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和声游移的历史演变与音乐功能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向京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CSSCI 2009年第4期78-85,共8页
和声游移手法在古典、浪漫及现代音乐作品中均有明显的体现,尽管时代不同,创作形式各异,然而以不同形式表现出来的游移理念是相同的。这种游移的手法在近现代音乐创作中尤为突出,并得以广泛运用。鉴于和声游移手法在音乐创作中的普遍性... 和声游移手法在古典、浪漫及现代音乐作品中均有明显的体现,尽管时代不同,创作形式各异,然而以不同形式表现出来的游移理念是相同的。这种游移的手法在近现代音乐创作中尤为突出,并得以广泛运用。鉴于和声游移手法在音乐创作中的普遍性,对于它的演变及其音乐功能的归结是十分必要的。通过梳理,我们不仅能更好地了解这种和声手法的发展历程和表现特征,而且对于今天的音乐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将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和声动摇 调性思维发展 和声游移 音乐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音七和弦声部进行的转换——用新黎曼主义理论的观点分析流行音乐中的和声进行 被引量:6
2
作者 郭新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5-34,47,共11页
新黎曼主义理论提供了研究浪漫主义后期和声实践的理论依据,也对调性和非调性音乐的创作具有理论指导意义。然而,这一理论亟待在分析实践中得以检验。文章运用这一理论的核心观点与功能和声理论相结合,将两种独立的体系统为一体用于对... 新黎曼主义理论提供了研究浪漫主义后期和声实践的理论依据,也对调性和非调性音乐的创作具有理论指导意义。然而,这一理论亟待在分析实践中得以检验。文章运用这一理论的核心观点与功能和声理论相结合,将两种独立的体系统为一体用于对流行音乐领域里自然音七和弦序进的分析。文中发明两种分析论点:一是在低音级进下行时,把上声部的七和弦视为三和弦与它的转换的总合,使两种独立的体系以横向交替或并置的形式结合;二是低音做五度循环运动时,把七和弦视为一个整体,使两种独立的体系以纵向重叠的形式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黎曼主义理论 三和弦转换 最俭省声部进行 功能和声体系 自然音七和弦序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和声共同课教学之构想 被引量:4
3
作者 朴英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90-191,共2页
本文从和声共同课教材与教学方式两个角度出发,旨在探讨在当今社会条件下,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提高和声理论课的应用价值,使其更好的适应学生的需要以及当今社会的需要。
关键词 功能和声 民族和声 流行音乐和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和声在民族风格歌曲伴奏中的运用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向京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5-53,73,共10页
和声运用是伴奏创作的重要因素。好的和声设计并有效地运用在伴奏上,将对歌曲的表现起到补充和衬托的作用。要想使和声在民族风格歌曲伴奏中的表现力得到了更大的扩展,除了在传统功能和声的基础上追求民族风格,在民族风格的基础上融入... 和声运用是伴奏创作的重要因素。好的和声设计并有效地运用在伴奏上,将对歌曲的表现起到补充和衬托的作用。要想使和声在民族风格歌曲伴奏中的表现力得到了更大的扩展,除了在传统功能和声的基础上追求民族风格,在民族风格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和声手法外,还要对多样化民族风格歌曲进行不同的和声处理,以便达到更具时代感的和声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和声 民族风格 现代和声手法 多样化和声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民歌改编钢琴曲中的和声配置
5
作者 魏扬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54-156,共3页
关键词 和声配置 钢琴曲 改编 民歌 《音乐创作》 个性化风格 民族风格 功能和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顿《D大调钢琴协奏曲》中的主调和声思维特征透视 被引量:2
6
作者 高琳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50-152,共3页
本文通过对《D大调钢琴协奏曲》中的主调和声思维特点的分析,包括对"动机式和声"、"旋律式和声"、"功能式和声"的具体分析,揭示出音乐创作技法上的古典主义特点,也揭示出海顿在结合复调技法、运用各类功... 本文通过对《D大调钢琴协奏曲》中的主调和声思维特点的分析,包括对"动机式和声"、"旋律式和声"、"功能式和声"的具体分析,揭示出音乐创作技法上的古典主义特点,也揭示出海顿在结合复调技法、运用各类功能性、调式性和声的思维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调和声 功能和声 动机式和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现代和声中三全音音程的结构逻辑力 被引量:4
