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剑突下单孔胸腔镜在前纵隔肿瘤中的应用进展
1
作者 王洪(综述) 伍治强(审校)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11-514,共4页
前纵隔肿瘤切除的传统方法是正中开胸手术,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多,已转变为经肋间入路多孔或两孔电视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近年来,单孔电视胸腔镜手术(uniportal VATS,U-VATS)在胸部疾病的诊疗中得到... 前纵隔肿瘤切除的传统方法是正中开胸手术,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多,已转变为经肋间入路多孔或两孔电视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近年来,单孔电视胸腔镜手术(uniportal VATS,U-VATS)在胸部疾病的诊疗中得到广泛应用[1]。相较于经肋间入路U-VATS,剑突下U-VATS(subxiphoid U-VATS,SU-VATS)能够完整地显示前纵隔间隙,更好地暴露并保护双侧膈神经,彻底切除前纵隔脂肪组织,尤其是两侧心膈角的脂肪组织,并能完整显露并切除左无名静脉上方组织,同时,可避免肋间神经损伤,减轻术后疼痛,有助于术后咳嗽及早期下床活动,促进快速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纵隔肿瘤 电视胸腔镜手术 早期下床活动 肋间神经 膈神经 单孔胸腔镜 心膈角 脂肪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不同入路胸腔镜胸腺切除术治疗前纵隔肿瘤的疗效观察
2
作者 李爽 李伟 魏在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20期53-56,共4页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入路胸腔镜胸腺切除术治疗前纵隔肿瘤的疗效。方法157例前纵隔肿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78例)、观察组(79例)。对照组给予经肋间入路胸腔镜胸腺切除术治疗,观察组给予经剑突入路胸腔镜胸腺切除术治疗。比...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入路胸腔镜胸腺切除术治疗前纵隔肿瘤的疗效。方法157例前纵隔肿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78例)、观察组(79例)。对照组给予经肋间入路胸腔镜胸腺切除术治疗,观察组给予经剑突入路胸腔镜胸腺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炎症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72.48±12.32)min、留置引流管时间(1.32±0.45)d均较对照组的(98.56±13.45)min、(2.56±0.62)d短,术中出血量(28.56±3.51)ml、术后引流量(192.51±21.35)ml均较对照组的(46.25±6.25)、(265.36±32.51)ml少(P<0.05)。术前1 d,两组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1 d,两组WBC、CRP均较术前1 d升高,观察组WBC(8.56±1.42)×10^(9)/L、CRP(8.62±1.32)mg/L较对照组的(10.62±1.51)×10^(9)/L、(11.52±1.65)mg/L低(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06%)较对照组(15.38%)低(P<0.05)。结论相对于经肋间入路胸腔镜胸腺切除术治疗,经剑突入路胸腔镜胸腺切除术更有助于缩短前纵隔肿瘤患者的手术时间、留置引流管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减轻炎症反应,且术后并发症也更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肋间入路 经剑突入路 胸腔镜 胸腺切除术 前纵隔肿瘤 炎症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剑突下胸腔镜前纵隔肿瘤切除术治疗的效果、手术指标以及患者并发症观察
3
作者 王健屹 《当代医药论丛》 2024年第3期38-41,共4页
目的:探讨经剑突下胸腔镜前纵隔肿瘤切除术治疗的效果、手术指征和患者的并发症情况。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在黔南州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30例前纵隔肿瘤病例,以随机数字表法为分组方式,将其分为经剑突下组(15例)和经... 目的:探讨经剑突下胸腔镜前纵隔肿瘤切除术治疗的效果、手术指征和患者的并发症情况。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在黔南州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30例前纵隔肿瘤病例,以随机数字表法为分组方式,将其分为经剑突下组(15例)和经侧胸入路组(15例)两组。经侧胸入路组行经侧胸入路胸腔镜切除术治疗,经剑突下组患者行经剑突下胸腔镜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引流量等手术指标,手术前后应激指标,术后疼痛情况以及发生皮肤感觉异常、肺水肿等并发症的情况。