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中下游地区新华夏构造体系的“米字型”结构特征 被引量:7
1
作者 吕古贤 张宝林 +8 位作者 吕承训 胡宝群 曾勇 郭涛 申玉科 王红才 马立成 焦建刚 毕珉烽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40-1250,共11页
构造体系由强变形构造带和弱变形地域共同构成,这些构造带和变形带可以用结构面的形式表达。构造体系结构面的分布分析,更加适用于变形规律研究,便于追索构造应力场及其演化。以长江中下游地质结构与导矿-控矿要素研究为基础,总结了新... 构造体系由强变形构造带和弱变形地域共同构成,这些构造带和变形带可以用结构面的形式表达。构造体系结构面的分布分析,更加适用于变形规律研究,便于追索构造应力场及其演化。以长江中下游地质结构与导矿-控矿要素研究为基础,总结了新华夏构造体系结构面的“米字型”分布特征。新华夏系“米字型”构造,由NNE 25°方向挤压断裂和褶皱带、NNW 345°方向(大义山式)张扭断裂、NEE 75°方向(泰山式)压扭构造和NWW 300°方向(长江式)的横张构造组成。其演化分先后三个阶段;NNW 345°方向—NEE 75°方向的共轭剪切构造阶段、NNE 25°方向挤压构造阶段和NWW 300°方向的张性剪切构造阶段。新华夏构造体系的“米字型”构造样式的识别,为研究构造体系的应力-应变成因、探讨构造体系的形成演化以及浅部构造和深部构造相关性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地质构造基础。在其它类型的构造体系中,结构面也具有“米字型”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地区 新华夏构造体系 结构面的“米字型”分布 剪-压-张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