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丰富环境通过调控前扣带回皮层锥体神经元兴奋性缓解束缚应激诱导的小鼠焦虑样行为
1
作者 陈昌锋 方勤 +2 位作者 高银环 王烈成 陈磊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62-968,共7页
目的探究前扣带回皮层锥体神经元调控丰富环境缓解束缚应激致焦虑样行为的机制。方法C57BL/6J小鼠分为3组:正常组(CON)、束缚组(RS)和丰富环境组(RS+EE),8只/组。CON组正常实验室环境饲养,RS组给与2 h/d连续3 d的束缚应激,RS+EE组在给与... 目的探究前扣带回皮层锥体神经元调控丰富环境缓解束缚应激致焦虑样行为的机制。方法C57BL/6J小鼠分为3组:正常组(CON)、束缚组(RS)和丰富环境组(RS+EE),8只/组。CON组正常实验室环境饲养,RS组给与2 h/d连续3 d的束缚应激,RS+EE组在给与2 h/d连续3 d的束缚应激的同时EE下饲养。利用高架十字迷宫实验和旷场实验评估小鼠焦虑样水平,通过免疫荧光实验检测小鼠ACC区c-Fos的变化,采用膜片钳实验检测小鼠PynACC兴奋性的变化,进一步检测PynACC的mEPSC和mIPSC的发放频率和幅度,以评估突触传递的变化。结果高架十字迷宫实验中,与CON组比较,RS组小鼠在开臂的停留时间减少(P<0.01),进入开臂的次数减少(P<0.05);与RS组比较,RS+EE组小鼠在开臂的停留时间增加(P<0.01),进入开臂的次数增加(P<0.05);旷场实验中,与CON组比较,RS组小鼠在中心区域的移动时间减少(P<0.01),进入中心区域的次数减少(P<0.01);与RS组比较,RS+EE组小鼠在中心区域的移动时间增加(P<0.01),进入中心区域的次数增加(P<0.05)。免疫荧光实验中,与CON组比较,RS组小鼠ACC区c-Fos表达增加(P<0.001);与RS组比较,RS+EE组小鼠前扣带回皮层c-Fos表达减少(P<0.01)。膜片钳实验中,与CON组比较,RS组小鼠PynACC动作电位发放增多(P<0.01);与RS组比较,RS+EE组小鼠PynACC动作电位发放减少(P<0.05);与CON组比较,RS组小鼠PynACC的mEPSC频率增加(P<0.05);与RS组比较,RS+EE组小鼠PynACC的mEPSC频率降低(P<0.05),而幅度均没有变化;mIPSC的频率和幅度均没有变化。结论丰富环境降低前扣带回皮层锥体神经元兴奋性缓解束缚应激致焦虑样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丰富环境 前扣带回皮层 锥体神经元 焦虑 兴奋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脑前扣带回皮层与执行功能 被引量:30
2
作者 蔡厚德 刘昌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43-650,共8页
回顾了近期有关大脑前扣带回皮层(ACC)参与执行功能的研究资料。结果显示,ACC可以对正在进行的目标定向行为实施在线监控,在出现反应冲突或错误时提供信号,以便能及时调整与分配注意资源,因此可能是一个行为规划与执行的高级调控结构。... 回顾了近期有关大脑前扣带回皮层(ACC)参与执行功能的研究资料。结果显示,ACC可以对正在进行的目标定向行为实施在线监控,在出现反应冲突或错误时提供信号,以便能及时调整与分配注意资源,因此可能是一个行为规划与执行的高级调控结构。这两年来的新发现提示,ACC的执行监控作用可能是基于动机与奖赏期待做出的对“意志行动”的整合性控制,并可能具有对行动结果的情绪评价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扣带回皮层 执行功能 冲突与错误监控 动机与情绪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扣带回皮层中趋化因子CX3CL1对于大鼠慢性病理性疼痛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支亦博 章洁 +5 位作者 郭伟兵 陈春龙 李文君 刘清珍 刘健 李伟彦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22-626,共5页
目的观察大鼠在慢性疼痛时,前扣带回皮层(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ACC)中趋化因子CX3CL1的表达对于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方法本实验采用大鼠左侧眶下神经结扎模型(unilateral infraorbital nerve,CCI-ION)。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 目的观察大鼠在慢性疼痛时,前扣带回皮层(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ACC)中趋化因子CX3CL1的表达对于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方法本实验采用大鼠左侧眶下神经结扎模型(unilateral infraorbital nerve,CCI-ION)。