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后协同颈椎旋转扳法的生物力学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王逸松 王辉昊 +3 位作者 俞仲翔 张敏 郑昱新 詹红生 《医用生物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6-133,共8页
目的 探究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 ACDF)术后协同应用颈椎旋转扳法治疗的生物力学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基于CT数据建立正常C0~T1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并以此为基础构建... 目的 探究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 ACDF)术后协同应用颈椎旋转扳法治疗的生物力学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基于CT数据建立正常C0~T1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并以此为基础构建颈椎C5~6节段ACDF术后模型,在两种模型C4、C7节段分别模拟颈椎旋转扳法,并分析比较两种模型在C4、C7节段手法加载下椎体、双侧关节突关节、椎间盘及内固定系统von Mises应力情况。结果 C4节段进行手法加载时,ACDF术后模型C5、C6和C7椎体应力较正常模型分别下降12.3%、11.5%、26.4%,双侧关节突关节应力均呈现下降趋势,其中C4~5、C5~6、C6~7节段左侧关节突关节应力分别下降12.3%、58.8%、15.4%,右侧关节突关节应力分别下降16.6%、92.1%、17.2%。C4~5和C6~7节段椎间盘应力较正常模型分别下降13.2%、4.0%,而C5~6节段融合器、钢板和螺钉的最大应力分别为9.349、111.9和300.8 MPa。C7节段进行手法加载时,ACDF术后模型的C4、C5和C6椎体应力较正常模型显著增加,尤其是C5椎体,其应力增加了近18倍,同时除了C4~5节段左侧关节突关节应力上升57.7%外,其余节段的双侧关节突关节应力普遍下降,但其C4~5和C6~7节段椎间盘应力较正常模型分别增加43.2%、21.7%,且C5~6节段融合器、钢板和螺钉的应力分别为2.926、205.4和256.2 MPa。结论 ACDF术后于融合节段上位椎体行手法的安全性相对较高,但融合节段下位椎体行手法可能导致应力集中,增加损伤风险。在实施术后保守治疗时,应考虑手法操作的安全性和适应症,避免在高风险区域进行操作,同时基于患者具体术后生物力学的状态实施更为精准、安全的手法干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 颈椎旋转扳法 生物力学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钛网和3D打印人工椎体在单椎体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中应用的疗效比较
2
作者 于兴胜 宋若先 +3 位作者 韩康 毛兆虎 张政 谭树森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906-913,共8页
目的:对比分析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中应用传统钛网和3D打印人工椎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4年1月于本院行单椎体ACCF的4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依据置... 目的:对比分析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中应用传统钛网和3D打印人工椎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4年1月于本院行单椎体ACCF的4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依据置入物种类不同分为传统钛网组(n=22,9例男性,13例女性,年龄60.6±10.0岁)和3D打印人工椎体组(n=20,10例男性,10例女性,年龄55.5±8.3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累及节段等一般信息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手术相关指标,术前、术后3d和术后1年的影像学参数(C2-7 Cobb角)、神经功能[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和Nurick分级]、颈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以及术后cage沉降等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3D打印人工椎体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显著低于传统钛网组(P<0.05)。术后各时间点两组JOA评分、Nurick分级、VAS评分、N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前、术后3d和术后1年,两组患者JOA评分、Nurick分级、VAS评分、NDI评分均无明显差异。影像学测量分析可知,术后两组患者C2-7 Cobb角均有相应改善,术后3d、1年时3D打印人工椎体组优于传统钛网组(术后3d:20.2°±10.1°vs 13.8°±9.8°,P<0.05;术后1年:19.7°±10.2°vs 13.0°±9.7°,P<0.05)。传统钛网组患者出现1例cage沉降的情况,而3D打印人工椎体组在随访期间未发现有cage沉降。结论:在ACCF中,传统钛网和3D打印人工椎体均能有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显著改善患者症状,但应用3D打印人工椎体能显著减少术中出血量和患者术后住院天数。并且,3D打印人工椎体在维持颈椎生理结构方面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 3D打印人工椎体 传统钛网 疗效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内镜辅助下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 被引量:7
3
作者 王益 徐彬 +2 位作者 陈杨达豪 徐卫星 盛红枫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2880-2887,共8页
目的研究微创内镜辅助下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mini open endoscope assisted-ACDF,MOEA-ACDF)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22年2月至2023年3月于医院因CSR接受手术... 目的研究微创内镜辅助下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mini open endoscope assisted-ACDF,MOEA-ACDF)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22年2月至2023年3月于医院因CSR接受手术的患者,包括常规ACDF组与MOEA-ACDF组,评估患者术前一般情况、手术时间,植骨融合情况,手术后VAS疼痛评分、JOA评分、C_(2-7)Cobb角、手术节段前柱高度,以及伤口感染、切口愈合不良、血肿形成、脑脊液漏、神经损伤、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结果纳入常规ACDF组患者41例,MOEA-ACDF组患者41例。两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两组之间相比,术后VAS疼痛评分、JOA评分、C_(2-7)Cobb角、手术节段前柱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常规ACDF组相比,MOEA-ACDF组手术时间稍长(P=0.02)。