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方电网西电东送通道无功功率流动机理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赵勇 《南方电网技术》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00-102,共3页
南方电网西电东送通道上长期存在送端从受端吸收无功功率的现象,该现象即使在受端电压低于送端电压的情况也存在,对此传统的无功功率流动理论难以解释。对该现象的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输电线路的电阻对于无功功率的流动具有一定的影... 南方电网西电东送通道上长期存在送端从受端吸收无功功率的现象,该现象即使在受端电压低于送端电压的情况也存在,对此传统的无功功率流动理论难以解释。对该现象的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输电线路的电阻对于无功功率的流动具有一定的影响,电阻的存在使得两侧电压相当时受端系统注入线路的无功功率多于送端,且线路电阻越大、输送功率越多,送受两端注入线路无功功率的差值越大。因此,进行长距离输电线路无功平衡和无功配置分析时需要考虑线路电阻的作用,在受端可适当增加配置无功补偿装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电网 西电东送 无功功率流动 线路电阻 无功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于飞轮储能的BLDC电机功率双向流动策略设计 被引量:1
2
作者 杨孝杰 王海云 +1 位作者 蒋中川 宋章华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233-2240,共8页
电机是飞轮系统实现电能与机械能相互转换的核心。BLDC(brushless direct current)电机具有体积小、噪声低、经济效益高等优点,在储能中得到了应用。为避免电机在充放电过程中产生较大绕组损耗或引入辅助电路稳定输出电压,在搭建应用于... 电机是飞轮系统实现电能与机械能相互转换的核心。BLDC(brushless direct current)电机具有体积小、噪声低、经济效益高等优点,在储能中得到了应用。为避免电机在充放电过程中产生较大绕组损耗或引入辅助电路稳定输出电压,在搭建应用于飞轮储能的BLDC电机模型基础上,提出改变晶闸管导通与关断顺序的电机充放电控制策略,改变绕组反电势与流经电流方向,实现电机充放电功能。仿真结果表明搭建的BLDC电机模型能够正确表示飞轮运行特性,也表明提出的电机充放电控制策略在不引入额外的电路拓扑结构情况下,能够使电机在充电状态吸收功率,将电能转换为飞轮动能,电机在放电状态释放功率,将飞轮动能转换为电能,并且充放电过程中相关电气量可控,从而实现功率双向流动过程,此控制策略的设计为飞轮储能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实现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轮储能 功率双向流动 充放电控制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力电子变压器对交直流混合微网功率控制的研究 被引量:118
3
作者 兰征 涂春鸣 +2 位作者 肖凡 葛俊 熊诵辉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3期50-57,共8页
针对应用于交直流混合微网的电力电子变压器(PET),分析了并网和离网两种运行模式,并设计了相应的控制策略。并网模式下,控制PET输入接口使交直流混合微网等效为"阻性负载"或"电流源",同时控制交流和直流输出接口都... 针对应用于交直流混合微网的电力电子变压器(PET),分析了并网和离网两种运行模式,并设计了相应的控制策略。并网模式下,控制PET输入接口使交直流混合微网等效为"阻性负载"或"电流源",同时控制交流和直流输出接口都等效为恒定的电压源。对于离网模式,提出了混合功率下垂控制,能根据接口处频率和电压信息,结合混合微网下垂特性得到微网间需交换的功率。搭建了交直流微网系统和电力电子变压器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在分布式能源功率波动情况下,PET能准确快速地调节主网、交流微网和直流微网三者间功率的流动,实现交直流混合微网的稳定运行,验证了控制策略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电子变压器 交直流混合微网 功率流动控制 混合功率下垂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直流混合微电网并联双向互联变换器环流抑制与功率控制 被引量:3
4
作者 郭强 向文凯 李山 《电气工程学报》 CSCD 2022年第1期31-40,共10页
针对交直流混合微电网中多台双向互联变流器(Bidirectional interlinking converter,BIC)并联运行时功率流动、分配以及环流问题,提出一种用于多并联BIC的分布式电源管理控制策略,其中每个BIC设计有独立的局部分布式控制器,计算出各自... 针对交直流混合微电网中多台双向互联变流器(Bidirectional interlinking converter,BIC)并联运行时功率流动、分配以及环流问题,提出一种用于多并联BIC的分布式电源管理控制策略,其中每个BIC设计有独立的局部分布式控制器,计算出各自的功率参考值,并可根据不同功率额定值按比例分配,实现两子网间功率流动及不同BIC间的功率分配;此外,在零矢量前馈控制策略的基础上,提出一种虚拟BIC概念,以实现多并联BIC环流抑制。仿真与硬件在环试验结果表明该策略可有效控制两子网间的功率流动及多模块间环流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直流混合微电网 双向互联变流器 功率流动 局部分布式控制 环流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压配电网中单相动态电压恢复器与电力系统之间的能量流动 被引量:10
