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鼠周围神经损伤后前扣带回皮质Yes激酶相关蛋白表达变化
1
作者 赵石祥 平苹 +4 位作者 李治贵 黄美金 刘明沅 孔繁一 李娜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2-180,共9页
目的:探讨前扣带回皮质(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ACC)的Yes激酶相关蛋白(Yes-associated protein,YAP)在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中的表达变化。方法:建立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 of the scia... 目的:探讨前扣带回皮质(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ACC)的Yes激酶相关蛋白(Yes-associated protein,YAP)在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中的表达变化。方法:建立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 of the sciatic nerve,CCI)大鼠模型,疼痛评估采用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hermal withdrawal latency,TWL),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和免疫荧光检测YAP的表达变化,并观察YAP与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共表达以及YAP的核定位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CI组大鼠术后MWT和TWL显著降低,对侧ACC区域YAP蛋白表达显著升高,且YAP核表达量增加,YAP与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存在共表达,CCI组YAP与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的共定位数量显著增加。结论:外周神经损伤后大鼠ACC区域YAP核表达与蛋白表达增多,可能在NP的发生与维持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疼痛 前扣带回皮质 Yes激酶相关蛋白 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损伤 神经胶质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膀胱炎致小鼠焦虑模型诱导前扣带回皮质单细胞基因表达差异
2
作者 程果 周永生 +1 位作者 冷冬妮 宋博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35-442,共8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构建小鼠膀胱炎模型,探讨膀胱炎引发的焦虑样行为及其在前扣带回皮质(ACC)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方法:采用脂多糖(LPS)建立膀胱炎模型,通过旷场实验探究小鼠焦虑样行为,利用单细胞RNA测序技术分析ACC中的神经元基因表...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构建小鼠膀胱炎模型,探讨膀胱炎引发的焦虑样行为及其在前扣带回皮质(ACC)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方法:采用脂多糖(LPS)建立膀胱炎模型,通过旷场实验探究小鼠焦虑样行为,利用单细胞RNA测序技术分析ACC中的神经元基因表达改变。结果:HE染色结果提示LPS处理的小鼠膀胱存在大量炎症细胞浸润、组织水肿以及膀胱上皮脱落等炎症反应。旷场实验提示小鼠在旷场中心区域活动时间以及距离明显减少,存在明显的焦虑样行为。单细胞RNA测序质控提示数据质量较好,通过前2000个高变基因降维聚类揭示了ACC存在7群不同的细胞亚群以及5种主要的细胞类型。神经元进一步降维聚类成5群不同的细胞亚群,并鉴定出2种主要的细胞类型,差异基因分析提示神经元存在明显的基因表达改变,并且功能富集于突触功能异常等通路。结论:膀胱炎可引发ACC中特定细胞亚群的基因表达改变,提示特定的神经元类型可能在膀胱炎引发的焦虑样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为深入理解膀胱炎与焦虑行为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为未来探究膀胱炎诱发的焦虑行为的脑区及分子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炎 焦虑样行为 前扣带回皮质 单细胞RNA测序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损毁前扣带回皮质对晕动病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5
3
作者 刘立鹏 董加强 +4 位作者 张卓超 刘国才 张富兴 李金莲 李云庆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5-19,共5页
