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湘西地区前寒武纪-寒武纪转折期碳酸盐-硅泥质沉积体系的截然转换:地层-沉积样式,形成机理及意义 被引量:7
1
作者 汪建国 陈代钊 +2 位作者 严德天 韦恒叶 遇昊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7-41,共15页
前寒武纪—寒武纪转折期是地球历史演化的重要阶段之一,不仅纪录了后生动物的产生、灭绝以及加速分异的过程,同时也伴随着海洋地球化学明显的变化、长期全球性海洋缺氧等。为了更好地认识这一重要时期地球表层环境演变及动力机制,我们... 前寒武纪—寒武纪转折期是地球历史演化的重要阶段之一,不仅纪录了后生动物的产生、灭绝以及加速分异的过程,同时也伴随着海洋地球化学明显的变化、长期全球性海洋缺氧等。为了更好地认识这一重要时期地球表层环境演变及动力机制,我们对湘西地区台地—盆地转换带不同沉积类型及空间变化进行了重点解剖,发现寒武纪最早期该地区在台—盆转换带上,碳酸盐岩与硅质岩地层呈现一种截然接触,显示硅岩的形成受张性同生断层控制;该带内硅质岩成分、结构独特,主要有富管、孔丘状硅质岩、漏斗状/楔状硅质岩和脉状硅质岩体,为深部富硅热液流体沿(同生)断裂向上运移到海底喷流后沉淀(硅烟囱)而形成的一套硅质沉积。此带向盆地方向,主要发育层状硅质岩,反映热液活动衰减而海水影响增强。考虑到扬子北缘及南缘台—盆转换带的硅质岩广泛分布,因此,热液活动很有可能沿着台地边缘发育,规模巨大。在这种情况下,大量热液来源的富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还原性流体和温室气体进入海洋或大气,加速气候变暖以及海洋缺氧和富营养化。热液活动后期,由于地壳热力衰减、盆地沉降导致大规模海平面上升,深部富营养盐随上升洋流被输送至浅部,促使生物产率得到极大地提高,进而形成牛蹄塘组富有机质黑色岩系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寒武纪-寒武纪转折期 碳酸盐岩 硅质岩 同生断层 热液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寒武纪地球表生环境演化:问题与思考
2
作者 朱祥坤 罗根明 +6 位作者 史晓颖 张世红 韩以贵 王水炯 孙剑 闫斌 高兆富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849-1864,共16页
地球宜居环境的形成和演化,不仅是21世纪地球科学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人类社会共同关心的重大命题。这一重要性源于一个关键事实: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大气圈含自由氧(O2)的行星,而大气氧浓度的升高正是地球宜居性形成的关键驱动因素。前... 地球宜居环境的形成和演化,不仅是21世纪地球科学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人类社会共同关心的重大命题。这一重要性源于一个关键事实: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大气圈含自由氧(O2)的行星,而大气氧浓度的升高正是地球宜居性形成的关键驱动因素。前寒武纪发生了两次标志性的全球增氧事件:太古宙与元古宙之交(约2.4 Ga前),地球的表层环境发生了从无氧到有氧的转化,称为大氧化事件(Great Oxidation Event,GOE);在元古宙和显生宙之交(约600 Ma),大气氧含量再次跃升,被称之为新元古代氧化事件(Neoproterozoic Oxygenation Event,NOE)。这两次事件是地球宜居环境演化的核心转折点:GOE实现了地球大气圈从无氧到有氧的转变,为真核生物的出现铺平了道路;NOE则使大气氧含量达到了接近现代的水平,直接促发了寒武纪生物大爆发和后生动物的出现。尽管目前人们对前寒武纪地球表层环境的氧化还原状态演化已经建立了框架性认识,关键争议仍待解决,尤其两次增氧事件的起始时间和强度、中元古代表生环境的氧化还原演化的基本状态等问题仍不清晰。我国在地球增氧过程的地质记录方面得天独厚,如华北的古元古代和中元古代地层、华南的新元古代地层内容丰富,是推进相关研究的理想对象。本文重点对前寒武纪地球表生系统氧化还原状态演化的基本特征、重大增氧事件的形成机制、铁锰巨量富集与重大增氧事件的内在联系等几个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介绍,并就这些问题的下一步研究工作进行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武纪 表生环境 重大增氧事件 -锰建造 宜居地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山东段中天山隆起带前寒武纪变质岩系时代及演化——据U-Pb年代学研究 被引量:62