5
作者 周静 韦统振 +1 位作者 赵艳雷 齐智平 《电力自动化设备》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6-30,35,共6页
动态电压恢复器(DVR)工作时流经全部负载电流,其输出能量的大小则会影响储能单元充放电时间的长短。详细分析了同相位补偿、故障前补偿和最小能量补偿3种方式下DVR能量流动的规律。同相位补偿时,输出的电压最小,但在大多数时候可能输出... 动态电压恢复器(DVR)工作时流经全部负载电流,其输出能量的大小则会影响储能单元充放电时间的长短。详细分析了同相位补偿、故障前补偿和最小能量补偿3种方式下DVR能量流动的规律。同相位补偿时,输出的电压最小,但在大多数时候可能输出的能量较大;故障前电压补偿方式下只要是电压发生暂降,必然需要向系统提供有功和无功才能满足控制的需求,这就对储能单元的功率输出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最小能量补偿方式下,指定补偿角的选取是关键。能量流动中有功功率的确定是配置储能单元额定储能量的前提,同时也是控制单元实现和执行补偿策略的理论依据。Matlab的仿真结果证明了以上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电压恢复器电力系统补偿方式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能量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输电系统中并网变流器优化双向功率稳定性差异的阻抗控制策略 被引量:15
6
作者 田艳军 彭飞 +2 位作者 王慧 王毅 官仕卿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3734-3742,共9页
交直流混合输电线路中功率面临双向流动的情况,功率正向与反向之间系统稳定性存在明显的差异特性,即双向功率稳定性差异。论文针对交直流混合输电系统中并网变流器双向功率稳定性差异进行研究。为了解决双向功率稳定性差异,进而提高的... 交直流混合输电线路中功率面临双向流动的情况,功率正向与反向之间系统稳定性存在明显的差异特性,即双向功率稳定性差异。论文针对交直流混合输电系统中并网变流器双向功率稳定性差异进行研究。为了解决双向功率稳定性差异,进而提高的系统稳定性,首先对功率控制的逆变器交流侧阻抗在d-q坐标系下进行小信号建模,对比分析正向和反向功率下的阻抗特性。其次,结合阻抗稳定判据,揭示双向功率流动对并网变流器系统稳定性造成的影响。然后,提出了一种阻抗优化控制策略,在不改变稳定性较好的正向阻抗特性的同时,优化并统一反向阻抗特性。最后,通过Matlab/Simulink仿真模型对所提出控制策略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变流器系统在双向功率流动下,能够保持较为统一的稳定特性,并能够有效抑制传输功率传输方向变化引起的振荡问题。研究结果证明了所提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率双向流动 并网逆变器 稳定性 阻抗 交直流混合输电 功率控制 优化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海洋捕食者算法的波浪能转换装置模型预测控制
7
作者 方红伟 魏秀娜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68-1480,I0018,共14页
该文提出一种基于智能海洋捕食者算法的模型预测控制策略,实现了波浪能转换装置的动态最大能量捕获。提出的模型预测控制策略利用海洋捕食者算法来获取最优控制力,并采用非线性限制来控制功率的单向流动。通过相应的对比分析验证了海洋... 该文提出一种基于智能海洋捕食者算法的模型预测控制策略,实现了波浪能转换装置的动态最大能量捕获。提出的模型预测控制策略利用海洋捕食者算法来获取最优控制力,并采用非线性限制来控制功率的单向流动。通过相应的对比分析验证了海洋捕食者算法的优化准确性和快速收敛性。该方法还利用控制域来处理最优控制变量以便在算法的计算负担和优化准确度之间进行平衡。所提出的方法证明在处理多维的波浪能转换系统方面,特别是系统的非凸和非线性限制问题,具有较好的利用价值。仿真与实验结果证明提出的方法能较好地提高波浪能转换装置的输出功率,并满足典型海域工况下的实时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捕食者算法 模型预测控制 单向功率流动限制 波浪能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力电子变压器的微网相间潮流控制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涂春鸣 杨晶晶 +1 位作者 兰征 刘维 《电源学报》 CSCD 2016年第2期95-102,共8页
针对微网内高密度分布式电源DG(distributed generation)输出功率波动引起的微网三相潮流不平衡及运行不稳定问题,研究了基于电力电子变压器PET(power electronic transformer)的微网相间潮流控制方法。推导了基于三相独立控制的PET输... 针对微网内高密度分布式电源DG(distributed generation)输出功率波动引起的微网三相潮流不平衡及运行不稳定问题,研究了基于电力电子变压器PET(power electronic transformer)的微网相间潮流控制方法。推导了基于三相独立控制的PET输出级变流器数学模型,提出了分相改进下垂控制策略,可以协调微网内相间的功率交换,从而保证了各相分布式电源的最大利用率。同时,增加电压和频率修正环节快速调整功率波动时的电压和频率偏差,提高了微网运行的稳定性。PSCAD/EMTDC仿真证明了所提控制策略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网 电力电子变压器 相间功率流动 下垂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LC谐振变换器的电力电子牵引变压器控制策略研究 被引量:25
