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距腓前韧带(an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ATFL)损伤是运动医学领域最常见的损伤性疾病之一,常导致踝关节外侧不稳定,如未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病情长期迁延反复,将发展为踝骨关节炎而出现不可逆性损害,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目的:距腓前韧带(an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ATFL)损伤是运动医学领域最常见的损伤性疾病之一,常导致踝关节外侧不稳定,如未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病情长期迁延反复,将发展为踝骨关节炎而出现不可逆性损害,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经保守治疗3~6个月后未见明显好转的ATFL损伤患者应尽早考虑手术修复以恢复踝关节的稳定性和功能。本研究旨在探讨ATFL腓骨止点双束解剖重建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调查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间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运动医学科诊断为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67例患者,其中男42例,女25例,年龄17~41岁,病程为(12.6±3.2)个月;左踝29例,右踝38例。患者均因反复扭伤导致踝关节疼痛、肿胀、关节明显松弛;ATFL止点压痛、跟腓韧带止点压痛、踝关节前抽屉试验、内翻应力试验均为阳性。采用X线检查排除其他踝关节疾患,术前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和磁共振检查观察患侧ATFL损伤情况。患者均有手术指征且无明显手术禁忌证,在神经阻滞麻醉下采用踝关节镜下清理并ATFL腓骨止点双束解剖重建手术治疗。术后予以常规护理及标准化流程的康复锻炼。术后3、6、12、24个月进行门诊随访,使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评分、卡尔森踝关节功能(Karlsson ankle functional,KAF)评分及日本足踝外科学会(the Japanese Society for Surgery of the Foot,JSSF)量表评分评价临床结果。结果:67例患者在术中关节镜下检查发现炎性滑膜增生52例(77.6%),明显骨赘增生12例(17.9%),Ⅱ~Ⅲ度距骨骨软骨损伤23例(34.3%),Ⅳ度软骨损伤5例(7.5%)。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在麻醉状态下前抽屉试验为阴性、内翻应力试验为阴性;术后锚钉位置良好。其中3例(4.5%)患者术后出现腓浅神经暂时性麻痹,足踝部皮肤麻木,2周内逐渐恢复;无围手术期感染、化脓性关节炎等严重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随访12~24(15.64±3.17)个月。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可以正常行走;踝关节疼痛较术前明显好转,大多数患者无疼痛或偶有轻度疼痛;踝关节的功能及活动度得到恢复,没有发生再次失稳。64例(95.5%)患者可以恢复至伤前的劳动或运动水平。站立位X线检查提示关节间隙良好,未见狭窄;内固定位置良好。术后AOFAS评分(94.78±6.37)明显优于术前(64.17±12.43,P<0.01),KAF评分和JSSF量表评分较术前均显著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KAF:91.04±11.36 vs 59.74±13.63,P<0.01;JSSF:95.32±10.21 vs 66.92±14.38,P<0.01)。结论:关节镜下清理并ATFL腓骨止点双束解剖重建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近期疗效良好。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距腓前韧带损伤后保守治疗的患者在不同时期开始康复训练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本院收治的距腓前韧带损伤的患者58例,根据损伤后开始康复治疗的时间,将患者分成6周组(n=29)和12周组(n=29),分别...目的探讨距腓前韧带损伤后保守治疗的患者在不同时期开始康复训练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本院收治的距腓前韧带损伤的患者58例,根据损伤后开始康复治疗的时间,将患者分成6周组(n=29)和12周组(n=29),分别于康复前,康复2周、4周和8周后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系统对踝关节功能进行评分。结果康复2周、4周和8周后,两组VAS评分和AOFAS评分均显著改善(|t|> 4.137, P <0.001);6周组VAS评分明显低于12周组(|t|> 3.110, P <0.01),AOFAS评分明显高于12周组(|t|> 3.016, P <0.01)。结论距腓前韧带损伤保守治疗患者在6周内进行康复治疗效果更佳。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系统康复锻炼对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患者距腓前韧带重建-踝关节镜术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行距腓前韧带重建-踝关节镜术治疗的患者74例,依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目的探讨系统康复锻炼对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患者距腓前韧带重建-踝关节镜术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行距腓前韧带重建-踝关节镜术治疗的患者74例,依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7例。对照组患者术后采用常规功能锻炼,观察组患者术后采用系统康复锻炼。比较两组患者康复前后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评分、踝关节主动关节位置觉(joint position sense active,JPSA)、踝关节被动关节位置觉(joint position sense passive,JPSP)和踝关节“运动觉”(kinaesthesia,KT)变化。