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区域不平衡的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基于人口加权变异系数的分析 被引量:19
1
作者 覃成林 杨威 《产经评论》 2012年第4期115-124,共10页
论文使用人口加权变异系数探析1993-2009年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区域不平衡的动态变化,并通过对人口加权变异系数进行空间和收入来源的二重分解,分析这种变化的空间和收入来源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区域不平衡程度总体上趋于... 论文使用人口加权变异系数探析1993-2009年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区域不平衡的动态变化,并通过对人口加权变异系数进行空间和收入来源的二重分解,分析这种变化的空间和收入来源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区域不平衡程度总体上趋于下降,但自1998年以来下降幅度很小。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区域之间的农村居民收入不平衡是影响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区域不平衡的主要因素,其次是这四大区域内部的不平衡。从收入来源看,工资性收入是导致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区域不平衡的最主要因素,其次是家庭经营性收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居民收入 不平衡 人口加权变异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人口质量测度与地区差异分解
2
作者 王丙参 魏艳华 马立平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54-59,共6页
文章采用融合一级指标重要性的保序主成分评价法,测度我国人口质量并对其地区差异进行空间与结构分解。研究发现:从人口质量排名来看,北京、上海、天津稳居前3,云南、新疆、贵州、甘肃、青海排名靠后;新冠疫情对人口质量影响较小,2019—... 文章采用融合一级指标重要性的保序主成分评价法,测度我国人口质量并对其地区差异进行空间与结构分解。研究发现:从人口质量排名来看,北京、上海、天津稳居前3,云南、新疆、贵州、甘肃、青海排名靠后;新冠疫情对人口质量影响较小,2019—2020年,仅有内蒙古人口质量略有下降;三大地区人口质量从东向西依次递减;我国人口质量呈现空间集聚现象,地区差异较大且震荡下降,从高到低依次为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从人口质量差异结构分解来看,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区域间(2013—2016年)的思想道德的贡献为负,西部地区正好相反;东部地区、区域间的科学文化贡献率较高,其次为西部地区的科学文化、区域间的身体素质。地理位置、人均GDP对人口质量差异影响显著,人口质量三个方面对差异的解释力从高到低依次为科学文化、身体素质、思想道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质量 基尼系数 加权变异系数 地理探测器 莫兰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省域新经济发展水平测度与时空演进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梅国平 王旭伟 季凯文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5-130,共6页
发展新经济是中国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文章从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环境三个维度构建了包含61项指标的中国省域新经济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采用投影寻踪模型测度了2013—2020年中国31个省份的新经济发展水平,运用加权变异系数、Mor... 发展新经济是中国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文章从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环境三个维度构建了包含61项指标的中国省域新经济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采用投影寻踪模型测度了2013—2020年中国31个省份的新经济发展水平,运用加权变异系数、Moran's I等方法揭示了新经济发展的时空演进态势。研究发现:新经济呈稳步发展态势,相对于新产业,新业态占新经济的比重更大。新经济发展的高值区主要集聚在东部地区,湖北、重庆、四川、陕西已成为中西部地区新经济发展的高地。新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化主要表现为四大地区间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区域间发展环境差异是四大地区间新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来源。四大地区内部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对新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化具有重要影响,四大地区新经济发展的区域内差异来源具有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经济 时空演进 提升策略 投影寻踪模型 加权变异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8
4
作者 王建康 谷国锋 +1 位作者 姚丽 陈园园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9-25,37,共8页
改革开放以来,非均衡发展战略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同时,也造成了明显的地区经济差异,且近几年在全国范围呈现出逐渐扩大的趋势。以县域单元为研究尺度分析了2000—2014年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演变、空间相关性及影响因素。福... 改革开放以来,非均衡发展战略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同时,也造成了明显的地区经济差异,且近几年在全国范围呈现出逐渐扩大的趋势。以县域单元为研究尺度分析了2000—2014年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演变、空间相关性及影响因素。福建省区域经济的绝对差异呈现出不断扩大趋势,而相对差异在不断缩小,且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区域经济差异的相关因素中,产业结构、投资水平、工业化程度均起到了正向的促进作用,且工业化水平具有明显的溢出效应。财政收入与市场购买力估计参数在空间计量模型中均不显著。空间杜宾模型估计结果总体优于其他模型,即影响区域经济差异的因素既包括邻近地区经济本身,还包括周边地区的相关解释变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差异 加权变异系数 空间相关性 空间计量模型 福建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达省份区域不平衡发展动因探析——以广东省为例 被引量:12
5
作者 高原 周诗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5-80,共6页
