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功能性近红外脑光谱成像技术在脑卒中领域中的应用
1
作者 聂萍 王兆露 唐金荣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05-611,共7页
脑卒中作为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其特点包括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以及沉重的经济负担,对人类生命健康构成了极为严峻的威胁。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fNIRS)作为一种无创、... 脑卒中作为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其特点包括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以及沉重的经济负担,对人类生命健康构成了极为严峻的威胁。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fNIRS)作为一种无创、便携且抗电磁干扰的脑光学成像方法,近年来在神经科学和临床康复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在脑卒中神经功能康复中,fNIRS以其独特的优势为康复评估、治疗优化及神经机制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文章综述fNIRS在该领域的主要应用方向及研究进展、存在的争议以及未来研究方向,为脑卒中神经功能康复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红外光成像技术 卒中 康复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红外光谱脑功能成像在辅助诊断精神分裂症的临床应用
2
作者 慕永刚 陈龙云 +2 位作者 从痛快 井绪秀 张素贞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2264-2268,共5页
目的探讨近红外光谱脑功能成像技术在评估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执行言语流畅性任务时前额与双侧颞区的脑功能特征,及其在辅助诊断精神分裂症的临床应用。方法纳入45例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及30例健康志愿者。入组时应用近红外光谱脑功... 目的探讨近红外光谱脑功能成像技术在评估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执行言语流畅性任务时前额与双侧颞区的脑功能特征,及其在辅助诊断精神分裂症的临床应用。方法纳入45例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及30例健康志愿者。入组时应用近红外光谱脑功能成像检测执行言语流畅性任务时的额叶和双侧颞叶脑激活特征,测定额叶和双侧颞叶积分值、重心值及斜率。比较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在一般资料、组词数及近红外光谱脑功能成像指标的差异,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近红外光谱脑功能成像指标对精神分裂症患病的影响及诊断效果。结果在执行言语流畅性任务时,患者组组词数低于健康对照组,其额叶积分值、斜率和双侧颞叶积分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额叶重心值、颞叶重心值和双侧颞叶斜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表明颞叶积分值与精神分裂症患病相关(OR=0.979,P=0.005);ROC曲线分析显示额叶积分值、额叶斜率和颞叶积分值对是否患病分类较好,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81、0.644和0.779(均P<0.05)。结论稳定期精神分裂症在执行言语流畅性任务时额叶及颞叶的积分值降低、额叶斜率降低;这些指标对区分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健康对照者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红外光功能成像 言语流畅性任务 辅助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性近红外光学成像技术在多种精神疾病诊断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李文昕 郎小娥 +3 位作者 兰宇 凌丽媛 杜伟楠 王美霞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4289-4294,共6页
对不同的精神疾病功能性红外光学成像技术不同的激活方式和特征表现进行综述,为多种精神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新的潜在生物学标志物。
关键词 功能性红外光成像技术 精神疾病 诊断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恢复早期患者肘关节屈伸任务下皮质激活特征的功能性近红外光谱研究
4
作者 蒋金金 张玉婷 +1 位作者 王璐怡 汪杰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436-1441,共6页
目的 观察脑梗死患者恢复早期的脑功能重组。方法 2023年4月至2024年4月,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住院的右半球脑梗死患者20例(试验组),病程2~4周,左侧重度偏瘫;20例健康受试者作为对照组。所有被试完成模块设计左侧屈肘任务,... 目的 观察脑梗死患者恢复早期的脑功能重组。方法 2023年4月至2024年4月,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住院的右半球脑梗死患者20例(试验组),病程2~4周,左侧重度偏瘫;20例健康受试者作为对照组。所有被试完成模块设计左侧屈肘任务,进行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检查;对照组只完成1次检查;试验组每2周检查1次,共5次,计算偏侧化指数;并于每次检查前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进行评定。结果 FMA-UE评分逐渐上升(P<0.05);偏侧化指数显示,试验组全脑、初级运动皮质和辅助运动区由右侧优势逐渐趋于平衡,背外侧前额叶皮质由平衡转为右侧优势,前运动皮质从右侧优势转为左侧优势。结论 脑卒中患者恢复早期,随着上肢运动功能改善,多数运动皮质区从患侧优势激活逐步转为左右平衡激活;但少数脑区可能转变为健侧或患侧优势激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运动功能 激活 功能性红外光 偏侧化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健康人和脑卒中患者视觉反馈步行训练后脑激活特征的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研究