9
作者 刘建强 赵楠 +2 位作者 孙帮成 汪洋 齐洪峰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6期3333-3344,共12页
采用电力电子牵引变压器取代传统工频变压器可实现高速列车牵引变压器小型化、轻量化的目标。针对由级联H桥变换器和LLC谐振变换器组成的电力电子牵引变压器,首先研究级联H桥变换器的电压电流双闭环控制策略,分析LLC谐振变换器功率反向... 采用电力电子牵引变压器取代传统工频变压器可实现高速列车牵引变压器小型化、轻量化的目标。针对由级联H桥变换器和LLC谐振变换器组成的电力电子牵引变压器,首先研究级联H桥变换器的电压电流双闭环控制策略,分析LLC谐振变换器功率反向流动的工作原理及变换器增益特性,提出采用变频控制实现功率双向流动的控制方法。为解决系统的功率平衡问题,提出一种基于LLC谐振变换器的功率平衡控制策略。该方法前级级联H桥变换器只进行基本控制,通过对后级LLC谐振变换器进行电压平衡控制,从而实现系统的功率平衡。搭建电力电子牵引变压器仿真模型和实验样机,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控制策略能够实现功率双向流动,且各功率单元的传输功率保持一致,实现了系统的功率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电子牵引变压器 LLC谐振变换器 功率双向流动 功率平衡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IPC与STATCOM联合改善风电并网系统电压稳定性 被引量:5
10
作者 董光睿 李浩宁 郭浩 《电测与仪表》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7期52-58,共7页
针对风电并网可能产生的电压不稳定问题,充分结合FACTS技术的优势,提出一种将统一相间功率控制器(UIPC)和静止同步补偿器(STATCOM)联合应用于风电并网系统中的方法,以改善风电并网系统的暂态电压稳定性。该方法是在风电场与电网的连接... 针对风电并网可能产生的电压不稳定问题,充分结合FACTS技术的优势,提出一种将统一相间功率控制器(UIPC)和静止同步补偿器(STATCOM)联合应用于风电并网系统中的方法,以改善风电并网系统的暂态电压稳定性。该方法是在风电场与电网的连接线上串联统一相间功率控制器(UIPC),将静止同步补偿器(STATCOM)并联在风电场的母线上。利用UIPC调节风电场与电网之间的功率流动,并在系统发生短路故障时限制短路电流,以此降低故障发生时母线电压跌落的程度;同时使用STATCOM进行无功补偿,使电压得到及时地恢复。通过建立相应的仿真模型,利用UIPC和STATCOM对风电并网系统电压稳定性进行联合控制,结果表明该方法应用在风电并网系统中可以使系统暂态电压稳定性得到极大的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一相间功率控制器 暂态电压稳定性 无功补偿 风电出力不稳定 功率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性能双向直流变换技术及其应用专辑主编评述
11
作者 张云 吴红飞 《电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3,共3页
双向直流变换技术,是一种基于双向直流变换装置接口高低压直流能量源或直流母线进行高低压侧电压匹配和功率双向流动控制的技术。近年来,随着高性能半导体器件、高效率磁性元件、先进热管理等技术和高性能控制技术的发展,双向直流变换... 双向直流变换技术,是一种基于双向直流变换装置接口高低压直流能量源或直流母线进行高低压侧电压匹配和功率双向流动控制的技术。近年来,随着高性能半导体器件、高效率磁性元件、先进热管理等技术和高性能控制技术的发展,双向直流变换器及其控制系统的设计成了工业界和学术界研究和发展的热点。基于当前双向直流变换技术的研究热点问题,《电源学报》特别推出“高性能双向直流变换技术及其应用”专辑,以期推进双向直流变换技术难点和热点问题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向直流变换器 功率双向流动控制 高低压侧电压匹配 双向稳定运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储虚拟电厂多时间尺度动态优化划分方法
12
作者 任萱 笪涛 +4 位作者 汤欣 张子阳 侯超 孙海翔 张义会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97-805,共9页
为了解决因分布式光伏点多、面广、波动性强且储能双向可调控使配电网控制维度与难度剧增的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引入反馈校正的光储虚拟电厂多时间尺度动态划分方法。基于全面涵盖光伏消纳能力、厂内供电能力、功率流动、控制维度、分区... 为了解决因分布式光伏点多、面广、波动性强且储能双向可调控使配电网控制维度与难度剧增的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引入反馈校正的光储虚拟电厂多时间尺度动态划分方法。基于全面涵盖光伏消纳能力、厂内供电能力、功率流动、控制维度、分区变动的综合性能动态划分目标,并在动态优化中引入反馈校正环节,构建长尺度动态优化与短尺度反馈校正结合的优化划分架构,随着时间窗不断移动进行光储虚拟电厂动态划分。对修改后的IEEE33系统进行仿真,并与静态划分方法、无反馈校正的动态划分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文方法划分的光储虚拟电厂降低了控制维度,具有较高的电力均衡能力和光伏消纳特性,且电厂间功率流动和划分变化次数较少,具有厂间弱耦合、厂内强耦合的特点,使系统更便于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储虚拟电厂 多时间尺度 动态优化 分布式光伏 反馈校正 光伏消纳能力 厂内供电能力 功率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柔性直流配电的高频隔离链式双向直流固态变压器 被引量:6
