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龙门山造山带—川西前陆盆地系统形成的动力学模式及模拟研究 被引量:54
1
作者 刘树根 罗志立 +4 位作者 赵锡奎 乐光禹 刘顺 李天斌 宋鸿彪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5期432-438,共7页
民文进一步阐述了龙门山造山带—川西前陆盆地系统的动力学模式,即L—型俯冲模式。通过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进一步证实了L—型俯冲的存在。在龙门山造山带—川西前陆盆地系统的形成演化过程中,深部物质的调整及重力起着重要作用;L—型... 民文进一步阐述了龙门山造山带—川西前陆盆地系统的动力学模式,即L—型俯冲模式。通过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进一步证实了L—型俯冲的存在。在龙门山造山带—川西前陆盆地系统的形成演化过程中,深部物质的调整及重力起着重要作用;L—型俯冲发生的动力源来自于地球深部;深部的动力是通过几个主干深大断裂的活动来实现的;主干断裂从深部到浅部错动量有逐渐减小的趋势。塑性软弱层和基于此的滑脱作用在龙门山造山带—川西前陆盆地系统的形成演化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地幔塑性层的水平相对位移,通常大于地壳塑性层的水平相对位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内俯冲 盆—山系统 力学模式I龙门山造山带 川西前陆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盾构隧道管片衬砌受力分析力学模式探讨 被引量:11
2
作者 李围 孙继东 李成 《隧道建设》 2005年第B06期17-20,共4页
以铰接圆环、匀质圆环和梁—弹簧模型三种力学模式对盾构隧道管片衬砌的内力进行了计算分析,得出用梁—弹簧模型计算的弯矩值介于铰接圆环和匀质圆环的内力值之间。梁—弹簧模型直接考虑接头的抗弯刚度,能够真实地模拟管片衬砌的力学行... 以铰接圆环、匀质圆环和梁—弹簧模型三种力学模式对盾构隧道管片衬砌的内力进行了计算分析,得出用梁—弹簧模型计算的弯矩值介于铰接圆环和匀质圆环的内力值之间。梁—弹簧模型直接考虑接头的抗弯刚度,能够真实地模拟管片衬砌的力学行为,因此在盾构隧道管片衬砌设计中,具有推广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 管片衬砌 受力分析 力学模式 管片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对称发育深卸荷地质力学模式 被引量:8
3
作者 韩刚 赵其华 彭社琴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2123-2130,共8页
揭示不对称发育深卸荷空间分布规律、变形破坏类型及地质力学模式。以白鹤滩水电站深卸荷为典型实例,基于现场调查、精细描述,分析深卸荷空间分布特征、变形破坏特征、变形破坏类型,结合河谷演化历史,揭示深卸荷岩体能量演化过程,... 揭示不对称发育深卸荷空间分布规律、变形破坏类型及地质力学模式。以白鹤滩水电站深卸荷为典型实例,基于现场调查、精细描述,分析深卸荷空间分布特征、变形破坏特征、变形破坏类型,结合河谷演化历史,揭示深卸荷岩体能量演化过程,从能量存储、释放角度建立不对称发育深卸荷地质力学模式。研究表明:深卸荷分布于距边坡表面水平、垂向深度均为50~150m空间范围,均处于历次谷底高应力集中影响范围;深卸荷变形破坏类型可划分为3类:继承性拉张型、新生性张剪型与错动扩展型;偏移一下切河谷演化使左岸岩体经历多次循环加卸载过程,能量演化过程具有区别于右岸的三高特点:储存量高,耗散量高,强度劣化程度高,这是深卸荷不对称分布的根本原因;深卸荷地质力学模式可概括为先期沿结构面与岩桥拉裂,以及后期沿缓倾角错动带产生的滑移一拉裂;深卸荷形成过程可概括为3阶段:损伤加剧与强度劣化阶段、局部拉应力形成阶段、错动扩张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深卸荷 不对称发育 地质力学模式 能量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规模岩体开挖卸荷现象及其力学模式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任爱武 伍法权 +2 位作者 王东 范永波 陈运飞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4-36,41,共4页
以世界上在建第二高拱坝———小湾坝基现场开挖工程为依托,对大规模岩体开挖卸荷现象的特征和表现出的规律,及其卸荷力学机制进行了探讨。通过现象描述、工程地质分析和力学分析相结合的手段,对小湾坝基开挖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出了卸荷... 以世界上在建第二高拱坝———小湾坝基现场开挖工程为依托,对大规模岩体开挖卸荷现象的特征和表现出的规律,及其卸荷力学机制进行了探讨。通过现象描述、工程地质分析和力学分析相结合的手段,对小湾坝基开挖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出了卸荷现象的表现规律,并提出相应力学模式合理解释了小湾坝基开挖的卸荷现象。最终得到如下结论:①小湾坝基开挖卸荷现象表现出多样性,并且在地貌特征和发生位置上具有明显的规律性;②结合河谷应力场特征,对小湾坝基开挖卸荷现象进行分析,并相应地提出了剪胀、纵弯曲张裂、错动板裂和上拱张裂等力学模式,合理地解释了小湾坝基开挖产生的卸荷现象;③板裂现象是高应力区发现的一种比较特殊的卸荷现象,它的产生需要比较苛刻的地质和力学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地质 小湾电站 大规模岩体开挖 卸荷现象 力学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田间一维饱和─非饱和土壤中氮素运移与转化的动力学模式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刘培斌 丁跃元 张瑜芳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90-498,共9页
