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理解前结构”在艺术审美接受过程中的作用
1
作者 王希俊 李群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5期205-208,共4页
因人类头脑中"理解前结构"的存在,使看到的艺术作品远远超出了客观的范围,达到一种有精神参与的主观意识选择的活动。通过"理解前结构"在审美接受过程中产生的作用,分析在审美接受过程中主客体两者之间内在的非逻... 因人类头脑中"理解前结构"的存在,使看到的艺术作品远远超出了客观的范围,达到一种有精神参与的主观意识选择的活动。通过"理解前结构"在审美接受过程中产生的作用,分析在审美接受过程中主客体两者之间内在的非逻辑的微妙关系。开放性的客体与可塑性的主体在反复被理解和持续被欣赏的过程中完成双向性诠释,从而更好地解释非理性化的特殊审美心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接受 主体 客体 理解结构 双向诠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理解的概念规定性──兼论前苏联学者对理解问题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刘丽萍 《现代哲学》 1998年第2期70-75,共6页
关键词 理解主体 苏联学者 解释学 理解问题 规定性 前理解结构 语言符号 主体与客体 理解过程 文化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健康教育视域下医患沟通问题解释学分析——以乙肝患者预后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郑洪桃 王伟 汪德飞 《中国医学伦理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66-271,共6页
慢性病预后转归不确定性是医学界的一种顽症。质疑病(顽固性)、器(医护水平)、人(低依从性)等机械归因,认为此类疾病治疗水平突破性进展后,预后低依从性深层原因剖析存在偏颇。在解释学视域下,以乙肝患者为例,厘清健康教育中医患沟通问... 慢性病预后转归不确定性是医学界的一种顽症。质疑病(顽固性)、器(医护水平)、人(低依从性)等机械归因,认为此类疾病治疗水平突破性进展后,预后低依从性深层原因剖析存在偏颇。在解释学视域下,以乙肝患者为例,厘清健康教育中医患沟通问题的医患认知非同一性等原因。同时,发现医患之理解本体上存在异质性经验的前结构,在其对话逻辑历史中呈现内在的有限性、开放性、生成性和外在微观权力的渗透性。最后,从认识论上明晰医患由异质“意义理想”重构指向同一性效果历史,由视界融合下意义理想导向理解确定性、消除主观性,由具身实践养成引向良好个性化预后行为素养等要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解释学 健康教育 视界融合 理解结构 具身性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哲学的对话 被引量:1
4
作者 陆杰荣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1992年第3期31-36,共6页
1·1哲学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不同的哲学家有其不同的独特的理解.就哲学发展的历程而言,诸多哲学家都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提出了对哲学是什么的界定.从元哲学的观点看,哲学是什么的问题是哲学之最根本的问题,它更关注于问... 1·1哲学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不同的哲学家有其不同的独特的理解.就哲学发展的历程而言,诸多哲学家都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提出了对哲学是什么的界定.从元哲学的观点看,哲学是什么的问题是哲学之最根本的问题,它更关注于问.哲学主旨是问.提问、设问、释问,核心所在是问.倘若舍弃哲学理论外观形式与思想内容的具体差异的话,哲学的推进就是提问与释问的不断更替.而实现二者结合的理论途径就是哲学的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对话 论哲学 前理解结构 语言 对话本 表述方式 理筋 哲学发展 说话者 黑格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师培训何以产生效果?——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机制分析 被引量:28
5
作者 刘加霞 《中小学管理》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0-33,共4页
以现象学的"前理解"理论为立论依据,提出教师培训的本质是改变与创新,教师培训的意义是让培训者和被培训者学会用整个身心来表达、研究与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深入追问教育教学的生命意义甚至是人的价值、实际生活的意... 以现象学的"前理解"理论为立论依据,提出教师培训的本质是改变与创新,教师培训的意义是让培训者和被培训者学会用整个身心来表达、研究与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深入追问教育教学的生命意义甚至是人的价值、实际生活的意义。基于此,构建了教师培训产生效果的作用机制—"敞开-澄明-建构"模型,提出教师培训者设计的培训活动必须基于实践场景,将以"真问题"为导向的案例式教学研究作为载体,在活动中实现教师自我和同伴之间的,基于证据和实践的追问、对话与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培训 理解结构 理解 “回到事情本身” “视界融合” “三真”意识 “敞开-澄明-建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论阐释中的主体性真实 被引量:1
6
作者 胡潇 《现代哲学》 1999年第4期38-43,共6页
关键词 主体性原则 对象意识 自我意识 理解结构 认识论 解释活动 解释者 意识自我 思维与存在 费尔巴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文本的半自律性
7
作者 张跃生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5年第1期54-56,共3页
文学文本的半自律性张跃生英美新批评自以为彻底清算了“意图谬见”和“感受谬见”,理直气壮地宣布,文学文本是一个自主、自足的有机整体,一种自律性的结构。它的意义与价值决定于其自身的结构,而不是决定于作者或读者,不受制于外... 文学文本的半自律性张跃生英美新批评自以为彻底清算了“意图谬见”和“感受谬见”,理直气壮地宣布,文学文本是一个自主、自足的有机整体,一种自律性的结构。它的意义与价值决定于其自身的结构,而不是决定于作者或读者,不受制于外部现实。就象下棋,象棋中的马该如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文本 精神胜利法 文本结构 接受美学 自律性 理解结构 期待视野 “新批评” 基础层面 接受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