结果:经剑突下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与胸腔引流量均少于经侧胸入路组患者(P<0.05)。术后2 h经剑突下组患者PGE_(2)、5-HT和ACTH指标均低于经侧胸入路组(P<0.05)。经剑突下组患者术后6 h、12 h、24 h和48 h的VAS疼痛评分均低于经侧胸入路组(P<0.05)。经剑突下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经侧胸入路组患者(P<0.05)。结论:应用经剑突下胸腔镜前纵隔肿瘤切除术治疗,可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和胸腔引流量,减轻应激,缓解术后疼痛,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剑突下胸腔镜前纵隔肿瘤切除术 手术指标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剑突入路胸腔镜手术治疗前纵隔肿瘤的应用与研究
4
作者 查仁忠 薛桂铃 +3 位作者 王宏菊 吴昌明 翟奎 缪星鹏 《当代医药论丛》 2024年第36期30-33,共4页
目的:探讨剑突入路胸腔镜手术治疗前纵隔肿瘤的优势。方法:选取2023年12月至2024年5月在兴义市人民医院进行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术的前纵隔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5例(研究组)经剑突下入路进行胸腔镜手术,5例(对照组)经肋间入路进行... 目的:探讨剑突入路胸腔镜手术治疗前纵隔肿瘤的优势。方法:选取2023年12月至2024年5月在兴义市人民医院进行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术的前纵隔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5例(研究组)经剑突下入路进行胸腔镜手术,5例(对照组)经肋间入路进行胸腔镜手术。比较两组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术后留置胸腔引流管时间。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的住院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引流时间、术后留置胸腔引流管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剑突入路胸腔镜手术治疗前纵隔肿瘤效果显著,可减轻手术创伤及术后疼痛,促进患者快速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纵隔肿瘤 胸腔镜手术 剑突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经剑突下胸腔镜前纵隔肿瘤切除术对前纵隔肿瘤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金星 许川 +2 位作者 梅宏 刘迪 胡剑 《当代医药论丛》 2020年第2期91-92,共2页
目的:探讨对前纵隔肿瘤患者使用经剑突下胸腔镜前纵隔肿瘤切除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贵州省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72例前纵隔肿瘤患者随机分为甲组(n=36)和乙组(n=36)。对甲组患者使用经胸侧胸腔镜前纵隔... 目的:探讨对前纵隔肿瘤患者使用经剑突下胸腔镜前纵隔肿瘤切除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贵州省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72例前纵隔肿瘤患者随机分为甲组(n=36)和乙组(n=36)。对甲组患者使用经胸侧胸腔镜前纵隔肿瘤切除术进行治疗。对乙组患者使用经剑突下胸腔镜前纵隔肿瘤切除术进行治疗。然后,比较两组患者术中的出血量、视觉模拟评分法的评分及肺部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接受治疗后,乙组患者术中的出血量少于甲组患者,P<0.05;乙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的评分和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均低于甲组患者,P<0.05。结论:对前纵隔肿瘤患者使用经剑突下胸腔镜前纵隔肿瘤切除术进行治疗的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纵隔肿瘤 胸腔镜下前纵隔肿瘤切除术 经剑突下 经胸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剑突下单孔胸腔镜手术在前纵隔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6
作者 方泽民 王跃斌 +2 位作者 丁志丹 赵高峰 夏宗江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18年第5期890-891,共2页