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VAS疼痛评分下降,JOA评分、C_(2-7)Cobb角、手术节段前柱高度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均无患者出现伤口感染、切口愈合不良、血肿形成、脑脊液漏、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MOEA-ACDF技术治疗CSR,可以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恢复颈椎高度与曲度,获得与常规ACDF术相似的临床效果,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虽然MOEA-ACDF技术手术时间较常规ACDF术稍延长,但其具有手术视野清晰开阔、深部聚焦、照明良好、出血少、创伤小的优点,进而方便术者进行颈椎间盘摘除、神经根管松解、后纵韧带切除等操作,减少神经、脊髓、硬膜和椎动脉损伤,是一项值得推广和应用的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辅助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 微创 神经根型颈椎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前路V形截骨Y形减压融合术治疗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
4
作者 宋仁谦 周英杰 +3 位作者 郑怀亮 禚汉杰 闫飞鸿 王彦金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49-457,共9页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V形截骨Y形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V-osteotomy Y-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VYF)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22年10月在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行手术治疗的60例单节段椎体...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V形截骨Y形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V-osteotomy Y-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VYF)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22年10月在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行手术治疗的60例单节段椎体层面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采用ACVYF治疗(ACVYF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47~65岁(61.0±6.4岁),体质指数16.8~28.1kg/m^(2)(23.67±2.86kg/m^(2));病程10~80个月(37.5±20.1个月);手术节段:C32例、C45例、C513例、C610例。30例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CF)治疗(ACCF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44~68岁(59.5±6.8岁);体质指数16.6~26.4kg/m^(2)(23.30±2.56kg/m^(2));病程13~72个月(35.8±18.8个月);手术节段:C33例、C46例、C512例、C69例。两组性别、年龄、体质指数、病程、手术节段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术前和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进行颈椎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计算术后12个月时的JOA评分改善率;术前和术后1周、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在X线片上测量融合区高度、C2~7 Cobb角;术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时在X线片或CT片上观察植骨融合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ACVYF组手术时间为88.2±19.7min,术中出血量为133.3±24.4mL;ACCF组手术时间为91.5+24.1min,术中出血量为137.7±29.4mL,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CVYF组与ACCF组术后各有3例患者发生吞咽困难,1~2周后均自行缓解,随访期间无其他并发症发生,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颈椎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两组间同时间点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融合区高度和C2~7 Cobb角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术后1周和术后3个月两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个月和术后12个月ACVYF组均大于ACCF组(P<0.05)。术后12个月随访时ACVYF组颈椎JOA评分改善率为(72.39±10.54)%,ACCF组术为(75.92±10.39)%,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CVYF组术后3个月与6个月随访时植骨融合率(70.0%和93.3%)优于ACCF组(40.0%和73.3%)(P<0.05),术后12个月两组均已骨性融合(P>0.05)。结论:ACVYF能有效解除椎体层面后纵韧带对脊髓的压迫,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相较于ACCF,ACVYF能够更好地维持颈椎生理曲度,加快植骨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纵韧带骨化症 颈椎前路V形截骨Y形减压融合术 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 置入物沉降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与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双节段颈椎病的Meta分析 被引量:18
5
作者 赵赫 俞兴 +5 位作者 唐向盛 贺丰 杨永栋 熊洋 胡振国 徐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791-800,共10页
