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4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剩余控制权、剩余索取权与公司成长绩效——基于不完全契约理论的国有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实证研究 被引量:22
1
作者 王雷 党兴华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28-138,共11页
文章以深市210家国有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运用典型相关分析对国有上市公司剩余控制权、剩余索取权的配置状况与企业成长绩效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传统国有上市公司中,剩余控制权、剩余索取权与成长绩效之间具有一定的相... 文章以深市210家国有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运用典型相关分析对国有上市公司剩余控制权、剩余索取权的配置状况与企业成长绩效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传统国有上市公司中,剩余控制权、剩余索取权与成长绩效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相关性并不十分显著,执行董事比例与企业成长绩效负相关,相对而言影响传统企业成长绩效的主要因素是剩余控制权;国有高新技术上市公司中,总经理与董事长交叉任职、管理层持股比例与企业成长绩效高度正相关,影响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绩效的主要因素是剩余索取权。因此,国有传统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改革的重点在于优化董事会结构,适度减少董事会中执行董事的比例;国有高新技术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改革的重点在于适当扩大企业经营者参与剩余索取权分享的比例,建立健全股权与股票期权激励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有上市公司 剩余控制权 剩余索取 成长绩效 典型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剩余控制权、剩余索取权与公司绩效 被引量:9
2
作者 权小锋 蒋军锋 《商业经济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78-88,共11页
通过比较不同形式的合约分析剩余控制权存在条件,探讨特定控制权与剩余控制权之间的转化关系;结合古典边际分析框架考察生产函数中的资本与代表人力资本的剩余控制权的边际产出,将剩余控制权收益从公司绩效中分离出来;最后,引入奈特的... 通过比较不同形式的合约分析剩余控制权存在条件,探讨特定控制权与剩余控制权之间的转化关系;结合古典边际分析框架考察生产函数中的资本与代表人力资本的剩余控制权的边际产出,将剩余控制权收益从公司绩效中分离出来;最后,引入奈特的保险机制研究剩余控制权对应的剩余索取权在公司中的转移特征,并研究公司剩余控制权的定价问题。研究发现:(1)信息不完全与谋取经济利润目的同时存在才可能形成剩余控制权;(2)剩余控制权依赖于特定控制权的界定并在其行使过程中持续向特定控制权转化,并通过委托-代理关系形成完整的剩余控制权转移结构;(3)剩余控制权转移结构决定了公司的人力资本特征,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可通过人力资本在公司生产函数中的边际产出来刻度;(4)由于人力资本的不可质押性,剩余控制权收益一定为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控制权 剩余控制权转移结构 剩余索取 公司绩效 保险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剩余索取权、剩余控制权与中国农业阶段性增长 被引量:13
3
作者 冀县卿 钱忠好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6-111,共6页
改革开放后,中国农业阶段性增长的原因在于农地产权性质发生变迁。1978~1992年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更多地赋予了农民剩余索取权,农民并不拥有多少剩余控制权;1993年后,农民不仅获得了剩余索取权,而且获得了剩余控制权。与第一轮土地... 改革开放后,中国农业阶段性增长的原因在于农地产权性质发生变迁。1978~1992年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更多地赋予了农民剩余索取权,农民并不拥有多少剩余控制权;1993年后,农民不仅获得了剩余索取权,而且获得了剩余控制权。与第一轮土地承包相比,第二轮土地承包赋予了农民更长的承包期,并在农民这一层面上实现了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统一,因此,第二轮土地承包政策更利于调动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业增长因而表现为一定的阶段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索取 剩余控制权 农业阶段性增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力资本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归属与配置 被引量:4
4
作者 王锴 余明江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94-97,共4页
人力资本,特别是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分享企业剩余和企业控制权,既有其必然合理性,又有其现实可能性。只不过,人力资本参与分享的“企业剩余”,能且只能是企业的价值创造部分。谈判能力较强的人力资本群体拥有相对较强的剩余索取权与... 人力资本,特别是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分享企业剩余和企业控制权,既有其必然合理性,又有其现实可能性。只不过,人力资本参与分享的“企业剩余”,能且只能是企业的价值创造部分。谈判能力较强的人力资本群体拥有相对较强的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给予企业家企业所有权,使企业家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达到有机的统一,有利于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企业价值趋向最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力资本 企业控制权 剩余索取 企业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剩余索取权、剩余控制权与公有水务公司管理——一种解决农村集中供水的新模式 被引量:3
