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副热带南北太平洋经向模与ENSO的关系
1
作者 鲁云龙 冯俊乔 +1 位作者 贾凡 王庆业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6-26,共11页
本文利用Hadley中心的海表面温度、海洋再分析资料ORAS4(Ocean Reanalysis System 4)的海表面高度、NCEP(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的海气界面风场及热通量等数据,分析了1948-2018年期间副热带南、北太平洋经向模... 本文利用Hadley中心的海表面温度、海洋再分析资料ORAS4(Ocean Reanalysis System 4)的海表面高度、NCEP(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的海气界面风场及热通量等数据,分析了1948-2018年期间副热带南、北太平洋经向模(South Pacific meridional mode,SPMM、North Pacific meridional mode,NPMM)的基本特征及其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ño and Southern Oscillation,ENSO)的关系。结果显示,两个副热带太平洋经向模对应的海表面温度异常都呈现南北反位相的偶极子结构,并与ENSO关系密切:当Niño3.4滞后北太平洋经向模10个月时,二者达到最大正相关;Niño3.4滞后南太平洋经向模6个月时,二者达到最大正相关。换句话说,在副热带太平洋发生北太平洋经向模正位相事件(北太平洋东南暖,西北冷)1 a后或者南太平洋经向模正位相事件(南太平洋东北暖,西南冷)半年后,热带太平洋可能会发生厄尔尼诺事件。据此,利用二元线性回归方法建立了基于南太平洋经向模和北太平洋经向模预测ENSO的统计模型,得到拟合的Niño3.4和观测的Niño3.4之间的相关系数达0.57,预测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SO 太平洋经向模 太平洋经向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年际变异与ENSO循环之间的选择性相互作用 被引量:12
2
作者 李熠 杨修群 谢倩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543-1553,共11页
利用NCEP/NCAR大气再分析资料以及Hadley中心海表温度资料,针对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的完整系统,通过分析超前于ENSO事件的海平面副高年际异常特征及其对ENSO事件的触发作用以及ENSO事件对500 hPa副高和海平面副高的滞后影响,... 利用NCEP/NCAR大气再分析资料以及Hadley中心海表温度资料,针对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的完整系统,通过分析超前于ENSO事件的海平面副高年际异常特征及其对ENSO事件的触发作用以及ENSO事件对500 hPa副高和海平面副高的滞后影响,结果表明了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年际变异和ENSO循环之间存在选择性相互作用.即在大多数情况下,一方面,前期海平面副高减弱会导致热带西太平洋表面西风异常,通过海洋平流过程触发El Nino事件在夏季发生发展,在秋冬季成熟;而另一方面,El Nino事件在秋冬季发展成熟后,增强了赤道中太平洋的对流性热源,通过对异常热源的动力响应,同期和次年夏季500 hPa副高增强,又通过增强的Hadley环流作用,副热带地区下沉运动增强,从而使得次年夏季海平面副高增强,增强的海平面副高又有利于触发下一个La Nina事件.副高年际变异和ENSO循环之间相互作用的选择性主要取决于副高异常是否接近于赤道以及ENSO事件本身的持续性.这种相互作用有利于在热带太平洋海气系统产生准两年振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 副热带高压 ENSO 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季节内振荡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两次北跳的机制 被引量:12
3
作者 苏同华 薛峰 +1 位作者 陈敏艳 董啸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37-460,共24页
