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6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盐浓度下单增李斯特菌和副溶血性弧菌混合生物被膜的形成
1
作者 李婷 陈清莹 +3 位作者 黄铭新 张睿 陈梦璐 钟青萍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84-90,共7页
该研究旨在探究不同NaCl浓度对单增李斯特菌和副溶血性弧菌混合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测定了不同NaCl浓度下单种和混合生物被膜的生物量、代谢活性,以及生物被膜和浮游菌的细胞组成,分析了两菌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与单种生物被膜相比,... 该研究旨在探究不同NaCl浓度对单增李斯特菌和副溶血性弧菌混合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测定了不同NaCl浓度下单种和混合生物被膜的生物量、代谢活性,以及生物被膜和浮游菌的细胞组成,分析了两菌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与单种生物被膜相比,混合生物被膜的形成能力和代谢活性较强;在0.5 g/100 mL NaCl浓度的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中,优势菌株为单增李斯特菌;而在1~5 g/100 mL NaCl浓度的混合培养体系中,副溶血性弧菌是优势菌株,单增李斯特菌对副溶血性弧菌生物被膜形成具有促进作用,而副溶血性弧菌对单增李斯特菌具有抑制作用,且在1.5 g/100 mL NaCl浓度下两者相互作用最强。综上,副溶血性弧菌是优势菌株,在混合生物被膜中占主导地位。研究结果为控制单增李斯特菌和副溶血性弧菌混合生物被膜污染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增李斯特菌 副溶血性弧菌 混合培养 氯化钠 生物被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州市副溶血性弧菌耐药、血清型及分子特征分析
2
作者 王小龙 邹文燕 +1 位作者 朱莉勤 张梦寒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74-582,共9页
目的了解苏州市副溶血性弧菌的耐药、血清型及分子特征,为副溶血性弧菌相关疾病的防控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利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2023年苏州市从病例和食品分离的177株副溶血性弧菌进行药敏试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菌株毒力基因、血清型和... 目的了解苏州市副溶血性弧菌的耐药、血清型及分子特征,为副溶血性弧菌相关疾病的防控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利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2023年苏州市从病例和食品分离的177株副溶血性弧菌进行药敏试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菌株毒力基因、血清型和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等分子特征,最大似然法构建SNP系统发育树。结果177株VP菌株对头孢唑林的耐药率为100.00%,其次为氨苄西林(77.97%)和多粘菌素E(63.84%),多重耐药率为53.67%。病例分离株中占比最高的血清型为O10∶K4(37.41%),其次是O3∶K6(28.78%),以ST3为优势ST型,携带的毒力基因模式以tlh+、tdh+、trh-为主(79.86%)。环境分离株无明显优势血清型和ST型,携带的毒力基因模式均为tlh+、tdh-、trh-。相同血清型的菌珠在SNP系统发育树中聚集在一起。结论苏州市副溶血性弧菌多重耐药比例高,ST3型中的O10∶K4和O3∶K6血清型为病例分离株的流行克隆群,且毒力基因携带率高,应加强该类菌株的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溶血性弧菌 全基因组测序 耐药 血清型 分子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枯草芽孢杆菌JZXJ-7对副溶血性弧菌感染小鼠肠道功能及菌群的影响
3
作者 周奎 王润东 +5 位作者 宫梦学 牟景远 邓义佳 李学鹏 张宇昊 励建荣 《食品科学》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0-101,共12页
为探究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JZXJ-7对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感染小鼠的保护作用,本实验将28只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4组,使用标准毒力株ATCC33847构建副溶血性弧菌感染模型,干预组分别灌胃低(10^(6) CFU... 