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北地区入春日期变化特征及前期信号场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尚锋 邵祺多 +2 位作者 尹路婷 高枞亭 廉毅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92-1404,共13页
本文利用1961~2020年水平分辨率为0.25°×0.25°的CN05.1日平均气温资料、NCEP/NCAR逐日再分析数据和NOAA逐日海表温度资料,对东北地区入春日期变化特征及前期信号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东北地区入春呈由南向北推进的... 本文利用1961~2020年水平分辨率为0.25°×0.25°的CN05.1日平均气温资料、NCEP/NCAR逐日再分析数据和NOAA逐日海表温度资料,对东北地区入春日期变化特征及前期信号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东北地区入春呈由南向北推进的特征,大部地区集中在第26和27候。东北地区入春日期近60年来呈显著提前的特征。(2)入春偏早典型年份,3月份东北地区地表温度和降水均呈现正距平特征,入春偏晚典型年份则相反;500 hPa环流场上,入春偏早典型年份,西西伯利亚平原、贝加尔湖和勘察加半岛存在一个低压槽、高压脊和低压槽的Ω形态环流配置,而入春偏晚典型年份,乌拉尔山地区存在一个高压脊,其东侧为一个强的斜槽,槽底位于东北地区上空,该环流配置从第22候持续到第26候。(3)入春偏早典型年份,前冬北太平洋最明显的关键区海温信号为赤道中东太平洋呈现类La Niña的模态,北大西洋格陵兰岛以南的海域和西太平洋菲律宾以东的海域为明显的海温正距平,入春偏晚典型年份则位相相反,通过相关分析发现,前冬北大西洋和西北太平洋关键区海温均对东北地区入春日期有较好的指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入春日期 前期信号 环流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持续低温冻雨事件预测的前期信号 被引量:25
2
作者 钱维宏 张宗婕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501-1512,共12页
1960—2008年冬季期间,中国南方发生了23次低温冰冻(冻雨)天气事件,其中满足站日数大于10的事件有11次.2008年初中国南方发生了一场影响巨大的区域持续性低温冻雨天气事件,2011年初再次发生了类似的区域持续性低温冻雨事件.提前5天预报... 1960—2008年冬季期间,中国南方发生了23次低温冰冻(冻雨)天气事件,其中满足站日数大于10的事件有11次.2008年初中国南方发生了一场影响巨大的区域持续性低温冻雨天气事件,2011年初再次发生了类似的区域持续性低温冻雨事件.提前5天预报这类极端事件是国内外大气科学面临的难题.利用去逐日气候变化后的逐日850hPa温度扰动,可以提前3~10天发现中国南方持续低温雨雪冰冻(冻雨)事件发生的信号.2008年初和2011初,影响中国南方的850hPa冷空气扰动具有源地和路径相似性,它们都来自北非-中东并绕过青藏高原北侧到达中国南方,在对流层大气中形成"冷-暖-冷"的温度垂直结构.通过对欧洲中期天气预报模式产品中850hPa温度扰动的相似性分析,成功地提前4~9天实际预报出了2011年初的中国南方低温冻雨天气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 冻雨 极端天气事件 前期信号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热浪前期信号及其模式预报 被引量:18
3
作者 丁婷 钱维宏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472-1486,共15页
在中国1979—2008年发生的87场区域干热浪事件中有83场区域干热浪事件可以在250hPa层高度扰动场上追踪到前期信号.高度扰动信号的移动方向可分为低纬向西和中纬向东传播的两类,前期信号平均出现的时间为7天.中国南方热浪的前期信号,一部... 在中国1979—2008年发生的87场区域干热浪事件中有83场区域干热浪事件可以在250hPa层高度扰动场上追踪到前期信号.高度扰动信号的移动方向可分为低纬向西和中纬向东传播的两类,前期信号平均出现的时间为7天.中国南方热浪的前期信号,一部分(19%)来自低纬西北太平洋,平均提前4.6天,而大部分(81%)的前期信号来自欧洲和中国西北地区,可提前2—15天,这些信号沿中纬度自西向东移动到达100°E—110°E和40°N附近地区.中心位置发生在北方的区域干热浪事件,前期扰动信号都来自欧亚中高纬度.统计得到,250hPa层的高度扰动达到120gpm与地面出现区域干热浪相对应的次数占41%.降低区域干热浪的定义标准,高度扰动作为前期信号的正确率会得到提高.在分析2003年中国夏季江南—华南大范围持续热浪事件的基础上,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模式产品,对这次热浪500hPa高度场做物理分解,结果发现模式对高度扰动的预报具有提前1—7天的预示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浪 高度扰动 前期信号 传播 统计特征 模式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冬半年区域持续性低温事件的前期信号 被引量:29
4
作者 张宗婕 钱维宏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269-1279,共11页
