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累积脂质蓄积指数与高血压发病相关性: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
1
作者 梅景雁 陈敏 +6 位作者 张列强 潘昀熙 王鑫 赵小登 詹玮 刘涛 王艺颖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2205-2211,2227,共8页
背景高血压是造成全球疾病负担和死亡的主要因素,已成为当今社会普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累积脂质蓄积指数(LAP)可反映腹部和内脏脂肪蓄积程度,多项横断面研究表明,LAP与高血压有显著相关性,但这些研究并没有充分考虑长期暴露下LAP对... 背景高血压是造成全球疾病负担和死亡的主要因素,已成为当今社会普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累积脂质蓄积指数(LAP)可反映腹部和内脏脂肪蓄积程度,多项横断面研究表明,LAP与高血压有显著相关性,但这些研究并没有充分考虑长期暴露下LAP对高血压发病风险的影响,LAP与高血压发病因果关系的研究仍较为少见。目的评估累积LAP与高血压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探讨该指标对高血压发病的预测能力。方法采用贵州省自然人群队列研究数据库,于2010-11-20—2012-12-19纳入研究对象,收集基线资料,并于2016年4月—2020年10月进行随访,最终纳入3548例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累积LAP分为4个水平(Q1~Q4组),Q1组(累积LAP≤14.54,n=887),Q2组(14.54<累积LAP≤24.35,n=887),Q3组(24.35<累积LAP≤39.21,n=887),Q4组(累积LAP>39.21,n=887)。并依据是否有新发高血压将患者分为非高血压组(n=2696)和高血压组(n=852)。采用Cox比例回归模型评估累积LAP与高血压的关系。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评估累积LAP与高血压发病风险的量效关系。绘制累积LAP预测高血压的时间依赖性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排除随访时间<3年、高血压前期人群。结果纳入的3548例成年人中男1607例(45.3%),女1941例(54.7%),平均年龄(42.5±14.1)岁,随访期间有852例(11.2%)新诊断为高血压。非高血压组和高血压组研究对象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高血压家族史、油摄入过量、盐摄入过量、新鲜水果摄入不足、缺乏睡眠占比、BMI、舒张压、空腹血糖(FPG)、累积LA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比例回归模型结果显示,与Q1组比较,在调整了潜在协变量后,Q2组(aHR=1.330,95%CI=1.053~1.681)、Q3组(aHR=1.706,95%CI=1.364~2.134)、Q4组(aHR=2.339,95%CI=1.869~2.928)高血压发病风险均逐渐升高(P<0.05)。限制性立方样条结果显示,累积LAP与高血压风险呈非线性量效关系(P_(非线性)<0.01),新发高血压风险随着累积LAP的升高而升高,但累积LAP>65后趋于稳定。绘制累积LAP预测新发高血压的时间依赖性ROC曲线,结果提示累积LAP预测连续平均暴露6、7、8、9年后,总人群高血压发病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17、0.590、0.603、0.634,男性高血压发病的AUC分别为0.600、0.561、0.571、0.558,女性高血压发病的AUC分别为0.638、0.629、0.647、0.711,城市人群高血压发病的AUC分别为0.596、0.565、0.602、0.621,农村人群高血压发病的AUC分别为0.629、0.592、0.594、0.635。结论累积LAP升高是高血压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但不是预测高血压发病的理想指标,对于高血压发病的预测价值较为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脂质蓄积指数 队列研究 预测 前瞻性队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发病时间趋势及其与中国内脏脂肪指数的关系: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刘庆平 柯居中 +7 位作者 宋家慧 高娇娇 李智韬 王小楠 邱桦 周弋 阮晓楠 吴抗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3-192,共10页
背景糖尿病仍是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横断面研究发现内脏脂肪与糖尿病患病密切相关,但糖尿病发病时间趋势及其与中国内脏脂肪指数(CVAI)关系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较少。目的通过前瞻性队列研究分析上海市浦东新区居民糖尿病发病时间趋势及... 背景糖尿病仍是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横断面研究发现内脏脂肪与糖尿病患病密切相关,但糖尿病发病时间趋势及其与中国内脏脂肪指数(CVAI)关系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较少。目的通过前瞻性队列研究分析上海市浦东新区居民糖尿病发病时间趋势及其与CVAI的关系,为其科学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13年1—7月参与浦东新区慢性病危险因素监测项目的12个乡镇街道的35个村、居委的居民5236人为研究队列。收集其基线资料,内容包括CVAI、内脏脂肪指数(VAI)、BMI、腰围(WC)、腰臀比(WHR)、腰高比(WHtR)、身体形态指数(ABSI)和身体肥胖指数(BAI),分别于2016年和2019年进行追踪随访;截至随访结束(2019年10月),通过问卷调查、实验室检查、医疗系统就诊信息和生命统计信息系统判断该研究队列糖尿病新发情况。依据基线CVAI、VAI、BMI、WC、WHR、WHtR、ABSI、BAI四分位数将纳入人群分别分为第Q1~Q4四分位数:CVAI各组人数依次为1306、1307、1307、1307人;VAI各组人数依次为1300、1316、1306、1306例;BMI各组人数依次为1305、1302、1312、1311人;WC各组人数依次为1302、1273、1287、1367人;WHR各组人数依次为1180、1203、1332、1514人;WHtR各组人数依次为1199、1393、1400、1237人;ABSI各组人数依次为1316、1302、1302、1308人;BAI各组人数依次为1310、1304、1308、1307人。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CVAI和其他肥胖指标与糖尿病发病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比较CVAI与其他肥胖指标的预测作用。结果浦东新区居民2013—2016年糖尿病发病密度为33.55/1000人年,2017—2019年糖尿病发病密度为23.25/1000人年,随着年龄的增长,糖尿病总发病密度呈现出升高趋势(2013—2016年:χ^(2)=28.503,P_(趋势)<0.001;2017—2019年:χ^(2)=25.600,P_(趋势)<0.001)。