5
作者 谢丹丹 陈善佳 +4 位作者 雷蕾 余果 余佳慧 赵嘉培 何晓阔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74-1081,共8页
目的 比较健康受试者和脑卒中患者在视觉反馈步行训练(TWVF)时的皮质激活特征。方法 2021年8月至11月,厦门市第五医院招募8例脑卒中右侧偏瘫住院患者(患者组)和8例健康受试者(健康组)。两组均佩戴功能性近红外光谱帽并完成TWVF任务,范... 目的 比较健康受试者和脑卒中患者在视觉反馈步行训练(TWVF)时的皮质激活特征。方法 2021年8月至11月,厦门市第五医院招募8例脑卒中右侧偏瘫住院患者(患者组)和8例健康受试者(健康组)。两组均佩戴功能性近红外光谱帽并完成TWVF任务,范式包括预备期(10 s)和任务期(“迈步30 s-休息30 s”5个循环)。测量两组大脑皮质激活β值,感兴趣区(ROI)包括前运动皮质(PMC)、辅助运动区(SMA)、感觉运动皮质(S1与M1合称SMC)。结果 健康组步行时双侧M1无明显激活,左半球SMA、PMC和S1激活(P <0.05);患者组步行时健(右)侧半球M1激活程度高于患(左)侧半球,PMC激活程度低于患侧(P <0.05)。患者组双侧半球M1、健侧SMA和患侧PMC的激活程度高于健康组(P <0.05)。结论 脑卒中偏瘫患者在步行时涉及更多的SMC-PMC-SMA运动网络激活。健康受试者步行时无明显M1激活,偏瘫患者健侧M1存在代偿激活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步行 激活模式 功能性红外光谱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后完全性失语症患者功能连接模式的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成像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李浩正 范晨雨 +5 位作者 谢鸿宇 吴军发 田闪 吴毅 朱玉连 胡瑞萍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233-1239,共7页
目的:采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f NIRS)观察脑卒中后完全性失语症患者功能连接模式的特征。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完全性失语症患者10例,脑卒中后非失语症患者10例为非失语症对照组,健康中老年人21... 目的:采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f NIRS)观察脑卒中后完全性失语症患者功能连接模式的特征。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完全性失语症患者10例,脑卒中后非失语症患者10例为非失语症对照组,健康中老年人21例为健康对照组。采用f NIRS采集8min的静息态数据,并选择与语言相关的关键脑区,包括背外侧前额叶(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Broca区、颞上回(superior temporal gyrus,STG)、颞中回(middle temporal gyrus,MTG)、Wernicke区、角回、辅助运动区(supplementary motor area,SMA)作为感兴趣区,分别与全脑做相关分析,获得各组的脑功能连接图。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完全性失语症组全脑语言网络功能连通性和连接比下降,其中连接比下降有显著性意义(P<0.05),同时在左侧DLPFC-右侧SMA、左侧DLPFC-右侧Wernicke、左侧MTG-右侧MTG、左侧SMA-右侧Wernicke、左侧DLPFC-左侧SMA、右侧DLPFC-左侧SMA、左侧SMA-右侧SMA间的功能连接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相较于非失语症组,完全性失语症组表现出左侧MTG-左侧角回间功能连接下降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后完全性失语症患者全脑语言网络的功能连通性与连接比以及关键语言区之间的功能连接模式存在异常,相关脑区之间的功能连接减弱可能是引起脑卒中后语言功能减弱的原因之一。其中左侧MTG-左侧角回间的功能连接可能为关键功能连接,左侧MTG和角回有望成为针对脑卒中后完全性失语症患者的新的神经调控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完全性失语症 功能性红外光谱技术 功能连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的脑机接口 被引量:7
7
作者 焦学军 张朕 +5 位作者 姜劲 王春慧 杨涵钧 徐凤刚 曹勇 傅嘉豪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456-1463,共8页