7
作者 钱仁平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1994年第2期28-33,共6页
音程是音乐结构的基本单位,和声的纵向结构以及横向进行都是以音程做为基础体现的。通过以纯四、五度为基础的功能和声时期,三全音音程以它独特的结构逻辑内涵在近现代和声中显示出内在的结构逻辑力。 彼得·斯·汉森是这样评... 音程是音乐结构的基本单位,和声的纵向结构以及横向进行都是以音程做为基础体现的。通过以纯四、五度为基础的功能和声时期,三全音音程以它独特的结构逻辑内涵在近现代和声中显示出内在的结构逻辑力。 彼得·斯·汉森是这样评价德彪西前奏曲《焰火》中两个相距三全单调性并置的:“这是一个使用增四度(C-~#F)特别灵巧的创作方法,由于它含糊的调性关系,这一音程吸引了本世纪第一个十年中的一些前进的作曲家。”事实上不仅仅是这十年!十九世纪后期,功能和声受到调性扩张,调式扩充等多种手法的冲击,近现代和声体系开始进入一个多元化时代,作曲家有可能根据一定的美学原则“以合理选择的中小成份为基础而形成结构成份相互关系体系。” 本文旨在在分析三全音音程结构逻辑内涵的基础上阐述其在近现代和声语言中的结构逻辑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全音 功能和声 和声语言 逻辑内涵 德彪西 五度 音乐结构 纵向结构 根音 和声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传统”迈向“近现代”的重要一步——色彩性和声技法 被引量:1
8
作者 华萃康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1994年第4期22-31,共10页
十九世纪中叶以来,欧洲许多著名作曲家突破传统和声的束缚,广泛而自由地使用了十二平均律范围内的各种常用三度叠置和弦。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这种技法已日趋完善,以后又经过各国作曲家的不断努力,到本世纪中叶已发展成为远比传统功能... 十九世纪中叶以来,欧洲许多著名作曲家突破传统和声的束缚,广泛而自由地使用了十二平均律范围内的各种常用三度叠置和弦。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这种技法已日趋完善,以后又经过各国作曲家的不断努力,到本世纪中叶已发展成为远比传统功能和声丰富得多的新型和声技法。遗憾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人们把主要精力转向了各种更激进的所谓“先锋”技法方面,致使这部分和声技法至今未能妥善地加以总结。和声技法理论就这样被人为地、历史地割断了,从而形成传统与近现代和声技法之间日益严重的“脱节”。 这类技法与其它新技法比较起来,可能有人会认为太陈旧而不屑一顾,但是,如果仔细观察一下当今世界与广大人民群众(包括绝大多数音乐工作者)保持密切联系的音乐作品,人们不难发现,调性音乐、传统和声技法及其合理的发展(色彩性和声技法属于其中的一部分)仍以绝对优势统治着最广阔的音乐世界。万花筒那样变来变去的各种“先锋”技法,虽然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经营”,但仍无法与之匹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声技法 色彩性 传统和声 十二音序列 音乐作品 和声进行 等音程 根音 音乐世界 功能和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现代音乐的和声复合运动
9
作者 曾理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1987年第3期19-30,共12页
多功能倾向、多调平面、多独立层次的立体化和声运动是近现代和声思维的重要特点之一.我们将和声的这种整体横向运动称为和声的复合运动。和声复合运动的基本特征为: 1.不同层次的同时叠加; 2.各层次的独立横向展开及诸层次结合而成的... 多功能倾向、多调平面、多独立层次的立体化和声运动是近现代和声思维的重要特点之一.我们将和声的这种整体横向运动称为和声的复合运动。和声复合运动的基本特征为: 1.不同层次的同时叠加; 2.各层次的独立横向展开及诸层次结合而成的合力运动。和声复合运动的基本类别为: 1.不同调性的复合(包括多功能的复合、多调式的复合等); 2.不同线性进行的复合; 3.不同音响结构的复合。总之,近现代音乐在不协和音响的开拓、和弦结构原则的多样化、单一调性的扩张、新的调性观念和无调性观念的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运动 功能复合 近现代音乐 音响结构 和声功能 单一调性 立体化 线性思维 和声思维 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伦·福特的“和声轴”及其和声教学的新方法——《调性和声的概念与应用》一书评介 被引量:4
10
作者 朱爱国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59-68,共10页
