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液滴撞击加热壁面的实验平台设计与教学应用
1
作者 李聪 王佳利 +4 位作者 王志敏 李源慧 陶振翔 吴建松 杨溢 《实验技术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8-245,共8页
液滴撞击加热表面现象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涉及工程热力学、传热学和流体力学等多学科交叉知识。该研究构建了液滴撞击加热表面实验平台,分析了不同撞击高度和表面温度下的液滴模式及动力学特征参数。此外,基于八个方面的考虑制定并设... 液滴撞击加热表面现象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涉及工程热力学、传热学和流体力学等多学科交叉知识。该研究构建了液滴撞击加热表面实验平台,分析了不同撞击高度和表面温度下的液滴模式及动力学特征参数。此外,基于八个方面的考虑制定并设计了实验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解决问题能力。对学生的满意度调查表明,学生在五个方面的满意度超过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滴撞击 加热表面 课程设计 实验教学 学生满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式加热器动态数学模型和仿真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蔡日基 张琴舜 +3 位作者 邹文进 陈可 沈秀中 戴正熙 《系统仿真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5期676-677,680,共3页
对表面式加热器的基本结构和原理进行分析,建立了热力系统的动态数学模型。并进行了仿真研究。与实验数据比较本模型具有一定的精度。并且在软件的实现上采用模块化建模。
关键词 电站 热力系统 表面加热 动态数学模型 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表面烧蚀速率与表面加热功率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1
3
作者 吴兆春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05-509,共5页
针对金属表面的烧蚀过程,采用一维传热模型,将物体内的传热、温度变化分为2个阶段,即物体被加热到熔点温度的阶段及物体开始烧蚀阶段,使用积分近似的分析方法,完整地建立了表面烧蚀速率与表面加热功率之间的近似计算关系式。对不同烧蚀... 针对金属表面的烧蚀过程,采用一维传热模型,将物体内的传热、温度变化分为2个阶段,即物体被加热到熔点温度的阶段及物体开始烧蚀阶段,使用积分近似的分析方法,完整地建立了表面烧蚀速率与表面加热功率之间的近似计算关系式。对不同烧蚀速率过程所需表面加热功率的变化规律进行了计算和对比分析。为表面烧蚀过程控制提供一个简便的计算关系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学 烧蚀速率 表面加热功率 热传递 积分近似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T-6M托卡马克表面加热实验中的光谱现象
4
作者 徐伟 万宝年 +6 位作者 李建刚 谢记康 方自深 罗家融 尹富先 高翔 殷飞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1996年第2期163-168,共6页
HT—6M表面加热实验中实现了H模式放电。分析了Hα谱线,CⅢ和OⅡ谱线在L—H和H—L模转化过程中的变化情况,讨论了边界条件、粒子循环。
关键词 表面加热 H模 托卡马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厂表面式给水加热器瞬态特性模拟与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李爱娟 郭喜燕 杨志平 《现代电力》 2011年第3期75-79,共5页
加热器的运行特性决定回热系统的稳定性,进而影响着整个热力系统的性能。为了更好地了解加热器的运行,根据换热工质的不同,采用分段建模的方法,分别建立了加热器单相换热段和汽-液两相换热段的数学模型,进而得到表面式给水加热器的通用... 加热器的运行特性决定回热系统的稳定性,进而影响着整个热力系统的性能。为了更好地了解加热器的运行,根据换热工质的不同,采用分段建模的方法,分别建立了加热器单相换热段和汽-液两相换热段的数学模型,进而得到表面式给水加热器的通用瞬态数学模型。对两类换热面分别建模相对于以凝结段模型代替整个加热器分析,精度较好。通过对两类换热模型的组合,既可以得到高压加热器模型又能组合成低压加热器模型。以高压加热器为例,模拟了给水流量变化时,给水出口温度、蒸汽侧流量、温度、压力的变化,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了解给水参数变化对加热器运行特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式给水加热 瞬态 性能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外表面加热结合冷冻处理对葡萄自动脱皮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陈纪算 姜齐永 +1 位作者 卢利群 张慜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6-72,共7页
为了实现对冷冻葡萄的快速、高效脱皮,采用冻前红外表面加热处理和冻后红外表面加热处理2种方式,探索不同时间红外表面加热预处理结合冷冻手段对葡萄自动脱皮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冻前红外表面加热处理5 min以上能够使葡萄果皮出现明... 为了实现对冷冻葡萄的快速、高效脱皮,采用冻前红外表面加热处理和冻后红外表面加热处理2种方式,探索不同时间红外表面加热预处理结合冷冻手段对葡萄自动脱皮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冻前红外表面加热处理5 min以上能够使葡萄果皮出现明显的开裂现象,自动脱皮效果明显,然而过长时间的红外处理也会导致葡萄硬度、颜色等指标的下降。冻后短时红外处理能够更好保持葡萄的品质,1 min的红外表面加热能够保证葡萄在未解冻的前提下出现裂口,从而使得后续可以采用各种手段使葡萄实现自动脱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表面加热 冷冻 葡萄脱皮 碱液去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池内过冷核沸腾表面活化核心密度的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吴玉庭 袁修干 +1 位作者 杨春信 马重芳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581-583,共3页