为了探究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fNIRS)对相同动作的运动想象和运动执行区分可行性以及前额皮层对运动想象和运动执行分类准确率的影响,研究测量了15位受试者手臂伸展和手指敲击的运动想象过程和运动执行过程的前额皮层和运动功能皮层的... 为了探究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fNIRS)对相同动作的运动想象和运动执行区分可行性以及前额皮层对运动想象和运动执行分类准确率的影响,研究测量了15位受试者手臂伸展和手指敲击的运动想象过程和运动执行过程的前额皮层和运动功能皮层的血氧变化信号.提取均值,斜率,二次项系数和近似熵特征建立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四分类模型.对应于手臂伸展和手指敲击的四分类模型,分别实现了87.65%和87.58%的分类准确率.相对于单独运动功能皮层区域建立的运动功能皮层-fNIRS-脑机接口,引入前额皮层血氧变化信息能显著提高脑机接口分类性能,且对手指敲击动作的提高效果大于手臂伸展动作.因此,前额皮层区域的血氧响应生理特征能提高fNIRS-脑机接口的分辨性能,同时验证了fNIRS-脑机接口应用于多种肢体动作脑功能活动提取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红外光谱技术 机接口 运动想象 运动执行 支持向量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康法促进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重建的功能性近红外光谱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唐强 王雪 +2 位作者 穆姿辰 张世强 朱路文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2-37,共6页
目的采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fNIRS)研究针康法促进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重建的脑皮质激活模式的变化。方法2020年12月至2021年7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4例脑卒中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n=12)和针康组(n... 目的采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fNIRS)研究针康法促进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重建的脑皮质激活模式的变化。方法2020年12月至2021年7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4例脑卒中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n=12)和针康组(n=12),分别进行4周的常规康复训练和针康法干预。对照组纳入10例年龄等基线信息与脑卒中患者无显著性差异的健康受试者。干预前、后分别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下肢部分(FMA-LE)评估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并对受试者进行fNIRS检查。基于氧合血红蛋白(HbO2)计算脑皮质辅助运动区(SMA)、运动前皮质(PMC)及初级感觉运动皮质(SMC)的功能强度变化及偏侧化指数(LI)。结果干预前,康复组和针康组FMA-LE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4周后,两组FMA-LE评分均显著提高(t>3.770,P<0.001),针康组高于康复组(t=2.252,P<0.05)。干预前,对照组平均功能连接强度高于康复组和针康组(P<0.05),后两组皮质运动相关区域功能连接强度无显著性差异(t=0.458,P>0.05);干预后,康复组和针康组平均功能连接强度均提高(t>2.178,P<0.05),其中针康组患侧PMC功能连接强度增强(P<0.05),针康组SMC区LI提高(P<0.05);针康组FMA-LE评分变化量与患侧PMC功能连接强度的变化量呈正相关(r=0.579,P<0.05)。结论针康法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与SMC的非对称性激活。下肢运动功能恢复可能与患侧PMC的激活增强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针康法 功能性红外光成像 重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龄前孤独症儿童额颞叶静息态功能连接特征近红外光谱成像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黄浩宇 王静 +8 位作者 吴金庭 邹卓 魏贤召 程昱 代蕊 王文娟 陈颖娟 刘春明 刘芸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734-739,共6页
目的基于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fNIRS)探索学龄前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儿童额颞叶的静息态脑功能连接(resting-state functional connectivity,rsFC)特征,寻找早期... 目的基于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fNIRS)探索学龄前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儿童额颞叶的静息态脑功能连接(resting-state functional connectivity,rsFC)特征,寻找早期识别ASD可能的神经生物学标志。方法纳入63例学龄前ASD儿童和72名典型发育(typical development,TD)健康儿童,选取双侧背外侧前额叶皮质(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双侧运动前皮质(premotor cortex,PMC)和双侧颞叶皮质(temporal lobe,TL)作为感兴趣区域(region of interest,ROI),使用fNIRS采集两组儿童静息态下氧合血红蛋白变化情况,比较功能连接强度并进行偏侧化分析。结果ASD组相较于TD组,rsFC强度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主要存在于左侧ROIs(0.21±0.11 vs.0.32±0.18)、右侧ROIs(0.16±0.16vs.0.30±0.14)、双侧DLPFC内(左0.20±0.14 vs.0.39±0.17;右0.15±0.13 vs.0.36±0.13)、双侧TL内(左0.15±0.14 vs.0.28±0.17;右0.14±0.15 vs.0.31±0.17),以及10组ROI-ROI之间(包括右DLPFC-左DLPFC、右DLPFC-右PMC、右DLPFC-左PMC、右DLPFC-右TL、右DLPFC-左TL、左DLPFC-右PMC、左DLPFC-左PMC、左DLPFC-右TL、左DLPFC-左TL、右TL-左TL)。ASD组与TD组DLPFC(t=2.002,P=0.047)和全脑(t=3.003,P=0.003)的偏侧化指数存在统计学差异,ASD组呈偏左侧化连接。结论学龄前ASD儿童额颞叶rsFC异常,主要表现为双侧DLPFC和双侧TL的短程功能连接降低、与DLPFC相关的长程功能连接降低以及偏左侧化连接等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症谱系障碍 功能性红外光成像技术 额颞叶 静息态功能连接 感兴趣区域 背外侧前额叶皮质 偏侧化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评估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任务态范式 被引量:1
