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稠油微波加热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被引量:3
1
作者 沈新芸 何牧 +1 位作者 张洋 周晓龙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82-1089,共8页
采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建立了稠油微波加热模型,通过仿真计算考察了微波谐振腔的尺寸和微波功率对稠油微波加热过程的影响,通过与实际微波加热过程对比,验证微波加热模型的可靠性。结果表明,微波谐振腔的结构影响稠油内部微波电... 采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建立了稠油微波加热模型,通过仿真计算考察了微波谐振腔的尺寸和微波功率对稠油微波加热过程的影响,通过与实际微波加热过程对比,验证微波加热模型的可靠性。结果表明,微波谐振腔的结构影响稠油内部微波电场的分布,微波功率影响电场强度的大小,二者共同影响稠油样品的升温速率及温度梯度分布。因对微波加热模型的合理简化,忽略了热量向环境的散失,稠油升温速率和终温的计算值均稍高于实际值,但不影响该仿真计算对装置设计因素的考察。该仿真计算和微波加热模型可用来辅助微波加热装置的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 仿真计算 微波加热模型 稠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井蒸汽吞吐热采过程中水平段加热范围计算模型 被引量:45
2
作者 倪学锋 程林松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08-112,共5页
对于稠油水平井的产能评价和动态预测,注蒸汽吞吐生产过程中水平段的加热范围至关重要。由于油藏中水平井水平段长度比直井中直井段长得多,蒸汽的压力、温度和干度沿着水平段分布不均匀;根据水平井变质量流的思想,用动量定理和能量守恒... 对于稠油水平井的产能评价和动态预测,注蒸汽吞吐生产过程中水平段的加热范围至关重要。由于油藏中水平井水平段长度比直井中直井段长得多,蒸汽的压力、温度和干度沿着水平段分布不均匀;根据水平井变质量流的思想,用动量定理和能量守恒定理建立蒸汽沿水平段的压力、温度和干度分布计算模型;同时根据传热学等有关学科知识,考虑水平井中水平段加热过程和机理不同于直井的加热过程和机理,建立了水平井注蒸汽吞吐加热范围计算模型。根据辽河油田冷42块油藏基本参数,用所建立的模型对水平段加热范围进行了计算,对计算结果进行的研究表明:蒸汽压力、温度、干度、加热范围沿水平段不是均匀分布的,第一临界时间、第二临界时间的概念反映了蒸汽在油层的运移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段 蒸汽吞吐 压力分布 温度分布 干度分布 加热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低温加热方法研究 被引量:50
3
作者 张承宁 雷治国 董玉刚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921-925,共5页
为提高锂离子动力电池的低温充放电性能,以锰酸锂80A.h电池单体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宽线金属膜的加热方法,并对电池单体进行低温充放电实验,建立电池加热模型,采用等效电池加热实验验证模型的正确性,对233K低温环境下的电池单体进行加热... 为提高锂离子动力电池的低温充放电性能,以锰酸锂80A.h电池单体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宽线金属膜的加热方法,并对电池单体进行低温充放电实验,建立电池加热模型,采用等效电池加热实验验证模型的正确性,对233K低温环境下的电池单体进行加热和放电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宽线金属膜加热法可显著提高电池的低温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汽车 锂离子电池 加热模型 低温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沥青路面再生机微波加热机理及数值模拟 被引量:14
4
作者 李万莉 于睿坤 朱福民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72-476,490,共6页
针对开口微波场中沥青混凝土路面微波加热机理的探讨,从麦克斯韦波动方程、热力学微分方程出发,建立了开口微波场中微波透射沥青混凝土路面材料时的三维有源非稳态加热模型.利用热力学第一边界条件,选用时域差分法求解耦合的麦克斯韦波... 针对开口微波场中沥青混凝土路面微波加热机理的探讨,从麦克斯韦波动方程、热力学微分方程出发,建立了开口微波场中微波透射沥青混凝土路面材料时的三维有源非稳态加热模型.利用热力学第一边界条件,选用时域差分法求解耦合的麦克斯韦波动方程及热力学偏微分方程组,得到了各种加热条件下沥青混凝土路面材料中的温度场.实验发现,数值计算的结果与实验结果相当吻合,验证了沥青混凝土路面三维有源非稳态微波加热模型的正确性,为开发可用于沥青混凝土路面再生等大尺寸复合电介质微波加热设备提供了理论基础、设计方法和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混凝土路面 开口微波场 三维有源非稳态加热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塑料热板焊接传热的解析模型 被引量:6
5
作者 谷侃锋 霍立兴 +1 位作者 张玉凤 阳代军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8-71,共4页
对塑料热板焊接传热进行了探讨 ,给出简化的物理模型 ,并转化为双区域计算及熔化热数学模型 (即Stefan Neumann问题 ) ,同时做出解答。然后通过算例 ,应用所建立的数学模型计算出温度分布曲线及加热时间 ,并与通过实测得出的温度分布曲... 对塑料热板焊接传热进行了探讨 ,给出简化的物理模型 ,并转化为双区域计算及熔化热数学模型 (即Stefan Neumann问题 ) ,同时做出解答。然后通过算例 ,应用所建立的数学模型计算出温度分布曲线及加热时间 ,并与通过实测得出的温度分布曲线及加热时间进行比较和讨论。结果表明 ,采用此数学模型计算得出的温度分布曲线与实测曲线基本符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板焊 加热模型 温度分布 聚乙烯管道 相变潜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敏化剂传热模型 被引量:2
6
作者 王孝军 杨杰 +1 位作者 李光宪 陈广玲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6-38,共3页