目的:系统评价前路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anterior cervical artifieial disc replacement,ACDR)与前路颈椎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治疗双节段颈椎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 目的:系统评价前路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anterior cervical artifieial disc replacement,ACDR)与前路颈椎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治疗双节段颈椎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2016年5月1日以前PubMed、Embase、Medlin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base)、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关于应用ACDR与ACDF治疗双节段颈椎病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及队列研究(cohortstudy)的文献,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采用改良Jadad量表及MINORS量表评价,提取各研究中术后24个月、48个月、60个月时的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颈痛VAS评分、上肢痛VAS评分、SF-36评分、神经功能改善率、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再手术率、不良事件、患者满意度数据.并将这些研究的数据通过ReviewManager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文献、2570例患者,随访时间24~60个月.ACDR组1601例,ACDF组969例。纳入文献改良Jadad评4分3篇,3分4篇;MINORS评分18分2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术后24个月、48个月、60个月随访时,ACDR组的NDI[SMD=0.52;95%CI:(0.43,0.62),P〈0.000011、颈痛VAS[SMD=0.19;95%CI:(0.10,0.29),P〈0.00011、上肢痛VAS[SMD=O.15;95%CI:(0.06,0.25),P=0.0021、SF-36生理健康评分(PCS)[SMD=0.35;95%CI:(0.25,0.44),P〈0.000011改善均优于ACDF组;神经功能改善率[RR=1.0l;95%CI:(0.97,1.05),P=0.54]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两组上位椎间盘退变[RR=0.43;95%CI:(0.37,0.51),P〈0.00001]、下位椎间盘退变[RR=0.35;95%CI:(0.19,0.66),P=0.001]、再手术率[RR=0.30;95%CI:(0.23,0.40),P〈0.00001]、不良事件发生率[RR=0.72;95%CI:(0.58,0.89),P=0.003]、满意度fRR=I.08;95%CI:(1.04,1.11),P〈0.0001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CDR组均优于ACDF组。结论:ACDR和ACDF治疗双节段颈椎病在改善神经功能方面一致,但在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方面,前者优于后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路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 前路颈椎减压融合术 颈椎 双节段 随访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后钛笼下沉临床分析 被引量:36
6
作者 马永刚 刘世清 +1 位作者 李亚明 周小锐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1-23,共3页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术后影响钛笼下沉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2009年6月我院收治的104例行颈椎融合钛笼植骨患者的颈椎平片和手术资料,分析撑开程度、钛笼直径和安放部位与钛笼下沉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术后影响钛笼下沉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2009年6月我院收治的104例行颈椎融合钛笼植骨患者的颈椎平片和手术资料,分析撑开程度、钛笼直径和安放部位与钛笼下沉的相关性。结果:104例手术患者中,术后6个月复查时发现16例(15.4%)钛笼发生下沉。46例钛笼直径10mm者中9例发生下沉(19.6%),而58例直径12mm者中7例发生下沉(12.1%),差异有显著性(P<0.05)。钛笼前缘与椎体前缘距离在1mm以内者89例,距离大于1mm者15例,发生下沉例数分别为13例和3例,差异有显著性(P<0.05)。开槽节段相邻椎体终板延长线成角,其中角度在20°~30°者82例,成角大于30°者22例,两组发生下沉例数分别为11例和5例,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椎间撑开程度、钛笼直径和安放部位可能是影响钛笼下沉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 脊髓型颈椎 钛笼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桥形椎间锁定融合器(ROI-C)在颈椎病前路减压融合术中应用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4
7
作者 张宗余 姜为民 +4 位作者 李雪峰 汪恒 史金辉 陈洁 杨惠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10-516,共7页
目的:对比桥形椎间锁定融合器(ROI-C)或cage联合前路钛板固定治疗颈椎病的疗效,分析ROI-C在颈椎病前路手术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3年11月我科采用桥形锁定椎间融合器或cage联合前路钛板内固定治疗颈椎病患... 目的:对比桥形椎间锁定融合器(ROI-C)或cage联合前路钛板固定治疗颈椎病的疗效,分析ROI-C在颈椎病前路手术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3年11月我科采用桥形锁定椎间融合器或cage联合前路钛板内固定治疗颈椎病患者共104例。其中桥形椎间锁定融合器组(A组)患者46例,共89个节段,作为观察组;应用cage联合前路钛板内固定组(B组)患者58例,共106个节段,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前均行颈椎正侧位X线片、动力位X线片,CT冠矢状重建,MRI检查,术后3d摄片复查,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定期随访,行颈椎正侧位及动力位片复查,选择性复查CT及MRI,观察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吞咽困难、术前术后JOA评分及改善率、VAS评分、颈椎生理曲度(Cobb角)、椎间高度、融合情况、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等指标方面有无差异。结果:术后随访3~26个月,平均18个月。A组手术时间(一个节段73.2±8.1min,两个节段127.4±13.4min,三个节段152.7±19.4min)及术中出血量(1个节段62.3±20.2ml,2个节段83.2±32.4ml,3个节段 110.5±54.3ml)均明显低于B组(手术时间:一个节段84.3±7.2min,两个节段147.6±13.1min,三个节段184.1±21.3min;术中出血量:1个节段100.2±22.1ml,2个节段128.3±35.3ml,3个节段190.6±57.2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前、术后JOA评分分别为9.49±0.83分和12.45±1.00分,B组分别为9.21±1.00分和12.04±0.89分,两组术后JOA评分较术前均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前、术后VAS评分分别为2.94±0.56分和1.24±0.44分,B组分别为2.88±0.54分和1.26±0.43分,两组术后VAS评分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前及术后JOA评分及改善率、VAS评分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前、术后Cobb角分别为20.35°±7.12°和26.82°±6.13°,B组分别为18.34°±7.32°和25.32°±8.91°,两组术后颈椎生理曲度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前、术后病变椎间隙高度分别为5.83±1.02mm和8.47±1.83mm,B组分别为5.54±1.82mm和8.03±2.43mm,两组术后病变椎间隙高度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为6.52%,46例患者中仅有3例术后出现轻度吞咽困难,且症状在1个月内逐渐缓解;B组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为34.48%,58例患者中,轻度吞咽困难13例,中度吞咽困难7例。