5
作者 李阳 党兴华 刘学 《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80-85,114,共7页
在迈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应当与城市享有同等地位,农村饮水安全也成为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公有水务公司模式,激励公有水务公司发展,对比了当今世界现存的主要供水管理模式... 在迈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应当与城市享有同等地位,农村饮水安全也成为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公有水务公司模式,激励公有水务公司发展,对比了当今世界现存的主要供水管理模式,探讨了最优委托权与成员相对重要性的关系,并根据具体情况分析最优委托权的大小,最后尝试探讨最优委托权中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之间的分配机制,为相关管理部门更好地服务农村居民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供水 公有水务公司 管理模式 最优委托 剩余索取 剩余控制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分离及公司购并的可行条件与区域 被引量:2
6
作者 刘焰 邹珊刚 《科技进步与对策》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110-112,共3页
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分离给现代公司带来了委托代理问题,反映在公司购并中,即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的不同安排对公司购并产生了不同影响。在试图分析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在完全对称、对控制权具有一定约束激励机制以及对控制权缺乏约束激励... 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分离给现代公司带来了委托代理问题,反映在公司购并中,即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的不同安排对公司购并产生了不同影响。在试图分析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在完全对称、对控制权具有一定约束激励机制以及对控制权缺乏约束激励机制三种情况下,公司购并的可行条件与区域,目的在于探讨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分离程度对公司购并效率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制权 剩余索取 帕累托最优 公司购并 企业兼并 重组 可行性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配结构与潜在效率:剩余索取权分割模型——基于剩余控制权与权威排序的设计 被引量:1
7
作者 何应期 朱小燕 王玉峰 《财经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2-66,共5页
剩余控制权有转换为剩余索取权的动机。现实的剩余索取权分割与剩余控制权结构之间并不存在稳定的匹配关系,权威排序是影响剩余控制权转向剩余索取权的重要变量。据此构建剩余索取权分割模型,研究分配结构对有效剩余控制权与有效剩余索... 剩余控制权有转换为剩余索取权的动机。现实的剩余索取权分割与剩余控制权结构之间并不存在稳定的匹配关系,权威排序是影响剩余控制权转向剩余索取权的重要变量。据此构建剩余索取权分割模型,研究分配结构对有效剩余控制权与有效剩余索取权的影响。结果表明,若权威排序至少为三级,剩余索取权分割主体的趋利选择,倾向于减少有效剩余控制权与有效剩余索取权;以剩余控制权为基础的剩余索取权分割结构,存在未实现的潜在效率。调整分配结构,是"激发"潜在效率的可能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索取 剩余控制权 威排序 潜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偏离与企业效率 被引量:9
8
作者 刘大可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63-68,共6页
现代企业理论认为 ,企业效率最大化要求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对应。企业在追求效率最大化的过程中 ,必然会形成一条“两权”不断对应的轨迹。然而 ,从企业制度的变迁中发现 ,现实中的企业不仅没有向“两权”逐步对应的方向发展 ,反而出现... 现代企业理论认为 ,企业效率最大化要求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对应。企业在追求效率最大化的过程中 ,必然会形成一条“两权”不断对应的轨迹。然而 ,从企业制度的变迁中发现 ,现实中的企业不仅没有向“两权”逐步对应的方向发展 ,反而出现了“两权”逐步偏离的趋势。经理建立良好的市场声誉的必要性、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和人力资本价值的提高等因素的存在 ,决定了这种趋势有其合理的经济根源 ,从而证明了企业追求效率最大化并非必然要求“两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索取 控制权 企业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剩余控制权、剩余索取权配置结构与国有上市公司绩效关系实证研究——基于超额控制与非超额控制视角的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党兴华 王雷 《预测》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4-42,共9页
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是现代企业内部治理机制的核心问题。本文将公司治理中的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配置纳入终极控制人超额控制的分析框架,以深市A股市场的166家国有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对终极控股股东超额控制与非超额控制下,剩... 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是现代企业内部治理机制的核心问题。本文将公司治理中的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配置纳入终极控制人超额控制的分析框架,以深市A股市场的166家国有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对终极控股股东超额控制与非超额控制下,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配置结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到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研究结论。研究结果还表明,现金流权和控制权的偏离程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在技术(人力资本)密集型行业扩大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剩余控制权、剩余索取权分享比例有助于企业绩效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额控制 剩余控制权 剩余索取 公司绩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型人力资本分享企业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的制度安排 被引量:6
