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具有外部干扰的不稳定剪切梁的输入–状态稳定
1
作者 张涵雯 王军民 《控制理论与应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339-1348,共10页
本文针对一端受到范德华力的不稳定剪切梁方程,考虑其输入–状态稳定性问题.通过可逆变换把方程等价地变成一个具有反馈循环的2×2的一阶运输方程与常微分方程的耦合系统.通过自抗扰控制方法,给出具有时变增益的扩张状态观测器来估... 本文针对一端受到范德华力的不稳定剪切梁方程,考虑其输入–状态稳定性问题.通过可逆变换把方程等价地变成一个具有反馈循环的2×2的一阶运输方程与常微分方程的耦合系统.通过自抗扰控制方法,给出具有时变增益的扩张状态观测器来估计干扰.应用Backstepping变换和干扰估计量,设计系统的反馈控制来补偿系统本身的不稳定以及消除匹配干扰.通过C0–半群方法证明闭环系统的适定性,以及Lyapunov方法证明闭环系统的输入–状态稳定性.数值仿真验证理论结果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剪切梁方程 反馈控制 自抗扰控制方法 输入–状态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涌浪条件下浪致雷诺应力对风应力贡献特征及参数化研究
2
作者 戴潇铭 邹仲水 李子平 《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5-47,共13页
动量通量的准确参数化是海洋和大气灾害预报、气候变化的核心问题。涌浪诱导的浪致雷诺(Wave Coherent,WC)应力是引起参数化不确定性的主要问题之一。基于2012年春季南海北部博贺海洋气象观测平台的大气湍流及海浪观测数据,本文使用协... 动量通量的准确参数化是海洋和大气灾害预报、气候变化的核心问题。涌浪诱导的浪致雷诺(Wave Coherent,WC)应力是引起参数化不确定性的主要问题之一。基于2012年春季南海北部博贺海洋气象观测平台的大气湍流及海浪观测数据,本文使用协谱法提取WC应力。观测显示风向和涌浪方向垂直时,WC应力贡献接近0;当风向和浪向相近或者反向时,WC应力贡献可占总动量通量的20%~25%。为刻画WC应力,本文对比了Janssen(1991、J91方案)和Zou等(2024、Z24方案),发现源自剪切不稳定的J91方案给定的WC应力比观测小1~2个量级;而Z24方案与观测吻合较好;对比还显示J91方案给定的WC应力廓线随着高度单调递减,而Z24方案随着高度先增大后减小。两种WC应力参数化对湍流应力的影响反映在风廓线的差异上,J91方案给定的风廓线与基于传统Monin-Obukhov相似理论一致,而Z24方案显示涌浪排放能量时,由于WC应力最大值所在位置高度受大气稳定度影响,导致稳定(不稳定)时靠近(远离)海面的风速比J91方案大。本研究还给定了包含WC应力的参数化方案,并与COARE 3.5进行对比,结果显示本研究的参数化方案在风速区间3~7 m/s的相关系数上高于COARE 3.5,而整体样本偏差比COARE 3.5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涌浪 浪致雷诺(WC)应力 动量通量 剪切不稳定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规则波致剪切波的时空变化 被引量:3
3
作者 季海嘉 任春平 蒋利君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1-57,共7页
基于物理模型试验、小波变换理论及剪切不稳定理论等,研究入射波为规则波、地形为平直斜坡情况下的剪切波时空变化特性。通过对15个不同波况下的剪切波流速时间历程的小波谱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入射波为规则波、地形为平直斜坡情况... 基于物理模型试验、小波变换理论及剪切不稳定理论等,研究入射波为规则波、地形为平直斜坡情况下的剪切波时空变化特性。通过对15个不同波况下的剪切波流速时间历程的小波谱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入射波为规则波、地形为平直斜坡情况下可以观测到剪切波,但是时空变化不明显;剪切波产生后随时间的变化呈现连续性;剪切波在沿岸方向的能量谱中比在垂直岸线方向能量谱中占优势;地形坡度增加会使剪切波产生的区域减小;无论是1∶40坡还是1∶100坡,由剪切不稳定引起的剪切波频率都在约0.015 Hz左右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剪切波时空变化 规则波 小波变换理论 剪切不稳定理论 小波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陆坡区约束流核型内孤立波观测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于博 黄晓冬 +1 位作者 董济海 赵玮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7,共7页
本文基于南海陆坡区内孤立波的观测,对内孤立波的基本特征进行了研究,经分析得到其振幅为45m,最大水平流速可达1.6m·s-1,最大垂向流速为0.39m·s-1,传播速度为1.46m·s-1。将内孤立波经过时的流速、温盐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 本文基于南海陆坡区内孤立波的观测,对内孤立波的基本特征进行了研究,经分析得到其振幅为45m,最大水平流速可达1.6m·s-1,最大垂向流速为0.39m·s-1,传播速度为1.46m·s-1。将内孤立波经过时的流速、温盐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内孤立波引起水质点的最大水平流速大于其传播速度,即umax>c,形成了约束流核;在内孤立波核心处水体密度近乎一致,N2接近于0,理查德森数Ri<0.25,发生了剪切不稳定。基于内孤立波的振幅并结合背景场温盐剖面,对内孤立波引起的温盐场起伏进行反演,并对其动能、势能进行了估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孤立波 约束流核 剪切不稳定 破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海域水文环境要素分布及溶解氧垂向输运 被引量:3
5
作者 李博 王鹏皓 +1 位作者 卢军炯 王寇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61-1167,共7页