介绍了采用敏化剂为内加热源,利用微波加热塑化聚合物的原理。通过空间离散建立了敏化剂在聚合物基体中为内热源加热塑化聚合物过程中的传热模型,进行了详细的理论推导,并给出了求解此传热模型的数值解法。
关键词 微波 敏化剂 聚合物 加热模型 导热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热炉炉温优化算法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李国军 雷薇 陈海耿 《材料与冶金学报》 CAS 2011年第4期325-328,共4页
炉温制度的优化是炉子优化控制的基础,它包括炉温优化目标函数的确定和目标函数极值的求解两方面.本文建立了连续加热炉板坯加热的稳态数学模型和炉温优化模型.应用所建立的稳态数学模型定量分析了各段炉温变化对钢坯加热过程的影响,形... 炉温制度的优化是炉子优化控制的基础,它包括炉温优化目标函数的确定和目标函数极值的求解两方面.本文建立了连续加热炉板坯加热的稳态数学模型和炉温优化模型.应用所建立的稳态数学模型定量分析了各段炉温变化对钢坯加热过程的影响,形成了启发式算法规则集.建立了考虑出炉钢坯平均温度及断面温差的目标函数,采用启发式搜索算法对钢坯加热过程的炉温制度进行了优化,对优化前后的钢坯平均温度及断面温差的进行了对比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本文所归纳的启发式搜索规则可以满足该模型启发式算法的要求,也表明启发式搜索算法可作为加热炉炉温优化的基本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热模型 启发式算法 元体平衡法 炉温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机控制电加热炉多变量自校正调节器
8
作者 舒迪前 刘宏才 +1 位作者 刘立 杨卫东 《控制理论与应用》 EI CAS 1986年第4期115-121,共7页
本文讨论计算机对多台电加热炉用多变最自校正调节器群控的有关问题。包括电加热炉数学模型建立、多变量自校正调节器设计、系统仿真研究、实时控制结果及分析等部分。结果表明:当对象参数慢变时,STR具有较强的适应力,控温精度为(800... 本文讨论计算机对多台电加热炉用多变最自校正调节器群控的有关问题。包括电加热炉数学模型建立、多变量自校正调节器设计、系统仿真研究、实时控制结果及分析等部分。结果表明:当对象参数慢变时,STR具有较强的适应力,控温精度为(800±1)℃,高于数字PID和LQG调节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热 自校正调节器 PID 输出偏差 最小方差控制 控温精度 控制器 调节器 群控 LQG 自校正控制 随机自适应控制 递推最小二乘法 多变量系统 MIMO系统 控制系统 加热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客运专线桥上无缝道岔模型试验设计 被引量:2
9
作者 张国栋 宋杨 +1 位作者 赵信洋 杨荣山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03-105,共3页
桥上无缝道岔是当前客运专线建设中的重点、难点与热点问题。桥上无缝道岔既要考虑桥上无缝道岔的梁轨相互作用,又要考虑无缝道岔中钢轨受力和变形的复杂关系。根据相似三定律设计试验所用模型,将实际中遇到的温度变化对系统的影响模拟... 桥上无缝道岔是当前客运专线建设中的重点、难点与热点问题。桥上无缝道岔既要考虑桥上无缝道岔的梁轨相互作用,又要考虑无缝道岔中钢轨受力和变形的复杂关系。根据相似三定律设计试验所用模型,将实际中遇到的温度变化对系统的影响模拟到试验中,并模拟了多种梁系与轨道结构形式,通过试验数据分析,明确了桥梁与无缝道岔的相互作用关系,为建立桥上无缝道岔计算理论提供依据,继而指导桥上无缝道岔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上无缝道岔 模型试验 模型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roteus的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被引量:5
10
作者 武培雄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6-108,共3页
温度控制具有非线性、纯滞后、大惯性等特点,因此在设计温度控制系统中经常采用PID进行控制。PID控制作为自动控制系统中常用的一种控制方法,在实际控制工程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设计了以AT-MEGA128单片机为核心的加热器温度控制系统,采用... 温度控制具有非线性、纯滞后、大惯性等特点,因此在设计温度控制系统中经常采用PID进行控制。PID控制作为自动控制系统中常用的一种控制方法,在实际控制工程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设计了以AT-MEGA128单片机为核心的加热器温度控制系统,采用PID控制方法,结合Proteus仿真平台进行了仿真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该加热器控制系统稳定性好、响应速度快,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控制系统设计 PID控制算法 PROTEUS仿真 加热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探针型海底热流计的结构优化 被引量:7
11
作者 杨小秋 施小斌 +4 位作者 许鹤华 徐行 李官保 郭兴伟 罗贤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280-1288,共9页
本文在现有海底热流探针制作技术条件下,首先建立了脉冲式双探针海底测量单元的有限元数值模型,模拟获得多组参数F的温度-时间数据,作为"实测"数据,再用脉冲加热有限长线热源(PFLS)模型求解待测介质热导率及其相对误差上限(R... 本文在现有海底热流探针制作技术条件下,首先建立了脉冲式双探针海底测量单元的有限元数值模型,模拟获得多组参数F的温度-时间数据,作为"实测"数据,再用脉冲加热有限长线热源(PFLS)模型求解待测介质热导率及其相对误差上限(RE_(λ-UL)),并以RE_(λ-UL)最小为原则,对双探针热流计的结构进行优化.结果表明:(1)在不同探针脉冲强度(q)、温度测量误差(ΔT_m)和探针长度(L)组合下,都存在最佳探针间距(Best_r),使得RE_(λ-UL)降到最低;(2)随着q增大或ΔT_m减小,Best_r逐渐增大;(3)当q、ΔT_m及探针半径(a)都给定时,Best_r与探针长度(L)呈线性正相关;(4)当a=1.0 mm,且q、ΔT_m分别取为628.0~1100.0 J·m^(-1)、0.5~1.0 mK,若L在20.0~42.0 mm之间时,则Best_r在18.0~30.0 mm之间,此时介质热导率相对误差上限可控制在5.5%以内,同时测量温度可在6 min内达到最大值,即脉冲加热开始后,温度测量只需约7 min,便可满足介质热导率的求解,这比目前常用的Lister型热流计所需海底测量时间缩短8 min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探针型海底热流计 结构优化 双探针脉冲法(DPHP) 脉冲加热有限长线热源(PFLS)模型 有限元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new mathematical model for predicting flow stress of X70HD under hot deformation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健 王小巩 +2 位作者 杨海涛 余超 肖宏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6期2052-2059,共8页