10
作者 毛梦钗 许东升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85-290,共6页
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fNIRS)是新兴的脑功能影像技术,通过检测大脑皮质血氧活动水平变化间接反映神经活动强度,适用于脑卒中康复评定与康复干预治疗领域的临床实践,但相关临床应用尚无标准化试验范式与技术指标。本文从方法学角度... 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fNIRS)是新兴的脑功能影像技术,通过检测大脑皮质血氧活动水平变化间接反映神经活动强度,适用于脑卒中康复评定与康复干预治疗领域的临床实践,但相关临床应用尚无标准化试验范式与技术指标。本文从方法学角度梳理fNIRS用于评估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的常用任务态范式与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康复 功能性红外光成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板步行训练中帕金森病患者脑网络的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孙维震 孙志芳 +4 位作者 罗美玲 荆静 李增勇 岳寿伟 王永慧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42-748,共7页
目的:应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f NIRS)研究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在静息态及平板步行训练中脑功能网络的改变。方法:本研究纳入PD患者10例作为试验组(PD组),同时招募健康对照(... 目的:应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f NIRS)研究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在静息态及平板步行训练中脑功能网络的改变。方法:本研究纳入PD患者10例作为试验组(PD组),同时招募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s,HC)10例(HC组)。分别采集两组受试者在静息态和平板步行训练时的f NIRS数据,通过计算脑功能网络拓扑属性以评估PD组和HC组的两种全局指标:小世界参数,包括集群系数(clustering coefficient,Cp)、最短路径长度(shortest path length,Lp)和小世界属性(small world properties,σ);网络效率参数,包括全局效率(global efficiency,Eg)和局部效率(local efficiency,Eloc)。结果:(1)PD组和HC组的σ值均大于1,符合小世界网络的特征且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2)静息态下,PD组的Cp,Lp和Eloc显著低于HC组(P=0.0124,0.0475,0.0381),但PD组的Eg显著增强(P=0.0330)。(3)平板步行训练中,PD组的Lp较HC组降低(P=0.0193),Eg较HC组增强(P=0.0483),两组间的Cp和Eloc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D患者存在皮层连接的过度增强,脑网络功能分离与整合之间的平衡被扰乱。平板步行训练可能通过调节局部脑网络之间的连通性,改善其脑功能,从而促进PD患者的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红外光谱技术 帕金森病 平板步行训练 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性胃肠道疾病和炎症性肠病患者核磁共振神经影像学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孙凡珺 潘星辰 佟丹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41-548,共8页
功能性胃肠道疾病(FGID)和炎症性肠病(IBD)是临床上常见的2种胃肠道疾病。FGID是一组非结构性改变的胃肠功能障碍,以肠易激综合征(IBS)和功能性消化不良(FD)较为常见;IBD是一组具有明确病理学特征的慢性炎症性肠道疾病,主要包括克罗恩病... 功能性胃肠道疾病(FGID)和炎症性肠病(IBD)是临床上常见的2种胃肠道疾病。FGID是一组非结构性改变的胃肠功能障碍,以肠易激综合征(IBS)和功能性消化不良(FD)较为常见;IBD是一组具有明确病理学特征的慢性炎症性肠道疾病,主要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 2种亚型。近年来,FGID和IBD发病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具有较高复发率,治疗效果不佳,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进一步研究发现精神和心理状态异常等神经系统异常在FGID及IBD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胃肠与精神疾病的共病现象来自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即肠道和中枢神经系统之间的双向沟通存在异常,脑-肠轴学说成为该领域研究热点。若采用可量化的评估手段筛查和识别与FGID和IBD密切相关的关键脑区,并基于脑-肠轴学说对患者进行消化系统-神经系统联合用药,可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目前,神经影像学研究已为医生理解FGID和IBD神经系统变化提供了初步成果,但尚缺乏基于脑-肠轴神经影像学研究在胃肠道疾病中应用的系统性评价。本文就FGID和IBD患者的脑结构与脑功能改变和基于神经影像学分析脑-肠轴学说在FGID及IBD发生发展以及预后作用等方面进行综述,从而为未来基于脑-肠轴推动FGID和IBD个体化精准医疗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胃肠道疾病 炎症性肠病 -肠轴 核磁共振成像 神经影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领域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海芳 徐敏杰 +2 位作者 李颖 雷筱菁 常静玲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405-1419,共15页
