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稻耐贮藏基因(lox-3)DH作图群体构建方法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曹立勇 楼向阳 +2 位作者 斯华敏 何立斌 孙宗修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59-162,共4页
以与水稻耐贮藏材料 (DawDam)有丰富分子标记多态性的常规材料 2 0 70、明恢 6 3、Dulur/协青早B为亲本 ,分别与之杂交 ,采用改良一步成苗花药培养法对其F1代进行花药培养 ,以一步成苗法为对照 ,评价新方法在构建耐贮藏基因DH作图群体... 以与水稻耐贮藏材料 (DawDam)有丰富分子标记多态性的常规材料 2 0 70、明恢 6 3、Dulur/协青早B为亲本 ,分别与之杂交 ,采用改良一步成苗花药培养法对其F1代进行花药培养 ,以一步成苗法为对照 ,评价新方法在构建耐贮藏基因DH作图群体中的应用潜力。研究结果表明 ,改良一步成苗法显著地提高了愈伤组织分化率、植株再生率、绿苗率、绿苗素质 ,而且得到的加倍单倍体系田间表现良好 ,是构建耐贮藏基因DH作图群体的理想方法 ,但在不同基因型间表现有一定的差异性 ,其中DawDam/ 2 0 70、DawDam/明恢 6 3组合的培养效率有较大增幅。利用改良一步成苗法已获得一定数量的DH群体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耐贮藏基因 改良 一步成苗法 花药培养 加倍单倍体群体 构建方法 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籼粳交DH群体中影响白背飞虱抗虫性QTL的检测(英文) 被引量:4
2
作者 寒川一成 滕胜 +4 位作者 钱前 曾大力 曾娟 钱忠海 朱立煌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z1期77-83,共7页
分析了水稻籼粳交加倍单倍体 (DH)群体中影响白背飞虱抗虫性和感虫性的QTL。虽然DH株系的亲本窄叶青8号和京系 17没有拒取食抗性 ,但是白背飞虱在 6个DH株系中的取食受到了强烈的抑制 ,可能属超亲分离。在第 3染色体的粳型片段中检测到 ... 分析了水稻籼粳交加倍单倍体 (DH)群体中影响白背飞虱抗虫性和感虫性的QTL。虽然DH株系的亲本窄叶青8号和京系 17没有拒取食抗性 ,但是白背飞虱在 6个DH株系中的取食受到了强烈的抑制 ,可能属超亲分离。在第 3染色体的粳型片段中检测到 1个影响蜜露分泌的微效QTL。粳稻亲本京系 17具有杀卵抗性。DH株系中的杀卵特性是通过叶鞘上杀卵反应产生的坏死症状表现的。在DH株系分蘖早期和中期 ,将 4个杀卵作用的QTL定位在第 1、2、6和 8染色体的粳型片段上。出现在分蘖中期的另一个QTL被定位在第 9染色体的籼型片段上。在分蘖盛期至孕穗期 ,杀卵位点减少至 2个。整个试验期间对每个DH株系的最高杀卵级别的分析显示 ,在染色体 2、6和 9上共有 4个QTL。两个主效QTL位于近邻第 6染色体的粳型片段。在第 1、3和 5染色体上检测到 3个影响第 2代白背飞虱若虫密度的QTL。第 3染色体上起主要作用的QTL源自粳稻亲本 ;第 5染色体上的微效QTL源自籼稻亲本。两个白背飞虱为害的QTL位于第 8和第 10染色体的籼型片段 ,另一个QTL位于第 3染色体的粳型片段。这些QTL被认为与水稻品种对白背飞虱田间抗性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背飞虱 品种抗性 加倍单倍体群体 水稻 数量性状位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剑叶角度的QTL分析 被引量:26
3
作者 董国军 藤本宽 +4 位作者 滕胜 胡兴明 曾大力 郭龙彪 钱前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19-222,共4页