截至2016年,基线CVAI四分位数越高,糖尿病累积发病率(CVAI:χ^(2)=131.865,P_(趋势)<0.001)和发病密度(CVAI:χ^(2)=100.105,P_(趋势)<0.001)均越高。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的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CVAI处于Q1相比,CVAI处于Q4的男性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增加79.4%(HR=1.794,95%CI=1.044~3.083,P<0.05),女性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增加371.2%(HR=4.712,95%CI=2.601~8.538,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在预测男性糖尿病发病情况中,CVAI对男性糖尿病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00(95%CI=0.561~0.640),识别男性糖尿病的约登指数为0.181,截断值为104.118;Delong检验结果显示,CVAI对女性糖尿病预测的准确性最高(AUC=0.699),且在识别女性糖尿病时有最大的约登指数值0.317,最佳截断值为104.609。结论2013—2019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居民糖尿病发病密度随年龄的增长呈升高趋势;且相较于其他肥胖指标,CVAI可作为预测糖尿病发病风险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中国内脏脂肪指数 浦东新区 前瞻性队列研究 影响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起始联合降脂策略对心内科门诊“极高危ASCVD”患者疗效及安全性观察——真实世界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赵震宇 李媛 +3 位作者 郭宇轩 毛萧萧 MD Sayed Ali Sheikh 夏珂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07-916,共10页
目的:在真实世界的前瞻性队列研究中观察心内科门诊“极高危ASCVD”患者在治疗起始阶段采用联合降脂策略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连续入组2021年1月至6月在湘雅医院心内科高脂血症专病门诊就诊的“极高危ASCVD”患者,根据其实际降脂策略... 目的:在真实世界的前瞻性队列研究中观察心内科门诊“极高危ASCVD”患者在治疗起始阶段采用联合降脂策略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连续入组2021年1月至6月在湘雅医院心内科高脂血症专病门诊就诊的“极高危ASCVD”患者,根据其实际降脂策略分为三组:阿托伐他汀单药组;阿托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组;阿托伐他汀联合依洛尤单抗组。主要观察终点为治疗一个月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脂蛋白a[Lp(a)]、非-HDL-C变化,次要终点为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L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变化及安全性指标。结果:无论哪种联合方式,在“极高危ASCVD”患者降脂起始阶段联合降脂治疗的疗效均显著优于阿托伐他汀单药组:LDL-C、Log[Lp(a)]、非-HDL-C、TC的降幅更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两种联合降脂方案中,阿托伐他汀联合依洛尤单抗与联合依折麦布相比,LDL-C、Log[Lp(a)]的降幅更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C、TG有一定的降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LDL-C<1.4 mmol/L或<1.8 mmol/L”作为降脂达标的标准时,两组联合降脂治疗的LDL-C达标率均高于阿托伐他汀单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阿托伐他汀联合依洛尤单抗组的LDL-C达标率高于阿托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独或联合“LDL下降超过50%”的降幅为达标标准,三组均无人能达标。治疗后三组间的肝脏转氨酶水平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组间心肌酶同工酶(CK-MB)均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阿托伐他汀单药组相比,两联合降脂组治疗组的血糖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组的血糖比阿托伐他汀联合依洛尤单抗组的降幅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起始联合降脂治疗1个月对心内科门诊“极高危ASCVD”患者的降脂效果及LDL-C的达标率优于阿托伐他汀单药组。以LDL-C<1.4 mmol/L或<1.8 mmol/L为降脂达标目标时,阿托伐他汀联合依洛尤单抗组治疗1个月后LDL-C达标率高于联合依折麦布组;以“LDL下降超过50%”的降幅作为降脂达标标准时,1个月内很难达标。门诊“极高危ASCVD”患者采用起始联合的降脂治疗1个月无不良反应。起始联合降脂策略可用于心内科门诊“极高危ASCVD”患者中LDL-C数值需早期达标的人群,阿托伐他汀联合依洛尤单抗可用于需在1个月内LDL-C<1.4 mmol/L或<1.8 mmol/L的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始联合降脂 极高危ASCVD 真实世界 前瞻性队列研究 早期达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孕前血清叶酸浓度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关联分析:前瞻性队列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张羿 彭远舟 +8 位作者 陈逍天 姚沁玙 陈红燕 李梦茹 王定美 窦亚兰 顾晓妍 黄国英 严卫丽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13-419,共7页
