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4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断层地震动加速度峰值比和脉冲特征的统计分析
1
作者 张尚荣 何佳蔓 +1 位作者 唐响 熊洋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51-1062,共12页
为进一步了解近断层地震动的显著竖向特性和速度脉冲特性,基于NGA-West2强地面运动数据库选取1706组强地震动记录,研究了竖向与水平向加速度峰值比aV/aH的总体分布特征,并探讨了aV/aH随矩震级MW、断层距Rjb、场地类别和断层类型变化的... 为进一步了解近断层地震动的显著竖向特性和速度脉冲特性,基于NGA-West2强地面运动数据库选取1706组强地震动记录,研究了竖向与水平向加速度峰值比aV/aH的总体分布特征,并探讨了aV/aH随矩震级MW、断层距Rjb、场地类别和断层类型变化的规律。在此基础上,通过Baker脉冲识别方法选取出140组近断层速度脉冲地震动,并提取出每条地震动记录的脉冲周期Tp和速度脉冲峰值PGVp,研究其脉冲参数随矩震级MW和断层距Rjb变化的统计规律及经验模型。结果表明:近断层加速度峰值比aV/aH与地震动参数密切相关,其概率分布呈极值Ⅱ型分布;脉冲周期Tp随矩震级的增大而增大,与场地条件的相关性较弱,脉冲周期Tp经验模型与Shahi和Baker模型在大震级范围内的差异小,且差异随矩震级的增大而减小,说明可忽略是否区分脉冲类型对脉冲周期随矩震级的定量关系的影响;速度脉冲峰值PGVp的大幅值主要出现在大震区和毗邻发震断层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断层 竖向地震动 加速度峰值比 脉冲参数 地震动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震近场加速度峰值比和反应谱统计分析 被引量:46
2
作者 周正华 周雍年 赵刚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5-18,共4页
本文对国内外数十次强地震的近场加速度记录进行了统计分析 ,给出了近场加速度峰值比及反应谱的统计结果 。
关键词 加速度峰值比 反应谱 地震 抗震设计 工程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竖向与水平向地震动加速度峰值比统计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3
作者 李恒 李井冈 +1 位作者 王墩 蔡永建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95-199,共5页
以强地面运动加速度记录为基础,研究了竖向与水平向加速度峰值比值(V/H)的统计分布特征。结果表明,V/H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对记录按震级、震中距、场地条件和震源机制进行分类统计,研究了这些因素对V/H的影响。统计分析结果显示,V/H与震... 以强地面运动加速度记录为基础,研究了竖向与水平向加速度峰值比值(V/H)的统计分布特征。结果表明,V/H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对记录按震级、震中距、场地条件和震源机制进行分类统计,研究了这些因素对V/H的影响。统计分析结果显示,V/H与震级的关系不明显;V/H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在软土场地上尤为明显;V/H与场地条件有很大关系,在近场(R≤60km)土层场地要高于基岩场地,而在远场则相反;震源机制对V/H有较大影响,特别是在近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竖向地震动 加速度峰值比 对数正态分布 震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滇甘陕地区地震的加速度峰值比和竖向反应谱的统计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赵培培 王振宇 +1 位作者 薄景山 谢志南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48-154,共7页
本文以国内川滇甘陕地区263个有详细场地资料的强震台站获得的802组地震动加速度记录为基础,研究了该地区加速度峰值比的总体分布特征,分别探讨了震中距和震级对加速度峰值比的影响特征,按照水平反应谱的标定方法对竖向反应谱进行标定... 本文以国内川滇甘陕地区263个有详细场地资料的强震台站获得的802组地震动加速度记录为基础,研究了该地区加速度峰值比的总体分布特征,分别探讨了震中距和震级对加速度峰值比的影响特征,按照水平反应谱的标定方法对竖向反应谱进行标定并对其进行了统计分析。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竖向与水平向加速度峰值比的概率分布总体服从极值Ⅱ型分布,加速度峰值比均值为0.6,加速度峰值比≤0.65的累积频率为64%;Ⅱ类场地的加速度峰值比随震中距增大而减小;大震近场的加速度峰值比基本上远高于0.65;最后本文给出了不同场地类别下竖向反应谱特征参数,并与水平向反应谱特征参数进行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速度峰值比 场地类别 竖向反应谱 统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峰值加速度和最大层间位移角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以成都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
5
作者 昌毅 杨仁镪 +1 位作者 杨子健 李革新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1期9043-9051,共9页