为研究在过冷沸腾条件下的加热表面的活化核心密度尺度分布是否具有分形特征 ,运用核态沸腾换热机理模型对不同过冷度下的 4种不锈钢换热表面的活化核心密度进行了预测 .结果表明 :对于特定的沸腾表面 ,过冷度不影响活化核心密度曲线的... 为研究在过冷沸腾条件下的加热表面的活化核心密度尺度分布是否具有分形特征 ,运用核态沸腾换热机理模型对不同过冷度下的 4种不锈钢换热表面的活化核心密度进行了预测 .结果表明 :对于特定的沸腾表面 ,过冷度不影响活化核心密度曲线的形式 ,预测曲线与作者提出的加热表面活化核心密度的分形描述相一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热表面 活化核心 过冷沸腾条件 密度尺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热面朝下的池沸腾汽泡动态行为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钟达文 史昊鹏 +3 位作者 孟继安 秦天骄 张显 刘赟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795-1800,共6页
基于Matlab软件开发了自动识别气液两相流界面程序,程序可获得气液界面变化、汽膜厚度、汽膜脱离周期和汽膜法向速度等特征。利用该程序对沟槽结构加热表面朝下布置时,在不同倾角、不同热流密度下的汽泡动态数据进行了处理和分析。结果... 基于Matlab软件开发了自动识别气液两相流界面程序,程序可获得气液界面变化、汽膜厚度、汽膜脱离周期和汽膜法向速度等特征。利用该程序对沟槽结构加热表面朝下布置时,在不同倾角、不同热流密度下的汽泡动态数据进行了处理和分析。结果表明:加热表面朝下发生核态沸腾时,汽膜厚度随热流密度的增大而增大,汽泡脱离周期随热流密度的增大先减小,而后维持在一稳定值;汽膜脱离周期随倾角的增大而减小,倾角为5°时的汽膜脱离周期稳定在0.27 s左右。当发生沸腾危机时,汽膜厚度迅速减小,这可作为动态监测加热表面沸腾状态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热表面朝下 沸腾 图像处理 汽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黑潮暖流区加热异常对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影响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16
9
作者 况雪源 张耀存 +1 位作者 刘健 郭兰丽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1-89,共9页
通过对大气环流格点模式GAMIL性能的检验表明,模式较好地再现了东亚地区大气环流型态、高空西风急流变化及表面加热场的季节变化。在此基础上,设计敏感性试验研究了冬季西太平洋黑潮暖流关键区加热异常对高空西风急流影响,数值试验结果... 通过对大气环流格点模式GAMIL性能的检验表明,模式较好地再现了东亚地区大气环流型态、高空西风急流变化及表面加热场的季节变化。在此基础上,设计敏感性试验研究了冬季西太平洋黑潮暖流关键区加热异常对高空西风急流影响,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冬季西太平洋黑潮暖流区加热正异常将引起东亚大槽偏东,大陆冷高压、阿留申低压及位于低纬太平洋上的西太平洋副高均有所增强,从而导致了冬季风环流加强。相应地,东北太平洋上出现了明显的气旋差值环流,而在中高纬大陆海洋交界地区出现反气旋式差值环流;同时,西风急流区南侧的低纬地区位势高度及温度场为正异常,而北侧的中高纬地区为负异常,这种分布将使得急流区经向气压梯度和南北温差加大,导致急流的增强。模式结果分别从热力适应理论及热成风的角度验证了黑潮暖流区表面加热异常对急流的影响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潮暖流区 表面加热异常 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 数值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丝绳的加热涂油法
10
作者 黄继荣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00年第S2期270-271,共2页
关键词 钢丝绳 涂油效果 中频感应加热 压缩空气 加热 钢丝绳润滑脂 结构示意图 干热空气 预热器 表面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戊醇溶液液滴蒸发特性研究
11
作者 刘楷钊 朱明汉 +2 位作者 侯文惠 胡艳鑫 黄金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4915-4923,共9页
为了研究正戊醇溶液液滴的蒸发特性,采用可视化实验研究不同质量分数的正戊醇溶液液滴在不同加热功率平面上的蒸发行为。研究结果表明:正戊醇溶液液滴在加热表面的蒸发行为受自身组分及基底加热功率影响,增大正戊醇质量分数,润湿直径变... 为了研究正戊醇溶液液滴的蒸发特性,采用可视化实验研究不同质量分数的正戊醇溶液液滴在不同加热功率平面上的蒸发行为。研究结果表明:正戊醇溶液液滴在加热表面的蒸发行为受自身组分及基底加热功率影响,增大正戊醇质量分数,润湿直径变大,接触角变小,润湿能力提高;液滴的润湿直径变化可分为2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保持恒定值,在第二阶段逐渐减小至零。在0.5 W和1.0 W加热功率下,质量分数为1.5%的正戊醇溶液液滴保持恒润湿直径的时长占蒸发总时长的比例分别为0.346和0.368,接触线滑移能力显著增强;正戊醇溶液液滴的蒸发模式包括恒润湿直径模式和混合模式,以恒润湿直径模式为主,在蒸发后期出现接触角与润湿直径同时减小的混合模式;随着正戊醇质量分数增大,保持恒润湿直径模式的时间所占比例减小,液滴三相接触线更易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热表面 液滴蒸发 润湿直径 接触角 蒸发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备热处理对产品感应淬火最终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陶韵晖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4期230-233,共4页