目的探讨剑突下单孔胸腔镜手术在前纵隔肿瘤切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7例前纵隔肿瘤患者按术式分为观察组(34例)与对照组(33例)。对照组接受三孔胸腔镜手术治疗,观察组接受剑突下单孔胸腔镜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及术后不同时... 目的探讨剑突下单孔胸腔镜手术在前纵隔肿瘤切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7例前纵隔肿瘤患者按术式分为观察组(34例)与对照组(33例)。对照组接受三孔胸腔镜手术治疗,观察组接受剑突下单孔胸腔镜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及术后不同时段疼痛(VA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12、24、48 h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发生肺不张1例,心律不齐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88%(2/34),对照组术后发生肺部感染1例,肺不张1例,心律不齐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5.15%(5/33)。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剑突下单孔胸腔镜手术有利于减轻前纵隔肿瘤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镜 前纵隔肿瘤 治疗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前纵隔肿瘤的MSCT诊断价值 被引量:11
7
作者 侯淑华 张延成 +1 位作者 赵友涛 刘斌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5年第2期246-249,共4页
目的探讨前纵隔肿瘤的MSCT影像学特征和鉴别诊断,提高CT对前纵隔肿瘤诊断的准确率。方法 39例经手术或穿刺活检及病理证实的前纵隔肿瘤,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及CT影像学特征。结果 39例前纵隔肿瘤中,胸腺瘤14例,包括侵袭性胸腺瘤2例,非... 目的探讨前纵隔肿瘤的MSCT影像学特征和鉴别诊断,提高CT对前纵隔肿瘤诊断的准确率。方法 39例经手术或穿刺活检及病理证实的前纵隔肿瘤,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及CT影像学特征。结果 39例前纵隔肿瘤中,胸腺瘤14例,包括侵袭性胸腺瘤2例,非侵袭性胸腺瘤12例;胸腺囊肿4例;胸腺癌共6例,包括小细胞癌2例,鳞癌3例,类癌1例;畸胎瘤6例;生殖细胞瘤5例;淋巴瘤4例。结论 MSCT检查对前纵隔肿瘤良恶性的判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并可显示肿瘤的位置及累及范围,对临床治疗及估计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纵隔肿瘤 体层摄影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入路胸腔镜手术治疗前纵隔肿瘤的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11
8
作者 李晓亮 刘高华 +2 位作者 刘蔡杨 姚益 李季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21年第6期743-746,共4页
目的比较不同入路胸腔镜手术治疗前纵隔肿瘤(AMT)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AMT患者12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法分为A组(n=40)、B组(n=48)及C组(n=38),A组行经肋间入路,B组行经剑突下三孔入... 目的比较不同入路胸腔镜手术治疗前纵隔肿瘤(AMT)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AMT患者12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法分为A组(n=40)、B组(n=48)及C组(n=38),A组行经肋间入路,B组行经剑突下三孔入路,C组行经剑突下单孔入路。观察3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引流量及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术后24、48、72 h疼痛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B、C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24、48、72 h疼痛评分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小于A组(P<0.05);与B组相比,C组术后24、48、72 h疼痛评分小于B组(P<0.05),其余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经肋间入路相比,经剑突下入路手术治疗前纵隔肿瘤具有明显优势,其中剑突下单孔入路创伤小,术后疼痛轻,恢复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入路 胸腔镜切除术 前纵隔肿瘤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剑突下单孔胸腔镜手术在前纵隔肿瘤切除中的应用 被引量:9
9
作者 吴伟斌 曾贵青 吕文强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第19期54-55,共2页
