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种颈椎前路融合术的比较 被引量:7
1
作者 沈军 王东来 +1 位作者 黄士中 韦敏祥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15-216,共2页
目的:比较两种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的临床疗效及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引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环锯法减压后行单纯植骨或Cage植入融合后的临床疗效及X线检查结果。按JOA评分、恢复率(Hirabayashi法)评定手术疗效,并比较术前、术后颈椎... 目的:比较两种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的临床疗效及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引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环锯法减压后行单纯植骨或Cage植入融合后的临床疗效及X线检查结果。按JOA评分、恢复率(Hirabayashi法)评定手术疗效,并比较术前、术后颈椎动力性摄片结果,判断其融合效果。结果:平均随访4.2年,术前节段不稳病例中,Cage植入组的JOA评分改善率、优良率均村著优于单纯植骨组。而节段稳定者两者疗效相近。结论:脊髓型颈椎病术前X线提示有颈椎不稳者适于前路减压Cage植入,而节段稳定者则可行单纯植骨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前路融合术 比较 术式 单纯植骨融合 CAGE植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前路融合术后假关节形成对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10
2
作者 曾岩 党耕町 马庆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2期107-110,共4页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后假关节形成对神经功能和颈部症状的影响。方法:对109例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后患者进行平均11.1年的随访,常规拍摄颈椎屈伸侧位X线片,判断是否有假关节出现。采用JOA17分法对手术前后的神经功能进行评定,观...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后假关节形成对神经功能和颈部症状的影响。方法:对109例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后患者进行平均11.1年的随访,常规拍摄颈椎屈伸侧位X线片,判断是否有假关节出现。采用JOA17分法对手术前后的神经功能进行评定,观察术后患者的颈部症状并进行分级。对部分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09例患者的假关节发生率为26.61%(29/109),单节段融合无假关节发生,而4节段融合的假关节发生率为36.36%。术后平均神经功能改善率为68.49%,颈部症状的发生率为35.78%。有假关节者与无假关节者比较,其神经功能改善率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颈部症状发生率相近。结论:假关节形成是颈椎前路手术后的常见远期并发症,其发生率与融合节段的多少有关。假关节形成可对术后远期神经功能恢复造成影响,但与患者术后颈部症状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前路融合术 假关节 颈部症状 神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颈部康复训练对用零切迹椎间融合器行颈前路融合术患者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严晓云 李玉伟 +2 位作者 温艳 郑艳红 王启松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37-339,共3页
零切迹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zero profile anterior cervical interbody fusion system,Zero-P),是一种置入颈椎间隙的内固定融合装置,与食管无接触、对相邻椎间盘无影响,固定强度及稳定性在侧屈和旋转方面强于颈前路锁定钢板固定... 零切迹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zero profile anterior cervical interbody fusion system,Zero-P),是一种置入颈椎间隙的内固定融合装置,与食管无接触、对相邻椎间盘无影响,固定强度及稳定性在侧屈和旋转方面强于颈前路锁定钢板固定,而在屈伸活动方面与颈前路锁定钢板固定没有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路融合术 椎间融合 康复训练 切迹 内固定系统 疗效 患者 颈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ynFrame环辅助下微创腰椎前路融合术的护理 被引量:2
4
作者 张英 孙巍 +1 位作者 张晓萍 宋滇文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7年第1期57-58,共2页
目的探讨SynFram e环辅助下微创腰椎前路融合术治疗的围术期护理。方法对9例行SynFram e环辅助下微创腰椎前路融合术治疗的患者加强术前、术后护理,观察疗效。结果9例患者均痊愈出院,平均住院日13 d,治疗效果满意。结论全面的围术期护... 目的探讨SynFram e环辅助下微创腰椎前路融合术治疗的围术期护理。方法对9例行SynFram e环辅助下微创腰椎前路融合术治疗的患者加强术前、术后护理,观察疗效。结果9例患者均痊愈出院,平均住院日13 d,治疗效果满意。结论全面的围术期护理和康复锻炼有利于SynFram e环辅助下微创腰椎前路融合术治疗患者的功能恢复,缩短住院周期,使患者尽快回归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 退变性病变 前路融合术 SynFrame环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滑脱患者行微创腰椎前路融合术的手术配合 被引量:3
5
作者 金嵩 于霓 宋艳华 《护理学杂志》 2008年第12期17-18,共2页
