭时效 民法通则 他人财产 公有财产 法定期间 我国民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事房地产开发的外商投资企业售后回租业务所得税处理问题的规定
14
《财会月刊》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80-80,共1页
一、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的外商投资企业以销售方式转让其生产、开发的房屋、建筑物等不动产。又通过租赁方式从买受人回租该资产,企业无论采取何种租赁方式,均应将售后回租业务分解为销售和租赁两项业务分别进行税务处理。企业销售或... 一、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的外商投资企业以销售方式转让其生产、开发的房屋、建筑物等不动产。又通过租赁方式从买受人回租该资产,企业无论采取何种租赁方式,均应将售后回租业务分解为销售和租赁两项业务分别进行税务处理。企业销售或转让有关不动产所有权的收入与该被转让的不动产所有权相关的成本、费用的差额,应作为业务发生当期的损益,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商投资企业 房地产开发 售后回租 国家税务总局 所得税处理 业务 动产所有权 文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从事房地产开发的外商投资企业售后回租业务所得税处理问题的批复
15
《财会通讯(上)》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25-125,共1页
一、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的外商投资企业以销售方式转让其生产、开发的房屋、建筑物等不动产,又通过租赁方式从买受人回租该资产,企业无论采取何种租赁方式,均应将售后回租业务分解为销售和租赁两项业务分别进行税务处理。企业销售或... 一、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的外商投资企业以销售方式转让其生产、开发的房屋、建筑物等不动产,又通过租赁方式从买受人回租该资产,企业无论采取何种租赁方式,均应将售后回租业务分解为销售和租赁两项业务分别进行税务处理。企业销售或转让有关不动产所有权的收入与该被转让的不动产所有权相关的成本、费用的差额,应作为业务发生当期的损益,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商投资企业 房地产开发 售后回租 所得税处理 业务 动产所有权 批复 租赁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