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1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宫清开灵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脑出血模型前炎症细胞因子与黏附分子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徐雅 李澎涛 +1 位作者 陈杰 贾旭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7年第2期45-49,72,共6页
目的:观察安宫清开灵注射液对胶原酶诱导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脑出血模型脑组织中前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1β以及血清中黏附分子sICAM-1含量的影响,探讨安宫清开灵注射液阻抑脑出血后炎症反应的作用环节以及作用效果。方法:基底... 目的:观察安宫清开灵注射液对胶原酶诱导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脑出血模型脑组织中前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1β以及血清中黏附分子sICAM-1含量的影响,探讨安宫清开灵注射液阻抑脑出血后炎症反应的作用环节以及作用效果。方法:基底核注射胶原酶法复制大鼠脑出血模型;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脑组织匀浆中TNF-α和IL-1β含量的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检测血清中sICAM-1含量。结果:脑出血48h和7d,大鼠脑组织匀浆中TNF-α和IL-1β的含量以及血清中sI-CAM-1含量均显著升高;安宫清开灵注射液各剂量组脑内TNF-α和IL-1β的含量以及血清中sI-CAM-1含量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或P<0.05)。结论:安宫清开灵注射液可以显著抑制前炎症细胞因子TNF-α和IL-1β的生成,以脑出血急性期(出血后24h)的抑制作用较突出,也可以阻抑黏附分子sICAM-1的合成与分泌,并随着用药剂量增加而效应增强的剂量依赖关系。可见安宫清开灵注射液对炎症反应的启动具有显著的阻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炎症反应 前炎症细胞因子黏附分子 安宫清开灵注射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苓汤联合氟伐他汀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血清炎症因子及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5
2
作者 黄玉冰 廖旺 +1 位作者 王苗 王裕岱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66-169,共4页
目的探讨猪苓汤联合氟伐他汀对心力衰竭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及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3月-2018年2月医院76例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氟伐他汀40 mg口服;治疗组采用氟伐他汀40 mg口服联合猪苓汤治疗,... 目的探讨猪苓汤联合氟伐他汀对心力衰竭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及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3月-2018年2月医院76例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氟伐他汀40 mg口服;治疗组采用氟伐他汀40 mg口服联合猪苓汤治疗,持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oluble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sVCAM-1)、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及左心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EDd)、6 min步行试验(6-MinuteWalk Test,6MWT),记录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有效率78.95%(30/38)低于治疗组94.74%(36/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血清sICAM-1分别为(225.03±19.03)μg/L、(211.39±17.58)μg/L,血清sVCAM-1分别为(830.16±23.12)μg/L、(815.36±20.29)μg/L,LVEF分别为(45.67±4.85)%、(49.81±5.03)%,LVEDd分别为(54.03±3.90)mm、(50.39±3.81)mm,6MWT分别为(461.89±81.50)m、(579.25±83.54)m,血IL-6分别为(7.89±2.16)ng/L、(6.57±2.03)ng/L,血TNF-α分别为(703.09±71.59)ng/L、(628.34±67.45)ng/L,对照组和治疗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出现2例恶心、呕吐,治疗组3例恶心、呕吐,1例皮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猪苓汤联合氟伐他汀对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确切,有助于降低血清sICAM-1、sVCAM-1及炎症因子,改善心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苓汤 氟伐他汀 心力衰竭 炎症因子 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房室瓣手术和金葡菌菌血症后心室组织细胞黏附分子和炎症因子的基因表达 被引量:3
3
作者 赵波 吴亮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47-749,753,共4页
