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可视化系统前端数据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1
作者 易会战 曹小林 宋君强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3期191-193,共3页
在可视化系统的实际应用中,输入数据的管理是关键性的问题。文中对以往的可视化系统的前端数据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新的数据管理方案。为了验证笔者的方案,该文针对MM5气象模式的数据输出实现了一个数据管理系统(DMS)。
关键词 可视化系统 前端数据管理系统 设计 数据库系统 数据格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PMU和SCADA单节点互校核的前端数据辨识框架 被引量:14
2
作者 刘雯静 杨军 +3 位作者 袁文 唐云红 谭本东 徐箭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9,共9页
随着电网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数据中心可获取海量多源多时空数据,在此基础上进行多源量测值互校核有利于实现后续大数据高级应用。针对单节点同时存在PMU与SCADA量测值的情况,提出一种前端不良数据辨识框架。为克服量测值负样本较少的问题... 随着电网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数据中心可获取海量多源多时空数据,在此基础上进行多源量测值互校核有利于实现后续大数据高级应用。针对单节点同时存在PMU与SCADA量测值的情况,提出一种前端不良数据辨识框架。为克服量测值负样本较少的问题,采用基于粒子群优化的改进一分类支持向量机辨识方法,根据两源量测差值识别异常点。对接近向量机边界可能被误判的值利用间隙统计法进行修正,确定不良数据。然后检验其所在时间点的PMU量测值,最终确定不良数据位置。基于某省实际电网数据对PMU与SCADA互校核辨识框架进行了验证与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有效地辨识出两数据源的前端不良数据,计算量小、耗时较短,比仅利用单源数据进行校核的结果更加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端数据辨识 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 同步相量测量单元 改进一分类支持向量机 间隙统计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EEE1451的网络化智能数据前端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杨健 张慧慧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748-753,共6页
智能维护系统所需要的多种传感器和执行器的兼容与接口问题日益突出,为降低维护系统的成本与复杂度,提高可靠性,本文基于智能化、网络化的设计思想,借助IEEE1451智能变送器接口标准和网络技术,搭建了一个分布式、开放的设备网络化智能... 智能维护系统所需要的多种传感器和执行器的兼容与接口问题日益突出,为降低维护系统的成本与复杂度,提高可靠性,本文基于智能化、网络化的设计思想,借助IEEE1451智能变送器接口标准和网络技术,搭建了一个分布式、开放的设备网络化智能维护系统。基于敏捷制造对制造过程管理与控制的需求,研究并建立了制造系统智能前端的原型。基于IEEE1451标准的设计思想和DSP及ARM和HPI技术,介绍了智能前端的软硬件构成与网络接口设计。并针对该系统的高可靠性、网络化和智能化要求,提出了多参数集成智能维护前端的解决方案及应用实例。实验表明,系统运行稳定,实时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数据前端 DSP IEEE1451 网络接口 模型HP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据流前端检测的快速协议识别 被引量:2
4
作者 詹成 张伟 《现代电子技术》 2014年第23期58-61,共4页
信息战都追求高速反应机动,对网络协议识别提出了高效快速的要求。基于深度包检测DPI的协议识别方法识别准确率高,但是由于要对所有数据包进行检测,计算量很大。基于端口号的协议识别方法速度快,但识别准确率低。提出一种新的基于数据... 信息战都追求高速反应机动,对网络协议识别提出了高效快速的要求。基于深度包检测DPI的协议识别方法识别准确率高,但是由于要对所有数据包进行检测,计算量很大。基于端口号的协议识别方法速度快,但识别准确率低。提出一种新的基于数据流前端检测的协议识别方法并进行了系统实现,结合了基于端口方法的快速简单和基于DPI的准确性的优点。实验表明,这种综合快速协议识别方法识别准确率高,与基于DPI的方法相比,识别时间减少将近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议识别 正则表达式 数据前端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传感器信息预处理约束紧耦合建图算法