A组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时,A组45例融合,融合率为97.8%;B组55例融合,融合率为94.8%;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未融合病例,至末次随访时临床症状均较术前改善明显,无相关不适。两组患者均无气管、食管损伤及喉返神经损伤等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颈椎桥形椎间锁定融合器(ROI-C)能有效地恢复颈椎的生理曲度及椎间高度,可以获得满意的融合率,且手术操作相对简便,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周围组织损伤较少,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低等优点,有望替代cage联合钛板固定应用于治疗颈椎病的前路融合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 桥形椎间锁定融合器(ROI—C) 对比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气管推移训练的必要性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张国妹 周玉娟 +5 位作者 万冬花 姚剑英 梅赣红 朱云生 刘志礼 周志东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05-1006,共2页
目的:探讨全麻下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前行气管推移训练的必要性。方法:78例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37例(术前未行气管推移训练),B组41例(术前行气管推移训练)。记录术前、术中患者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心率、手术... 目的:探讨全麻下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前行气管推移训练的必要性。方法:78例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37例(术前未行气管推移训练),B组41例(术前行气管推移训练)。记录术前、术中患者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心率、手术时间、出血量、咽喉相关并发症等。结果:两组年龄和性别、手术节段无差异;两组手术中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较术前均有升高,手术中较术前心率均有轻度降低,两组间变化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平均手术时间为(91.5±19.6)与(96.8±23.9)min,无统计学差异;手术血液丢失量分别为(123.5±64.9)、(132.8±86.7)mL,无统计学差异。咽喉相关并发症:A组11例、B组13例,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术前行气管推移训练对全麻下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并非必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 气管推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享决策干预对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术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8
9
作者 钱瑜 刘欢 +3 位作者 赵中晶 赵磊 杜巨豹 陈赞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23年第6期834-838,共5页
目的:分析共享决策干预对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术患者预后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便利取样法,纳入2018年8月至2019年7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行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术的12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n=64)接受常... 目的:分析共享决策干预对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术患者预后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便利取样法,纳入2018年8月至2019年7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行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术的12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n=64)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干预组(n=64)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接受共享决策干预。分别于入院时、出院前1日、出院后3个月、出院后6个月、出院后12个月比较两组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颈椎轴性症状评分、日本骨科学会颈椎评分及术后改善率的差异、患者满意度。结果:实施共享决策干预后,干预组与对照组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颈椎轴性症状评分及日本骨科学会颈椎评分项目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颈椎评分改善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共享决策干预有利于改善患者颈椎功能障碍的程度,减轻患者轴性症状,改善患者远期预后,从而提升患者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享决策干预 颈椎 前路颈椎减压融合术 预后 预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颈浅丛神经阻滞对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患者术后早期康复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26
10