10
作者 袁建昌 《科学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87-89,116,共4页
技术型人力资本成为现代企业最重要、最稀缺、最难替代的生产要素之一,应该分享企业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根据技术型人力资本高增值性、高异质性、高专用性、高风险性的特征,设计出符合其分享剩余索取权的制度安排有技术入股制、贡... 技术型人力资本成为现代企业最重要、最稀缺、最难替代的生产要素之一,应该分享企业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根据技术型人力资本高增值性、高异质性、高专用性、高风险性的特征,设计出符合其分享剩余索取权的制度安排有技术入股制、贡献报酬制、股票期权制、有限合伙制和创业者股权制等。技术型人力资本可通过参与共同治理来有效实现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的匹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型人力资本 剩余索取 剩余控制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有企业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配置与约束机制选择 被引量:4
11
作者 梁光伟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46-48,共3页
本文首先从企业制度演变的历史,分析了企业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分配的发展变化。从古典式企业到现代企业,由于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分离,因而需要替代性约束机制对经营者进行约束并将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在所有者之间进行分配。然后对我国国... 本文首先从企业制度演变的历史,分析了企业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分配的发展变化。从古典式企业到现代企业,由于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分离,因而需要替代性约束机制对经营者进行约束并将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在所有者之间进行分配。然后对我国国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进行分析,由于“所有者缺位”,造成了国有企业的政府官员控制;放权让利的改革虽然使国有企业获得了一部分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但却导致了所谓的“内部人控制”,同时政府依然保持对企业的直接干预,形成“行政干预下的内部人控制”,使得国有企业效率低下。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从五个方面来完善我国国有企业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配置与约束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索取 控制权 约束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分配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清平 《湖北社会科学》 2002年第9期84-84,111,共2页
企业所有权是指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将二者相分离会导致产权残缺,现代公司的发展应是二者在更高层次上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 剩余索取 剩余控制权 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理层剩余控制权、剩余索取权与内部控制审计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丽蓉 黄瑶 《中国注册会计师》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88-94,共7页
在自愿性内部控制审计的背景下,上市公司是否开展内部控制审计主要取决于公司是否存在自发性需求。本文利用2009-2011年沪深主板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考察了管理层剩余控制权、剩余索取权与内部控制审计的相关性。研究表明:管理层享... 在自愿性内部控制审计的背景下,上市公司是否开展内部控制审计主要取决于公司是否存在自发性需求。本文利用2009-2011年沪深主板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考察了管理层剩余控制权、剩余索取权与内部控制审计的相关性。研究表明:管理层享有的剩余控制权数量与内部控制审计负相关;管理层享有的剩余索取权比例与内部控制审计正相关;管理层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的对称性与内部控制审计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控制权 剩余索取 内部控制审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配置与替代性约束机制的选择
14
作者 王合绪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1期10-13,共4页
关键词 剩余索取控制权 剩余控制权 约束机制 经营者 替代性 国有企业 企业治理结构 证券市场 经理人员 企业家才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控制权、剩余索取权配置与国企治理模式重构
15
作者 杨齐 《商业时代》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67-68,共2页