背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P)是引发孕产妇不良妊娠结局以及新生儿死亡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关于围孕期叶酸补充能否有效预防HDP还有争议,这凸显了深入探究叶酸内暴露与HDP关系的必要性。本研究将探索量化孕前血清叶酸(SF)水平与HDP风险... 背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P)是引发孕产妇不良妊娠结局以及新生儿死亡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关于围孕期叶酸补充能否有效预防HDP还有争议,这凸显了深入探究叶酸内暴露与HDP关系的必要性。本研究将探索量化孕前血清叶酸(SF)水平与HDP风险之间的关联,旨在为制定针对性的一级预防和干预策略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目的探讨孕前SF浓度与HDP风险的关联,为一级预防及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设计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研究对象来自上海市孕前亲子队列人群中(SPCC)2016年3月16日至2023年12月31日纳入的备孕女性并完成孕期随访的对象。主要结局为HDP,包括妊娠高血压(GH)和子癎前期(PE),基于产前医疗记录诊断。SF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法检测。孕前个人社会人口学信息、孕产史和叶酸补充剂的使用通过调查问卷收集。首先采用Poisson回归模型分析孕前SF浓度与HDP发生风险之间的关系,再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回归探索二者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最后根据孕前体质指数(BMI)的分类进行亚组分析。调整的协变量包括是否初产妇、怀孕年龄(岁)、孕前BMI(kg·m^(-2))、围孕期是否饮酒、主动或被动吸烟暴露、围孕期是否服用叶酸补充剂、孕前血样采集至末次月经的间隔时间(月)以及HCY。主要结局指标孕前SF浓度与HDP的关系。结果SPCC中研究期间孕前共纳入备孕女性22488人,排除未怀孕(6056人)、流产(774人)以及缺乏基线叶酸浓度(955人)的对象,最终14703人进入分析。该人群中1218人(8.3%)年龄>35岁,84.2%为初产妇,12.0%为孕前超重和肥胖,22.5%自我报告孕前使用过叶酸补充剂。孕期发生HDP 587人(4.0%),其中GH 555人(3.8%),PE 32人(0.2%)。总人群孕前SF浓度为(10.2±4.5)ng·mL^(-1),其中非HDP组和HDP组分别为(10.2±4.5)ng·mL^(-1)和(9.6±4.4)ng·mL^(-1)。调整协变量后,孕前SF浓度每升高1 ng·mL^(-1)与HDP平均发病率降低3%有显著关联(RR=0.97,95%CI:0.95~0.99,P=0.008),且二者之间非线性关系不显著(P=0.475)。当SF>13.5 ng·mL^(-1)时HDP风险下降的人群归因风险度为19.2%并有统计学意义((95%CI:2.4%~32.8%,P=0.022)。结论孕前保持SF浓度处于高浓度与HDP风险降低有显著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前血清叶酸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前瞻性队列研究 一级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中老年人C反应蛋白累积升高次数与躯体和非躯体抑郁症状的关系:前瞻性队列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赵柠煊 姜琳 +3 位作者 胡美婧 姚强 毛一能 朱彩蓉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2070-2076,2090,共8页
背景 C反应蛋白(CRP)升高的累积效应及抑郁症状的不同维度是既往中老年人CRP与抑郁症状关联研究结论不一致的可能原因。目前中国关于CRP与抑郁症状的研究缺乏探索CRP累积升高次数对抑郁症状不同维度的影响。目的 探索中国中老年人CRP在... 背景 C反应蛋白(CRP)升高的累积效应及抑郁症状的不同维度是既往中老年人CRP与抑郁症状关联研究结论不一致的可能原因。目前中国关于CRP与抑郁症状的研究缺乏探索CRP累积升高次数对抑郁症状不同维度的影响。目的 探索中国中老年人CRP在2次连续测量中累积升高次数与抑郁症状及其躯体和非躯体症状之间的纵向关联。方法 本研究采用2011—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公开数据,共纳入3 868名研究对象。依据CRP在2次连续测量中(2011年、2015年)的累积升高次数(CRP>3 mg/L)将研究对象分为累积升高0次组(n=2 918)、累积升高1次组(n=763)、累积升高2次组(n=187)。分别于2011年、2015年、2018年采用10项流行病学研究中心抑郁量表(CESD-10)评估抑郁症状,该量表分为躯体抑郁症状和非躯体抑郁症状。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CRP在2次连续测量中累积升高次数与2018年抑郁症状总分/躯体抑郁症状得分/非躯体抑郁症状得分之间的纵向关联。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RP在2次连续测量中累积升高次数与2018年抑郁症状患病情况(是/否)之间的关联性。结果 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所有协变量后,CRP在2次连续测量中升高2次相比于0次,是抑郁症状总分(β=1.22,P<0.05)、躯体抑郁症状得分(β=0.51,P<0.05)及非躯体抑郁症状得分(β=0.71,P<0.05)的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所有协变量后,CRP在2次连续测量中升高2次相比于0次,抑郁症状的患病风险更高(OR=1.64,95%CI=1.18~2.29)。结论 中国中老年人CRP累积升高次数与抑郁症状及其躯体和非躯体抑郁症状之间存在正向关联,及时治疗可能存在的慢性炎性疾病,避免其长期处于慢性炎症状态,可以降低抑郁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C反应蛋白 累积效应 慢性炎症 躯体抑郁症状 中老年人 前瞻性队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终末期肾脏病患者血清FGF23与心衰及死亡发生风险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6
作者 王晓霞 周昕源 +5 位作者 杨相杰 周润哲 孟雨晴 张定欣 张瑾 王盈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74-880,共7页
目的探讨终末期肾脏病(ESRD)患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血清浓度与心力衰竭及全因死亡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医院肾脏内科收治的无心衰症状的ESRD患者,采用基线问卷和体格检查、超声心动图检查、实验室检查收集... 目的探讨终末期肾脏病(ESRD)患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血清浓度与心力衰竭及全因死亡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医院肾脏内科收治的无心衰症状的ESRD患者,采用基线问卷和体格检查、超声心动图检查、实验室检查收集患者数据,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患者血清FGF23浓度。随访时间2年,以随访发生新发的心力衰竭(ACC/AHA stage C-D)和全因死亡为复合终点结局事件,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患者发生结局事件的危险因素,通过亚组分析和交互作用分析,进一步探讨FGF23与结局事件的关联在不同亚组中是否存在异质性。