通过计算广东省珠三角、粤东、粤西、粤北四个区域的人口加权变异系数,对该省2001~2011年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变化过程进行实证分析,并探析区域不平衡发展的空间原因、产业原因和它们的耦合效应。结果表明,2001~2005年,广东区域... 通过计算广东省珠三角、粤东、粤西、粤北四个区域的人口加权变异系数,对该省2001~2011年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变化过程进行实证分析,并探析区域不平衡发展的空间原因、产业原因和它们的耦合效应。结果表明,2001~2005年,广东区域发展不平衡程度总体呈上升趋势,2005年后呈平稳下降趋势。广东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首要动因是四大区域间的不平衡发展,其次是四大区域内不平衡发展。在产业方面,四大区域间产业发展差异大于各区域内的产业发展差异,工业对广东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最大,其次是其他服务业、批发零售及住宿餐饮业;批发零售及住宿餐饮业和其他服务业的影响有增强趋势,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及邮电业的影响则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平衡发展 动因 区域经济 人口加权变异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村消费区域之间差异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王进 马延明 冯梦雨 《统计与信息论坛》 CSSCI 2013年第11期48-54,共7页
以理论界对消费结构、消费区域的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为基础,构建消费区域评估指标体系,以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结构为分析重点,使用主成分和因子分析法对消费区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并对五类区域采用地区份额、加权变异系数、跨期替... 以理论界对消费结构、消费区域的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为基础,构建消费区域评估指标体系,以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结构为分析重点,使用主成分和因子分析法对消费区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并对五类区域采用地区份额、加权变异系数、跨期替代弹性三种方法进行时间序列数据研究。研究表明,农村居民区域收入差异非常显著,并且在1998年前呈现收敛趋势,之后逐渐转变成发散态势,消费的区域差异1993年以后一直呈发散趋势。根据上述研究结论,今后一段时期还要继续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改善农村居民消费环境和消费条件,这是政府、企业、居民共同的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区域 加权变异系数 跨期替代弹性 收入增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部地区三大城市群经济发展差异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胡继亮 袁园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0-45,共6页
城市群是区域空间组织的重要载体。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日益成为核心竞争力的代表。正值我国大力推进“中部崛起”战略,中部城市群的经济社会发展在整个中部地区所处的重要地位显而易见。中部城市群中具有代... 城市群是区域空间组织的重要载体。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日益成为核心竞争力的代表。正值我国大力推进“中部崛起”战略,中部城市群的经济社会发展在整个中部地区所处的重要地位显而易见。中部城市群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圈和中原城市群,对三大城市采用区位商、加权变异系数等相关经济指标,比较其1999~2010年三大城市群经济发展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依据分形理论中的R/S分析法可以预测三大城市群的经济发展差异的变化趋势并探讨三大城市群在中部崛起背景下的政策选择。其政策目标是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实现中部经济一体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 城市群 区位商 加权变异系数 R S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区差距的分解及其启示 被引量:27
8
作者 邓翔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31-36,共6页
利用吉尼系数、泰尔指数和加权变异系数三种新分解方法,分别对中国地区差距进行了区域分解、产业分解和城乡分解,寻找出影响地区差距变动的直接因素,为缩小地区差距提供了政策性结论。
关键词 地区差距 吉尼系数 泰尔指数 加权变异系数 中国 区域分解 产业分解 城乡分解 分解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融市场化对地区发展不平衡异质性影响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陈长石 刘晨晖 《统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4-49,共6页
基于中心-外围模型思想及人口加权变异系数,本文对地区发展不平衡进行了测算及空间分解,然后实证检验了金融市场化对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异质性影响。研究显示:金融市场化对中心区域和外围区域组内与组间发展不平衡的影响是异质性的;金融... 基于中心-外围模型思想及人口加权变异系数,本文对地区发展不平衡进行了测算及空间分解,然后实证检验了金融市场化对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异质性影响。研究显示:金融市场化对中心区域和外围区域组内与组间发展不平衡的影响是异质性的;金融市场化提升了东部地区总的发展不平衡,却降低了中西部地区总的发展不平衡,类似结果对于空间分解得到的其他发展不平衡指标也成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市场化 中心-外围模型 加权变异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及收敛的产业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袁永科 赵美姣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91-98,共8页
文章将经济分为九个产业部门,从部门的视角运用人口加权变异系数衡量不同部门对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及收敛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之间的交互效应对经济发展差异的贡献率达到65%左右,明显高于单个产业的贡献率。同时,我国的经济发展总体呈... 文章将经济分为九个产业部门,从部门的视角运用人口加权变异系数衡量不同部门对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及收敛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之间的交互效应对经济发展差异的贡献率达到65%左右,明显高于单个产业的贡献率。同时,我国的经济发展总体呈现σ收敛态势,但各产业的σ收敛特征差异显著。农林牧渔业不存在收敛,房地产业没有呈现持续的收敛或发散特征,剩余七个产业部门则存在显著的σ收敛。而且,产业之间的交互效应动态变化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部门 人口加权变异系数 经济差异 Σ收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本回报率对我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影响 被引量:7
