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后颈椎椎旁肌退变对临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博文 张杨 +3 位作者 杨科荣 段寒 周嘉辉 谭洪宇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2年第4期622-626,共5页
目的探讨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ACDF)术对术后椎旁肌肉的影响以及ACDF术后椎旁肌肉的改变是否会影响术后临床症状。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接受ACDF术的50例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作为手术组... 目的探讨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ACDF)术对术后椎旁肌肉的影响以及ACDF术后椎旁肌肉的改变是否会影响术后临床症状。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接受ACDF术的50例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作为手术组,选取同期在医院体检中心接受颈椎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的8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组,测量相应平面肌肉及脂肪T2加权像上的横截面并计算脂肪与肌肉面积之比。比较健康组和手术组患者脂肪与肌肉面积比,比较手术组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脂肪与肌肉面积比。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疼痛程度,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估患者残疾程度,采用改良颈椎日本骨科协会评分(mJOA)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比较脂肪与肌肉面积比与VAS、NDI、mJOA评分的关系。结果健康组人群脂肪与肌肉面积比中位数为0.44(0.33,0.66),手术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脂肪与肌肉面积比中位数分别为0.66(0.56,1.21)和0.77(0.58,1.28)。健康组和手术组脂肪与肌肉面积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脂肪与肌肉面积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功能评分和影像学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NDI、VAS评分分别与术前和末次随访的脂肪与肌肉面积比呈正相关(P<0.05)。未发现mJOA评分和脂肪与肌肉面积比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ACDF手术可能与单节段CSM患者术后颈部肌肉退变有关,患者术后疼痛程度与相应节段椎旁肌肉的退变程度呈正相关,椎旁肌肉加权像上的横截面越小,其颈部疼痛症状越重,但与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 旁肌退变 磁共振成像参数 脊髓型 视觉模拟评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动脉型颈椎病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的疗效分析
2
作者 艾义翔 刘俭涛 +7 位作者 郝定均 龚禧 朱以涵 李幸橼 张熙伟 王考 孙佳俊 张淑媛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7期670-675,共6页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CSA)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42例CSA患者的临...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CSA)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42例CSA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5例,女17例;年龄30~74(53.9±11.0)岁。单节段病变18例,2个节段病变17例,3个节段病变7例。分别在术前和术后6个月时采用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听力及平衡委员会评分(Committee on Hearing and Equilibrium,CHE)、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和颈椎曲度Cobb角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4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0(14.0±5.2)个月;手术时间95~220(160.38±36.77)min,术中出血量30~85(53.60±18.98)ml。2例术后出现轻度吞咽困难,给予雾化吸入等对症处理后均好转。CHE评分由术前(4.05±0.96)分降低至术后6个月的(2.40±0.70)分(t=12.97,P<0.05)。术后6个月38例眩晕改善,改善率90.5%。NDI评分的由术前的(34.43±8.04)分降低至术后6个月的(20.76±3.91)分(t=11.83,P<0.05)。颈椎曲度Cobb角由术前的(8.04±6.70)°提高至术后6个月的(12.42±5.23)°(t=-15.96,P<0.05)。结论:ACDF术式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突出,手术通过解除骨性压迫,重建颈椎曲度,可快速缓解患者的发作性眩晕症状。但需要严格把握手术指征,明确患者眩晕原因,对保守治疗无效的CSA患者,ACDF手术可推荐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型 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 性眩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间盘切除+前路脊柱植骨融合术编码的探讨 被引量:2
3
作者 江惠婷 申放 《现代医院》 2012年第11期142-144,共3页
目的探讨颈椎间盘切除+前路脊柱植骨融合术的ICD编码。方法以ICD-9-CM-32008版为工具书,仔细阅读病案,根据手术分类编码原则进行准确编码。结果手术操作术式和路径及所用器械或材料不同,手术操作分类的编码亦不同。结论编码员必须认真... 目的探讨颈椎间盘切除+前路脊柱植骨融合术的ICD编码。方法以ICD-9-CM-32008版为工具书,仔细阅读病案,根据手术分类编码原则进行准确编码。结果手术操作术式和路径及所用器械或材料不同,手术操作分类的编码亦不同。结论编码员必须认真阅读病案及手术记录,提高医学知识和国际疾病分类专业技能,这是准确进行编码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切除 前路脊柱融合术 植骨术ICD-9-CM-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微镜下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2
4