目的:通过对大鼠异食癖程度的观察来判断前庭皮质中前扣带回皮质(ACC)是否在(动病(MS)的产生中起到作用。方法:两组大鼠(对照组和ACC损毁组)接受2h双轴旋转刺激。结果:对照组在高岭土的摄食上产生了很大的差异(P<0.05),而ACC损毁组... 目的:通过对大鼠异食癖程度的观察来判断前庭皮质中前扣带回皮质(ACC)是否在(动病(MS)的产生中起到作用。方法:两组大鼠(对照组和ACC损毁组)接受2h双轴旋转刺激。结果:对照组在高岭土的摄食上产生了很大的差异(P<0.05),而ACC损毁组的摄取量却没有发生改变(P>0.05).后数据经Two-WayANOVA处理后显示同对照组比较,手术组的高岭土摄食量在旋转刺激后减少(P<0.05)。结论:结合组织学证明损毁部位局限于ACC部位这一形态学依据,本研究结果提示ACC在正常神经网络通过参与前庭信息的处理,在MS发生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晕动病 前扣带回皮质 异食癖 高岭土 电损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NQX拮抗断尾诱发小鼠前扣带回皮质神经元c-fos基因的表达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娜然 商丽宏 +2 位作者 杨宇 姚阳 吴敏范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18-320,共3页
目的研究谷氨酸AMPA/Kainate受体拮抗剂CNQX对断尾诱发小鼠前扣带回皮质神经元c-fos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免疫组化方法分别研究尾静脉注射和蛛网膜下腔注射CNQX对尾末端2.5 cm剪断后0.5 h小鼠前扣带回皮质神经元c-fos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谷氨酸AMPA/Kainate受体拮抗剂CNQX对断尾诱发小鼠前扣带回皮质神经元c-fos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免疫组化方法分别研究尾静脉注射和蛛网膜下腔注射CNQX对尾末端2.5 cm剪断后0.5 h小鼠前扣带回皮质神经元c-fos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正常小鼠前扣带回皮质神经元有少量c-fos基因表达,而断尾后0.5 h小鼠前扣带回皮质神经元c-fos基因表达显著增强。同时,尾静脉注射和蛛网膜下腔注射CNQX均能拮抗该c-fos基因表达的显著增强。结论断尾后小鼠前扣带回皮质神经元c-fos基因表达显著增强的过程有外周与中枢谷氨酸AMPA/Kainate受体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幻肢痛 前扣带回皮质 AMPA/Kainate受体 C-FOS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云英苷诱导炎性痛小鼠前扣带回皮质星形胶质细胞自噬 被引量:1
5
作者 林佳泓 王姝涵 +6 位作者 张润恒 杨翠珠 杨雅琪 周畅 唐佩 刘靖 马宇昕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158-2164,共7页
目的:探讨紫云英苷(astragalin,AST)对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诱发的炎性痛模型小鼠前扣带回皮质内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状态及自噬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4只6月龄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 目的:探讨紫云英苷(astragalin,AST)对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诱发的炎性痛模型小鼠前扣带回皮质内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状态及自噬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4只6月龄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control)组、生理盐水(saline)组和CFA模型组、CFA+60 mg/kg AST给药组,每组各6只动物。AST给药组小鼠按体重进行腹腔注射给予60 mg/kg AST,连续给药21 d。采用von Frey纤维丝测定各组小鼠机械缩足反应阈值;利用多重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各组小鼠前扣带回皮质自噬相关因子LC3、p62、ATG12和beclin-1的表达以及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小鼠前扣带回皮质内自噬相关蛋白LC3、p62、ATG12和beclin-1的表达水平。结果:行为学测试结果显示,AST显著提高CFA小鼠的机械疼痛阈值(P<0.05)。免疫荧光染色结果表明,AST显著增强CFA小鼠前扣带回皮质LC3(P<0.01)、ATG12(P<0.01)、beclin-1(P<0.05)的荧光强度,减弱p62(P<0.05)的荧光强度,并抑制星形胶质细胞活化。Western blot结果进一步表明,AST显著上调CFA小鼠前扣带回皮质内LC3(P<0.01)、ATG12(P<0.01)和beclin-1(P<0.01)的表达水平,下调p62(P<0.05)表达水平。结论:AST可缓解CFA小鼠的炎症性疼痛,其镇痛机制可能与抑制CFA小鼠前扣带回皮质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并促进其发生自噬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云英苷 炎症性疼痛 前扣带回皮质 星形胶质细胞 细胞自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前扣带回皮质PKG-Ⅰ介导吗啡诱导的痛敏和焦虑样行为 被引量:3