目的初步观察房室瓣手术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血症对左、右心室组织细胞黏附分子和炎症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病机制。方法26只家兔分别行二尖瓣、三尖瓣手术和经静脉注射金葡菌,术后早期分别提取左、右心室组织RNA,R... 目的初步观察房室瓣手术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血症对左、右心室组织细胞黏附分子和炎症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病机制。方法26只家兔分别行二尖瓣、三尖瓣手术和经静脉注射金葡菌,术后早期分别提取左、右心室组织RNA,RT-PCR技术检测内皮白细胞黏附分子(ELAM-1),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1)和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PECAM-1)基因表达水平,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二尖瓣和三尖瓣手术后,左、右心室组织的ELAM-1和MCSF-1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增高,左室ELAM-1mRNA表达水平高于右室;PECAM-1mRNA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菌血症组仅左心室ELAM-1mRNA表达水平明显增高。结论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病中左、右心室组织的细胞黏附分子和炎症因子存在着不同的变化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性心内膜炎 金黄色葡萄球菌 细胞黏附分子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男性吸烟者细胞黏附分子和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观察 被引量:46
4
作者 刘永铭 彭晓 +2 位作者 严祥 邵惠萍 辛鹏程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0-53,共4页
目的 :观察男性吸烟者血清可溶性黏附分子浓度和血细胞黏附分子表达的变化。  方法 :选血压、血脂、体重指数正常的健康青年男性吸烟者 2 8名为吸烟组 ,5分内吸烟 1支 ,观察吸烟前及吸烟后 5分时血清可溶性E 选择素 (sE Selectin)、... 目的 :观察男性吸烟者血清可溶性黏附分子浓度和血细胞黏附分子表达的变化。  方法 :选血压、血脂、体重指数正常的健康青年男性吸烟者 2 8名为吸烟组 ,5分内吸烟 1支 ,观察吸烟前及吸烟后 5分时血清可溶性E 选择素 (sE Selectin)、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 (sICAM ) 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 (sVCAM )浓度的变化 ,血小板P 选择素、白细胞L 选择素、细胞间黏附分子 (ICAM ) 1、ICAM 3的表达 ,同时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 1β、白细胞介素 8、肿瘤坏死因子的含量 ;吸烟指数为每日吸烟支数与吸烟年限的乘积。选择无吸烟史的健康男性 2 2名作为对照组。  结果 :吸烟组吸烟前血清sE Selectin、sICAM 1高于对照组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及P <0 0 2 ) ,吸烟前后无明显变化 ;P 选择素阳性血小板百分率吸烟组吸烟前高于对照组 ,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 ,吸烟前后无明显变化 ;吸烟指数与P 选择素阳性血小板百分率及sE Selectin、sICAM 1相关 (γ值分别为 0 5 10、0 43 3及 0 42 9,P <0 0 1、P <0 0 5及P <0 0 5 )。白细胞L 选择素、ICAM 1及ICAM 3阳性细胞百分率及平均荧光强度吸烟组吸烟前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吸烟刺激后仍无明显改变。血清细胞因子的含量两组差异不明显 ,吸烟后亦无明显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烟 动脉粥样硬化 细胞黏附分子 细胞因子 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熔附金属全冠对种植体周围组织中炎症因子、黏附分子、OPG/RANKL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9
5
作者 陈昊 曹直 +4 位作者 王亚玲 赵春光 赵会琴 陈敏 刘志云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2期278-280,283,共4页
目的:研究不同熔附金属全冠对种植体周围组织中炎症因子、黏附分子、OPG/RANKL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本院接受熔附金属全冠修复的90例患者纳入研究,包括镍铬合金修复、钴铬合金修复、金合金修复各30例,分别纳入镍铬合金组、钴铬合金... 目的:研究不同熔附金属全冠对种植体周围组织中炎症因子、黏附分子、OPG/RANKL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本院接受熔附金属全冠修复的90例患者纳入研究,包括镍铬合金修复、钴铬合金修复、金合金修复各30例,分别纳入镍铬合金组、钴铬合金组和金合金组,检测龈沟液中炎症因子、黏附分子、OPG/RANKL的表达情况。结果:(1)炎症因子:镍铬合金组龈沟液中白细胞介素-6(IL-6)、NO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含量均高于钴铬合金组和金合金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黏附分子:镍铬合金组龈沟液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黏附分子-1(sVCAM-1)、E型钙粘附分子(E-cadherin)含量均高于钴铬合金组和金合金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OPG/RANKL:镍铬合金组患者的RANKL含量、RANKL/OPG比例低于钴铬合金组和金合金组,OPG含量高于钴铬合金组和金合金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钴铬合金和金合金熔附金属全冠对牙周组织的刺激较弱,龈沟液中炎症因子、黏附分子含量以及OPG/RANKL比例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熔附金属冠 炎症因子 黏附分子 破骨细胞核心因kB受体活化因子配基 骨保护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体外循环围手术期细胞因子IL-6、IL-8及细胞黏附分子ICAM-1、VCAM-1的变化 被引量:7
6
作者 邵永丰 陈广明 +2 位作者 朱秉智 陈亦江 陈亮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4-27,共4页