作者 王君豪 娄朝晖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0年第8期1366-1368,共3页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ACDF)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并与传统开放式ACDF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7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显...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ACDF)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并与传统开放式ACDF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7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显微镜下ACDF组(A组,42例)和传统开放式ACDF组(B组,36例)。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天数、视觉模拟(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及神经功能改善率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JOA评分、VAS评分和神经功能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3、12个月JOA评分高于术前,VAS评分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对脊髓型颈椎病均有良好疗效,术后患者脊髓神经功能恢复较为满意,但显微镜下ACDF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具有术中出血少,术后引流量少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 显微镜 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型颈椎病应用显微镜辅助下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治疗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1
5
作者 岳学智 《华夏医学》 CAS 2021年第5期82-85,共4页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应用显微镜辅助下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将6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1例。两组均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治疗,对照组不采用显微镜辅助治疗,研究组采用显...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应用显微镜辅助下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将6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1例。两组均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治疗,对照组不采用显微镜辅助治疗,研究组采用显微镜辅助治疗。比较两组疼痛、颈椎功能障碍改善情况,以及相关手术指标、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VAS和ND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手术用时较对照组短,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均较对照组少(P<0.05);两组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显微镜辅助下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有利于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 显微镜 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后复发性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33
6
作者 姜宇 袁磊 +7 位作者 郭昭庆 李危石 陈仲强 齐强 曾岩 孙垂国 钟沃权 孙卓然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1-46,共6页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后复发性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临床疗...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后复发性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2018年12月46例PELD术后复发性单节段LDH行TLIF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初次行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镜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PETD)31例(PETD组),初次行经椎板间入路经皮内镜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15例(PEID组)。观察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围术期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水平、围术期并发症和随访情况等。结果PETD组翻修术中出血量(239.7±91.8)ml,PEID组(235.3±47.9)ml;PETD组翻修术后引流量(483.4±248.0)ml,PEID组(342.7±99.0)ml。翻修手术时5例发生脑脊液漏,均发生在PETD组。PETD组7例(22.6%)术后出现一过性神经功能加重,PEID组仅2例(13.3%)。46例术后随访(34.8±9.2)月,末次随访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症状复发和再次翻修手术,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29分法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均P=0.000),PEID、PETD组改良MacNab疗效评定优良率分别为93.3%(14/15)、93.5%(29/31)。结论TLIF治疗PELD术后复发性单节段LDH疗效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 孔腰融合术 孔入路经皮内镜椎间盘切除 入路经皮内镜椎间盘切除 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 翻修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前路减压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被引量:21
7
作者 金成春 鲍广全 徐宏光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6期64-66,共3页
目的对比分析颈前路减压椎间融合器(cage)植骨融合术与自体髂骨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73例,随机分为cage融合组35例和植骨融合组38例。分别行颈前路减压cage... 目的对比分析颈前路减压椎间融合器(cage)植骨融合术与自体髂骨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73例,随机分为cage融合组35例和植骨融合组38例。分别行颈前路减压cage植骨融合术及颈前路减压自体髂骨块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治疗。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植骨融合情况,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8个月日本颈椎矫形外科学会评分(颈椎JOA评分)、椎间高度、颈椎曲度。结果 cage融合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一过性咽部不适、供骨区疼痛发生率均低于植骨融合组(P均<0.05)。两组植骨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组术前比较,两组术后1周及18个月颈椎JOA评分、椎间高度、颈椎曲度均升高(P均<0.05),而两组术后1周及18个月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颈前路减压cage植骨融合术与自体髂骨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近期及远期效果均较好,但cage植骨融合术手术操作更简单、安全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 单一节段 前路减压 融合 植骨融合术 自体髂骨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经皮内镜与前路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被引量:7