3
作者 胡霭琴 章振根 +5 位作者 刘菊英 彭建华 张积斌 赵殿甲 杨昇祖 周位 《地球化学》 CAS 1986年第1期23-35,共13页
中天山变质岩系时代是长期有争议的问题。本文以天山东段为研究区,首次对该区变质岩及岩浆岩进行系统的U-Ph年代学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星星峡群的时代上限为1400Ma;2.天湖群的时代上限大于660Ma;3.区内有前加里东期(1200—960Ma)、加... 中天山变质岩系时代是长期有争议的问题。本文以天山东段为研究区,首次对该区变质岩及岩浆岩进行系统的U-Ph年代学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星星峡群的时代上限为1400Ma;2.天湖群的时代上限大于660Ma;3.区内有前加里东期(1200—960Ma)、加里东期(500—400Ma)、海西期(350—230 Ma)及燕山期的岩浆岩。用U-Pb三阶段模式讨论,认为它们属同一系列不同演化阶段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武纪 变质岩 同位素地质年代学 -铅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西地块早前寒武纪构造-岩浆活动区划及演化的新认识 被引量:27
4
作者 侯贵廷 李江海 +1 位作者 金爱文 钱祥麟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2期239-249,共11页
以野外区域地质调查为基础 ,结合前人的岩石学和年代学成果 ,根据地壳构造层次划分、构造作用及岩浆活动特征 ,探讨了鲁西地块的前寒武纪构造演化格局。鲁西地块的构造 -岩浆岩区可以划分为 :西部的TTG类岩区和东部的片麻状二长花岗岩区... 以野外区域地质调查为基础 ,结合前人的岩石学和年代学成果 ,根据地壳构造层次划分、构造作用及岩浆活动特征 ,探讨了鲁西地块的前寒武纪构造演化格局。鲁西地块的构造 -岩浆岩区可以划分为 :西部的TTG类岩区和东部的片麻状二长花岗岩区。TTG类岩石是鲁西地块新太古代陆壳岩浆活动的产物 ,片麻状二长花岗岩是TTG类陆壳岩浆活动之后在新太古代晚期发生的大规模陆壳增生活动形成的。贯穿两个构造 -岩浆岩区之间的多条北西向韧性剪切带表明鲁西地块在新太古代末发生的地壳加厚是两个岩区通过多条韧性剪切带挤压叠置实现的陆壳加厚作用所致。TTG岩区和片麻状二长花岗岩区内广泛发育的元古代未变形未变质的酸性岩脉和基性岩墙群表明鲁西地块在新太古代末两个岩区已经焊接在一起 ,进入元古代以后 ,鲁西地块完全克拉通化 ,具有刚性板块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武纪 构造-岩浆分区 陆壳增生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江-乌兰浩特地区新太古代-古元古代岩浆事件:对松嫩地块西缘前寒武纪地质体属性的制约 被引量:4
5
作者 吴新伟 张超 +5 位作者 邵军 郭威 李林川 张广宇 刘宝山 宋万兵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811-2828,共18页
识别前寒武纪地质单元对了解松嫩地块物质组成和前寒武纪构造演化过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对出露于松嫩地块西缘龙江地区的花岗质岩石和乌兰浩特地区的斜长角闪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和Hf同位素分析。石英二长岩和二长... 识别前寒武纪地质单元对了解松嫩地块物质组成和前寒武纪构造演化过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对出露于松嫩地块西缘龙江地区的花岗质岩石和乌兰浩特地区的斜长角闪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和Hf同位素分析。