夏季期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存在两次明显的北跳,其中第一次北跳导致华南前汛期结束、江淮梅雨建立,而第二次北跳则意味着江淮梅雨结束、华北雨季开始。本文基于观测资料和再分析数据,利用快速傅里叶变换和合成分析方法,深... 夏季期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存在两次明显的北跳,其中第一次北跳导致华南前汛期结束、江淮梅雨建立,而第二次北跳则意味着江淮梅雨结束、华北雨季开始。本文基于观测资料和再分析数据,利用快速傅里叶变换和合成分析方法,深入探讨不同时间尺度季节内振荡对气候态和异常年副高两次北跳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在季节内尺度上,平常年和异常年影响副高两次北跳的季节内振荡的主导周期不同。气候态上,以10~20天和准60天为主;第一次北跳异常年和第二次北跳偏早年,以30~60天为主;第二次北跳偏晚年,则呈现出10~20天和30~60天两个主导周期。不论气候态还是异常年,东亚—热带西北太平洋地区低频振荡在年循环背景下均呈现出明显的北传特征,这是导致副高发生两次北跳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印度季风区低频振荡在东北向传播过程中所引起的西风东伸是造成副高第一次北跳更为明显的原因。源自澳大利亚高压的冷空气入侵所激发的暖池对流的准双周振荡则是造成气候态和偏晚年副高第二次北跳更为显著的原因。由于前期春季西北印度洋海温出现异常,造成局地低频振荡发生位相迁移,进而导致副高第一次北跳发生异常。而副高第二次北跳异常则是因为ENSO改变了暖池地区季节内振荡的尺度和振幅所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内振荡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江淮梅雨 ENS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跳及异常的研究 被引量:91
4
作者 张庆云 陶诗言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539-548,共10页
根据欧洲中心1980~1989年逐日200,500和850hPa风场、高度场及日本气象厅提供的GMS观测的黑体辐射温度(TBB)逐日资料,探讨了夏季西太平洋地区(125~145°E)副热带高压脊线季节性北跳、季内脊线位置的异常与低纬度的西风爆发... 根据欧洲中心1980~1989年逐日200,500和850hPa风场、高度场及日本气象厅提供的GMS观测的黑体辐射温度(TBB)逐日资料,探讨了夏季西太平洋地区(125~145°E)副热带高压脊线季节性北跳、季内脊线位置的异常与低纬度的西风爆发和热带对流的关系。研究表明:初夏西太平洋地区低层赤道西风爆发后,西太平洋地区的赤道对流加强(赤道地区的TBB值减小);赤道西风向北扩展,赤道强对流向北推移,热带对流加强(热带地区TBB值减小)。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的二次北跳现象与低层赤道西风二次北跳及赤道对流向北推移密切相关。研究指出:夏季热带对流弱(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相对偏南(北),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的异常与高、低层流场辐合、福散中心的位置及高层西风传播方向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 副热带高压 季节性 脊线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太平洋中纬度负海温异常对副热带高压影响的数值试验 被引量:11
5
作者 巩远发 何金海 +1 位作者 段廷扬 潘攀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86-392,共7页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T42L9全球大气环流模式,研究了1993年夏季北太平洋中纬度海温异常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影响。数值试验结果表明:(1)中纬度地区负距平海温异常对其南侧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形态和脊线位置都有影响,负距...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T42L9全球大气环流模式,研究了1993年夏季北太平洋中纬度海温异常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影响。数值试验结果表明:(1)中纬度地区负距平海温异常对其南侧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形态和脊线位置都有影响,负距平海温异常试验的500hPa副热带高压的形态明显比气候平均海温试验更接近于NCEP资料实况,对流层中下层副热带高压脊线的平均位置也比气候平均海温试验要偏南,与实况比也更接近了;(2)在500hPa上,北太平洋中纬度负距平海温异常在其南侧产生的高度扰动使副热带高压向南偏移,而在其北侧产生的高度扰动则沿北太平洋中高纬度、北美中高纬度、北大西洋和欧洲南部以及地中海和北非地区的大圆路径传播,并影响和改变整个北半球大气环流的变化。1993年夏季北太平洋中纬度异常的低海温可能是该年盛夏6、7月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异常偏南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中纬度地区 负距平海温异常 副热带高压 数值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太平洋副热带海区的两支东向逆流 被引量:5
6
作者 李薇 刘海龙 刘秦玉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811-820,共10页
