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麦加倍单倍体(DH群体)的建立及其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
作者 汪军妹 沈秋泉 +1 位作者 杨建明 杨文新 《大麦科学》 2002年第1期10-13,共4页
大麦加倍单倍体 (DH群体 )建立的方法很多 ,目前在大麦遗传育种中运用较多的主要有球茎大麦法、花药培养法和小孢子培养法等三种。大麦DH群体不仅为遗传学、形态发生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基础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背景和遗传稳定的材料 ,而且对... 大麦加倍单倍体 (DH群体 )建立的方法很多 ,目前在大麦遗传育种中运用较多的主要有球茎大麦法、花药培养法和小孢子培养法等三种。大麦DH群体不仅为遗传学、形态发生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基础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背景和遗传稳定的材料 ,而且对于单倍体的育种实践也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要综述大麦DH群体的建立方法及其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h群体 大麦 加倍单倍体 遗传育种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单倍体加倍(DH)系籽粒性状表现的研究 被引量:23
2
作者 张铭堂 段民孝 +2 位作者 赵久然 王元东 邢锦丰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8-132,共5页
玉米单倍体育种是快速选育纯合自交系的方法。研究利用单倍体诱导系,对来自BSSS杂种优势群的两个自交系BX08和BX19的杂交F1进行诱导获得单倍体,又经加倍获得33个加倍纯合系(DH),分析单倍体加倍纯合系与两个亲本及F1杂交种的果穗及籽粒... 玉米单倍体育种是快速选育纯合自交系的方法。研究利用单倍体诱导系,对来自BSSS杂种优势群的两个自交系BX08和BX19的杂交F1进行诱导获得单倍体,又经加倍获得33个加倍纯合系(DH),分析单倍体加倍纯合系与两个亲本及F1杂交种的果穗及籽粒性状表现。结果表明,单倍体加倍系的籽粒容积和质量比亲本籽粒都有所提高,子代的农艺性状获得显著改善,说明发生单倍体不是基因随机分离的结果,单倍体育种存在选择压力,有利于优良基因的累积,淘汰不良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单倍体 诱导系 单倍体加倍(dh)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麦加倍单倍体(DH)材料的移栽与大田鉴定
3
作者 周永康 陈补生 +1 位作者 周润梅 黄剑华 《上海农业科技》 2003年第5期36-37,共2页
关键词 大麦 加倍单倍体 dh 移栽 大田鉴定 壮苗培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个烟草杂交组合花药再生苗的培养和DH群体的构建 被引量:9
4
作者 陈学军 彭双玉 +2 位作者 罗建蓉 杨彦明 肖炳光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11年第1期65-68,共4页
以6个烟草(Nicotiana tabacum L.)杂交组合的花药为实验材料,对各杂交组合花药再生苗出苗状况及培养过程中添加H液体基本培养基对花药出苗状况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质量体积分数0.4%秋水仙素浸苗法构建加倍单倍体(DH)群... 以6个烟草(Nicotiana tabacum L.)杂交组合的花药为实验材料,对各杂交组合花药再生苗出苗状况及培养过程中添加H液体基本培养基对花药出苗状况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质量体积分数0.4%秋水仙素浸苗法构建加倍单倍体(DH)群体,对加倍处理后不同杂交组合再生苗的成苗率、大田移栽成活率及染色体加倍率等进行分析,并对杂交组合DH1单倍体和加倍单倍体植株叶片气孔保卫细胞叶绿体数的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杂交组合每枚花药的出苗数、加倍处理后再生苗的成苗率、大田移栽成活率及染色体加倍率有较大差异。