对8例腰椎滑脱患者采用微创腹膜外入路腰椎前路融合术。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出血量均<100ml;术后24~48h即可下床活动,疼痛症状明显减轻;术后住院7~14d出院;随访20个月,6例滑脱椎体基本复位,椎间融合器稳固,2例症状明显改善。... 对8例腰椎滑脱患者采用微创腹膜外入路腰椎前路融合术。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出血量均<100ml;术后24~48h即可下床活动,疼痛症状明显减轻;术后住院7~14d出院;随访20个月,6例滑脱椎体基本复位,椎间融合器稳固,2例症状明显改善。提示采用微创腹膜外入路施行腰椎椎间融合术,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手术时间短,对患者损伤小,恢复较快。护士须提前熟悉手术程序,做好器械及物品的准备,术中严密观察生命体征,根据手术步骤及时传递所需器械,为手术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滑脱 微创 腰椎前路融合术 手术中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植骨方法在颈椎前路融合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
6
作者 刘锦波 唐天驷 杨惠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SCD 2000年第3期185-185,共1页
关键词 颈椎前路融合术 应用 自体髂骨植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下腰椎前路融合术
7
作者 姜晓幸 陈统一 《复旦学报(医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06-208,共3页
目的 探索经腹腔镜下的腰椎前路融合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分析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提出更好地完成手术的改进建议。方法  2例腰椎前路的融合手术在腹腔镜下 ,经腹膜外完成 ,其中 1例为L4 I度滑脱 ,1例为L5不稳定。结果  2例病人手术... 目的 探索经腹腔镜下的腰椎前路融合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分析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提出更好地完成手术的改进建议。方法  2例腰椎前路的融合手术在腹腔镜下 ,经腹膜外完成 ,其中 1例为L4 I度滑脱 ,1例为L5不稳定。结果  2例病人手术中的出血量少 ,腹部的切口小 ,卧床及住院的天数短 ,分别为 5d及 8~ 10d ,术前的症状消失。结论 腹腔镜下的腰椎融合术是安全、有效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腰椎前路融合术 腰椎滑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终板生物力学特性在前路融合术中的作用(英文) 被引量:3
8
作者 李鉴轶 朱青安 +4 位作者 原林 赵卫东 林荔军 张美超 黄文华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02-408,共7页
目的研究颈椎保留终板与去除终板状态下不同位点生物力学特性的分布规律,评价颈椎终板在前路融合术中的作用。方法将骨密度无差异的42例人体新鲜颈椎标本随机分为两组(保留终板组24例,去除终板组18例),对每一终板平面上22个特定的测试... 目的研究颈椎保留终板与去除终板状态下不同位点生物力学特性的分布规律,评价颈椎终板在前路融合术中的作用。方法将骨密度无差异的42例人体新鲜颈椎标本随机分为两组(保留终板组24例,去除终板组18例),对每一终板平面上22个特定的测试点进行压缩实验,直径2mm的半球形压头以0.03mm/s的速度垂直于终板平面下压2mm,由所得的力-位移曲线计算出最大压缩力及刚度,采用t检验、析因分析及SNK检验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颈椎上、下终板保留终板组与去除终板组之间的最大压缩力及刚度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颈椎后部是保留终板组颈椎上终板力学强度较大的区域,颈椎外侧区是颈椎下终板力学强度较大的区域;去除终板组颈椎后部是上终板平面力学强度较大的区域,颈椎后外侧是下终板平面力学强度较大的区域。结论颈椎终板在颈椎前路融合术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进行手术或改进椎间植入物设计时应考虑到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力学特性 颈椎终板 前路融合术 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后协同颈椎旋转扳法的生物力学分析
9
作者 王逸松 王辉昊 +3 位作者 俞仲翔 张敏 郑昱新 詹红生 《医用生物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6-133,共8页
目的 探究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 ACDF)术后协同应用颈椎旋转扳法治疗的生物力学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基于CT数据建立正常C0~T1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并以此为基础构建... 目的 探究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 ACDF)术后协同应用颈椎旋转扳法治疗的生物力学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基于CT数据建立正常C0~T1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并以此为基础构建颈椎C5~6节段ACDF术后模型,在两种模型C4、C7节段分别模拟颈椎旋转扳法,并分析比较两种模型在C4、C7节段手法加载下椎体、双侧关节突关节、椎间盘及内固定系统von Mises应力情况。结果 C4节段进行手法加载时,ACDF术后模型C5、C6和C7椎体应力较正常模型分别下降12.3%、11.5%、26.4%,双侧关节突关节应力均呈现下降趋势,其中C4~5、C5~6、C6~7节段左侧关节突关节应力分别下降12.3%、58.8%、15.4%,右侧关节突关节应力分别下降16.6%、92.1%、17.2%。C4~5和C6~7节段椎间盘应力较正常模型分别下降13.2%、4.0%,而C5~6节段融合器、钢板和螺钉的最大应力分别为9.349、111.9和300.8 MPa。C7节段进行手法加载时,ACDF术后模型的C4、C5和C6椎体应力较正常模型显著增加,尤其是C5椎体,其应力增加了近18倍,同时除了C4~5节段左侧关节突关节应力上升57.7%外,其余节段的双侧关节突关节应力普遍下降,但其C4~5和C6~7节段椎间盘应力较正常模型分别增加43.2%、21.7%,且C5~6节段融合器、钢板和螺钉的应力分别为2.926、205.4和256.2 MPa。结论 ACDF术后于融合节段上位椎体行手法的安全性相对较高,但融合节段下位椎体行手法可能导致应力集中,增加损伤风险。在实施术后保守治疗时,应考虑手法操作的安全性和适应症,避免在高风险区域进行操作,同时基于患者具体术后生物力学的状态实施更为精准、安全的手法干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 颈椎旋转扳法 生物力学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内镜辅助下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益 徐彬 +2 位作者 陈杨达豪 徐卫星 盛红枫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2880-2887,共8页