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国企治理结构的有效性直接影响企业的绩效。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配置是国企治理的核心问题。长期以来,国企的剩余控制权由管理层获得,导致了严重的内部人控制,通过控制权的适度分享与剩余索取权向人力资本... 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国企治理结构的有效性直接影响企业的绩效。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配置是国企治理的核心问题。长期以来,国企的剩余控制权由管理层获得,导致了严重的内部人控制,通过控制权的适度分享与剩余索取权向人力资本所有者适度配置,有利于优化国企治理结构,解决国企内部人控制问题,提高国企治理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企治理 控制权 剩余索取 监督 董事任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力资本剩余索取权及政策取向 被引量:14
16
作者 程承坪 魏明侠 《经济与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8-12,共5页
本文论述了企业人力资本所有者与资本所有者都应拥有剩余索取权,但人力资本所有者与资本所有者各拥有多少比例的剩余索取权或是否愿意持有这种权力,则取决于各方根据资源的专用性、稀缺性、风险偏好以及监督成本、抵押性等因素博奕的... 本文论述了企业人力资本所有者与资本所有者都应拥有剩余索取权,但人力资本所有者与资本所有者各拥有多少比例的剩余索取权或是否愿意持有这种权力,则取决于各方根据资源的专用性、稀缺性、风险偏好以及监督成本、抵押性等因素博奕的结果。同时探讨了现阶段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在分配机制上的政策取向,指出了存在的三个方面的误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力资本 剩余索取 政策取向 企业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剩余索取权:农民增收问题的起点 被引量:12
17
作者 陈洁 罗丹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0-44,共5页
纵观我国农民收入增加的过程可以看出 ,我国农民收入增加无非是由两个方面的原因引起的 ,一是潜在收入流的释放及新收入流的产生而使经济剩余总量增加 ,二是权利结构的改变即农民作为一个经济主体的剩余索取权的获得和增加。运用农民剩... 纵观我国农民收入增加的过程可以看出 ,我国农民收入增加无非是由两个方面的原因引起的 ,一是潜在收入流的释放及新收入流的产生而使经济剩余总量增加 ,二是权利结构的改变即农民作为一个经济主体的剩余索取权的获得和增加。运用农民剩余索取权这一概念不仅能够解释我国农民以往收入增加的有关原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索取 中国农民 农民收入 农村经济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份有限公司剩余索取权分配机制及其公理化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郑立群 夏庆 吴育华 《管理工程学报》 CSSCI 2004年第2期26-29,共4页
关于股份有限公司剩余索取权的分配问题,新古典产权学派和利益相关者学派均缺乏系统的研究。文中建立了股份有限公司剩余索取权分配的数学模型,分析了公司剩余索取权分配机制的不公平现状。基于公理化分配理论,对平均分配机制、基于合... 关于股份有限公司剩余索取权的分配问题,新古典产权学派和利益相关者学派均缺乏系统的研究。文中建立了股份有限公司剩余索取权分配的数学模型,分析了公司剩余索取权分配机制的不公平现状。基于公理化分配理论,对平均分配机制、基于合作对策的分配机制以及序列分配机制进行了公理化研究和比较,最后建立了两阶段剩余索取权分配模型,将Shapley Shubik公式和序列分配机制分别应用于第一和第二阶段剩余索取权的分配。分析表明,这种方式是公平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索取 公理化分配理论 两阶段分配 Shapley-Shubik公式 序列分配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企业的成长与剩余索取权的分配 被引量:6
19
作者 曾楚宏 林丹明 《浙江学刊》 CSSCI 2003年第1期150-154,共5页
剩余索取权如何分配是现代企业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最有效率的剩余索取权分配方式是随企业的成长而动态变化的 ,是企业契约签订各方相互博弈的结果。企业的成长过程中出现了三次有意义的剩余索取权的重新分配 ,形成了三种有效的剩... 剩余索取权如何分配是现代企业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最有效率的剩余索取权分配方式是随企业的成长而动态变化的 ,是企业契约签订各方相互博弈的结果。企业的成长过程中出现了三次有意义的剩余索取权的重新分配 ,形成了三种有效的剩余索取权分配方式。本文通过对企业成长过程中三次剩余索取权的重新分配进行探讨 ,试图对什么是最有效率的剩余索取权分配方式这一问题作全面的回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成长 剩余索取 效率 物质资本 人力资本 分配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剩余索取权与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激励约束问题 被引量:4
20
作者 张华 李汉光 刘小军 《现代管理科学》 2007年第4期85-87,共3页
文章首先在静态无风险的条件下,分析了人力资本所有者的个人期望效用必须大于他做劳动力所有者的个人期望效用,否则,就会导致人力资本供给的缺乏。采取剩余索取权的分配方式不是对人力资本所有者的优待,而只是一种激励约束方法。其次在... 文章首先在静态无风险的条件下,分析了人力资本所有者的个人期望效用必须大于他做劳动力所有者的个人期望效用,否则,就会导致人力资本供给的缺乏。采取剩余索取权的分配方式不是对人力资本所有者的优待,而只是一种激励约束方法。其次在动态无风险的条件下,分析了对人力资本所有者激励约束可能存在的声誉效应与棘轮效应,得出了对于人力资本所有者永远固定其收益数量或收益比例才可能不会出现声誉效应与棘轮效应的结论。最后在动态存在风险的条件下,分析了物质资本的风险抵押作用以及人力资本的投资风险,并认为人力资本所有者与物质资本所有者按博弈力量分享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是解决人力资本所有者激励约束问题的最优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期望效用 剩余索取 声誉效应 棘轮效应 博弈力量 激励约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