目的探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fNIRS)在脑卒中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前沿热点。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WoSCC)数据库建库至2023年7月有关脑卒中和fNIRS的相关文献。采用VOSviewer、CiteSpace和Scimago软件对发文量、国家(... 目的探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fNIRS)在脑卒中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前沿热点。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WoSCC)数据库建库至2023年7月有关脑卒中和fNIRS的相关文献。采用VOSviewer、CiteSpace和Scimago软件对发文量、国家(地区)和机构、国际合作、共引参考文献、共现关键词和突发关键词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379篇文献。该领域研究热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但研究前期略有波动。发文量前5的机构中中国的机构占据4位。共现分析显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波士顿儿童医院两个机构在合作关系中处于中心地位。本研究中涉及1787位作者,核心作者120位,最常被引用的前5位作者分别是Li Zengyong、Li Wenhao、Huo Congcong、Dou Zulin和Song Ying。该领域发表期刊主要集中在神经学、精神学、眼科学、临床医学等学科。期刊双图叠加显示,医学、临床和神经病学等学科与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之间存在一定关联。关键词共现与聚类分析表明,研究聚焦于脑卒中康复,整合多种技术模式,强调创新训练策略和脑区激活连接的探索。fNIRS在脑卒中领域的研究进展显示,初期采用光电二极管设备用于脑缺血再灌注监测。随后,通过改进激光光源、雪崩二极管、单一任务实验设计和经颅直流电刺激等手段,进行皮质激活的精细研究。此后,研究拓展至全脑检测、多模态刺激以及虚拟现实技术与视听刺激相结合,显著增强了脑区激活效果。直至脑机接口技术的应用促进运动功能的直接修复。结论fNIRS技术在脑卒中领域研究总体呈上升趋势,研究重点为脑卒中后的康复,结合多模态融合、脑-机接口和虚拟现实与感官刺激等技术实现实时监测与个性化神经康复训练策略,注重多学科交叉、创新研究拓展与新技术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功能性红外光 知识图谱 文献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在耳鸣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黄碧雪 王仙仁 +1 位作者 孙启阳 熊观霞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24-828,共5页
耳鸣作为耳科临床常见的难题之一,其产生机制及治疗方法都是研究的热点。主观性耳鸣产生的机制目前以耳鸣中枢化这一学说被广泛认可,而皮层可塑性是其研究的基础。因而,对于主观耳鸣患者大脑皮层功能的研究是疾病诊治的基础。功能性近... 耳鸣作为耳科临床常见的难题之一,其产生机制及治疗方法都是研究的热点。主观性耳鸣产生的机制目前以耳鸣中枢化这一学说被广泛认可,而皮层可塑性是其研究的基础。因而,对于主观耳鸣患者大脑皮层功能的研究是疾病诊治的基础。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作为一种无创、低噪声的脑功能研究技术,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听力学相关领域。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近年来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在耳鸣领域中的相关研究概况及应用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与分析,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鸣 功能性红外光成像技术 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的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单侧上肢训练和双侧上肢训练脑网络功能连接对比研究 被引量:26
15
作者 田婧 刘珏 +5 位作者 何志杰 范晨雨 李浩正 杨青 吴毅 余克威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97-501,共5页
