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论和声游移的历史演变与音乐功能 |
李向京
|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CSSCI
|
2009 |
1
|
|
|
2
|
自然音七和弦声部进行的转换——用新黎曼主义理论的观点分析流行音乐中的和声进行 |
郭新
|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6
|
|
|
3
|
和声共同课教学之构想 |
朴英
|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
2014 |
4
|
|
|
4
|
和声在民族风格歌曲伴奏中的运用 |
李向京
|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1
|
|
|
5
|
论民歌改编钢琴曲中的和声配置 |
魏扬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0 |
|
|
6
|
海顿《D大调钢琴协奏曲》中的主调和声思维特征透视 |
高琳
|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
2018 |
2
|
|
|
7
|
近现代和声中三全音音程的结构逻辑力 |
钱仁平
|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
1994 |
4
|
|
|
8
|
从“传统”迈向“近现代”的重要一步——色彩性和声技法 |
华萃康
|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
1994 |
1
|
|
|
9
|
近现代音乐的和声复合运动 |
曾理
|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
1987 |
0 |
|
|
10
|
阿伦·福特的“和声轴”及其和声教学的新方法——《调性和声的概念与应用》一书评介 |
朱爱国
|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1992 |
4
|
|
|
11
|
关于和声的民族特点问题(续) |
赵宋光
|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1996 |
0 |
|
|
12
|
和弦的色彩等级与和声的色彩序列 |
华萃康
|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
1989 |
0 |
|
|
13
|
《百鸟朝凤》:从唢呐独奏曲到钢琴改编曲 |
武增文
|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7
|
|
|
14
|
中-西方音乐对情绪的诱发效应 |
白学军
马谐
陶云
|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
2016 |
24
|
|
|
15
|
同均三宫理论在钢琴即兴伴奏中的应用 |
刘柱
|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
2013 |
2
|
|
|
16
|
音乐中的“功”与“能” |
冯勇
|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
2014 |
0 |
|
|
17
|
音乐美学·音乐学·音乐—与黄荟先生对话 |
赵健伟
|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
1989 |
0 |
|
|
18
|
童忠良年谱 |
孙晓辉
|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0 |
|
|
19
|
如兰之师者 大勇之方家——记现代音乐理论家郑英烈教授 |
刘涓涓
|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
2014 |
0 |
|
|
20
|
论理查·施特劳斯《最后四首歌》调性及其美学意义 |
杨怡文
|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
2017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