大气变量物理分解的方法应用于寻找中国区域持续性低温事件的前期信号。1960~2008年的冬半年期间,总数115次强的区域持续性低温事件的对流层低层出现了天气尺度温度的负值扰动,而在对流层中高层至平流层出现了天气尺度位势高度的负值... 大气变量物理分解的方法应用于寻找中国区域持续性低温事件的前期信号。1960~2008年的冬半年期间,总数115次强的区域持续性低温事件的对流层低层出现了天气尺度温度的负值扰动,而在对流层中高层至平流层出现了天气尺度位势高度的负值扰动。其中,112次事件分别在850hPa和300hPa上出现了温度扰动负值中心和位势高度扰动负值中心。追踪850hPa层的温度扰动能够提前5~9天预示中国区域持续性低温事件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性低温事件 物理分解 高度扰动 温度扰动 前期信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强台风“威马逊”近海加强与低频水汽输送的关系及前期信号 被引量:5
5
作者 魏晓雯 吴坤悌 +2 位作者 陈明 吴慧 李欣浩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67-272,共6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简称上海台风所)整编的《热带气旋年鉴》,分析了超强台风"威马逊"在南海加强过程中水汽输送的变化特征,着重探讨台风强度变化与10~30 d低频水汽输送的关系,并从低频场...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简称上海台风所)整编的《热带气旋年鉴》,分析了超强台风"威马逊"在南海加强过程中水汽输送的变化特征,着重探讨台风强度变化与10~30 d低频水汽输送的关系,并从低频场出发寻找台风强度变化的前期信号。研究结果表明:(1)"威马逊"有两条主要的水汽通道,分别为孟加拉湾通道和南海通道,孟加拉湾通道的水汽输送强度大于南海通道;(2)"威马逊"近海加强与10~30 d低频水汽输送有紧密的联系。在热带低频系统作用下,孟加拉湾通道的低频偏西水汽和南海通道的低频偏南水汽在南海汇聚,为"威马逊"的增强提供了有利条件;(3)对于在海南岛东部登陆的台风,其登陆强度与超前5~7 d孟加拉湾通道的低频偏西水汽输送呈现显著的负相关,与南海通道的低频偏南水汽输送有较弱的负相关。若前期从两个通道截面流入的低频水汽输送通量位于低频振荡的谷值时,则有利于其后5~7 d台风在南海加强,反之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威马逊” 水汽输送 低频振荡 10-30 d 前期信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变量物理分解法在极端温度事件前期信号提取中的应用 被引量:8
6
作者 钱维宏 于甜甜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65-674,共10页
观测的高空大气位势高度和温度可以应用物理分解的思路估算出纬圈平均的对称气候态、非对称气候态、纬圈平均的瞬变对称扰动和非对称扰动等四个分量。本文用美国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解出的非对称高度扰动和温度扰动可以作为发生在华北... 观测的高空大气位势高度和温度可以应用物理分解的思路估算出纬圈平均的对称气候态、非对称气候态、纬圈平均的瞬变对称扰动和非对称扰动等四个分量。本文用美国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解出的非对称高度扰动和温度扰动可以作为发生在华北的2005年6月区域热浪和12月区域低温事件的早期信号。结果得到:地面区域极端气温事件是对流层和平流层大气扰动在地面的表现。这次热浪最强日对流层上部(250 hPa)正的高度扰动和对流层低层(850 hPa)正的温度扰动是在7d前从欧洲传播而来的,而这次低温最强日对流层上部(300 hPa)负的高度扰动和对流层低层(850 hPa)负的温度扰动也是在13 d前从欧洲传播而来的。物理分解后的瞬变扰动天气图是地面热浪和低温事件预报的一种可用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分解 热浪 低温 前期信号 高度扰动 温度扰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地区雨季降水异常的前期强影响信号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汪靖 吕江津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2-17,共6页
利用1958—2007年天津地区4站月降水资料以及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数据资料集,采用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研究了天津地区雨季降水异常的前期强影响信号。结果表明:天津地区雨季降水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全年的降水量,雨季降水存在显著的... 利用1958—2007年天津地区4站月降水资料以及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数据资料集,采用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研究了天津地区雨季降水异常的前期强影响信号。结果表明:天津地区雨季降水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全年的降水量,雨季降水存在显著的年际变化和一定的年代际变化。天津地区雨季降水与前期冬季2月NAO存在显著的反相关关系,前期冬季2月异常的NAO可能是天津地区雨季降水异常的前期强影响信号。NAO偏弱年,天津地区上游有强低值系统发展,南亚高压、高空副热带西风急流和热带东风急流位置偏北,阿拉伯海到孟加拉湾一带有季风低压和季风槽发展。上述系统的配置有利于天津地区雨季降水偏多。NAO偏强年上述情况则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季 降水异常 前期强影响信号 北大西洋涛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夏秋连续干旱事件及前期海平面气压异常信号