作者 汪树东 韩明明 +3 位作者 王松 康芳 王胜 李娟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26-329,共4页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颈浅丛神经阻滞对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患者术后早期康复质量的影响。方法择期行颈前路手术的颈椎病患者60例,男37例,女23例,年龄18~70岁,BMI 18.5~29.5 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颈浅丛神经阻滞...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颈浅丛神经阻滞对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患者术后早期康复质量的影响。方法择期行颈前路手术的颈椎病患者60例,男37例,女23例,年龄18~70岁,BMI 18.5~29.5 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颈浅丛神经阻滞联合全麻组(S组)和全麻组(C组),每组30例。S组在全麻诱导前实施超声引导下右侧颈浅丛神经阻滞,注入0.375%罗哌卡因15 ml;C组不行神经阻滞。两组均静脉注射依托咪酯0.3 mg/kg、舒芬太尼0.4μg/kg、罗库溴铵0.6 mg/kg进行麻醉诱导,麻醉维持采用静-吸复合麻醉,术中维持BIS值40~60。分别于术前1 d、术后1 d采用QoR-40量表对患者进行评分。记录术中瑞芬太尼和丙泊酚用量、拔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补救镇痛情况,术后恶心呕吐、咽喉痛、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不良反应及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S组术后1 d的QoR-40总评分及身体舒适度、情绪状态、心理支持、疼痛评分明显提高(P<0.05),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P<0.05),术后补救镇痛率、术后恶心呕吐和吞咽困难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两组丙泊酚用量、拔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咽喉痛和声音嘶哑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组未出现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颈浅丛神经阻滞用于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有利于提高患者早期康复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浅丛神经阻滞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 术后恢复质量 超声引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后颈椎矢状位平衡的变化 被引量:10
11
作者 刘涛 李浩曦 +6 位作者 黄宇峰 李新华 潘福敏 邱水强 徐志刚 罗振东 吴德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96-502,共7页
目的 :探讨下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后颈椎矢状位平衡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6年12月在上海市东方医院脊柱外科因颈椎病接受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椎间融合手术(ACDF)患者的资料,共纳入326例,其中男175例,女151例;年龄34~81... 目的 :探讨下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后颈椎矢状位平衡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6年12月在上海市东方医院脊柱外科因颈椎病接受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椎间融合手术(ACDF)患者的资料,共纳入326例,其中男175例,女151例;年龄34~81岁(56.0±9.4岁)。随访12~30个月(18.5±6.4个月),根据融合节段数分为四组:单节段融合组69例,双节段融合组85例,三节段融合组90例,四节段融合组82例。在术前及术后12个月随访时的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颈椎矢状位参数:C0-2 Cobb角、C2-7 Cobb角、C2-7矢状垂直距离(C2-7 SVA)和T1倾斜角(T1S),并记录手术前后JOA评分及颈肩臂疼痛VAS评分,计算术后12个月时各组参数改变量。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参数及评分指标改变量组间差异,Pearson相关性探讨术前及术后12个月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关系。结果 :四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和ACDF术后12个月,单节段融合组C0-2 Cobb角为21.07°±8.21°和20.92°±5.99°,C2-7 Cobb角为15.29°±8.64°和17.69°±11.25°,C2-7 SVA为20.94±10.77mm和20.61±10.23mm,T1S为23.02°±8.64°和24.05°±9.35°,术前与术后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双节段融合组C0-2 Cobb角为20.38°±7.49°和24.20°±7.96°,C2-7 Cobb角为13.04°±8.07°和15.85°±10.53°,C2-7 SVA为18.57±11.88mm和23.73±9.87mm,T1S为24.28°±6.71°和28.65°±7.64°,术前与术后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三节段融合组C0-2 Cobb角为16.76°±6.24°和20.54°±6.58°,C2-7 Cobb角为11.46°±7.83°和15.12°±10.42°,C2-7 SVA为19.36±8.40mm和25.25±12.20mm,T1S为26.56°±9.47°和30.39°±7.31°,术前与术后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四节段融合组C0-2 Cobb角为15.44°±6.50°和18.39±6.26°,C2-7 Cobb角为11.54°±8.30°和19.61°±5.53°,C2-7 SVA为22.39±12.60mm和27.68±11.17mm,T1S为24.70°±6.30°和31.22°±6.45°,术前与术后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和术后12个月,四组组内T1S与C2-7 Cobb角、C2-7 SVA均呈正相关,C2-7 Cobb角与C2-7 SVA均呈负相关;术后12个月,四组间C0-2 Cobb角、C2-7 Cobb角、C2-7 SVA及T1S改变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0、0.001、0.003、0.002)。结论 :下颈椎前路减压单节段融合后颈椎矢状位平衡无明显变化;双节段及长节段融合后颈椎矢状位平衡显著改变,但下颈椎矢状位序列维持动态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 融合节段 矢状位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对比研究 被引量:20
12
作者 胡勇 吴俊 +1 位作者 王宏海 薛振强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88-592,共5页