石英二长岩和二长花岗岩形成年龄分别为2480±12Ma和2544±23Ma,样品中存在~2.6Ga的继承锆石以及~2.0Ga的变质锆石,形成时代为新太古代;多数锆石ε_(Hf)(t)>0,二阶段模式年龄为2793~3019Ma,少量锆石ε_(Hf)(t)<0,二阶段模式年龄为3012~3138Ma,锆石Hf同位素特征表明松嫩地块西缘龙江地区存在新-中太古代的地壳生长事件,且在岩浆演化过程中受到中太古代古老地壳的混染。乌兰浩特斜长角闪岩存在2544±15Ma的继承锆石,形成年龄为2042±29Ma,形成时代为古元古代;多数锆石的ε_(Hf)(t)>0,二阶段模式年龄为2301~3015Ma,少量锆石ε_(Hf)(t)<0,二阶段模式年龄为2647~3073Ma,锆石Hf同位素特征表明乌兰浩特地区存在古元古代中期-中太古代的地壳生长事件,且在岩浆演化过程中受到新太古代古老地壳的混染。综合区域研究成果,松嫩地块西缘龙江-乌兰浩特地区存在~1.8Ga、~2.0Ga、~2.5Ga和~2.7Ga四期岩浆事件以及古元古代中期-新太古代晚期和新-中太古代的地壳生长事件,其构造岩浆热事件与华北克拉通及全球古老大陆地壳增生时限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嫩地块 寒武纪基底 新太古代 古元古代 龙江-乌兰浩特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东前寒武纪结晶基底的年代学及Sm-Nd同位素地球化学 被引量:21
6
作者 陆松年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8年第4期275-283,共9页
在郯庐断裂以东的鲁东地区前寒武系主要出露在以栖霞为核部的胶北地区和沿黄海西岸的胶南地区。胶北的前寒武纪岩层包括太古宙胶东岩群和大面积分布的TTG岩系、古元古代荆山群/粉子山群和新元古代蓬莱群,而胶南则有太古宙大山沟岩... 在郯庐断裂以东的鲁东地区前寒武系主要出露在以栖霞为核部的胶北地区和沿黄海西岸的胶南地区。胶北的前寒武纪岩层包括太古宙胶东岩群和大面积分布的TTG岩系、古元古代荆山群/粉子山群和新元古代蓬莱群,而胶南则有太古宙大山沟岩组和与荆山群相似的胶南岩群。在近山东边界的苏北赣榆县出露的石桥群可能属于晚震旦世地层。文章集中讨论由深部地质作用形成的前寒武纪结晶基底。通过鲁东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地质学、年代学和同位素示踪研究,揭示鲁东地区胶北和胶南两个地质体前寒武纪热构造事件的时序和特点,并对胶南的大地构造属性提出分析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东 寒武纪 结晶基底 地质年代学 -钕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条早前寒武纪的陆-陆碰撞造山带——华北克拉通北缘中西部麻粒岩相带 被引量:3
7
作者 赵靖 钱祥麟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42-352,共11页
详细的野外调查、原岩建造、变质作用、变形作用以及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表明,华北克拉通北缘中西部麻粒岩相带是我国迄今能识别的最老的陆-陆碰撞造山带的根带,可与世界上著名的南非Limpopo碰撞造山带对比。
关键词 造山带 -陆碰撞 寒武纪 麻粒岩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天山前寒武纪基底时代和特征:锆石U-Pb年龄和Nd-Sr同位素组成 被引量:41
8
作者 陈义兵 胡霭琴 +1 位作者 张国新 张前锋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91-98,共8页
采用锆石 U- Pb定年方法 ,精确测定了西南天山木扎尔特群花岗片麻岩的结晶锆石年龄为 ( 70 7± 13) Ma( MSWD= 0 .33)。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和低的 εNd( t)值 ( - 4.4~ - 7.1)、高的初始 Sr比值 ( 0 .70 76~ 0 .70 96 )表明花岗片... 采用锆石 U- Pb定年方法 ,精确测定了西南天山木扎尔特群花岗片麻岩的结晶锆石年龄为 ( 70 7± 13) Ma( MSWD= 0 .33)。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和低的 εNd( t)值 ( - 4.4~ - 7.1)、高的初始 Sr比值 ( 0 .70 76~ 0 .70 96 )表明花岗片麻岩的岩浆物质来自成熟度很高的基底陆壳物质 ,结晶锆石的年龄代表了基底岩石重熔生成花岗质岩浆的时代。 Nd模式年龄结果表明木扎尔特群基底岩石具有 1.7~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 - - 同位素测定 寒武纪