美国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阿伦·福特的《调性和声的概念与应用》一书初版于1962年,此后几经修改、补充,迄今共再版三次。书中有许多重要的观点和方法更新了以往的和声教科书对于调性和声的概念,如“和声轴”概念的提出,只承认构成调... 美国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阿伦·福特的《调性和声的概念与应用》一书初版于1962年,此后几经修改、补充,迄今共再版三次。书中有许多重要的观点和方法更新了以往的和声教科书对于调性和声的概念,如“和声轴”概念的提出,只承认构成调性和声基础的两个“主要三和弦”(Ⅰ、Ⅴ),不同意“正三和弦”(Ⅰ、Ⅳ、Ⅴ)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属和弦 调性和声 和声教学 和声基础 声轴 新方法 自然音 线性结构 概念 和声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和声的民族特点问题(续)
11
作者 赵宋光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5-33,共9页
本节从和声材料与和声理论两种角度阐述了主音上小七度音表现下属功能的条件,计有:重下属环、下属双环、“小Ⅶ级七和弦”按下属处理、重下属双环及其填充与省略形式、三重下属和弦、下属之那波里。在分析重下属环时,明确提出了“小... 本节从和声材料与和声理论两种角度阐述了主音上小七度音表现下属功能的条件,计有:重下属环、下属双环、“小Ⅶ级七和弦”按下属处理、重下属双环及其填充与省略形式、三重下属和弦、下属之那波里。在分析重下属环时,明确提出了“小Ⅶ级大和弦功能两可”这一理论命题,并联系到两对貌似和弦之间的两种关系(导代、对称),联系到四六和弦的第四种用法。在分析下属双环时,根据“两仪原理”阐述了强化下属功能应当“往下展开”的普遍性原则,讨论了因这原则的逻辑推演而造成的和弦命名困难及其解决办法,解释了与阿拉伯风格、北欧风格有关的和声功能理论问题,总结了运用功能两可和弦时可参考的七点规律。最后阐明了“降V级大和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属功能 民族特点 九和弦 和弦外音 阿拉伯音乐 属七和弦 和声功能 音列 初始音 五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和弦的色彩等级与和声的色彩序列
12
作者 华萃康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1989年第3期2-10,共9页
上世纪末以来,在多声部音乐作品中,常可见到一种较特殊的和声进行。这种和声进行的和弦之间具有连续的较强色彩对比,而且,几乎所有相邻和弦之间都不属于传统功能性进行,因此,不能用传统的方法来分析(本文后面的例6—8都包含这种和弦进行... 上世纪末以来,在多声部音乐作品中,常可见到一种较特殊的和声进行。这种和声进行的和弦之间具有连续的较强色彩对比,而且,几乎所有相邻和弦之间都不属于传统功能性进行,因此,不能用传统的方法来分析(本文后面的例6—8都包含这种和弦进行)。对于这一类和声进行,笔者在近几年编写的《色彩和声》第六章《全功能、全色彩理论》中,提出了一种新的关于和声的“全色彩理论”来加以解释。“全色彩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弦结构 和声进行 多声部音乐 传统和声 功能标记 大三度 七声 和声功能 根音 普罗科菲耶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鸟朝凤》:从唢呐独奏曲到钢琴改编曲 被引量:7
13
作者 武增文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91-192,共2页
关键词 钢琴改编曲 《百鸟朝凤》 独奏曲 功能和声 唢呐 钢琴音乐 十二音和声 十二音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方音乐对情绪的诱发效应 被引量:24
14
作者 白学军 马谐 陶云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757-769,共13页
研究基于西方音乐与中国音乐调性规则的异同,采用主观评定指标(情绪效价、唤醒度、紧张度)和生理指标(皮电、指脉率、指温),实验1考察了西方大调和小调在采用不同稳定性和声结构下的情绪诱发效应;实验2考察了中国宫调和羽调在采用不同... 研究基于西方音乐与中国音乐调性规则的异同,采用主观评定指标(情绪效价、唤醒度、紧张度)和生理指标(皮电、指脉率、指温),实验1考察了西方大调和小调在采用不同稳定性和声结构下的情绪诱发效应;实验2考察了中国宫调和羽调在采用不同稳定性和声结构下的情绪诱发效应。研究发现:(1)大调和宫调诱发了正性情绪,小调和羽调诱发了负性情绪,低稳定和声结构诱发的效价低于高稳定和声结构;(2)低稳定和声结构诱发的唤醒度高于高稳定和声结构;(3)大调条件下,低稳定和声结构诱发的紧张度高于高稳定和声结构;(4)低稳定和声结构诱发的皮电高于高稳定和声结构;(5)低稳定和声结构诱发的指脉率高于高稳定和声结构;(6)大调诱发的指温高于小调,宫调诱发的指温高于羽调。表明调性对情绪的诱发效应具有一定文化普遍性,调性诱发的情绪成分具有领域一般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式 调性 和声功能 情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均三宫理论在钢琴即兴伴奏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柱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38-140,共3页