目的采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fNIRS)比较上肢运动功能障碍脑卒中患者单侧和双侧上肢运动时的脑网络功能连接差异。方法2021年4月至6月,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40例分别行患侧单侧和双侧上肢运动,运动前后各采集fN... 目的采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fNIRS)比较上肢运动功能障碍脑卒中患者单侧和双侧上肢运动时的脑网络功能连接差异。方法2021年4月至6月,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40例分别行患侧单侧和双侧上肢运动,运动前后各采集fNIRS数据8 min,基于氧合血红蛋白,分析前额叶(PFC)、上肢与手功能区(H)以及初级躯体感觉区(S1)的功能活动和功能连接。结果单侧任务后,患侧H区功能活动较运动前增强(t=-3.135,P<0.05),患侧H区与患侧S1区、患侧H区与健侧S1区、患侧S1区与健侧S1区间功能连接强度较任务前增强(|t|>3.218,P<0.05)。双侧任务后,各区功能强度和各区间功能连接均无显著性差异(|t|<2.385,P>0.05)。单侧任务对患侧H区功能连接的增强效应高于双侧任务(t=2.026,P<0.05)。结论相比双侧任务,脑卒中患者单侧上肢训练对强化相应功能脑区的即时效果更好,可对脑功能连接产生更明显的调控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上肢 运动功能障碍 功能性红外光 功能连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效果:基于功能性近红外光谱 被引量:21
16
作者 宋建飞 戴磊 +5 位作者 秦郑圆 张妍 顾欣璐 陈嫣红 李冬跃 冯晓娟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339-1345,共7页
目的 采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fNIRS)研究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与大脑皮质激活的影响。方法 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浙江康复医疗中心3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16)和试验组(n=16),两组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 目的 采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fNIRS)研究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与大脑皮质激活的影响。方法 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浙江康复医疗中心3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16)和试验组(n=16),两组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每天进行常规上肢训练,试验组每天进行上肢机器人辅助训练。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fNIRS进行评定,采用NIRS_SPM进行激活分析,Homer2进行血氧浓度分析。结果 治疗后,两组FMA-UE评分均显著改善(|t|> 5.910,P <0.001),试验组优于对照组(t=-2.348,P <0.05)。fNIRS激活结果显示,治疗后,试验组通道17激活明显增加(F=9.354,P <0.01),且优于对照组(F=5.217,P <0.05)。fNIRS血氧浓度结果显示,治疗后试验组通道17血氧浓度明显增加(F=12.179,P <0.01),且优于对照组(F=4.883,P <0.05)。结论 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训练能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大脑皮质激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上肢 康复机器人 功能性红外光 皮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的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脑网络功能连接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田婧 范晨雨 +2 位作者 李浩正 杨青 吴毅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00-605,共6页
目的:采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fNIRS)对比观察运动功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与健康人的静息态脑功能连接差异。方法:应用fNIRS分析20例左侧、20例右侧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及20例健康对照组静息状态下各脑区之间功能连接强度,并在前额... 目的:采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fNIRS)对比观察运动功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与健康人的静息态脑功能连接差异。方法:应用fNIRS分析20例左侧、20例右侧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及20例健康对照组静息状态下各脑区之间功能连接强度,并在前额叶(prefrontal cortex,PFC)、第一躯体运动区(M1)、初级躯体感觉皮层区(primary somatosensory cortex,PSC)中比较组间差异。结果:基于氧合血红蛋白情况下,左右脑卒中组的全脑功能连接平均强度均低于健康组;同源比较中左侧脑卒中组与左侧M1区(患侧)的功能连接强度与健康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兴趣区(ROI)与健康组无明显差异。右脑卒中组的左侧PFC、左侧M1区(健侧)的功能连接强度与健康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ROI与健康组无明显差异。异源比较中左脑卒中组和右脑卒中组与健康组相比左侧M1与右侧M1区间的功能连接强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与健康组相比,左右脑卒中组的患者的双侧大脑半球间即健侧和患侧半球间M1区间的功能连接强度有明显减弱。另外,相较于健康组,右脑卒中组在左右半球PFC间的功能连接强度也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左脑卒中组则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ROI功能区间功能连接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左右脑卒中组的PFC区、M1区与FMA评分以及Brunnstrom分期之间的相关性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采用功能性近红外脑功能成像的静息态脑功能连接研究中,左右脑卒中组的全脑功能连接平均强度均低于健康组;其中左脑卒中组的患侧M1区功能连接低于健康组,而在左右半球间的功能连接中左右脑卒中组的两侧半球M1区间的功能连接均减少,右脑卒中组的两侧半球PFC区间的功能连接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红外光谱技术 网络 静息态 功能连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疼痛感知与评估的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成像研究进展