目的:探讨儿童体外循环(CPB)心脏直视手术围手术期细胞黏附分子及细胞因子变化规律,并对变化的临床意义进行讨论分析。方法:对16例行心脏直视手术患儿,分别于麻醉诱导后、主动脉阻断、主动脉开放、CPB结束、术后24 h抽血检测血浆IL-6、I... 目的:探讨儿童体外循环(CPB)心脏直视手术围手术期细胞黏附分子及细胞因子变化规律,并对变化的临床意义进行讨论分析。方法:对16例行心脏直视手术患儿,分别于麻醉诱导后、主动脉阻断、主动脉开放、CPB结束、术后24 h抽血检测血浆IL-6、IL-8、细胞间黏附分子-1(IE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的变化。结果:血浆IL-6、IL-8、ICAM-1、VCAM-1均在CPB结束时达到高峰,显著超过CPB前水平(P<0.01)。结论:低温CPB可以引起术后细胞黏附分子表达和细胞因子释放增多。使其血浆浓度升高,导致全身炎症反应加重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 心脏直视手术 细胞因子 细胞黏附分子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芪注射液对TNF-α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炎症因子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 被引量:6
7
作者 叶泽兵 汪凡军 +3 位作者 张刚庆 杨旺民 覃海森 刘兴涛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37-1140,共4页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的体外培养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s)核因子-κβ(NF-κβ)激活与白介素-6(IL-6)、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分泌的影响,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的第2代HUVECs用于实...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的体外培养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s)核因子-κβ(NF-κβ)激活与白介素-6(IL-6)、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分泌的影响,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的第2代HUVECs用于实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检测细胞NF-κβ亚单位p65的表达程度,Western blot检测核内NF-κβ含量变化,ELISA法检测培养液中IL-6、ICAM-1浓度。结果TNF-α有效激活NF-κβ并诱导HUVECs分泌IL-6、sICAM-1增加;黄芪注射液预先孵育2h能抑制NF-κβ表达并减轻TNF-α诱导的上述反应。结论TNF-α可能通过激活NF-κβ使IL-6、sICAM-1增加,从而损伤血管内皮功能;黄芪注射液对上述反应有拮抗作用,推测是通过抑制NF-κβ途径实现血管内皮保护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注射液 肿瘤坏死因子 脐静脉内皮细胞 因子-κβ 白介素-6 细胞黏附分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B细胞克隆增强因子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大鼠肺组织中表达及对炎症因子TNF-α、IL-1β、NF-κB p65表达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刘畅 张虹 +1 位作者 程鹏雁 周发春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226-1230,共5页
目的:观察前B细胞克隆增强因子(pre-B cell colony enhancing factor,PBEF)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大鼠中肺组织的表达,以及对ARDS大鼠肺组织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目的:观察前B细胞克隆增强因子(pre-B cell colony enhancing factor,PBEF)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大鼠中肺组织的表达,以及对ARDS大鼠肺组织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mRNA以及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p65蛋白表达的影响,通过以上指标的变化,结合已有体外实验所观察到的现象试图证实前B细胞克隆增强因子在ARDS中的促炎作用。方法:将40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组)、模型组(OA组)、药物干预组(D组)、溶媒对照组(S组),OA组、D组及S组大鼠用油酸尾静脉注射复制ARDS模型,D组造模前腹腔内注射PBEF抑制剂FK866,S组造模前注射等体积FK866溶媒二甲基亚砜。造模成功6 h后取材,比较各组大鼠肺组织PBEF、TNF-α、IL-1βmRNA以及NF-κB p65蛋白表达情况。结果:C组大鼠肺组织中几乎见不到PBEF表达,而在其他各组大鼠肺组织肺泡壁及肺泡水肿液中、支气管黏膜上皮及血管内皮均可发现PBEF蛋白分布;OA组、D组和S组大鼠PBEF及炎症因子mRNA和NF-κB p65蛋白表达增加(PBEF:P=0.000,P=0.000,P=0.000;TNF-α:P=0.035,P=0.000,P=0.000;IL-1β:P=0.000,P=0.000,P=0.000;NF-κB p65:P=0.000,P=0.000,P=0.000),D组大鼠肺组织PBEF、炎症因子mRNA和NF-κB p65蛋白表达较OA组和S组低(PBEF:P=0.002,P=0.006;TNF-α:P=0.004,P=0.001;IL-1β:P=0.001,P=0.015;NF-κB p65:P=0.001,P=0.000)。结论:PBEF可能通过激活炎症反应、促进炎症因子表达等途径造成肺组织的炎性损伤,进而在ARDS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细胞克隆增强因子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炎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射性肺损伤中核因子κB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3
9
作者 张振勇 曹秋婷 吴荣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55-158,共4页