介绍了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的物理基础及基本原理,分析了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的组织转变特征,重点阐述了不同预备热处理状态对感应加热淬火质量的影响。
关键词 感应加热表面淬火 预备热处理 表面硬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钢激光强化研究
13
作者 孙堃 王秀 《电加工与模具》 1989年第3期25-28,共4页
一、引言刀具耐用度是机械加工中一个重要的问题。采用较好的刀具材料,选用合适的刀具几何参数及切削用量等是提高刀具耐用度的一般方法。近年来,国内外正在致力于研究各种金属材料的激光强化问题,在提高材料的硬度及耐磨性等方面都取... 一、引言刀具耐用度是机械加工中一个重要的问题。采用较好的刀具材料,选用合适的刀具几何参数及切削用量等是提高刀具耐用度的一般方法。近年来,国内外正在致力于研究各种金属材料的激光强化问题,在提高材料的硬度及耐磨性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二、激光强化对场图分布特性的要求激光强化是把激光作为热源,将材料表面加热到高于奥氏体化温度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强化 刀具耐用度 刀具材料 奥氏体化温度 刀具几何参数 表面加热 输出能量 金属材料 切削用量 场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generation of waste activated carbon after extracting gold with steam under microwave heating:Optimization using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被引量:2
14
作者 左勇刚 张利波 +3 位作者 彭金辉 C.SRINIVASAKANNAN 刘秉国 马爱元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8期3233-3240,共8页
The technology that waste activated carbon after extracting gold is regenerated with steam under microwave heating was studied. The influence of the activation temperature, activation duration and steam flow rate on i... The technology that waste activated carbon after extracting gold is regenerated with steam under microwave heating was studied. The influence of the activation temperature, activation duration and steam flow rate on iodine adsorption value and regeneration yield of activated carbon was investigated. The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RSM) technique was utilized to optimize the process conditions. The optimum conditions for the preparation of activated carbon are identified to be activation temperature of 831 ℃, activation duration of 40 min and steam flow rate of 2.67 mL/min. The optimum conditions result in an activated carbon with an iodine number of 1048 mg/g and a yield of 40%, and the BET surface area evaluated using nitrogen adsorption isotherm is 1493 m2/g, with total pore volume of 1.242 cm3/g. And the pore structure of activated carbon regenerated is mainly composed of micropores and a small amount of mesopo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wave heating STEAM waste activated carbon EXTRACTING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识窗
15
《制造技术与机床》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4-34,共1页
电子束表面淬火(beam hardening)用高功率密度(常用200~500kW/cm^2 )的电子束作为热源,直接照射到工件上,在极短的时间内使工件表面加热到淬火温度。电子束热源离开后,依靠工件的自激冷造成表面硬化。
关键词 知识 高功率密度 电子束 表面淬火 淬火温度 表面加热 表面硬化 工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