8
作者 王秀英 肖子牛 孙畅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75-285,共11页
近十多年来云南地区多次发生极端的季节性连续干旱,尤其是夏季、秋季的连续干旱会加重传统冬、春季节干旱的危害,给当地经济和社会活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本文基于1970~2019年云南省气象局120站降水数据及NCEP海平面气压场数据,从降水... 近十多年来云南地区多次发生极端的季节性连续干旱,尤其是夏季、秋季的连续干旱会加重传统冬、春季节干旱的危害,给当地经济和社会活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本文基于1970~2019年云南省气象局120站降水数据及NCEP海平面气压场数据,从降水持续性异常指数出发,分析了云南夏、秋季节连续干旱事件发生的演变特征,进而探究了该区域夏秋连续干旱事件与前期4月海平面气压的可能联系,以期能够在极端干旱的预报中提供帮助。研究结果表明:(1)云南夏秋降水持续性异常的主要特征为全省一致的偏多或偏少;(2)云南夏秋连续干旱事件发生前期表现为3个区域海平面气压异常的组合,分别为北大西洋、北印度洋和中太平洋海平面气压异常;(3)由前期4月上述关键信号构建的组合信号指数,能够较好地表征云南夏季、秋季的降水连续异常,是具有意义的潜在前期预报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干旱 前期预测信号 海平面气压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南方冬季低温雨雪冰冻事件的大气扰动信号分析 被引量:20
9
作者 江漫 于甜甜 钱维宏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13-824,共12页
利用中国549个站点的温度和降水资料确定了1960~2008年发生在我国南方冬季的23次低温雨雪冰冻事件.对全球大气变量再分析资料做物理分解得到天气尺度扰动分量用于这些事件的早期信号分析.结果表明,在低温事件发生时,南方地区上空300 hP... 利用中国549个站点的温度和降水资料确定了1960~2008年发生在我国南方冬季的23次低温雨雪冰冻事件.对全球大气变量再分析资料做物理分解得到天气尺度扰动分量用于这些事件的早期信号分析.结果表明,在低温事件发生时,南方地区上空300 hPa对应有最大负高度扰动,850 hPa有负温度扰动.这些扰动的传播特性可以作为低温事件发生的早期信号.在低温雨雪站日数大于10的11次事件中,它们的扰动信号平均可提前11.2天追踪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南方 低温 雨雪冰冻 物理分解 扰动场 前期信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夏季风季节内振荡的年际变化研究 被引量:26
10
作者 琚建华 刘一伶 +1 位作者 李汀 李跃清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53-261,共9页
利用NCEP/NCAR风场、垂直速度再分析资料和NOAA的逐日向外长波辐射(简称OLR)资料,运用Butterworth带通滤波方法,对南海夏季风季节内振荡(简称ISO)的特征和年际变化情况进行了初步研究。气候平均状况下ISO在亚洲季风区存在5个活动中心,... 利用NCEP/NCAR风场、垂直速度再分析资料和NOAA的逐日向外长波辐射(简称OLR)资料,运用Butterworth带通滤波方法,对南海夏季风季节内振荡(简称ISO)的特征和年际变化情况进行了初步研究。气候平均状况下ISO在亚洲季风区存在5个活动中心,其中包括南海南部地区(5°N~15°N,110°E~120°E)。气候平均状况下南海ISO在5~9月有三次比较明显的活跃过程。以850hPa风在西南方向上的投影(Vsw)经30~60天带通滤波后的绝对值在南海区域的夏季平均定义了当年南海夏季风ISO活动指数,以此确定了南海夏季风ISO活跃年和不活跃年,并由此提取了两者在逐日序列和水平分布场特征上的差异。通过对南海夏季风ISO活跃年与不活跃年ISO信号差别的研究发现:在南海夏季风ISO活动较活跃年份的一个完整周期的8个位相合成中,低频对流中心从热带印度洋西部东传到达南海后,受Walker环流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底层东风气流阻挡等其它动力和热力因素的影响转向东北传。春季南海地区较强的Walker环流和对流活动有可能作为南海夏季风ISO活跃的前期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夏季风 ISO活动指数 年际变化 前期信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淮流域持续性极端降水及预报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50
11
作者 翟盘茂 李蕾 +1 位作者 周佰铨 陈阳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31-640,共10页