全文增补中
新疆兴地断裂带前寒武纪构造—岩浆—变形作用特征及其年龄 被引量:51
9
作者 邓兴梁 舒良树 +2 位作者 朱文斌 马东升 王博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800-2808,共9页
本文分析了发生在塔里木北缘兴地断裂带的多期构造—岩浆演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对三件前寒武纪火成岩样品进行了 LA-ICP-MS 锆石 U-Pb 定年,对兴地断裂带韧性变形构造进行了运动学分析。研究表明,兴地断裂带至少经历了4期地质构造演化;... 本文分析了发生在塔里木北缘兴地断裂带的多期构造—岩浆演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对三件前寒武纪火成岩样品进行了 LA-ICP-MS 锆石 U-Pb 定年,对兴地断裂带韧性变形构造进行了运动学分析。研究表明,兴地断裂带至少经历了4期地质构造演化;其中,前寒武纪有两期。第一期发生在前南华纪,以强烈的挤压褶皱、韧性剪切变形和岩浆活动为特色;第二期发生在南华纪—震旦纪,以广泛发育的双峰式火成岩、复式岩流和基性岩墙群为特征,伴随大规模冰川作用和地壳沉陷,对应 Rodinia 超大陆的裂解。LA-ICP-MS 法锆石 U-Pb 年龄测定表明,辉长岩中的俘获锆石保留了3114±20Ma、2509±42Ma、1916±36Ma 等多期古构造演化和岩浆活动信息,揭示研究区深部存在一个中-新太古代和古元古代的基底。双峰式火成岩测年数据证实,区内在820~800Ma(花岗岩脉,798±7Ma;辉长辉绿岩墙,816±15Ma)发生过强烈的裂谷—岩浆活动。根据构造交切关系,兴地断裂带发生过两期前南华纪韧性变形;变形时代尚不清楚。运动学分析表明,第一期为朝北逆冲的推覆变形,第二期为右旋走滑变形。南华纪以来,区域变质和韧性变形微弱,为韧脆性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武纪 构造-岩浆作用 年岭测定 运动学分析 兴地断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寒武纪地球动力学(Ⅳ):前板块体制 被引量:14
10
作者 李三忠 戴黎明 +4 位作者 张臻 郭玲莉 赵淑娟 赵国春 张国伟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6-64,共19页
前寒武纪地球动力学关注地球45.6-5.43亿年期间的沉积、岩浆、变质、变形、地幔和岩石圈的动力学机制,是永恒的地球科学前沿研究内容。现今研究积累表明:早前寒武纪构造还难以完全用板块构造理论给予说明,板块构造起源的时间虽然可能... 前寒武纪地球动力学关注地球45.6-5.43亿年期间的沉积、岩浆、变质、变形、地幔和岩石圈的动力学机制,是永恒的地球科学前沿研究内容。现今研究积累表明:早前寒武纪构造还难以完全用板块构造理论给予说明,板块构造起源的时间虽然可能因地而异,但主流认识是27-21亿年期间,华北克拉通也是如此。板块构造出现之前的前板块构造体制也业已提出了多种认识:地幔柱理论、地幔翻转、重力构造、小板块构造等,其中重力构造被认为主要发生在冥古宙的地球层圈分异阶段,尤其是45.4-44.5亿年间地核形成和地幔的岩浆海阶段。迄今,对于地壳层次的卵形构造成因,也有8种模式之多:底辟构造、中下地壳流动构造、水平渠道流、多期褶皱叠加构造、变形分解构造、龟裂-拗沉俯冲构造、卵形构造的多层Top-down流变构造、岩基侵入-挠曲分解构造等,它们皆可出现在挤压、伸展、走滑构造背景下。无论是板块构造还是前板块构造阶段,全球构造过程似乎都是Top-down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武纪 地球动力学 卵形构造 花岗-绿岩带 板块构造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喜马拉雅造山带东构造结南迦巴瓦岩群地质年代学和前寒武纪构造演化 被引量:39
11
