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数值模拟和前庭眼反射实验的人内耳半规管嵴顶时间常数的研究
1
作者 刘沐辰 吕颖 +6 位作者 袁源 辛菲 刘含香 于子怡 张静 吴翔 于申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10-110,共1页
目的人内耳前庭半规管具有感知头部角加速度的功能,在维持身体平衡的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前庭半规管中的嵴顶时间常数反映了前庭系统编码头部角运动的时间过程,与运动病的易感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旨在通过数值模型和实验对... 目的人内耳前庭半规管具有感知头部角加速度的功能,在维持身体平衡的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前庭半规管中的嵴顶时间常数反映了前庭系统编码头部角运动的时间过程,与运动病的易感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旨在通过数值模型和实验对嵴顶时间常数进行定量化的研究。方法建立人内耳前庭半规管的生物力学模型,并对60例志愿者进行前庭眼反射实验。通过流固耦合数值仿真探索模型中的嵴顶时间常数,并采用前庭眼反射实验测量眼震的方法获取了60例志愿者的嵴顶时间常数。同时,对这60例志愿者进行运动病问卷调查和评分。结果通过人内耳前庭半规管生物力学模型计算得出的嵴顶力时间常数约为4 s,通过前庭眼反射实验测量得出的60例志愿者的嵴顶时间常数平均值约为6 s,大部分志愿者的嵴顶时间常数分布在2~10 s之间。不同志愿者之间的嵴顶时间常数具有显著差异性,志愿者们的前庭时间常数以及最大眼震慢相角速度与运动病问卷评分具有相关性。结论数值模型中的嵴顶时间常数与志愿者们嵴顶时间常数的平均值较为接近,为实验提供了数值依据。前庭时间常数和最大眼震慢相角速度可以作为衡量运动病的客观评价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庭反射 前庭系统 时间常数 嵴顶 生物力学模型 运动病 身体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头动速度对健康人群视频头脉冲前庭眼反射增益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梁思超 郭振平 +4 位作者 卢曼林 李欣 许嘉 陈雯婧 伊海金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3-67,共5页
目的研究视频头脉冲试验中不同头动速度对前庭眼反射增益的影响。方法对50名健康受试者应用视频头脉冲试验仪进行测试,以不同头动速度(50°/s-100°/s、101°/s-150°/s、151°/s-200°/s、201°/s-250... 目的研究视频头脉冲试验中不同头动速度对前庭眼反射增益的影响。方法对50名健康受试者应用视频头脉冲试验仪进行测试,以不同头动速度(50°/s-100°/s、101°/s-150°/s、151°/s-200°/s、201°/s-250°/s、251°/s-300°/s)将前庭眼反射增益值分组,分析头动速度对增益的影响。结果水平半规管平均增益按不同头动速度组(50°/s-100°/s、101°/s-150°/s、151°/s-200°/s、201°/s-250°/s、251°/s-300°/s)分别为0.992±0.130、0.983±0.154、0.999±0.151、0.945±0.142、0.835±0.106,其中201°/s-250°/s组与101°/s-150°/s组(P<0.05,P=0.035)、151°/s-200°/s组(P<0.01,P=0.000)差异显著,251°/s-300°/s组和其他组别间差异均显著(P1<0.01,P1=0.000;P2<0.01,P2=0.000;P3<0.01,P3=0.000;P4<0.05,P4=0.010);前半规管平均增益按不同头动速度组分别为0.984±0.136、0.916±0.181、0.926±0.179、0.895±0.169、0.863±0.174,其中50°/s-100°/s组和101°/s-150°/s组(P<0.05,P=0.018)、201°/s-250°组(P<0.01,P=0.005)间VOR增益差异显著;后半规管平均增益按不同头动速度组(50°/s-100°/s、101°/s-150°/s、151°/s-200°/s、201°/s-250°/s、251°/s-300°/s)分别为0.997±0.158、0.846±0.156、0.793±0.130、0.815±0.112、0.830±0.046,50°/s-100°/s组和101°/s-150°/s组(P<0.01,P=0.000)、151°/s-200°/s组(P<0.01,P=0.000)、201°/s-250°/s组(P<0.01,P=0.000)间差异显著,101°/s-150°/s组和151°/s-200°/s组间差异显著(P<0.01,P=0.001)。结论前庭眼反射增益随头动速度的提高呈现递减的趋势,其中部分组别存在显著差异,实际操作中应避免头动速度过低导致的结果误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频头脉冲 前庭反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仿生双眼前庭动眼反射的控制模型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恒宇 罗均 +1 位作者 谢少荣 夏冰玉 《系统仿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20-723,共4页