为探究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JZXJ-7对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感染小鼠的保护作用,本实验将28只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4组,使用标准毒力株ATCC33847构建副溶血性弧菌感染模型,干预组分别灌胃低(10^(6) CFU)和高剂量(10^(8) CFU)JZXJ-7,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检测各组小鼠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肠道(回肠、盲肠和结肠)副溶血性弧菌载量、结肠病理损伤情况、结肠细胞因子含量、氧化应激抑制能力和微生物群落组成变化。结果显示,高剂量JZXJ-7对副溶血性弧菌感染小鼠的保护作用优于低剂量,高剂量JZXJ-7可以显著降低副溶血性弧菌感染小鼠的DAI、肠道副溶血性弧菌载量,改善结肠炎性细胞浸润和胶原沉积症状,增加肠上皮杯状细胞数(P<0.05);高剂量JZXJ-7还可以显著抑制细胞因子介导的过度炎症,提高抗氧化酶活力,改善肠壁通透性;此外,JZXJ-7能够显著增加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部分逆转菌群紊乱现象,富集阿克曼菌属、双歧杆菌属和梭菌属等有益菌群,重塑肠道微生态稳定。综上,JZXJ-7可有效缓解副溶血性弧菌感染小鼠的结肠病理损伤,维系肠道功能,其作用机制与对肠道菌群的调控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草芽孢杆菌JZXJ-7 副溶血性弧菌 感染 肠道微生态 保护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鲁木齐市某海鲜市场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分离与检测
4
作者 王宏丹 热沙来提·吐孙江 +4 位作者 阿卜杜克尤木·如则麦麦提 阿卜力孜·阿卜都热合曼 如鲜古丽·奥布力 凯迪日耶·艾孜热提玉麦尔 买买提·艾孜子 《现代畜牧兽医》 2025年第7期17-21,共5页
研究旨在了解乌鲁木齐市某海鲜市场副溶血性弧菌对海产品污染情况。在乌鲁木齐市某海鲜市场采集石斑鱼心、鳃、肝脏、肉、肠、鳞共18份样品,梭子蟹心、胃、肉、鳃共20份样品,南美白对虾的虾脑、虾肉及虾线共60份样品,对样品进行细菌分... 研究旨在了解乌鲁木齐市某海鲜市场副溶血性弧菌对海产品污染情况。在乌鲁木齐市某海鲜市场采集石斑鱼心、鳃、肝脏、肉、肠、鳞共18份样品,梭子蟹心、胃、肉、鳃共20份样品,南美白对虾的虾脑、虾肉及虾线共60份样品,对样品进行细菌分离培养、生化鉴定,利用PCR技术检测副溶血性弧菌菌株BL1S 16S核糖体RNA基因部分序列。结果显示:梭子蟹和石斑鱼样品中未检出副溶血性弧菌,南美白对虾样品中副溶血性弧菌阳性率为30%(18/60)。共23份培养基上可见圆形、蓝绿色、半透明、微浑浊的菌落,挑取单菌落进行生化鉴定,副溶血性弧菌阳性率100%(23/23)。除去重复部位送检18份疑似菌,经检测均为副溶血性弧菌。其中,虾肉阳性率30%(6/20)、虾线阳性率15%(3/20)、虾脑阳性率45%(9/20)。研究表明,乌鲁木齐市某海鲜市场虾类存在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情况,梭子蟹和石斑鱼中未检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溶血性弧菌 南美白对虾 细菌分离鉴定 海产品 乌鲁木齐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副溶血性弧菌噬菌体vB_VpP_1裂解酶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原核表达及生物活性鉴定
5
作者 张德福 杨雯静 +8 位作者 刘可 刘青青 白梧桐 李凡 吕欣然 柏雪 檀茜倩 李学鹏 励建荣 《食品科学》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3-89,共7页
为了研究副溶血性弧菌噬菌体vB_VpP_1裂解酶重组表达后对副溶血性弧菌的体外裂解作用,本实验根据全基因组测序及功能分析结果初步判断噬菌体vB_VpP_1的gp32基因片段为裂解酶基因,使用Expasy等工具分析了gp32的氨基酸序列组成和结构等;使... 为了研究副溶血性弧菌噬菌体vB_VpP_1裂解酶重组表达后对副溶血性弧菌的体外裂解作用,本实验根据全基因组测序及功能分析结果初步判断噬菌体vB_VpP_1的gp32基因片段为裂解酶基因,使用Expasy等工具分析了gp32的氨基酸序列组成和结构等;使用Primer 5.0软件设计引物后克隆至pET-28a(+)载体进行原核表达;纯化后的裂解酶作用于宿主菌及乙二胺四乙酸(ethylene diamine tetraacetic acid,EDTA)处理后的宿主菌,测定裂解酶的活性。结果表明,vB_VpP_1裂解酶的三级结构为球形亲水蛋白,预测含有2个催化结构域,符合革兰氏阴性菌噬菌体裂解酶的基本特征,不存在跨膜区域及信号肽。纯化后的噬菌体vB_VpP_1裂解酶活力约为(1 487±182)U/mg,对已被EDTA破坏细胞壁外膜的副溶血性弧菌表现出较强的裂解能力,但不能有效裂解细胞壁完好的副溶血性弧菌。本研究成功构建噬菌体vB_VpP_1裂解酶原核表达载体,表达、纯化后的裂解酶能够裂解细胞壁被破坏的副溶血性弧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溶血性弧菌 噬菌体 裂解酶 生物抗菌剂 食品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8—2019年辽宁省副溶血性弧菌临床和食品分离株分子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李雪 孙婷婷 +2 位作者 魏彤竹 王伟杰 刁文丽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3-288,共6页