结果康复后,两组患者AOFAS踝-后足评分均高于康复前(均P<0.05),且观察组患者AOFAS踝-后足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7.228,P<0.05)。康复后,两组患者JPSA、JPSP和KT均显著低于康复前(均P<0.05),且观察组患者以上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8.355、7.960、9.193,均P<0.05)。结论系统康复锻炼对行距腓前韧带重建-踝关节镜术的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患者康复效果良好,值得临床借鉴。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距腓前韧带(an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ATFL)损伤是运动医学领域最常见的损伤性疾病之一,常导致踝关节外侧不稳定,如未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病情长期迁延反复,将发展为踝骨关节炎而出现不可逆性损害,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经保守治疗3~6个月后未见明显好转的ATFL损伤患者应尽早考虑手术修复以恢复踝关节的稳定性和功能。本研究旨在探讨ATFL腓骨止点双束解剖重建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调查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间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运动医学科诊断为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67例患者,其中男42例,女25例,年龄17~41岁,病程为(12.6±3.2)个月;左踝29例,右踝38例。患者均因反复扭伤导致踝关节疼痛、肿胀、关节明显松弛;ATFL止点压痛、跟腓韧带止点压痛、踝关节前抽屉试验、内翻应力试验均为阳性。采用X线检查排除其他踝关节疾患,术前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和磁共振检查观察患侧ATFL损伤情况。患者均有手术指征且无明显手术禁忌证,在神经阻滞麻醉下采用踝关节镜下清理并ATFL腓骨止点双束解剖重建手术治疗。术后予以常规护理及标准化流程的康复锻炼。术后3、6、12、24个月进行门诊随访,使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评分、卡尔森踝关节功能(Karlsson ankle functional,KAF)评分及日本足踝外科学会(the Japanese Society for Surgery of the Foot,JSSF)量表评分评价临床结果。结果:67例患者在术中关节镜下检查发现炎性滑膜增生52例(77.6%),明显骨赘增生12例(17.9%),Ⅱ~Ⅲ度距骨骨软骨损伤23例(34.3%),Ⅳ度软骨损伤5例(7.5%)。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在麻醉状态下前抽屉试验为阴性、内翻应力试验为阴性;术后锚钉位置良好。其中3例(4.5%)患者术后出现腓浅神经暂时性麻痹,足踝部皮肤麻木,2周内逐渐恢复;无围手术期感染、化脓性关节炎等严重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随访12~24(15.64±3.17)个月。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可以正常行走;踝关节疼痛较术前明显好转,大多数患者无疼痛或偶有轻度疼痛;踝关节的功能及活动度得到恢复,没有发生再次失稳。64例(95.5%)患者可以恢复至伤前的劳动或运动水平。站立位X线检查提示关节间隙良好,未见狭窄;内固定位置良好。术后AOFAS评分(94.78±6.37)明显优于术前(64.17±12.43,P<0.01),KAF评分和JSSF量表评分较术前均显著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KAF:91.04±11.36 vs 59.74±13.63,P<0.01;JSSF:95.32±10.21 vs 66.92±14.38,P<0.01)。结论:关节镜下清理并ATFL腓骨止点双束解剖重建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近期疗效良好。
文摘目的探讨距腓前韧带损伤后保守治疗的患者在不同时期开始康复训练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本院收治的距腓前韧带损伤的患者58例,根据损伤后开始康复治疗的时间,将患者分成6周组(n=29)和12周组(n=29),分别于康复前,康复2周、4周和8周后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系统对踝关节功能进行评分。结果康复2周、4周和8周后,两组VAS评分和AOFAS评分均显著改善(|t|> 4.137, P <0.001);6周组VAS评分明显低于12周组(|t|> 3.110, P <0.01),AOFAS评分明显高于12周组(|t|> 3.016, P <0.01)。结论距腓前韧带损伤保守治疗患者在6周内进行康复治疗效果更佳。
文摘目的探讨系统康复锻炼对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患者距腓前韧带重建-踝关节镜术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行距腓前韧带重建-踝关节镜术治疗的患者74例,依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7例。对照组患者术后采用常规功能锻炼,观察组患者术后采用系统康复锻炼。比较两组患者康复前后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评分、踝关节主动关节位置觉(joint position sense active,JPSA)、踝关节被动关节位置觉(joint position sense passive,JPSP)和踝关节“运动觉”(kinaesthesia,KT)变化。结果康复后,两组患者AOFAS踝-后足评分均高于康复前(均P<0.05),且观察组患者AOFAS踝-后足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7.228,P<0.05)。康复后,两组患者JPSA、JPSP和KT均显著低于康复前(均P<0.05),且观察组患者以上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8.355、7.960、9.193,均P<0.05)。结论系统康复锻炼对行距腓前韧带重建-踝关节镜术的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患者康复效果良好,值得临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