以往的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一般是针对结构自身特性进行分析,很少结合研究区域的工程场地的差异性,忽略了城市内不同工程场地的位置差异性,因此,以成都市为研究区域,以三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提出基于峰值加速度(peak ground accele... 以往的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一般是针对结构自身特性进行分析,很少结合研究区域的工程场地的差异性,忽略了城市内不同工程场地的位置差异性,因此,以成都市为研究区域,以三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提出基于峰值加速度(peak ground acceleration,PGA)和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θ_(max)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针对三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该方法利用层间剪切模型进行动力时程分析,求得各地震响应下的θ_(max),再对θ_(max)及其相对应的地震动进行对数线性拟合得到两者的关系式;针对成都市区域,该方法以成都市历史地震动资料为数据基础,结合PGA计算公式,得到成都市各个工程场地位置的PGA。进而,以最大层间位移角为结构损伤指标,以PGA为地震动强度指标,研究结构在充分运行、基本运行、生命安全和接近倒塌4个不同性能水准下的结构失效概率最高分别为94.1%、89.1%、74.7%和40.8%,且结构各性能水准的结构失效概率的总体变化趋势都是由西部向东部递减,因此可以适当加强西部地区结构的抗震构造要求,适当放宽东部地区的结构的抗震构造要求,以便节约经济成本。所提出的方法对降低地震灾害损失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为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峰值加速度 最大层间位移角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结构失效概率 网格化 地震易损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含水率溜砂坡的加速度动力响应特征研究
6
作者 田荣燕 徐晟 +2 位作者 李毅杰 唐奥珂 蒙江南 《高原科学研究》 2025年第1期55-66,共12页
溜砂坡在地震和降雨的作用下极易发生失稳破坏。为探究含水率对溜砂坡振动破坏的影响,文章设计了室内小型溜砂坡振动台试验,通过建立0%、6%、9%、12%4种不同含水率的溜砂坡模型,并进行粒子流体动力学(PFC)数值模拟,探究不同含水率的溜... 溜砂坡在地震和降雨的作用下极易发生失稳破坏。为探究含水率对溜砂坡振动破坏的影响,文章设计了室内小型溜砂坡振动台试验,通过建立0%、6%、9%、12%4种不同含水率的溜砂坡模型,并进行粒子流体动力学(PFC)数值模拟,探究不同含水率的溜砂坡振动加速度动力响应规律及变形破坏特征。结果表明:(1)随着含水率的增加,溜砂坡颗粒内摩擦角持续减小,黏聚力则先增大再减小;(2)含水率对高程放大效应有削弱作用,削弱效果在水平方向更明显;(3)随着含水率的增加,竖向应力先减小再增大,应力变化的响应速度加快,当含水率为9%时,溜砂坡竖向位移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溜砂坡 数值模拟 室内振动试验 加速度峰值放大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省域不同超越概率水平下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比例关系 被引量:2
7
作者 余松 吴建超 +1 位作者 胡庆 杨钢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03-509,共7页
以第一次全国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工作成果为依据,计算并分析湖北省域不同超越概率水平下峰值加速度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利用湖北省域宏观场地类别数据,计算得到湖北省域在多遇地震、基本地震和设防地震作用下场地峰值加速度... 以第一次全国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工作成果为依据,计算并分析湖北省域不同超越概率水平下峰值加速度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利用湖北省域宏观场地类别数据,计算得到湖北省域在多遇地震、基本地震和设防地震作用下场地峰值加速度比例关系:在0.05 g加速度分区中,湖北省域场地50 a超越概率63%与10%的峰值加速度比例(R_(63)/R_(10))均值为0.31,超越概率2%与10%的峰值加速度比例(R_(2)/R_(10))均值为1.81;在0.10 g加速度分区中,R_(63)/R_(10)均值为0.30,R_(2)/R_(10)均值为1.80;在0.15 g加速度分区中,R_(63)/R_(10)均值为0.17,R_(2)/R_(10)均值为1.98。在此基础上,与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等强制性国家标准中要求的比例进行对比分析,认为湖北省域采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的取值对建筑物进行抗震作用计算,所考虑的地震作用是保守且安全的。同时,在湖北省高烈度区(如竹山、竹溪)开展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工作时,多遇地震下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宜按不低于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1/3进行调整。该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湖北省地震风险普查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灾害风险普查 超越概率 峰值加速度 比例关系 加速度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地面运动加速度峰值三向比值统计分析