分析SODA同化资料 ( 1 95 0~ 1 999年 )所描述的北太平洋副热带海区表层—次表层的东向逆流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从气候平均场看 ,北太平洋副热带的东向流主要包括东、西两部分 ,其中 ,太平洋中部夏威夷岛西侧的东支逆流位置偏... 分析SODA同化资料 ( 1 95 0~ 1 999年 )所描述的北太平洋副热带海区表层—次表层的东向逆流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从气候平均场看 ,北太平洋副热带的东向流主要包括东、西两部分 ,其中 ,太平洋中部夏威夷岛西侧的东支逆流位置偏南 ,强度夏季最大 ,春季最弱。海表风应力的旋度异常产生的Ekman抽吸是东支逆流形成的主要原因。位于西太平洋的西支逆流位置偏北 ,春季—夏季强度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 副热带海区 逆流 副热带模态水 气候平均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太平洋副热带逆流的气候特征 被引量:6
7
作者 刘秦玉 杨海军 +1 位作者 鲍洪彤 李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63-372,共10页
分析了从 1 992年 1 0月到 1 996年 1 0月的TOPEX/POSEIDON卫星高度计和POCM模式输出的海平面高度 (SSH)资料、Levitus气候平均温盐资料、NCEP/NCAR再分析纬向流资料以及沿 1 37°E剖面的海流资料。分析结果表明 ,在年平均和月平均... 分析了从 1 992年 1 0月到 1 996年 1 0月的TOPEX/POSEIDON卫星高度计和POCM模式输出的海平面高度 (SSH)资料、Levitus气候平均温盐资料、NCEP/NCAR再分析纬向流资料以及沿 1 37°E剖面的海流资料。分析结果表明 ,在年平均和月平均意义下 ,向东的副热带逆流 (STCC)位于 1 8°N~ 2 5°N、1 30°E~ 1 57°W间 1 50m以内的海洋上层 ,其强度大约为 0 .0 2~ 0 .0 4m/s,在西太平洋夏季 ( 7月 )最强 ,冬季 ( 1月 )最弱。在STCC以下 650m以上 ,还存在一支向西的流 ,流速也约为0 .0 2~ 0 .0 4m/s。在STCC区域内 ,SSH有明显的准 90天振荡。在天气时间尺度上 ,一些气旋和反气旋涡出现在STCC海域 ,使该海域的流在方向和强度上变化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热带逆流 气候特征 准90天振荡 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太平洋副热带模态水形成区混合层热动力过程诊断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潘爱军 万小芳 刘秦玉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18,共11页
利用NCEP海洋数据和COADS海气通量资料,通过诊断分析,揭示了海表热力强迫、垂直夹卷、埃克曼平流和地转平流效应在北太平洋副热带模态水形成过程中的贡献。研究表明,在北太平洋副热带3个模态水形成海域冬季混合层降温过程中,海表热力强... 利用NCEP海洋数据和COADS海气通量资料,通过诊断分析,揭示了海表热力强迫、垂直夹卷、埃克曼平流和地转平流效应在北太平洋副热带模态水形成过程中的贡献。研究表明,在北太平洋副热带3个模态水形成海域冬季混合层降温过程中,海表热力强迫和垂直夹卷效应是主导因素,二者的相对贡献分别约为67%和19%(西部模态水)、53%和21%(中部模态水)、65%和30%(东部模态水);并且在东部模态水形成海域,埃克曼平流和地转平流皆是暖平流效应,而在西部和中部模态水形成海域,仅有地转平流是暖平流效应。进一步的分析表明,海洋平流(地转平流、埃克曼平流)对北太平洋副热带模态水形成海域秋、冬季混合层温度的年际、年代际异常有显著影响,在西部模态水形成海域,海表热力强迫(62%)和地转平流(32%)是导致混合层温度年际、年代际变化的主要因子;在中部模态水形成海域,混合层温度的年际、年代际变化是埃克曼平流(32%)、地转平流(30%)和海表热力强迫(25%)共同作用的结果;相对而言,东部模态水形成海域混合层温度的年际、年代际异常主要受海表热力强迫(67%)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 副热带模态水 混合层 海表热力强迫 海洋平流 垂直夹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太平洋副热带模态水形成区潜沉率的年际变化及其机制 被引量:6
9
作者 胡海波 刘秦玉 刘伟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2-28,共7页