目的研究微创内镜辅助下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mini open endoscope assisted-ACDF,MOEA-ACDF)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22年2月至2023年3月于医院因CSR接受手术... 目的研究微创内镜辅助下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mini open endoscope assisted-ACDF,MOEA-ACDF)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22年2月至2023年3月于医院因CSR接受手术的患者,包括常规ACDF组与MOEA-ACDF组,评估患者术前一般情况、手术时间,植骨融合情况,手术后VAS疼痛评分、JOA评分、C_(2-7)Cobb角、手术节段前柱高度,以及伤口感染、切口愈合不良、血肿形成、脑脊液漏、神经损伤、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结果纳入常规ACDF组患者41例,MOEA-ACDF组患者41例。两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两组之间相比,术后VAS疼痛评分、JOA评分、C_(2-7)Cobb角、手术节段前柱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常规ACDF组相比,MOEA-ACDF组手术时间稍长(P=0.02)。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VAS疼痛评分下降,JOA评分、C_(2-7)Cobb角、手术节段前柱高度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均无患者出现伤口感染、切口愈合不良、血肿形成、脑脊液漏、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MOEA-ACDF技术治疗CSR,可以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恢复颈椎高度与曲度,获得与常规ACDF术相似的临床效果,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虽然MOEA-ACDF技术手术时间较常规ACDF术稍延长,但其具有手术视野清晰开阔、深部聚焦、照明良好、出血少、创伤小的优点,进而方便术者进行颈椎间盘摘除、神经根管松解、后纵韧带切除等操作,减少神经、脊髓、硬膜和椎动脉损伤,是一项值得推广和应用的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辅助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 微创 神经根型颈椎病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零切迹椎间融合器与椎间融合器联合钛板应用于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分析
11
作者 熊礼顺 谭菁华 +1 位作者 尹健 晏怡果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3165-3171,共7页
目的对比分析零切迹椎间融合器与椎间融合器联合钛板应用于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21年11月期间收治的40例行ACD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2例采用零切迹椎间融合器(零切迹组)... 目的对比分析零切迹椎间融合器与椎间融合器联合钛板应用于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21年11月期间收治的40例行ACD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2例采用零切迹椎间融合器(零切迹组),18例采用椎间融合器联合钛板(钛板组)。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采用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OA)、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及术后吞咽困难发生情况评估临床疗效;测量颈椎Cobb角(C2-7)、融合节段Cobb角、平均椎间隙高度、融合节段高度;通过术后CT观察融合器内外骨桥接情况评估融合情况及融合器下沉情况。结果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的JOA评分、NDI评分、平均椎间隙高度及融合节段高度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零切迹组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显著低于钛板组(P<0.05),术后3个月零切迹组的融合节段Cobb角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除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融合节段Cobb角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末次随访时两组融合器外骨桥接(ExGBB)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各随访时间点其余影像学指标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ACDF中,零切迹椎间融合器和椎间融合器联合钛板治疗临床疗效相似,均能显著改善颈椎功能及术后影像学指标,但零切迹椎间融合器较椎间融合器联合钛板显著降低吞咽困难发生率;终末期随访,前者对融合节段Cobb角的改善效果及其ExGBB情况优于后者,更有利于促进植骨融合;两种融合器均有发生下沉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零切迹椎间融合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 颈椎病 椎间融合 钛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前路V形截骨Y形减压融合术治疗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2