传统音乐采用什么理论作钢琴即兴伴奏指导?是以西方音乐理论还是走自己的路,用中国音乐之理论。同均三宫作为传统音乐调理论之高度概括,应是高校钢琴即兴伴奏教学上起指导作用的基础理论,在这基础理论上可建立起音乐体系所用的和声基础... 传统音乐采用什么理论作钢琴即兴伴奏指导?是以西方音乐理论还是走自己的路,用中国音乐之理论。同均三宫作为传统音乐调理论之高度概括,应是高校钢琴即兴伴奏教学上起指导作用的基础理论,在这基础理论上可建立起音乐体系所用的和声基础、功能基础。本文探讨了同均三宫与和声基础、功能基础之关系,提出即兴伴奏之选配和弦以环作动能之实践命题并用之于教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均三宫 和声功能 五度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音乐中的“功”与“能”
16
作者 冯勇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5-116,共2页
音乐和声"功能"体系内部隐含着物理的基本属性。本文以此为着力点,解析和梳理音乐中的"功"与"能"的特点及其隐性特征,试图从音乐物理本质属性的视角展开音乐相关研究和讨论。
关键词 分音 和声功能 “重力法则” 动能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音乐美学·音乐学·音乐—与黄荟先生对话
17
作者 赵健伟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1989年第1期5-11,共7页
引言我也曾茫然地投身于音乐学领域,但随着自我理性不断从“集体无意识”中独然昂立之后,我顿然发现以往的音乐学是如此的贫困并终于悟到了现代音乐之所以会如此堕落的根源。尤其,当我读到自己的同行黄荟先生在《艺苑》(1988年第2期)
关键词 知觉能力 勋伯格 功能和声 集体无意识 勃拉姆斯 威伯恩 生命结构 曲式结构 斯托克豪森 先锋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童忠良年谱
18
作者 孙晓辉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2-24,共13页
童忠良,1935年9月生于湖北洪湖。1950-1955年,在中原大学文艺学院、中南文艺学院、中南音专学习。1955-1961年留学民主德国,毕业于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1982年至1996年,先后任湖北艺术学院院长和武汉音乐学院院长暨教授。曾任湖北省音... 童忠良,1935年9月生于湖北洪湖。1950-1955年,在中原大学文艺学院、中南文艺学院、中南音专学习。1955-1961年留学民主德国,毕业于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1982年至1996年,先后任湖北艺术学院院长和武汉音乐学院院长暨教授。曾任湖北省音乐家协会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1991年赴维也纳大学音乐院进行为期两年的合作研究。出版了《近现代和声的功能网》、《对称乐学论集》等二十余部专著和合著,自撰论文数十篇。2001年至2005年,曾任台湾南华大学民族音乐学系教授。2007年7月3日逝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童忠良 武汉音乐学院 近现代和声功能 曾侯乙编钟 乐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兰之师者 大勇之方家——记现代音乐理论家郑英烈教授
19
作者 刘涓涓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25-27,共3页
时光倒转二十多年,在武汉音乐学院杉树掩映、琴声萦绕的教学楼门前,或是从篮球场向东沿都司湖岸拐到那几幢西式小楼之间的便道上,当年还是附中学生的我,不时能遇见那些学术界耳熟能详、行事却低调平易的老教授——比如常穿中式对襟布衫... 时光倒转二十多年,在武汉音乐学院杉树掩映、琴声萦绕的教学楼门前,或是从篮球场向东沿都司湖岸拐到那几幢西式小楼之间的便道上,当年还是附中学生的我,不时能遇见那些学术界耳熟能详、行事却低调平易的老教授——比如常穿中式对襟布衫、不疾不徐却威望很高的谢功成:气度非凡、著作等身且敢于进行学术批判的孟文涛;写出过《貔貅舞曲》、清瘦和蔼总是抽着烟斗的王义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英烈 貔貅舞曲 音乐理论家 和声功能 武汉音乐学院 不疾不徐 孟文涛 童忠良 序列音乐 现代音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理查·施特劳斯《最后四首歌》调性及其美学意义 被引量:1
20
作者 杨怡文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7-55,共9页
从感性体验的角度出发聆听作曲家理查·施特劳斯生前最后一部作品《最后四首歌》,探索其内在以"调性"为轴心形成的驾驭全曲的结构力,这种感官事实的背后必定是基于理论之上的。为了寻找这种关系,就务必要从最基础的作曲... 从感性体验的角度出发聆听作曲家理查·施特劳斯生前最后一部作品《最后四首歌》,探索其内在以"调性"为轴心形成的驾驭全曲的结构力,这种感官事实的背后必定是基于理论之上的。为了寻找这种关系,就务必要从最基础的作曲技术理论出发来细致分析这四部作品的和声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查·施特劳斯 《最后四首歌》 调性 和声功能 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