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西部盆山系统的耦合关系及其动力学模式——以龙门山造山带—川西前陆盆地系统为例 被引量:142
1
作者 刘树根 罗志立 +3 位作者 赵锡奎 徐国盛 王国芝 张成江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77-186,共10页
造山带与沉积盆地是形成于统一的地球动力学系统之中的一对孪生体,由此构造了盆山系统。盆山系统是陆块相互作用、岩石圈层圈相互耦合的复杂系统,主要表现为物质的循环系统和能量的交换系统。盘山系统形成演化过程中造山带和沉积盆地之... 造山带与沉积盆地是形成于统一的地球动力学系统之中的一对孪生体,由此构造了盆山系统。盆山系统是陆块相互作用、岩石圈层圈相互耦合的复杂系统,主要表现为物质的循环系统和能量的交换系统。盘山系统形成演化过程中造山带和沉积盆地之间一切相互作用的总和即为盆山间的耦合关系。盆山系统是中国西部中新生代构造的基本格局,并有单侧盆地型盆山系统和双侧盆地型盆山系统两种基本类型。小陆块拼合、多旋回构造运动和陆内构造活动强烈等是中国西部盆山系统形成演化的地质背景。中国西部盆山系统盆山间耦合关系在垂向上表现为造山带隆升与沉积盆地沉降呈镜像关系,在横向上表现为物质流和能量流循环均有两个传递方向,并且盆山系统岩石圈各层圈间有着强烈的相互作用。中国西部盆山系统盆山间耦合关系的动力学模式为C(陆内)-型俯冲,对于单侧盆地型盆山系统其耦合关系的动力学模式为L(龙门山)-型俯冲,而双侧盆地型盆山系统其耦合关系的动力学模式为T(天山)-型俯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山系统 耦合关系 龙门山造山带 中国西部 沉积盆地 力学模式 C-型俯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新生代结构特征及构造动力学模式 被引量:34
2
作者 李明刚 漆家福 +2 位作者 杨桥 徐田武 陈刚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01-209,共9页
为了揭示黄骅坳陷新生代构造动力学机制,本文运用油区构造解析理论,对黄骅坳陷新生代盆地结构特征做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黄骅坳陷的古近系可视为发育在沧东断层上盘的地堑—地垒构造系统。不同区段的盆地结构特征有显著的差异,南区总... 为了揭示黄骅坳陷新生代构造动力学机制,本文运用油区构造解析理论,对黄骅坳陷新生代盆地结构特征做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黄骅坳陷的古近系可视为发育在沧东断层上盘的地堑—地垒构造系统。不同区段的盆地结构特征有显著的差异,南区总体表现为两个地堑式断陷,断陷结构与基底断裂产状的变化有关;中区南部表现为由3条SE向倾斜的正断层控制的半地堑系,向北变为地堑断陷结构;北区盆地结构主要受NE向和NW向断层控制,表现为半地堑或地堑断陷结构。在黄骅坳陷新生代盆地结构特征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盆地结构演化过程和动力机制之间的关系,提出了黄骅坳陷新生代构造动力学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骅坳陷 油区构造解析 结构特征 构造动力学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门山造山带—川西前陆盆地系统形成的动力学模式及模拟研究 被引量:54
3
作者 刘树根 罗志立 +4 位作者 赵锡奎 乐光禹 刘顺 李天斌 宋鸿彪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5期432-438,共7页
民文进一步阐述了龙门山造山带—川西前陆盆地系统的动力学模式,即L—型俯冲模式。通过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进一步证实了L—型俯冲的存在。在龙门山造山带—川西前陆盆地系统的形成演化过程中,深部物质的调整及重力起着重要作用;L—型... 民文进一步阐述了龙门山造山带—川西前陆盆地系统的动力学模式,即L—型俯冲模式。通过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进一步证实了L—型俯冲的存在。在龙门山造山带—川西前陆盆地系统的形成演化过程中,深部物质的调整及重力起着重要作用;L—型俯冲发生的动力源来自于地球深部;深部的动力是通过几个主干深大断裂的活动来实现的;主干断裂从深部到浅部错动量有逐渐减小的趋势。塑性软弱层和基于此的滑脱作用在龙门山造山带—川西前陆盆地系统的形成演化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地幔塑性层的水平相对位移,通常大于地壳塑性层的水平相对位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内俯冲 盆—山系统 力学模式I龙门山造山带 川西前陆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化床光催化反应器动力学模式 被引量:13
4
作者 江立文 李耀中 +1 位作者 周岳溪 邱熔处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540-543,共4页
提出二相流化床光催化反应器的理论计算数学模式,并通过试验对其进行了验证和分析.结果表明,理论计算值与试验值一致该数学模式可用于流化床光催化反应器的设计计算,相对误差小于0.15%.