作者 宋仁谦 周英杰 +3 位作者 郑怀亮 禚汉杰 闫飞鸿 王彦金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49-457,共9页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V形截骨Y形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V-osteotomy Y-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VYF)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22年10月在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行手术治疗的60例单节段椎体...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V形截骨Y形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V-osteotomy Y-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VYF)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22年10月在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行手术治疗的60例单节段椎体层面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采用ACVYF治疗(ACVYF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47~65岁(61.0±6.4岁),体质指数16.8~28.1kg/m^(2)(23.67±2.86kg/m^(2));病程10~80个月(37.5±20.1个月);手术节段:C32例、C45例、C513例、C610例。30例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CF)治疗(ACCF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44~68岁(59.5±6.8岁);体质指数16.6~26.4kg/m^(2)(23.30±2.56kg/m^(2));病程13~72个月(35.8±18.8个月);手术节段:C33例、C46例、C512例、C69例。两组性别、年龄、体质指数、病程、手术节段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术前和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进行颈椎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计算术后12个月时的JOA评分改善率;术前和术后1周、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在X线片上测量融合区高度、C2~7 Cobb角;术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时在X线片或CT片上观察植骨融合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ACVYF组手术时间为88.2±19.7min,术中出血量为133.3±24.4mL;ACCF组手术时间为91.5+24.1min,术中出血量为137.7±29.4mL,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CVYF组与ACCF组术后各有3例患者发生吞咽困难,1~2周后均自行缓解,随访期间无其他并发症发生,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颈椎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两组间同时间点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融合区高度和C2~7 Cobb角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术后1周和术后3个月两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个月和术后12个月ACVYF组均大于ACCF组(P<0.05)。术后12个月随访时ACVYF组颈椎JOA评分改善率为(72.39±10.54)%,ACCF组术为(75.92±10.39)%,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CVYF组术后3个月与6个月随访时植骨融合率(70.0%和93.3%)优于ACCF组(40.0%和73.3%)(P<0.05),术后12个月两组均已骨性融合(P>0.05)。结论:ACVYF能有效解除椎体层面后纵韧带对脊髓的压迫,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相较于ACCF,ACVYF能够更好地维持颈椎生理曲度,加快植骨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纵韧带骨化症 颈椎前路V形截骨Y形减压融合术 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 置入物沉降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钩椎关节拐点辅助定位颈椎前路经椎间隙截骨融合术与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融合术治疗伴椎间隙狭窄颈椎病的疗效对比
13
作者 余秋宇 马俊 +5 位作者 杨旭 陈康 李磊 韩尧政 苏林涛 康辉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21-1129,共9页
目的:将以钩椎关节拐点为辅助定位标记点的颈椎前路经椎间隙截骨融合术(anterior intervertebral osteotomy and fusion,AIOF)与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治疗伴椎间隙狭窄颈椎病的临床... 目的:将以钩椎关节拐点为辅助定位标记点的颈椎前路经椎间隙截骨融合术(anterior intervertebral osteotomy and fusion,AIOF)与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治疗伴椎间隙狭窄颈椎病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21年6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脊柱外科行手术治疗的80例伴椎间隙狭窄颈椎病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AIOF组与ACCF组。