6
作者 王涛之 李珍珍 +5 位作者 刘万能 徐蕾 李海涛 席烨 王菲 罗层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1期8-14,共7页
目的:探讨前扣带回皮质cGMP依赖的蛋白激酶-Ⅰ(PKG-Ⅰ)在吗啡诱致的小鼠痛敏及焦虑样行为中的调控作用。方法:将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吗啡组,在小鼠皮下每天两次、连续4 d注射吗啡建立吗啡诱致的痛敏模型。分别采用von F... 目的:探讨前扣带回皮质cGMP依赖的蛋白激酶-Ⅰ(PKG-Ⅰ)在吗啡诱致的小鼠痛敏及焦虑样行为中的调控作用。方法:将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吗啡组,在小鼠皮下每天两次、连续4 d注射吗啡建立吗啡诱致的痛敏模型。分别采用von Frey纤维丝和高架十字迷宫检测小鼠机械性痛阈变化和焦虑样行为。通过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前扣带回皮质PKG-Ⅰ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长期大量皮下注射吗啡可诱致小鼠产生显著的痛觉敏化和焦虑样行为。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小鼠前扣带回皮质PKG-Ⅰ在吗啡诱致的痛敏后表达显著下调,同时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前扣带回皮质PKG-Ⅰ在吗啡痛敏后的平均荧光强度显著下降。结论:前扣带回皮质PKG-Ⅰ在吗啡诱致的小鼠痛觉过敏和焦虑样行为中发挥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扣带回皮质 cGMP依赖的蛋白激酶-Ⅰ 吗啡 痛觉敏化 焦虑样行为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扣带回皮质与慢性痛相关焦虑和抑郁情绪的研究现况 被引量:3
7
作者 邢珂珂 陈涛 《神经解剖学杂志》 CSCD 2021年第4期475-478,共4页
慢性疼痛患者常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极大地增加了患者的疼痛负担。慢性痛与焦虑抑郁的共病机制是目前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前扣带回皮质位于大脑半球的内侧面,是边缘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往研究表明,前扣带回皮质在慢... 慢性疼痛患者常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极大地增加了患者的疼痛负担。慢性痛与焦虑抑郁的共病机制是目前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前扣带回皮质位于大脑半球的内侧面,是边缘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往研究表明,前扣带回皮质在慢性痛时被激活,又是与情绪障碍相关的关键脑区,是揭示慢性痛与焦虑抑郁情绪潜在联系的重要靶点。本文就前扣带回皮质的解剖结构及其与慢性痛相关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的研究现况进行综述,为深入理解前扣带回皮质的重要功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扣带回皮质 慢性痛 焦虑 抑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扣带回皮质参与痛觉信息传递与调控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1
8
作者 冯佳明 张明喆 +2 位作者 王俊达 陈晏 张明明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5期595-598,共4页
前扣带回皮质(ACC)是边缘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从解剖学结构上ACC可以分为背侧部(dACC)和腹侧部(vACC)。背侧部主要功能是疼痛的感觉与认知,而腹侧部主要功能是参与痛相关情绪反应。ACC接受自下而上的伤害性信息传入,并对痛觉起着... 前扣带回皮质(ACC)是边缘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从解剖学结构上ACC可以分为背侧部(dACC)和腹侧部(vACC)。背侧部主要功能是疼痛的感觉与认知,而腹侧部主要功能是参与痛相关情绪反应。ACC接受自下而上的伤害性信息传入,并对痛觉起着自上而下的中枢调控作用。其主要接受丘脑内侧核群的纤维投射,并与丘脑内侧核群、岛叶和杏仁核等有复杂的纤维联系,参与痛觉的形成和调节,并编码痛觉强度与行为反应。本文将针对ACC参与痛觉传递与调控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扣带回皮质 痛觉 情绪 神经递质 神经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前扣带回皮质内THBS4在神经病理性痛中的表达变化 被引量:1