其中,每枚花药出苗数为1.57~3.30,杂交组合DH5每枚花药的出苗数最多,达到3.30株,显著高于其他5个杂交组合(P<0.05);加倍处理后再生苗的成苗率为21.12%~33.42%,大田移栽成活率为91.87%~98.86%,杂交组合DH6的成苗率和大田移栽成活率最高;染色体加倍率为6.64%~10.78%,杂交组合DH4的染色体加倍率最高。花药培养约15 d后,添加H液体基本培养基能够显著促进杂交组合DH1和DH2花药出苗。杂交组合DH1单倍体苗和加倍单倍体苗叶片气孔保卫细胞的平均叶绿体数分别为9.27和17.46,二者比值接近1∶2,差异显著。通过花药培养和染色体加倍处理,分别获得了6个烟草杂交组合的DH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 杂交组合 dh群体 花药培养 染色体加倍 秋水仙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耐贮藏基因(lox-3)DH作图群体构建方法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曹立勇 楼向阳 +2 位作者 斯华敏 何立斌 孙宗修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59-162,共4页
以与水稻耐贮藏材料 (DawDam)有丰富分子标记多态性的常规材料 2 0 70、明恢 6 3、Dulur/协青早B为亲本 ,分别与之杂交 ,采用改良一步成苗花药培养法对其F1代进行花药培养 ,以一步成苗法为对照 ,评价新方法在构建耐贮藏基因DH作图群体... 以与水稻耐贮藏材料 (DawDam)有丰富分子标记多态性的常规材料 2 0 70、明恢 6 3、Dulur/协青早B为亲本 ,分别与之杂交 ,采用改良一步成苗花药培养法对其F1代进行花药培养 ,以一步成苗法为对照 ,评价新方法在构建耐贮藏基因DH作图群体中的应用潜力。研究结果表明 ,改良一步成苗法显著地提高了愈伤组织分化率、植株再生率、绿苗率、绿苗素质 ,而且得到的加倍单倍体系田间表现良好 ,是构建耐贮藏基因DH作图群体的理想方法 ,但在不同基因型间表现有一定的差异性 ,其中DawDam/ 2 0 70、DawDam/明恢 6 3组合的培养效率有较大增幅。利用改良一步成苗法已获得一定数量的DH群体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耐贮藏基因 改良 一步成苗法 花药培养 加倍单倍体群体 构建方法 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小孢子单倍体植株加倍技术探讨 被引量:4
6
作者 程芳芳 张恩慧 +4 位作者 杨安平 程永安 许忠民 董韩 霍柳青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67-173,共7页
【目的】比较甘蓝单倍体植株(H植株)茎生叶及其愈伤组织的秋碱处理时间及愈伤组织大小对再生植株加倍效果的影响,筛选加倍效果最佳的秋碱处理时间与合适的外植体,为扩大甘蓝小孢子双单倍体植株(DH株)群体及提高甘蓝小孢子培养效率奠定... 【目的】比较甘蓝单倍体植株(H植株)茎生叶及其愈伤组织的秋碱处理时间及愈伤组织大小对再生植株加倍效果的影响,筛选加倍效果最佳的秋碱处理时间与合适的外植体,为扩大甘蓝小孢子双单倍体植株(DH株)群体及提高甘蓝小孢子培养效率奠定基础。【方法】以3个甘蓝H植株(H10-23,H10-3和H10-5)的茎生叶为试材,用2.0mg/L秋碱溶液浸泡处理H植株叶片外植体及其愈伤组织以获得再生DH植株,设置15,30和60h3个处理时间,比较分析秋碱处理叶片外植体和愈伤组织的时间对加倍效果的影响;同时用2.0mg/L秋碱溶液处理大(直径≥1cm)、中(1cm>直径≥0.5cm)、小(直径<0.5cm)3种类型的愈伤组织30h,比较愈伤组织大小对加倍效果的影响。【结果】2.0mg/L秋碱处理甘蓝单倍体植株叶片外植体30h,可获得44.80%的平均再生DH株加倍率;2.0mg/L秋碱处理愈伤组织30h,可获得58.13%的平均再生DH株加倍率;2.0mg/L秋碱处理中等大小的愈伤组织30h,可获得51.11%的再生DH株加倍率。【结论】用2.0mg/L秋碱处理甘蓝H植株茎生叶及其愈伤组织30h,可获得较高比例的DH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水仙素 dh 愈伤组织 单倍体 甘蓝 叶片再生 加倍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单倍体高效加倍技术规范 被引量:8