根据Huang和Qiu 1995年的潜沉率计算公式,采用同化的海洋模式资料和海洋-大气界面的通量观测资料,计算了北太平洋副热带海域3个模态水形成区逐年的潜沉率,研究了潜沉率产生年际变化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西部、中部和东部3个模态水... 根据Huang和Qiu 1995年的潜沉率计算公式,采用同化的海洋模式资料和海洋-大气界面的通量观测资料,计算了北太平洋副热带海域3个模态水形成区逐年的潜沉率,研究了潜沉率产生年际变化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西部、中部和东部3个模态水形成区潜沉率的年际变化主要周期分别为6,2~5和2a;北太平洋副热带模态水的3个形成区的潜沉率都发现年代际的变化特征:在1985年以前,西部模态水形成区的潜沉率年际变化最为显著,但1985后年际变化振幅明显减小;在中部模态水形成区,1975-1992年间潜沉率随时间的变化的振幅较大,潜沉率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值也达到33.99m/a,而在1970-1975年间和1993-1998年间潜沉率都小于20m/a;西部副热带模态水形成区的潜沉率的年际变化与这里海面的净热通量的年际变化有很好的相关性,中部副热带模态水形成区潜沉率的年际变化则取决于局地Ekman流的年际变化,而在东部模态水形成区局地风应力旋度的变化直接影响潜沉率的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沉率 太平洋副热带模态水 年际变化 年代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太平洋副热带向东逆流区Rossby波斜压稳定性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秦玉 李丽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3-91,共9页
根据对卫星观测的海平面高度资料的分析,进一步证实了在北太平洋副热带两支向东的流(副热带逆流和夏威夷背风逆流)所在的区域内,海平面高度的70-210天周期振荡是主要的低频变化.发现在这两支向东的逆流区Rossby波的特性不同:副热带逆流... 根据对卫星观测的海平面高度资料的分析,进一步证实了在北太平洋副热带两支向东的流(副热带逆流和夏威夷背风逆流)所在的区域内,海平面高度的70-210天周期振荡是主要的低频变化.发现在这两支向东的逆流区Rossby波的特性不同:副热带逆流区70-210天周期振荡对应的Rossby波西传过程中增幅,在台湾以东振幅达到最大;而在夏威夷背风逆流区,70-210天周期Rossby波在西传过程中不出现增幅现象.依据2.5层海洋模式得到的关于Rossby波振幅、频率与海洋层结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周期为70-210天的Rossby波为不稳定波,这是由于副热带逆流海域模态水存在使得密度的垂直梯度变小的缘故;而在夏威夷背风逆流区位于表层逆流下的北赤道流西深东浅,70-210天周期Rossby长波在逆流的东部有可能不稳定,但其在逆流的西部是稳定的,因此不出现在西传过程中增幅现象;发现在北太平洋副热带两个向东流的海域,年周期Rossby波是稳定的,因此,在该海域海平面周期为70-210天的振荡的振幅要比年周期振荡的振幅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 副热带逆流 夏威夷背风逆流 ROSSBY波 斜压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太平洋副热带海洋环流气候变化研究 被引量:13
11
作者 刘秦玉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89-696,i002,共9页
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的变化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热量的经向输送中占重要地位。本文对近 10年有关北太平洋副热带海洋环流气候变化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主要研究成果有 :用卫星高度计首次观测到全球海洋Rossby波的传播特征 ;确定了气候意义下... 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的变化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热量的经向输送中占重要地位。本文对近 10年有关北太平洋副热带海洋环流气候变化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主要研究成果有 :用卫星高度计首次观测到全球海洋Rossby波的传播特征 ;确定了气候意义下北太平洋副热带逆流为 2支 ,揭示了其中一支与北太平洋模态水的存在有关 ,另一支是夏威夷群岛附近海洋 大气 陆地相互作用的结果 ;首次发现了台湾以东黑潮流量有显著的准 10 0天振荡等。本文还提出了在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研究中目前存在的新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 副热带环流 气候变化 海洋-大气作用 温跃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逆流、北赤道流、北赤道逆流几个特征的比较 被引量:20
12
作者 孙湘平 《黄渤海海洋》 CSCD 2000年第1期1-12,共12页