结果该研究最终纳入ESRD患者107例,平均年龄(52.00±12.51)岁,男性39(36.45%)例,中位随访时间为23个月(21,25个月),出现结局事件32(29.9%)例,其中新发心衰22(20.6%)例,全因死亡10(9.3%)例。该研究结果显示结局事件组患者血清FGF23浓度显著高于非事件组[(4.40±1.16)pmol/ml vs(3.85±0.82)pmol/ml,P<0.05]。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显示升高的FGF23可以增加ESRD患者发生结局事件的风险(HR=1.730,95%CI:1.164~2.570,P=0.007)。亚组分析显示FGF23水平与性别对于结局事件发生风险存在交互作用,尤其在男性ESRD患者中升高的FGF23风险更高(P_(-交互作用)<0.05)。结论升高的血清FGF23是ESRD患者发生心衰和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尤其在男性患者中风险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末期肾脏病 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 心力衰竭 全因死亡 前瞻性队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血管减压和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疗效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被引量:15
7
作者 王昊 俞文华 +4 位作者 刘群杰 朱强 车志豪 杜权 董晓巧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1期3388-3391,共4页
目的:对微血管减压(MVD)和经皮穿刺球囊压迫(PBC)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进行前瞻性分析对比研究,从而可能为临床决策提供较可靠的循证医学依据。方法:利用2010年间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三叉神经痛患者,建立前瞻队... 目的:对微血管减压(MVD)和经皮穿刺球囊压迫(PBC)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进行前瞻性分析对比研究,从而可能为临床决策提供较可靠的循证医学依据。方法:利用2010年间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三叉神经痛患者,建立前瞻队列研究患者数据库。分为MVD组和PBC组各30例。在术后第0~36个月,由独立观察者对临床疗效进行随访。分级资料比较使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比较使用t检验,面部疼痛预后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研究终点为随访期结束或出现重度复发。结果:至研究终点,共计纳入60例患者。术前一般资料与文献数据大致相仿,对比无痛生存、轻度复发和重度复发,MVD组要优于P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就无痛生存期来说,MVD组1年为96.7%,3年为93.3%;PBC组1年为90.0%,3年为83.3%。就3年随访期而言,无论是MVD还是PBC复发多集中在1年左右。结论:由于有可治愈性以及非毁损性的特点,MVD术仍是体质健康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与PBC术相比有更高的疼痛缓解率和更长的无痛生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微血管减压 经皮穿刺球囊压迫 前瞻性队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卒中后抑郁危险因素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被引量:17
8
作者 杨中华 张宁 +5 位作者 白莹 王安心 王展 王艳云 吴佳 王春雪 《中国卒中杂志》 2012年第9期698-704,共7页
目的在前瞻性队列研究中调查卒中单元模式下的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depression,PS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收集发病14 d内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患者的人口学资料、既往病史、相关临床指标及影像学资料。发病后14 ... 目的在前瞻性队列研究中调查卒中单元模式下的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depression,PS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收集发病14 d内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患者的人口学资料、既往病史、相关临床指标及影像学资料。发病后14 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和心理量表的评定,分为PSD组和非PSD组,比较两组的人口学资料和临床资料差异,分析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卒中后抑郁的危险因素。结果共有268例患者入组,其中PSD组116例,非PSD组152例。PSD组女性、糖尿病史、性格急躁和内向的患者的比例高于非PSD组;PSD组发病后14 d NIHSS分值高于非PSD组,MMSE低于非PSD组;PSD组梗死病灶累及基底节的比例高于非PSD组;PSD组双侧内侧颞叶、右侧顶叶、双侧枕叶脑萎缩出现率高于非PSD组。女性(P<0.0001,OR 7.064,95%CI 3.334~14.966)、发病14 d NIHSS(P=0.0020,OR 1.158,95%CI1.055~1.272)是PS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病前性格随和(P=0.0264,OR 0.447,95%CI0.220~0.910)是避免急性期卒中后抑郁发生的保护性因素。结论女性、发病后14 d的神经功能缺损水平是卒中急性期发生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病前性格随和是避免发生PSD的保护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 危险因素 脑萎缩 前瞻性队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卒中慢性期睡眠质量下降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张宁 杨洋 +3 位作者 王铄 李菁晶 王春雪 王拥军 《中国卒中杂志》 2015年第7期550-556,共7页