建立并验证了一个排水条件下田间─维饱和─非饱和土壤中 NH4+—N和NO3--N运移与转化的耦合模型,模型中考虑了有机质的矿化、氮素的吸附、硝化、反硝化、氨气挥发及作物根系吸氮等氮素转化作用过程,同时也考虑了土壤温度... 建立并验证了一个排水条件下田间─维饱和─非饱和土壤中 NH4+—N和NO3--N运移与转化的耦合模型,模型中考虑了有机质的矿化、氮素的吸附、硝化、反硝化、氨气挥发及作物根系吸氮等氮素转化作用过程,同时也考虑了土壤温度和湿度对氮素转化的影响。该模型可用于描述田间土壤中氮素的行为,所得结论可供农业生产实际和环境保护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间饱和-非饱和土壤 氮素运移 力学模式 一维耦合模型 化肥利用率 氮素转化 环境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疲劳损伤演化的力学模式 被引量:2
6
作者 盖秉政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44-148,共5页
本文讨论疲劳现象的力学基础.在建立了描述广泛力学现象的Larange方程之后,又进一步地推得了材料疲劳损伤的演化方程.并在均匀,各向同性及一维损伤情况下对演化方程作了较详细的讨论.
关键词 力学模式 寿命预测 损伤 演化方程 疲劳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镜质组反射率抑制作用演化热动力学模式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姚多喜 支霞臣 《焦作工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183-185,共3页
镜质组反射率抑制作用演化的研究 ,特别是从热动力学理论出发 ,进行分析 ,至今尚未有系统研究成果报导 .本文在分析总结镜质组反射率被抑制的原因前提下 ,应用热动力学理论 ,建立了镜质组反射率抑制作用演化热动力模式、分析的理论原理... 镜质组反射率抑制作用演化的研究 ,特别是从热动力学理论出发 ,进行分析 ,至今尚未有系统研究成果报导 .本文在分析总结镜质组反射率被抑制的原因前提下 ,应用热动力学理论 ,建立了镜质组反射率抑制作用演化热动力模式、分析的理论原理和数学公式 .指出 :镜质组反射率的抑制效应的产生、演化及“消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是主导因素 (成煤物质 )与次要因素 (煤化作用 )互相转换、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镜质组反射率发生抑制作用的盆地内 ,抑制作用具有长期性和隐伏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镜质组 反射率 抑制作用 煤化作用 热动力学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壳中流体行为与成矿动力学模式
8
作者 胡清华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6年第3期148-155,共8页
文章系统地论述了地壳中的流体行为-运动、热量与矿质输运及矿质卸载和制约方程.阐明了三种流体成矿动力学模式.认为只有深入研究热液矿床成矿过程中流体的演化.才能建立正确的矿床成因模式。
关键词 流体行为 成矿动力学模式 地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陷盆地洼陷带岩性油气藏成藏动力学模式——以济阳坳陷为例 被引量:23
9
作者 卓勤功 向立宏 +1 位作者 银燕 宁方兴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10,14,共5页
以济阳坳陷为例,运用成藏动力学理论,分析了断陷盆地洼陷带岩性油气藏的成藏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成藏动力贯穿于油气成藏的全过程,油气运移和聚集的原始动力是烃源岩内的孔隙流体压力;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为烃源岩、输导体系和成藏动力;... 以济阳坳陷为例,运用成藏动力学理论,分析了断陷盆地洼陷带岩性油气藏的成藏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成藏动力贯穿于油气成藏的全过程,油气运移和聚集的原始动力是烃源岩内的孔隙流体压力;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为烃源岩、输导体系和成藏动力;成藏动力学模式为应压双控、复合输导及幕式置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性油气藏 成藏动力学模式 应压双控 复合输导 幕式置换 断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质斜坡中缓倾角破裂系统形成演化的力学模式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朱雷 黄润秋 +1 位作者 陈国庆 严明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A01期53-62,共10页
缓倾角破裂是岩质斜坡最常见的一种破裂形式,对斜坡演化与稳定性评价具有重要的工程地质意义。基于斜坡中应力场特征,利用颗粒流程序开展岩石的剪切试验,揭示斜坡中缓倾角破裂系统形成演化机制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岩质斜坡中缓倾... 缓倾角破裂是岩质斜坡最常见的一种破裂形式,对斜坡演化与稳定性评价具有重要的工程地质意义。基于斜坡中应力场特征,利用颗粒流程序开展岩石的剪切试验,揭示斜坡中缓倾角破裂系统形成演化机制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岩质斜坡中缓倾角系统是一套瑞德尔低角度剪切破裂体系,由高序次张性雁裂隙和低序次共轭剪切裂隙组成;(2)缓倾角破裂系统形成与演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裂纹扩展首先从一组彼此近于平行雁行张破裂开始,随后低次序共轭剪切裂纹开始扩展,并与已有的雁裂纹贯通;(3)不同的围压下裂隙最终贯通模式不同。低围压下裂纹沿着早期产生的雁裂隙翼端发展并最终贯通,中围压下裂纹会沿着雁裂隙或共轭剪裂隙中部扩展并贯通,高应力下会生成一组新的雁裂隙,并与早期产生的裂隙相互搭接并贯通;(4)岩石最终破裂面形态与围压关系密切,中低围压下破裂面整体较为平直,但粗糙度大。高围压下破裂面整体呈曲线型,但较为光滑,粗糙度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质斜坡 缓倾角破裂 形成机制 力学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砂岩透镜体油藏成藏动力学模式 被引量:15