8
作者 孔宇阳 柳煜 +1 位作者 廉超 陈新强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3-49,57,共8页
水平向加速度峰值比为两条水平向加速度峰值的较大值与较小值的比值;竖向与水平向加速度峰值比为竖向加速度峰值与两条水平向加速度峰值的较小值的比值。以2129次破坏性地震的156783组地震动加速度记录为基础,研究水平向、竖向与水平向... 水平向加速度峰值比为两条水平向加速度峰值的较大值与较小值的比值;竖向与水平向加速度峰值比为竖向加速度峰值与两条水平向加速度峰值的较小值的比值。以2129次破坏性地震的156783组地震动加速度记录为基础,研究水平向、竖向与水平向加速度峰值比值的统计分布特征,对加速度记录按照震中距、震级和震源深度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水平向加速度峰值比总体平均值为0.83,水平向加速度峰值比≤0.85的累积概率为63%;竖向与水平向加速度峰值比总体呈现极值Ⅱ型分布特征,竖向与水平向加速度峰值比总体平均值为0.44,竖向与水平向加速度峰值比≤0.65的累积概率为92%。水平向加速度峰值比随震中距的增大而增大,竖向与水平向加速度峰值比随震中距的增大而减小。竖向与水平向加速度峰值比随着震级的增大而增大;在大震(7<M≤8)近场(0<R≤60 km)增大的趋势更加明显,水平向加速度峰值比与震级的相关关系不明显。在震中距0~100 km范围内,水平向、竖向与水平向加速度峰值比随着震源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中距 震源深度 加速度峰值比 统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层结构对地表加速度峰值的影响 被引量:88
9
作者 薄景山 李秀领 刘红帅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5-40,共6页
本文在研究我国数百个工程场地钻孔资料的基础上,选取和构造了若干有代表性的典型场地剖面,利用目前工程上广泛应用的场地地震反应分析的一维等效线性化波动方法,计算了不同场地在三种不同强度的地震动输入下的地表加速度峰值反应。分... 本文在研究我国数百个工程场地钻孔资料的基础上,选取和构造了若干有代表性的典型场地剖面,利用目前工程上广泛应用的场地地震反应分析的一维等效线性化波动方法,计算了不同场地在三种不同强度的地震动输入下的地表加速度峰值反应。分析研究了覆盖层厚度、软土层的埋深与厚度等对场地地表加速度峰值的影响,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层结构 地表加速度峰值 场地 强度 地震动 覆盖层厚度 软土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体参数对地表加速度峰值和反应谱的影响 被引量:51
10
作者 刘红帅 薄景山 +1 位作者 吴兆营 刘德东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67-171,共5页
运用一维土层地震反应的等效线性化波动方法,研究了单层均质土密度、动剪切模量比和阻尼比、土层厚度和土层剪切波速等参数变化对土层地表加速度峰值和反应谱的影响,所得到的结论对于指导地震安全性评价中的勘察试验工作、提高土层地震... 运用一维土层地震反应的等效线性化波动方法,研究了单层均质土密度、动剪切模量比和阻尼比、土层厚度和土层剪切波速等参数变化对土层地表加速度峰值和反应谱的影响,所得到的结论对于指导地震安全性评价中的勘察试验工作、提高土层地震反应的计算精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体参数 地震反应 加速度峰值 反应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输入界面对地表加速度峰值的影响 被引量:16
11
作者 王冲 薄景山 +3 位作者 齐文浩 李平 刘明军 王怀刚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5-61,共7页
为了研究输入界面对地表加速度峰值(Amax)的影响,在研究我国数百个工程场地钻孔资料的基础上,选取和构造了若干有代表性的场地剖面,利用目前工程上广泛应用的场地地震反应分析的一维等效线性化波动方法,计算了4类场地在6种不同强度的地... 为了研究输入界面对地表加速度峰值(Amax)的影响,在研究我国数百个工程场地钻孔资料的基础上,选取和构造了若干有代表性的场地剖面,利用目前工程上广泛应用的场地地震反应分析的一维等效线性化波动方法,计算了4类场地在6种不同强度的地震动输入下的Amax。分析了每类场地的输入界面的改变对Amax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一般强度(10 Gal、50 Gal和120 Gal)的地震动输入时,Amax随输入界面的改变而变化较小;大强度(250 Gal、300 Gal和400 Gal)地震动输入时,Ⅱ、Ⅲ类场地的Amax随输入界面的改变而变化较大,Ⅰ、Ⅳ类场地的Amax随输入界面的改变而变化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动输入 输入界面 加速度峰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振沟对爆破振动加速度峰值减振效应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2