9
作者 刘万能 窦志伟 +3 位作者 孙智川 王涛之 李珍珍 罗层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1期85-91,共7页
目的:探讨前扣带回皮质(ACC)中的血小板反应蛋白4(THBS4)在小鼠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表达变化情况。方法:利用免疫荧光染色方法观察正常小鼠ACC脑区THBS4的表达分布情况。将雄性健康小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Sham组)和实验组(SNI组),通过选... 目的:探讨前扣带回皮质(ACC)中的血小板反应蛋白4(THBS4)在小鼠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表达变化情况。方法:利用免疫荧光染色方法观察正常小鼠ACC脑区THBS4的表达分布情况。将雄性健康小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Sham组)和实验组(SNI组),通过选择性神经损伤(SNI)方法建立神经病理性疼痛小鼠模型,采用机械刺激和热辐射刺激方法分别检测小鼠的机械缩足阈值(PWT)和热缩足潜伏期(PWL)。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小鼠ACC脑区THBS4蛋白表达变化情况。结果:THBS4在小鼠ACC脑区广泛分布,在兴奋性和抑制性神经元都有表达,但主要在兴奋性神经元中表达。小鼠在建立SNI模型后,其同侧足底在7和56 d均出现了稳定的机械痛和热痛敏化现象。Western Blot实验显示,与sham组相比,SNI后ACC脑区THBS4的表达水平显著下调。结论:THBS4大量表达于小鼠ACC,主要与兴奋性神经元共标。SNI模型小鼠ACC脑区中THBS4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调,提示ACC脑区中THBS4可能参与介导了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疼痛 选择性神经损伤 血小板反应蛋白4 前扣带回皮质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前扣带回皮质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调控慢性痒觉
10
作者 刘鹏 张晓 +2 位作者 何晓兰 王群 吕岩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2期121-129,共9页
目的:研究位于小鼠前扣带回皮质(ACC)的γ-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元对痒觉的调控作用。方法:选取24只6周龄GAD2-Cre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病毒激活组和病毒抑制组。采用脑立体定位注射方法向小鼠ACC脑区注射重组腺相关病毒(AAV)病毒。通... 目的:研究位于小鼠前扣带回皮质(ACC)的γ-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元对痒觉的调控作用。方法:选取24只6周龄GAD2-Cre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病毒激活组和病毒抑制组。采用脑立体定位注射方法向小鼠ACC脑区注射重组腺相关病毒(AAV)病毒。通过给予各种致痒剂建立急性痒觉与慢性痒觉模型,观察调控小鼠ACC脑区GABA能神经元对不同类型的痒觉模型的影响;使用免疫荧光与电生理记录方法观察慢性痒小鼠ACC脑区GABA能神经元的激活率及电生理学特征;采用化学遗传学方法,观察调控ACC脑区GABA能神经元对痛觉行为的影响。结果:激活和抑制小鼠ACC脑区的GABA能神经元,对组胺性痒(P> 0.05)和非组胺性痒(P> 0.05)没有调控作用。抑制ACC脑区的GABA能神经元,能够显著抑制慢性痒引起的抓挠反应(P <0.05)。慢性痒模型ACC脑区的GABA能神经元激活增加(P <0.05),同时兴奋性增高(P <0.05)。激活和抑制ACC脑区的GABA能神经元对痛觉没有明显影响(P> 0.05)。结论:位于小鼠ACC脑区的GABA能神经元能够特异性调控慢性痒行为,同时,在慢性痒条件下ACC脑区的GABA能神经元兴奋性增加。ACC脑区GABA能神经元对痛觉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扣带回皮质 GABA能神经元 痒觉 痛觉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癌痛诱发大鼠焦虑样行为和前扣带回脑区NR2B的上调表达 被引量:4
11
作者 赵宇 刘瑾瑜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95-499,共5页