根据 1 37°E断面 1 967~ 1 995年冬、夏季的温、盐资料 ,计算和分析该断面的地转流 ;分析 1 44°E断面上投放卫星跟踪漂流浮标的漂移轨迹 ;结合 CSK图集中的海面重力势分布 ,对副热带逆流、北赤道流和北赤道逆流几个特征的相... 根据 1 37°E断面 1 967~ 1 995年冬、夏季的温、盐资料 ,计算和分析该断面的地转流 ;分析 1 44°E断面上投放卫星跟踪漂流浮标的漂移轨迹 ;结合 CSK图集中的海面重力势分布 ,对副热带逆流、北赤道流和北赤道逆流几个特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比较 ,得出若干有益的结论 :( 1 )副热带逆流、北赤道流、北赤道逆流 ,并不是单纯的单支海流 ,而是存在着两支或多支现象 ;( 2 )流速结构的带状分布 ,东、西向流相互交错间隔出现 ,流层较浅 ,均为表层流或近表层流 ;( 3)多年平均而言 ,3支海流的流速以北赤道逆流最强 ,北赤道流次之 ,副热带逆流最弱 ;流量则不同 ,北赤道流最大 ,副热带逆流最小 ,北赤道逆流居中。 3支海流的流速夏季均大于冬季 ,但流量稍有差异 :副热带逆流和北赤道流均具有夏强、冬弱的特点 ,而北赤道逆流为冬强、夏弱 ;( 4 )冬季 ,副热带逆流的“源地”,位于巴士海峡和台湾以东“副热带脊”的一个“暖脊”中心附近海域 ;( 5)冬季 ,卫星跟踪漂流浮标的漂移轨迹 ,基本上反映出北赤道流和北赤道逆流的路径。但因副热带逆流区为涡旋频繁区 ,致使浮标漂移轨迹难以反映出副热带逆流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热带逆流 赤道流 赤道逆流 海流 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年际时间尺度上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对ENSO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熠 杨修群 黄世成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B12期39-47,共9页
利用NCEP/NCAR大气再分析资料、Hadley中心海表面温度资料和美国马里兰大学(UMD)的SODA6海洋再分析资料,针对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完整系统(简称副高),定义了定量化表征500hPa高度场和海平面气压场(SLP)副高的面积及强度指数,揭示了在... 利用NCEP/NCAR大气再分析资料、Hadley中心海表面温度资料和美国马里兰大学(UMD)的SODA6海洋再分析资料,针对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完整系统(简称副高),定义了定量化表征500hPa高度场和海平面气压场(SLP)副高的面积及强度指数,揭示了在年际时间尺度上超前于ENSO事件的SLP副高异常特征及其对ENSO事件建立的触发作用。通过相关及合成分析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年际时间尺度上,前期SLP副高的异常变化可以触发ENSO事件,而与SLP副高相联系的热带西太平洋表面风场异常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ENSO 触发 年际时间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太平洋副热带西部模态水异常与东亚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关系的一些新认识 被引量:1
14
作者 常蕊 张庆云 李荣凤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55-663,共9页
根据1958-2001年SODA(Si mple Ocean Data Assi milation)海洋同化资料和NCAR/NCEP再分析资料,利用等密度面P-矢量计算法,分析探讨了北太平洋副热带西部模态水(简称STMW)季节演变和年际变化与前期东亚-北太平洋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异常的... 根据1958-2001年SODA(Si mple Ocean Data Assi milation)海洋同化资料和NCAR/NCEP再分析资料,利用等密度面P-矢量计算法,分析探讨了北太平洋副热带西部模态水(简称STMW)季节演变和年际变化与前期东亚-北太平洋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异常的关系。分析指出:(1)STMW的体积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4月体积最大、强度最强,夏秋逐渐减弱,12月体积最小、强度最弱。研究进一步指出,STMW体积的季节变化与西北太平洋中纬度地区的海表风应力及净热通量的季节演变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北太平洋中纬度大气环流季节性演变的特征。(2)年际尺度上,5-7月STMW指数具有显著的3年左右的振荡周期,其年际变化不仅与海洋自身动力过程有关,还与前冬亚洲-太平洋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异常引起STMW形成区风应力动力混合及海表净热通量等因子异常有关:冬季东亚季风环流偏强(弱),STMW形成区洋面风应力的动力混合作用及海表热力蒸发加强(减弱),使得海洋对流混合加强(减弱),进而加强(抑制)了混合均匀的低位涡水体进入温跃层,随着季节演变,造成5-7月STMW强度加强(减弱)。5-7月STMW强弱年际变化是前期亚洲-太平洋中高纬度大气-海洋相互作用过程的综合反映,前冬东亚环流强弱变化与5-7月STMW强度变化的联系可能是通过东亚环流的强弱变化影响STMW形成区的动力混合及海表热通量过程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副热带西部模态水 季节、年际变化 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5°E断面北太平洋副热带海域夏季主要水文特征 被引量:2