以剑叶角度差异显著的籼稻窄叶青 8号和粳稻京系 17以及由它们构建的加倍单倍体群体为材料 ,在抽穗期测量其剑叶角度 ,并利用该群体构建的分子图谱进行数量性状座位分析。分别在第 1、2、3和 12染色体上检测到 4个QTL(qFLA 1、qFLA 2、q... 以剑叶角度差异显著的籼稻窄叶青 8号和粳稻京系 17以及由它们构建的加倍单倍体群体为材料 ,在抽穗期测量其剑叶角度 ,并利用该群体构建的分子图谱进行数量性状座位分析。分别在第 1、2、3和 12染色体上检测到 4个QTL(qFLA 1、qFLA 2、qFLA 3和qFLA 12 ) ,贡献率分别为 10 .6 %、11.8%、9.8%和 8.1%,其中qFLA 1、qFLA 2的加性效应来自京系 17,qFLA 3和qFLA 12的加性效应来自窄叶青 8号。多个增效等位基因的聚合明显提高剑叶角度。讨论了这些控制剑叶张开性状的QTL在常规稻和杂交稻育种上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剑叶角度 QTL分析 加倍单倍体群体 数量性状基因座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遗传背景下水稻剑叶形态性状的QTL分析 被引量:23
4
作者 彭茂民 杨国华 +2 位作者 张菁晶 安保光 李阳生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47-252,共6页
以典型的籼粳交窄叶青8号/京系17的加倍单倍体(DH)群体和籼籼交珍汕97/明恢63的重组自交系(RIL)群体为材料,并应用这两种群体已构建的分子图谱,对剑叶形态性状中的叶面积、周长、叶长、叶宽、长宽比等进行了QTL分析。在这两个群体中,剑... 以典型的籼粳交窄叶青8号/京系17的加倍单倍体(DH)群体和籼籼交珍汕97/明恢63的重组自交系(RIL)群体为材料,并应用这两种群体已构建的分子图谱,对剑叶形态性状中的叶面积、周长、叶长、叶宽、长宽比等进行了QTL分析。在这两个群体中,剑叶的这些形态性状均呈连续性分布,存在一定数量的超亲分离。在DH群体中,4个剑叶性状共检测到8个QTL,分布在4条染色体上,其中第4、8染色体上各有1个QTL同时影响了叶长、叶周长和面积。在RIL群体中,5个剑叶性状共检测到16个QTL,分布在5条染色体上。其中第1染色体上有1个QTL同时影响叶长、叶周长、长宽比3个性状,第6染色体上有2个影响叶面积的QTL同时也影响叶宽,还有1个QTL同时影响叶长、叶周长2个性状,第11染色体上有1个QTL同时影响叶长、叶周长、叶面积3个性状。研究表明,不同群体的QTL初级定位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影响叶片相关性状的一些QTL位于同一染色体的相同或者相邻区域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剑叶 形态性状 加倍单倍体群体 重组自交系群体 数量性状位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旱栽培条件下稻谷粒型和粒重的相关分析及其QTL定位 被引量:25
5
作者 郭咏梅 穆平 +2 位作者 刘家富 李自超 卢义宣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0-56,共7页
为了解水、旱栽培条件下水稻粒形和粒重的表型及QTL变化,以陆稻品种IRAT109和水稻品种越富构建的双单倍体群体为材料,系统分析了稻谷粒长、粒宽、粒重及长宽比在水、旱栽培条件下的相关性,并进行了数量性状基因位点的比较定位。结果... 为了解水、旱栽培条件下水稻粒形和粒重的表型及QTL变化,以陆稻品种IRAT109和水稻品种越富构建的双单倍体群体为材料,系统分析了稻谷粒长、粒宽、粒重及长宽比在水、旱栽培条件下的相关性,并进行了数量性状基因位点的比较定位。结果表明,水、旱条件下,粒长与长宽比和粒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粒宽与长宽比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粒重极显著正相关,4个性状在水、旱条件间相关性都达极显著正相关。其中粒长的相关系数最高,达0.817,粒宽的相关系数最低,为0.457。表明粒长受水分影响最小而粒宽受水分影响较大。粒重、长宽比介于二者之间。两种条件下共检测到14个QTLs,分布于水稻1、5、6、7、10和12染色体上,其中控制粒长的5个,LOD值为1.93—5.11,贡献率为5.97%-28.85%;控制粒宽的1个,LOD值为2.39,贡献率为12.76%;控制长宽比的3个,LOD值为2.08-4.60。贡献率为7.78%。21.89%;控制粒重的5个,LOD值为2.68—9.45,贡献率为4.1%-14.8%。其中控制粒长的qGL-5及控制粒重的qGWt-1a和qGWt-1b在水、旱条件下均能检测到,在抗旱育种中可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籽粒性状。QTL分析的结果进一步验证了表型分析结果,粒宽相对易受土壤水分影响,粒长、粒重和长宽比,受水分胁迫影响较小,遗传比较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粒型 粒重 加倍单倍体群体(DH系) 数量性状基因座位(QTL) 水、旱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抗恶苗病微效QTL的定位 被引量:14
