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抗扰控制在前轮主动转向控制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1
作者 李一染 陈慧 高博麟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88-391,372,共5页
为进一步提高前轮主动转向的性能,采用自抗扰控制算法来实现前轮主动转向控制。在对车辆动力学方程进行规范化的基础上,设计了二阶自抗扰控制算法。在双移线工况和对开路面加速工况下,对该算法的控制效果进行了硬件在环的仿真试验研究... 为进一步提高前轮主动转向的性能,采用自抗扰控制算法来实现前轮主动转向控制。在对车辆动力学方程进行规范化的基础上,设计了二阶自抗扰控制算法。在双移线工况和对开路面加速工况下,对该算法的控制效果进行了硬件在环的仿真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自抗扰控制算法能够有效地实现前轮主动转向控制,控制效果优于PID控制,具有更高的抗扰动能力和路径保持能力;同时算法简单,容易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 前轮主动转向控制 自抗扰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参数不确定性的汽车前轮主动转向输出反馈鲁棒控制 被引量:7
2
作者 王金湘 代蒙蒙 陈南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76-482,共7页
提出基于静态输出反馈的前轮主动转向(AFS)鲁棒控制器,以提高汽车横摆角速度跟踪性能和横向稳定性.在控制器设计中考虑了车速和轮胎侧偏刚度的不确定性,其中车速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并且可测,采用多胞型模型来描述车速的不确定性.利用多目... 提出基于静态输出反馈的前轮主动转向(AFS)鲁棒控制器,以提高汽车横摆角速度跟踪性能和横向稳定性.在控制器设计中考虑了车速和轮胎侧偏刚度的不确定性,其中车速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并且可测,采用多胞型模型来描述车速的不确定性.利用多目标优化与输出反馈鲁棒控制方法,同时提高汽车横摆角速度跟踪性能和横向稳定性.在Matlab/Simulink和Car Sim联合仿真环境中,对紧急转弯和双移线2种典型操纵工况下的控制器进行仿真试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控制器能够显著改善汽车的横向操纵性能和稳定性,降低驾驶员的工作负荷,且控制器对汽车模型参数的不确定性具有很好的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 前轮主动转向 输出反馈 鲁棒控制 参数不确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货汽车抗侧倾前轮主动转向的混合保性能控制
3
作者 丁飞 韩旭 +1 位作者 文桂林 张志勇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5-69,共5页
通过灵敏度分析,揭示了诸物理参数对4自由度侧倾横摆线性载货汽车模型特征值的影响,从而得到对系统特征值影响最大的参数变量。运用线性矩阵不等式理论求得混合保性能控制器增益,建立了考虑不确定参数的混合H2/H∞保性能PI控制前轮主动... 通过灵敏度分析,揭示了诸物理参数对4自由度侧倾横摆线性载货汽车模型特征值的影响,从而得到对系统特征值影响最大的参数变量。运用线性矩阵不等式理论求得混合保性能控制器增益,建立了考虑不确定参数的混合H2/H∞保性能PI控制前轮主动转向模型。通过对控制前后名义参数和随机参数摄动下不确定模型的仿真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鲁棒性及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轮主动转向 抗侧倾 混合H2/H∞保性能控制 灵敏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轮主动转向系统设计 被引量:2
4
作者 孙宣峰 赵景波 《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1-92,94,共3页