8
作者 唐晓东 王瑞博 +2 位作者 吕柏康 张长江 闫鹏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3年第2期174-180,共7页
目的:探讨后路经皮内镜髓核摘除术(posterior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discectomy,PPECD)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7年12月至2020年10月外科治疗的56例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56例患者根据手术方式... 目的:探讨后路经皮内镜髓核摘除术(posterior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discectomy,PPECD)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7年12月至2020年10月外科治疗的56例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56例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7例,男16例,女11例,年龄34~61(51.15±6.29)岁,C4,58例、C5,613例、C6,76例,行经皮内镜髓核摘除术;对照组29例,男19例,女10例,年龄40~65(53.24±5.31)岁,C4,510例、C5,614例、C6,75例,行颈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住院时间;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颈部残障功能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对临床症状进行评估,并分析两组并发症情况;观察术后影像学资料。结果:56例患者均获得2年以上随访,观察组随访时间24~42(30.48±4.91)个月,对照组随访时间25~47(32.76±4.53)个月。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两组颈痛和上肢痛VAS、NDI末次随访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术后1 d颈痛和上肢痛VAS较对照组更低(P<0.05),两组术后1、3个月及末次随访的颈痛和上肢痛VAS、NDI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例患者三角肌力量术后减弱至4级,保守治疗12周后恢复正常;术后2年对照组出现1例邻椎病伴髓性症状,择期行人工椎间盘置换恢复良好;1例术后吞咽呛咳,1年后稍好转;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前路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相比,后路经皮内镜髓核摘除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如下优势,如出血量更少,手术时间更短,术后可更早活动,可缩短住院日等优点,但患者的适用年龄范围及中远期的临床疗效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根型 外科手术 内窥镜 前路切除植骨融合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种异体骨、Cage与自体髂骨在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比较 被引量:6
9
作者 王玉召 曹鎏 +5 位作者 王铀 罗飞 钟浩 赵志明 张岩峰 苟瑞锐 《临床误诊误治》 2020年第5期69-74,共6页
目的比较同种异体骨、Cage与自体髂骨在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行椎间植骨融合术的颈椎间盘突出症84例,根据手术植骨所用材料不同将其分为同种异体骨组(26例)、Cage组(22例)和自体髂骨组(36例)3组。观... 目的比较同种异体骨、Cage与自体髂骨在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行椎间植骨融合术的颈椎间盘突出症84例,根据手术植骨所用材料不同将其分为同种异体骨组(26例)、Cage组(22例)和自体髂骨组(36例)3组。观察比较3组围术期相关指标,术前及术后3 d、3个月、6个月颈部疼痛程度,术后3个月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3和6个月骨融合情况,术后6个月椎间高度和颈椎曲度,以及术后6个月治疗效果。结果 3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自体髂骨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长于或多于同种异体骨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长于或多于Cag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个月,3组颈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自体髂骨组颈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高于同种异体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及术后3 d、3个月、6个月,3组组内颈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及术后3 d、3个月、6个月,3组组内颈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均呈依次下降趋势,组内不同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3组术后3个月并发症发生率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体髂骨组术后3个月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同种异体骨组和Cag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后3和6个月骨融合率、术后6个月椎间高度和颈椎曲度以及术后6个月Odom分级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种异体骨、Cage及自体髂骨应用于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中均具有较好效果,但采用自体髂骨者损伤大、痛苦较多,采用Cage者可能发生金属反应,而采用同种异体骨者并发症相对较少、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移位 脊柱融合术 同种异体骨 CAGE 自体髂骨 融合 高度 曲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可扩张通道下腰椎间盘切除结合椎间孔腰椎融合术治疗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 被引量:8
10
作者 杨志发 刘展亮 张惠城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第14期81-82,共2页