目的研究骨癌痛(bone cancer pain,BCP)对大鼠情绪的影响和前扣带回皮质(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ACC)处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受体NR2B亚基表达量的关系。方法选择健康3月龄雄性Wistar大鼠150只,体... 目的研究骨癌痛(bone cancer pain,BCP)对大鼠情绪的影响和前扣带回皮质(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ACC)处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受体NR2B亚基表达量的关系。方法选择健康3月龄雄性Wistar大鼠150只,体重200~250g,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BCP模型组(BCP组)和模型腹腔注射NR2B拮抗剂RO25-6981组(RO组),每组50只。BCP模型采用右侧胫骨注射Walker 256乳腺癌细胞的方法制备,S组注射等量d-hanks液。RO组于造模后经腹腔注射RO25-6981(5mg·kg-1·d-1),S组和BCP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三组大鼠分别于造模前1d和造模后3、7、10和14d测右侧后足底机械缩足阈值(MWT)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WL)。每次痛阈检测后,通过高架十字迷宫观测BCP对大鼠情绪的影响,计算开放臂进入次数(OE)百分比、开放臂停留时间(OT)百分比,造模后第14天待高架十字迷宫实验完成后,取大鼠ACC组织采用RT-PCR、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方法检测NR2B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S组和RO组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7、10、14dBCP组MWT明显低于、TWL明显短于术前1d及S组和RO组(P〈0.05);BCP组OE和OT明显低于术前1d及S组和RO组(P〈0.05),ACC脑区NR2BmRNA相对吸光度、NR2B蛋白表达、NR2B荧光密度明显高于S组和RO组(P〈0.05)。结论BCP可致大鼠痛厌恶焦虑样行为,其机制可能与ACC脑区的NR2B表达上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癌痛 痛厌恶情绪 前扣带回皮质 NR2B RO25-698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聚焦超声波对疼痛回路进行无创靶向调节
12
作者 Riis TS Feldman DA +2 位作者 Losser AJ 罗启鹏(译) 李水清(校)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32-335,共4页
深部脑回路是治疗慢性疼痛的潜在治疗靶点。扣带回切开术和前扣带回皮质深部脑刺激疗效确切,可显著缓解疼痛,但这些干预措施需要进行脑部手术。该研究开发了一种可以完全非侵入性地调控深部脑情感中枢的方法(使用经颅聚焦超声)。20例慢... 深部脑回路是治疗慢性疼痛的潜在治疗靶点。扣带回切开术和前扣带回皮质深部脑刺激疗效确切,可显著缓解疼痛,但这些干预措施需要进行脑部手术。该研究开发了一种可以完全非侵入性地调控深部脑情感中枢的方法(使用经颅聚焦超声)。20例慢性疼痛病人接受了一项为期1周的随机交叉试验,包含40分钟的超声刺激或假刺激。结果显示,60%的病人在超声刺激后的第1天和第7天均获得临床意义的疼痛缓解,而假刺激的受益者仅为15%和20%。超声刺激后疼痛立即减轻了60.0%,刺激后的第1天和第7天分别减轻了43.0%和33.0%,而假刺激组疼痛减轻分别为14.4%、12.3%和6.6%。两组刺激耐受性良好,未检测到不良事件,不良反应较轻,并在24小时内消退。综上所述,通过超声波直接刺激前扣带回皮质可快速实现有临床意义且持久的疼痛缓解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焦超声波 无创 靶向调节 前扣带回皮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服L-苏糖酸镁预防长春新碱诱导的大鼠记忆和情感障碍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佳新 周鑫 +2 位作者 熊媖 刘先国 舒海华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13-423,共11页
目的:观察L-苏糖酸镁(magnesium-L-threonate,L-TAMS)对长春新碱(vincristine,VCR)诱导的大鼠记忆和情感障碍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Control组(饮用正常水并注射等量生理盐水)、VCR组(大鼠腹腔... 目的:观察L-苏糖酸镁(magnesium-L-threonate,L-TAMS)对长春新碱(vincristine,VCR)诱导的大鼠记忆和情感障碍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Control组(饮用正常水并注射等量生理盐水)、VCR组(大鼠腹腔注射长春新碱并饮用正常水)、L-TAMS+VCR组(VCR注射前7天起至实验结束在饮用水中加入L-TAMS),每组5~7只。采用新颖物体识别测试(novel object recognition test,NORT)检测大鼠记忆能力;高架十字迷宫实验(elevated plus-maze test,EPMT)检测大鼠焦虑行为;强迫游泳实验(forced swimming test,FST)检测大鼠抑郁行为。