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n=20),分别为假手术组、疼痛组、PBS治疗对照组、CX3CL1中和抗体治疗组。假手术组仅暴露大鼠左侧眶下神经,不予结扎;疼痛组暴露大鼠左侧眶下神经并结扎。这2组分别于1、3、5、7、14 d早晨9∶00进行行为学测试,并且于行为学测试完成之后处死大鼠,取其前扣带回皮层,分别比较趋化因子CX3CL1和CD11b(小胶质细胞标记物)的表达水平。PBS治疗对照组是在眶下神经结扎术后CX3CL1表达水平最高的当天10∶00进行大鼠前扣带回皮层给药,给予PBS溶液。CX3CL1中和抗体治疗组与PBS治疗对照组同一天、同时间于大鼠前扣带回皮层给予CX3CL1中和抗体。两组于给药后6 h进行行为学测试,并于行为学测试完毕后处死大鼠,取前扣带回皮层组织,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其中CD11b、CX3CL1、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各组大鼠术前行为学测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假手术组、疼痛组术后两组相同时间行为学测试发现,疼痛组大鼠左侧V2区痛阈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给药组给药后行为学测试发现给予CX3CL1中和抗体后,大鼠痛阈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扣带回皮层可能通过胶质细胞和趋化因子参与对慢性神经痛的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行病理性疼痛 眶下神经结扎 前扣带回皮层 小胶质细胞 趋化因子CX3CL1 CD11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瘙痒诱导的大鼠前扣带回皮层突触可塑性变化 被引量:2
4
作者 张婷婷 赵璇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682-684,共3页
目的 观察急性瘙痒诱导的大鼠前扣带回皮层(ACC)突触可塑性变化,探讨其在大脑皮层水平的发生机制。方法 12只6-8周龄SD大鼠随机均分为生理盐水组和组胺组。给予组胺组大鼠颈部皮内注射组胺(125μg/50μl),生理盐水组注射等容量生理... 目的 观察急性瘙痒诱导的大鼠前扣带回皮层(ACC)突触可塑性变化,探讨其在大脑皮层水平的发生机制。方法 12只6-8周龄SD大鼠随机均分为生理盐水组和组胺组。给予组胺组大鼠颈部皮内注射组胺(125μg/50μl),生理盐水组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5min后观察行为学变化,35min后断头取脑,做ACC冠状脑片。应用离体膜片钳技术记录ACC脑区Ⅱ-Ⅲ层锥体神经元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mEPSC)和微小抑制性突触后电流(mIPSC),分析ACC脑区兴奋性及突触可塑性变化。结果 与生理盐水组比较,组胺组mEPSCs的频率和幅度明显升高(P〈0.05),两组mIPSCs频率和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急性瘙痒可使大鼠ACC脑区兴奋性提高,AMPA受体介导的mEPSC反应增强,而GABA受体介导的mIPSC反应无明显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扣带回皮层 突触可塑性 兴奋性突触传递 抑制性突触传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体研究前扣带回皮层对伤害性热刺激的反应 被引量:1
5
作者 马丽清 宁丽 王英伟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693-695,共3页
目的采用在体穿孔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麻醉大鼠的前扣带回皮层(ACC)神经元对热刺激的反应,以证实ACC参与热感觉信息的处理。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10只,腹腔注射乌拉坦麻醉后,将大鼠头部固定于立体定位仪上进行在体穿孔膜片钳记录,分别... 目的采用在体穿孔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麻醉大鼠的前扣带回皮层(ACC)神经元对热刺激的反应,以证实ACC参与热感觉信息的处理。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10只,腹腔注射乌拉坦麻醉后,将大鼠头部固定于立体定位仪上进行在体穿孔膜片钳记录,分别给予大鼠后爪37、60℃的热刺激,记录ACC神经元对两种热刺激的反应。