建立了主动前轮转向系统的模型,给出了双行星齿轮机构的运动方程,提出了具体的系统结构。设计了主动前轮转向系统的H∞鲁棒控制器,并考虑在不同的车速以及路面情况下,对大侧向风干扰和双车道变换工况进行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主动前... 建立了主动前轮转向系统的模型,给出了双行星齿轮机构的运动方程,提出了具体的系统结构。设计了主动前轮转向系统的H∞鲁棒控制器,并考虑在不同的车速以及路面情况下,对大侧向风干扰和双车道变换工况进行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主动前轮转向系统能够有效地改善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前轮转向 双行星齿轮 H∞鲁棒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主动前轮转向与差动助力转向的车辆转向协调控制研究
5
作者 王健龙 张传伟 +1 位作者 党蒙 常波 《机械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51-1464,共14页
针对现有分布式驱动电动车转向/驱动协调控制过程中不能同时实现快速响应驾驶员操作指令和保证驾驶员具有良好的操纵稳定性问题,本文提出一种融合主动前轮转向(AFS)与差动助力转向(DDAS)的车辆转向协调控制策略。首先,通过分析AFS/DDAS... 针对现有分布式驱动电动车转向/驱动协调控制过程中不能同时实现快速响应驾驶员操作指令和保证驾驶员具有良好的操纵稳定性问题,本文提出一种融合主动前轮转向(AFS)与差动助力转向(DDAS)的车辆转向协调控制策略。首先,通过分析AFS/DDAS系统间的耦合冗余问题,制定基于操纵性改善模块的协调控制策略。在此基础上制定基于车辆稳定性的分布式驱动电动车转向协调控制策略。其次,搭建MATLAB/Simulink和Carsim联合仿真平台,在方向盘角阶跃工况、双移线工况和蛇形工况下进行仿真验证。最后,搭建实车试验平台。在所搭建的PIX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平台上进行双移线工况和蛇形工况下的实车试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融合AFS与DDAS转向协调控制策略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实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汽车 分布式驱动 主动前轮转向 差动助力转向 协调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前轮转向控制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6
6
作者 李强 施国标 +1 位作者 林逸 赵万忠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629-633,共5页
主动前轮转向系统提供的独立于驾驶员的转向干预可以提高车辆的操纵稳定性。文中介绍了横摆角速度反馈和横摆角速度与侧偏角联合反馈的稳定性控制算法;阐述了主动前轮转向系统分别与几种动力学控制系统实行集成控制的方法。最后在结论... 主动前轮转向系统提供的独立于驾驶员的转向干预可以提高车辆的操纵稳定性。文中介绍了横摆角速度反馈和横摆角速度与侧偏角联合反馈的稳定性控制算法;阐述了主动前轮转向系统分别与几种动力学控制系统实行集成控制的方法。最后在结论中指出底盘一体化控制将是主动转向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前轮转向 稳定性控制 反馈控制 集成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前轮转向对车辆操纵稳定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3
7
作者 余卓平 赵治国 陈慧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652-657,共6页
建立了车辆横向动力学模型,在相平面上考察了车速、路面附着系数及前轮转角等对车辆横向稳定域的影响,提出了主动前轮转向控制系统的目标及结构,设计了横摆角速度H∞反馈和前馈控制器并进行综合。通过计算机模拟,考察了反馈控制对车辆... 建立了车辆横向动力学模型,在相平面上考察了车速、路面附着系数及前轮转角等对车辆横向稳定域的影响,提出了主动前轮转向控制系统的目标及结构,设计了横摆角速度H∞反馈和前馈控制器并进行综合。通过计算机模拟,考察了反馈控制对车辆横向稳定域的影响及H∞主动前轮转向控制器在蛇行闭环操纵工况下的性能,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控制器大大提高了车辆横向稳定性能,并对侧向风干扰、车速、路面附着系数及前后轮转弯刚度等参数变化具有极强的鲁棒性,从而最终改善了车辆操纵稳定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向动力学 稳定域 主动前轮转向 H∞鲁棒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限工况下主动前轮转向汽车稳定性控制 被引量:35