本文基于2016年长江口海域(舟山绿华山)的连续观测数据,分析了该海域水文环境要素分布,并估算了溶解氧跨跃层垂向输运。本次观测发现,水体的温度、盐度和溶解氧剖面具有明显的分层结构,三者跃层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且主要受潮流变化影响... 本文基于2016年长江口海域(舟山绿华山)的连续观测数据,分析了该海域水文环境要素分布,并估算了溶解氧跨跃层垂向输运。本次观测发现,水体的温度、盐度和溶解氧剖面具有明显的分层结构,三者跃层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且主要受潮流变化影响。通过计算,得到跃层浮性频率的平方(N2)在10–3-10–2/s2之间,剪切的平方(S^2)介于10^-5-10^-2/s^2。潮流活动会激发水体剪切不稳定促进水体中溶解氧的垂向交换。最后,采用简化的一维溶解氧垂向输运模型,得到观测周期内跨跃层输运的溶解氧的含量为4.75mmol/(m^2·d),佐证层化是长江口海域出现氧亏损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温盐跃层 水文环境 剪切不稳定 溶解氧垂向输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威德尔-斯科舍汇流区上层湍流混合特征及其与水团和环流的联系 被引量:3
6
作者 林丽金 史久新 +4 位作者 姚辰阳 郭桂军 程灵巧 矫玉田 施骞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4-50,共17页
利用中国第32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于2015年12月至2016年1月在南极威德尔-斯科舍汇流区获得的湍流微结构、温盐深仪和下放式声学多普勒海流计观测资料,分析了该海域上层海洋(30~500 dbar)的湍流混合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湍动能耗散率(ε... 利用中国第32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于2015年12月至2016年1月在南极威德尔-斯科舍汇流区获得的湍流微结构、温盐深仪和下放式声学多普勒海流计观测资料,分析了该海域上层海洋(30~500 dbar)的湍流混合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湍动能耗散率(ε)和湍扩散系数(K_(ρ))分布呈现明显的区域性特征,与当地的水团和环流分布密切相关。鲍威尔海盆边缘-南奥克尼海台区的表层水体因海冰融水的加入而层化加强,湍流混合受到抑制,其混合水平在整个调查海域中最弱,K_(ρ)普遍小于10^(-4)m^(2)×s^(-1);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区的水团主要由邻近海域的水团变性组成,上层海洋的层结不稳定,K_(ρ)平均值约为1.2×10^(-4)m^(2)×s^(-1);埃斯佩里兹海槽区是斯科舍海与威德尔海水交换的主要通道,在复杂流场与粗糙地形的共同作用下,水体混合剧烈,整个上层剖面的K_(ρ)基本在3.2×10^(-4)~3.2×10–3 m^(2)×s^(-1)之间,强混合维持了该海域相对均匀的温度和盐度垂向结构;斯科舍海南部陆坡区存在不同温盐性质水体的交汇入侵,引起混合增强,K_(ρ)约1.6×10^(-4)m^(2)×s^(-1)。本次观测结果表明,海水层化状态、垂向剪切流不稳定和水团交界处的热盐入侵对南大洋上层海洋湍流混合空间分布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湍流混合 剪切不稳定 热盐入侵 威德尔-斯科舍汇流区 南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摆线齿轮泵齿廓在流场中的几何特性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黄龙龙 王艳华 +2 位作者 刘勇 徐劲松 谢志敏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43-148,165,共7页
目前内摆线齿轮泵摆线轮齿廓参数的设计与优化大多采用二维几何理论,未能考虑其在流场中的几何特性。为此,采用COMSOL软件平台建立了绕流模型,经与前人的实验数据进行验证后,将该模型应用于内摆线柱体绕流特性的二维数值模拟;分析了齿... 目前内摆线齿轮泵摆线轮齿廓参数的设计与优化大多采用二维几何理论,未能考虑其在流场中的几何特性。为此,采用COMSOL软件平台建立了绕流模型,经与前人的实验数据进行验证后,将该模型应用于内摆线柱体绕流特性的二维数值模拟;分析了齿廓周围的涡流分布规律以及压力系数、升力系数和阻力系数变化规律;进一步分析了齿廓参数对内摆线柱体绕流的流动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边界层分离随着齿宽的增大而逐步延迟,从而延缓涡的脱落;齿顶宽随着创成系数和弧径系数的增大而减小,造成抵抗逆压力梯度所消耗的能量增大,使得阻力系数减小。由于涡的脱落波动性,升力系数呈现周期性变化;创成系数为1.3、弧径系数为0.55时,齿顶和齿间凹槽对涡脱落有综合延缓作用,降低尾流旋涡的能量,使得卡门涡街脱落频率和剪切层不稳定频率最低,绕流流动稳定性最好。所求得的齿廓参数的最优值为内摆线齿廓的设计与优化提供了依据,该分析方法也可作为同类型产品设计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摆线 绕流 齿廓参数 卡门涡街 剪切不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 of pore pressure on deformation and unstable snap-back for shear band and elastic rock system
8
作者 王学滨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I 2007年第3期418-424,共7页