目的调查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1年睡眠质量下降发生率及睡眠质量下降的危险因素。方法连续入组住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患者的人口学资料、既往病史、临床指标及影像学资料(急性期病灶部位)。随访患者发病后14 d是否存在卒... 目的调查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1年睡眠质量下降发生率及睡眠质量下降的危险因素。方法连续入组住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患者的人口学资料、既往病史、临床指标及影像学资料(急性期病灶部位)。随访患者发病后14 d是否存在卒中后抑郁、抗抑郁药物使用与否、评定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ini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HRS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发病1年后随访卒中复发、评定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 RS)、HRSD、HAMA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s,PSQI)。以PSQI≥8分为患者存在睡眠质量问题,对可能影响睡眠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研究期间共入组并完成随访的患者共233例。1年随访时PSQI≥8分,提示存在睡眠质量问题的患者为31例(13.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睡眠质量下降与随访时患者是否服用抗抑郁药物(χ2=3.9657,P=0.0464)、发病14 d内的HRSD评分(Z=1.9712,0.0487)、1年随访时HRSD评分(Z=6.7303,P〈0.0001)和HAMA评分有关(Z=6.6807,P〈0.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1年随访阶段的HAMA评分[比值比(odds ratio,OR)1.666,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309~2.120,P〈0.0001]是卒中患者慢性期睡眠质量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睡眠障碍在卒中慢性期发生率仍较高,慢性期焦虑水平是睡眠质量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 抑郁 患病率 危险因素 前瞻性队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性动作筛查预测运动损伤的可行性--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的meta分析 被引量:22
10
作者 束拉 陈国壮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84-94,共11页
目的运用meta分析的方法系统性回顾功能性动作筛查(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FMS)对运动损伤的预测效果。方法运用STATA 15.0软件的MIDAS模块对纳入的21篇中英文文献的27组数据的真阳性数、假阳性数、真阴性数、假阴性数进行提取,对... 目的运用meta分析的方法系统性回顾功能性动作筛查(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FMS)对运动损伤的预测效果。方法运用STATA 15.0软件的MIDAS模块对纳入的21篇中英文文献的27组数据的真阳性数、假阳性数、真阴性数、假阴性数进行提取,对灵敏度、特异度的合并效应值进行估计,并利用汇总受试者操作特征(summary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和Fagan列线图估计FMS的诊断准确度。采用单因素meta回归对异质性来源进行分析,通过Deeks’漏斗图不对称试验检验发表偏倚。结果灵敏度的合并效应值为0.40[95%置信区间(95%CI)0.32~0.48],特异度的合并效应值为0.80(95%CI 0.74~0.85),灵敏度和特异度Q检验的P<0.01,表明均存在一定异质性。正、负概率比的汇总预测试概率为50%,得出的正、负测试概率分别为67%和43%,AUC值为0.68(95%CI 0.63~0.72),均说明诊断准确性一般。对于灵敏度,文献类型和损伤风险阈值可能是异质性来源(P<0.05);对于特异度,样本量、观察周期、文献质量、研究对象可能是异质性来源(P<0.05)。Deeks’漏斗图显示纳入的21篇文献P=0.06<0.1,说明可能存在发表偏倚。结论 FMS综合评分与运动损伤之间关联强度的证据水平不足以支持其可以直接作为运动损伤的预测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动作筛查 运动损伤 META分析 前瞻性队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难以治愈的广泛耐药结核病患者回归社区后预后、传染性及传播动力学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顾瑾 孙勤 《中国防痨杂志》 CAS 2017年第10期1049-1049,共1页
背景 无法治愈的结核病很可能会破坏结核病控制策略的有效实施,目前对于治疗失败的广泛耐药结核病(XDR-TB)患者的预后及传染性缺乏长期随访资料,此项研究旨在收集该层面的数据,为结核病的治疗和遏制策略提供依据。
关键词 结核病患者 前瞻性队列研究 传染性 传播动力学 预后 治愈 泛耐药 结核病控制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围孕期叶酸补充与子代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的关系:前瞻性队列研究
12
作者 王定美 张羿 +5 位作者 叶莹 姜袁 盛伟 马晓静 严卫丽 黄国英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S01期5-5,共1页
目的:研究显示父母围孕期叶酸缺乏可能与子代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风险有关。本研究通过建立前瞻性队列研究备孕夫妻和早孕期妇女叶酸补充剂使用现状并进行相关影响因素分析,探讨围孕期叶酸补充与子代先天性心脏病发生风险的关系,为完善... 目的:研究显示父母围孕期叶酸缺乏可能与子代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风险有关。本研究通过建立前瞻性队列研究备孕夫妻和早孕期妇女叶酸补充剂使用现状并进行相关影响因素分析,探讨围孕期叶酸补充与子代先天性心脏病发生风险的关系,为完善叶酸补充预防子代出生缺陷政策提供依据。方法:2016-04至2018-03在上海市10区21所医疗单位分别纳入孕前检查夫妻双方和孕早期孕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孕期妇女 发生风险 围孕期 先天性心脏病 前瞻性队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老年人群血清尿酸的长期变化对肾小球滤过率的影响——5年前瞻性队列研究
13