11
作者 卓勤功 蒋有录 隋风贵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20-629,共10页
运用成藏动力学理论,在东营凹陷油气大规模成藏期古地温、古压力和古应力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砂岩透镜体油气藏的动态成藏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成藏动力贯穿于油气成藏的全过程,油气运移和聚集的原始动力是烃源岩内的流体异常高压;油气... 运用成藏动力学理论,在东营凹陷油气大规模成藏期古地温、古压力和古应力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砂岩透镜体油气藏的动态成藏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成藏动力贯穿于油气成藏的全过程,油气运移和聚集的原始动力是烃源岩内的流体异常高压;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为烃源岩、输导体系和成藏动力;成藏动力学模式为应压双控、复合输导、幕式置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透镜体油气藏 成藏动力学模式 应压双控 复合输导 幕式置换 东营凹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定式填充复合床光催化反应器动力学模式
12
作者 王壮飞 江立文 丰桂珍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06年第4期30-32,共3页
提出了固定式填充复合床光催化反应器的理论计算数学模型及反应器效率的特性参数,通过试验对反应器的数学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理论计算值与试验值能很好的吻合,该数学模式可用于固定式填充复合床光催化反应器的设计计算.
关键词 固定 填充 光催化反应器 力学模式 特性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原子力显微镜的压痕模式和双模纳米力学模式在模量表征中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3
作者 单齐冀 韩瑶 +1 位作者 张莹 李慧琴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54-160,共7页
原子力显微镜是表征材料微观力学性质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原子力显微镜的压痕法和双模纳米力学法,探究薄膜/基底材料与多层二维材料杨氏模量测定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分析了基底硬度、二维材料厚度以及环境湿度对两种纳米力学表征结果的影... 原子力显微镜是表征材料微观力学性质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原子力显微镜的压痕法和双模纳米力学法,探究薄膜/基底材料与多层二维材料杨氏模量测定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分析了基底硬度、二维材料厚度以及环境湿度对两种纳米力学表征结果的影响,为研究适用于纳米材料微观力学的测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痕模式 双模纳米力学模式 基底 厚度 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地球动力学模式的探讨
14
作者 吴友林 林舸 +3 位作者 范蔚 郭峰 毕华 杨明慧 《华东地质学院学报》 1996年第1期7-13,共7页
根据目前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质学及行星地质等研究的成果,本文讨论了地球演化的内外因素,并提出了一种新的地球结构模式。笔者认为,地球是一个相对开放的系统,其内外层圈之间的作用过程存在密切联系,地球层圈的分化融合作用决... 根据目前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质学及行星地质等研究的成果,本文讨论了地球演化的内外因素,并提出了一种新的地球结构模式。笔者认为,地球是一个相对开放的系统,其内外层圈之间的作用过程存在密切联系,地球层圈的分化融合作用决定了地球的演化及变动过程。最后,通过对软流层分化融合作用的分析,提出了一种陆缘扩张盆地演化的新模式,并对第二次造山及软硬碰撞等问题做了概略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动力学 力学模式 盆地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石圈中油气形成的地球动力学模式及其后果 被引量:1
15
作者 В.П.Гавриов 朱佛宏 单莲芳 《海洋石油》 CAS 2000年第1期63-70,14,共8页
关键词 岩石圈 油气形成 地球动力学模式 油气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锤击沉管灌注砼桩机理和力学模式分析——探讨桩基工程事故原因
16
作者 龚毅 《广东土木与建筑》 1995年第4期1-4,共4页