Fast Lagrangian analysis of continua(FLAC) was used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pore pressure on the mechanical behavior of rock specimen in plane strain direct shear, the distribution of yielded elements, the distribut... Fast Lagrangian analysis of continua(FLAC) was used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pore pressure on the mechanical behavior of rock specimen in plane strain direct shear, the distribution of yielded elements, the distribution of displacement and velocity across shear band as well as the snap-back (elastic rebound) instability. The effective stress law was used to represent the weakening of rock containing pore fluid under pressure. Numerical results show that rock specimen becomes soft (lower strength and hardening modulus) as pore pressure increases, leading to higher displacement skip across shear band. Higher pore pressure results in larger area of plastic zone, higher concentration of shear strain, more apparent precursor to snap-back (unstable failure) and slower snap-back. For higher pore pressure, the formation of shear band-elastic body system and the snap-back are earlier; the distance of snap-back decreases; the capacity of snap-back decreases, leading to lower elastic strain energy liberated beyond the instability and lower earthquake or rockburst magnitude. In the process of snap-back, the velocity skip across shear band is lower for rock specimen at higher pore pressure, showing the slower velocity of snap-bac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re pressure shear band snap-back STRAIN-SOFTENING unstable failure stress-strain curv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hear creep parameters of simulative soil for deep-sea sediment 被引量:1
9
作者 马雯波 饶秋华 +2 位作者 李鹏 郭帅成 冯康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12期4682-4689,共8页
Based on mineral component and in-situ vane shear strength of deep-sea sediment, four kinds of simulative soils were prepared by mixing different bentonites with water in order to find the best simulative soil for the... Based on mineral component and in-situ vane shear strength of deep-sea sediment, four kinds of simulative soils were prepared by mixing different bentonites with water in order to find the best simulative soil for the deep-sea sediment collected from the Pacific C-C area. Shear creep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imulative soil were studied by shear creep test and shear creep parameters were determined by Burgers creep model.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shear creep curves of the simulative soil can be divided into transient creep, unstable creep and stable creep, where the unstable creep stage is very short due to its high water content. The shear creep parameters increase with compressive stress and change slightly or fluctuate to approach a constant value with shear stress, and thus average creep parameters under the same compressive stress are used as the creep parameters of the simulative soil. Traction of the deep-sea mining machine walking at a constant velocity can be calculated by the shear creep constitutive equation of the deep-sea simulative soil, which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safe operation and optimal design of the deep-sea mining machi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ear creep parameter simulative soil deep-sea sediment shear creep test Burgers mode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