目的了解辽宁省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的流行特征,为辽宁省食源性疾病的防控和应急事件的处置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方法对2018—2019年辽宁省301株临床和食品VP分离株进行血清学分型、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毒... 目的了解辽宁省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的流行特征,为辽宁省食源性疾病的防控和应急事件的处置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方法对2018—2019年辽宁省301株临床和食品VP分离株进行血清学分型、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毒力基因(tlh、tdh、trh)鉴定及耐药试验。结果除了59株VP分离株不能进行血清学分型外,其他分离株共分为17个血清型,血清型以O3群、O1群和O2群为主。血清型O3与O1群分离株相似度高。PFGE主要分成11组优势带型,A-K组,其中A-G组为主要流行致病分子型。临床分离株毒力基因携带情况主要为tlh+、tdh+、trh-,食品分离株毒力基因携带情况主要为tlh+、tdh-、trh-。VP分离株主要对β-内酰胺类(CFZ和AMP)、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ERY)耐药。即食食品分离株耐药率远高于非即食食品分离株。结论由于即食食品的特殊性和来自于国外的特性,这些菌株具有引起食源性疾病暴发流行的高风险,应高度重视。部分食品分离株也具有引起食源性疾病的风险,应给予关注。相关部门除了应加强对国内海产品及其抗菌药物使用管控外,更应加强对进口海产品的监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溶血性弧菌 毒力基因 血清学分型 耐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栀子花乙酸乙酯萃取物对副溶血性弧菌抑菌活性及机理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胡钰 张齐杰 +4 位作者 傅纤雯 王艳 许光治 张有做 倪勤学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51-59,共9页
为探究栀子花乙酸乙酯相(Gardenia jasminoides Eills flower-ethyl acetate extract,GFE-EA)对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emolyticus)的抑菌活性及机理,测定了GFE-EA对V.parahemolyticus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 concentration,... 为探究栀子花乙酸乙酯相(Gardenia jasminoides Eills flower-ethyl acetate extract,GFE-EA)对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emolyticus)的抑菌活性及机理,测定了GFE-EA对V.parahemolyticus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 concentration,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通过对其生长曲线、细胞内容物泄露、细胞壁膜通透性、流动性和完整性、胞内酶活性,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和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含量等的影响来探究其可能存在的抑菌机理。结果表明,GFE-EA对V.parahemolyticus的MIC和MBC分别达到2.5、20 mg/mL。与高于MIC浓度的GFE-EA共培养,发现细菌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上清液中核酸和蛋白质含量有显著的增加,扫描电镜发现菌体细胞形态变化明显,细胞膜流动性、通透性和完整性变差,V.parahemolyticus胞内抗氧化酶及ATP酶活性均呈下降趋势,MDA含量上升,ROS水平升高,并且其DNA荧光强度变弱,电泳条带弥散。说明GFE-EA能够通过延迟缩短细菌生长的对数期,破坏细菌细胞壁膜系统和细胞形态,影响胞内能量代谢,破坏菌体遗传物质等来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甚至导致其死亡。该研究为探明GFE-EA抑制食源性病原菌的机理奠定了理论基础,表明栀子花在天然食品防腐剂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开发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栀子花 副溶血性弧菌 抑菌机理 扫描电子显微镜 DNA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动力技术对副溶血性弧菌的灭活作用 被引量:5
8
作者 王晓迪 郑双芝 +2 位作者 庞一 朱军莉 陆海霞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9-125,共7页