5
作者 甄子杰 汪汗青 +2 位作者 王诚 霍文渊 赵毅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6-165,共10页
多传感器建图与定位SLAM系统(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在室外长距离跨度环境中,由于各传感器信息融合不正确、特征匹配错误,或传感器状态信息不可信,导致建图精度不足,轨迹漂移甚至建图崩溃。对此,提出一种基于因子图优... 多传感器建图与定位SLAM系统(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在室外长距离跨度环境中,由于各传感器信息融合不正确、特征匹配错误,或传感器状态信息不可信,导致建图精度不足,轨迹漂移甚至建图崩溃。对此,提出一种基于因子图优化的多传感器信息紧耦合算法(tightly-coupled lidar-visual-inertial odometry via smoothing,mapping and DBSCAN,LVI-SMAD),将前端点云和视觉信息联合的聚类结果作为因子图优化约束,以一种较低帧的约束形式加入到较高帧的点云地图输出中,加强了点云与视觉信息的紧耦合,解决了激光雷达与相机间信息匹配错误的问题,同时将该约束作为某一传感器信息不可信时的约束补充,减小了传感器信息不稳定情况下的定位漂移,提高了算法一致性。实验证明,在低坡度长跨度的工作环境中,LVI-SMAD与LVI-SAM对比,绝对轨迹误差降低了39.90%,与LIO-SAM对比降低了63.09%;在高坡度工作环境中,与LVI-SAM对比,绝对轨迹误差减少41.08%,与LIO-SAM对比减少64.87%,证明了算法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传感器融合 树优化密度聚类 前端数据处理 因子图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PLD实现高速监控系统中的通道扩展和电路切换
6
作者 刘建军 王振涛 +1 位作者 汤荣敏 马梅林 《工矿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2-73,共2页
利用可编程逻辑器件(PLD)构成译码器、数据选择器等逻辑电路,完成监控系统A/D通道扩展、量程自动切换等功能,实现了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前端数据并行处理方式。
关键词 监控系统 前端数据 数据处理 切换电路 PL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击地压智能化防治系统架构及关键技术 被引量:8
7
作者 秦子晗 李伟东 +2 位作者 冯美华 汪义龙 胡兵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7,共7页
为保障我国冲击地压矿井的安全生产,加快冲击地压防治技术的智能化进程,提高防冲效果,通过总结国内外冲击地压监测手段、防治技术和管理技术3个方面的发展现状,指出了当前存在的评价客观性不足、预警结果指导性差、智能化水平低、无法... 为保障我国冲击地压矿井的安全生产,加快冲击地压防治技术的智能化进程,提高防冲效果,通过总结国内外冲击地压监测手段、防治技术和管理技术3个方面的发展现状,指出了当前存在的评价客观性不足、预警结果指导性差、智能化水平低、无法杜绝人工作业等实际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基于冲击地压防治理念和煤矿智能化技术现状,提出了基于“信息感知系统→矿井数据采集处理平台→冲击地压智能管控系统”为主体的智能化冲击地压防治系统架构,其运行过程由信息感知系统获取矿井信息,传送至矿井数据采集处理平台,进行矿井三维可视化建模和海量数据的整理分析,并通过冲击地压综合管控系统实现对冲击地压防治各环节进行决策并执行。阐述了作为架构核心的综合管控系统的功能组成,并对冲击地压风险管控、智能监测预警、防冲设备智能联动、危险区域智能管理4个子系统进行了论述,分析了利用专家系统、数据融合、智能操作、电子围栏等方法实现评价设计、监测预警、卸压解危和防冲管理等环节智能化的技术路径。在防冲智能化系统架构建设基础上,结合当前技术发展,进而确定了防冲方案智能决策、监测系统前端数据融合、卸压装备智能化及巷道修护机器人等关键技术的发展方向,为防治冲击地压智能化建设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地压 智能化防冲 系统架构 智能决策 前端数据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