目的探讨放射性肺损伤中核因子κB(NF-κB)、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表达情况及其在放射性肺损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实验对象为Wistar大鼠,照射组接受X线照射(分为15 Gy照射组和20 Gy照射组),未照射组不接受照射。照射... 目的探讨放射性肺损伤中核因子κB(NF-κB)、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表达情况及其在放射性肺损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实验对象为Wistar大鼠,照射组接受X线照射(分为15 Gy照射组和20 Gy照射组),未照射组不接受照射。照射后饲养28 d,通过免疫组化法测定NF-κB和ICAM-1的表达,免疫组化染色利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定量测定。结果 NF-κB在未照射组少量表达,在15 Gy照射组和20 Gy照射组中表达均增强,与未照射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且2个照射组比较NF-κB表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未照射组ICAM-1几乎不表达,15 Gy照射组和20 Gy照射组与未照射组相比ICAM-1表达增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但2个照射组比较ICAM-1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NF-κB和ICAM-1是导致急性放射性肺损伤的重要因素。通过减少NF-κB的活化调控ICAM-1的表达,可能减少放射性肺损伤,这为放射性肺损伤的预防和治疗可能提供新的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子ΚB 细胞黏附分子1 放射性肺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相对分子质量一年生膜荚黄芪多糖对RAW264.7细胞炎症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金虎 董娟聪 +3 位作者 赵继学 金顺子 张海玉 张善玉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51-1056,共6页
目的:观察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一年生膜荚黄芪多糖(APSⅠ)对脂多糖(LPS)诱导的RAW264.7炎症模型分泌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的影响,探讨APSⅠ的抗炎作用。方法:体外培养RAW264.7细胞,APSⅠ作用于未经刺激的RAW264.7细胞及LPS(1mg·L-1)... 目的:观察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一年生膜荚黄芪多糖(APSⅠ)对脂多糖(LPS)诱导的RAW264.7炎症模型分泌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的影响,探讨APSⅠ的抗炎作用。方法:体外培养RAW264.7细胞,APSⅠ作用于未经刺激的RAW264.7细胞及LPS(1mg·L-1)刺激后RAW264.7细胞,将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LPS模型组、APSⅠ组及LPS+APSⅠ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组(APSⅠ-A,APSⅠ-B,APSⅠ-C),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相对分子质量、不同浓度的APSⅠ组RAW264.7细胞增殖活力,硝酸还原酶法测定细胞上清液中一氧化氮(NO)的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细胞上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分泌量。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APSⅠ单独处理组RAW264.7细胞增殖活性降低(P<0.05或P<0.01),NO及IL-10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5),TNF-α的分泌量降低(P<0.05);与LPS模型组比较,LPS+APSⅠ组RAW264.7细胞增殖活力显著升高(P<0.05或P<0.01),NO、TNF-α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或P<0.01),IL-10的分泌增加(P<0.05或P<0.01);3种不同相对分子质量APSⅠ之间比较,APSⅠ-C对NO、TNF-α的抑制更为明显,且APSⅠ-C促进IL-10分泌的作用强于APSⅠ-A及APSⅠ-B。结论:APSⅠ可以拮抗LPS所致的RAW264.7细胞炎症反应;不同相对分子质量APSⅠ的抗炎作用有差异,APSⅠ的生物活性与其相对分子质量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多糖 相对分子质量 RAW264.7细胞 炎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与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水平与糖尿病患者肾脏功能损害的关联性研究 被引量:20
11
作者 冯晓明 田晓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6期1729-1733,共5页
目的探讨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和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对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意义及其在糖尿病肾病诊断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126例... 目的探讨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和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对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意义及其在糖尿病肾病诊断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126例和2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测量VCAM-1、MIF、尿肌酐、血清肌酐等指标,估算糖尿病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比较不同研究对象的VCAM-1与MIF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VCAM-1及MIF与尿白蛋白/肌酐、eGFR的关联。结果糖尿病患者的VCAM-1、MIF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尿白蛋白/肌酐越高,VCAM-1、MIF越高(P<0.05);VCAM-1和MIF水平与eGFR均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r2=0.240 5,r2=0.516 2,P<0.05);VCAM-1和MIF水平与尿白蛋白/肌酐值均呈正相关关系(r2=0.069 5,r2=0.059 5,P<0.05);VCAM-1和MIF水平与eGFR变化均呈负相关(r2=0.048 2,r2=0.071 7,P<0.05)。结论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浆中VCAM-1及MIF水平升高,对糖尿病肾病诊断及病情判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 糖尿病肾病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损伤后前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 被引量:4