该文探究了姜黄素介导的光动力技术(photodynamic technology,PDT)协同柠檬酸处理对副溶血性弧菌的灭活效果和机理。通过平板菌落计数法测定光动力技术对副溶血性弧菌的灭活效果、扫描电镜观察细菌形态变化,酶标仪检测PDT处理后菌体活性... 该文探究了姜黄素介导的光动力技术(photodynamic technology,PDT)协同柠檬酸处理对副溶血性弧菌的灭活效果和机理。通过平板菌落计数法测定光动力技术对副溶血性弧菌的灭活效果、扫描电镜观察细菌形态变化,酶标仪检测PDT处理后菌体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以及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腺苷三磷酸酶(adenosine triphosphatase,ATPase)、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KP)的活性变化,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基因损伤程度。结果表明,PDT杀菌效果随姜黄素浓度增加、光照时间延长和柠檬酸(0.5 mg/mL)的添加而显著增强(在最高浓度姜黄素条件下P<0.05)。当姜黄素浓度为2μmol/L,柠檬酸质量浓度为0.5 mg/mL,光照2 min后,PBS中的副溶血性弧菌菌落总数从7.43 lg CFU/mL降至0。光敏剂姜黄素被蓝光激活后通过电子转移和能量转移产生具有强氧化性的ROS,菌体内ROS水平不断升高,胞内抗氧化酶(CAT、SOD)活性下降,ATPase活性下降,上清液中AKP活性上升,细菌发生严重形变甚至趋向于扁平,DNA条带变暗甚至消失,最终导致细胞死亡。综上,姜黄素介导的PDT对副溶血性弧菌有较强的杀灭作用,添加柠檬酸显著加强杀菌效果,为PDT在水产食品安全防控领域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动力杀菌技术 姜黄素 柠檬酸 副溶血性弧菌 灭活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姜黄素介导的光动力技术对牡蛎汁中副溶血性弧菌生物被膜的清除 被引量:3
9
作者 唐杰峰 陈博文 +3 位作者 陈璐 张涵 王敬敬 赵勇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31-38,共8页
副溶血性弧菌是水产品中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该研究以水产品中常见的牡蛎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牡蛎汁中副溶血性弧菌生物被膜的生长模型,并采用新型高效的姜黄素介导的光动力灭活(photodynamic inactivation,PDI)技术以清除牡蛎汁中形成的... 副溶血性弧菌是水产品中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该研究以水产品中常见的牡蛎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牡蛎汁中副溶血性弧菌生物被膜的生长模型,并采用新型高效的姜黄素介导的光动力灭活(photodynamic inactivation,PDI)技术以清除牡蛎汁中形成的成熟副溶血性弧菌生物被膜。通过结晶紫染色、噻唑蓝[3-(4,5)-dimethylthiahiazo(-z-y1)-3,5-di-phenytetrazoliumromide,MTT]法研究副溶血性弧菌在牡蛎汁以及胰蛋白胨大豆肉汤(trypticase soy broth,TSB)培养基中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和细胞活力的差异,并探究PDI处理副溶血性弧菌生物被膜前后的生物被膜量、基因表达水平、细胞形态和被膜结构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与TSB培养基相比,在牡蛎汁中能够形成细胞活力更强的生物被膜,并且在姜黄素浓度为20μmol/L、蓝光照射60 min(13.68 J/cm 2)条件下,PDI处理对牡蛎汁中形成的副溶血性弧菌生物被膜量清除率为>83%。此外,PDI处理还下调了氧化应激相关基因(grx A、sod C)和SOS反应基因(lex A),破坏了生物被膜的三维结构,其生物体积、厚度和质构熵降低,均一性增加。以上结果表明,姜黄素介导的光动力具有良好地清除牡蛎中副溶血性弧菌生物被膜的效果,该研究为预防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及水产品保鲜提供了借鉴方法与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动力 生物被膜 副溶血性弧菌 姜黄素 牡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浓度微酸性电解水对纯培养及海虾中副溶血性弧菌与腐败希瓦氏菌的杀灭作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阳 王程可苡 +4 位作者 杨宇 罗宗洪 常冠红 王新 张春玲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1-58,共8页
为探究低浓度微酸性电解水(low concentration slightly acidic electrolyzed water,LcSAEW)对纯培养及海虾中的副溶血性弧菌与腐败希瓦氏菌的杀灭作用,该研究通过平板计数、生长曲线、电导率、膜电位、胞内物质渗漏量、活性氧和显微镜... 为探究低浓度微酸性电解水(low concentration slightly acidic electrolyzed water,LcSAEW)对纯培养及海虾中的副溶血性弧菌与腐败希瓦氏菌的杀灭作用,该研究通过平板计数、生长曲线、电导率、膜电位、胞内物质渗漏量、活性氧和显微镜观察分析了LcSAEW对两种细菌的抑菌效果、细胞膜完整性以及细胞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效氯浓度为4、8 mg/L的LcSAEW处理纯培养副溶血性弧菌与腐败希瓦氏菌30 s时,菌落数均降低8 lg CFU/mL以上。用10 mg/L的LcSAEW处理接种两种目标菌的海虾10 min后,菌落数分别降低1.6、1.25 lg CFU/mL。LcSAEW处理后,2种细菌的代谢活性和胞内ATP浓度均降低,而电导率、胞外DNA、蛋白质和K^(+)含量均上升。此外,膜电位呈现超极化,胞内活性氧累积,细胞形态出现凹陷、皱缩现象。综上所述,LcSAEW可以破坏细胞结构、细胞膜通透性,导致细菌活性紊乱甚至凋亡。该研究可为LcSAEW在水产品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浓度微酸性电解水 副溶血性弧菌 腐败希瓦氏菌 杀灭效果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质粒介导的水产食品源多重耐药副溶血性弧菌耐药性传播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董羽织 徐曼如 +3 位作者 王靖雯 焦雪 方结红 蒋晗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76-583,共8页