目的对剑突下单孔胸腔镜手术在前纵隔肿瘤切除中的应用效果予以探究并剖析。方法 36例前纵隔肿瘤患者,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行开胸肿瘤切除术)与观察组(行剑突下单孔胸腔镜手术),各18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 目的对剑突下单孔胸腔镜手术在前纵隔肿瘤切除中的应用效果予以探究并剖析。方法 36例前纵隔肿瘤患者,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行开胸肿瘤切除术)与观察组(行剑突下单孔胸腔镜手术),各18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疼痛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24.12±5.11)ml、术后引流时间(1.81±0.42)d、住院时间(6.74±1.28)d、术后疼痛评分(2.21±1.18)分均优于对照组的(117.21±17.24)ml、(4.21±1.18)d、(11.23±1.95)d、(4.39±2.35)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5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3.33%,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了加快患者术后机体的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建议临床胸外科为前纵隔肿瘤患者实施剑突下单孔胸腔镜手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剑突 单孔胸腔镜 前纵隔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剑突下入路胸腔镜前纵隔肿瘤切除术24例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世雄 许家君 +3 位作者 陈胜家 方政 刘贤丰 陈恺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32-335,共4页
目的总结剑突下入路胸腔镜手术治疗前纵隔肿瘤的经验体会。方法2018年11月~2021年12月我科对24例前纵隔肿瘤采用剑突下入路胸腔镜前纵隔肿瘤切除术,在剑突下做一长约3 cm纵形切口作为观察孔,然后在左、右侧锁骨中线肋弓下方做一长约1、0... 目的总结剑突下入路胸腔镜手术治疗前纵隔肿瘤的经验体会。方法2018年11月~2021年12月我科对24例前纵隔肿瘤采用剑突下入路胸腔镜前纵隔肿瘤切除术,在剑突下做一长约3 cm纵形切口作为观察孔,然后在左、右侧锁骨中线肋弓下方做一长约1、0.5 cm切口作为辅助操作孔,超声刀完成前纵隔肿瘤切除术。结果24例采用剑突下入路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1例因肿瘤大且累及左侧头臂静脉和心包,辅助胸骨上段J形小切口完成手术。术中操作时间平均65 min(45~150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50 ml(20~100 ml),术后胸管留置时间平均2 d(2~4 d),平均住院时间5 d(3~7 d)。1例发生左侧膈瘫,未发生其他并发症。24例术后随访1~36个月,中位数17个月,未见复发及转移。结论剑突下入路胸腔镜手术治疗前纵隔肿瘤安全有效且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剑突下 胸腔镜 前纵隔肿瘤 胸腺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F-FDG符合线路SPECT/CT显像对前纵隔肿瘤良恶性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多 曹宝霞 吕平欣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5年第1期73-77,共5页
目的观察前纵隔肿瘤18F-FDG符合线路SPECT/CT显像的特点,探讨其对前纵隔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7月~2013年12月本院病理证实的20例前纵隔肿瘤患者的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有完整的治疗前18F-FDG符合线路图像及CT资... 目的观察前纵隔肿瘤18F-FDG符合线路SPECT/CT显像的特点,探讨其对前纵隔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7月~2013年12月本院病理证实的20例前纵隔肿瘤患者的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有完整的治疗前18F-FDG符合线路图像及CT资料。记录肿块最大径、目测分级、术后病理及胸腺肿瘤的Masaoka分期。结果前纵隔肿瘤平均最大径为6.61cm(3.0~14.0cm)。前纵隔肿瘤术后病理证实:霍奇金淋巴瘤5例,胸腺癌6例,胸腺瘤2例,其他良性病变7例(囊性畸胎瘤3例,心包囊肿2例,脂肪瘤1例,巨淋巴结增生症1例)。病变目测分级0级4例,1级3例,2级2例,3级11例。肿块最大径与目测分级的相关系数r=0.467,为低度相关。良性病变组目测分级低于霍奇金淋巴瘤及胸腺癌(P<0.01),良性病变与胸腺瘤的目测分级无明显差异(P=0.21),胸腺癌目测分级高于胸腺瘤(P=0.03),胸腺癌与淋巴瘤目测分级无明显差异(P=0.36)。以目测放射性摄取低于纵隔为标准鉴别前纵隔肿瘤良恶性的准确率为95%,仅1例假阳性病例为巨淋巴结增生症。目测分级1级的胸腺瘤为MasaokaⅠ期胸腺瘤。结论18F-FDG符合线路显像鉴别前纵隔肿瘤良恶性的准确率较高,当前纵隔肿瘤FDG摄取程度低于纵隔时提示为良性病变或可以直接手术切除的低危胸腺瘤;胸腺癌与淋巴瘤均为高FDG摄取病变,因此当前纵隔病变FDG摄取程度明显高于纵隔,结合CT鉴别胸腺癌与淋巴瘤有困难时,需要穿刺活检以取得病理诊断指导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纵隔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18氟-脱氧葡萄糖 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纵隔恶性肿瘤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谷青 刘平 王皆欢 《济宁医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250-253,共4页