作者 李婷 王兰花 +2 位作者 黄文勇 蔡小燕 张建瑜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2年第8期39-47,共9页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群中血清尿酸(uric acid,UA)在5年内的纵向变化趋势和波动及其对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的影响。方法纳入在中国广州进行的岭头队列研究中≥40岁的参与者。2008年进行了基线检查,随访检查每年进...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群中血清尿酸(uric acid,UA)在5年内的纵向变化趋势和波动及其对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的影响。方法纳入在中国广州进行的岭头队列研究中≥40岁的参与者。2008年进行了基线检查,随访检查每年进行一次,直到2012年。UA趋势计算为每次检查时UA的水平线性回归的斜率系数。UA波动定义为计算个体5年内所有的血尿的测量值的标准差和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GFR采用慢性肾病流行病学协作方程进行计算。在5年期间,有基线UA和至少3次UA测量值的参与者被纳入分析。结果共纳入4014例参与者,2012年平均年龄(62.6±8.7)岁,男性2375例(59.2%)。5年平均UA水平为(6.23±1.34)mg/dl,并随时间升高。高基线UA组的UA波动更显著,其标准差和RMSE波动也较大。2012年的GFR水平随着UA水平的增高而降低(P<0.001),进一步对性别分层后发现,这一趋势在女性受试者中表现显著(P<0.001),而在男性中没有统计学意义(P=0.076)。在校正了潜在的混杂因素后,较高的基线UA和较大的UA变异性(长期趋势和波动)仍然与较低的GFR相关。结论中老年人群中UA水平升高及其波动与GFR降低独立相关。UA可能会增加这一人群发生肾功能不全的风险。因此,早期管理不断增加的UA水平是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酸 肾小球滤过率 长期趋势 波动 前瞻性队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ONCA研究论文摘要汇编--无并发症尿路感染女性患者推迟抗生素治疗的意愿: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
14
作者 周淑新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3期3934-3934,共1页
【摘要】背景女性在发现急性尿路感染(UTI)症状后,常采用抗生素治疗。然而,25%~50%有尿路感染症状的女性没有使用抗生素治疗,症状在1周内自行消失。尚不了解有多少女性愿意推迟抗生素治疗。研究者采用全科医生询问方式,调查有... 【摘要】背景女性在发现急性尿路感染(UTI)症状后,常采用抗生素治疗。然而,25%~50%有尿路感染症状的女性没有使用抗生素治疗,症状在1周内自行消失。尚不了解有多少女性愿意推迟抗生素治疗。研究者采用全科医生询问方式,调查有多少有UTI症状的女性愿意推迟抗生素治疗。方法2006—04—18—2008—10-08开展了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入选患者来自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市内及周围20家全科医生诊所。对因7d内尿疼和/或尿频看全科医生的健康、非妊娠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尿路感染 前瞻性队列研究 女性患者 论文摘要 抗生素 WONCA 治疗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ONCA研究论文摘要汇编(九十)——美国成人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与死亡率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15
作者 周淑新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1期3662-3662,共1页
目的对美国普通人群代表性样本,评价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与全因及相关死亡率的相关性。设计前瞻性队列研究。设施美国第三健康与营养调查研究(NHANES III:1988-1994),死亡率跟踪至2006年。参试者美国第三健康与营养调查研究中11 371例成人... 目的对美国普通人群代表性样本,评价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与全因及相关死亡率的相关性。设计前瞻性队列研究。设施美国第三健康与营养调查研究(NHANES III:1988-1994),死亡率跟踪至2006年。参试者美国第三健康与营养调查研究中11 371例成人,年龄20~74岁,且做了肝脂肪变性评估。主要结果测量全因、心血管病、癌症和肝病死亡率(跟踪18年)。结果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有或无肝酶升高发生率分别为3.1%和16.4%。与无脂肪变性参试者比较,那些非酒精性脂肪肝病而肝酶水平正常者多变量校正后死亡危害比:全因死亡为0.92〔95%CI(0.78,1.09)〕、心血管病为0.86〔95%CI(0.67,1.12)〕、癌症为0.92〔95%CI(0.67,1.27)〕、肝病为0.64〔95%CI(0.12,3.59)〕。与有无脂肪变性参试者比较,那些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且肝酶水平上升者死亡校正危害比:全因死亡为0.80〔95%CI(0.52,1.22)〕、心血管病为0.59〔95%CI(0.29,1.20)〕、癌症为0.53〔95%CI(0.26,1.10)〕、肝病为1.17〔95%CI(0.15,8.93)〕。结论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与全因、心血管病、癌症或肝病死亡风险增加不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前瞻性队列研究 论文摘要 死亡率 WONCA 美国 成人 肝脂肪变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8省市成人血脂与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发病关系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被引量:30
16
作者 刘少博 从祥丰 +5 位作者 徐婷玲 周脉耕 王文绢 马吉祥 陈波 李剑虹 《中国健康教育》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92-396,共5页