12
作者 郭涛 毛益明 +1 位作者 杨力 沈蔚 《工程爆破》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76-78,90,共4页
通过对减振沟开挖前后两个阶段爆破振动加速度峰值的监测,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得到两种情况下的萨道夫斯基经验公式。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得到减振沟对振动加速度峰值的减振规律。结果表明,合理的开挖减振沟可有效地降低爆破振动加速度... 通过对减振沟开挖前后两个阶段爆破振动加速度峰值的监测,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得到两种情况下的萨道夫斯基经验公式。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得到减振沟对振动加速度峰值的减振规律。结果表明,合理的开挖减振沟可有效地降低爆破振动加速度峰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振沟 爆破振动 加速度峰值 减振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强震记录校正的芦山7.0级地震峰值加速度震动图 被引量:11
13
作者 陈鲲 俞言祥 +1 位作者 高孟潭 高景春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27-633,共7页
运用考虑场地效应的震动图快速生成方法,综合考虑震中地区地质构造背景、震源机制解结果及中国西部地区地震动参数衰减特征,估计了2013年4月20日芦山7.0级地震加速度分布图。利用地震后获得的强震记录计算了强震台站观测值与借助经验性... 运用考虑场地效应的震动图快速生成方法,综合考虑震中地区地质构造背景、震源机制解结果及中国西部地区地震动参数衰减特征,估计了2013年4月20日芦山7.0级地震加速度分布图。利用地震后获得的强震记录计算了强震台站观测值与借助经验性衰减关系估计值之间的系统偏差,进一步修正了峰值加速度分布图。结果显示,由于芦山地震属于高角度逆冲型地震,加大了震区的震动程度,特别是震中附近30km范围内震动程度比校正前的结果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动图 峰值加速度分布 芦山地震 偏差校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断层地震动加速度峰值衰减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15
14
作者 邵广彪 冯启民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0-37,共8页
提出了近断层地面运动的衰减模型,对全球范围内6.0≤MW≤7.6且震源深度均小于20km的636条地震动加速度峰值进行了统计分析,确定了本文研究的近断层区域为断层距25km,利用此范围内的440条记录进行了近断层加速度衰减规律的研究。水平地... 提出了近断层地面运动的衰减模型,对全球范围内6.0≤MW≤7.6且震源深度均小于20km的636条地震动加速度峰值进行了统计分析,确定了本文研究的近断层区域为断层距25km,利用此范围内的440条记录进行了近断层加速度衰减规律的研究。水平地震记录分为硬土和软土两种场地类型,竖向地震记录只考虑土层场地,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数据拟合分析,得到PGA随断层距和震源深度变化在不同震级处形成的衰减曲面,分析了近断层处水平、竖向的PGA以及竖向与水平PGA之比(V/H)的衰减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断层 地面运动 加速度峰值 衰减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最大峰值加速度与有效峰值加速度的大小比例关系及影响因素探讨 被引量:13
15
作者 钟菊芳 胡晓 +1 位作者 易立新 吴胜兴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4-38,共5页
分别以最大峰值加速度(以下简称PGA)和有效峰值加速度(以下简称EPA)为参数,对金沙江流域上12个工程场点进行了地震危险性分析,得到了各个场点在不同的年超越概率下的基岩PGA和EPA值。通过对PGA、EPA值比较分析认为:PGA与EPA值的大小比... 分别以最大峰值加速度(以下简称PGA)和有效峰值加速度(以下简称EPA)为参数,对金沙江流域上12个工程场点进行了地震危险性分析,得到了各个场点在不同的年超越概率下的基岩PGA和EPA值。通过对PGA、EPA值比较分析认为:PGA与EPA值的大小比例关系主要受年超越概率大小的影响,当年超越概率较大时,表现为PGA>EPA;当年超越概率较小时,PGA与EPA的比例关系还与场点周围的潜源分布形式及潜源的震级上限的大小有关,不同的年超越概率、不同的潜源分布形式和震级上限,可使PGA>EPA,也可使PGA<E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峰值加速度(EPA) 最大峰值加速度(PGA) 年超越概率 潜在震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年云南鲁甸M_S6.5地震峰值加速度震动图 被引量:8
16
作者 陈鲲 俞言祥 +1 位作者 高孟潭 亢川川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29-436,共8页