关键词 流化床 光催化反应器 降解 有机物 力学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变形构造格局及其动力学模式——兼论楔入造山推覆成盆作用 被引量:15
5
作者 蔡学林 彭大钧 +3 位作者 刘援朝 田作基 魏显贵 刘文均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CSCD 1997年第2期29-39,共11页
通过对塔里木沉积盆地及周缘造山带的构造研究,重点讨论了陆内前陆盆地基底性质、变形构造样式、沉积盆地与周围造山带的几何结构特征。
关键词 变形构造 推覆构造 塔里木盆地 力学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油气盆地地球动力学模式 被引量:46
6
作者 陈发景 汪新文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04-310,共7页
文章讨论了含油气盆地地球动力学模式,其中着重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1)沉积盆地地球动力学研究的进展,使得能够提出一种根据盆地所处的板块位置和地球动力学模型进行划分的含油气盆地分类;(2)尽管我们有一些古生代克拉通盆地的地球动力... 文章讨论了含油气盆地地球动力学模式,其中着重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1)沉积盆地地球动力学研究的进展,使得能够提出一种根据盆地所处的板块位置和地球动力学模型进行划分的含油气盆地分类;(2)尽管我们有一些古生代克拉通盆地的地球动力学模式,但其成因机制仍缺乏令人信服的解释;(3)通过大陆内裂谷火山岩化学成分、地温场、构造变形、岩石圈结构以及区域板块构造背景综合分析,我们建立了六种大陆裂谷形成的地球动力学模式;(4)前陆盆地的形成与其周缘造山带密切相关,其地球动力学模式是大陆岩石圈对褶皱冲断带构造负载的挠曲响应;(5)走滑伸展盆地与被走滑断层改造的伸展盆地十分相似,许多伸展盆地被认为是拉分盆地,因此需要综合平面和剖面标志可靠地鉴别它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盆地 地球动力学模式 板块构造 含油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盾构隧道管片衬砌受力分析力学模式探讨 被引量:11
7
作者 李围 孙继东 李成 《隧道建设》 2005年第B06期17-20,共4页
以铰接圆环、匀质圆环和梁—弹簧模型三种力学模式对盾构隧道管片衬砌的内力进行了计算分析,得出用梁—弹簧模型计算的弯矩值介于铰接圆环和匀质圆环的内力值之间。梁—弹簧模型直接考虑接头的抗弯刚度,能够真实地模拟管片衬砌的力学行... 以铰接圆环、匀质圆环和梁—弹簧模型三种力学模式对盾构隧道管片衬砌的内力进行了计算分析,得出用梁—弹簧模型计算的弯矩值介于铰接圆环和匀质圆环的内力值之间。梁—弹簧模型直接考虑接头的抗弯刚度,能够真实地模拟管片衬砌的力学行为,因此在盾构隧道管片衬砌设计中,具有推广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 管片衬砌 受力分析 力学模式 管片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对称发育深卸荷地质力学模式 被引量:8
8
作者 韩刚 赵其华 彭社琴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2123-2130,共8页
揭示不对称发育深卸荷空间分布规律、变形破坏类型及地质力学模式。以白鹤滩水电站深卸荷为典型实例,基于现场调查、精细描述,分析深卸荷空间分布特征、变形破坏特征、变形破坏类型,结合河谷演化历史,揭示深卸荷岩体能量演化过程,... 揭示不对称发育深卸荷空间分布规律、变形破坏类型及地质力学模式。以白鹤滩水电站深卸荷为典型实例,基于现场调查、精细描述,分析深卸荷空间分布特征、变形破坏特征、变形破坏类型,结合河谷演化历史,揭示深卸荷岩体能量演化过程,从能量存储、释放角度建立不对称发育深卸荷地质力学模式。研究表明:深卸荷分布于距边坡表面水平、垂向深度均为50~150m空间范围,均处于历次谷底高应力集中影响范围;深卸荷变形破坏类型可划分为3类:继承性拉张型、新生性张剪型与错动扩展型;偏移一下切河谷演化使左岸岩体经历多次循环加卸载过程,能量演化过程具有区别于右岸的三高特点:储存量高,耗散量高,强度劣化程度高,这是深卸荷不对称分布的根本原因;深卸荷地质力学模式可概括为先期沿结构面与岩桥拉裂,以及后期沿缓倾角错动带产生的滑移一拉裂;深卸荷形成过程可概括为3阶段:损伤加剧与强度劣化阶段、局部拉应力形成阶段、错动扩张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深卸荷 不对称发育 地质力学模式 能量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流化床去除水中腐殖酸的动力学模式 被引量:13
9
作者 黄廷林 熊向陨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531-534,共4页
