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前路腰椎椎间融合术选择“锁孔”手术还是小切口手术? 被引量:2
1
作者 吕国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83-183,共1页
近十余年来,随着微创理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腹腔镜前路锁孔、微创小切口、经皮内固定融合等为代表的新型腰椎前路微创手术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有的技术最初带给人们的欣喜与冲动,为长期临床实践产生的困惑所取代。在当今新理论和新... 近十余年来,随着微创理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腹腔镜前路锁孔、微创小切口、经皮内固定融合等为代表的新型腰椎前路微创手术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有的技术最初带给人们的欣喜与冲动,为长期临床实践产生的困惑所取代。在当今新理论和新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如何理性、科学发展腰椎前路微创技术更值得人们深思。为此,本期特邀国内几位专家就腰椎前路微创手术技术及相关问题作简要讨论,以达抛砖引玉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路腰椎椎间融合术 小切口手术 “锁孔”手术 腹腔镜技术 前路腰椎手术 外科医师 手术方式 腰椎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ynFrame拉钩在腰椎前路椎体间融合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谭军 谢宁 +2 位作者 陈雄生 周许辉 贾连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4期241-243,共3页
目的:探讨在微创条件下完成腰椎前路椎间融合术的技巧。方法:采用AO多用途脊柱拉钩SynFrame经腹膜外入路完成腰椎前路椎间融合术(ALIF)20例,其中L4/512例,L5/S18例。结果:前路手术时间90~120min,失血量125~200ml,拉钩深度12~18cm,植... 目的:探讨在微创条件下完成腰椎前路椎间融合术的技巧。方法:采用AO多用途脊柱拉钩SynFrame经腹膜外入路完成腰椎前路椎间融合术(ALIF)20例,其中L4/512例,L5/S18例。结果:前路手术时间90~120min,失血量125~200ml,拉钩深度12~18cm,植骨块高度最大25mm,最小12mm,平均17mm,。随访5~24个月,平均10.1个月。患者疼痛消失,动态X线片见椎间植骨全部融合,融合时间2.5~5.5个月,平均2.8个月。未出现大血管损伤、男性交感链损伤等并发症。结论:经腹膜外入路SynFrame拉钩下完成L4/5和L5/S1的椎间融合术创伤小、手术难度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ynFrame拉钩 腰椎前路融合术 手术技巧 腹膜外入路 手术指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视腹腔镜辅助下前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曹鹏 杨庆铭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1年第5期420-424,共5页
目的比较腹腔镜和常规入路前路腰椎椎体间植骨融合术的差异性。 方法将健康成年山羊随机分为对照组 (4只 ) ,前路切开手术组 (4只 )和腹腔镜手术组 (6只 )。记录术中的失血量和手术时间。术后定期拍片以观察融合进程 ,术后 3月处死动... 目的比较腹腔镜和常规入路前路腰椎椎体间植骨融合术的差异性。 方法将健康成年山羊随机分为对照组 (4只 ) ,前路切开手术组 (4只 )和腹腔镜手术组 (6只 )。记录术中的失血量和手术时间。术后定期拍片以观察融合进程 ,术后 3月处死动物并取材进行生物力学测试和组织学定性及定量评价。 结果放射学检查不能确定融合节段发生了完全的椎体间融合。生物力学显示两手术组在融合节段处的僵硬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而前路切开手术组和腹腔镜手术组之间的差别不明显。光镜下 ,两种手术组均可见不同程度的残余椎间盘组织 ,终板下软骨破坏和椎间隙内纤维样组织或各成熟阶段的骨小梁并与宿主骨小梁发生连接。图像定量分析显示尽管前路切开手术组的椎间盘终板摘除率均高于腹腔镜手术组 ,但差异不显著。结论电视腹腔镜辅助下前路腰椎融合术能达到切开手术时相似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腹腔镜 前路腰椎融合术 生物力学 图象分析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钛腰椎融合器在不同入路椎间融合术中的生物力学性能 被引量:5
4
作者 张振军 李文钊 +5 位作者 李慧 廖振华 孟庆铸 孙大为 孙学君 刘伟强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43-250,共8页
目的探究采用多孔融合器在不同入路腰椎融合术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建立完整腰椎三维有限模型,通过实验方法获得多孔材料的力学参数。针对多孔融合器在前路腰椎椎间融合术(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ALIF)、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 目的探究采用多孔融合器在不同入路腰椎融合术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建立完整腰椎三维有限模型,通过实验方法获得多孔材料的力学参数。针对多孔融合器在前路腰椎椎间融合术(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ALIF)、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PLIF)、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TLIF)和直接外侧椎体间融合术(direct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 DLIF)中的生物力学性能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在施行椎间融合术后,DLIF、ALIF模型预测的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和融合器应力明显低于PLIF、TLIF模型,DLIF、ALIF和TLIF模型预测的终板应力明显低于PILF模型。结论采用多孔融合器的DLIF模型显示出较优的生物力学性能,而且在临床过程中操作简单适于微创术式。DLIF手术具有更优的综合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融合 前路腰椎椎间融合术 后路腰椎融合术 腰椎融合术 直接外侧融合术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被引量:12