为研究水产食品源副溶血性弧菌的多重耐药情况以及质粒介导其多重耐药的传播机制,本研究采购太平洋鲭鱼、凡纳滨对虾和太平洋牡蛎等水产食品样品共计300份,经传统培养法、PCR法、革兰氏染色法、生化鉴定、16S rRNA基因的PCR扩增与测序分... 为研究水产食品源副溶血性弧菌的多重耐药情况以及质粒介导其多重耐药的传播机制,本研究采购太平洋鲭鱼、凡纳滨对虾和太平洋牡蛎等水产食品样品共计300份,经传统培养法、PCR法、革兰氏染色法、生化鉴定、16S rRNA基因的PCR扩增与测序分析,分离并鉴定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利用PCR法分析分离菌株携带的耐热直接溶血素基因(tdh)和耐热直接溶血毒素相关基因(trh),采用K-B药敏纸片扩散法检测分离菌株对9类共19种药物的耐药性并分析其的多重耐药性,通过SDS法质粒消除试验、质粒提取及分型试验和质粒接合转移试验研究质粒介导的多重耐药副溶血性弧菌耐药性的传播情况。结果显示:300份水产食品中共分离鉴定到95株副溶血性弧菌,分离率为31.7%(95/300);未检出tdh和trh毒力基因;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有30.5%(29/95)的分离菌株具有多重耐药性且分离菌株主要对氨苄青霉素和利福平耐药。对29株多重耐药分离菌株进行质粒消除试验后,发现有15株发生全部或部分耐药表型消失现象;对该15株分离菌株提取质粒并分型,其中13株分离菌株携带IncF型质粒;对10株质粒携带氨苄青霉素抗性的分离菌株进行接合转移试验,并采用K-B法检测结合子的耐药性及耐药性的稳定性。结果显示10株分离菌株均携带具有接合转移能力的质粒且其对氨苄青霉素和利福平的耐药性均稳定。综上所述,本研究从水产食品中分离到的副溶血性弧菌且均不含tdh和trh毒力基因,因此分离菌株的致病性低,但多重耐药率较高,其中多重耐药副溶血性弧菌中耐药质粒的携带率为51.7%(15/29),其以耐药质粒为载体的水平传播可能由IncF型质粒主导。本研究为规范水产养殖用药、阻断水产食品源耐药微生物的传播扩散奠定一定的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溶血性弧菌 多重耐药 水产食品源 质粒 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万州零售淡水鱼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状况与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赵力 丁国英 +4 位作者 朱秋昊 刘奇 黄玲冬 肖国生 赵峰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242-248,共7页
为了解万州零售淡水鱼中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污染状况、血清型、耐药性及亲缘关系,于2022年—2023年采集万州零售淡水鱼共141份,根据GB 4789.7—201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副溶血性弧菌检验》分离Vp... 为了解万州零售淡水鱼中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污染状况、血清型、耐药性及亲缘关系,于2022年—2023年采集万州零售淡水鱼共141份,根据GB 4789.7—201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副溶血性弧菌检验》分离Vp和定量,PCR法特异性扩增tlh、tdh、trh、toxR、pirA、T3SS1、T3SS2和T3SS2基因,用多重PCR检测血清型,纸片扩散法检测耐药性以及肠杆菌科基因间重复序列(enterobacterial repetitive intergenic consensus, ERIC)-PCR分析亲缘关系。结果显示,141份样品中总污染率为38.3%,阳性样品定量范围为1.5~1 100 MPN/g,花鲢污染率最高(66.7%)。Vp受季节和温度的影响,夏季污染率最高(57.1%)。54株Vp全部携带tlh、toxR和T3SS1基因,1株同时携带tdh和T3SS2α基因,未检测到trh、pirA和T3SS2β基因。血清分布较分散,分为9个O群,O1为优势群(33.3%)。54株Vp对苯唑西林、青霉素和氨苄西林耐药率分别为:100%、98.1%和90.7%,对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庆大霉素、四环素、多西环素和米诺环素100%敏感。ERIC-PCR分析表明,存在与临床分离株有遗传相似的致病菌株。该研究结果可为淡水鱼养殖、消费和临床治疗Vp导致的食源性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溶血性弧菌 淡水鱼 毒力基因 血清型 耐药性 ERIC-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克氏原螯虾副溶血性弧菌的分离鉴定与小鼠致病性试验 被引量:2
13