目的探讨我国成人血脂水平与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的发病关系。方法将2010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作为基线数据,从2010年监测点中选取8个省,每个省选择2个点作为随访点,排除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者,共7046人进入随访队列,并于2016... 目的探讨我国成人血脂水平与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的发病关系。方法将2010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作为基线数据,从2010年监测点中选取8个省,每个省选择2个点作为随访点,排除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者,共7046人进入随访队列,并于2016—2017年进行随访调查,共随访到4886人。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总人群及不同性别下血脂水平与糖代谢异常发病关系。结果共纳入4759名研究对象,随访期间糖尿病前期发病密度为26.1/1000人年,糖尿病发病密度为10.4/1000人年。多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在总人群中,与TG<0.77 mmol/L相比,0.77≤TG<1.08 mmol/L糖尿病前期发病风险增加32%(HR=1.32,95%CI:1.11~1.94,P<0.05)。与HDL-C<0.91 mmol/L相比,HDL-C≥1.31 mmol/L糖尿病前期发病风险降低30%(HR=0.70,95%CI:0.54~0.90,P<0.05),P趋势检验<0.05。与TG<0.77 mmol/L相比,TG≥1.57 mmol/L糖尿病发病风险增加75%(HR=1.75,95%CI:1.07~2.52,P<0.05),糖尿病发病风险随TC和TG的升高而显著上升。在男性中,糖尿病前期发病风险与TG、HDL-C呈剂量反应关系,糖尿病发病风险随TC升高而上升,均P趋势检验<0.05。结论 TG升高、HDL-C降低可增加糖尿病前期发病风险,TC、TG升高可增加糖尿病发病风险,应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强血脂异常和糖尿病的综合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脂 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 前瞻性队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线25(OH)D水平与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无相关性:基于5044例人群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苏姗 汤旭磊 +11 位作者 车红霞 甄洁玉 刘丽娟 赵楠 刘进进 关聪会 傅松波 王丽婷 李红利 张迪 王强梅 甄东户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11-819,共9页
目的探讨甘肃兰州城关区中老年人群基线血清25(OH)D水平与2型糖尿病(T2DM)发病和血糖控制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开展的"REACTION"研究兰州地区40~75岁居民的资料并于2014年开始随访,对2次调查资料完整的5044例对象进行研... 目的探讨甘肃兰州城关区中老年人群基线血清25(OH)D水平与2型糖尿病(T2DM)发病和血糖控制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开展的"REACTION"研究兰州地区40~75岁居民的资料并于2014年开始随访,对2次调查资料完整的5044例对象进行研究。根据25(OH)D四分位水平将基线人群分为Q1、Q2、Q3、Q4组,比较不同糖代谢状态下各组的糖尿病发病情况和血糖控制情况及其相关性。结果 (1)基线25(OH)D水平与空腹血糖(FPG)、OGTT-2h后血糖(2h 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无相关性(P>0.05);(2)平均随访3.4±0.6年后发现,无论在正常糖耐量人群中还是在糖调节受损患者中,与Q1组相比,Q2、Q3、Q4组的糖尿病前期亦或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均未见显著降低(P>0.05);(3)T2DM患者随访后血糖控制达标率高于随访前(63.4%vs 60.6%),且随访后的Hb A1c、FPG、2h-PG水平较随访前明显下降,但与Q1组比较,无论是血糖控制达标率还是Hb A1c、FPG、2h-PG水平,Q2、Q3、Q4组随访前后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尚未发现基线25(OH)D水平的高低与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及T2DM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5(OH)D 正常糖耐量 糖尿病前期 2型糖尿病 前瞻性队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累积暴露对新发急性心肌梗死影响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被引量:25
18
作者 宋永健 杜鑫 +4 位作者 郑梦伊 刘盈池 马一涵 李慧心 吴寿岭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46-253,共8页
目的:探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累积暴露对新发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影响。方法:以开滦研究中满足标准的观察对象组成研究队列。依据多次LDL-C测量值计算的LDL-C升高累积暴露时间及LDL-C累积暴露值(cumLDL-C)进行分组,采用log-rank... 目的:探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累积暴露对新发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影响。方法:以开滦研究中满足标准的观察对象组成研究队列。依据多次LDL-C测量值计算的LDL-C升高累积暴露时间及LDL-C累积暴露值(cumLDL-C)进行分组,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LDL-C升高累积暴露时间组及LDL-C累积暴露值组在随访期间新发AMI累积发病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不同LDL-C累积暴露对新发AMI的影响,分别删除服用降脂药、降压药、降糖药人群后,重复Cox回归模型,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51407例观察对象纳入研究,平均年龄(52.70±11.92)岁,其中男性39120例(75.12%),平均随访(6.84±0.89)年。LDL-C升高累积暴露0年有37941例(73.81%),累积暴露2年有9361例(18.21%),累积暴露4年有3205例(6.23%),累积暴露6年有900例(1.75%)。LDL-C升高累积暴露0年、2年、4年、6年人群的AMI累积发病率分别为0.73%、1.12%、1.50%和2.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87,P<0.001)。经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其他混杂因素后,与LDL-C升高累积暴露0年相比,LDL-C升高累积暴露2年、4年、6年人群发生AMI的HR(95%CI)分别是1.28(1.00~1.63)、1.61(1.15~2.25)、2.08(1.23~3.51);与cumLDL-C第一分位组相比,cumLDL-C第二分位组、第三分位组发生AMI的HR(95%CI)分别1.19(0.91~1.55)、1.39(1.08~1.80)。增加校正2006年度单次LDL-C测量值后,与LDL-C升高累积暴露0年相比,LDL-C升高累积暴露2年、4年、6年人群发生AMI的HR(95%CI)分别是1.29(1.00~1.65)、1.64(1.13~2.38)、2.15(1.20~3.84);与cumLDL-C第一分位组相比,cumLDL-C第二分位组、第三分位组发生AMI的HR(95%CI)分别1.18(0.89~1.56)、1.37(1.01~1.86)。分别删除服用降脂药、降压药、降糖药人群后,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与以上主要研究结果趋势一致。结论:LDL-C的长期变化呈“累积暴露”现象,LDL-C累积暴露是AMI的危险因素,且独立于单次LDL-C测量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累积暴露 急性心肌梗死 危险因素 前瞻性队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前瞻性队列研究的Meta分析构建乳腺癌相关淋巴水肿风险预测模型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沈傲梅 路潜 +5 位作者 符鑫 韦小夏 卞静如 张丽媛 强万敏 庞冬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2078-2088,共11页