对腐殖酸的吸附机理作了论述。在Monod方程基础上,结合生物量、世代时间及停留时间之间的关系,推导出稳态条件下腐殖酸(HA)的降解动力学模式ss0=11+a1s0+a2θ。利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对动力学模式中的待定参... 对腐殖酸的吸附机理作了论述。在Monod方程基础上,结合生物量、世代时间及停留时间之间的关系,推导出稳态条件下腐殖酸(HA)的降解动力学模式ss0=11+a1s0+a2θ。利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对动力学模式中的待定参数a1、a2进行了优化估计,得出a1=00171,a2=0079。以实验数据对该动力学模式加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流化床 腐殖酸 力学模式 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层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式参数的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11
10
作者 高会旺 孙文心 翟雪梅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9年第3期398-404,共7页
通过生态动力学模式参数的敏感性试验,比较详细地讨论了模拟结果对影响因子的敏感性。模式在温度、辐射和透明度等实际观测资料的强迫下,模拟了1982年5月至1983年5月渤海水层生态系统的年变化。分析表明,浮游植物的最大生... 通过生态动力学模式参数的敏感性试验,比较详细地讨论了模拟结果对影响因子的敏感性。模式在温度、辐射和透明度等实际观测资料的强迫下,模拟了1982年5月至1983年5月渤海水层生态系统的年变化。分析表明,浮游植物的最大生长率、海水的消光系数、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最大捕食率、捕食效率和碎屑的再矿化率是影响渤海水层生态系统年循环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水层生态系统 力学模式 敏感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规模岩体开挖卸荷现象及其力学模式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任爱武 伍法权 +2 位作者 王东 范永波 陈运飞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4-36,41,共4页
以世界上在建第二高拱坝———小湾坝基现场开挖工程为依托,对大规模岩体开挖卸荷现象的特征和表现出的规律,及其卸荷力学机制进行了探讨。通过现象描述、工程地质分析和力学分析相结合的手段,对小湾坝基开挖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出了卸荷... 以世界上在建第二高拱坝———小湾坝基现场开挖工程为依托,对大规模岩体开挖卸荷现象的特征和表现出的规律,及其卸荷力学机制进行了探讨。通过现象描述、工程地质分析和力学分析相结合的手段,对小湾坝基开挖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出了卸荷现象的表现规律,并提出相应力学模式合理解释了小湾坝基开挖的卸荷现象。最终得到如下结论:①小湾坝基开挖卸荷现象表现出多样性,并且在地貌特征和发生位置上具有明显的规律性;②结合河谷应力场特征,对小湾坝基开挖卸荷现象进行分析,并相应地提出了剪胀、纵弯曲张裂、错动板裂和上拱张裂等力学模式,合理地解释了小湾坝基开挖产生的卸荷现象;③板裂现象是高应力区发现的一种比较特殊的卸荷现象,它的产生需要比较苛刻的地质和力学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地质 小湾电站 大规模岩体开挖 卸荷现象 力学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浮游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式的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高会旺 冯士筰 管玉平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41-348,共8页
分析了海洋浮游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式的结构,讨论了其研究现状。90年代以来海洋浮游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式的特点是:状态变量的个数较以前有所增加,从2-4个增加到3-7个,生物过程的描述更加细致;注意刻画物理过程的作用,特别是... 分析了海洋浮游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式的结构,讨论了其研究现状。90年代以来海洋浮游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式的特点是:状态变量的个数较以前有所增加,从2-4个增加到3-7个,生物过程的描述更加细致;注意刻画物理过程的作用,特别是垂直方向上湍流的交换作用;利用或改进原来的模式,研究新问题;模式仍以一维为主,同时三维耦合模式也得到发展和应用;研究区域仍以北大西洋为主,也出现了研究赤道太平洋、阿拉伯海、东海等海区的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 浮游生态系统 力学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田间一维饱和─非饱和土壤中氮素运移与转化的动力学模式研究 被引量:13