8
作者 李绍松 郭孔辉 +3 位作者 仇韬 陈虹 王国栋 崔高健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91-198,共8页
轮胎对汽车稳定性有重要影响,研究和利用轮胎的非线性特性有助于扩展汽车的稳定域。本文基于非线性轮胎模型,提出一种改进型线性时变模型预测控制(LTV-MPC)方法。该方法能扩展主动前轮转向汽车的稳定范围,提高极限工况下主动前轮转向汽... 轮胎对汽车稳定性有重要影响,研究和利用轮胎的非线性特性有助于扩展汽车的稳定域。本文基于非线性轮胎模型,提出一种改进型线性时变模型预测控制(LTV-MPC)方法。该方法能扩展主动前轮转向汽车的稳定范围,提高极限工况下主动前轮转向汽车的稳定性。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比传统的LTV-MPC方法具有更好的稳定性控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动力学 稳定性控制 主动前轮转向 模型预测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车主动前轮转向和防抱死制动协调控制 被引量:8
9
作者 王其东 王霞 +1 位作者 陈无畏 秦炜华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4,18,共5页
针对汽车转向制动工况提出了一种主动前轮转向和防抱死制动系统的协调控制方法。分别设计了转向控制器和制动系统控制器,在分层协调控制思想的基础上建立了上层协调控制器,对两个系统进行协调控制。仿真结果表明:采用此控制策略对主动... 针对汽车转向制动工况提出了一种主动前轮转向和防抱死制动系统的协调控制方法。分别设计了转向控制器和制动系统控制器,在分层协调控制思想的基础上建立了上层协调控制器,对两个系统进行协调控制。仿真结果表明:采用此控制策略对主动前轮转向和防抱死制动系统进行控制,能够改善车辆的操纵稳定性和制动性能:车身横摆角速度均方根值由0.0461rad/s降为0.0382rad/s,车身横向加速度均方根值由0.9352m/s2降为0.7886m/s2,制动距离由23.9845m减小为23.1092m,前轮滑移率均方根值由0.1968增为0.1975,后轮滑移率均方根值由0.1965增为0.198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 主动前轮转向 防抱死制动系统 协调控制 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侧向风干扰下的汽车主动前轮转向最优控制 被引量:8
10
作者 丁能根 康乐 +1 位作者 王健 余贵珍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61-165,173,共6页
侧向风对汽车行驶操纵稳定性有重要影响.通过分析侧向风干扰下车辆稳定性,提出基于主动前轮转向(active front wheel steering,AFS)的控制策略.AFS控制器采用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算法,以实现横摆角速度和质心侧偏角目标值跟踪.为了评价... 侧向风对汽车行驶操纵稳定性有重要影响.通过分析侧向风干扰下车辆稳定性,提出基于主动前轮转向(active front wheel steering,AFS)的控制策略.AFS控制器采用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算法,以实现横摆角速度和质心侧偏角目标值跟踪.为了评价控制算法,基于MATLAB/Simulink和CarSim协同仿真环境建立整车动力学模型、单点预瞄驾驶员模型、控制器模型、道路和侧向风模型.仿真结果表明,AFS可有效提高车辆在侧向风干扰下的操纵稳定性,且控制算法对车速和路面附着系数具有良好的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向风 主动前轮转向 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理想变传动比的主动前轮转向滑模控制 被引量:7
11
作者 李旭 史晓华 +2 位作者 李瑞川 王建春 马勇 《汽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7-52,共6页