目的探讨微创可扩张通道下腰椎间盘切除结合椎间孔腰椎融合术治疗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32例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6例。观察组行Mast Quadrant微创可扩张通道下腰椎间盘切除结合椎间孔腰椎... 目的探讨微创可扩张通道下腰椎间盘切除结合椎间孔腰椎融合术治疗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32例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6例。观察组行Mast Quadrant微创可扩张通道下腰椎间盘切除结合椎间孔腰椎融合术,对照组采用常规腰椎后路开窗法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出血量、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恢复日常生活时间均少于对照组,观察组改良Mac Nab评定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可扩张通道下腰椎间盘切除结合椎间孔腰椎融合术治疗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可靠,操作简单,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切除 孔腰融合术 微创可扩张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路间盘切除椎体间融合术与标准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临床疗效比较
11
作者 任伟 《临床医药实践》 2010年第3期189-191,共3页
目的:比较前路椎间盘切除椎体间融合术(ADIF)与标准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S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远期疗效、各自的优缺点及各自的适应证,以丰富LDH的治疗方法,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更有效的选择。方法:应用日本千叶大学的评分方法... 目的:比较前路椎间盘切除椎体间融合术(ADIF)与标准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S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远期疗效、各自的优缺点及各自的适应证,以丰富LDH的治疗方法,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更有效的选择。方法:应用日本千叶大学的评分方法和JOA评分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长期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在术后1年内优良率均在90%以上,差异无显著性;2年后,ADIF组的优良率明显高于SD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JOA得分较术前均有非常显著提高(P<0.01);2年以后的JOA评分SD组和ADIF组分别为(20.98±8.20)分和(26.13±8.81)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两年SD组和ADIF组患者不满意率分别为43.8%和15.0%,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ADIF和SD用于LDH的治疗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正确选择,但从其远期疗效来看,ADIF有一定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突出症 标准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 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 远期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两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2
12
作者 陈恩良 王楠 全仁夫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0年第9期841-847,共7页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with fusion,ACDF)与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with fusion,ACCF)治疗相邻两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7年1...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with fusion,ACDF)与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with fusion,ACCF)治疗相邻两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相邻两节段脊髓型颈椎病3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5例,女22例,年龄43~69岁,平均54.6岁。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ACDF治疗组(A组,17例)和ACCF治疗组(B组,20例)。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12个月颈椎融合节段Cobb角、颈椎曲度,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价临床疗效,并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5个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A组分别为(106.3±22.6)min、(52.2±26.4)ml,B组分别为(115.6±16.8)min、(61.7±20.7)ml,手术时间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中出血量大于A组(P<0.05)。术前及术后1、12个月颈椎曲度和颈椎融合节段Cobb角A组分别为(11.28±1.40)°、(17.56±1.90)°、(16.64±1.80)°和(4.93±4.20)°、(9.44±2.60)°、(9.25±2.80)°,B组分别为(10.59±1.20)°、(16.26±2.10)°、(15.76±2.50)°和(4.75±3.90)°、(7.98±2.10)°、(7.79±3.00)°。两组患者术后颈椎融合节段Cobb角、颈椎曲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且A组较B组恢复更明显(P<0.05)。术前及术后1、12个月JOA评分A组分别为9.46±1.70、11.56±1.40、14.86±1.20,B组分别为9.11±1.50、11.40±1.30、15.12±1.60。两组患者术后JOA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组间同时间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A组出现吞咽梗阻感2例,cage移位1例,未发生钛板螺钉松动;B组出现吞咽梗阻感4例,钛网沉降2例,钛板螺钉松动1例。结论:两种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两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能有效减压,改善病椎Cobb角及颈椎生理曲度。ACDF术式可直接去除椎间水平的致压物,椎体破坏小,颈椎生理曲度恢复良好;ACCF术式椎体次全切除,操作空间大,易于去除椎体后缘骨赘及钙化的后纵韧带。长期随访显示,ACDF与ACCF术式效果良好,技术成熟,疗效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 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 前路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 减压术 脊柱融合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摘除术与微创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56
13
作者 张之栋 杜怡斌 储建军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583-587,共5页