在眼球运动生理神经学和解剖学的基础上,对双眼的前庭动眼反射神经回路及其运动机能进行了分析研究。简化复杂的眼球运动神经回路,建立双目前庭动眼反射模型数学模型。该模型包括旋转前庭动眼反射和平移前庭动眼反射。最后,通过仿真试验... 在眼球运动生理神经学和解剖学的基础上,对双眼的前庭动眼反射神经回路及其运动机能进行了分析研究。简化复杂的眼球运动神经回路,建立双目前庭动眼反射模型数学模型。该模型包括旋转前庭动眼反射和平移前庭动眼反射。最后,通过仿真试验,验证该模型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生 前庭反射 双目运动系统 建模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源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 被引量:10
4
作者 李婧 杨旭 吴子明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31-234,共4页
眼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cular 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oVEMP)是起源于椭圆囊的能够客观反映前庭-眼反射通路完整性一种无创电生理检查,是一项新的前庭功能检查技术,与眼震电图和颈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用于眩晕相关疾... 眼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cular 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oVEMP)是起源于椭圆囊的能够客观反映前庭-眼反射通路完整性一种无创电生理检查,是一项新的前庭功能检查技术,与眼震电图和颈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用于眩晕相关疾病诊断及鉴别诊断,全面评价前庭系统的功能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庭上神经 椭圆囊 前庭-反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的研究现状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10
5
作者 王佩杰 罗伟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02-206,共5页
眼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cular 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s,oVEMP)是一种评估前庭耳石器功能的新方法,主要反映前庭一眼动反射,可以对椭圆囊及前庭上神经功能进行评估,临床上可以用于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上半规... 眼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cular 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s,oVEMP)是一种评估前庭耳石器功能的新方法,主要反映前庭一眼动反射,可以对椭圆囊及前庭上神经功能进行评估,临床上可以用于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上半规管裂综合征等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本文综述oVEMP的研究现状及主要的临床应用。 1 oVEMP概述 强大的声音刺激和骨导振动可以兴奋人类的前庭末梢感受器,经过特定的反射通路引起躯体部分浅表骨骼肌收缩,这种电反应过程可以通过皮肤表面电极在保持一定张力的骨骼肌表面记录下来,称为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VEMP)[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 临床应用 上半规管裂综合征 骨骼肌收缩 皮肤表面电极 鉴别诊断 反射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韦尼克脑病的前庭功能表现