针对主动前轮转向系统,以提高车辆的转向性能为目标,建立七自由度车辆模型、Dugoff轮胎模型,确定基于固定横摆角速度增益的理想变传动比规律,并提出基于此规律的主动前轮转向附加转角滑模控制策略。利用Simulink搭建仿真平台,对提出的... 针对主动前轮转向系统,以提高车辆的转向性能为目标,建立七自由度车辆模型、Dugoff轮胎模型,确定基于固定横摆角速度增益的理想变传动比规律,并提出基于此规律的主动前轮转向附加转角滑模控制策略。利用Simulink搭建仿真平台,对提出的策略进行了验证,仿真结果表明,与普通变传动比相比,基于理想变传动比规律的主动前轮转向系统滑模控制策略有利于车辆获得更为理想的转向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前轮转向 理想变传动比 附加转角 滑模控制 转向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参数不确定的主动前轮转向鲁棒性控制 被引量:8
12
作者 陈德玲 殷承良 张建武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329-1333,共5页
设计了一种主动前轮转向的鲁棒性控制.考虑外部干扰和系统的不确定性,采用鲁棒线性二次型调节器(RLQR)对车辆稳定性进行优化控制,提高系统鲁棒性.多种情况下的非线性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主动前轮转向鲁棒控制具有较好的控制特性,并能... 设计了一种主动前轮转向的鲁棒性控制.考虑外部干扰和系统的不确定性,采用鲁棒线性二次型调节器(RLQR)对车辆稳定性进行优化控制,提高系统鲁棒性.多种情况下的非线性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主动前轮转向鲁棒控制具有较好的控制特性,并能有效提高车辆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前轮转向 鲁棒线性二次型调节器 横摆角速度 侧偏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SO与NTSM的汽车主动前轮转向控制 被引量:15
13
作者 桑楠 魏民祥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21-527,共7页
提出基于扩张状态观测器(Extended state observer,ESO)与非奇异终端滑模(Nonsingular terminal sliding mode,NTSM)的车辆主动前轮转向控制。首先建立二自由度车辆模型计算车辆理想参考横摆角速度。其次以二自由度模型为基础设计扩张... 提出基于扩张状态观测器(Extended state observer,ESO)与非奇异终端滑模(Nonsingular terminal sliding mode,NTSM)的车辆主动前轮转向控制。首先建立二自由度车辆模型计算车辆理想参考横摆角速度。其次以二自由度模型为基础设计扩张状态观测器与非奇异终端滑模控制器,扩张状态观测器能估计车辆状态与扰动,非奇异终端滑模控制器能对扰动进行补偿并输出控制量。最后在Matlab/Simlink中建立了扩张状态观测器与非奇异终端滑模控制器,采用CarSim非线性车辆模型进行仿真试验,研究了NTSM与PID控制器的闭环控制性能以及鲁棒性,并对两种控制器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非奇异终端滑模控制的车主动前轮转向系统能有效改善车辆的操纵稳定性,控制器具有强抗干扰能力、良好的路径跟踪性能和鲁棒性,且优于PID控制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前轮转向 扩张状态观测器 终端滑模控制 操纵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状态观测器的主动前轮转向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陈德玲 殷承良 陈俐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4期3019-3023,共5页
应用拉格朗日方程建立汽车主动前轮转向的动力学模型,并以转向盘转角、横摆角速度和侧偏角为优化目标,设计线性二次型调节器(LQR)。调节器中,通过横摆角速度和侧偏角的共同反馈控制助力电机的转角。由于质心侧偏角信号难以直接测量,设... 应用拉格朗日方程建立汽车主动前轮转向的动力学模型,并以转向盘转角、横摆角速度和侧偏角为优化目标,设计线性二次型调节器(LQR)。调节器中,通过横摆角速度和侧偏角的共同反馈控制助力电机的转角。由于质心侧偏角信号难以直接测量,设计了状态观测器对该信号进行估计。通过MATLAB进行仿真计算,结果表明,LQR优化控制能有效地改善整车的转向特性,提高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前轮转向(AFS) 状态观测器 线性二次型调节器(LQR) 操纵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前轮转向系统改进型变传动比曲线设计 被引量:6