7
作者 李杰文 刘长虹 +5 位作者 刘治先 杨菲 李文才 孙琦 于艳丽 丁照华 《山东农业科学》 2013年第10期121-124,130,共5页
根据多年来玉米单倍体育种研究的理论和实践,结合国内外单倍体育种的成功经验,组装集成了"玉米单倍体高效加倍技术规范"(仅供参照试用)。本规范是玉米单倍体人工(化学)加倍的基本操作程序,适用于利用杂交诱导单倍体快速选育... 根据多年来玉米单倍体育种研究的理论和实践,结合国内外单倍体育种的成功经验,组装集成了"玉米单倍体高效加倍技术规范"(仅供参照试用)。本规范是玉米单倍体人工(化学)加倍的基本操作程序,适用于利用杂交诱导单倍体快速选育玉米自交系技术,主要包括单倍体种植、单倍体植株确认、高效加倍技术、单倍体植株的授粉与收获、获得DH系等5个技术环节。按此技术规程操作,可显著提高单倍体的加倍率和育种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单倍体 标记性状 dh 化学加倍 注意事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H群体内株系对籼、粳亚种的亲和性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再君 梁承邺 朱英国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11-514,共4页
以窄叶青8号(ZYQ8) 京系17(JX17)的13个花培DH株系和培矮6 4 / 0 2 4 2 8的11个花培DH株系为材料,分析了它们的籼粳分化及其对籼、粳亚种杂交的亲和性。结果表明,无论亲本是否具有广亲和性亲缘,两个DH群体均出现广亲和性良好的株系,且... 以窄叶青8号(ZYQ8) 京系17(JX17)的13个花培DH株系和培矮6 4 / 0 2 4 2 8的11个花培DH株系为材料,分析了它们的籼粳分化及其对籼、粳亚种杂交的亲和性。结果表明,无论亲本是否具有广亲和性亲缘,两个DH群体均出现广亲和性良好的株系,且多数株系属籼粳中间类型。这说明虽然广亲和性是遗传的,但是籼粳基因的重组确实可以产生广亲和性,而且籼粳中间型可能是广亲和性表达的最适遗传背景。对农艺性状的分析认为,DH株系的广亲和性与株系本身的自交结实率和脱粒性没有联系。通过窄叶青8号 京系17DH株系对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性的分析表明,雄性不育可恢复性与广亲和性是相互独立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倍单倍体(dh) 水稻 亚种 广亲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籼粳交DH群体中影响白背飞虱抗虫性QTL的检测(英文) 被引量:4
9
作者 寒川一成 滕胜 +4 位作者 钱前 曾大力 曾娟 钱忠海 朱立煌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z1期77-83,共7页
分析了水稻籼粳交加倍单倍体 (DH)群体中影响白背飞虱抗虫性和感虫性的QTL。虽然DH株系的亲本窄叶青8号和京系 17没有拒取食抗性 ,但是白背飞虱在 6个DH株系中的取食受到了强烈的抑制 ,可能属超亲分离。在第 3染色体的粳型片段中检测到 ... 分析了水稻籼粳交加倍单倍体 (DH)群体中影响白背飞虱抗虫性和感虫性的QTL。虽然DH株系的亲本窄叶青8号和京系 17没有拒取食抗性 ,但是白背飞虱在 6个DH株系中的取食受到了强烈的抑制 ,可能属超亲分离。在第 3染色体的粳型片段中检测到 1个影响蜜露分泌的微效QTL。粳稻亲本京系 17具有杀卵抗性。DH株系中的杀卵特性是通过叶鞘上杀卵反应产生的坏死症状表现的。在DH株系分蘖早期和中期 ,将 4个杀卵作用的QTL定位在第 1、2、6和 8染色体的粳型片段上。出现在分蘖中期的另一个QTL被定位在第 9染色体的籼型片段上。在分蘖盛期至孕穗期 ,杀卵位点减少至 2个。整个试验期间对每个DH株系的最高杀卵级别的分析显示 ,在染色体 2、6和 9上共有 4个QTL。两个主效QTL位于近邻第 6染色体的粳型片段。在第 1、3和 5染色体上检测到 3个影响第 2代白背飞虱若虫密度的QTL。第 3染色体上起主要作用的QTL源自粳稻亲本 ;第 5染色体上的微效QTL源自籼稻亲本。两个白背飞虱为害的QTL位于第 8和第 10染色体的籼型片段 ,另一个QTL位于第 3染色体的粳型片段。这些QTL被认为与水稻品种对白背飞虱田间抗性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背飞虱 品种抗性 加倍单倍体群体 水稻 数量性状位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附加秋水仙素培养基对烟草单倍体的加倍效应 被引量:2