AIOF组38例,年龄51.2±16.3岁,随访时间为21.2±7.2个月;ACCF组42例,年龄54.0±13.2岁,随访时间为24.3±8.1个月,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随访时间、手术节段等术前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分析患者的围术期情况;通过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6个月以及末次随访时患者的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颈部视疼痛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的差异评估患者的手术疗效;分别在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以及末次随访时通过X线、CT以及MRI测量脊髓直径、椎管面积、椎间孔面积、颈椎前凸角、颈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AIOF组手术时间106.1±35.4min,术中出血量50.6±12.3mL;ACCF组手术时间121.4±42.3min,术中出血量150.3±37.7mL,两组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AIOF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于ACCF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JOA评分与VAS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AIOF组JOA评分改善率为(72.3±10.4)%,VAS评分为0.8±0.6分;ACCF组JOA评分改善率为(63.7±12.1)%,VAS评分为1.2±0.7分,术后各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AIOF组患者的脊髓直径、椎管面积和颈椎ROM分别为5.4±1.1mm、128.2±10.1mm2、25.3°±6.3°,ACCF组分别为5.2±0.7mm、126±12.0mm2、24.2°±4.4°,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椎间孔面积与颈椎前凸角(AIOF组49.7±8.8mm2、14.8°±4.8°vs ACCF组35.9±7.6mm2、6.7°±4.8°)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AIOF组1例患者出现吞咽困难;ACCF组中有1例脑脊液漏、2例C5神经根麻痹、1例吞咽困难、2例融合失败,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伴有颈椎间隙狭窄的颈椎病患者,AIOF在钩椎关节拐点辅助定位下比ACCF更安全地实现椎管内及椎间孔的减压,重建颈椎曲度,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椎间孔减压充分以及术后颈椎曲度改善更好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钩椎关节拐点 截骨减压 颈椎前路经椎间隙截骨融合术 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融合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后钛笼下沉临床分析 被引量:35
14
作者 马永刚 刘世清 +1 位作者 李亚明 周小锐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1-23,共3页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术后影响钛笼下沉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2009年6月我院收治的104例行颈椎融合钛笼植骨患者的颈椎平片和手术资料,分析撑开程度、钛笼直径和安放部位与钛笼下沉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术后影响钛笼下沉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2009年6月我院收治的104例行颈椎融合钛笼植骨患者的颈椎平片和手术资料,分析撑开程度、钛笼直径和安放部位与钛笼下沉的相关性。结果:104例手术患者中,术后6个月复查时发现16例(15.4%)钛笼发生下沉。46例钛笼直径10mm者中9例发生下沉(19.6%),而58例直径12mm者中7例发生下沉(12.1%),差异有显著性(P<0.05)。钛笼前缘与椎体前缘距离在1mm以内者89例,距离大于1mm者15例,发生下沉例数分别为13例和3例,差异有显著性(P<0.05)。开槽节段相邻椎体终板延长线成角,其中角度在20°~30°者82例,成角大于30°者22例,两组发生下沉例数分别为11例和5例,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椎间撑开程度、钛笼直径和安放部位可能是影响钛笼下沉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 脊髓型颈椎病 钛笼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节段前路颈椎自锁式融合器融合术后矢状位影像学参数的变化 被引量:17
15
作者 杨洋 黎庆初 +5 位作者 朱召银 刘则征 闫慧博 尹刚辉 吕海 金大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16-123,共8页
目的 :观察应用自锁式融合器行前路颈椎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后矢状位影像学参数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6月160例接受ACDF的双节段颈椎病患者,其中应用MC+融合器(单锚定组)78... 目的 :观察应用自锁式融合器行前路颈椎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后矢状位影像学参数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6月160例接受ACDF的双节段颈椎病患者,其中应用MC+融合器(单锚定组)78例,ROI-C融合器(双锚定组)82例。测量术前、术后3d、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颈椎侧位X线片的影像学参数,包括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height of operation segment,HOS)、椎间隙角度(angle of operation segment,AOS)、C2-C7角、C2-C7矢状位轴向距离(C2-C7 sagittal vertical axis,C2-C7 SVA)及T1倾斜角(T1 slope,T1S),并应用Erk五度分级法评价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植骨融合情况。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160例患者各时间点影像学参数间的相关性;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比同时间点两组间各影像学参数的差异;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别对两组组内不同时间点时各参数进行对比;两组间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融合等级对比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组内融合等级对比运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结果:术后随访13.42±6.01个月(6~31个月)。