12
作者 尹昭 雷进 +1 位作者 郭琼 李明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38-341,共4页
关键词 脊髓损伤 表达 原发性损伤 继发性损伤 炎症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前炎症细胞因子IL-1β mRNA的表达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陈乾坤 姜格宁 +2 位作者 丁嘉安 谢博雄 陈晓峰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60-563,596,共5页
目的通过对大鼠移植肺灌洗后、冷缺血保存和再灌注期间前炎症细胞因子IL-1β mRNA的表达进行分析,探讨IL-1β在此过程中介导的移植肺炎性损伤机制。方法本研究大鼠分6组,包括:正常肺(未灌洗)对照组、仅肺灌洗处理组、肺灌洗后冷缺血保... 目的通过对大鼠移植肺灌洗后、冷缺血保存和再灌注期间前炎症细胞因子IL-1β mRNA的表达进行分析,探讨IL-1β在此过程中介导的移植肺炎性损伤机制。方法本研究大鼠分6组,包括:正常肺(未灌洗)对照组、仅肺灌洗处理组、肺灌洗后冷缺血保存6h、12h、24h各1组、冷缺血保存24h后左肺移植再灌注3h组。在相应各时间点采取肺组织,用荧光定量实时PCR法检测IL-1β mRNA的表达并进行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测定。结果除冷缺血12h组和冷缺血24h组之间IL-1β mRNA表达相对量差别不显著外(P=0.167),其余各组之间IL-1β表达相对量差别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仅灌洗组、冷缺血组和24h冷缺血移植再灌注3h组的IL-1β mRNA表达相对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且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表达增加。仅灌洗组、冷缺血组和24h冷缺血移植再灌注3h组的MPO活性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且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表达增加,P<0.05。各组肺组织中MPO活性和IL-1β mRNA相对表达量呈较强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869,P<0.01。结论前炎症因子IL-1β在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中发挥着重要炎性损伤作用,可以作为移植肺功能评价及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IL-1β基因的表达在保存液灌洗后的冷缺血保存早期就开始出现,而不是在再灌注之后的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细胞因子 IL-1Β 荧光定量实时PCR 肺缺血再灌注损伤 肺移植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多卡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海马组织细胞间黏附分子-1及核转录因子-κB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朱新业 李丽君 +3 位作者 程三放 高登峰 王子颖 屈丽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52-555,共4页
目的观察利多卡因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海马组织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及核转录因子-κB(NF-κB)蛋白和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利多卡因脑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缺血再灌注组(B组)、利多卡因... 目的观察利多卡因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海马组织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及核转录因子-κB(NF-κB)蛋白和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利多卡因脑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缺血再灌注组(B组)、利多卡因小剂量组(C组)和利多卡因大剂量组(D组),缺血前10 min腹腔注射。脑缺血10 min再灌注24 h时,断头处死大鼠。用RT-PCR技术检测海马组织ICAM-1及NF-κB mRNA的表达,用免疫组织化学、蛋白印记(Western blot)方法检测ICAM-1及NF-κB蛋白表达情况。结果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组织ICAM-1和NF-κB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增高,利多卡因可下调ICAM-1及NF-κB表达;缺血再灌注后,海马区神经元出现明显坏死,利多卡因可减轻海马区神经元损伤。结论利多卡因可能通过抑制ICAM-1与NF-κB基因表达而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多卡因 细胞黏附分子-1 核转录因子-ΚB 脑缺血再灌注 海马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皮质激素联合环磷酰胺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及其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表达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志 张梦莹 +4 位作者 徐亮 陆进明 陈兰芳 毛桐俊 宣丹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4年第4期366-370,共5页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环磷酰胺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增殖及其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和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环磷酰胺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增殖及其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和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对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在不同时间以不同药物浓度分别加入地塞米松和环磷酰胺进行干预。