10
作者 卢小亮 张强 +5 位作者 孙渭 吴洪启 李春莲 陈鑫 齐宁海 陈耀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43-48,共6页
【目的】探索秋水仙素在烟草单倍体染色体加倍应用中的新途径,并构建烟草DH(双单倍体)群体。【方法】以烟草‘TMK-12’ב吉烟5号’和‘NC71’ב净叶黄’2个杂交组合F1代花药为材料,在单倍体诱导培养基上进行单倍体诱导,待... 【目的】探索秋水仙素在烟草单倍体染色体加倍应用中的新途径,并构建烟草DH(双单倍体)群体。【方法】以烟草‘TMK-12’ב吉烟5号’和‘NC71’ב净叶黄’2个杂交组合F1代花药为材料,在单倍体诱导培养基上进行单倍体诱导,待单倍体幼苗生长至1~2cm时,采用培养基附加秋水仙素加倍法,研究秋水仙素对烟草单倍体加倍效果的影响。【结果】 在单倍体诱导培养基上烟草花药发育产生大量的白色胚状体并进一步发育为单倍体苗。0.02%秋水仙素处理4d时,‘TMK-12’ב吉烟5号’和‘NC71’ב净叶黄’2个杂交组合烟草单倍体幼苗的存活率为66.56%~76.56%,染色体加倍率分别为50.60%和39.83%,利用这一技术体系建立了2个分别含61和68个加倍单倍体株的DH群体。【结论】烟草单倍体幼苗在附加0.02%秋水仙素的培养基中处理4d时加倍效果最佳,利用这一技术体系能够有效建立烟草DH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水仙素 花药培养 染色体加倍 单倍体群体 烟草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倍体诱导系在玉米育种研究中的初探 被引量:9
11
作者 吕桂华 徐秀红 +1 位作者 卢华兵 郭国锦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57-960,共4页
利用3个单倍体诱导系与8个不同基因型母本(普通玉米、甜玉米、糯玉米和甜糯玉米)杂交诱导,根据籽粒颜色、根尖染色体压片、气孔密度并结合田间植株表现鉴定单倍体,并利用秋水仙素处理加倍。结果表明,不同诱导系间诱导率存在差异,MT041... 利用3个单倍体诱导系与8个不同基因型母本(普通玉米、甜玉米、糯玉米和甜糯玉米)杂交诱导,根据籽粒颜色、根尖染色体压片、气孔密度并结合田间植株表现鉴定单倍体,并利用秋水仙素处理加倍。结果表明,不同诱导系间诱导率存在差异,MT041平均单倍体诱导率显著高于其他2个诱导系,诱导率为4.17%;不同基因型母本间也存在显著差异,糯玉米和普通玉米材料单倍体率显著高于甜玉米,甜糯玉米杂交种对甜玉米单倍体提高有利。0.06%秋水仙素溶液浸根加倍效果显著高于0.02%浓度,但高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成苗率不高,结果表明加倍技术仍然是制约DH育种技术广泛应用的瓶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倍体诱导系 染色体加倍 气孔密度 dh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H育种技术及其在油茶品种改良中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27
12
作者 张日清 李建安 +3 位作者 刘友全 王承南 闻丽 汪灵丹 《经济林研究》 2004年第4期71-75,共5页
加倍单倍体(DH)育种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育种的重要研究领域。该技术具有效率高、成本低的优点,已在农业和园艺植物的品种改良中得到广泛应用。从油茶品种改良现状入手,综述了DH育种技术研究现状、方向,较详细地叙述了雄核发育的研究概况... 加倍单倍体(DH)育种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育种的重要研究领域。该技术具有效率高、成本低的优点,已在农业和园艺植物的品种改良中得到广泛应用。从油茶品种改良现状入手,综述了DH育种技术研究现状、方向,较详细地叙述了雄核发育的研究概况及DH育种技术在油茶品种改良中的应用途径。以雄核发育诱导为重要技术环节的花药或花粉培养是油茶DH育种的最佳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育种技术 油茶 dh 雄核发育 改良 茶品种 加倍单倍体 研究现状 有效率 诱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花药培养育种中花粉植株群体规模探讨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保申 张建军 +2 位作者 殷丽青 杨晓艳 章振华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6年第2期194-198,共5页