目的:比较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laminoplasty,LMP)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5月-2017年6月因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于本院接受颈椎ACDF或后路LM... 目的:比较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laminoplasty,LMP)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5月-2017年6月因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于本院接受颈椎ACDF或后路LMP手术治疗的患者102例。其中ACDF组45例,LMP组57例。术后至少连续随访1年,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CDF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明显减少(P<0.001)、住院天数缩短(P=0.022)。两组患者术后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提升(P <0.001),而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术前椎管占有率(OR)及JOA评分显著影响患者术后功能评价结果(P<0.05)。ACDF组术后颈椎前凸角、手术节段颈椎前凸角及T1倾斜角较术前明显增大(P <0.05)。ACDF组术后颈椎活动度减少11.8°,明显大于LMP组的5.1°(P <0.001)。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 0.05)。结论:ACDF及LMP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安全有效。相比于LMP术,ACDF术中失血量减少、术后住院天数缩短、矢状位的稳定性提升;然而,ACDF术后颈椎活动度丢失较多;术前的OR及JOA评分是影响患者术后疗效的主要风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 颈椎后路 椎管成形术 脊髓型颈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打印人工椎体与钛笼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中应用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5
13
作者 韩树虹 王建华 +1 位作者 孙贺 吴迪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26-433,共8页
目的:评估3D打印人工椎体与传统钛笼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20年6月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脊柱外科行单椎体ACCF的50例脊髓... 目的:评估3D打印人工椎体与传统钛笼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20年6月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脊柱外科行单椎体ACCF的5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其中25例术中应用3D打印人工椎体(观察组),25例术中应用传统钛笼植骨(对照组).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C型臂X线机透视次数及随访时间.术前、术后3天、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在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椎体次全切除节段椎间高度(H1、H2)、C2-7 Cobb角、C2-7矢状面轴向距离(C2-7 sagittal vertical axis,C2-7 SVA)及T1倾斜角,比较两组患者各时间点的影像学参数;应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价神经功能,应用疼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评价颈部疼痛.根据Kandziora标准判断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观察组随访时间12~33个月(24.16±4.95个月);对照组随访时间12~33个月(22.60+5.91个月),两组患者随访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C型臂X线机透视次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的JOA评分和VAS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同时间点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两组患者各时间点的椎体间高度、C2-7 Cobb角、C2-7 SVA及T1倾斜角与术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术前及术后3天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观察组19例人工椎体存在下沉,下沉距离为0.1~0.9mm,无严重下沉患者;对照组20例钛笼下沉,下沉距离为1.3~3.5mm,有4例严重下沉患者;观察组人工椎体下沉距离小于对照组钛笼下沉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所有患者均实现骨性融合.结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ACCF时应用3D打印人工椎体和传统钛笼植骨均可恢复椎体间高度,重建颈椎稳定性及颈椎生理曲度;3D打印人工椎体能够减缓术后支撑假体的沉降,进而维持减压椎体间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 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 3D打印人工椎体 传统钛笼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门型钢板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中应用的临床疗效
14
作者 王苗苗 唐晓东 +1 位作者 张长江 闫鹏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619-625,共7页
目的:探讨新型门型钢板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中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月~2022年1月在我院行ACDF治疗的46例单节段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神经根型颈椎病29例... 目的:探讨新型门型钢板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中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月~2022年1月在我院行ACDF治疗的46例单节段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神经根型颈椎病29例,脊髓型颈椎病17例。25例术中采用新型门型钢板固定(观察组),男18例,女7例;年龄42~67岁(58.46±6.04岁);手术节段C4/57例,C5/612例,C6/76例。21例术中使用Katia颈椎前路内固定系统固定(对照组),男13例,女8例,年龄45~71岁(58.31±5.79岁),手术节段C4/55例,C5/610例,C6/76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变节段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记录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声音嘶哑和吞咽困难等的发生情况;术前、术后3d、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进行评定;在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的X线片上测量颈椎Cobb角,并在术后6个月的X线片上观察植骨融合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为108.6±14.0min和52.8±23.0ml,对照组为124.3±14.6min和60.9±18.6ml,观察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均未出现声音嘶哑,2例出现吞咽困难;对照组1例出现声音嘶哑,3例患者出现吞咽困难,两组患者术后出现声音嘶哑或者吞咽困难的比例无统计学意义(P>0.05)。4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4个月。两组术后3d、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JOA评分和NDI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两组同时间点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颈椎Cobb角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两组间同时间点颈椎Cobb角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椎间融合优良21例(84.0%),对照组18例(85.7%),两组椎体融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ACDF治疗单节段颈椎病中应用新型门型钢板与应用katia颈椎前路内固定系统内固定的临床效果相近,新型门型钢板钉板一体,操作简便,手术时间较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 门型钢板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术仍是目前治疗颈椎退变性疾患的主要选择 被引量:1