作者 张泽明 王金丽 +1 位作者 赵国春 石超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477-1487,共11页
位于喜马拉雅造山带东构造结,印度—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以南的南迦巴瓦岩群经历了高压变质作用和强烈的部分熔融与混合岩化作用。本文选择广泛分布的长英质片麻岩进行了岩石学和年代学研究。除个别岩石保存了由石榴石+蓝晶石十三元长石+... 位于喜马拉雅造山带东构造结,印度—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以南的南迦巴瓦岩群经历了高压变质作用和强烈的部分熔融与混合岩化作用。本文选择广泛分布的长英质片麻岩进行了岩石学和年代学研究。除个别岩石保存了由石榴石+蓝晶石十三元长石+石英组成的高压泥质麻粒岩相变质矿物组合以外,大多数片麻岩具有角闪岩相变质矿物组合,它们的原岩包括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并具有岩浆弧花岗岩的化学成分特征。片麻岩中的锆石普遍具有核-边结构。SARIMP 和 LA-ICP-MS 原位分析表明,锆石的边缘给出了古生代至新生代的多期变质和岩浆事件年龄(500~10Ma),而锆石的核部给出了前寒武纪年龄,但主要集中在~2500Ma,~1800Ma,~1600Ma 和~1000Ma。所分析的锆石区域具有明显的岩浆结晶环带和高的 Th/U 比值,表明它们所指示的是多期岩浆活动事件年代。这些年代峰值与整个高喜马拉雅结晶杂岩及印度陆块所获得的前寒武纪构造热事件年龄及分布特征基本上可以对比。因此,我们认为南迦巴瓦岩群及高喜马拉雅结晶杂岩的原岩是由新太古代至新元古代形成的多期岩浆岩组成,并作为印度陆块的一部分经历了 Columbia、Rodinia 和 Gondwana 超大陆的形成与裂解过程,以及喜马拉雅期的区域变质与岩浆作用再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迦巴瓦杂岩 麻粒岩 地质年代学 喜马拉雅造山带 寒武纪构造-岩浆热事件 超大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晚前寒武纪镁铁质岩墙群的流动构造及侵位机制 被引量:26
12
作者 侯贵廷 李江海 +1 位作者 H C HALLS 钱祥麟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10-216,共7页
华北克拉通中部广泛发育晚前寒武纪镁铁质岩墙群。这些岩墙群未变形和未变质,保存了清晰完好的流动构造,完整地反映了前寒武纪岩浆活动的特征和流动构造,这在世界上是罕见的。通过对晚前寒武纪镁铁质岩墙群的形态和流动构造研究,如:流... 华北克拉通中部广泛发育晚前寒武纪镁铁质岩墙群。这些岩墙群未变形和未变质,保存了清晰完好的流动构造,完整地反映了前寒武纪岩浆活动的特征和流动构造,这在世界上是罕见的。通过对晚前寒武纪镁铁质岩墙群的形态和流动构造研究,如:流动线理、矿物组构和磁组构等,提出岩墙群的侵位方向和侵位方式。结合本区岩墙群与燕辽—中条拗拉槽系的关系以及岩墙群的力学性质,探讨本区岩墙群的侵位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铁质岩墙群 水平侵位 华北克拉通 燕辽-中条拗拉槽系 寒武纪 侵位机制 流动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黔地区前寒武——寒武纪过渡时期硅质岩生成环境研究 被引量:41
13
作者 江永宏 李胜荣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22-629,共8页
湘、黔地区张家界、遵义一带分布有黑色岩系型Ni-Mo-PGE矿床,硅质岩作为矿化体标志之一。对黑色岩系中硅岩的地质产状、标型特征、成因意义的研究均反映了热水成因,其生成时的热水环境温度变化为80 ~98 ℃。硅的稳定同位素δ30Si值( -0&... 湘、黔地区张家界、遵义一带分布有黑色岩系型Ni-Mo-PGE矿床,硅质岩作为矿化体标志之一。对黑色岩系中硅岩的地质产状、标型特征、成因意义的研究均反映了热水成因,其生成时的热水环境温度变化为80 ~98 ℃。硅的稳定同位素δ30Si值( -0·5‰^-0·3‰)清楚地反映湖南张家界三岔硅质岩形成环境属于特殊的较深水海槽类型,并总体与武陵期基性、超基性岩类在黑色岩系物质供应方面所可能起的积极作用有关。