6
作者 段云飞 张道培 张怀亮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75-880,共6页
韦尼克脑病(wernicke’s Encephalopathy,WE)于1881年由Carl Wernicke首次报道,是维生素B1缺乏导致的以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代谢性疾病,典型表现为眼外肌麻痹、精神异常和共济失调“三联征”[1]。临床仅有10%~16%患者表现... 韦尼克脑病(wernicke’s Encephalopathy,WE)于1881年由Carl Wernicke首次报道,是维生素B1缺乏导致的以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代谢性疾病,典型表现为眼外肌麻痹、精神异常和共济失调“三联征”[1]。临床仅有10%~16%患者表现典型三联征[2-3],19%患者可无三联征中任何表现[3],目前无特异性生物标志物可辅助诊断,头颅MRI是WE最有诊断价值的检查,但MRI正常并不能完全排除WE。眼震视图及头脉冲试验可在脑病、眼肌症状及共济失调等症状出现之前即有异常表现[4],且其神经眼科表现根据病程发展及治疗有所演变[5],有助于临床医师早期诊断WE并判断治疗效果。目前为止国内尚无WE前庭功能表现的相关报道,现介绍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韦尼克脑病 前庭功能 凝视诱发 前庭反射(vo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震动诱发性眼震检查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7
作者 谢溯江 杨伟炎 张素珍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4期307-309,共3页
关键词 临床检查方法 诱发性 震动 前庭功能障碍 前庭反射 疾病患者 颈椎病患者 临床实践 鼓膜穿孔 摇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前庭植入研究概况及进展 被引量:5
8
作者 伊海金 杨仕明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76-279,共4页
人工前庭植入装置作为一种前庭神经刺激器,可以恢复或部分恢复植入侧前庭功能,为部分难治性前庭疾病尤其是双侧前庭功能障碍患者提供有效治疗方法。目前关于人工前庭的研究已经进展到临床试验阶段,本文就人工前庭植入概况及目前最新进... 人工前庭植入装置作为一种前庭神经刺激器,可以恢复或部分恢复植入侧前庭功能,为部分难治性前庭疾病尤其是双侧前庭功能障碍患者提供有效治疗方法。目前关于人工前庭的研究已经进展到临床试验阶段,本文就人工前庭植入概况及目前最新进展做一文献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庭植入假体 双侧前庭功能障碍 电刺激前庭反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仿生机理的头眼协调系统
9
作者 李树平 程军 李恒宇 《计算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73-278,共6页
针对多数头眼系统易受环境因素或复杂坐标变换影响的问题,基于人类眼球生理学和解剖学原理,根据眼球运动的神经回路,通过对重要神经核功能以及视觉信息传递处理机制的研究,建立一个具有眼球自适应前庭动眼反射与平滑追踪运动控制模型。... 针对多数头眼系统易受环境因素或复杂坐标变换影响的问题,基于人类眼球生理学和解剖学原理,根据眼球运动的神经回路,通过对重要神经核功能以及视觉信息传递处理机制的研究,建立一个具有眼球自适应前庭动眼反射与平滑追踪运动控制模型。结合人类行为特征,提出一种头眼协调控制方法,并运用Matlab进行控制系统仿真模拟。仿真结果表明,该头眼协调运动控制方法不仅可以应用于机器人仿生视觉系统中,而且具有良好的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生 协调 前庭反射 平滑追踪 视觉仿生 建模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军事飞行学员视频头脉冲测试参数生理参考值研究
10
作者 胡佳佳 孙军亚 +2 位作者 佟加宝 金占国 贾宏博 《中华耳科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48-651,共4页