11
作者 陈虹 朱鹏珅 《经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22,共12页
本文测算了1993-2013年全国与东北、东、中、西部地区的资本回报率。基于区域间与区域内经济差距的视角,研究了资本回报率对我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一)全国层面:资本回报率的提高拉大了区域间经济差距;区域层面:资本... 本文测算了1993-2013年全国与东北、东、中、西部地区的资本回报率。基于区域间与区域内经济差距的视角,研究了资本回报率对我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一)全国层面:资本回报率的提高拉大了区域间经济差距;区域层面:资本回报率的提高缩小了区域内经济差距;(二)区域间层面: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城市化进程及FDI增加缩小了区域间经济差距,就业人员增加则扩大了区域间经济差距,而政府支出却对区域间经济差距无显著影响;区域内层面:不同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城市化进程、就业人员、FDI及政府支出对区域内经济差距影响显著性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回报率 人均GDP加权变异系数 区域经济差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效应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詹新宇 白晨曦 《南京审计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2-102,共11页
基于2000—2016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系统GMM方法实证研究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效应,结果表明:(1)从总体上看,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效应显著为正,即它加剧了地方经济发展不平衡程度。(2)从分地区来看,... 基于2000—2016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系统GMM方法实证研究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效应,结果表明:(1)从总体上看,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效应显著为正,即它加剧了地方经济发展不平衡程度。(2)从分地区来看,转移支付显著降低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指数,而东部和中部地区转移支付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效应则显著为正。(3)将转移支付划分为一般性、专项和返还性三类,进一步分析不同类别转移支付对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发现,一般性转移支付显著降低了经济发展不平衡指数,返还性收入则扩大了经济发展差距,专项转移支付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效应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4)从不同类别的不平衡指数来看,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显著提高了中部地区的组内发展不平衡程度以及东部和中部地区的组间发展不平衡程度,缩小了西部地区中心、外围城市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移支付 经济发展不平衡 人口加权变异系数 系统GMM估计 财政分权 政府支出 公共服务 “挤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房价加剧了省际经济发展不平衡吗?--基于中心-外围视角的测算与经验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刘晨晖 《财经问题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97-104,共8页
房价上涨通过财富效应和信贷效应加剧经济发展不平衡,但又会促使劳动力从中心城市向外围城市转移,起到缩小经济发展差距的作用,两者的综合效应决定了房价对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最终影响。本文基于2002—2012年中国23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借鉴... 房价上涨通过财富效应和信贷效应加剧经济发展不平衡,但又会促使劳动力从中心城市向外围城市转移,起到缩小经济发展差距的作用,两者的综合效应决定了房价对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最终影响。本文基于2002—2012年中国23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借鉴中心—外围模型基本思想并采用加权变异系数法测算各省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程度,考察了高房价是否会加剧省际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理论命题。结果显示,房价上涨不仅并未加剧省份内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反而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解决现有不平衡问题,这一结果与公众的普遍预期并不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价上涨 经济发展不平衡 中心一外围模型 加权变异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第三产业区域发展水平差异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李冠霖 《南方经济》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38-40,共3页
中国第三产业区域发展水平差异分析李冠霖近年来,随着中国加快发展第三产业重大战略方针的确定,各地第三产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并不平衡,且有的相差甚大。正确分析这种差异,对制定第三产业区域发展政策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主要从... 中国第三产业区域发展水平差异分析李冠霖近年来,随着中国加快发展第三产业重大战略方针的确定,各地第三产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并不平衡,且有的相差甚大。正确分析这种差异,对制定第三产业区域发展政策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主要从总合差异及总体发展水平衡量的角度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产业增加值 中国第三产业 区域发展水平 差异分析 加权变异系数 区域发展政策 绝对差异 相对差异 第三产业发展 服务产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于绯 邱慕龄 《价格月刊》 2010年第1期92-96,共5页