水稻花药培养育种中花粉植株群体规模探讨刘保申(山东农业大学农学系)张建军,殷丽青,杨晓艳,章振华(上海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关键词水稻;在药培养;加倍单倍体;花粉植株;群体规模中国法分类号:S511.1INQUIRING... 水稻花药培养育种中花粉植株群体规模探讨刘保申(山东农业大学农学系)张建军,殷丽青,杨晓艳,章振华(上海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关键词水稻;在药培养;加倍单倍体;花粉植株;群体规模中国法分类号:S511.1INQUIRINGINTOTHEPOPU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花药培养 加倍单倍体 花粉植株 群体 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苗期耐淹相关性状QTL分析 被引量:18
14
作者 张光恒 曾大力 +4 位作者 胡时开 苏岩 阿加拉铁 郭龙彪 钱前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280-1286,共7页
以相同淹水条件下存活率差异较大的籼稻TN1与粳稻春江06(CJ06)为亲本构建的DH群体为试材,考察了DH群体及其双亲与苗期耐淹相关的5个性状,各性状均表现为连续分布,且都存在一定数量的双向超亲遗传类型,受多基因控制。使用分子连锁... 以相同淹水条件下存活率差异较大的籼稻TN1与粳稻春江06(CJ06)为亲本构建的DH群体为试材,考察了DH群体及其双亲与苗期耐淹相关的5个性状,各性状均表现为连续分布,且都存在一定数量的双向超亲遗传类型,受多基因控制。使用分子连锁图谱进行QTL分析,共检测到16个与苗期耐淹有关的QTL,包括4个中胚轴长度QTL、3个株高QTL、3个存活率QTL、3个干重相对受害率QTL和3个叶绿素受损指数QTL,分别位于第1、2、3、4、6、8、9和12染色体。所有QTL的LOD值介于2.26~4.64;存活率qL-4、qL-8和qL-9的LOD值分别为3.10、3.02和3.78,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分别为17.2%、14.3%和41.1%。在第一染色体上的RM3412~RM6716区间同时检测到控制株高和干重相对受害率的QTL,说明株高与干重相对受害率在水稻苗期淹水条件下存在密切的遗传关系。揭示水稻的耐淹特性是一个多基因控制的复杂性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加倍单倍体(dh)群体 数量性状基因座(QTL) 耐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旱栽培条件下稻谷粒型和粒重的相关分析及其QTL定位 被引量:25
15
作者 郭咏梅 穆平 +2 位作者 刘家富 李自超 卢义宣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0-56,共7页
为了解水、旱栽培条件下水稻粒形和粒重的表型及QTL变化,以陆稻品种IRAT109和水稻品种越富构建的双单倍体群体为材料,系统分析了稻谷粒长、粒宽、粒重及长宽比在水、旱栽培条件下的相关性,并进行了数量性状基因位点的比较定位。结果... 为了解水、旱栽培条件下水稻粒形和粒重的表型及QTL变化,以陆稻品种IRAT109和水稻品种越富构建的双单倍体群体为材料,系统分析了稻谷粒长、粒宽、粒重及长宽比在水、旱栽培条件下的相关性,并进行了数量性状基因位点的比较定位。结果表明,水、旱条件下,粒长与长宽比和粒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粒宽与长宽比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粒重极显著正相关,4个性状在水、旱条件间相关性都达极显著正相关。