术前、术后3d、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AOS与C2-C7角、C2-C7角与T1S、AOS与T1S、T1S与C2-C7 SVA均呈正相关(P〈0.01),C2-C7SVA与AOS、C2-C7角均无显著相关性(P〉0.01)。术后3d、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HOS、AOS、C2-C7角及T1S较术前均有增加(P〈0.05),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双锚定组AOS、C2-C7角及T1S均高于单锚定组,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融合等级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融合等级较术后3个月时下降(P〈0.05)。结论:应用两种自锁式融合器行双节段ACDF均可恢复手术节段椎间隙的高度、角度以及颈椎曲度,ROI-C融合器较MC+融合器对维持术后手术节段角度及颈椎前凸更具优势。ACDF术后颈椎曲度的丢失可能引起胸椎矢状位影像学参数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前路颈椎融合术 自锁式融合 矢状位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桥形椎间锁定融合器(ROI-C)在颈椎病前路减压融合术中应用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4
16
作者 张宗余 姜为民 +4 位作者 李雪峰 汪恒 史金辉 陈洁 杨惠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10-516,共7页
目的:对比桥形椎间锁定融合器(ROI-C)或cage联合前路钛板固定治疗颈椎病的疗效,分析ROI-C在颈椎病前路手术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3年11月我科采用桥形锁定椎间融合器或cage联合前路钛板内固定治疗颈椎病患... 目的:对比桥形椎间锁定融合器(ROI-C)或cage联合前路钛板固定治疗颈椎病的疗效,分析ROI-C在颈椎病前路手术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3年11月我科采用桥形锁定椎间融合器或cage联合前路钛板内固定治疗颈椎病患者共104例。其中桥形椎间锁定融合器组(A组)患者46例,共89个节段,作为观察组;应用cage联合前路钛板内固定组(B组)患者58例,共106个节段,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前均行颈椎正侧位X线片、动力位X线片,CT冠矢状重建,MRI检查,术后3d摄片复查,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定期随访,行颈椎正侧位及动力位片复查,选择性复查CT及MRI,观察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吞咽困难、术前术后JOA评分及改善率、VAS评分、颈椎生理曲度(Cobb角)、椎间高度、融合情况、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等指标方面有无差异。结果:术后随访3~26个月,平均18个月。A组手术时间(一个节段73.2±8.1min,两个节段127.4±13.4min,三个节段152.7±19.4min)及术中出血量(1个节段62.3±20.2ml,2个节段83.2±32.4ml,3个节段 110.5±54.3ml)均明显低于B组(手术时间:一个节段84.3±7.2min,两个节段147.6±13.1min,三个节段184.1±21.3min;术中出血量:1个节段100.2±22.1ml,2个节段128.3±35.3ml,3个节段190.6±57.2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前、术后JOA评分分别为9.49±0.83分和12.45±1.00分,B组分别为9.21±1.00分和12.04±0.89分,两组术后JOA评分较术前均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前、术后VAS评分分别为2.94±0.56分和1.24±0.44分,B组分别为2.88±0.54分和1.26±0.43分,两组术后VAS评分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前及术后JOA评分及改善率、VAS评分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前、术后Cobb角分别为20.35°±7.12°和26.82°±6.13°,B组分别为18.34°±7.32°和25.32°±8.91°,两组术后颈椎生理曲度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前、术后病变椎间隙高度分别为5.83±1.02mm和8.47±1.83mm,B组分别为5.54±1.82mm和8.03±2.43mm,两组术后病变椎间隙高度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为6.52%,46例患者中仅有3例术后出现轻度吞咽困难,且症状在1个月内逐渐缓解;B组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为34.48%,58例患者中,轻度吞咽困难13例,中度吞咽困难7例。A组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时,A组45例融合,融合率为97.8%;B组55例融合,融合率为94.8%;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未融合病例,至末次随访时临床症状均较术前改善明显,无相关不适。两组患者均无气管、食管损伤及喉返神经损伤等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颈椎桥形椎间锁定融合器(ROI-C)能有效地恢复颈椎的生理曲度及椎间高度,可以获得满意的融合率,且手术操作相对简便,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周围组织损伤较少,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低等优点,有望替代cage联合钛板固定应用于治疗颈椎病的前路融合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 桥形椎间锁定融合器(ROI—C) 对比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与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双节段颈椎病的Meta分析 被引量:18
17
作者 赵赫 俞兴 +5 位作者 唐向盛 贺丰 杨永栋 熊洋 胡振国 徐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791-800,共10页
