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创复位术结合加长型抗旋转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疗效观察 被引量:5
1
作者 张志峰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16年第2期330-331,共2页
目的探讨微创复位术结合加长型抗旋转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于长垣县人民医院骨科接受治疗的74例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单纯采用... 目的探讨微创复位术结合加长型抗旋转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于长垣县人民医院骨科接受治疗的74例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单纯采用PFNA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PFNA加微创复位,对比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微创复位与PFNA联合应用于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具有明显优势,其在缓解患者痛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提高疗效等方面的临床实践意义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复位术 加长型抗旋转型股骨近端髓内钉 内固定 股骨转子下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和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效果 被引量:7
2
作者 吕浩 荆珏华 +2 位作者 周云 叶曙明 汤健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3年第4期372-376,共5页
目的探讨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和内固定术两种方式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31例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骨折类型按Evans-Jenson分类。13例采用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其中男性6例,女性7例;年龄74~8... 目的探讨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和内固定术两种方式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31例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骨折类型按Evans-Jenson分类。13例采用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其中男性6例,女性7例;年龄74~88岁,平均年龄80.3岁;18例采用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其中男性7例,女性11例;年龄65~79岁,平均年龄71.8岁。对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量、术后负重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术后功能恢复情况(Harris评分)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施行手术,平均随访12.6个月(5~21个月)。PFNA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较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组少(P<0.05),负重时间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组较PFNA组早(P<0.05)。术后Harri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果显示两种手术方式均可用于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应严格掌握病例选择标准,选用合适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 人工股骨头置换 股骨旋转髓内(PF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旋转股骨近端髓内钉与钢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比较
3
作者 谢宗鹏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第17期104-105,共2页
目的比较抗旋转股骨近端髓内钉与钢板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66例,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成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3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钢板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抗旋转股骨近端髓内钉进行治疗。... 目的比较抗旋转股骨近端髓内钉与钢板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66例,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成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3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钢板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抗旋转股骨近端髓内钉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治疗满意度及Harris髋关节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优良率为75.76%,高于对照组的45.45%(P<0.05)。结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抗旋转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可有效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提高治疗满意度,同时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股骨髓内 钢板 股骨转子间骨折 治疗效果 老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洲型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7
4
作者 邵亮 徐耀增 +3 位作者 耿德春 李荣群 闫永 王贵贤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3年第12期166-168,共3页
目的分析亚洲型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Ⅱ)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8年1月~2011年9月收入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67例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采用PFNA—Ⅱ内固定治疗... 目的分析亚洲型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Ⅱ)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8年1月~2011年9月收入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67例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采用PFNA—Ⅱ内固定治疗。对手术创伤、术后功能及并发症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手术时间:25.120min,平均56.9min;术中透视次数:15~35次,平均19.9次;术中出血量:50~250mL,平均114mL;骨折愈合时间:10~15周,平均12.1周;患者骨折愈合后Harris评分:72~95分,平均88.5分。并发症方面,本组患者无切割股骨头、内固定断裂、骨不连等情况发生。结论PFNA-Ⅱ在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内固定可靠等优点,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不稳定 股骨髓内 亚洲股骨髓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内固定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对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7
5
作者 丁荣攀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0年第28期5265-5266,共2页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PFNA)内固定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对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3月上蔡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40例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PFNA)内固定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对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3月上蔡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40例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7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PFNA内固定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3、6个月,观察组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中透视次数少于对照组,术后下床时间、患肢完全负重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4.29%(3/70)]较对照组[15.71%(11/70)]低(P<0.05)。结论对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效果确切,可改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 高龄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股骨旋转髓内内固定 髋关节功能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骨手术固定套在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内固定术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 被引量:4
6
作者 冯志亮 沈利锋 +2 位作者 芦丽波 曹寅 何佳益 《护士进修杂志》 2021年第8期765-767,共3页