目的本研究拟通过视频头脉冲试验(video head impulse test,vHIT)建立军事飞行学员动态前庭眼反射功能的生理参考值范围,为优化军事飞行学员前庭功能评估及选拔标准提供客观依据。方法2023年选取276名男性军事飞行学员作为受试者,年龄17... 目的本研究拟通过视频头脉冲试验(video head impulse test,vHIT)建立军事飞行学员动态前庭眼反射功能的生理参考值范围,为优化军事飞行学员前庭功能评估及选拔标准提供客观依据。方法2023年选取276名男性军事飞行学员作为受试者,年龄17~22岁,平均年龄(19.09±1.09)岁。分别测试其头脉冲试验(head impulse paradigm,HIMP)和头脉冲抑制试验(suppression head impulse paradigm,SHIMP)两种vHIT模式的前庭眼动参数。在HIMP模式下检测左前、右前、左水平、右水平、左后和右后半规管功能;在SHIMP模式下检测左水平和右水平功能。结果HIMP模式下测试增益值分别为左前0.85(0.79,0.92)、右前(0.90±0.09)、左水平0.92(0.88,0.96)、右水平0.98(0.93,1.02)、左后0.77(0.72,0.82)、右后半规管0.91(0.84,0.98)。增益不对称值分别为右水平/左水平3%(2%~4%)、左前/右后半规管3%(1%~6%)、右前/左后7%(5%~11%)。SHIMP模式下,增益值分别为左水平0.84(0.81,0.88)和右水平0.86(0.82,0.93);增益不对称值为2%(1%~4%)。右侧增益高于左侧(P<0.05),水平半规管增益高于垂直半规管增益(P<0.05),HIMP模式下水平半规管增益值高于SHIMP模式(P<0.05)。结论本研究建立了两种测试模式的军事飞行学员vHIT生理参考值范围,为下一步有关标准制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军事飞行学员 视频头脉冲测试 前庭-反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临床应用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端超 章碧云 钟时勋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00-406,共7页
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s,VEMPs)是通过刺激微纹区的Ⅰ型毛细胞所产生的一种肌源性反应,主要反映球囊、椭圆囊的功能及前庭颈、前庭眼反射通路的完整性。VEMPs目前主要应用于前庭、中枢相关疾病的诊... 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s,VEMPs)是通过刺激微纹区的Ⅰ型毛细胞所产生的一种肌源性反应,主要反映球囊、椭圆囊的功能及前庭颈、前庭眼反射通路的完整性。VEMPs目前主要应用于前庭、中枢相关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本文将就其信号产生、参数正常值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 前庭反射 前庭反射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规管在不同头位下的生物力学响应和对应眼震的定量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吴翔 于申 +1 位作者 沈双 刘文龙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96-97,共2页
当头部位于不同的空间位置时,前庭系统中的半规管能够感知头部在三维空间中的角运动,并通过前庭眼反射,产生对应的眼震来维持视觉的稳定,对维持人体的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的头部空间方位会影响了人半规管对旋转运动的反应。
关键词 前庭系统 前庭反射 半规管 空间方位 定量分析 生物力学响应 旋转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庭自旋转试验在小脑梗死患者的前庭康复中的临床应用:1例报告 被引量:2
13
作者 严小艳 王凯 杨志丽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186-1187,共2页
前庭自旋转试验(vestibular autorotatjontest,VAT)是一项高频的前庭眼动反射(vestibule ocular renex,VOR)的测试。本文观察到在l例小脑梗死前庭康复治疗前后Ⅵ盯的变化并做相关文献分析。
关键词 前庭自旋转试验 前庭康复 脑梗死患者 临床应用 前庭反射 文献分析 治疗前后 小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频头脉冲测试中扫视波参数的重要性分析
14
作者 杜一 刘兴健 +3 位作者 王郁 徐正燕 任丽丽 吴子明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1-35,共5页