6
作者 杨长登 郭龙彪 +3 位作者 李西明 季芝娟 马良勇 钱前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57-659,共3页
对粳稻品种春江06和籼稻品种TN1以及由它们构建的加倍单倍体(DH)群体,采用芽期接菌方法接种恶苗病菌,进行抗恶苗病微效QTL的定位分析。共检测到2个QTL:qB1和qB10,分别位于第1和第10染色体上,2个QTL的抗性基因都来自春江06,贡献率相近。
关键词 水稻 恶苗病 数量性状座位 加倍单倍体群体 抗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抗白叶枯病微效QTL的定位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于彦春 滕胜 +4 位作者 曾大力 董国军 钱前 黄大年 朱立煌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15-318,共4页
以不携有抗白叶枯病主效基因的中感籼粳双亲 (窄叶青 8号和京系 17)及其花培DH群体为材料 ,接种白叶枯病菌浙 9612后 ,考察了该DH群体的白叶枯病抗性 ,并进行了数量性状座位 (QTL)分析。共检测到控制白叶枯病的 4个QTL ,分别位于第 3、4... 以不携有抗白叶枯病主效基因的中感籼粳双亲 (窄叶青 8号和京系 17)及其花培DH群体为材料 ,接种白叶枯病菌浙 9612后 ,考察了该DH群体的白叶枯病抗性 ,并进行了数量性状座位 (QTL)分析。共检测到控制白叶枯病的 4个QTL ,分别位于第 3、4、5和 6染色体上 ,其中第 3和第 4染色体上的 qBBR 3和qBBR 4,其加性效应为正值 ;而位于第 5和第 6染色体上的为负值 ,4个QTL的总效应是 3 8.6%。方差分析和差异显著性比较表明 ,具有 4个QTL抗性等位基因水稻株系的白叶枯病抗性与不含QTL抗性等位基因的株系相比 ,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P <0 .0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白叶枯病 加倍单倍体群体 白叶枯病 抗病性 数量性状座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苗期抗旱性的QTL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徐群 袁筱萍 +3 位作者 余汉勇 王一平 汤圣祥 魏兴华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69-473,共5页
利用251个株系组成的Maybelle/白叶秋的加倍单倍体群体,构建了由226个SSR分子标记组成的遗传图谱。通过两年抗旱棚苗期抗旱性鉴定,应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和QTLNetwork2.0对水稻苗期抗旱性进行QTL定位及互作效应分析。利用前者在两年共检测... 利用251个株系组成的Maybelle/白叶秋的加倍单倍体群体,构建了由226个SSR分子标记组成的遗传图谱。通过两年抗旱棚苗期抗旱性鉴定,应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和QTLNetwork2.0对水稻苗期抗旱性进行QTL定位及互作效应分析。利用前者在两年共检测到5个抗旱性相关QTL,分别位于第2、3、5、6和8染色体;而通过后者在第2、3、5和6染色体上也找到了抗旱性相关的QTL,并且通过两种方法检测到的第3、5、6染色体上的3个QTL所在区间吻合;还发现4个具有上位性的QTL。所有抗旱性QTL的加性效应均为正值,表明来自父本白叶秋的这些抗旱性位点可以提高水稻的抗旱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抗旱性 加倍单倍体群体 数量性状基因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高节位分蘖的QTL定位和互作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姜华 赵江红 +5 位作者 郭龙彪 姜亮 薛大伟 曾大力 钱前 孙国昌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7-162,共6页
