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肝脏蛋白质组学探讨加味丹栀逍遥散的抗抑郁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2
1
作者 汪保英 李雅静 +4 位作者 田磊 刘辉 白明 栗俞程 许二平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0-156,I0017,共8页
[目的]探讨加味丹栀逍遥散对慢性不可预知性温和应激(CUMS)抑郁小鼠模型的干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C57BL/6N小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加味丹栀逍遥散组和氟西汀组.采用CUMS复制抑郁模型,模型成功后灌胃给药4周.末次给药后进行行为学测... [目的]探讨加味丹栀逍遥散对慢性不可预知性温和应激(CUMS)抑郁小鼠模型的干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C57BL/6N小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加味丹栀逍遥散组和氟西汀组.采用CUMS复制抑郁模型,模型成功后灌胃给药4周.末次给药后进行行为学测试,采用串联质谱标签法(TMT)蛋白质组学分析小鼠肝脏差异蛋白的表达谱,通过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加味丹栀逍遥散抗抑郁的相关通路和蛋白;血液生化检测总胆固醇及总胆汁酸含量.[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糖水偏好率下降,自主活动次数减少,加味丹栀逍遥散给药后上调小鼠糖水偏好率及自主活动次数.蛋白组学结果显示模型组与加味丹栀逍遥散给药组之间肝脏差异表达蛋白20个,其中上调11个,下调9个.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差异表达蛋白主要参与了胆固醇代谢、初级胆汁酸的合成等.生化检测发现,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总胆固醇含量下降而胆汁酸含量升高,加味丹栀逍遥散给药能显著增加总胆固醇含量而减少总胆汁酸含量.[结论]加味丹栀逍遥散具有良好的抗抑郁效应,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肝脏胆固醇异常代谢、降低血液总胆汁酸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蛋白组学 加味丹栀逍遥散 肝郁 胆汁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味丹栀逍遥散联合疏肝调神针法对偏头痛伴抑郁焦虑障碍认知功能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王榕 宋汉琳 徐福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3-186,共4页
目的 探讨加味丹栀逍遥散联合疏肝调神针法对偏头痛伴抑郁焦虑障碍患者认知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医院2020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120例偏头痛伴抑郁焦虑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通过简单随机的方法,将其分为研究组... 目的 探讨加味丹栀逍遥散联合疏肝调神针法对偏头痛伴抑郁焦虑障碍患者认知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医院2020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120例偏头痛伴抑郁焦虑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通过简单随机的方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疏肝调神针灸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加味丹栀逍遥散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时间,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头痛症状评分,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 HAMA)评价两组治疗前后抑郁焦虑情况,参考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对患者认知功能进行评定,在治疗前、后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 TCD)检测双侧大脑前动脉(Anterior cerebral artery, ACA)、大脑后动脉(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 PCA)、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 MCA)、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 VA)、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 BA)的平均血流速度。结果 治疗后两组头痛严重程度、发作次数、持续时间、伴随症状评分以及总分均明显低于本组治疗前,其中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HAMA、HAMD评分均明显低于本组治疗前,其中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持续应答、持续错误、总错误患者比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MCA、ACA、PCA血流平均速度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加味丹栀逍遥散联合“疏肝调神”针灸治疗偏头痛伴抑郁焦虑障碍具有显著效果,可明显改善患者抑郁焦虑、认知功能,并有效降低了脑动脉血流平均速度,且安全性较高,适合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味丹栀逍遥散 疏肝调神针法 偏头痛 抑郁焦虑障碍 认知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味丹栀逍遥散联合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8
3
作者 陈晓辉 王国强 +10 位作者 尚立芝 张紫娟 杜红妍 李丹 王权 常学辉 孙鸿昌 王社言 李耀洋 张光远 石龙涛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274-2279,共6页
目的:观测加味丹栀逍遥散联合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对中风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的影响。方... 目的:观测加味丹栀逍遥散联合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对中风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的影响。方法:中风后抑郁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给予加味丹栀逍遥散联合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对照组给予加味丹栀逍遥散联合氟西汀治疗,2组疗程均为8周。分别在治疗前后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ELISA法测定血清中IL-1β、IL-6、TNF-α、5-HT、NE和BDNF水平。结果:治疗8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HAMD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TNF-α、IL-1β和IL-6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5-HT、NE和BDNF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的HAMD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血清TNF-α、IL-1β和IL-6均显著降低(P<0.05),而5-HT、NE和BDNF均显著增高(P<0.05)。结论:加味丹栀逍遥散联合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疗效较好,其机制可能与加味丹桅逍遥散联合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抗炎、增加单胺类神经递质释放、刺激脑内神经营养因子的分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味丹栀逍遥散 中风后抑郁症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去甲肾上腺素 5-羟色胺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