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滋肾阴颗粒联合碳酸钙D3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1
作者 张玉帛 李现林 +1 位作者 王鸿旭 王琳琳 《中国民间疗法》 2020年第8期66-67,共2页
目的:观察滋肾阴颗粒联合碳酸钙D3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给予碳酸钙D3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口服滋肾阴颗粒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 目的:观察滋肾阴颗粒联合碳酸钙D3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给予碳酸钙D3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口服滋肾阴颗粒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骨代谢指标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18%(31/34),高于对照组的73.53%(25/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和Ⅰ型前胶原氨基末端(N端)前肽(PINP)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滋肾阴颗粒联合碳酸钙D3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改善骨代谢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性骨质疏松症 滋肾阴颗粒 碳酸钙D3 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 Ⅰ型氨基末端(N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早期应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PⅢNP、MMP-9、hs-CRP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1
2
作者 康海 杨军 +2 位作者 方毅民 任法新 林绍霞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3,共3页
目的研究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稳定斑块、减少炎症反应、减少胶原沉积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入选并完成随访的91例AMI患者分为大剂量组、常规剂量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大剂量组和常规剂... 目的研究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稳定斑块、减少炎症反应、减少胶原沉积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入选并完成随访的91例AMI患者分为大剂量组、常规剂量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大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分别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阿托伐他汀40 mg/d和10 mg/d,连续用药12周。比较AMI后24 h内和第12周末患者血清Ⅲ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PⅢN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结果阿托伐他汀大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治疗12周时血清PⅢNP、MMP-9、hs-CR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大剂量组各项指标的水平亦显著低于常规剂量组。结论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可减轻AMI患者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炎症反应,减少Ⅲ型胶原沉积,从而稳定斑块、改善胶原重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 心肌梗死 急性 前胶原氨基末端肽 Ⅲ型 基质金属蛋白酶9 C反应蛋白 高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厄贝沙坦对慢性心力衰竭和心肌纤维化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艾文伟 雷梦觉 +1 位作者 涂燕平 邬甦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1年第2期112-115,共4页
目的 探讨厄贝沙坦对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和心肌纤维化的影响.方法 选择心力衰竭患者(NYHA分级为Ⅱ~Ⅳ级)100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厄贝沙坦组.每组50例;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2周应用心脏彩色超声测定心功能变化(测量LVEF),采用放射... 目的 探讨厄贝沙坦对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和心肌纤维化的影响.方法 选择心力衰竭患者(NYHA分级为Ⅱ~Ⅳ级)100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厄贝沙坦组.每组50例;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2周应用心脏彩色超声测定心功能变化(测量LVEF),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脑钠肽(BNP)、血清Ⅲ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PⅢNP)和透明质酸(HA)的浓度.结果 ①厄贝沙坦组BNP、PⅢNP和HA治疗后比常规治疗组治疗后降低效果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LVEF值治疗后比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而且厄贝沙坦组治疗后与常规治疗组治疗后相比升高明显(P<0.05).②血清PⅢNP、HA与BNP值呈正相关,血清PⅢNP、HA与LVEF值呈负相关.结论 在常规治疗慢性心衰的基础上加用厄贝沙坦更能有效地抑制心脏HA和Ⅲ型胶原的产生,可以起到抗心肌纤维化、改善心功能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厄贝沙坦 心肌纤维化 血浆脑钠 血清Ⅲ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 透明质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血液净化技术的联合应用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矿物质和骨异常的影响 被引量:36
4
作者 漆映辉 倪兆慧 +3 位作者 曲晓璐 王小玉 杜美莲 张善宝 《中国血液净化》 2016年第2期72-76,共5页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血液净化方式的联合应用对血液透析患者血清中骨代谢指标及骨质疏松患病率的影响,来评价血液透析方式的不同组合对血液透析患者矿物质和骨异常(mineral and bone disorder,MBD)的影响。方法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90例,随...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血液净化方式的联合应用对血液透析患者血清中骨代谢指标及骨质疏松患病率的影响,来评价血液透析方式的不同组合对血液透析患者矿物质和骨异常(mineral and bone disorder,MBD)的影响。方法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90例,随机分为血液透析组(对照组或HD组)、血液透析加血液透析滤过组(HD+HDF组)、血液透析加血液灌流组(HD+HP组),每组30例,观察6个月,比较组内及组间6个月前后血钙、血磷、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ntact parathyroid hormone,iPTH)、成纤维生长因子23(fibroblast growth factor23,FGF-23)、β-I型胶原羧基末端肽(β-Type I collagen carboxy-terminal peptide,β-CTX)、I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Type I procollagen amino-terminal peptide,PINP)、骨质疏松患病率等指标的变化来评价不同透析方式的组合对血液透析患者MBD的影响。结果组内自身前后比较:HD组血磷[(2.21±0.55)mmol/l vs.(2.64±1.04)mmol/l,t=2.047、P=0.049]、iPTH[(427.7±44.00)pg/ml vs.(452.1±43.00)pg/ml,t=2.140,P=0.038]变化有统计学差异;HD+HDF组的iPTH下降有统计学差异[(465.3±43.02)pg/ml vs.(431.0±37.39)pg/ml,t=3.298,P=0.007];HD+HP组的iPTH[(457.4±60.01)pg/mlvs.(389.1±29.89)pg/ml,t=5.598,P=0.001)、β-CTX[(2.73±1.16)ng/ml vs.(2.13±1.51)ng/ml,t=2.142,P=0.045];PINP[(157.92±31.16)ng/mlvs.(140.76±36.13)ng/ml,t=2.106,P=0.047];FGF-23[(461.16±101.69)ng/ml vs.(397.30±63.18)ng/ml,t=2.922,P=0.011]下降均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6个月后,HD+HDF组PINP为(147.33±40.72)ng/ml,HD组PINP为(165.32±43.11)ng/ml,二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1.969,P=0.048);HD+HDF组FGF-23(465.38±101.36)ng/ml,HD组FGF-23(403.56±96.81)ng/ml,二者比较HD+HDF组更低,有统计学差异(t=2.415,P=0.019);组间比较6个月后,HD+HP组与HD组比较,血磷[(2.02±0.81)mmol/L vs.(2.64±1.04)mmol/L,t=3.221,P=0.003]、iPTH[(389.1±29.89)pg/ml vs.(452.1±43.0)pg/ml,t=6.661,P=0.005]、β-CTX[(2.13±1.51)ng/ml vs.(2.95±1.28)ng/ml,t=2.278,P=0.031]、PINP[(140.76±36.13)ng/ml vs.(165.32±43.11)ng/ml,t=2.339,P=0.028]、FGF-23[(397.30±63.18)ng/ml vs.(465.38±101.36)ng/ml,t=3.114,P=0.003],上述指标HD+HP组较HD组更低,均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6个月后,HD+HP组与HD+HDF组比较iPTH分别为(389.1±29.89)ng/ml、(431.0±37.39)ng/ml,HD+HP组更低,有统计学意义(t=7.303,P=0.000)。骨质疏松患病率:对照组观察期后骨质疏松和骨量低下的病例数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HD+HDF组、HD+HP组骨质疏松的病例数有减少,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的血液透析方式的联合使用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MBD影响不同;血液透析联合血液透析滤过或血液灌流的治疗方式较单纯血液透析有利MBD的改善;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在骨代谢指标的改善方面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物质骨异常 全段甲状旁腺激素 β-Ⅰ型羧基末端 I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 成纤维生长因子2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