15
作者 朱庆三 尹飞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87-487,共1页
自1995年Smith and Cloward首创颈前路手术治疗颈椎疾患以来,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一直被认为是治疗颈椎退变性疾患的“金标准”,直至人工椎间盘置换术(artificial disc replacem... 自1995年Smith and Cloward首创颈前路手术治疗颈椎疾患以来,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一直被认为是治疗颈椎退变性疾患的“金标准”,直至人工椎间盘置换术(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ADR)的出现。ADR术式的设计目的是为了有效保留颈椎的运动功能,保留椎间隙高度,并可以预防远期手术相邻节段的退变。而随着假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手术操作不断简化,ADR取得了令人满意的近期临床疗效。凭借着术后可早期活动、治疗周期短等优势,已逐渐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因而对传统的ACDF手术形成了冲击,争论亦随之而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 颈椎退变性 手术治疗 颈椎疾患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近期临床疗效 “金标准” 椎间隙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rmen同步适稳颈椎融合系统在颈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性变疾病再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6
作者 邱峰 张贤 +2 位作者 李小军 尹恒 刘一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71-474,共4页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是治疗颈椎疾病的经典术式,但术后相邻节段继发退行性改变的问题已成为脊柱外科医生必须面对的问题。既往文献探讨了颈椎前路手术患者术后相邻节段退行性改变的问...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是治疗颈椎疾病的经典术式,但术后相邻节段继发退行性改变的问题已成为脊柱外科医生必须面对的问题。既往文献探讨了颈椎前路手术患者术后相邻节段退行性改变的问题,并认为对有症状的患者需行手术干预。Carmen同步适稳颈椎融合系统是一种新型颈椎椎间融合系统(图1),它采用了融合器与独创的小三角钢板一体式植入设计,可以以最简化的手术步骤完成颈椎椎间融合及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融合术 颈椎疾病 邻近节段 系统 同步 手术中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 颈椎椎间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颈椎非融合手术的展望
17
作者 马迅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87-488,共2页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CDF)在神经组织减压以后能提供脊柱的稳定与脊柱序列的维持,临床效果可靠。然而,融合术后出现的各种并发症使得我们不得不寻求更为理想的材料及术式,在颈椎退变性疾病的手术治疗中,人工椎间盘置换(ADR)技...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CDF)在神经组织减压以后能提供脊柱的稳定与脊柱序列的维持,临床效果可靠。然而,融合术后出现的各种并发症使得我们不得不寻求更为理想的材料及术式,在颈椎退变性疾病的手术治疗中,人工椎间盘置换(ADR)技术是融合技术的重要补充,经过30年的发展和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 融合手术 颈椎退变性疾病 人工椎间盘置换 神经组织 临床效果 手术治疗 融合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零切迹椎间融合器与钛板椎间融合器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Meta分析 被引量:28
18
作者 朱彦奇 王红霞 +3 位作者 曹锐 高书涛 侯超 盛伟斌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805-814,共10页
目的:比较零切迹椎间融合器(Zero-p)与椎间融合器联合钛板固定(cage-plate)治疗多节段颈椎病(multilevel cervical spondylotic)临床疗效、放射学结果及并发症情况。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 目的:比较零切迹椎间融合器(Zero-p)与椎间融合器联合钛板固定(cage-plate)治疗多节段颈椎病(multilevel cervical spondylotic)临床疗效、放射学结果及并发症情况。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Ovid,Medline数据库。中文关键词为:“零切迹椎间融合器”、“自稳型椎间融合器”、“锚定式椎间融合器”、“钉板内固定”、“Zero-p”、“ROI-C”、“ACDF”、“颈椎前路减压融合”;英文检索词“Zero-p”、“Zero-profile”、“ROI-C”、“cage and plate”、“stand-alone anchored spacer”、“anchored cage”、“anchored spacer”、“no-profile”、“ACDF”。由2名评价者严格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收集对比Zero-p与cage联合钛板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文献,并进行数据提取及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比较ACDF术中应用两种不同内固定材料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影像学结果及并发症。结果:共纳入8篇高质量文献,共634例患者,零切迹组302例,cage+钛板组332例。