15
作者 周兵 范璐 吕绪宁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0期2813-2818,共6页
为提高低附着系数路面下的车辆操纵稳定性,基于拟合变传动比曲线,采用模糊推理方法,设计了自适应改进型变传动比曲线,把可变传动比功能拓展至稳定性控制层面。在MATLAB/Simulink中的仿真分析验证了所设计的改进型变传动比曲线的有效性... 为提高低附着系数路面下的车辆操纵稳定性,基于拟合变传动比曲线,采用模糊推理方法,设计了自适应改进型变传动比曲线,把可变传动比功能拓展至稳定性控制层面。在MATLAB/Simulink中的仿真分析验证了所设计的改进型变传动比曲线的有效性。当在线估算的路面附着系数减小时,车辆系统的增益也相应减小,从而使车辆理想横摆角速度响应也减小,提高了车辆在低附着路面行驶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工程 主动前轮转向 变传动比曲线 附着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车主动前轮转向的自抗扰控制器设计 被引量:5
16
作者 桑楠 魏民祥 白玉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67-772,共6页
传统转向系统对驾驶员误操作不能予以纠正,在驾驶过程中驾驶员需不断修正方向以消除外界或内部对车辆的扰动;主动前轮转向系统产生独立于驾驶员的附加前轮转角,改变车辆的横向受力状态克服传统转向系统不足。提出采用自抗扰技术的汽车... 传统转向系统对驾驶员误操作不能予以纠正,在驾驶过程中驾驶员需不断修正方向以消除外界或内部对车辆的扰动;主动前轮转向系统产生独立于驾驶员的附加前轮转角,改变车辆的横向受力状态克服传统转向系统不足。提出采用自抗扰技术的汽车主动前轮转向系统,根据系统的输入和输出动态跟踪理想参考横摆角速度,使车辆在横摆角速度安全裕度内运行。在MATLAB中实现了自抗扰控制器算法,控制CarSim车辆模型进行直线行驶抗扰试验和双移线试验,研究了自抗扰控制转向系统的抗扰动性能、路径跟踪性能以及对参数变化的鲁棒性,并与PID控制试验结果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自抗扰控制的主动前轮转向系统改善了车辆操纵稳定性,具有抗干扰能力强、路径跟踪性能良好和鲁棒性强等优点,且各项性能优于PID控制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抗扰技术 主动前轮转向 自抗扰控制器 车辆 操纵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车主动前轮转向与直接横摆力矩协调控制 被引量:8
17
作者 桑楠 刘润乔 赵万忠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55-661,共7页
为充分利用路面的纵横向附着力,改善车辆的操纵稳定性,提出基于自抗扰解耦技术的主动前轮转向(AFS)与直接横摆力矩(DYC)集成控制方法。基于仿真实验确定发生侧滑时的车辆前轮转向临界角,并用来划分AFS与DYC各自的工作区域。对AFS与DYC... 为充分利用路面的纵横向附着力,改善车辆的操纵稳定性,提出基于自抗扰解耦技术的主动前轮转向(AFS)与直接横摆力矩(DYC)集成控制方法。基于仿真实验确定发生侧滑时的车辆前轮转向临界角,并用来划分AFS与DYC各自的工作区域。对AFS与DYC的控制进行加权,使AFS控制的退出与DYC控制的介入渐变进行。基于线性二自由度车辆模型设计了AFS与DYC的自抗扰(ADR)集成控制器。在CarSim中建立车辆模型,由Simulink的控制模型进行控制,进行了高低附着路面的双移线实验。AFS与DYC集成控制相对于AFS、DYC分别单独作用,在高附着路面,其横摆角速度最大值分别下降20%和11.8%,质心侧偏角最大值分别下降28.1%和17.9%,侧向加速度最大值分别下降26.1%和20.7%;在低附着路面,其横摆角速度最大值分别下降14.5%和13.3%,质心侧偏角最大值分别下降6.7%和1.4%,侧向加速度最大值分别下降9.7%和3.5%。实验结果表明,该文协调控制策略及集成控制方法能够提高车辆在高低附着路面行驶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 主动前轮转向 直接横摆力矩 线性二自由度模型 自抗扰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辆主动前轮转向与主动悬架的自抗扰控制方法 被引量:10