其中粒长的相关系数最高,达0.817,粒宽的相关系数最低,为0.457。表明粒长受水分影响最小而粒宽受水分影响较大。粒重、长宽比介于二者之间。两种条件下共检测到14个QTLs,分布于水稻1、5、6、7、10和12染色体上,其中控制粒长的5个,LOD值为1.93—5.11,贡献率为5.97%-28.85%;控制粒宽的1个,LOD值为2.39,贡献率为12.76%;控制长宽比的3个,LOD值为2.08-4.60。贡献率为7.78%。21.89%;控制粒重的5个,LOD值为2.68—9.45,贡献率为4.1%-14.8%。其中控制粒长的qGL-5及控制粒重的qGWt-1a和qGWt-1b在水、旱条件下均能检测到,在抗旱育种中可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籽粒性状。QTL分析的结果进一步验证了表型分析结果,粒宽相对易受土壤水分影响,粒长、粒重和长宽比,受水分胁迫影响较小,遗传比较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粒型 粒重 加倍单倍体群体(dh系) 数量性状基因座位(QTL) 水、旱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遗传背景下水稻剑叶形态性状的QTL分析 被引量:23
16
作者 彭茂民 杨国华 +2 位作者 张菁晶 安保光 李阳生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47-252,共6页
以典型的籼粳交窄叶青8号/京系17的加倍单倍体(DH)群体和籼籼交珍汕97/明恢63的重组自交系(RIL)群体为材料,并应用这两种群体已构建的分子图谱,对剑叶形态性状中的叶面积、周长、叶长、叶宽、长宽比等进行了QTL分析。在这两个群体中,剑... 以典型的籼粳交窄叶青8号/京系17的加倍单倍体(DH)群体和籼籼交珍汕97/明恢63的重组自交系(RIL)群体为材料,并应用这两种群体已构建的分子图谱,对剑叶形态性状中的叶面积、周长、叶长、叶宽、长宽比等进行了QTL分析。在这两个群体中,剑叶的这些形态性状均呈连续性分布,存在一定数量的超亲分离。在DH群体中,4个剑叶性状共检测到8个QTL,分布在4条染色体上,其中第4、8染色体上各有1个QTL同时影响了叶长、叶周长和面积。在RIL群体中,5个剑叶性状共检测到16个QTL,分布在5条染色体上。其中第1染色体上有1个QTL同时影响叶长、叶周长、长宽比3个性状,第6染色体上有2个影响叶面积的QTL同时也影响叶宽,还有1个QTL同时影响叶长、叶周长2个性状,第11染色体上有1个QTL同时影响叶长、叶周长、叶面积3个性状。研究表明,不同群体的QTL初级定位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影响叶片相关性状的一些QTL位于同一染色体的相同或者相邻区域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剑叶 形态性状 加倍单倍体群体 重组自交系群体 数量性状位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剑叶角度的QTL分析 被引量:26
17
作者 董国军 藤本宽 +4 位作者 滕胜 胡兴明 曾大力 郭龙彪 钱前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19-222,共4页
以剑叶角度差异显著的籼稻窄叶青 8号和粳稻京系 17以及由它们构建的加倍单倍体群体为材料 ,在抽穗期测量其剑叶角度 ,并利用该群体构建的分子图谱进行数量性状座位分析。分别在第 1、2、3和 12染色体上检测到 4个QTL(qFLA 1、qFLA 2、q... 以剑叶角度差异显著的籼稻窄叶青 8号和粳稻京系 17以及由它们构建的加倍单倍体群体为材料 ,在抽穗期测量其剑叶角度 ,并利用该群体构建的分子图谱进行数量性状座位分析。分别在第 1、2、3和 12染色体上检测到 4个QTL(qFLA 1、qFLA 2、qFLA 3和qFLA 12 ) ,贡献率分别为 10 .6 %、11.8%、9.8%和 8.1%,其中qFLA 1、qFLA 2的加性效应来自京系 17,qFLA 3和qFLA 12的加性效应来自窄叶青 8号。多个增效等位基因的聚合明显提高剑叶角度。讨论了这些控制剑叶张开性状的QTL在常规稻和杂交稻育种上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剑叶角度 QTL分析 加倍单倍体群体 数量性状基因座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灌浆期不同阶段叶绿素含量的QTL分析 被引量:20