18
作者 杜佳昊 喻洪流 石萍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2-90,共9页
疼痛是一种涉及感觉、运动和认知的复杂体验。传统的疼痛评估方法有主观偏倚性较强的特点,但激发了人们对客观疼痛评估成像技术的兴趣。研究表明,在体时大脑痛觉可被定量评估,其中的功能性近红外光谱(fNIRS)技术,因其具有时间分辨率高... 疼痛是一种涉及感觉、运动和认知的复杂体验。传统的疼痛评估方法有主观偏倚性较强的特点,但激发了人们对客观疼痛评估成像技术的兴趣。研究表明,在体时大脑痛觉可被定量评估,其中的功能性近红外光谱(fNIRS)技术,因其具有时间分辨率高、成本低、便携等特点,及其可在复杂临床环境中可实时观测疼痛的优势,已被疼痛研究所关注。为了进一步揭示疼痛在临床环境中的潜在皮质作用机制,以构建优化的实验范式设计为基础,综述了与疼痛相关的脑部区域、fNIRS探针定位和数据处理算法的研究进展,特别是现有fNIRS技术在疼痛研究中的主要发现;探讨fNIRS成像与人工智能算法相结合用于疼痛研究和客观评估的相关进展,并对未来发展方向和尚待优化的问题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红外光 疼痛成像 疼痛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静息态脑网络特征的功能性近红外光谱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陆佳敏 闫思念 +2 位作者 陈逸浩 陆蓉蓉 吴毅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47-452,共6页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患者静息态脑网络的连接特征。方法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PSCI患者24例根据简易精神状态检查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分分为轻度组(n=12)和中度组(n=12),纳入健康人10例(对照组)。三组被试采用全脑64通...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患者静息态脑网络的连接特征。方法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PSCI患者24例根据简易精神状态检查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分分为轻度组(n=12)和中度组(n=12),纳入健康人10例(对照组)。三组被试采用全脑64通道功能性近红外光谱静息态采集6 min。采用NirSpark 1.6.12和SPSS 26.0软件进行处理。结果中度组基于脱氧血红蛋白的半球间功能连接低于对照组(t=-2.763,P=0.024),主要位于感觉运动皮质间(F=12.674,P=0.031)。结论PSCI患者主要表现为左右半球间功能连接水平降低,特别是左右感觉运动皮质间连接水平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认知障碍 静息态网络 功能性红外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功能性近红外光谱的脑卒中后偏侧与双侧运动训练对脑功能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徐功铖 霍聪聪 +4 位作者 李文昊 谢晖 臧鑫运 平昊征 李增勇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A01期182-182,共1页
基于运动训练的康复疗法在脑卒中康复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旨在研究偏侧(即患侧)和双侧运动训练疗法对患者脑功能恢复的不同影响,并在线评估康复训练效果。共有38名处于脑卒中恢复期(1~3个月)的患者参加了实验,其中19人(15... 基于运动训练的康复疗法在脑卒中康复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旨在研究偏侧(即患侧)和双侧运动训练疗法对患者脑功能恢复的不同影响,并在线评估康复训练效果。共有38名处于脑卒中恢复期(1~3个月)的患者参加了实验,其中19人(15男4女)为偏侧训练组,19人(14男5女)为双侧训练组,分别进行偏侧和双侧的上肢运动康复训练。测试过程分为静息态(10 min)和训练状态(10 min),使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fNIRS)设备记录被试前额皮质(PFC)和运动皮质(MC)的氧合血红蛋白浓度(Δ[Hb02])变化。采用复小波变换方法计算0.01~0.08 Hz各皮质区域信号的小波幅值(WA)并提取相位信息,在WA基础上计算半球间的侧变性指数,用以衡量大脑的激活水平由患侧脑向健侧脑转移的程度;提取出的相位信息通过基于动态贝叶斯推论的效应连接分析方法计算效应连接强度,用以衡量脑皮层间相互作用影响的程度。结果显示,双侧运动训练时的侧变性指数显著大于偏侧运动训练(P=0.042);同时,双侧运动训练时病灶半球运动皮层指向健侧半球皮层的耦合强度相较偏侧运动训练时显著升高(P=0.005 7)。结果表明,双侧运动训练相较于偏侧训练,大脑左右半球激活不平衡性更重,偏侧训练更有利于大脑功能恢复。本研究的结论可用于指导脑卒中后康复的训练范式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运动康复 偏侧训练 双侧训练 功能性红外光 效应连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