高节位分蘖是水稻生产中常见的现象,同时高节位分蘖与水稻的驯化也存在密切的联系。利用来源于窄叶青8号与京系17及春江06与台中本地1号的两个加倍单倍体(DH)群体(分别简称为ZJDH群体和TCDH群体)为材料,对水稻高节位分蘖的遗传特征进行... 高节位分蘖是水稻生产中常见的现象,同时高节位分蘖与水稻的驯化也存在密切的联系。利用来源于窄叶青8号与京系17及春江06与台中本地1号的两个加倍单倍体(DH)群体(分别简称为ZJDH群体和TCDH群体)为材料,对水稻高节位分蘖的遗传特征进行了研究。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在ZJDH群体中共定位到qHOT3、qHOT6-1和qHOT8等3个QTL,分别位于第3、6和8染色体上;对TCDH群体的QTL定位共检测到相关位点2个,分别位于第6和12染色体上。同时,在两个群体中分别检测到4对和7对上位性互作位点。QTL比较分析表明在两个群体中分别定位到的第6染色体上的QTL所在区间可能一致,说明水稻第6染色体对高节位分蘖具有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高节位分蘖 加倍单倍体群体 数量性状基因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苗期根系性状的数量遗传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陈明明 董伟 +1 位作者 胡中立 章志宏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2000年第5期431-434,共4页
关键词 水稻 加倍单倍体群体 根系性状 遗传力 基因互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米出饭特性QTL分析及遗传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沈年伟 来凯凯 +10 位作者 粘金沯 曾大力 胡江 高振宇 郭龙彪 朱丽 刘坚 董国军 颜美仙 钱前 张光恒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75-482,共8页
米粒长、饭粒长和饭粒延伸系数等性状与米饭品质密切相关。以籼稻台中本地1号(TN1)与粳稻春江06为亲本构建的加倍单倍体群体为材料,利用全基因饱和分子标记连锁遗传图谱对多个稻米出饭特性相关的性状进行QTL定位,共检测到14个QTL。其中... 米粒长、饭粒长和饭粒延伸系数等性状与米饭品质密切相关。以籼稻台中本地1号(TN1)与粳稻春江06为亲本构建的加倍单倍体群体为材料,利用全基因饱和分子标记连锁遗传图谱对多个稻米出饭特性相关的性状进行QTL定位,共检测到14个QTL。其中,米粒长和米粒浸长QTL各1个,均位于第2染色体上,分别可以解释性状变异的15.20%和18.50%;1个米粒浸泡膨胀率QTL,位于第6染色体上,可解释性状变异的13.39%;1个煮饭粒长QTL,位于第9染色体上,可解释性状变异的13.60%;3个蒸饭粒长QTL,分别位于第1、3和12染色体上,共解释性状变异45.00%;4个煮饭延伸率QTL,分别位于第3、6、9和10染色体上,共解释性状变异61.30%;3个蒸饭延伸率QTL分别位于第1、3和6染色体上,共解释性状变异49.10%。在已知的Wx和ALK基因所在区域都检测到了米饭延伸性相关的QTL。相比较而言,覆盖ALK基因的QTL对出饭特性的影响更大,LOD值达到了6.35。该研究结果可为稻米出饭特性相关调控基因的克隆奠定基础,同时对稻米品质的改良及高产优质稻品种的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出饭特性 数量性状基因座 加倍单倍体群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环境条件下稻谷粒形数量性状的QTL分析 被引量:39
12
作者 张光恒 张国平 +4 位作者 钱前 徐律平 曾大力 滕胜 包劲松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6-22,共7页