目的:系统评价前路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anterior cervical artifieial disc replacement,ACDR)与前路颈椎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治疗双节段颈椎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 目的:系统评价前路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anterior cervical artifieial disc replacement,ACDR)与前路颈椎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治疗双节段颈椎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2016年5月1日以前PubMed、Embase、Medlin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base)、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关于应用ACDR与ACDF治疗双节段颈椎病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及队列研究(cohortstudy)的文献,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采用改良Jadad量表及MINORS量表评价,提取各研究中术后24个月、48个月、60个月时的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颈痛VAS评分、上肢痛VAS评分、SF-36评分、神经功能改善率、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再手术率、不良事件、患者满意度数据.并将这些研究的数据通过ReviewManager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文献、2570例患者,随访时间24~60个月.ACDR组1601例,ACDF组969例。纳入文献改良Jadad评4分3篇,3分4篇;MINORS评分18分2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术后24个月、48个月、60个月随访时,ACDR组的NDI[SMD=0.52;95%CI:(0.43,0.62),P〈0.000011、颈痛VAS[SMD=0.19;95%CI:(0.10,0.29),P〈0.00011、上肢痛VAS[SMD=O.15;95%CI:(0.06,0.25),P=0.0021、SF-36生理健康评分(PCS)[SMD=0.35;95%CI:(0.25,0.44),P〈0.000011改善均优于ACDF组;神经功能改善率[RR=1.0l;95%CI:(0.97,1.05),P=0.54]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两组上位椎间盘退变[RR=0.43;95%CI:(0.37,0.51),P〈0.00001]、下位椎间盘退变[RR=0.35;95%CI:(0.19,0.66),P=0.001]、再手术率[RR=0.30;95%CI:(0.23,0.40),P〈0.00001]、不良事件发生率[RR=0.72;95%CI:(0.58,0.89),P=0.003]、满意度fRR=I.08;95%CI:(1.04,1.11),P〈0.0001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CDR组均优于ACDF组。结论:ACDR和ACDF治疗双节段颈椎病在改善神经功能方面一致,但在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方面,前者优于后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路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 前路颈椎减压融合术 颈椎病 双节段 随访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气管推移训练的必要性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张国妹 周玉娟 +5 位作者 万冬花 姚剑英 梅赣红 朱云生 刘志礼 周志东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05-1006,共2页
目的:探讨全麻下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前行气管推移训练的必要性。方法:78例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37例(术前未行气管推移训练),B组41例(术前行气管推移训练)。记录术前、术中患者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心率、手术... 目的:探讨全麻下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前行气管推移训练的必要性。方法:78例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37例(术前未行气管推移训练),B组41例(术前行气管推移训练)。记录术前、术中患者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心率、手术时间、出血量、咽喉相关并发症等。结果:两组年龄和性别、手术节段无差异;两组手术中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较术前均有升高,手术中较术前心率均有轻度降低,两组间变化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平均手术时间为(91.5±19.6)与(96.8±23.9)min,无统计学差异;手术血液丢失量分别为(123.5±64.9)、(132.8±86.7)mL,无统计学差异。咽喉相关并发症:A组11例、B组13例,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术前行气管推移训练对全麻下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并非必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 气管推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享决策干预对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术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8
19
作者 钱瑜 刘欢 +3 位作者 赵中晶 赵磊 杜巨豹 陈赞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23年第6期834-838,共5页