15
作者 蓝淑芳 《黄渤海海洋》 CSCD 2000年第2期8-17,共10页
根据日本气象厅RyofuMaru调查船于 1 972~ 1 977和 1 989~ 1 990年间夏季在 1 55°E断面观测的水文资料 ,分析了该断面上北太平洋副热带海域 ( 1 8°~ 30°N)的主要水文要素———温度、盐度、密度、溶解氧含量和地转流... 根据日本气象厅RyofuMaru调查船于 1 972~ 1 977和 1 989~ 1 990年间夏季在 1 55°E断面观测的水文资料 ,分析了该断面上北太平洋副热带海域 ( 1 8°~ 30°N)的主要水文要素———温度、盐度、密度、溶解氧含量和地转流等的分布特征及其与ENSO现象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上述诸要素的分布趋势是一致的 ,且与地转流场相对应。动力计算给出 ,在北太平洋副热带海域每年夏季均出现 2或 3支强、次强流或二者兼有的东、西向流动 ,并呈带状相间分布。东向流被称作副热带逆流。根据东、西向流带的数目推论 ,在该海域各年夏季可能存在 2个反气旋涡旋 ,即呈现 2个顺时针次级环流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热带海域 水文特征 环流系统 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太平洋副热带海区动力高度与净初级生产力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娜 甘波澜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0,共10页
在中低纬度常年层化的海区,净初级生产力(NPP)的变化与多变量ENSO指数(MEI)具有很强的一致性,与海表面温度(SST)具有很好的负相关关系。然而MEI和SST作为海洋层化强弱的间接指示量,不能直接表征海洋物理过程如何调控在海洋中具有一定垂... 在中低纬度常年层化的海区,净初级生产力(NPP)的变化与多变量ENSO指数(MEI)具有很强的一致性,与海表面温度(SST)具有很好的负相关关系。然而MEI和SST作为海洋层化强弱的间接指示量,不能直接表征海洋物理过程如何调控在海洋中具有一定垂向分布特征的浮游植物贡献的NPP。本文利用2004—2014年卫星遥感产品NPP、ARGO温盐数据计算得到的动力高度(DH)以及ECMWF再分析资料的SST月平均数据,分析了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区DH和NPP在季节和年际尺度上的关系。结果表明,动力高度的变化与海洋净初级生产力的变化在季节和年际尺度上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很可能是由动力高度变化引起的SST和温跃层变化共同作用导致。分析还表明,上层海温引起的动力高度场年际变化对NPP具有主导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副热带环流 动力高度 净初级生产力 海表面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太平洋副热带逆流区海流的准90天振荡 被引量:9
17
作者 潘爱军 刘秦玉 +1 位作者 胡瑞金 王韶霞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8-24,共7页
根据 POCM模式输出的流场资料 (1993年 1月 1日~ 1998年 12月 31日 ) ,运用小波分析方法分析北太平洋副热带逆流区海流的季节内振荡特征 ,并用功率谱方法作了验证。结果表明 :在以 19.81°N为中心 ,18~ 2 2°N,16 0°E以... 根据 POCM模式输出的流场资料 (1993年 1月 1日~ 1998年 12月 31日 ) ,运用小波分析方法分析北太平洋副热带逆流区海流的季节内振荡特征 ,并用功率谱方法作了验证。结果表明 :在以 19.81°N为中心 ,18~ 2 2°N,16 0°E以西的西太平洋海域 ,海流具有显著的准 90 d振荡特征 ;该振荡对应的波长约为 86 5 km,沿 19.81°N该振荡信号自东向西传播的相速度约为 0 .0 9m/ s。从能量角度看 ,该振荡信号主要存在于 15 0 m以内的海洋次表层 ,2 2 2 .5 m深度能量是 6 2 .5 m能量的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流 准90天振荡 副热带逆流 小波分析 谱分析 能量衰减 太平洋 POCM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副热带太平洋海气变异对ENSO影响的研究进展和展望 被引量:1
18