18
作者 阿加拉铁 曾龙军 +6 位作者 薛大伟 胡江 曾大力 高振宇 郭龙彪 李仕贵 钱前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1-66,共6页
本研究以典型籼粳交(春江06/台中本地1号)的F1代花培加倍的DH群体为材料,系统考察了DH群体及其双亲在4个灌浆期不同阶段顶三叶的叶绿素含量,通过QTL作图分析,共检测到7个与叶绿素含量相关的QTL,分别分布在第4、6和8染色体上。其中,倒3叶... 本研究以典型籼粳交(春江06/台中本地1号)的F1代花培加倍的DH群体为材料,系统考察了DH群体及其双亲在4个灌浆期不同阶段顶三叶的叶绿素含量,通过QTL作图分析,共检测到7个与叶绿素含量相关的QTL,分别分布在第4、6和8染色体上。其中,倒3叶的QTL主要在灌浆早期表达,到灌浆后期则逐渐被倒2叶和剑叶所代替。在灌浆的前2个阶段检测到的4个QTL的总贡献率较大,表明在灌浆前期叶绿素含量较高;而在第3个阶段检测到了3个QTL,在第4个阶段则只检测2个QTL,贡献率均小于初期的总贡献率,表明随着灌浆的进程,叶绿素含量逐渐减少。其中qCHL2、qCHL4-1、qCHL4-2、qCHL8-1和qCHL8-2主要是在灌浆中前期对叶绿素含量起作用。而qCHL6-1和qCHL6-2两个QTL分别在后期的剑叶检测到,表明与剑叶"持绿"特性或抗衰老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加倍单倍体(dh) 数量性状位点(QTL) 叶绿素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旱栽培条件下稻米主要品质性状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4
19
作者 郭咏梅 穆平 +2 位作者 刘家富 卢义宣 李自超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443-1448,共6页
以旱稻品种IRAT109与水稻品种越富杂交构建的DH群体的116个株系及其亲本,在水、旱2种栽培条件下种植,研究了稻米加工、外观、蒸煮和营养等品质性状的变化规律及其各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11个稻米品质性状中,蛋白质含量、整... 以旱稻品种IRAT109与水稻品种越富杂交构建的DH群体的116个株系及其亲本,在水、旱2种栽培条件下种植,研究了稻米加工、外观、蒸煮和营养等品质性状的变化规律及其各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11个稻米品质性状中,蛋白质含量、整精米率、胶稠度和碱消值等4个性状,水、旱2种不同栽培条件下差异较大,说明这些性状受水分条件影响较大;粒长、粒宽、直链淀粉含量和垩白率也有一定的差异,一定程度受土壤水分环境影响。旱栽条件下稻米蛋白质含量、整精米率、胶稠度、碱消值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蛋白质含量平均提高37.9%,平均增加3.02个含量百分点,而垩白率下降,稻米米粒变小,总体上旱栽稻米品质有变优趋势。糙米率、精米率和长宽比在2种栽培条件下没有差异,基本上不受土壤水分环境影响。此外,对同一品质性状在水、旱2种不同栽培条件下相关性分析,表明加工品质性状的基因与环境互作较大,外观、蒸煮和营养等品质性状比较稳定。因此,通过水稻和旱稻相互杂交,可将旱稻的抗旱基因导入外观品质、蒸煮、食用品质以及营养品质优良的目标水稻亲本中,选育出抗旱、优质的水稻或旱稻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旱种植 品质性状 单倍体(dh)群体 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抗恶苗病微效QTL的定位 被引量:14
20
作者 杨长登 郭龙彪 +3 位作者 李西明 季芝娟 马良勇 钱前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57-659,共3页
对粳稻品种春江06和籼稻品种TN1以及由它们构建的加倍单倍体(DH)群体,采用芽期接菌方法接种恶苗病菌,进行抗恶苗病微效QTL的定位分析。共检测到2个QTL:qB1和qB10,分别位于第1和第10染色体上,2个QTL的抗性基因都来自春江06,贡献率相近。
关键词 水稻 恶苗病 数量性状座位 加倍单倍体群体 抗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