目的探讨前纵隔恶性肿瘤的CT表现特征。方法对28例经手术或穿刺活检及病理证实的前纵隔恶性肿瘤的临床及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例行平扫,17例行平扫加增强扫描,9例行增强扫描。结果 28例前纵隔恶性肿瘤,其中CT诊断恶性胸腺瘤8例,... 目的探讨前纵隔恶性肿瘤的CT表现特征。方法对28例经手术或穿刺活检及病理证实的前纵隔恶性肿瘤的临床及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例行平扫,17例行平扫加增强扫描,9例行增强扫描。结果 28例前纵隔恶性肿瘤,其中CT诊断恶性胸腺瘤8例,淋巴瘤6例,生殖细胞肿瘤2例(精原细胞瘤1例,卵黄囊瘤1例),脂肪肉瘤1例,神经内分泌肿瘤3例。CT诊断准确率是71%(20/28)。结论 CT能较好地定性诊断前纵隔恶性肿瘤,但对部分病变的确诊仍需结合临床及组织学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纵隔 恶性肿瘤 X线计算机 体层摄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纵隔巨大脂肪肉瘤误诊为胸腔积液1例
13
作者 王士信 宋传涛 陈友勤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2年第3期C003-C004,共2页
关键词 前纵隔巨大脂肪肉瘤 误诊 胸腔积液 病例报告 鉴别诊断 纵隔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纵隔神经纤维瘤1例
14
作者 韩福刚 唐光才 漆军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0年第5期400-400,共1页
关键词 神经纤维瘤 前纵隔 CT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纵隔恶性肿瘤的CT影像特点
15
作者 于海光 石洪生 《临床误诊误治》 2002年第5期377-378,共2页
关键词 前纵隔恶性肿瘤 纵隔肿瘤 误诊原因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误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伤寒并发前纵隔脓肿一例报告
16
作者 张维铭 寇兆强 许明 《口岸卫生控制》 2008年第1期10-10,共1页
患者:男,50岁,天津市东丽区大毕庄镇人,农民。2006年11月无明显诱因突发高热,最高温度40.5℃,伴寒战。发热数天后,胸前区中部出现脓肿,脓肿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最大如鸡卵大小。由于长期治疗无效并找不到病因,于2007年2月8... 患者:男,50岁,天津市东丽区大毕庄镇人,农民。2006年11月无明显诱因突发高热,最高温度40.5℃,伴寒战。发热数天后,胸前区中部出现脓肿,脓肿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最大如鸡卵大小。由于长期治疗无效并找不到病因,于2007年2月8日住天津市医科大学总医院诊断治疗。入院后当天行血培养,结果伤寒沙门氏茵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纵隔脓肿 伤寒沙门氏 并发 突发高热 长期治疗 诊断治疗 医科大学 天津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前纵隔恶性黑色素瘤伴肝、肾上腺转移1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蒲迪 陈月芹 孙占国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3年第2期210-210,224,共2页
患者男,56岁。因“1月前无明显诱因腰部疼痛”就诊。查体无异常。胸部CT显示前纵隔内见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边界欠清,内密度欠均匀,呈分叶状,平扫CT值约40HU(图1)。增强扫描后肿块呈不均匀强化,动静脉期CT值分别约50 HU、58 HU(图2,3)... 患者男,56岁。因“1月前无明显诱因腰部疼痛”就诊。查体无异常。胸部CT显示前纵隔内见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边界欠清,内密度欠均匀,呈分叶状,平扫CT值约40HU(图1)。增强扫描后肿块呈不均匀强化,动静脉期CT值分别约50 HU、58 HU(图2,3)。诊断前纵隔占位性病变:考虑恶性肿瘤性病变,淋巴瘤可能性大。全腹CT显示肝内多处斑片状稍低密度影,边界欠清,平扫CT值约38 HU(图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纵隔 恶性黑色素瘤 转移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剑突下切口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前纵隔肿瘤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陈辉国 周亚夫 +1 位作者 颜建华 杨劲松 《当代医药论丛》 2020年第24期22-24,共3页