结果麻醉状态下,给予大鼠后爪伤害性热刺激(60℃)后,ACC神经元膜电位活动由低频转变为高频,分布由双峰转变为单峰,平均膜电位上升至(-53.62±6.38)mV,明显高于无刺激时和非伤害性刺激(37℃)时(P<0.01),且平均膜电位绝对值增加(5.43±2.87)mV。非伤害性热刺激(37℃)不能引起ACC电活动变化。结论 ACC参与伤害性热感觉信息的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扣带回皮层 伤害性热刺激 在体穿孔全细胞膜片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逆行示踪工具标记小鼠前扣带回皮质传入核团的比较
6
作者 肖昊翔 解进祎 +4 位作者 刘明月 刘珺琛 袁滋铎 武胜昔 郭保霖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4期393-400,共8页
目的:通过对小鼠前扣带回皮层(ACC)立体定位注射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2⁃retro)、荧光乳胶微球(retrobeads)及狂犬病毒(RV)的方法,比较三种逆行示踪工具对ACC上游传入核团的标记效果。方法:将rAAV2⁃retro⁃hSyn⁃EGFP⁃P2A⁃Cre⁃WPRE⁃hGH⁃PA、... 目的:通过对小鼠前扣带回皮层(ACC)立体定位注射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2⁃retro)、荧光乳胶微球(retrobeads)及狂犬病毒(RV)的方法,比较三种逆行示踪工具对ACC上游传入核团的标记效果。方法:将rAAV2⁃retro⁃hSyn⁃EGFP⁃P2A⁃Cre⁃WPRE⁃hGH⁃PA、retrobeads(Red)等量混合后注射到小鼠ACC脑区,待病毒表达3周后灌注取脑、切片观察。另外将rAAV2/9⁃EF1α⁃DIO⁃oRVG(19G)、rAAV2/9⁃EF1α⁃DIO⁃NLS⁃mCherry⁃P2A⁃TVA⁃T2A⁃RVG、rAAV2/9⁃CaMKIIα⁃Cre混合后注射到小鼠ACC脑区,待病毒表达2周后将RV⁃EnvA⁃ΔG⁃EGFP注射到相同部位,1周后灌注取脑、切片观察,比较三种策略标记到ACC上游传入核团的神经元数量及形态。结果:retrobeads标记到的核团最多,但无法标记神经元形态及树突结构;RV标记到的核团数量次之,胞体及树突结构标记完整,而且可以观察到清晰的树突棘;rAAV2⁃retro标记到的核团最少,能标记到树突,但无法标记树突棘。三者在内侧眶皮层、腹侧眶皮层、视皮层等区域均能够高效标记。其中,RV在丘脑腹前核和腹外侧核标记效率高于其他两种工具。结论:ACC接受脑内的广泛投射,而三种逆行示踪剂在标记效率和标记神经元结构完整性上各有优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扣带回皮层 重组腺相关病毒 荧光乳胶微球 狂犬病毒 神经示踪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坐骨神经结扎大鼠前扣带皮层对脊髓痛觉信息传递的调节 被引量:4
7
作者 徐静 鲁玉刚 俞卫锋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93-397,共5页
目的本研究观察慢性坐骨神经结扎(CCI)大鼠前扣带皮层(ACC)对脊髓痛觉信息传递的调节。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四组:Sham组,假手术组,仅分离出坐骨神经;CCI组,右侧坐骨神经结扎组;ACC组,正常大鼠,双侧ACC定点注射生理盐水1μl/... 目的本研究观察慢性坐骨神经结扎(CCI)大鼠前扣带皮层(ACC)对脊髓痛觉信息传递的调节。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四组:Sham组,假手术组,仅分离出坐骨神经;CCI组,右侧坐骨神经结扎组;ACC组,正常大鼠,双侧ACC定点注射生理盐水1μl/侧;AP-5组,CCI术后13d,双侧ACC定点注射NMDA受体拮抗剂AP-5 25mM,1μl/侧。明暗箱实验、强迫游泳实验、机械痛阈、热痛阈等行为学测试完成后,将大鼠麻醉,取ACC和腰膨大脊髓,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磷酸化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pCREB)和磷酸化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pERK)的表达。结果与Sham组比较,CCI组术后2周机械痛阈值明显下降,明箱内时间明显缩短,穿梭次数明显减少,游泳潜伏期明显延长,手术侧脊髓pERK和pCREB的表达明显增多,ACC内pERK和pCREB的表达明显增多(P均<0.01)。与CCI组比较,AP-5组术后2周机械痛阈明显升高,热痛阈明显升高,大鼠在明箱内时间明显延长,穿梭次数明显增多,且游泳潜伏期明显缩短,手术侧脊髓pERK和pCREB表达明显减少(P均<0.01)。结论 ACC参与了CCI大鼠脊髓痛觉信息传递的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扣带回皮层 脊髓 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 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迫症的脑功能障碍 被引量:12