持续性极端降水过程会引发严重的洪涝灾害,是我国主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其形成机理和预报理论与方法研究受到广泛关注。近年来,针对持续性极端降水的形成机理和预报方法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主要包括:开展了我国区域性持续性极端降水... 持续性极端降水过程会引发严重的洪涝灾害,是我国主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其形成机理和预报理论与方法研究受到广泛关注。近年来,针对持续性极端降水的形成机理和预报方法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主要包括:开展了我国区域性持续性极端降水事件的自动识别方法研究,研制建立了江淮流域持续性极端降水的大尺度环流概念模型,并提取了1-2周的前兆信号;从东亚一太平洋遥相关型(EAP)角度探究其对持续性极端降水的影响机理,并探讨利用EAP对江淮流域持续性极端降水进行预报的可行性。此外,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基于关键影响系统的持续性极端降水的物理统计预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流域持续性极端降水 东亚—太平洋遥相关型 前期信号 物理统计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9年冬季北半球平流层爆发性增温的个例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李亚飞 胡景高 任荣彩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576-1586,共11页
利用1979-2015年的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9年冬季北半球平流层强爆发性增温事件(Stratospheric Sudden Worming,SSW)爆发期间的环流演变、动力特征以及增温事件爆发前对流层的前期信号。结果表明,平流层极夜急流于1月中旬... 利用1979-2015年的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9年冬季北半球平流层强爆发性增温事件(Stratospheric Sudden Worming,SSW)爆发期间的环流演变、动力特征以及增温事件爆发前对流层的前期信号。结果表明,平流层极夜急流于1月中旬开始快速减弱,同时,平流层极区温度快速上升,10 h Pa极夜急流核心纬度带(60°N-70°N)纬向平均纬向风于1月24日转变为东风,标志着此次强SSW的爆发。对行星波活动异常的诊断表明,从增温事件爆发前10天开始,中高纬度10 h Pa平流层2波分量快速增强,同时1波分量出现减少;Eliassen-Palm(EP)通量2波分量在SSW爆发前5天达到最强,表明此次SSW是典型的2波主导的极涡分裂型增温事件。此次强事件引起2009年冬季平均2波EP通量异常,此异常几乎是37年来最强的。对对流层500 h Pa环流的分析表明,增温事件爆发前,位于东北太平洋-北美大陆西部的正位势高度异常与气候态定常波的阿拉斯加高压脊呈同位相叠加,从而有效加强了对流层行星波2波向平流层中高纬地区的传播,成为指示此次增温事件爆发的最强的对流层前期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流层爆发性增温 环流演变 行星波活动 前期信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雪盖与东亚季风异常对华南前汛期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56
13
作者 蔡学湛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58-367,共10页
应用华南 2 5个站 1 954~ 1 998年 4~ 6月降水量资料以及有关青藏高原雪盖异常年份资料和东亚季风强度指数 ,通过典型旱涝年前期对比诊断与相关分析 ,指出青藏高原雪盖对华南前汛期降水的影响相当显著 ,前冬春多 (少 )雪年有利于前汛... 应用华南 2 5个站 1 954~ 1 998年 4~ 6月降水量资料以及有关青藏高原雪盖异常年份资料和东亚季风强度指数 ,通过典型旱涝年前期对比诊断与相关分析 ,指出青藏高原雪盖对华南前汛期降水的影响相当显著 ,前冬春多 (少 )雪年有利于前汛期雨涝 (干旱 ) ;典型旱、涝年前冬 50 0hPa中高纬环流特征显然不同 ,主要表现在典型旱 (涝 )年北半球极涡强度显著偏弱 (强 )、东亚大槽强度偏强 (弱 ) ;东亚季风 ,特别是冬季风的强弱变化 ,对前汛期降水具有较强的指示意义。同时还发现 ,在青藏高原西侧的伊朗高原及邻近地区冬季 50 0hPa高度升降变化 ,可作为华南前汛期降水一个强的前期征兆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雪盖 东亚季风 降水量 前期征兆信号 华南地区 相关分析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1与2008年我国1月地面气温异常对比分析
14
作者 许嘉禾 田心如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8期223-227,共5页
