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植物乳植杆菌J26组合物对高脂饮食诱导肥胖小鼠的减肥作用研究
1
作者 郑亚平 郝占西 +2 位作者 姜毓君 满朝新 张宇 《中国乳品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3,64,共10页
胞外多糖是一类来源广泛的生物活性分子,具有调节肠道菌群的潜力。文章利用单因素及响应面优化实验确定副干酪乳酪杆菌(副干酪乳杆菌)JY56胞外多糖的最优发酵条件:发酵温度为30℃,发酵时间为26 h,发酵pH为6.0。进一步制备了植物乳植杆菌... 胞外多糖是一类来源广泛的生物活性分子,具有调节肠道菌群的潜力。文章利用单因素及响应面优化实验确定副干酪乳酪杆菌(副干酪乳杆菌)JY56胞外多糖的最优发酵条件:发酵温度为30℃,发酵时间为26 h,发酵pH为6.0。进一步制备了植物乳植杆菌J26与副干酪乳酪杆菌JY56胞外多糖组合物(J26&JY56 Exopolysaccharide Composition, JEC)。为了研究组合物JEC对肥胖的影响,采用高脂饮食诱导建立肥胖小鼠模型。经饮食干预10周后,结果表明,组合物JEC减缓体重增加的效果显著(P<0.05),缓解了由于长期摄入高脂饮食造成的肝脏脂肪堆积,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其中,JEC组小鼠血清中的TNF-α(301.77±9.87) ng/L、IL-6(225.39±10.09) ng/L、IL-1β(21.92±1.58) ng/L和IFN-γ(180.90±8.52)ng/L含量明显低于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模型小鼠组(HFD)(P<0.05)。此外,JEC组的肝细胞中未观察到明显的脂滴空泡和坏死细胞,以及炎症细胞浸润现象。植物乳植杆菌J26与副干酪乳酪杆菌JY56胞外多糖组合物JEC具有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的减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乳植杆菌J26 干酪乳酪杆菌JY56外多糖 组合物 合生素 肥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uenzhigraptus Zhao et Zhang的一些构造特征
2
作者 刘鹏举 赵祥麟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 CSCD 1997年第1期1-6,共6页
应用光学显微镜及扫描电镜对Muenzhigraptus一属的一些构造进行研究发现,在其原胎管和线管壁上均发育有纵脊,线管纵脊是原胎管纵脊向线管的延伸,纵脊的形成晚于原胎管壁及线管壁的形成。Muenzhigraptus... 应用光学显微镜及扫描电镜对Muenzhigraptus一属的一些构造进行研究发现,在其原胎管和线管壁上均发育有纵脊,线管纵脊是原胎管纵脊向线管的延伸,纵脊的形成晚于原胎管壁及线管壁的形成。Muenzhigraptus的副胞管呈简单管状,随着正胞管在笔石体始部呈末端孤立至笔石体末部变为直管状无孤立部分,相应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管 线管 纵脊 副胞管 笔石 构造特征 下奥陶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厂期的上斜笔石 被引量:2
3
作者 赵祥麟 张舜新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1985年第2期13-26,111-114,共18页
1981年以来笔者研究吉林省浑江地区早奥陶世地层及寒武——奥陶系界线时,在浑江大阳岔和木(木欣)头沟下奥陶统冶里组中采得大量笔石,层位很多,保存完好,尤其是在冶里组中上部发现大量的上斜笔石,其中除Psigraptus及Yukonograptus曾产于... 1981年以来笔者研究吉林省浑江地区早奥陶世地层及寒武——奥陶系界线时,在浑江大阳岔和木(木欣)头沟下奥陶统冶里组中采得大量笔石,层位很多,保存完好,尤其是在冶里组中上部发现大量的上斜笔石,其中除Psigraptus及Yukonograptus曾产于加拿大及澳大利亚外,其余均为首次发现的新属种。这些笔石均属于正笔石式树形笔石亚目(Groptodend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胞管 新厂期 副胞管 下奥陶统 反称笔石科 冶里组 大阳岔 寒武—奥陶系 双芽胞管 胎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海洋石油降解菌的鉴定及表面疏水性研究
4
作者 王云飞 罗群 +2 位作者 陈庆国 孙午阳 竺柏康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09-321,共13页
微生物表面疏水性是影响其吸收和降解疏水性有机物质的主要因素之一。提高微生物表面疏水性有助其黏附于石油烃表面,从而有效减少石油烃的传质距离,提高其生物可利用性。从浙江省舟山市定海港口近岸石油污染的表层海水中,通过富集培养... 微生物表面疏水性是影响其吸收和降解疏水性有机物质的主要因素之一。提高微生物表面疏水性有助其黏附于石油烃表面,从而有效减少石油烃的传质距离,提高其生物可利用性。从浙江省舟山市定海港口近岸石油污染的表层海水中,通过富集培养和分离纯化,筛选获得1株能以石油烃为唯一碳源且具有表面疏水性的菌株,并对菌株进行生理生化鉴定及16S rRNA基因序列进化分析;研究培养时间、盐度、底物、表面活性剂等对菌株表面疏水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菌株属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与副乳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aralactis)亲缘关系最近,命名为H2菌株;在对数生长期和稳定期菌株表面疏水性随培养时间的增加逐渐提高,在衰老期则随培养时间的增加逐渐降低;培养基盐度升高会降低菌株表面疏水性;以疏水性柴油为唯一碳源培养的菌株疏水性远高于以亲水性葡萄糖作为唯一碳源的;在菌株培养过程中加入表面活性剂会使菌株的表面疏水性发生改变,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ween20、Tween80分别在质量浓度为30 mg/L、14 mg/L时,可提高菌株H2的表面疏水性;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鼠李糖脂、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卵磷脂则降低了菌株H2的表面疏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污染 分离和鉴定 乳假单 表面疏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