而湖南三岔硅质岩的氧同位素不仅与美国阿拉斯加De Long山海底喷流沉积的氧同位素组成比较接近,与湘西北慈利层状硅岩的变化区间(18·12‰~22·55‰)以及中国秦岭凤太硅岩的变化区间(18·74‰~22·05‰)吻合,应为热水喷流沉积型。热水矿化也为Ni、Mo矿床形成的主要机制。经过投点研究证实,本区硅质岩主要是热水沉积物区的硅质岩;;是富硫化物层多种成矿元素沉淀高峰期前后出现的富硅质热卤水活动的遗迹。而通过依据自生矿物组合对黑色岩系型镍钼铂族多金属矿化作用介质的酸碱度和氧化还原电位进行了恢复;;证明包括后生阶段的硫化物-方解石细脉;;成岩成矿均对应着一定的介质条件;;本区域硅质岩生成于微碱性的介质环境;;硅质岩的介质pH≈7·0 ~7·8 ;; Eh≈0·0 ~0·1 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黔地区 寒武-寒武纪 硅质岩 生成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复合造山带前寒武纪地质体的组成和演化 被引量:11
14
作者 赵燕 孙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63-980,共18页
敦煌复合造山带位于塔里木克拉通东端,是连接塔里木克拉通和华北克拉通的重要纽带。近年来,敦煌基础地质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本文简要回顾了敦煌基础地质研究历史和现状,系统归纳了区内前寒武纪地质单元时空分布特征及前寒武纪构造-热... 敦煌复合造山带位于塔里木克拉通东端,是连接塔里木克拉通和华北克拉通的重要纽带。近年来,敦煌基础地质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本文简要回顾了敦煌基础地质研究历史和现状,系统归纳了区内前寒武纪地质单元时空分布特征及前寒武纪构造-热事件序列,初步讨论了前寒武纪大陆地壳形成和演化规律、前寒武纪结晶基底亲缘性及构造演化过程,提出:(1)敦煌造山带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形成于ca.3.1~1.6Ga,构造-热事件主要划分为新太古代(ca.2.7~2.6Ga和2.6~2.5Ga)、古元古代晚期(ca.2.0~1.8Ga)和中元古代早期(1.8~1.6Ga)三个阶段;(2)新太古代早期(ca.2.7~2.6Ga)和新太古代晚期(2.6~2.5Ga)是敦煌造山带大陆地壳形成的主要阶段;古元古代晚期(ca.2.0~1.8Ga)和中元古代早期(1.8~1.6Ga)主要是古老大陆地壳物质再循环阶段,也有少量新生陆壳物质的形成;(3)敦煌造山带前寒武纪结晶基底最初拼合事件可能发生在新太古代末期(~2.5Ga),之后经历了古元古代晚期(ca.2.0~1.8Ga)汇聚、碰撞造山过程,直到中元古代早期(1.8~1.6Ga),造山活动结束,前寒武纪结晶基底最终固结,进入稳定发展阶段;(4)前寒武纪结晶基底最终稳定固结之后,即~1.6Ga之后,敦煌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可能进入长达12亿年的静寂期,一直处于稳定状态,目前没有发现相关的岩浆-变质-沉积记录(类似于地盾状态),直至古生代志留纪开始活化(~440Ma),卷入古亚洲洋南缘俯冲、碰撞造山过程并被强烈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造山带 寒武纪 构造-热事件 地壳形成和演化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山—熊耳山地块早前寒武纪绿岩及其形成构造背景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红樱 胡受奚 +1 位作者 周顺之 陈衍景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33-242,共10页