以MTT法检测药物对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计算两种药物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以地塞米松和环磷酰胺半数抑制浓度分别及联合作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48h,以RT-PCR的方法比较3组间人脐静脉内皮细胞ICAM-1和MCP-1的mRNA表达差异。结果:地塞米松、环磷酰胺均呈时间、剂量依赖性地抑制HUVECs的增殖,地塞米松和环磷酰胺IC50分别为0.74、1.87mg/mL。地塞米松与环磷酰胺分别及联合孵育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ICAM-1和MCP-1mRNA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且联合作用组显著低于单个药物组(P<0.05)。结论:糖皮质激素和环磷酰胺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并抑制血管内皮细胞ICAM-1和MCP-1mRNA表达,从而对血管起到保护作用并可能为临床治疗血管炎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糖皮质激素 环磷酰胺 细胞黏附分子 单核细胞趋化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循环细胞因子和黏附分子的变化及干预性治疗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利文 刘流 +2 位作者 何小京 周建美 李李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17-419,共3页
目的:通过观察体外循环细胞因子及黏附分子的变化,探讨体外循环期间乌司他丁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择期在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手术患者22例,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W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11例。乌司他丁组按1.2×104U/kg给乌... 目的:通过观察体外循环细胞因子及黏附分子的变化,探讨体外循环期间乌司他丁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择期在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手术患者22例,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W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11例。乌司他丁组按1.2×104U/kg给乌司他丁,于麻醉诱导后劈胸骨前经静脉给予半量,另半量加入预充液中,经体外循环机转入体内。对照组用等量复方氯化钠代替。分别于诱导后切皮前(T1)、转流20min(T2)、停机1h(T3)、停机6h(T4)及停机24h(T5)抽取动脉血,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血浆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及可溶性P-选择素(sP-选择素)的浓度。结果:组内比较2组患者TNF-ɑ和IL-6的浓度在T2,T3,T4时均明显高于T1期(P<0.05),W组在T5恢复到T1水平;2组之间比较C组TNF-α和IL-6的浓度在T2,T3,T4,T5时均明显高于W组(P<0.01)。组内比较2组患者sICAM-1和sP-选择素的浓度在T3,T4时均较T1明显升高(P<0.05),到T5时sICAM-1和sP-选择素的浓度已下降,其中W组的sICAM-1已降至接近T1水平(P>0.05);2组之间比较C组的sICAM-1和sP-选择素的浓度在T4,T5时明显高于W组(P<0.05)。结论:体外循环可引起细胞因子及黏附分子的表达上调,乌司他丁能抑制细胞因子的释放及黏附分子的表达,有利于减轻CPB所致的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因子 黏附分子 体外循环 乌司他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应用常规及改良超滤对儿童体外循环围手术期细胞黏附分子及细胞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邵永丰 梁永年 +3 位作者 陈广明 朱秉智 陈亦江 陈亮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095-1099,共5页
目的:探讨儿童体外循环(CPB)心脏直视手术围手术期细胞黏附分子及细胞因子变化规律,以及联合应用常规和改良超滤对炎症介质的影响,并对联合超滤作用的临床意义进行讨论分析。方法:抽取儿童心脏直视手术患者1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超滤组... 目的:探讨儿童体外循环(CPB)心脏直视手术围手术期细胞黏附分子及细胞因子变化规律,以及联合应用常规和改良超滤对炎症介质的影响,并对联合超滤作用的临床意义进行讨论分析。方法:抽取儿童心脏直视手术患者1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超滤组,对照组10例,超滤组9例,常规进行CPB心脏直视手术。超滤组在主动脉开放后开始常规超滤,CPB结束时进行改良超滤。分别于麻醉诱导后、主动脉阻断、主动脉开放或超滤前、CPB结束或超滤后、术后24h抽血检测血浆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的变化及超滤的影响。结果:对照组血IL-6、IL-8、ICAM-1、VCAM-1均在CPB结束时达到高峰,显著超过CPB前水平(P<0.01)。使用联合超滤能够明显降低血浆IL-6、IL-8及ICAM-1的浓度。与对照组相比,在超滤结束时明显降低(P<0.05,P<0.01,P<0.05)。而对VCAM-1影响较小,在CPB结束时两组间无差异(P>0.05)。结论:低温体外循环可以引起术后细胞黏附分子表达和细胞因子释放增多,联合应用常规及改良超滤不仅能减轻CPB术后组织水肿,提高血球压积和血红蛋白,同时能降低术后血浆细胞黏附分子及细胞因子的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 心脏直视手术 细胞黏附分子 细胞因子 联合超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尖锐湿疣患者血清细胞因子和黏附分子水平的检测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建军 朱翠凤 +3 位作者 程滨珠 马刚 钟绮丽 朱亦男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B03期136-137,共2页