13
作者 孙丽敬 吴鸣 +2 位作者 汪洋 刘建强 李蕊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24-131,共8页
双向直流固态变压器是柔性直流输配电网中的关键设备,可以实现高压直流电网和直流微网之间的电压变换和功率流向控制。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LLC谐振变换器的双向直流固态变压器的电路拓扑结构,并针对其应用场合,给出了具体电路设计方案。... 双向直流固态变压器是柔性直流输配电网中的关键设备,可以实现高压直流电网和直流微网之间的电压变换和功率流向控制。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LLC谐振变换器的双向直流固态变压器的电路拓扑结构,并针对其应用场合,给出了具体电路设计方案。分析了LLC谐振变换器的功率双向流动工作原理和变换器的电压增益特性,提出了一种功率双向流动控制方法;同时依据双向直流固态变压器多单元模块输入输出特性关系,提出了一种功率平衡控制策略。搭建了直流固态变压器的仿真模型,仿真结果验证了本文所提出设计方案及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流固态变压器 LLC谐振变换器 功率双向流动 功率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短路限流能力的大变比DC/DC变换器 被引量:5
14
作者 乔扬 张笑天 杨旭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7-52,共6页
提出了一种具有短路自动限流和功率双向流动特性的大变比DC/DC变换器,该变换器适合作为接口电路用在高、低压直流线路之间。该DC/DC变换器以三电平方式工作,通过调节占空比和相移,可以改变其传输功率,并且可以实现功率的双向流动;电路... 提出了一种具有短路自动限流和功率双向流动特性的大变比DC/DC变换器,该变换器适合作为接口电路用在高、低压直流线路之间。该DC/DC变换器以三电平方式工作,通过调节占空比和相移,可以改变其传输功率,并且可以实现功率的双向流动;电路以梯形波电流工作,实现了部分软开关,效率较高;在发生直流短路的情况下,流过开关管的电流峰值与正常工作时相等,实现了自动的短路保护。基于以上特点,设计了一个输入电压为12 kV、输出电压为1 kV、传输功率为100 kW的变换器,通过仿真研究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直流输电 DC/DC变换器 短路限流 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 软开关 功率双向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low characteristics of variable hydraulic transformer 被引量:2
15
作者 杨冠中 姜继海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6期2137-2148,共12页
A new kind of hydraulic transformer, called variable hydraulic transformer(VHT), is proposed to control its load flow rate. The hydraulic transformer evolves from a pressure transducer to a power transducer. The flow ... A new kind of hydraulic transformer, called variable hydraulic transformer(VHT), is proposed to control its load flow rate. The hydraulic transformer evolves from a pressure transducer to a power transducer. The flow characteristics of VHT, such as its instantaneous flow rates, average flow rates, and flow pulsations in the ports, are investigated. Matlab software is used to simulate and calculate. There are five controlled angles of the port plate that can help to define the flow characteristics of VHT.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flow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structure in VHT are shown. Also, the plus-minus change of the average flow rates and the continuity of the instantaneous flow rates in the ports are presented.