华北地台南缘华山—熊耳山地块早前寒武纪绿岩带中存在有晚太古代第一期绿岩和古元古代早期第二期绿岩。它们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表明:第一期绿岩为一套大洋型基性—中酸性火山岩和科马提岩类夹少量典型太古宙深海沉积建造,形成于... 华北地台南缘华山—熊耳山地块早前寒武纪绿岩带中存在有晚太古代第一期绿岩和古元古代早期第二期绿岩。它们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表明:第一期绿岩为一套大洋型基性—中酸性火山岩和科马提岩类夹少量典型太古宙深海沉积建造,形成于硅镁质地壳拉开背景下的洋中脊环境,代表当时的洋壳;第二期绿岩为一套岛弧型基性—中基性火山岩夹中酸性火山岩、下部的太古宙型沉积岩和上部的后太古宙型沉积岩,形成于第一期绿岩硅铝化而成的岛弧地壳背景上,存在硅铝质的基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岩 构造背景 绿岩带 寒武纪 华山-熊耳山地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苍山变质带前寒武纪正变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形成时代 被引量:3
16
作者 邓尚贤 王江海 朱炳泉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47-154,共8页
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苍山变质带内发育两类正变质基性岩:一类为形成于富集型 MORB构造环境的变拉斑玄武岩,另一类为形成于板内构造环境的变碱性玄武质岩墙。 Sm- Nd同位素体系研究表明,变拉斑玄武岩形成于晚古元古代至中元古... 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苍山变质带内发育两类正变质基性岩:一类为形成于富集型 MORB构造环境的变拉斑玄武岩,另一类为形成于板内构造环境的变碱性玄武质岩墙。 Sm- Nd同位素体系研究表明,变拉斑玄武岩形成于晚古元古代至中元古代 (2.0~ 1.4 Ga);变碱性玄武质岩墙形成于中新元古代 (1.3~ 0.8 Ga)。已发表的 Sm- Nd等时线年龄 (2 408 Ma)其 Sm/Nd比值变化很小,故没有实际的地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基性岩 地球化学 形成时代 苍山变质带 云南 寒武纪 变质岩 -钕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昆仑东段首次发现前寒武纪麻粒岩相变质岩 被引量:2
17
作者 董永观 张传林 赵宇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97-397,共1页
在塔里木南缘铁克里克构造带,出露了大面积的前寒武纪变质岩系,前人将其时代划归于古元古代(新疆地质矿产局,1991).我们对这一地区前寒武系研究表明,它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变质双峰式火山岩组合(以布琼一带出露最完整)、变质复理石(以康... 在塔里木南缘铁克里克构造带,出露了大面积的前寒武纪变质岩系,前人将其时代划归于古元古代(新疆地质矿产局,1991).我们对这一地区前寒武系研究表明,它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变质双峰式火山岩组合(以布琼一带出露最完整)、变质复理石(以康阿孜一带出露最完整)及富铝的片(麻)岩、混合岩(以艾德瓦搞为例).三套岩石组合均为构造接触.从变质矿物组合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这套富铝质变质岩与前寒武纪孔兹岩系极为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昆仑 寒武纪 麻粒岩相 变质岩 -钕同位素 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晚前寒武纪(中、新元古代)岩石地层单位及多重划分对比 被引量:33
18
作者 武铁山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47-154,共8页