目的探讨自制的股骨手术固定套在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内固定术(PFNA)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于宁波市第九医院实施仰卧位下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内固定术的股骨近端骨折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 目的探讨自制的股骨手术固定套在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内固定术(PFNA)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于宁波市第九医院实施仰卧位下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内固定术的股骨近端骨折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方巾包裹+绷带缠绕”患侧上肢固定方法,观察组采用“自制股骨手术固定套”固定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患侧上肢约束装卸时间和术后患侧上肢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患侧上肢约束安装时间(56.51±10.16)s和拆卸时间(17.00±3.13)s均低于对照组(138.86±33.08)s和(58.46±6.55)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077和33.815,均P<0.001);两组患者在术后患侧上肢有无并发症发生情况中皮肤压痕、酸痛及麻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570、10.516和5.719,均P<0.05)。结论实施仰卧位下PFNA手术时使用股骨手术固定套可减少患侧上肢约束装卸时间,节约人力资源和医疗成本,提高患侧上肢舒适度,降低术后患侧上肢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旋转髓内内固定术 患肢约束 股骨手术固定套 护理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治疗股骨近端骨折远期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史昱晖 蒋富贵 +1 位作者 鞠文 朱晓东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第28期92-93,共2页
目的探讨分析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治疗股骨近端骨折的远期并发症。方法随访152例采用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近端骨折患者。结果随访时间11~48个月,平均12.5个月。出现并发症8例(5.26%)。结论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治疗... 目的探讨分析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治疗股骨近端骨折的远期并发症。方法随访152例采用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近端骨折患者。结果随访时间11~48个月,平均12.5个月。出现并发症8例(5.26%)。结论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治疗股骨近端骨折,手术操作中应力求解剖复位,尤其对小粗隆骨折的复位,同时选用适合型号的髓内钉,减少并发症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骨折 股骨旋转髓内 内固定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观察
8
作者 张强 《当代医药论丛》 2015年第13期9-11,共3页
目的:探讨用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10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将这7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有36例患者。我院采用... 目的:探讨用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10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将这7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有36例患者。我院采用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对观察组的患者进行治疗,采用动力髋螺钉对对照组的患者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Harris评分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切口的长度、手术持续的时间、术中的出血量及术后的引流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的患者,其Harris评分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患者,其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用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固定牢靠及并发症少等优点。该疗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粗隆间骨折 股骨旋转髓内 动力髋螺 临床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FNA与Inter Tan内固定联合抗骨质疏松治疗伴骨质疏松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效果
9
作者 李玉华 马梓昆 +2 位作者 冯子攀 翟功伟 范志远 《河南医学研究》 2025年第3期444-448,共5页
目的观察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PFNA)与Inter Tan内固定联合抗骨质疏松治疗伴骨质疏松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将2020年1月至2023年4月就诊于郑州人民医院的60例伴骨质疏松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法分为两组,PFNA组接受PFNA... 目的观察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PFNA)与Inter Tan内固定联合抗骨质疏松治疗伴骨质疏松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将2020年1月至2023年4月就诊于郑州人民医院的60例伴骨质疏松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法分为两组,PFNA组接受PFNA内固定联合抗骨质疏松治疗,Inter Tan组接受Inter Tan内固定联合抗骨质疏松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Inter Tan组负重活动时间[(60.88±8.41)周]、早期下地行走时间[(5.94±1.07)d]短于PFNA组,切口长度[(8.61±0.87)cm]小于PFNA组,术中透视次数[(4.95±0.94)次]、术中出血量[(204.15±26.22)mL]多于PFNA组,血红蛋白(Hb)[(18.56±4.74)g·L^(-1)]和血细胞比容(Hct)下降值[(4.16±0.59)%]高于PFNA组,手术时间[(123.26±23.36)min]长于PFN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4周Harris评分及碱性磷酸酶(BALP)、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PⅠNP)、骨钙素(OC)较高于术前,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nter Tan组术后24周Harris评分高于PFNA组,VAS评分低于PFN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nter Tan组解剖复位优良率高于PFNA组,内固定松动率与PFN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nter Tan内固定与PFNA内固定联合抗骨质疏松治疗伴骨质疏松股骨粗隆间骨折相比,Inter Tan内固定切口小,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好,术后解剖复位优良率高,但手术时间长,术中透视次数相对较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股骨粗隆间骨折 股骨旋转髓内 Inter Tan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手术治疗老年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
10
作者 熊发明 吴冰 +2 位作者 孙大连 许宁宁 胡晓辉 《中国实用医药》 2012年第24期47-48,共2页
目的观察抗旋转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NFA)微创手术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5月至2011年6月回顾性研究老年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35例,男9例,女26例,年龄65~92岁,平均74.... 目的观察抗旋转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NFA)微创手术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5月至2011年6月回顾性研究老年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35例,男9例,女26例,年龄65~92岁,平均74.3岁。按改良Jensen-Evans分型:ⅢA型14例,ⅢB型9例,Ⅳ型2例。均合并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在C型臂透视下闭合复位经皮小切口PFNA内固定治疗。结果手术时间45~85min,平均63.9min;术中出血50~150ml,平均80ml,手术切口3~6cm,平均5cm。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8.7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9-18周,平均12.5周。按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25例,良8例,可2例,优良率为94.3%。结论经皮微创PFNA治疗老年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良好,具有骨折固定牢固,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粗隆间骨折 旋转股骨髓内 微创手术 骨折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FNA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1
作者 吴贵根 郑磊 +2 位作者 唐中尧 李彬 王旌晶 《现代中医药》 CAS 2015年第4期46-47,共2页
目的评价使用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对60例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PFNA内固定术。结果60例手术均顺利,术中出血平均100mL。60例术后随访6—12个月,59例骨折愈合,1... 目的评价使用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对60例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PFNA内固定术。结果60例手术均顺利,术中出血平均100mL。60例术后随访6—12个月,59例骨折愈合,1例术中并发股骨干裂纹骨折,58例患髋恢复到受伤前活动水平,1例患髋功能较伤前稍差,1例术后螺旋刀片退出失效,骨折不愈合,患髋功能差。结论PFNA内固定术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粗隆间骨折 股骨旋转髓内 内固定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FNA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杰 周炳荣 《中国卫生产业》 2012年第5期100-100,共1页