使用在体电生理实验技术记录海马CA3-CA1突触后诱发场电位的幅度;Western blot检测海马内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Receptors,NMDARs)亚基NR2B表达的情况;免疫荧光检测海马CA1与前扣带回皮质(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ACC)内小胶质细胞的表达情况。结果:与Control组比较,VCR组认知系数降低,静止不动时间延长,进入高架十字迷宫开放臂的时间和次数减少,海马CA3-CA1突触后场电位幅度降低,海马内NR2B含量显著降低,海马CA1和ACC内小胶质细胞的表达增多,腹腔注射VCR之前,提前7天直至实验结束口服L-TAMS可预防VCR所引起的上述变化。结论:L-TAMS可通过上调海马突触后膜NMDARs亚基NR2B,逆转VCR引起的CA3-CA1突触后场电位幅度显著降低,改善海马突触传递受损,同时,降低大鼠海马CA1和前扣带回皮质的小胶质细胞表达,减轻神经炎症,进一步预防VCR诱导的记忆和情感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苏糖酸镁 长春新碱 记忆情感障碍 海马 前扣带回皮质 突触可塑性 神经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情行为调控的神经环路机制 被引量:1
14
作者 郭丽萍 石天尧 周文霞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740-740,共1页
共情是指感知到他人的情感状态,使自己产生与他人类似的情绪或感受的能力,主要分为情感共情和认知共情。神经影像学研究表明,共情行为的调节主要与岛叶皮质、前扣带回皮质及前额叶皮质有关。在共情活动中,岛叶皮质能反应个人自身对他人... 共情是指感知到他人的情感状态,使自己产生与他人类似的情绪或感受的能力,主要分为情感共情和认知共情。神经影像学研究表明,共情行为的调节主要与岛叶皮质、前扣带回皮质及前额叶皮质有关。在共情活动中,岛叶皮质能反应个人自身对他人情感体验的主观强度;前扣带回皮质能够参与共情反应的处理过程;前额叶皮质激活程度与其的共情程度有密切关系,且3个脑区在不同的共情场景中表现出不同的活动强度。因此推测,在共情活动中岛叶、前扣带回及前额叶皮质三者相互作用、互相协调,故本文将以岛叶、前扣带回及前额叶皮质三者在共情中的作用为主线,以期揭示在共情中岛叶、前扣带回及前额叶皮质三者的相互作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情 岛叶皮质 前扣带回皮质 额叶皮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氧致新生小鼠脑发育异常的形态学研究
15
作者 袁洁 刘瑛琦 +4 位作者 董禹豪 黄义源 蒋素芳 张明 赵湘辉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6期633-640,共8页
目的:建立新生小鼠缺氧模型,观察缺氧后大脑中认知相关脑区主要神经细胞类型在发育期的变化特征。方法:新生2 d的仔鼠在10%氧环境连续饲养5 d,之后放回正常氧环境,并在发育阶段不同时间点取材。利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比较小鼠缺氧后胼胝... 目的:建立新生小鼠缺氧模型,观察缺氧后大脑中认知相关脑区主要神经细胞类型在发育期的变化特征。方法:新生2 d的仔鼠在10%氧环境连续饲养5 d,之后放回正常氧环境,并在发育阶段不同时间点取材。利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比较小鼠缺氧后胼胝体(CC)和运动皮质(M1)中少突胶质细胞密度、成熟少突胶质细胞的比率、髓鞘蛋白水平的变化,以及前扣带回皮质(ACC)、海马(Hippo)、感觉皮质(S1)中兴奋性神经元、抑制性神经元的表达变化。进一步比较ACC中不同类型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的密度变化特征。同时,还检测了缺氧对突触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免疫荧光定量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缺氧小鼠CC、M1中髓鞘蛋白表达水平,成熟少突胶质细胞的比率均降低;ACC中兴奋性神经元的数量无显著差异,而ACC、Hippo以及S1的γ-氨基丁酸(GABA)标记的抑制性神经元的数量显著降低;ACC中小清蛋白阳性(PV~+)神经元、生长抑素阳性(SST~+)神经元和血管活性肠多肽阳性(VIP~+)神经元的数量均显著减少;缺氧小鼠ACC中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1(VGluT1)标记的兴奋性突触点的数量和桥尾蛋白(gephyrin)标记的抑制性突触点的数量均显著减少。虽然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数量无显著差异,但缺氧损伤以后小胶质细胞被激活。结论:慢性缺氧将导致发育期小鼠出现以少突胶质细胞和中间神经元发育受阻,以及突触形成障碍为主要特征的改变。这些结果为探索脑智发育异常相关疾病的神经机制提供了重要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 前扣带回皮质 少突胶质细胞 髓鞘 中间神经元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