13
作者 刘培斌 丁跃元 张瑜芳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90-498,共9页
建立并验证了一个排水条件下田间─维饱和─非饱和土壤中 NH4+—N和NO3--N运移与转化的耦合模型,模型中考虑了有机质的矿化、氮素的吸附、硝化、反硝化、氨气挥发及作物根系吸氮等氮素转化作用过程,同时也考虑了土壤温度... 建立并验证了一个排水条件下田间─维饱和─非饱和土壤中 NH4+—N和NO3--N运移与转化的耦合模型,模型中考虑了有机质的矿化、氮素的吸附、硝化、反硝化、氨气挥发及作物根系吸氮等氮素转化作用过程,同时也考虑了土壤温度和湿度对氮素转化的影响。该模型可用于描述田间土壤中氮素的行为,所得结论可供农业生产实际和环境保护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间饱和-非饱和土壤 氮素运移 力学模式 一维耦合模型 化肥利用率 氮素转化 环境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绿洲农田土壤水盐运动动力学模式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姚德良 李新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0-17,共8页
本文采用改进型Picard迭代差分法求解土壤水分运动的混合型Richards方程,避免了采用Picard迭代法求解h型Richards方程所出现的质量平衡误差问题。同时,采用迎风二次型插值差分法求解土壤盐分运移的对流扩散方程,避免了采用一般差分... 本文采用改进型Picard迭代差分法求解土壤水分运动的混合型Richards方程,避免了采用Picard迭代法求解h型Richards方程所出现的质量平衡误差问题。同时,采用迎风二次型插值差分法求解土壤盐分运移的对流扩散方程,避免了采用一般差分格式时所出现的数值弥散问题。最后,将上述动力学模型对塔里木盆地绿洲农田,在灌溉入渗条件下的土壤水盐运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与测量值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农田 水盐运动 力学模式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莺歌海盆地形成的约束条件及动力学模式 被引量:3
15
作者 关成尧 赵国春 +1 位作者 刘翠 白相东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9期8-18,共11页
莺歌海盆地的形成机制是理解南海构造演化和印支半岛构造演化的枢纽。一般认为莺歌海盆地为走滑拉分盆地。根据盆地分析表明莺歌海经过多期升降的特点,通过总结前人认识成果,确定盆地研究的约束条件;并指出莺歌海运动模式之确定应考虑... 莺歌海盆地的形成机制是理解南海构造演化和印支半岛构造演化的枢纽。一般认为莺歌海盆地为走滑拉分盆地。根据盆地分析表明莺歌海经过多期升降的特点,通过总结前人认识成果,确定盆地研究的约束条件;并指出莺歌海运动模式之确定应考虑的外围边界条件。以这些约束条件和外围边界力学条件为基础,讨论了莺歌海-印支地块活动模式的7种体制模式;并结合围区的主要事件序列,认为在38~25 Ma期间,主要是印支地块挤出和南海西北海盆的扩张导致的南海西缘断裂的左行走滑的运动;25~15 Ma之间,莺歌海围区的构造主要是西南次海盆的扩张,导致南海西缘断裂的右行走滑,莺歌海盆地反转;15~5.5 Ma之间的活动特性很可能是一个过渡,或者存在南北方向的伸展;而在5.5 Ma之后,红河断裂的右行走滑造就了莺歌海盆地的走滑拉分形貌。莺歌海盆地形成的主要机制不为走滑拉分,而是边界摩擦作用下的南北向伸展为主的被动伸展的窄裂谷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莺歌海 盆地类型 边界摩擦裂谷 力学模式 约束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改进的汛期降水预报的热力学模式 被引量:5
16
作者 陈泽宇 汤懋苍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80-89,共10页
