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服务剧场理论的民族节庆活动真实性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柏豪 蔡礼彬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3期121-128,共8页
真实性是当下旅游研究中一个热点话题,而且在学界对民族节庆的开发研究过程中,真实性也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本文以服务剧场理论为理论基础,结合节庆活动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构建节庆活动真实性的要素研究框架,从东道主、游... 真实性是当下旅游研究中一个热点话题,而且在学界对民族节庆的开发研究过程中,真实性也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本文以服务剧场理论为理论基础,结合节庆活动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构建节庆活动真实性的要素研究框架,从东道主、游客、空间、文化四个维度探讨民族节庆活动的真实性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务剧场理论 民族节庆 真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服务剧场理论与实验教学质量的改善 被引量:2
2
作者 郭嘉莉 何会文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2001年第5期95-99,共5页
服务经济的迅猛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一场服务研究热潮.以剖析和改善服务质量为目标的服务剧场理论,是这场研究热潮中的重要成果之一.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质量的改善应多点着墨.将服务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运用于... 服务经济的迅猛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一场服务研究热潮.以剖析和改善服务质量为目标的服务剧场理论,是这场研究热潮中的重要成果之一.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质量的改善应多点着墨.将服务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运用于教育这一历史悠久的服务行业,不失为一可行之举.本文尝试性地将服务剧场理论与实验教学相结合,试图以服务剧场理论来剖析实验教学质量的改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教学 服务剧场理论 教学质量 高等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剧场理论的“送戏下乡”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重塑路径 被引量:8
3
作者 孙浩 李淑蕾 《学习论坛》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5-62,共8页
随着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民对“送戏下乡”类公共文化服务消费的质量诉求更多。剧场理论以剧场演出的观念阐释服务接触过程,将服务过程中的场景、演员、观众和表演四个关键要素有机整合到场景空间中。从场景链接、技术支撑、主观... 随着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民对“送戏下乡”类公共文化服务消费的质量诉求更多。剧场理论以剧场演出的观念阐释服务接触过程,将服务过程中的场景、演员、观众和表演四个关键要素有机整合到场景空间中。从场景链接、技术支撑、主观感知、互动体验等角度来看,剧场服务与“送戏下乡”文化服务质量之间具有内在关联性。“送戏下乡”公共文化服务消费的体验性、空间性特征决定了其服务质量可从增强场景前后场一体化和设备完备度、唱戏人服务能力匹配度、送戏人服务供给协同度、看戏人服务需求偏好表达度和文化服务表演互动参与度五个路径予以重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送戏下乡 剧场理论 服务质量 重塑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百年来宋元戏曲本体与生成的反思 被引量:3
4
作者 陈建森 莫嘉丽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6-65,共10页
本文对学界近百年来关于宋元戏曲本体与生成的研究成果进行反思,指出宋元戏曲"是什么"?"如何演"?"何以如此演"?这既是王国维《宋元戏曲史》留下的"戏曲史难题",亦是戏曲学界一直追问然至今在... 本文对学界近百年来关于宋元戏曲本体与生成的研究成果进行反思,指出宋元戏曲"是什么"?"如何演"?"何以如此演"?这既是王国维《宋元戏曲史》留下的"戏曲史难题",亦是戏曲学界一直追问然至今在研究的逻辑起点上就陷入概念的模糊不清乃至误解的学术问题。究其原因有三:一是认为王国维的"戏曲"是指"剧本"、"曲本"、"文章";二是套用西方戏剧理念统括中国的戏剧和戏曲,导致中国戏曲史研究中"戏剧"和"戏曲"不分,进而将"我国戏剧"的"形成"视为"我国戏曲"的"形成",乃至演生出尴尬的"戏剧戏曲学";三是前修时贤大体上沿着王国维"代言体""必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一故事"的致思去探讨宋元南戏北剧的形成,然诸贤均将戏曲视为由多种元素构成的综合性艺术成品,集中于戏曲诸种元素如何"合"的剖析,而不是将戏曲视为"活"在剧场的无"墙"之戏来探究。学界以往恰恰是运用文献考据的、静态的、适合平面研究的方法去研究鲜活的、动态的、立体的、"存在"于剧场的戏曲。这正是近百年来戏曲研究所面临的学术困境。本文认为,应将宋元戏曲"还原"于剧场展开"存在"之思:紧紧围绕戏曲演述者"如何演"这一核心,探究剧作家、演员、行当、剧中人、观众之间"视界"交融与"文本"会通以及共生的关系,解读各种"文本"的语义、功能及其言说方式,在"剧场交流语境"中领悟和揭示"谁正在演"、"戏曲如何演"、"戏曲何以如此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史难题” 本体与生成 反思 剧场交流语境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布莱希特抑或什克洛夫斯基?——论西西《肥土镇灰阑记》中的双重视角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历君 《现代中文学刊》 2012年第2期58-63,共6页
1986年底,正值布莱希特逝世三十周年,香港的布莱希特热也达至高潮。该年12月9日,"第七届国际布莱希特研讨会"和"国际布莱希特戏剧节",均在香港隆重揭幕。其中,由市政局、香港艺术中心和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合办的&... 1986年底,正值布莱希特逝世三十周年,香港的布莱希特热也达至高潮。该年12月9日,"第七届国际布莱希特研讨会"和"国际布莱希特戏剧节",均在香港隆重揭幕。其中,由市政局、香港艺术中心和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合办的"国际布莱希特戏剧节",邀请了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与陈颙导演,来港演出布莱希特的名作《高加索灰阑记》。同年同月,西西写成了她的《肥土镇灰阑记》。虽然根据现已出版的文字资料,我们无法证明这次演出与西西的《肥土镇灰阑记》有任何关系,但有趣的是,在《肥土镇灰阑记》中,布莱希特的影子却无处不在。为要深入梳理《肥土镇灰阑记》与布莱希特戏剧理论之间的关系,本文尝试借助帕维在《关于舞台的翻译问题》中阐述的剧场翻译理论,对《肥土镇灰阑记》作细致的释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西 布莱希特 什克洛夫斯基 陌生化理论 剧场翻译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