8
作者 蔡厚德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01-407,共7页
近期,对强迫症(OCD)的现象学解释强调了病人在特定情境下错误识别和情绪与动机功能的异常加工。来自神经解剖、神经生理以及近期神经心理和功能成像等的相关研究证据显示:OCD病人眶额皮层(OFC)、前扣带回皮层(ACC)的过度激活可能会导致... 近期,对强迫症(OCD)的现象学解释强调了病人在特定情境下错误识别和情绪与动机功能的异常加工。来自神经解剖、神经生理以及近期神经心理和功能成像等的相关研究证据显示:OCD病人眶额皮层(OFC)、前扣带回皮层(ACC)的过度激活可能会导致错误识别功能和对行为结果预期的情绪与动机评价增高;背外侧前额皮层(DLPC)的活动减弱损害了对信息加工的认知整合能力。以上这些皮层信号在控制行为活动程序的尾状核进行整合。OCD病人的强迫性观念和行为可能由这些结构相关的神经网络中一个或多个环节的功能障碍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迫症 眶额皮层 前扣带回皮层 背外侧皮层 尾状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神经回路预警系统:研究社会公正的新视角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旭 胡金生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175-1181,共7页
广义的预警系统不仅包含预警情境下脑神经回路的活动,还包括由其引发的一系列心理和行为反应。在面临威胁或不确定情境时,人们的公正判断经常无法用传统的公平理论来解释。预警系统的观点则认为,在预警情境下人们会检测到现实威胁与理... 广义的预警系统不仅包含预警情境下脑神经回路的活动,还包括由其引发的一系列心理和行为反应。在面临威胁或不确定情境时,人们的公正判断经常无法用传统的公平理论来解释。预警系统的观点则认为,在预警情境下人们会检测到现实威胁与理想状态的差距,激活预警系统,并促使人们通过调整态度和行为来管理消极情绪或不确定性,从而影响到人们的公正判断和公正关心。一系列fMRI和ERP的研究表明,预警情境下的心理和行为主要与大脑前扣带回皮层的活动有关。预警系统通过冲突监测、情绪表征和整体调控过程,引发了人们对公正的关心,并导致在后续的公正判断过程中产生置换过程、首因效应和极端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正判断 公正关心 预警系统 前扣带回皮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CC在冲突监测和执行控制中的脑成像研究进展
10
作者 刘聪慧 彭聃龄 卢春明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69-172,共4页
本文回顾了近期关于前扣带回皮层(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ACC)fMR I和ERP的研究成果,并对ACC功能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简要介绍。结果表明:前扣带回皮层可以对人的认知活动进行实时监测。当需要更多的认知控制成分参与时,前扣带回皮层... 本文回顾了近期关于前扣带回皮层(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ACC)fMR I和ERP的研究成果,并对ACC功能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简要介绍。结果表明:前扣带回皮层可以对人的认知活动进行实时监测。当需要更多的认知控制成分参与时,前扣带回皮层向负责执行控制的系统发出信号,调整认知活动,从而达到顺利完成任务的目的。近期的研究成果支持了冲突监测理论。另外,本文对当前ACC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进行了介绍和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扣带回皮层 冲突监测 执行控制 脑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耳鸣相关脑电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驰 王晓光 +5 位作者 蒋晴晴 马晓彦 曹伟 王方园 申卫东 杨仕明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77-1081,共5页