本综述旨在全面讨论视频头脉冲中扫视波(catch-up saccades,CS)的参数、机制以及其与前庭功能和相关疾病的联系,从而验证CS在临床评估前庭功能及相关疾病中的关键作用。本文详细描述了CS的参数特征、生理机制以及产生的条件,并深入分析... 本综述旨在全面讨论视频头脉冲中扫视波(catch-up saccades,CS)的参数、机制以及其与前庭功能和相关疾病的联系,从而验证CS在临床评估前庭功能及相关疾病中的关键作用。本文详细描述了CS的参数特征、生理机制以及产生的条件,并深入分析其在前庭-眼反射以及颈眼反射的角色。借助头脉冲抑制模型中的CS,结合动态视敏度以及步态和平衡功能,进一步探讨CS与前庭功能的紧密联系。此外,本文还从不同年龄段、前庭功能损伤、梅尼埃病及前庭性偏头痛等角度,剖析了CS的表现及其在各种疾病背景下的重要性。总之,CS对于维持视觉的稳定性,评估前庭功能的损伤程度以及前庭康复阶段均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扫视波 前庭反射 反射 梅尼埃病 前庭性偏头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频头脉冲试验在周围性眩晕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5
作者 管琼峰 张力三 +4 位作者 洪文轲 杨怡 陈昭英 张丹 胡兴越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2-58,共7页
目的:探讨视频头脉冲试验(vHIT)评估前庭神经炎(VN)和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前庭眼反射(VOR)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3月15日至9月10日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和宁波市第二医院诊断的33例VN患者和43例BPPV患... 目的:探讨视频头脉冲试验(vHIT)评估前庭神经炎(VN)和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前庭眼反射(VOR)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3月15日至9月10日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和宁波市第二医院诊断的33例VN患者和43例BPPV患者。另选同时段两家医院的工作人员、患者亲属以及社会志愿者50名作为健康对照组。用vHIT定量测定一对水平半规管平面、两对垂直半规管平面的VOR增益值及相应三个VOR增益不对称值并分析结果和差异,同时记录眼球追赶扫视信息。结果:与健康对照组和BPPV组比较,VN组患侧水平及垂直VOR增益值减小,相应不对称值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BPPV组每个VOR增益值及水平不对称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垂直VOR增益不对称值增大(均P<0.05)。与BPPV组比较,VN组患侧VOR增益值减小,相应三个不对称值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vHIT早期诊断VN的敏感度为87.9%。33例VN患者中,除一例无法区分外,前庭上神经功能损害22例,前庭下神经功能损害7例,前庭上、下神经功能均损害3例。结论:vHIT通过评估VN患者前庭功能可帮助临床早期诊断VN,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庭神经炎/诊断 半规管 眩晕/诊断 眩晕/病因学 体位 反射 前庭 球运动 前庭功能试验 随机对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人视频头脉冲试验结果分析 被引量:8
16
作者 成颖 陈耔辰 +5 位作者 李桔林 陈彦飞 牛晓蓉 张青 许珉 杨慧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91-595,共5页
目的分析对正常人视频头脉冲试验结果,建立本研究中心的正常值参考范围。方法51例正常受检者(年龄31.24±9.96岁)佩戴装有高频摄像镜头的眼镜分别记录正坐位、向右转40°~45°、向左转40°~45°三个位置上甩头时眼... 目的分析对正常人视频头脉冲试验结果,建立本研究中心的正常值参考范围。方法51例正常受检者(年龄31.24±9.96岁)佩戴装有高频摄像镜头的眼镜分别记录正坐位、向右转40°~45°、向左转40°~45°三个位置上甩头时眼球及头部的运动,测试各个半规管的前庭眼动反射增益值及补偿性扫视个数,评估三个共轭平面上的六个半规管的功能。结果左侧水平半规管、右侧水平半规管的前庭眼动反射速度增益值分别为0.80±0.26、0.98±0.30;左上半规管、右后半规管、左后半规管、右上半规管四个垂直半规管的平均增益分别为0.80±0.19、0.73±0.18、0.93±0.20、0.73±0.22;所有半规管出现补偿性扫视的个数范围为0~4个。结论本研究获得了各个半规管前庭眼动反射速度增益值及补偿性扫视个数正常值范围,对于前庭功能异常者检查结果的判定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频头脉冲试验 前庭反射 增益 补偿性扫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衡三联及中枢整合在人体平衡中的作用 被引量:23