5
作者 吕国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24-326,共3页
微创腰椎椎间融合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其目的在于采用不同的微创入路结合特殊设计的手术器械与置入物,在取得优于或不低于传统开放腰椎椎间融合术效果的同时减少手术创伤,促使患者早日康复。近年来我国微创腰椎椎间融合技术已... 微创腰椎椎间融合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其目的在于采用不同的微创入路结合特殊设计的手术器械与置入物,在取得优于或不低于传统开放腰椎椎间融合术效果的同时减少手术创伤,促使患者早日康复。近年来我国微创腰椎椎间融合技术已得到迅速发展,并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微创技术只是传统脊柱手术积极和有意义的补充,有其固有的局限性和潜在风险,因此应避免工作中的盲动与冲动,扬长避短,以使微创腰椎椎间融合技术健康顺利发展。为此,本期特邀国内相关脊柱外科专家就微创腰椎椎间融合的有关问题进行讨论,供同道们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路腰椎椎间融合术 腰椎融合 后路腰椎融合术 相关并发症 微创 融合技术 手术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外侧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入路安全性及相关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6
作者 何磊 戎利民 董健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046-1050,共5页
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已广泛应用于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包括经前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LIF)、经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 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已广泛应用于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包括经前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LIF)、经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前路手术常需普通外科或血管外科医生协助,存在大血管与内脏损伤、男性还存在逆行射精等并发症发生的可能[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路腰椎融合术 相关并发症 极外侧入路 后路腰椎融合术 安全性 lumbar 腰椎退行性疾病 孔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放和微创腰椎前路手术
7
作者 王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82-182,共1页
近十余年来,随着微创理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腹腔镜前路锁孔、微创小切口、经皮内固定融合等为代表的新型腰椎前路微创手术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有的技术最初带给人们的欣喜与冲动,为长期临床实践产生的困惑所取代。在当今新理论和新... 近十余年来,随着微创理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腹腔镜前路锁孔、微创小切口、经皮内固定融合等为代表的新型腰椎前路微创手术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有的技术最初带给人们的欣喜与冲动,为长期临床实践产生的困惑所取代。在当今新理论和新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如何理性、科学发展腰椎前路微创技术更值得人们深思。为此,本期特邀国内几位专家就腰椎前路微创手术技术及相关问题作简要讨论,以达抛砖引玉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前路手术 前路腰椎椎间融合术 肠道并发症 微创 腰椎滑脱症 腹膜外入路 腰椎结核 经腹膜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5/S1前路手术相关椎前大血管的影像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刘列华 成仕明 +5 位作者 周强 梁勇 王浩明 侯天勇 甘翼博 吴庆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809-814,共6页
目的:通过腹部血管成像检查和腰骶椎CT三维重建观测腰骶椎前方大血管的局部解剖,为L5/S1前路手术提供术前血管解剖学评估依据。方法:62例正常成年人,男32例、女30例,行腹部血管成像检查和腰骶椎CT三维重建。观察髂血管间隙双侧髂血管... 目的:通过腹部血管成像检查和腰骶椎CT三维重建观测腰骶椎前方大血管的局部解剖,为L5/S1前路手术提供术前血管解剖学评估依据。方法:62例正常成年人,男32例、女30例,行腹部血管成像检查和腰骶椎CT三维重建。观察髂血管间隙双侧髂血管的构成情况,测量髂间三角解剖参数:髂间三角顶点到L5椎体下缘的距离;L5椎体下缘、S1椎体上缘髂血管间距;髂间三角顶点偏离正中矢状面的距离;L5/S1椎间隙宽度。根据髂间三角顶点到L5椎体下缘的距离(〉1.2cm;0.6~1.2cm;〈0.6cm且〉0;≤0)定义Ⅰ、Ⅱ、Ⅲ、Ⅳ型髂间三角。计算髂间三角面积、L5/S1椎间盘显露百分比。结果:髂血管间隙由左侧髂静脉、右侧髂动脉组成占54例(87%);双侧均为髂动脉或髂静脉各占4例(6.45%)、2例(3.23%);左侧髂动脉、右侧髂静脉占2例(3.23%)。Ⅰ、Ⅱ、Ⅲ、Ⅳ型髂间三角分别为42(67.7%)、11(17.7%)、7(11.3%)、2(1.6%)例。Ⅰ、Ⅱ、Ⅲ型各解剖参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L5/S1椎间隙宽度为5.3±0.6cm。Ⅰ、Ⅱ、Ⅲ型髂间三角显露面积分别为5.00cm2(1.42~11.90cm2)、1.04cm2(0.49~2.12cm2)、0.33cm2(0.10~0.92cm2),椎间盘显露百分比分别为78.3%、59.4%、42.5%。结论:腹部血管成像检查能够清晰显示腰骶椎前方大血管走行及分布情况,有助于L5/S1前路手术策略的制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解剖 前路腰椎椎间融合术 血管成像 L5/S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