以窄叶青 8号和京系 17构建的加倍单倍体群体为材料 ,系统分析了稻谷粒长、粒宽及长宽比 3个性状在北京、杭州、海南 3个不同环境下的表现 ,并进行了数量性状基因位点的比较定位。检测结果表明 ,3个环境下共检测到 18个QTLs,分布于水稻... 以窄叶青 8号和京系 17构建的加倍单倍体群体为材料 ,系统分析了稻谷粒长、粒宽及长宽比 3个性状在北京、杭州、海南 3个不同环境下的表现 ,并进行了数量性状基因位点的比较定位。检测结果表明 ,3个环境下共检测到 18个QTLs,分布于水稻第 1、2、3、4、6、8和 12染色体上 ,其中与粒长性状相关QTL 3个 ,LOD值为 2 .6 9~ 4 .75 ,贡献率为 9.9%~18.4 % ;与粒宽性状相关QTL 9个 ,LOD值为 2 .4 3~ 5 .77,贡献率为 8.4 %~ 2 5 .6 % ;与长宽比性状相关QTL 6个 ,LOD值为 2 .4 4~ 6 .0 2 ,贡献率为 9.8%~ 2 2 .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粒型 加倍单倍体群体 数量性状基因座位 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苗期耐淹相关性状QTL分析 被引量:18
13
作者 张光恒 曾大力 +4 位作者 胡时开 苏岩 阿加拉铁 郭龙彪 钱前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280-1286,共7页
以相同淹水条件下存活率差异较大的籼稻TN1与粳稻春江06(CJ06)为亲本构建的DH群体为试材,考察了DH群体及其双亲与苗期耐淹相关的5个性状,各性状均表现为连续分布,且都存在一定数量的双向超亲遗传类型,受多基因控制。使用分子连锁... 以相同淹水条件下存活率差异较大的籼稻TN1与粳稻春江06(CJ06)为亲本构建的DH群体为试材,考察了DH群体及其双亲与苗期耐淹相关的5个性状,各性状均表现为连续分布,且都存在一定数量的双向超亲遗传类型,受多基因控制。使用分子连锁图谱进行QTL分析,共检测到16个与苗期耐淹有关的QTL,包括4个中胚轴长度QTL、3个株高QTL、3个存活率QTL、3个干重相对受害率QTL和3个叶绿素受损指数QTL,分别位于第1、2、3、4、6、8、9和12染色体。所有QTL的LOD值介于2.26~4.64;存活率qL-4、qL-8和qL-9的LOD值分别为3.10、3.02和3.78,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分别为17.2%、14.3%和41.1%。在第一染色体上的RM3412~RM6716区间同时检测到控制株高和干重相对受害率的QTL,说明株高与干重相对受害率在水稻苗期淹水条件下存在密切的遗传关系。揭示水稻的耐淹特性是一个多基因控制的复杂性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加倍单倍体(DH)群体 数量性状基因座(QTL) 耐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米粒延伸性的遗传剖析 被引量:10
14
作者 张光恒 曾大力 +4 位作者 郭龙彪 钱前 张国平 滕胜 朱立煌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87-892,共6页
以籼稻ZYQ8与粳稻JX17为亲本的DH群体作为研究材料 ,考察DH群体及双亲的米粒延伸率相关性状 ,并使用该群体的分子连锁图谱进行QTL分析。共检测到 14个与稻米延伸性有关的QTL ,包括 2个粒长QTL、7个饭粒长QTL和 5个米粒延伸率QTL ,分别... 以籼稻ZYQ8与粳稻JX17为亲本的DH群体作为研究材料 ,考察DH群体及双亲的米粒延伸率相关性状 ,并使用该群体的分子连锁图谱进行QTL分析。共检测到 14个与稻米延伸性有关的QTL ,包括 2个粒长QTL、7个饭粒长QTL和 5个米粒延伸率QTL ,分别位于第 1、2、3、5、6、7、10、11和 12染色体。所有QTL的LOD值介于2 2 6~ 9 2 5 ,分别解释性状变异的 5 31%~ 17 2 1%。在第 3染色体上的G2 4 9~G16 4、第 6染色体上的G30~RZ5 16和第 10染色体上的G10 82~GA2 2 3区间同时检测到控制饭粒长和米粒延伸率的QTL。米粒延伸性受多基因控制 ,Wx基因与位于第 6染色体上的 qCRE 6的G30~RZ5 16区间相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加倍单倍体(DH)群体 延伸性 数量性状基因(QTL)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