耳鸣作为耳科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极大地困扰了患者的生活。随着计算技术的的发展,基于活体的脑科学研究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许多技术在基础研究和临床方面已得到应用,关于耳鸣中枢机制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脑电、功能核磁等领域。脑电... 耳鸣作为耳科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极大地困扰了患者的生活。随着计算技术的的发展,基于活体的脑科学研究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许多技术在基础研究和临床方面已得到应用,关于耳鸣中枢机制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脑电、功能核磁等领域。脑电作为一种经济、无创且具有高时间分辨率的研究工具目前被广泛应用于脑功能相关研究中。本文主要从耳鸣相关脑电特征、基于脑电的耳鸣相关因素研究以及基于脑电的耳鸣治疗策略几个方面阐述脑电在耳鸣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中的应用,为进一步探寻其在耳鸣诊断和治疗中的可能意义与价值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鸣 脑电 前扣带回皮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鲜味觉信息的产生、传递与调控机制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文博 覃凯华 +2 位作者 贾雨鑫 李飞 李云庆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5期584-588,共5页
鲜味觉是5种基本味觉之一,自然界中存在很多种不同性质的鲜味觉物质,它们可以通过特定受体和神经引发鲜味觉反应,激活大脑皮层特定脑区产生愉悦体验,但高浓度的鲜味觉物质也会诱发厌恶反应。鲜味觉与其他味觉之间可以产生协同或抑制作用... 鲜味觉是5种基本味觉之一,自然界中存在很多种不同性质的鲜味觉物质,它们可以通过特定受体和神经引发鲜味觉反应,激活大脑皮层特定脑区产生愉悦体验,但高浓度的鲜味觉物质也会诱发厌恶反应。鲜味觉与其他味觉之间可以产生协同或抑制作用,以改善食物风味。此外,内脏中的鲜味觉受体感受到的信息可以通过迷走神经引起机体产生多种反应,影响人类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味觉 代谢型谷氨酸受体 味觉受体细胞 眶额皮层 前扣带回皮层 迷走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调控LC-ACC神经环路缓解尼古丁戒断后痛觉敏化
13
作者 张雨卓 沈亮 +1 位作者 王迪 胡姗姗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25年第9期1686-1692,共7页
目的研究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缓解尼古丁戒断应激引起小鼠痛觉敏化和焦虑样行为的中枢机制。方法建立尼古丁戒断小鼠模型,给予DEX检测其对尼古丁戒断小鼠行为学影响。von Frey机械痛测试小鼠痛阈,旷场试验行为学方法检测小... 目的研究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缓解尼古丁戒断应激引起小鼠痛觉敏化和焦虑样行为的中枢机制。方法建立尼古丁戒断小鼠模型,给予DEX检测其对尼古丁戒断小鼠行为学影响。von Frey机械痛测试小鼠痛阈,旷场试验行为学方法检测小鼠的焦虑样行为。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尼古丁戒断小鼠前扣带回皮层(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ACC)和蓝斑(locus coeruleus,LC)脑区神经元变化。顺行、逆行示踪病毒检测LC-ACC投射连接。化学遗传学方法调控LC神经元活性。纤维光度法检测ACC去甲肾上腺素释放以及神经元活性。结果尼古丁戒断小鼠出现痛觉敏化和焦虑样行为;尼古丁戒断小鼠LC、ACC神经元活性增加;LC-ACC神经环路存在功能性投射连接;激活LC-ACC神经环路诱导小鼠产生痛敏和焦虑样行为;DEX通过LC-ACC神经环路缓解尼古丁戒断引起的痛敏和焦虑样行为。结论DEX通过作用于LC-ACC神经环路,抑制ACC去甲肾上腺素释放以及神经元活性,缓解尼古丁戒断诱导的痛觉敏化和焦虑样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蓝斑 尼古丁戒断 痛觉过敏 前扣带回皮层 焦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