作者 许艺兰 陈婷婷 +13 位作者 卢冰霞 梁家幸 周英宁 黄广杰 江新华 何肈强 许心婷 全琛宇 赵硕 秦毅斌 段群棚 许佳乐 何颖 陈忠伟 《水产学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42-48,83,共8页
为探究从广西某养殖基地收集的患病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分离获得的一株细菌GXBL的致病性和生物学特性,利用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及生理生化综合鉴定菌株,进行分离菌感染实验动物、组织病理实验及药敏实验。结果显示,分离株GXB... 为探究从广西某养殖基地收集的患病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分离获得的一株细菌GXBL的致病性和生物学特性,利用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及生理生化综合鉴定菌株,进行分离菌感染实验动物、组织病理实验及药敏实验。结果显示,分离株GXBL在TCBS培养基上菌落呈蓝绿色、圆形,染色镜检为短棒状或弧状的革兰氏阴性菌;生理生化鉴定结果显示,分离菌能发酵阿拉伯糖、葡萄糖、甘露醇、尿素、精氨酸和甲基红,不能发酵纤维二糖、乳糖及蔗糖;16S rRNA序列分析显示该分离菌为副溶血性弧菌;动物试验结果显示,该分离菌对小鼠有一定的致病性,造成小鼠的肝细胞大片坏死,肝板结构被破坏,肺泡壁显著增厚,血管内聚集大量红细胞,脾脏淋巴细胞明显减少;药敏结果显示,分离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哌酮、庆大霉素、四环素、多黏菌素B、复方新诺明等18种抗生素敏感,对青霉素G、甲硝唑和氟康唑3种药物耐药。本研究结果可为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克氏原螯虾细菌性疾病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氏原螯虾 副溶血性弧菌 分离鉴定 药敏试验 致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副溶血性弧菌luxS缺失株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
14
作者 杨静贤 王清清 +2 位作者 董小刚 徐浩婷 钟青萍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96-103,共8页
本实验通过同源重组技术构建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luxS突变株,比较野生株和突变株的生长能力、4,5-二羟基-2,3-戊二酮(4,5-dihydroxy-2,3-pentanedione,DPD)含量、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运动能力、药物敏感性、胞外蛋白... 本实验通过同源重组技术构建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luxS突变株,比较野生株和突变株的生长能力、4,5-二羟基-2,3-戊二酮(4,5-dihydroxy-2,3-pentanedione,DPD)含量、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运动能力、药物敏感性、胞外蛋白分泌能力以及群体感应相关基因的表达量,研究LuxS/AI-2群体感应系统LuxS基因缺失后对副溶血性弧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敲除luxS基因并不影响菌株的药物敏感性和生长能力;与野生株相比,突变株的DPD含量、泳动能力显著降低,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培养24 h的胞外蛋白酶分泌能力显著增强;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结果显示突变株的鞭毛合成基因flgM的表达量显著上升,而溶血素分泌相关基因toxS、鞭毛合成基因flaA、外膜蛋白基因ompW的表达量均显著下降。本实验可为进一步研究副溶血性弧菌LuxS/AI-2群体感应系统对其生物学特性的调控机制提供参考,有助于预防和控制副溶血性弧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溶血性弧菌 LUXS基因 群体感应 生物被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卤代姜黄素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对副溶血性弧菌的光动力灭活作用
15
作者 李雨薇 赵淑怡 +3 位作者 洪高博 张宾 焦龙 张晓晔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19-24,共6页
为提升姜黄素(curcumin,Cur)的光动力灭活(photodynamic inactivation,PDI)效果,合成新型卤代姜黄素衍生物(X-cur,X=F、Cl、Br)。通过测定X-cur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对比X-cur的单线态氧(^(1)O_(2))生成能力并辅助激发态理论... 为提升姜黄素(curcumin,Cur)的光动力灭活(photodynamic inactivation,PDI)效果,合成新型卤代姜黄素衍生物(X-cur,X=F、Cl、Br)。通过测定X-cur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对比X-cur的单线态氧(^(1)O_(2))生成能力并辅助激发态理论计算结果,分析筛选出具有PDI潜力的姜黄素衍生物。