晚前寒武纪地层是华北早前寒武纪褶皱变质基底之上的第一套沉积盖层。主要发育和分布于华北晚前寒武纪的一些裂谷系—裂陷槽中,但各地沉积开始时间早晚不一,后期遭受剥蚀程度不一。长期以来在地层划分、岩石地层命名、使用及年代属性上... 晚前寒武纪地层是华北早前寒武纪褶皱变质基底之上的第一套沉积盖层。主要发育和分布于华北晚前寒武纪的一些裂谷系—裂陷槽中,但各地沉积开始时间早晚不一,后期遭受剥蚀程度不一。长期以来在地层划分、岩石地层命名、使用及年代属性上认识不统一,在一些地区认识分歧很大。笔者在岩石地层单位、地质特征认识的基础上,进行了全区(群、组)统一对比,明确了可作为华北晚前寒武纪沉积序列的代表性岩石地层单位及岩石组合特征;并介绍晚前寒武纪叠层石组合、微古植物特征性分子和已发现的宏观藻类和后生动物,论述了层型所在地区年代地层划分及层型以外各地层分区岩石地层单位年代属性的确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武纪 岩石地层单位 地质年代属性 裂谷系-裂陷槽 华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某些前寒武纪多金属矿床和岩石的Pb—Pb同位素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徐文忻 《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A00期188-190,共3页
获得了我国40多个前寒牙纪多金属矿床Pb-Pb等时线年龄,得出了我国前寒武纪铜矿的Pb-Pb等时线性时代主要有4期,以1800Ma成矿最好。金矿Pb-Pb同位素时线时代为2000-3430Ma,其中2000-2700... 获得了我国40多个前寒牙纪多金属矿床Pb-Pb等时线年龄,得出了我国前寒武纪铜矿的Pb-Pb等时线性时代主要有4期,以1800Ma成矿最好。金矿Pb-Pb同位素时线时代为2000-3430Ma,其中2000-2700Ma成矿强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武纪 多金属矿床 -铅同位素 岩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泰南缘早泥盆世康布铁堡组的SIMS锆石U-Pb年龄及其向东向北延伸的范围 被引量:21
20
作者 刘伟 刘丽娟 +2 位作者 刘秀金 尚海军 周刚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87-400,共14页
麦兹火山-沉积盆地康布铁堡组的年龄及其东界,以及阿尔泰南缘早泥盆世火山活动往东往北延伸的范围仍然没有确定;康布铁堡组火山岩的源岩及其形成的构造环境还有待阐明。近年来在麦兹盆地东侧发现了萨吾斯铅锌矿床,矿床赋存于康布铁堡组... 麦兹火山-沉积盆地康布铁堡组的年龄及其东界,以及阿尔泰南缘早泥盆世火山活动往东往北延伸的范围仍然没有确定;康布铁堡组火山岩的源岩及其形成的构造环境还有待阐明。近年来在麦兹盆地东侧发现了萨吾斯铅锌矿床,矿床赋存于康布铁堡组火山岩,与别斯萨拉玢岩体密切有关。本研究对萨吾斯铅锌矿床的康布铁堡组流纹岩和别斯萨拉玢岩进行了SIMS锆石U-Pb定年以及主微量元素组成测定,以期回答上述问题。流纹岩锆石的18个靶点给出了一致的谐和年龄和加权平均年龄(401Ma);花岗闪长玢岩锆石的15个靶点给出了一致的谐和年龄和加权平均年龄(401Ma)。因此,萨吾斯铅锌矿床康布铁堡组流纹岩和别斯萨拉玢岩是同期喷发/侵入的;康布铁堡组火山活动的时代在早泥盆世;麦兹火山-沉积盆地的东界应抵达卡拉先格尔断裂西侧。在~400Ma时期,阿尔泰地区不仅存在着广泛的花岗岩类深成岩浆活动,也发生了强烈的酸性火山喷发,两者共同构成了阿尔泰南缘的大陆边缘岩浆弧。但是,火山喷发主要集中于阿尔泰南缘,受断裂控制。花岗闪长玢岩的一些锆石给出513.8Ma和3134Ma的U-Pb年龄,反映区内陆壳由寒武纪—奥陶纪岩石组成,并且还有前寒武纪微陆块。硅-碱、SiO_2-K_2O、logτ-logσ、SiO_2-FeO/(FeO+MgO)图以及构造环境判别图表明,萨吾斯铅锌矿床的流纹岩、凝灰岩、石英闪长玢岩-花岗闪长玢岩以及阿尔泰南缘早泥盆世康布铁堡组火山岩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或岛弧环境。康布铁堡组中下段细碧角斑岩在岛弧海底环境喷发,上段流纹岩喷发于大陆边缘环境。原始地幔标准化的多元素蛛网图表明,萨吾斯矿床的三类岩石具有明显的Nb、Ta、Ti和Sr、P、Ba负异常,显著富集Th、U、K、La、Ce、Pr、Zr、Hf。结合锆石U-Pb年龄,作者认为它们的源岩应以寒武纪-奥陶纪的岛弧岩石为主;同时,可能还含有一定比例的前寒武纪古老陆壳岩石。冲乎尔、克兰、麦兹三个火山-沉积盆地在所属构造单元、陆壳基底、火山岩岩石地球化学以及沉积岩的比例上都表现出系统变化,这些变异控制了阿尔泰南缘块状硫化物矿床从西部到中部到东部的成矿元素组合上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MS锆石U-Pb年龄 康布铁堡组 麦兹火山-沉积盆地 岩浆弧 寒武纪微陆块 萨吾斯铅锌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