运用我国160站月平均气温、NCEP/NCAR再分析和NOAA海温资料,结合1979~2011年我国1月地面气温年际异常变化可能机理,对比分析了2008与2011年1月气温异常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不同于2008年1月属典型低温年,2011年表现出相反的北大... 运用我国160站月平均气温、NCEP/NCAR再分析和NOAA海温资料,结合1979~2011年我国1月地面气温年际异常变化可能机理,对比分析了2008与2011年1月气温异常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不同于2008年1月属典型低温年,2011年表现出相反的北大西洋涛动(或北极涛动)位相异常。但在亚洲中高纬度地区这2年的环流异常均与典型年一致,即高空乌拉尔山高压脊偏强,地面贝加尔湖南侧气压偏高,冷空气活动偏强。进一步分析发现,中高纬度乌拉尔山和贝加尔湖区域环流异常是影响我国大部地区气温异常的主要环流系统,NAO则是影响我国东北地区气温的重要因子;正是由于NAO的反住相异常使得2011年1月我国东北地区气温偏低。2008年1月欧亚中高纬环流异常受平流层扰动的影响,在前期9月就有明显的异常反映,但2011年前期平流层的环流与2008年及典型冷年前期情况相反,表明2011年我国1月气温偏低的主要原因不是来源平流层。前期7月热带西印度洋、西太平洋和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与后期乌拉尔山和贝加尔湖环流有较好的关系,上述区域海温异常对应后期1月从北大西洋到亚洲中高纬出现与我国气温密切相关的NAO型遥相关环流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流异常 地面气温 前期信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riodic electromagnetic signals as potential precursor for seismic activity 被引量:1
15
作者 YONG Shan-shan WANG Xin-an +4 位作者 ZHANG Xing GUO Qin-meng WANG Jing YANG Chao JIANG Bing-hu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8期2463-2471,共9页
Electromagnetic signals may be a promising precursor to seismic activity which has been observed in many case studies in past decades.However,the correlation and causation between the electromagnetic signals and the s... Electromagnetic signals may be a promising precursor to seismic activity which has been observed in many case studies in past decades.However,the correlation and causation between the electromagnetic signals and the seismic activity are still unclear without intensive observation network.In order to find seismoelectromagnetic phenomenon,we deployed AETA(acoustic and electromagnetic testing all-in-one system),a high-density multi-component seismic monitoring system in the China Earthquake Science Experiment site(CESE,in Sichuan Province and Yunnan Province,China)and the capital circle(areas with a distance which is≤200 km from Beijing),to record electromagnetic and geo-acoustic data across 0.1 Hz−10 kHz.In the course of data collection,we discovered an electromagnetic waveform that occurs on a daily basis.Because the signal generally coincides with sunrise and sunset,we named this phenomenon the SRSS(Sunrise-Sunset)waveform.After conducting three statistical tests based on seismicity and SRSS,we determined that the SRSS waveform is roughly correlated with the onset of seismic activity.It generally occurs at the regions where seismicity occurs.This discovery might have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with respect to the future of earthquake predi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ismic precursor periodic electromagnetic signal Sunrise-Sunset(SRSS)wavefor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