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performance laws of VHT when the controlled angles of the port plate and of the swash plate change. The results also reveal that the special principle of the flow pulsation in the ports and the jump points of the instantaneous curves are the two basic causes of its loud noise, and that the control angles of the port plate and the swash plate and the pressures in the ports are the three key factors of the noi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draulic transformer ENERGY-SAVING instantaneous flow rate average flow rate flow pulsation nois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lade pitch control of straight-bladed vertical axis wind turbine 被引量:2
16
作者 梁迎彬 张立勋 +1 位作者 李二肖 张凤月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5期1106-1114,共9页
Collective pitch control and individual pitch control algorithms were present for straight-bladed vertical axis wind turbine to improve the self-starting capacity.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traight-bladed vertical axis ... Collective pitch control and individual pitch control algorithms were present for straight-bladed vertical axis wind turbine to improve the self-starting capacity.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traight-bladed vertical axis wind turbine(SB-VAWT) with or without pitch control was conducted from the aspects of aerodynamic force,flow structure and power coefficient.The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 prediction results show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power coefficient for SB-VAWT with pitch control.According to the aerodynamic forces and total torque coefficient obtained at various tip speed ratios(TSRs),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blade pitch method can increase the power output and decrease the deformation of blade;especially,the total torque coefficient of blade pitch control at TSR 1.5 is about 2.5 times larger than that of fixed pitch case.Furthermore,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to verify the feasibility of pitch control method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esent collective pitch control and individual pitch control methods can improve the self-starting capacity of SB-VAWT,and the former is much better and its proper operating TSRs ranges from 0.4 to 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aight-bladed vertical axis wind turbine collective pitch control individual pitch control self-starting capac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