【目的】为了解尖锐湿疣患者部分细胞因子及血清可溶性黏附分子水平。【方法】采用 ELISA 法检测了46例尖锐湿疣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者血清中自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可溶性 E-选择素(... 【目的】为了解尖锐湿疣患者部分细胞因子及血清可溶性黏附分子水平。【方法】采用 ELISA 法检测了46例尖锐湿疣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者血清中自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可溶性 E-选择素(sE-selectin)水平。【结果】患者血清 IL-6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TNF-α、sE-selectin 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sICAM-Ⅰ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尖锐湿疣患者存在免疫缺陷和部分血清黏附分子水平的异常,可能与本病的复发有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锐湿疣 细胞介素-6 肿瘤坏死因子 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1 可溶性E-选择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因子-κB对糖尿病大鼠肾组织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与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19
作者 李竞 包艳 +3 位作者 叶迎春 秦莹 王丹 崔静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5期627-629,共3页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NF-κB)对糖尿病大鼠肾组织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影响,以及抑制其表达对肾脏的保护作用。方法:3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糖尿病模型组(DM组)、NF-κB抑...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NF-κB)对糖尿病大鼠肾组织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影响,以及抑制其表达对肾脏的保护作用。方法:3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糖尿病模型组(DM组)、NF-κB抑制剂吡咯烷二硫基甲酸酯干预组(DP组),用链脲佐菌素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于8周末检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肾重指数及尿白蛋白排泄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肾组织NF-κB、MCP-1以及ICAM-1的表达。结果:(1)与NC组相比,DM组大鼠肾重指数、尿白蛋白排泄率显著增高,DP组也有增高但显著低于DM组(均P<0.01);(2)DM组大鼠肾组织NF-κB、MCP-1以及ICAM-1的表达显著高于NC组,DP组的表达显著低于DM组而高于NC组(均P<0.01);(3)NF-κB的表达与MCP-1、ICAM-1、尿白蛋白排泄率、肾重指数呈明显正相关(r=0.885,P<0.01;r=0.861,P<0.01;r=0.796,P<0.01;r=0.457,P<0.01)。结论:糖尿病大鼠肾组织中NF-κB表达明显增加,抑制其活性可减少MCP-1、ICAM-1的表达,减轻单核/巨噬细胞的浸润,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核因子-κB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细胞黏附分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公藤多甙对哮喘大鼠支气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核因子-κB表达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杜强 黄茂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52-254,F002,共4页
目的:观察哮喘大鼠支气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鄄1)和核因子-κB(NF鄄κB)的表达、炎性细胞浸润的变化,探讨雷公藤多甙干预后的影响。方法:18只Wistar大鼠分为哮喘组(A组),雷公藤多甙治疗组(T组)和正常对照组(C组),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分... 目的:观察哮喘大鼠支气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鄄1)和核因子-κB(NF鄄κB)的表达、炎性细胞浸润的变化,探讨雷公藤多甙干预后的影响。方法:18只Wistar大鼠分为哮喘组(A组),雷公藤多甙治疗组(T组)和正常对照组(C组),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分别观察ICAM鄄1、NF鄄κB在3组大鼠支气管上皮的表达。结果:①哮喘组支气管上皮ICAM鄄1、NF鄄κB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组支气管上皮ICAM鄄1、NF鄄κB的蛋白表达与哮喘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③哮喘大鼠支气管NF鄄κB与ICAM鄄1蛋白表达比较呈显著正相关(r=0.832,P<0.01)。结论:哮喘大鼠模型支气管NF鄄κB对于ICAM鄄1蛋白表达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雷公藤多甙对于哮喘的治疗机制之一可能通过下调受NF鄄κB调控的ICAM鄄1表达,减少肺组织中炎性细胞的浸润而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多甙 哮喘 细胞黏附分子-1 因子-ΚB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