Meta分析显示:零切迹组在手术时间[MD=-13.08,95%CI(-23.38,-2.78),P=0.01]、术中出血量[MD=-6.76,95%CI(-12.92,-0.61),P=0.03]与cage+钛板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JOA评分差异[MD=-0.14,95%CI(-0.36,0.09),P=0.23]、NDI评分差异[MD=-0.05,95%CI(-0.43,0.33),P=0.80]及手术节段融合率[RR=0.99,95%CI(0.95,1.04),P=0.78]均无统计学差异;零切迹组与cage+钛板组术后C2-7Cobb角[MD=-3.11,95%CI(-4.47,-1.74),P<0.0001]及术后椎前软组织厚度[MD=-1.00,95%CI(-1.35,-0.65),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零切迹组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RR=0.61,95%CI(0.50,0.75),P<0.00001]及术后影像学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RR=0.20,95%CI(0.06,0.66),P=0.008]均低于cage+钛板组;零切迹组术后融合器沉降发生率[RR=3.07,95%CI(1.73,5.47),P=0.0001]显著高于cage+钛板固定组。结论:两种内固定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相同,零切迹椎间融合器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吞咽困难及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低等特点,但传统cage联合钛板固定在恢复颈椎生理曲度、防止融合器沉降方面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零切迹椎间融合 cage+钛板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 多节段颈椎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CT指导单孔分体脊柱内镜精准切除钩状突减压颈神经的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昌震 王红艳 +4 位作者 孙兆忠 孙宁 冯志萌 李洒 李岳飞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15-521,共7页
目的:观测钩状突尖端(uncinate process tip,UPT)、椎弓根峡部和颈神经之间的位置关系,为单孔分体脊柱内镜辅助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中钩状突精准切除实现颈神经彻底减压提供临床数据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21年1月滨州... 目的:观测钩状突尖端(uncinate process tip,UPT)、椎弓根峡部和颈神经之间的位置关系,为单孔分体脊柱内镜辅助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中钩状突精准切除实现颈神经彻底减压提供临床数据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21年1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的2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病人资料,并在Mimics21.0上观测C3~4至C7~T1相关参数:UPT分别至UPT所在矢状面的颈神经前缘前后距离(a)、UPT所在矢状面的颈神经下缘垂直距离(b)、颈神经起点上缘左右距离(c)、颈神经起点上缘垂直距离(d)、颈神经起点下缘垂直距离(e)、椎弓根峡部外侧缘前后距离(f)、椎弓根峡部外侧缘左右距离(g)、颈神经外展角(∠A)、前倾角(∠B)。结果:C_(3~4)至C_(7)~T_(1),同节段不同性别、不同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节段b、e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减压UPT所在矢状面的颈神经下缘即可实现颈神经起点下缘减压;随着C_(3~4)至C_(7)~T_(1)节段降低,a逐渐减小;b、d、e、g、∠A、∠B逐渐增加;c、f先增加后减小(P<0.05)。结论:以UPT作为重要骨性标志点,明确颈神经减压范围并精准切除钩状突。UPT向前(0.9±0.5)mm至(2.3±1.3)mm至椎弓根峡部外侧缘,向外磨透钩状突,可完成UPT至椎弓根区出口处颈神经腹侧减压;向上(5.5±2.1)mm至(8.0±3.0)mm、向内(1.1±0.5)mm至(1.9±0.9)mm分别磨除部分上位椎体和钩状突后外侧壁增生骨赘,可显露硬脊膜外侧缘和颈神经起点上缘,完成UPT至颈神经起点减压,为手术精准切除钩状突安全减压颈神经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CT 单孔分体脊柱内镜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 钩状突尖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的中长期疗效 被引量:16
20
作者 张雪松 张永刚 +7 位作者 肖嵩华 王征 陆宁 毛克亚 崔庚 徐辉 齐登彬 王岩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879-883,共5页
目的:评价单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cervical disc arthroplasty,CDA)对颈椎病的中长期治疗效果。方法:2003年12月~2005年12月采用前瞻、随机、对照研究单节段Bryan假体CDA与传统前路颈椎减压融合(ACDF)手术治疗颈椎病的疗效... 目的:评价单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cervical disc arthroplasty,CDA)对颈椎病的中长期治疗效果。方法:2003年12月~2005年12月采用前瞻、随机、对照研究单节段Bryan假体CDA与传统前路颈椎减压融合(ACDF)手术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所有患者均按统一的纳入、排除标准进入临床研究,共80例,随机分为两组,并进行均衡性检验,一组进行CDA手术,另一组进行ACDF手术,术后经1d、3个月、6个月、1年、2年、5年及2012年6月的末次随访。其中CDA组32例、ACDF组35例完成了随访,应用动力位X线片观察置换间隙活动度,采用McAfee异位骨化分级方法评定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情况,在MRI T2加权像上采用Miyaza?鄄ki颈椎间盘退变分级方法评定两组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情况,采用颈椎活动障碍指数(NDI)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术后症状改善程度。结果:本组病例随访7.2~9.6年,平均8.8年。CDA组假体位置良好,无塌陷或移位发生,末次随访时矢状面假体置换间隙活动度1.20°~8.20°,平均6.35°±1.45°;32例患者中8例(25%)置换间隙发生异位骨化,其中2例(6.25%)置换节段丧失活动度;翻修3例,1例因头侧邻近间隙退变、颈椎间盘突出压迫脊髓;2例因头侧跳跃间隙后方骨赘压迫脊髓;末次随访时置换间隙相邻的其他63个节段中22个椎间盘退变分级加重1级,8个加重2级,但无相关临床症状出现。ACDF组融合率100%,翻修3例,2例因头侧邻近间隙退变、存在神经症状;1例因尾侧邻近间隙退变,压迫脊髓;其余67个相邻节段中34个椎间盘退变分级加重1级,15个加重2级,但均无相关临床症状出现。末次随访时CDA组的NDI、颈部VAS及上肢VAS评分分别为16.83±3.12、1.17±0.41及1.96±0.51分,ACDF组分别为17.21±3.53、1.23±0.35及1.86±0.62分,较术前均显著改善,但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与ACDF手术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中长期临床疗效间无显著性差异,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节段术后中长期可以保持一定活动度,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情况好于ACDF组,可以作为单节段颈椎病的手术选择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前路颈椎减压融合术 疗效 中长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