目的比较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摘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与Quadrant通道辅助微创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 目的比较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摘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与Quadrant通道辅助微创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1月-2013年12月,选择经保守治疗无效的腰椎间盘突出症60例,按随机数字表中随机数的奇数和偶数分为2组,每组30例。2组年龄、性别、病变节段、临床诊断、影像学检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同一组脊柱外科医师手术,分别行PELD(TESSYS椎间孔镜系统)和Quadrant通道辅助Mis-TLIF。随访12-24个月,平均16.2月,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JOA评分、改良Mac Nab标准评定,以及并发症的种类和发生率。结果与Mis-TLIF组相比,PELD组的手术时间短[(72.0±18.7)min vs.(137.0±48.3)min,t=-6.857,P=0.000],术中出血少[(28.0±14.7)ml vs.(314.0±13.6)ml,t=-11.831,P=0.000],住院时间短[(4.0±1.0)d vs.(10.0±3.0)d,t=-9.298,P=0.000]。术后2周和术后3个月PELD组腰腿痛的VAS评分优于Mis-TLIF组(P〈0.05)。术后3、12个月PELD组ODI、JOA评分明显优于Mis-TLIF组(P〈0.05)。2组术后12个月Mac Nab评级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PELD和Quadrant通道辅助Mis-T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均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前者切口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孔镜腰椎间盘切除 融合术 椎间盘突出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减压融合术的预后因素分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邱闯 贺明 +2 位作者 王广斌 王佳时 白伦浩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5年第27期89-92,共4页
目的 分析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前路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的预后因素。方法 收集2000年12月~2003年8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87例行颈椎前路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按照颈椎病脊髓功能改善情况分为改善率≥75%组和... 目的 分析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前路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的预后因素。方法 收集2000年12月~2003年8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87例行颈椎前路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按照颈椎病脊髓功能改善情况分为改善率≥75%组和改善率〈75%组,利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方法 评价年龄、性别、职业、教育程度、吸烟史、术前肢体疼痛强度及频率、病程、DRAM评分、JOA评分、止痛药使用情况等因素与颈椎病预后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吸烟史、术前肢体疼痛强度、病程、DRAM评分、JOA评分与疾病的预后有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吸烟史,颈痛、上肢痛,JOA评分与治疗结局密切相关。结论无吸烟嗜好、术前JOA评分较高以及颈痛和上肢痛强度低均提示较好的预后,但需重视DRAM评分对脊髓型颈椎病减压手术预后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 前路减压融合术 椎间盘切除 自体髂骨植骨 钛板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零切迹融合器联合钛板椎间融合器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15
作者 钟建斌 胡勇 +5 位作者 储振涛 董伟鑫 袁振山 孙肖阳 朱秉科 赖欧杰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12期1188-1195,共8页
目的:探讨零切迹融合器联合钛板椎间融合器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手术治疗的107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Hybrid组和对照组。Hybrid组54例,男42例,女12例;年龄33... 目的:探讨零切迹融合器联合钛板椎间融合器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手术治疗的107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Hybrid组和对照组。Hybrid组54例,男42例,女12例;年龄33~77 (57.3±9.5)岁;C_(3)-C_(6) 20例,C_4-C_(7) 27例,C_(3)-C_(7) 7例;采用零切迹融合器联合钛板椎间融合器内固定术。对照组53例,男34例,女19例;年龄36~79(57.8±8.9)岁;C_(3)-C_(6) 17例,C_4-C_(7) 27例,C_(3)-C_(7) 9例,采用钛板椎间融合器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并发症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估临床症状恢复情况;测量并比较颈椎前凸角(cervical lordosis,CL)、颈椎矢状垂直轴(cervical sagittal vertical axis,C-SVA)和T_(1)倾角(T_(1) slope,T_(1)S)以评估颈椎矢状面参数。结果:10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Hybrid组随访时间为24~64(31.7±18.4)个月,对照组随访时间为24~65(32.6±15.8)个月,两组随访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ybrid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末次随访颈部VAS、JOA评分和N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手术前后颈部VAS、JOA和NDI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CL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手术前后T_(1)S和C-SVA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ybrid组术后2例出现吞咽困难,对照组9例出现吞咽困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12,P=0.024)。随访期间两组无内固定物松动、移位、断裂等并发症。结论:与钛板椎间融合器相比,零切迹融合器联合钛板椎间融合器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可缩短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减少手术创伤及术后吞咽困难,有利于早期快速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节段脊髓型 外科手术 零切迹融合 前路切除植骨融合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侧经椎板关节突入路胸椎间融合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12例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开华 陈刚 李东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8期105-106,共2页