本文在地气系统热平衡方程、土壤热传导方程和G.W.Paltridge关于行星大气等效红外辐射温度参数化公式三个方程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用于汛期(4-9月)降水预报的区域模式。它有效地修正了汤懋苍等提出的“一个长期降水... 本文在地气系统热平衡方程、土壤热传导方程和G.W.Paltridge关于行星大气等效红外辐射温度参数化公式三个方程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用于汛期(4-9月)降水预报的区域模式。它有效地修正了汤懋苍等提出的“一个长期降水预报的热力学模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使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出了方程中的各项系数。系数场的分布进一步证实了作者之一提出的“中国夏季降水分区”[8]的合理性。本模式在预报降水极值轴线位置方面具有一定的能力。利用本模式计算了1981-1990年汛期(4-9月)的降水距平,10年平均同号率为50%。通过敏感性试验发现本模式对更深层土壤的热状况很敏感,由此说明在建立长期预报的数值模式时,引入能够描述下垫面内部热传递的方程是很有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预报 力学模式 模式检验 汛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压大气中尺度半平衡和准平衡动力学模式 被引量:3
17
作者 赵强 刘式适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559-570,共12页
应用描写正压大气运动的基本方程组, 分析了中尺度大气运动的物理特征, 指出非平衡强迫运动是引起中尺度重要天气演变的根本原因。中尺度动力学方程组是中尺度动力学理论研究的基础, 因此, 结合中尺度大气运动的基本特征, 依据严... 应用描写正压大气运动的基本方程组, 分析了中尺度大气运动的物理特征, 指出非平衡强迫运动是引起中尺度重要天气演变的根本原因。中尺度动力学方程组是中尺度动力学理论研究的基础, 因此, 结合中尺度大气运动的基本特征, 依据严格的尺度分析理论和摄动理论, 简化基于流体力学和热力学的大气动力学方程组使之能够恰当地描述出中尺度运动的基本特征, 对于中尺度动力学的发展是极为必要的。基于非线性平衡方程所得到的半平衡和准平衡动力学模式分别与半地转和准地转模式极为相似, 它们可以较精确地描述中尺度大气运动的基本特征, 因而, 可作为中尺度动力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将准平衡动力学模式应用于中尺度涡旋系统的研究, 结论表明中尺度平衡涡旋系统主要是受梯度风控制, 其流场和气压场的发展演变则由一个演化方程来描写, 获得了较为理想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运动 半平衡模式 准平衡模式 力学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定化微生物对水胺硫磷的降解速率及动力学模式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敏 罗启芳 《同济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380-382,共3页
用聚乙烯醇包埋经驯化的活性污泥和粉末活性炭,并将制得的固定化小球用于降解有机磷农药水胺硫磷。取水样进水化学需氧量(CODcr)为1455.8mg/L,在恒温摇床(30℃,150r/min)内试验,当CODcr去除率为62.7%时,其平均降解速率为1.9... 用聚乙烯醇包埋经驯化的活性污泥和粉末活性炭,并将制得的固定化小球用于降解有机磷农药水胺硫磷。取水样进水化学需氧量(CODcr)为1455.8mg/L,在恒温摇床(30℃,150r/min)内试验,当CODcr去除率为62.7%时,其平均降解速率为1.90mgCODcr/(gMLSS·h)(毫克化学需氧量每克混合液悬浮固体小时),与进水CODcr的关系符合Michaelis-Menten公式.根据回归分析,求得动力学参数最大反应速度为1602.6mgCOD/(L·d),米氏常数为437.5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化微生物 水胺硫磷 力学模式 水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降量约束下的黄骅裂谷形成的地球的动力学模式 被引量:2
19
作者 杜旭东 漆家福 +1 位作者 张一伟 陆春生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 CSCD 1997年第2期152-155,共4页
在计算覆盖整个黄晔裂谷200口人工井(包括少部分探井)沉降量的基础上,总结本区二种基本沉降曲线模式。统计出热沉降(St)与初始沉降(Si)之比为0.6,依此为约束条件与大陆岩石圈伸展的地球动力学正演模式进行对比,与简... 在计算覆盖整个黄晔裂谷200口人工井(包括少部分探井)沉降量的基础上,总结本区二种基本沉降曲线模式。统计出热沉降(St)与初始沉降(Si)之比为0.6,依此为约束条件与大陆岩石圈伸展的地球动力学正演模式进行对比,与简单剪切模式预测的热沉降与初始沉降之比值及几何效应更接近。进一步证实黄骅裂谷以简单剪切机制形成的地球动力学模式更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骅裂谷 沉降量 地球动力学模式 裂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生态动力学模式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海黎 洪华生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6-18,共3页
关键词 海洋生态 力学模式 海洋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