17
作者 黄小兵 刘博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34-536,共3页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 人体平衡 平衡三联 前庭脊髓反射 感觉信息 本体感受器 前庭反射 姿势反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热试验和正弦谐波加速度试验与正常人年龄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宋海涛 高波 +3 位作者 黄魏宁 胡宁 朱树椿 周金梅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1996年第3期134-136,共3页
选择50名20~76岁健康人行冷热试验和正弦谐波加速度试验(SHAT)检查,从冷热试验中选择最大慢相角速度、最大振幅、最大频率,从SHAT中选择相位和增益等五项参数来观察各年龄组正常人前庭器官对不同刺激的眼震反应,显... 选择50名20~76岁健康人行冷热试验和正弦谐波加速度试验(SHAT)检查,从冷热试验中选择最大慢相角速度、最大振幅、最大频率,从SHAT中选择相位和增益等五项参数来观察各年龄组正常人前庭器官对不同刺激的眼震反应,显示:(1)在冷热试验和SHAT中,眼震反应在40岁以后随年龄的增加而减弱。(2)50℃热气刺激时最大慢相角速度、最大频率及SHAT中相位和增益几项参数在30岁一组眼震反应最强。(3)由冷热试验和SHAT所诱发的眼震反应年龄有明显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庭器官 反射 变温试验 正弦谐波 加速度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上斜肌周围结缔组织的结构与功能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孙春华 赵堪兴 +2 位作者 林锦镛 钱学翰 郑荣昌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40-342,共3页
目的观察双侧外置眼大鼠斜肌周围结缔组织结构,探讨其结构对眼球运动尤其是前庭眼反射的作用。方法新鲜成年大鼠5只10眼眶,整体固定,所有大鼠左眼眶进行大体解剖;右眼眶进行石蜡包埋,冠状位连续切片,相邻切片以Masson三染色进行胶原纤... 目的观察双侧外置眼大鼠斜肌周围结缔组织结构,探讨其结构对眼球运动尤其是前庭眼反射的作用。方法新鲜成年大鼠5只10眼眶,整体固定,所有大鼠左眼眶进行大体解剖;右眼眶进行石蜡包埋,冠状位连续切片,相邻切片以Masson三染色进行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染色。结果上斜肌(SO)着色为红色,结缔组织染为蓝色。大鼠SO亦分为球、眶两层肌纤维,其球层前行附着于巩膜,而眶层附着于其周围结缔组织。此结缔组织主要由胶原和少量弹性纤维组成,随SO向前行走而逐渐增厚直至滑车处。后随着SO反折过滑车部位,与SRPulley环相延续。结论大鼠上斜肌周围结缔组织与SRPulley环相延续,并接受SO眶层纤维的附着,提示其收缩将引起SR的鼻侧移动,可能进一步解释了前庭眼反射(包括人类前庭眼反射)的部分运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斜肌 PULLEY 大鼠 球运动 前庭反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内耳半规管嵴顶时间常数的定量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吴翔 沈双 +3 位作者 刘文龙 徐航 于申 王吉喆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95-901,共7页
目的通过数值仿真和实验定量探究人内耳前庭半规管中的嵴顶时间常数,明确半规管编码角运动的时间过程。方法建立人双耳半规管数值模型,通过流固耦合数值模拟嵴顶的生物力学响应,进而计算嵴顶的力学松弛时间常数。同时,对志愿者进行前庭... 目的通过数值仿真和实验定量探究人内耳前庭半规管中的嵴顶时间常数,明确半规管编码角运动的时间过程。方法建立人双耳半规管数值模型,通过流固耦合数值模拟嵴顶的生物力学响应,进而计算嵴顶的力学松弛时间常数。同时,对志愿者进行前庭眼反射实验,根据志愿者的眼震慢相角速度计算嵴顶的时间常数。结果通过人内耳半规管数值模型计算得出的嵴顶力学松弛时间常数为3.75 s。通过实验测量得出平均嵴顶时间常数约为4.86 s。数值模型和实验中的结果近似保持一致。结论人内耳前庭半规管中的嵴顶时间常数大约为4.86 s,反映了嵴顶力学松弛和半规管传入神经适应性的联合作用效果,体现了半规管编码角运动的时间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仿真 流固耦合 前庭反射 半规管 嵴顶时间常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