以广东省传统上划分的四区域为立足点来研究该省经济发展差距,首先叙述四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然后运用人均GDP基尼系数、加权变异系数和泰尔指数三种方法对四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全省整体经济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并且继续加... 以广东省传统上划分的四区域为立足点来研究该省经济发展差距,首先叙述四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然后运用人均GDP基尼系数、加权变异系数和泰尔指数三种方法对四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全省整体经济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并且继续加深,广东省经济增长趋于发散,四区域之间的差距、珠三角和山区的差距是全省经济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最后提出几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发展差距 基尼系数 加权变异系数 泰尔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市经济增长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培 施晓丽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37-41,共5页
与传统的城市经济增长模式相比,当前中国城市经济增长呈现出一系列新特点。运用截面数据回归对影响中国城市经济增长的因素进行分析的结论显示:不同行政级别城市具有不同的增长水平,城市经济增长也存在“中部塌陷”问题。城市内部的产... 与传统的城市经济增长模式相比,当前中国城市经济增长呈现出一系列新特点。运用截面数据回归对影响中国城市经济增长的因素进行分析的结论显示:不同行政级别城市具有不同的增长水平,城市经济增长也存在“中部塌陷”问题。城市内部的产业结构、人力资本密集度、对外开放程度是促进城市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经济增长 THEIL指数 加权变异系数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因素分析
17
作者 苏建军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11-114,共4页
文章采用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两种因素分解方法,对青海省内区域经济差距进行了分解。结果表明:从产业部门看,构成全省总体差距的主要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差距;从空间来看,对全省总体差距贡献最大的是地带间差距和东部综合经济区内部差... 文章采用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两种因素分解方法,对青海省内区域经济差距进行了分解。结果表明:从产业部门看,构成全省总体差距的主要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差距;从空间来看,对全省总体差距贡献最大的是地带间差距和东部综合经济区内部差距。文章最后提出了有关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 差异 锡尔系数 加权变异系数 青海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创意指数的测度及实证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段杰 龙瑚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96-305,共10页
基于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理论模型构建中国城市创意指数,包括7个1级指标和18个2级指标.采用变异系数加权法和TOPSIS(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分析法对中国20个城市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分... 基于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理论模型构建中国城市创意指数,包括7个1级指标和18个2级指标.采用变异系数加权法和TOPSIS(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分析法对中国20个城市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影响城市创意水平发展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评价指标体系中,经济资本、人力资本、文化资本、技术资本、产业资本、环境资本和制度资本7个影响因素与创意城市的发展呈正相关,其中文化资本和产业资本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根据各指标影响程度的差异化,指出创意城市发展所面临的挑战,提出加强文化建设、发展创意产业、重视创意人才的培养、营造创意氛围和改善制度环境等建议,以提升城市创意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地理 创意城市 创意指数 变异系数加权 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to IDEAL solution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东、中、西部人均收入差异的比较分析
19
作者 徐杰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04年第6期76-78,共3页
文章依据威廉逊提出的区域经济差异倒"U"型假说,分别用绝对差距、相对差距及加权变异系数和GDP指数之间的经济关系分析了我国东、中、西部三个地带人均收入的差异程度、变动趋势及随经济增长发生的变化。
关键词 绝对差距 相对差距 加权变异系数 GDP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经济地域差异趋势分析——基于2000-2009年的数据
20
作者 徐里 《商业时代》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3期136-137,共2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绩,但地域的差异已经成为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中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研究对中国地域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为此,将中国分为了四个经济区域,以2000-2009年的各省市区人均GDP数据为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绩,但地域的差异已经成为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中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研究对中国地域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为此,将中国分为了四个经济区域,以2000-2009年的各省市区人均GDP数据为基础,并使用了加权变异系数和基尼系数。分析结果显示,2000-2009年中国地域差异大体上在减少,但是除东部地区的东北三省、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尽管进行了大量投资,但是地区差异并没有呈现出较大改善,反而呈现扩大的趋势。即中国政府为缩小地域差异出台的政策取得了部分成果,但不能因此断定地域差异就得到了消除。中国政府仍需为缩小地域差异而进行持续性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区差异 收入不均衡 加权变异系数 基尼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