To realize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rolling and obtain the hot forming process parameters for X70 HD steel, the flow stress behaviors of X70 HD steel were investigated under different temperatures(820-1100 ℃ and stra... To realize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rolling and obtain the hot forming process parameters for X70 HD steel, the flow stress behaviors of X70 HD steel were investigated under different temperatures(820-1100 ℃ and strain rates(0.01-10 s-1) on a Gleeble-3500 thermo-simulation machine. A new flow stress model was established. The linear and exponential relationship methods were applied to the parameters with respect to temperature and deformation rates. The rise of curve ends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was analyzed. The flow stress of X70 HD steel predicted by the proposed model agrees well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o, it greatly improves the precision of the metal thermoplastic processing through finite element method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engineer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ow stress dynamic recovery dynamic reerystallization Z paramet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umerical analysis on Joule heating of double-loop channel induction furnaces 被引量:1
13
作者 赵涛 周孑民 +1 位作者 熊家政 李勇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09年第5期851-856,共6页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Joule heating power,a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model(FEM) was developed to predict Joule heating power in the channels of double-loop inductor. The simulated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Joule heating power,a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model(FEM) was developed to predict Joule heating power in the channels of double-loop inductor. The simulated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experimental data from low load trials for a 400 kW inductor. The results,such as power factor and Joule heating power,show reasonable correlation with experimental data,and Joule heating rate reaches the maximum at the corners and the minimum at the centre of the cross-section area. With increasing relative permeability of iron core,length of coils,current frequency and resistivity of metal melt,the power factor and Joule heating power change. It is concluded that current frequency,the resistivity and length of the coil play a critical role in determining the power factor and Joule heating power,whereas relative permeability of the magnetic core shows no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umerical simulation channel induction furnace Joule heating power facto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