背景乳腺癌相关淋巴水肿(BCRL)是困扰乳腺癌患者术后常见的慢性并发症,早期评估和预测BCRL风险尤为重要,但目前仍缺乏权威公认、适宜推广的风险预测模型。目的 本研究拟基于Meta分析构建并验证乳腺癌患者BCRL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计算机... 背景乳腺癌相关淋巴水肿(BCRL)是困扰乳腺癌患者术后常见的慢性并发症,早期评估和预测BCRL风险尤为重要,但目前仍缺乏权威公认、适宜推广的风险预测模型。目的 本研究拟基于Meta分析构建并验证乳腺癌患者BCRL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INAHL、Scopus、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自建库至2021年11月发表的有关BCRL危险因素的前瞻性队列研究。由2名经过系统培训的研究者分别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进行质量评价。采用Stata 17.0软件进行Meta分析。根据Meta分析结果提取合并效应量具有显著性的风险因素及合并风险值,构建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基于回归系数及合并风险值构建Logistic和Additive评分模型。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1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乳腺中心招募的486例乳腺癌术后患者为模型验证集,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Hosmer-Lemeshow检验评价评分模型的预测性能,采用决策曲线分析评价预测模型的临床实用性。结果 共纳入49项前瞻性队列研究、32 543例乳腺癌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乳腺癌患者BCRL发生率为20.6%[95%CI(17.9%,23.3%)]。49项研究中报告次数>5次且Meta分析合并效应量结果具有显著性的危险因素共5个,分别为:体质指数(BMI)[RR=1.777,95%CI(1.515,2.085)]、乳腺手术类型[RR=1.320,95%CI(1.125,1.549)]、腋窝手术类型[RR=3.058,95%CI(2.325,4.020)]、放疗[RR=1.620,95%CI(1.214,2.160)]、术后并发症[RR=2.373,95%CI(1.278,4.405)]。Logistic及Additive评分模型总分分别为0~34分、5~11分。Logistic及Additive评分模型的AUC分别为0.748[95%CI(0.701,0.794)]、0.737[95%CI(0.691,0.784)],Hosmer-Lemeshow检验P值分别为0.185、0.763。Logistic评分模型最佳截断值为18分,灵敏度为81.7%,特异度为43.1%;Additive评分模型最佳截断值为8.5分,灵敏度为80.9%,特异度为42.8%。当阈值概率在20%~30%时,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临床净获益。结论 基于Meta分析构建的BCRL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性能,可作为BCRL风险评估工具,指导BCRL的分层管理,但其预测性能和临床实用性仍有待进一步验证和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淋巴水肿 乳腺肿瘤 危险因素 风险预测模型 META分析 前瞻性队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吸系统疾病对老年人死亡风险影响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刘杰 郭超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74-580,共7页
目的探讨呼吸系统疾病对我国老年人死亡风险的影响。方法以2008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访问的12946名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随访该队列老年人至2018年,通过构建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呼吸系统疾病对老年人死亡风险的影响,并... 目的探讨呼吸系统疾病对我国老年人死亡风险的影响。方法以2008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访问的12946名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随访该队列老年人至2018年,通过构建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呼吸系统疾病对老年人死亡风险的影响,并且分为不同性别组和年龄组进行异质性分析。结果相比未患呼吸系统疾病的老年人,患呼吸系统疾病显著增加老年人的死亡风险。具体而言,在全体老年人中,校正混杂因素后,患呼吸系统疾病使其死亡风险增加22%(HR=1.22,95%CI:1.14~1.30),自评呼吸系统疾病对生活有一点影响和有很大影响分别使老年人的死亡风险增加18%(HR=1.18,95%CI:1.09~1.29)和31%(HR=1.31,95%CI:1.18~1.46)。异质性分析表明,呼吸系统疾病使老年男性和老年女性的死亡风险分别增加32%(HR=1.32,95%CI:1.21~1.45)和11%(HR=1.11,95%CI:1.01~1.23);使65~79岁组和80~94岁组老年人的死亡风险分别增加49%(HR=1.49,95%CI:1.26~1.76)和21%(HR=1.21,95%CI:1.11~1.33),但对95~104岁组老年人的死亡风险影响不具备统计学意义(HR=1.09,95%CI:0.97~1.23)。结论呼吸系统疾病是加速老年人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且呼吸系统疾病对老年男性死亡风险的影响比对老年女性更大,对低龄老年人死亡风险的影响比对高龄老年人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瞻性队列研究 呼吸系统疾病 老年人 死亡风险 异质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