结果表明:随着非金属重原子卤素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其自旋耦合作用逐渐增强,导致Br-cur具有最小的单重激发态(S_(1))和三重激发态(T_(3))能级差ΔE_(st(S1-T3))(0.140 eV)和最大的自旋轨道耦合值(0.642262 cm^(-1)),说明Br-cur最容易发生系间窜越过程进入到T_(3);此外,Br-cur相比于Cur和其他卤代姜黄素具有最小的S_(1)和基态(S_(0))间能级差(3.260 eV);以上两因素导致Br-cur极易被光激发且具有最高的^(1)O_(2)生成能力;在对水产品中典型食源性致病菌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的PDI实验中,Br-cur的PDI作用依赖于其使用浓度和光照时间,且PDI效果显著高于Cur对照组,是极具应用潜力的新型PDI光敏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卤代姜黄素 光动力灭活 重原子效应 系间窜越 副溶血性弧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副溶血性弧菌不耐热溶血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与分子动力学模拟
16
作者 张德福 于振兴 +4 位作者 张明 吕欣然 张永勤 张国清 励建荣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51-257,I0009-I0012,共11页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人畜共患致病菌,可引发人类胃肠炎等食源性疾病。副溶血性弧菌具有多种毒力因子,热不稳定溶血素(thermolabile hemolysin,TLH)即是其中之一。该研究对副溶血性弧菌的tlh基因进行了克隆及测序,对tlh基因编码...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人畜共患致病菌,可引发人类胃肠炎等食源性疾病。副溶血性弧菌具有多种毒力因子,热不稳定溶血素(thermolabile hemolysin,TLH)即是其中之一。该研究对副溶血性弧菌的tlh基因进行了克隆及测序,对tlh基因编码的TLH蛋白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及结构和功能预测。结果表明,TLH蛋白由418个氨基酸组成,预测分子质量为47.36 kDa。在TLH蛋白中确定了几个保守的结构域和基序,包括SGNH水解酶结构域和GDSL基序;对TLH蛋白的三维结构进行了同源建模及验证,在此基础上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分析其稳定性、与4-硝基苯基月桂酸酯(p-nitrophenylaurate,PNPL)的相互作用能力及结合底物对结构紧密度和残基灵活性的影响,揭示了催化三联体Ser153-His390-Asp393周边是一个重要的药物靶点活性口袋,具有高度保守的残基序列,并在底物结合后表现出残基灵活性差异。该研究分析了副溶血性弧菌TLH蛋白的性质和结构,可以为保障水产品的安全性、提高水产品原料安全评价水平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克隆 副溶血性弧菌 不耐热溶血素(tlh) 生物信息学分析 分子动力学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副溶血性弧菌污染水平及贝类海产品风险评估 被引量:60
17
作者 梅玲玲 潘雪霞 +4 位作者 朱敏 张俊彦 龚璞 潘军航 占利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700-704,717,共6页
目的在研究浙江省各类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水平的基础上,进行贝类海产品副溶血性弧菌感染风险评估。方法对2 215件市售食品用科玛嘉弧菌显色培养基分离副溶血性弧菌,并用API 20E鉴定条鉴定;用Risk Ranger软件进行贝类海产品副溶血性... 目的在研究浙江省各类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水平的基础上,进行贝类海产品副溶血性弧菌感染风险评估。方法对2 215件市售食品用科玛嘉弧菌显色培养基分离副溶血性弧菌,并用API 20E鉴定条鉴定;用Risk Ranger软件进行贝类海产品副溶血性弧菌感染风险评估;用PCR方法进行毒力基因检测。结果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鲜(活)海水产品为43.06%、生/半生食海产品为32.52%、鲜活淡水产品为22.22%、生畜肉为13.52%、生禽肉为11.44%、散装熟肉制品为3.44%、中式凉拌菜为2.98%、生食蔬菜为2.10%、鲜奶蛋糕为2.08%。8月~10月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显著高于4月~6月(P<0.01,χ2=46.445)。农贸市场采集的食品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显著高于超市(P<0.01,χ2=10.252)。tdh毒力基因携带率为3.66%(3/82),trh基因全部阴性。生食或半生食牡蛎等贝类海产品副溶血性弧菌感染风险系数分别为50(生食)和48(半生食),每年因食用牡蛎等贝类海产品导致副溶血性弧菌食源性疾病的人数为4.42×104人(生食)和2.21×104人(半生食),如果烹饪彻底,风险系数降可至零。结论浙江省各类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问题突出,防止食品间交叉污染,不生食半生食海水产品,即食食品食用前加热处理是减少副溶血性弧菌食源性疾病发生的最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溶血性弧菌 污染 贝类海产品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岛市售养殖海水虾中副溶血性弧菌的分离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24