<正>与颈椎、腰椎间盘突出症相比,胸椎间盘突出症(TDH)临床较少见,发病率仅占整个脊柱椎间盘突出症的0.25%~0.75%[1,2]。胸椎管径在解剖学上相对狭小,胸椎间盘突出易导致脊髓及神经根受压,因此临床上一旦出现脊髓损害症状,应立即... <正>与颈椎、腰椎间盘突出症相比,胸椎间盘突出症(TDH)临床较少见,发病率仅占整个脊柱椎间盘突出症的0.25%~0.75%[1,2]。胸椎管径在解剖学上相对狭小,胸椎间盘突出易导致脊髓及神经根受压,因此临床上一旦出现脊髓损害症状,应立即进行手术治疗[3,4]。胸椎的生理结构导致单纯的后侧入路椎板切除术治疗TDH的疗效多不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突出症 板关节突 融合术 切除 后侧入路 神经根受压 脊髓损害 关节突关节 同种异体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ERO-P钛板在颈前路手术治疗单间隙椎间盘突出症应用价值 被引量:4
17
作者 吴忠伟 盛孝永 +3 位作者 何登伟 朱科军 李松强 任少君 《浙江临床医学》 2013年第11期1667-1669,共3页
由于外伤以及退变等原因引起患者颈椎间盘突出,压迫脊髓及神经根,导致患者的肢体感觉、运动及二便功能障碍,是目前临床上的常见病及多发病。Cloward、Smith等采用颈椎前路减压并应用自体髂骨植骨融合(ACDF)治疗本病,75%~80%患... 由于外伤以及退变等原因引起患者颈椎间盘突出,压迫脊髓及神经根,导致患者的肢体感觉、运动及二便功能障碍,是目前临床上的常见病及多发病。Cloward、Smith等采用颈椎前路减压并应用自体髂骨植骨融合(ACDF)治疗本病,75%~80%患者手术效果满意。本科自2009年11月至2011年12月采用颈前路减压、保留椎体终板、植入SYNTHES公司生产的ZERO-P零切迹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治疗单间隙颈椎间盘突出症17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突出症 治疗单 前路手术 应用 前路融合 价值 钛板 前路减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间盘并椎体后纵韧带部分切除治疗颈脊髓压迫症 被引量:3
18
作者 黄涛 庞清江 +3 位作者 张前法 郑兴国 陈小牛 周海尔 《浙江临床医学》 2005年第9期921-922,共2页
目的探讨应用颈椎间盘、椎体及后纵韧带部分切除,植骨及带锁钢板内固定在治疗伴有后纵韧带压迫颈髓神经疾病中的应用. 方法单个椎间隙者13例手术采用前路间盘及相应部位后纵韧带部分切除,其余手术采用前路椎体大部分切除及相应部位后纵... 目的探讨应用颈椎间盘、椎体及后纵韧带部分切除,植骨及带锁钢板内固定在治疗伴有后纵韧带压迫颈髓神经疾病中的应用. 方法单个椎间隙者13例手术采用前路间盘及相应部位后纵韧带部分切除,其余手术采用前路椎体大部分切除及相应部位后纵韧带部分切除,18例采用自体髂骨植骨融合,38例采用钛网笼内填充减压椎体之松质骨植骨,最后均予带锁钢板内固定. 结果术后复查MRI:见颈脊髓神经压迫去除满意.56例平均随访18个月,植骨全部于术后3~4个月骨性愈合.术后已恢复椎间隙高度没有发现再丢失现象,颈椎生理弧度恢复良好. 结论颈椎间盘及后纵韧带大部分切除术,颈椎及后纵韧带大部分切除术适用于部分伴有后纵韧带颈脊髓神经和神经根压迫症患者,有利于彻底解除神经压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合 前路手术 脊髓压迫症 后纵韧带 椎间盘 切除治疗 大部分切除 带锁钢板内固定 隙高度 植骨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柯 陈永 +1 位作者 张自然 郑四化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3年第7期1232-1234,共3页
目的:研究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21年7月收治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73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36)和观察组(n=37)。对照组采用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减... 目的:研究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21年7月收治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73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36)和观察组(n=37)。对照组采用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CDF),观察组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治疗(ACCF)。分析对比两组手术情况及住院时间、脊髓功能(JOA评分)、疼痛程度(VAS量表)、颈椎生理曲度和Cobb角。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少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均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两组手术后JOA评分均有提高,VAS评分均有下降,且观察组JOA及VA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手术后颈椎生理曲度及颈椎Cobb角均有增大,且观察组颈椎生理曲度及颈椎Cobb角均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ACCF相比于ACDF更能有效减轻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颈椎生理曲度,增强颈椎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路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 多节段脊髓型 治疗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间隙颈椎间盘突出三种不同颈前路手术方式的对比分析
20
作者 黄德刚 丁国正 +2 位作者 王弘 刘平 姜宗元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7年第1期36-38,共3页
目的:探讨颈前路单间隙椎间减压植骨融合三种不同术式对融合时间、椎间高度、前凸角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00年1月~2005年8月因单节段椎间盘突出行前路手术并获得随访的患者35人,根据手术方法分为3组:环锯法+自体髂骨... 目的:探讨颈前路单间隙椎间减压植骨融合三种不同术式对融合时间、椎间高度、前凸角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00年1月~2005年8月因单节段椎间盘突出行前路手术并获得随访的患者35人,根据手术方法分为3组:环锯法+自体髂骨植骨(A组)19例,保留终板+自体髂骨植骨(B组)7例,保留终板+自体髂骨植骨+内固定(C组)9例。其中环锯法完全去除植骨床中的骨性终板,于术后1周、3月、6月、1年摄颈椎正侧位片。了解3组病例在融合时间、椎间高度丢失、前凸角丢失方面的差异。结果:3组病例融合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椎间高度丢失、前凸角丢失A组大于B、C组(P〈0.01),B组与C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单节段椎间减压植骨融合中,保留终板能有效地减少术后椎间高度及前凸角丢失。钛板内固定在预防术后椎间高度及前凸角丢失无显著作用,保留终板与否融合时间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突出症 融合术 融合 前凸角 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