综合考虑震中地区地质构造背景、震源机制解结果、余震分布以及我国西部地区地震动参数衰减特征,运用考虑场地效应的震动图快速生成方法,将收集到的62组强震台站的峰值加速度作为插值使用,估计了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MS6.5地震峰值加速... 综合考虑震中地区地质构造背景、震源机制解结果、余震分布以及我国西部地区地震动参数衰减特征,运用考虑场地效应的震动图快速生成方法,将收集到的62组强震台站的峰值加速度作为插值使用,估计了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MS6.5地震峰值加速度震动图.利用地震后获得的强震记录计算了强震台站观测值与借助经验性衰减关系得到的估计值之间的系统偏差,校正了缺少台站地区借助经验性衰减关系得到的估计值,获得了校正后的峰值加速度分布图.结果显示,鲁甸MS6.5地震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随距离的衰减速度比前人对我国西部衰减统计的结果更快,对数偏差校正的结果更符合本次地震的衰减规律.校正后的峰值加速度大于40cm/s2的区域面积近8 000km2,比未经校正的峰值加速度大于40cm/s2的面积减小了4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动图 峰值加速度分布 鲁甸地震 对数偏差校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场地条件对地面加速度峰值离散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李建亮 亢川川 +1 位作者 何玉林 梁明剑 《震灾防御技术》 2011年第4期416-426,共11页
本文在研究了数百个工程场地钻孔资料的基础上,选取和构造了209个有代表性的典型场地剖面,利用目前工程上广泛应用的一维等效线性化波动方法,进行了6种输入强度下(30gal、50gal、100gal、150gal、200gal、300gal)的场地土层地震反应分... 本文在研究了数百个工程场地钻孔资料的基础上,选取和构造了209个有代表性的典型场地剖面,利用目前工程上广泛应用的一维等效线性化波动方法,进行了6种输入强度下(30gal、50gal、100gal、150gal、200gal、300gal)的场地土层地震反应分析。在计算时对每种工况均采用9条互不相关的基岩加速度时程作为输入地震波,同时用均方差来定量评估所得到的地面加速度峰值的离散性,发现计算结果离散性很大,其最大均方差为0.206,最小均方差为0.138,且离散性随基岩地震动输入强度的增大而变大,随场地类别的变差也变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地条件 地震反应 地面加速度峰值 离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地区地面峰值加速度衰减规律 被引量:6
18
作者 赵永庆 付正新 +3 位作者 高东 崔建文 包一峰 卢吉高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50-256,共7页
根据云南地区的实测强震加速度资料 ,采用回归分析法研究了云南地区的地面水平、垂直峰值加速度衰减规律。共选取云南地区加速度记录 2 4 0条 ,进行了加速度衰减规律的统计 ,并把得到的结果与前人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提出更适合云南地... 根据云南地区的实测强震加速度资料 ,采用回归分析法研究了云南地区的地面水平、垂直峰值加速度衰减规律。共选取云南地区加速度记录 2 4 0条 ,进行了加速度衰减规律的统计 ,并把得到的结果与前人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提出更适合云南地区地震地质特征的加速度衰减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地面峰值加速度 衰减规律 强震观测 抗震设计 防灾减震 地质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四区域椭圆模型的汶川8.0地震加速度峰值衰减关系拟合 被引量:7
19
作者 杨帆 罗奇峰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36-140,共5页
利用加速度记录直接拟合衰减关系时,现行几乎所有文献都采用圆模型,以震中距或震源距为观测点坐标位置的唯一统计量。对于长断层的大震而言,等震线的圆模型假设和实际等震线图存在严重的偏差,加速度峰值在沿断层方向的长轴和垂直于断层... 利用加速度记录直接拟合衰减关系时,现行几乎所有文献都采用圆模型,以震中距或震源距为观测点坐标位置的唯一统计量。对于长断层的大震而言,等震线的圆模型假设和实际等震线图存在严重的偏差,加速度峰值在沿断层方向的长轴和垂直于断层方向的短轴衰减关系差异非常明显。提出的加速度衰减关系的四区域椭圆模型,按断层破裂方向的长轴和过断层为中心垂直于长轴的短轴将地震记录观测点位置分为四个区域,以烈度等值线为参考,给出了四个区域内各自的加速度峰值等值线的椭圆近似曲线。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汶川8.0级地震加速度峰值在两个长半轴和两个短半轴方向上的衰减关系,和圆模型相比,该模型在精度上更加可靠,且能够反映断层破裂方向效应和上下盘效应,具有较强的工程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衰减关系 圆模型 四区域椭圆模型 加速度峰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土对基岩峰值加速度的放大作用 被引量:18
20
作者 刘峥 沈建文 +1 位作者 石树中 余湛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07-611,共5页
以美国西部地震观测数据资料为基础,分别建立了基岩和深冲积层场地的峰值加速度衰减规律,探讨了深冲积层对基岩峰值加速度的放大作用.结果表明,美国2003版NEHRP规范对D类和E类场地的放大作用可能明显高估.
关键词 地震动 深冲积层 衰减规律 峰值加速度 放大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