目的:分析共享决策干预对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术患者预后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便利取样法,纳入2018年8月至2019年7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行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术的12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n=64)接受常... 目的:分析共享决策干预对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术患者预后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便利取样法,纳入2018年8月至2019年7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行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术的12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n=64)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干预组(n=64)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接受共享决策干预。分别于入院时、出院前1日、出院后3个月、出院后6个月、出院后12个月比较两组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颈椎轴性症状评分、日本骨科学会颈椎评分及术后改善率的差异、患者满意度。结果:实施共享决策干预后,干预组与对照组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颈椎轴性症状评分及日本骨科学会颈椎评分项目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颈椎评分改善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共享决策干预有利于改善患者颈椎功能障碍的程度,减轻患者轴性症状,改善患者远期预后,从而提升患者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享决策干预 颈椎病 前路颈椎减压融合术 预后 预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零切迹融合器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7
20
作者 朱超 刘春 +2 位作者 张玉发 蒋盛旦 蒋雷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47-355,共9页
目的:探讨零切迹融合器(Zero-P VA)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ultileve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MCSM)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2020... 目的:探讨零切迹融合器(Zero-P VA)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ultileve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MCSM)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2020年8月期间在我科行ACDF治疗的55例MCSM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应用Zero-P VA治疗27例(Zero-P组),应用传统融合器+钛板固定治疗28例(钛板组)。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融合节段椎间高度和颈椎Cobb角。采用颈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Bazaz吞咽困难评分及植骨融合率进行临床疗效对比分析。结果:5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14~35个月,平均23.17±4.75个月。与术前相比较,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NDI指数和JOA评分均有明显的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Zero-P组手术时间3节段为95.47±5.24min,4节段为115.12±7.53min,较钛板组手术时间(3节段130.85±6.97min和4节段155.69±9.28min)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Zero-P组颈椎Cobb角在术后3个月时为16.71°±1.28°,末次随访时为15.69°±0.26°,均优于术前(10.53°±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钛板组颈椎Cobb角术后3个月时为16.95°±2.64°,末次随访时为16.01°±1.71°,优于术前(10.67°±0.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之间各时间点颈椎Cobb角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Zero-P组术后1例(3.70%)发生椎前异物感,术后1个月完全消失,无吞咽困难发生,未见相邻节段退变加速。钛板组术后4例(14.29%)发生椎前异物感,于术后2~4个月逐渐消失;术后3例(10.71%)发生吞咽困难,其中轻度1例(3.57%),中度2例(7.14%),3例患者在术后3~6个月逐渐好转,1例(3.57%)出现声音嘶哑,于术后2年取出钛板,患者声音嘶哑无明显改善;2例(7.14%)患者出现相邻节段(C2/3)退变加速,均未出现临床症状,予以保守观察。两组的吞咽困难发生率及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个月时,Zero-P组植骨融合率为88.89%,钛板组植骨融合率为92.86%,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均达到有效植骨融合,但两组间植骨融合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均无硬脊膜损伤、食管损伤、神经根损伤、椎前血肿、伤口感染、假关节形成等并发症。结论:在ACDF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中,使用零切迹融合器能够达到与传统融合器+钛板固定一致的临床疗效,和重塑颈椎曲度并恢复颈椎间隙高度的作用,并且手术时间短,术后患者吞咽困难、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 零切迹颈椎间融合 钛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