作者 冯俊乔 鲁云龙 +3 位作者 官聪 袁欣 惠玉超 武杰 《海洋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7,共7页
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是热带太平洋海气作用最强的年际信号,其变化会引起全球气候异常,对东亚季风具有重要影响。2000年后中部型El Niño频繁发生,掀起了ENSO多样性研究热潮;El Niño的复杂性也对ENSO理论... 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是热带太平洋海气作用最强的年际信号,其变化会引起全球气候异常,对东亚季风具有重要影响。2000年后中部型El Niño频繁发生,掀起了ENSO多样性研究热潮;El Niño的复杂性也对ENSO理论研究和预测提出了新的挑战。为进一步理解并深入研究ENSO物理机制,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对两类ENSO的最新认识;特别对副热带太平洋通过海气界面“大气桥”和太平洋副热带-热带经向环流圈的内部经向翻转环流这一“海洋通道”与热带太平洋建立联系的相关成果进行了阐述,并对存在的关键问题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副热带-热带经向翻转环流 副热带太平洋经向模 副热带北太平洋经向模 ENS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与夏季北太平洋副热带中尺度海洋涡旋相联系的海气关系 被引量:3
19
作者 徐全倩 徐海明 马静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91-1207,共17页
采用高分辨率卫星和再分析资料,利用涡旋探测技术、滤波和合成分析等方法,对夏季北太平洋副热带地区中尺度海洋涡旋与大气的耦合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日时间尺度上,海洋涡旋的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简称SST)与海表... 采用高分辨率卫星和再分析资料,利用涡旋探测技术、滤波和合成分析等方法,对夏季北太平洋副热带地区中尺度海洋涡旋与大气的耦合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日时间尺度上,海洋涡旋的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简称SST)与海表风速之间不仅存在同位相的正相关关系,还存在反位相的负相关关系,即在涡旋这种中尺度上既存在海洋对大气的强迫,也存在大气对海洋的强迫。海表风速与SST同位相时,对暖(冷)涡来说,向上(下)的净热通量增强,云和降水增多(减少);其海水温度异常和海流旋度较强,暖(冷)涡较为深厚,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海洋对大气的强迫。海表风速与SST反位相时,对暖(冷)涡而言,当其处在正(负)位势高度异常、中低层相对湿度较小(大)、气温较高(低)的大气配置下,海表风速较小(大);同时向下(上)净热通量增强,云和降水减少(增多);涡旋海水温度异常和海流旋度较弱,这种暖(冷)涡较为浅薄;表明晴空(阴雨)条件下有利于暖(冷)涡的维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气对海洋的强迫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副热带 中尺度海洋涡旋 海气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太平洋副热带模态水盐度的年代际变化 被引量:2
20
作者 胡睿坤 边志刚 +3 位作者 刘子洲 刘聪 翟方国 顾艳镇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9-21,共13页
副热带模态水(Subtropical Mode Water;STMW)在气候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利用全球高分辨率数值模拟结果,研究了北太平洋STMW核心层盐度(Core Layer Salinity;CLS)的年代际变化及其物理机制。结果表明,CLS存在显著的年代际变化,其空... 副热带模态水(Subtropical Mode Water;STMW)在气候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利用全球高分辨率数值模拟结果,研究了北太平洋STMW核心层盐度(Core Layer Salinity;CLS)的年代际变化及其物理机制。结果表明,CLS存在显著的年代际变化,其空间分布则与背景流场分布特征有关。侵蚀区CLS滞后生成区CLS约1~2年,这主要是海流平流输运引起的。生成区内,STMW的季节循环一般可分为生成期(12-4月)、隔离期(5-6月)和侵蚀期(7-11月),生成期混合层盐度(Mixed Layer Salinity;MLS)决定着隔离期和侵蚀期的CLS,而MLS年代际变化则主要由同太平洋年代际涛动存在负相关性的海表面淡水通量的变化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 太平洋年代际涛动 副热带模态水 年代际变化 季节循环 淡水通量 背景流场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