18
作者 桑楠 魏民祥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65-172,185,共9页
为实现主动前轮转向系统与主动悬架系统的集成及解耦控制,该文采用自抗扰方法对两个子系统进行集成控制,设计了主动前轮转向和主动悬架的自抗扰控制器,并进行了路面扰动输入下的双移线试验。研究了车辆的路径跟踪性能、转向路感、转向... 为实现主动前轮转向系统与主动悬架系统的集成及解耦控制,该文采用自抗扰方法对两个子系统进行集成控制,设计了主动前轮转向和主动悬架的自抗扰控制器,并进行了路面扰动输入下的双移线试验。研究了车辆的路径跟踪性能、转向路感、转向灵敏度和舒适性,对比分析了无控制、主动转向单独控制和主动悬架单独控制系统集成的控制特性。结果表明,自抗扰集成控制的主动前轮转向与主动悬架能同时改善转向性能指标和舒适性能指标,提高了车辆操纵稳定性和乘坐舒适性。自抗扰控制器设计无需精确数学模型,干扰抑制也无需扰动模型,控制方法简单,鲁棒性好,易实现转向、悬架及各悬架间的解耦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抗扰控制 主动前轮转向 主动悬架系统 转向路感 转向灵敏度 乘坐舒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前轮转向和直接横摆力矩集成控制 被引量:8
19
作者 周兵 刘阳毅 +3 位作者 吴晓建 柴天 曾勇强 潘倩兮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330-2339,共10页
针对车辆操稳性控制中功能耦合的主动前轮转向(AFS)与直接横摆力矩控制(DYC)的任务协调问题,提出优化相平面法进行稳定区域划分.基于所提方法建立轮胎侧向力特性协调准则,实现纵横向动力学系统操稳性集成控制.以前、后轮侧偏角及两者之... 针对车辆操稳性控制中功能耦合的主动前轮转向(AFS)与直接横摆力矩控制(DYC)的任务协调问题,提出优化相平面法进行稳定区域划分.基于所提方法建立轮胎侧向力特性协调准则,实现纵横向动力学系统操稳性集成控制.以前、后轮侧偏角及两者之差作为车辆横向稳定的表征量,结合轮胎侧向力特性划分车辆横向状态为稳定、临界稳定和失稳状态区间.建立AFS与DYC的协调准则.考虑控制算法面向实际应用时状态量的获取问题,建立基于超螺旋算法的状态观测器估计车辆前后轮侧偏角.分别设计基于自适应超螺旋高阶滑模算法的AFS和DYC控制器,在消除控制器抖振和避免频繁切换的基础上完成稳定性控制.试验结果表明,所提协调准则和控制算法对协调AFS和DYC有积极作用,且操稳性控制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平面法 介入准则 高阶滑模控制 集成控制 主动前轮转向(AFS) 直接横摆力矩控制(DY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前轮转向车辆操纵稳定性的仿真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杨舒涵 王春燕 赵万忠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2015年第1期16-22,26,共8页
在建立主动前轮转向系统模型和整车模型的基础上,针对不同路面附着系数,分别考虑汽车有无主动转向、有无主动转向干预的情况,对整车在不同车速以及不同方向盘转角输入情况下进行阶跃响应及单移线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阶跃输入时,在... 在建立主动前轮转向系统模型和整车模型的基础上,针对不同路面附着系数,分别考虑汽车有无主动转向、有无主动转向干预的情况,对整车在不同车速以及不同方向盘转角输入情况下进行阶跃响应及单移线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阶跃输入时,在不同路面附着系数及方向盘转角下,汽车在低速转向时横摆角速度、质心侧偏角增大,转向更加灵敏,在高速时横摆角速度、质心侧偏角变小,转向更稳定、更安全;单移线运动时,在高路面附着系数以及小方向盘转角下,汽车在低速变道时因主动转向干预方向盘实际转角增大,变道更加灵敏、迅速,在高速变道时因主动转向干预方向盘实际转角变小,变道更稳定、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工程 主动前轮转向 操纵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