目的:探讨并研究用经剑突下切口电视胸腔镜手术(S-VATS)治疗前纵隔肿瘤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期间湖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66例前纵隔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S-VATS组(n=34)与I-VATS组(n=32)。分别采用S-VATS... 目的:探讨并研究用经剑突下切口电视胸腔镜手术(S-VATS)治疗前纵隔肿瘤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期间湖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66例前纵隔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S-VATS组(n=34)与I-VATS组(n=32)。分别采用S-VATS和经肋间侧切口电视胸腔镜手术(I-VATS)对S-VATS组患者与I-VATS组患者进行治疗,然后比较两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结果:S-VATS组患者麻醉诱导至完成气管插管的时间短于I-VATS组患者,术后48 h其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的评分低于I-VATS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VATS组患者术后咽部不适和肩关节活动障碍的发生率均低于I-VATS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S-VATS治疗前纵隔肿瘤能缩短患者气管插管的时间,减轻其术后的疼痛感,降低其术后咽部不适和肩关节活动障碍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剑突下切口电视胸腔镜手术 经肋间侧切口电视胸腔镜手术 前纵隔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纵隔神经内分泌癌的CT特征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颖珊 胡剑锋 +3 位作者 彭玉 王鹏 万齐 邹乔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 2021年第1期7-10,共4页
目的:分析总结前纵隔神经内分泌癌的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8例经病理检查证实为前纵隔神经内分泌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检查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前纵隔神经内分泌癌多无明显的特殊临床症状,37.5... 目的:分析总结前纵隔神经内分泌癌的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8例经病理检查证实为前纵隔神经内分泌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检查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前纵隔神经内分泌癌多无明显的特殊临床症状,37.5%有胸痛,前纵隔2例、前中纵隔6例,均为单发,平均直径(7.3±4.9)cm。CT检查结果显示7例密度不均匀,5例可见坏死囊变区,6例呈分叶状,8例均未见钙化,平均强化幅度(27.7±10.2)Hu,4例病灶实性区内见网格或线条状血管强化影,6例侵犯或压迫邻近纵隔结构。结论:前纵隔神经内分泌癌在CT上具有恶性肿瘤表现。若一较大软组织肿块位于前纵隔,伴分叶、坏死并强化显著,实性成分内血管分隔状强化,侵犯并压迫邻近纵隔结构时,应考虑该病的可能性,但确诊仍需结合病理检查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纵隔 神经内分泌肿瘤 CT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前纵隔肿瘤73例CT分析 被引量:12
20
作者 严循成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2年第10期1673-1676,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前纵隔肿瘤的CT特征性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经病理证实的常见前纵隔肿瘤(37例胸腺瘤,17例生殖细胞肿瘤,19例淋巴瘤)的患者CT表现,包括肿瘤有无脂肪密度、囊变、钙化、强化、纵隔侵犯和淋巴结肿大。结果 58.... 目的探讨原发性前纵隔肿瘤的CT特征性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经病理证实的常见前纵隔肿瘤(37例胸腺瘤,17例生殖细胞肿瘤,19例淋巴瘤)的患者CT表现,包括肿瘤有无脂肪密度、囊变、钙化、强化、纵隔侵犯和淋巴结肿大。结果 58.8%(10/17)的生殖细胞瘤发现脂肪密度,出现率显著高于其他前纵隔肿瘤(P<0.001)。73.7%(14/19)淋巴瘤发现纵隔肿大淋巴结,显著高于其他前纵隔肿瘤(P<0.001)。其他CT征像在这些前纵隔肿瘤中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前纵隔肿瘤CT扫描发现脂肪密度和纵隔淋巴结肿大为特异性征像,脂肪密度的出现高度提示生殖细胞肿瘤,而前纵隔肿瘤伴有淋巴结肿大高度提示淋巴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纵隔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生殖细胞肿瘤 淋巴瘤 胸腺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