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的本体性、根本性与前在性——心智哲学视域下“心”之地位探析 被引量:1
1
作者 李炳全 张旭东 叶枝青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8年第2期95-102,共8页
心智哲学将心智(心)作为哲学关注的对象,把它置于语言、世界之前的本体性、前在性、根本性位置。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1)"心"是主体活动的前提或基础;(2)人所生活的世界是"心"建构的结果 ;(3)"心"是... 心智哲学将心智(心)作为哲学关注的对象,把它置于语言、世界之前的本体性、前在性、根本性位置。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1)"心"是主体活动的前提或基础;(2)人所生活的世界是"心"建构的结果 ;(3)"心"是人的根本性存在,使人成为人;(4)从认识视域看,"心"是主体所认识到的事物的前提或基础。心智哲学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关注人的存在,尤其是生命的意义,进而重视生命、关注生命。而人的存在是"心"的作用使然;人所存在的世界是"心"作用的世界;"心"决定人的存在状况与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智哲学 “心”或心智 本体 前在性 存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德判断的从众性与前在性对道德接受的作用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宜萱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45-48,共4页
道德判断中的积极从众心理及学生在接受正式的道德教育之前已具备的前在性道德中的积极因素会促进道德接受,而盲目从众心理及前在性道德中的消极因素则会阻碍道德接受。在道德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重视这两个心理动因对于道德接受... 道德判断中的积极从众心理及学生在接受正式的道德教育之前已具备的前在性道德中的积极因素会促进道德接受,而盲目从众心理及前在性道德中的消极因素则会阻碍道德接受。在道德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重视这两个心理动因对于道德接受的影响作用,正确引导盲目从众心理,建设积极的从众氛围,同时,要合理利用有效的前在性道德,辨明并矫正错误的道德接受图式,提高学生的道德接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判断 从众 前在性 道德接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换与再造:陶瓷器物的陌生化 被引量:3
3
作者 韩祥翠 黄焕义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89-95,104,共8页
陌生化是诗学研究、具有本体论意义的概念,有“使之陌生、奇特、不同寻常”之义。采用比较研究、跨学科研究的方法,将陌生化系统性引入到陶瓷器物研究。作为诗学思维模式的陌生化能够突破传统器物“自动化”的魔咒,摆脱器物“前在性”... 陌生化是诗学研究、具有本体论意义的概念,有“使之陌生、奇特、不同寻常”之义。采用比较研究、跨学科研究的方法,将陌生化系统性引入到陶瓷器物研究。作为诗学思维模式的陌生化能够突破传统器物“自动化”的魔咒,摆脱器物“前在性”的语言桎梏,悬置以“物用性”为核心的传统观念。它能够给器物性陶艺的形态构建以启迪,形态的扭曲与形变、分解与重构、组合与叠加、部件的嫁接与置换等均成为器物陌生化的重要手段。经由陌生化,传统陶瓷器物实现了形态语言与审美意义的转换与再造,成为兼具古典艺术记忆与现代审美气息的现代陶艺。器物陌生化一方面有助于强化现代陶艺同传统陶瓷艺术之间的文脉关联,同时也是器物实现现代性审美转型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陌生化 器物 现代陶艺 传统陶瓷 前在性 解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