18
作者 江艳华 姚琳 +3 位作者 李风铃 王联珠 宋春丽 翟毓秀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16-519,共4页
目的对青岛市售养殖海水虾中副溶血性弧菌进行分离鉴定,并对分离菌株进行耐药性分析。方法以常规培养法分离,全自动细菌鉴定仪进行鉴定,PCR扩增法检测毒力基因,K-B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样品的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78.1%(50/64),所有菌... 目的对青岛市售养殖海水虾中副溶血性弧菌进行分离鉴定,并对分离菌株进行耐药性分析。方法以常规培养法分离,全自动细菌鉴定仪进行鉴定,PCR扩增法检测毒力基因,K-B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样品的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78.1%(50/64),所有菌株均不含tdh基因,其中3株菌含trh基因,所有菌株对头孢拉啶耐受,96%菌株对氨苄西林和阿莫西林耐受,部分菌株对头孢呋新钠、链霉素、四环素、土霉素和复方新诺明耐受,少量菌株出现耐受3类抗生素以上的多重耐药性。结论青岛市售养殖海水虾中副溶血性弧菌存在较严重的污染和一定程度的耐药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虾 副溶血性弧菌 分离鉴定 毒力基因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市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分离、鉴定及毒力基因和血清型分布 被引量:27
19
作者 高玮 潘迎捷 +2 位作者 赵勇 卢瑛 孙晓红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78-282,共5页
为了了解上海市市售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 ticus,Vp)污染状况和血清型,为防治Vp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提供依据。采用GB/T 4789.7-2008国标方法进行分离和生理生化鉴定,根据FDA推荐的引物对种特异性tlh基因和毒力基因(tdh... 为了了解上海市市售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 ticus,Vp)污染状况和血清型,为防治Vp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提供依据。采用GB/T 4789.7-2008国标方法进行分离和生理生化鉴定,根据FDA推荐的引物对种特异性tlh基因和毒力基因(tdh,trh)进行PCR检测。从161份水产品中分离鉴定得到45株副溶血性弧菌,平均检出率为27.95%。通过PCR检测分离株的tdh和trh毒力基因发现,45株副溶血性弧菌均为trh阴性,7株为tdh阳性。45株副溶血性弧菌经血清凝集,结果共分出7个血清群,分别为O1群占2.2%(1/45),O3群占24.4%(11/45)、O4群占15.6%(7/45)、O5群占20.0%(9/45)、O9群占4.4%(2/45)、O10群占8.9%(4/45)、O11群占26.7%(12/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产品 副溶血性弧菌 分离 鉴定 毒力基因 血清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现状与控制策略分析 被引量:61
20
作者 韩小龙 张海燕 +1 位作者 曹明秀 沈晓盛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63-267,共5页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典型的海洋性食源性致病菌,是近年来我国特别是沿海地区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首要致病菌。据估计,我国每年因副溶血性弧菌感染而导致的食源性疾病发病高达495.1万人次。为了进一步掌握副溶血性弧菌在我国的污染现...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典型的海洋性食源性致病菌,是近年来我国特别是沿海地区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首要致病菌。据估计,我国每年因副溶血性弧菌感染而导致的食源性疾病发病高达495.1万人次。为了进一步掌握副溶血性弧菌在我国的污染现状和发展趋势,文中分析了副溶血性弧菌近十年的流行病学概况,同时选取了我国24个大中型海产品主要消费城市作为分析对象,分别从副溶血性弧菌的整体检出率、时空变化以及品种间差异3个方面逐一分析了2006年-2013年期间各城市的污染调查数据。并对该菌在污染源头、流通、销售和消费过程中的现有控制措施进行了比较和分析。以期为更好地控制副溶血性弧菌51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从而进一步降低我国因食用海产品而导致食源性疾病发生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溶血性弧菌 污染现状 控制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