目的探讨PFNA治疗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收治的90例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分别随机地进行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和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术,术后常规对症治疗,复查X线片,对PFNA及DHS内固定术患... 目的探讨PFNA治疗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收治的90例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分别随机地进行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和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术,术后常规对症治疗,复查X线片,对PFNA及DHS内固定术患者的手术时间、失血量及手术后引流量等指标进行比较观察,根据髋关节创伤后功能恢复评估疗效。结果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内固定术实施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都要少于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临床疗效也优于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结论 PFNA术式设计更为合理,具有操作简单、固定牢靠,是治疗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理想手术方法之一,尤其适用于骨质疏松的老年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 动力髋螺内固定术 股骨旋转髓内内固定术 疗效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内固定法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观察 被引量:16
13
作者 石荣玉 李志艳 谢士成 《济宁医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270-272,共3页
目的观察股骨近端解剖型钢板、动力髁螺钉(DHS)、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PFNA)3种内固定方法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129例采用内固定方法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其中采用解剖型钢板固定31例(A组)、动力髁螺钉(DHS)固... 目的观察股骨近端解剖型钢板、动力髁螺钉(DHS)、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PFNA)3种内固定方法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129例采用内固定方法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其中采用解剖型钢板固定31例(A组)、动力髁螺钉(DHS)固定53例(B组)、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PFNA)固定45例(C组)。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患髋功能。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8月,A组并发钢板断裂3例、髋内翻2例,B组股骨头切割致髋内翻2例,螺钉拔出1例,C组股骨头切割1例。结论对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3种内固定方法均有各自的优点及适应症,解剖型钢板复位及固定方便、可以根据需要改变固定螺钉的方向,仅适用于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DHS对于股骨矩及其力学稳定性未受破坏的稳定型粗隆间骨折可提供可靠的内固定;对于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选用属中心位固定的PFNA更为合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粗隆间骨折 骨折内固定术 股骨旋转髓内 髋动力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析PFNA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5
14
作者 邹华钊 刘钢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第10期24-26,共3页
目的研究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FNA组与股骨近端髓内钉(PFN)组,每组30例。PFN组采取PFN内固定治疗;PFNA组采取PFNA内固定治疗。观察... 目的研究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FNA组与股骨近端髓内钉(PFN)组,每组30例。PFN组采取PFN内固定治疗;PFNA组采取PFNA内固定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操作时间、治疗过程失血量、术后完全负重时间、术后血红蛋白水平和关节功能优良率及治疗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PFNA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治疗过程失血量、术后完全负重时间、术后血红蛋白水平均明显优于PFN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926、8.353、6.594、8.417,P<0.05)。PFNA组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6.67%,明显高于PFN组的7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治疗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33%,明显低于PFN组的2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确切,操作简单,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和术后不良事件发生,骨折固定效果好,术后可及早进行功能锻炼,以加速功能康复,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旋转髓内 老年人 股骨粗隆间骨折 临床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HS与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
15
作者 邓永 沈卫星 +2 位作者 孙铭 徐斌 王本泉 《安徽医学》 2015年第7期875-879,共5页
目的比较应用动力髋螺钉(DHS)与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PFNA)治疗不同类型股骨转子问骨折的临床疗效,以探讨合理的手术方法。方法选自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2009年1月至2013年10月应用DHS和PFNA治疗股骨转子问骨折(EvansⅠ-Ⅳ型)141... 目的比较应用动力髋螺钉(DHS)与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PFNA)治疗不同类型股骨转子问骨折的临床疗效,以探讨合理的手术方法。方法选自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2009年1月至2013年10月应用DHS和PFNA治疗股骨转子问骨折(EvansⅠ-Ⅳ型)141例,DHS组71例,PFNA组70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相关数据。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4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0~14个月。EvansⅠ-Ⅱ型骨折,DHS组与PFNA组比较,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围手术期出血量DHS组少于PFN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vansⅢ-Ⅳ型骨折,PFNA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方面明显优于DH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围手术期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vansⅠ-Ⅱ型股骨转子问骨折建议选择价格低廉的DHS,EvansⅢ-Ⅳ型建议选择PF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动力髋螺 股骨旋转髓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R与PFNA内固定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的效果及影响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因素的logistics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魏金星 岳晓东 《当代医药论丛》 2022年第23期63-66,共4页
目的:比较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THR)与加长型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的效果,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采取回顾性分析方式,研究对象为2018年6月... 目的:比较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THR)与加长型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的效果,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采取回顾性分析方式,研究对象为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间遵化市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髋部骨折患者90例。将其中接受加长型PFNA内固定术的45例患者纳入PFNA组,将其中接受THR的45例患者纳入THR组。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围手术期指标及术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并分析影响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危险因素。结果:PFNA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8.89%,显著高于THR组的6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的术后住院时间短于TH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2周及4周,两组的Harris评分均较术前升高,且PFNA组升高的幅度更大,组内及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骨折类型、手术方式、骨折稳定性均是影响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相较于THR,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治疗中应用加长型PFNA内固定术的疗效更优,能进一步缩短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改善其髋关节功能。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较多,包括年龄、骨折类型、手术方式、骨折稳定性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髋关节置换术 加长型股骨髓内固定术 老年髋部骨折 logistics分析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