本文针对锤击沉管灌注砼桩存在的工程质量问题,在力学模式分析和沉桩机理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工程质量事故的原因,旨在提高桩基工程施工质量。
关键词 锤击沉管 力学模式 工程事故 灌注砼 桩管 施工工艺 工程质量事故 桩尖 成桩机理 桩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筑力学课程“立体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和实践 被引量:2
17
作者 高红梅 赵延林 +4 位作者 孟丽岩 杜文学 姜封国 陈勇 陈娇 《山西建筑》 2014年第4期252-253,共2页
针对我国建筑力学课程建设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立体式"教学模式,阐述了"立体式"培养模式的具体内容,并探讨了该培养模式的研究方法、实施步骤和具体措施,对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专业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建筑力学课程 立体式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坳陷上三叠统天然气成藏主控因素及形成模式 被引量:28
18
作者 苏永进 唐跃刚 +1 位作者 张世华 房新娜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7-113,共7页
在对川西坳陷上三叠统天然气藏的形成机理及构造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沉积储层和圈闭发育特征研究,运用成藏动力学的原理和方法,系统归纳川西坳陷上三叠统天然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划分成藏体系并总结形成模式。综合研究认为,川西... 在对川西坳陷上三叠统天然气藏的形成机理及构造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沉积储层和圈闭发育特征研究,运用成藏动力学的原理和方法,系统归纳川西坳陷上三叠统天然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划分成藏体系并总结形成模式。综合研究认为,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具备形成大中型气(田)藏的条件;充足的烃源岩和较高的生气强度、良好的输导条件、适时的古隆起和古斜坡、圈闭发育、大面积分布的巨厚储层、优良的保存封盖条件是控制上三叠统天然气成藏的主要因素;上三叠统包括下部和上部两个成藏体系,下部成藏体系包括高压驱赶和低压吸拉两种天然气成藏模式,上部成藏体系主要以毛细管导入、水溶气运移释放和浮力顺优势通道输导等3种天然气成藏模式为主,不同模式具有不同的成藏动力学机制和不同的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控因素 成藏体系 成藏动力学模式 天然气藏 上三叠统 川西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推覆构造的动力学特征及其对瓦斯突出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28
19
作者 韩军 张宏伟 张普田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47-252,共6页
逆冲推覆和重力滑覆的共性特征是存在一个以相对低的强度和高的剪切应变为特征的滑脱面或拆离层,分隔着其上下力学性质和应变特征不同的两盘。推覆构造对煤与瓦斯突出的作用机制主要表现为2个方面:①推覆构造形成过程中低角度滑动对煤... 逆冲推覆和重力滑覆的共性特征是存在一个以相对低的强度和高的剪切应变为特征的滑脱面或拆离层,分隔着其上下力学性质和应变特征不同的两盘。推覆构造对煤与瓦斯突出的作用机制主要表现为2个方面:①推覆构造形成过程中低角度滑动对煤体产生广泛的压剪作用,使得煤层作为相对软弱层面结构发生广泛的层域破坏和面域破坏,构造煤非常发育;②推覆构造的挤压应力环境以及地层增厚效应为瓦斯赋存提供了有利条件,低角度的主滑断裂面(大多为逆断层或逆掩断层)往往构成较好的瓦斯封闭系统,对瓦斯的赋存起一定的控制作用;推覆构造派生的具有压性特征的结构面形成了对煤层瓦斯系统的封闭作用。总体上推覆构造对煤与瓦斯突出的作用机制体现在其为煤与瓦斯突出创造了物质基础——高含量的瓦斯和低强度的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覆构造 煤与瓦斯突出 力学模式 构造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C准则的沥青路面多种破坏的统一力学指标及其应用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晓军 谢晓婷 袁高昂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4-29,共6页
基于M-C准则,初步提出了一种沥青路面多种破坏现象的统一力学控制指标——路面损伤潜在指数(APPDI)。以5条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为例,在有限元计算的基础上利用APPDI分析其路面破坏的力学模式。结果表明:应力的主应力组成对沥青路面的破... 基于M-C准则,初步提出了一种沥青路面多种破坏现象的统一力学控制指标——路面损伤潜在指数(APPDI)。以5条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为例,在有限元计算的基础上利用APPDI分析其路面破坏的力学模式。结果表明:应力的主应力组成对沥青路面的破坏有很大的影响,主应力的多种不同组成状态分别对应不同温度下车辙、TopDown裂纹和层底弯拉。APPDI结合应力莫尔圆及其在路面结构中出现的位置,可以判断沥青路面结构的破坏形式,为解释路面破坏机理及优化路面设计提供了一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早期破坏 莫尔圆 拉-压复合剪切应力状态 统一力学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