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注意力引导多任务学习的前列腺癌盆腔淋巴结转移预测
1
作者 张志远 胡冀苏 +3 位作者 张跃跃 钱旭升 周志勇 戴亚康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16-1224,共9页
基于前列腺癌原发灶的术前磁共振影像定量特征预测盆腔淋巴结转移(PLNM)是治疗方案制定的重要参考依据.然而,现有预测方法对肿瘤原发灶内部的异质性信息提取不足,导致提取的图像定量特征与PLNM关联性较弱.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一种以肿瘤... 基于前列腺癌原发灶的术前磁共振影像定量特征预测盆腔淋巴结转移(PLNM)是治疗方案制定的重要参考依据.然而,现有预测方法对肿瘤原发灶内部的异质性信息提取不足,导致提取的图像定量特征与PLNM关联性较弱.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一种以肿瘤分割任务为辅助任务的注意力引导多任务学习网络用于PLNM预测.首先,在肿瘤分割网络中,提出多分支各向异性大核注意力模块,通过不同分支和各向异性大卷积核的融合扩大的感受野以有效捕获肿瘤的局部和全局信息.其次,在PLNM预测网络中,设计多尺度特征交互融合注意力模块,对多尺度特征进行层次化融合筛选.在320例数据集的实验中,所提方法的精度召回曲线下面积值和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值分别为(85.44±2.04)%和(91.86±2.18)%,优于经典的单任务分类方法和多任务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盆腔淋巴结转移 多任务学习 多分支各向异性大核注意力模块 多尺度特征交互融合注意力模块 多参数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预测前列腺癌盆腔淋巴结转移列线图模型的建立
2
作者 刘俊志 邱磊 +6 位作者 徐坤 刘建炜 胡德华 朱华 沈城 陆明 陈建刚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2349-2354,共6页
目的旨在建立并验证一个基于全身炎症标志物的列线图模型,用于预测前列腺癌患者的盆腔淋巴结转移(PLNM)。方法回顾性收集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数据和术前全身炎症标志物水平,包括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 目的旨在建立并验证一个基于全身炎症标志物的列线图模型,用于预测前列腺癌患者的盆腔淋巴结转移(PLNM)。方法回顾性收集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数据和术前全身炎症标志物水平,包括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SII)以及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MLR)等。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与PLNM显著相关的指标,基于多因素分析结果构建预测前列腺癌PLNM风险的列线图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和校准曲线对模型的预测效能进行验证与评价。结果研究共纳入334例前列腺癌患者,其中107例存在PLNM。单因素分析显示,PLNM组与非盆腔淋巴结转移(NPLNM)组间的fPSA、Gleason评分、NLR、PLR、MLR和SII存在组间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fPSA、Gleason评分及SII是PLNM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基于上述变量构建SII联合多变量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能力,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值为0.79(95%CI:0.73~0.84),校准曲线显示模型预测值与实际观察值高度一致。结论本研究构建了一种基于SII的列线图模型,用于术前预测前列腺癌患者的PLNM风险。该模型操作简便、预测准确,有望作为现有影像学评估的有效补充,为前列腺癌的个体化诊疗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 盆腔淋巴结转移 全身炎症标志物 列线图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磁共振T2WI-FS的影像组学对前列腺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2
3
作者 赖树盛 郑石磊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30-234,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磁共振T2加权脂肪抑制成像(T2WI-FS)的影像组学对前列腺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12月至2019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病理证实的前列腺癌患者42例(训练组29例,验证组13例)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 目的探讨基于磁共振T2加权脂肪抑制成像(T2WI-FS)的影像组学对前列腺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12月至2019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病理证实的前列腺癌患者42例(训练组29例,验证组13例)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均行前列腺磁共振成像(MRI)平扫、动态对比增强MRI(DCE-MRI)及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在T2WI-FS影像上选取盆腔淋巴结感兴趣区,采用LASSO回归降维筛选出对前列腺癌转移与未转移淋巴结最具鉴别意义的纹理特征参数后构建影像组学模型,分别于训练组和验证组中对模型的预测效能进行分析。结果采用LASSO回归在前列腺癌患者T2WI-FS影像中筛选出9个盆腔淋巴结转移最具鉴别意义的纹理特征参数(均P<0.01),分别为S(3,-3)SumEntrp、WavEnLH_s-4、Vertl_RLNonUni、Entropy、Horzl_GLevNonU、135dr_Fraction、45dr_RLNonUni、Teta3和S(0,1)SumOfSqs。通过logistics回归模型构建基于T2WI-FS的影像组学模型,训练组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22(95%CI:0.850~0.994,P<0.05),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9%、84.3%;验证组的AUC为0.885(95%CI:0.804~0.966,P<0.05),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1.8%、85.1%。结论基于磁共振T2WI-FS的影像组学模型对前列腺癌盆腔淋巴结转移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能够为前列腺癌盆腔淋巴结切除术提供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 前列腺 淋巴结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2加权成像的影像组学列线图模型预测前列腺癌盆腔淋巴结转移 被引量:6
4
作者 刘想 张耀峰 +3 位作者 孙兆男 王祥鹏 张晓东 王霄英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025-1036,共12页
目的:盆腔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前列腺癌分期及预后的重要因素,有创的扩大盆腔淋巴结清扫(extended pelvic lymph node dissection,e PLND)被认为是临床上确诊淋巴结转移的最有效方法,术前准确预测盆腔淋巴结转移可减少不必要的ePLND。本研... 目的:盆腔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前列腺癌分期及预后的重要因素,有创的扩大盆腔淋巴结清扫(extended pelvic lymph node dissection,e PLND)被认为是临床上确诊淋巴结转移的最有效方法,术前准确预测盆腔淋巴结转移可减少不必要的ePLND。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T加权成像(T-weighted imaging,TWI)的影像组学列线图预测前列腺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17年1月至2021年6月的71例行ePLND的前列腺癌患者的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MR)资料。所有患者按照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ultiparametri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pMRI)扫描时间分为训练集(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n=56,包含186个淋巴结)和测试集(2021年1月至2021年6月,n=15,包含45个淋巴结)。由2名放射科医师对清扫淋巴结与MRI图像进行匹配并勾画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基于勾画的ROI建立模型1(单独TWI的图像特征)、模型2(随机森林筛选的影像组学特征)及模型3(组合的图像特征和组学特征)3个转移淋巴结的预测模型并建立列线图。从病历记录中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包括年龄、Gleason评分、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水平以及临床和病理T分期。测量手工勾画的淋巴结(包括转移淋巴结和非转移淋巴结)长径、短径及体积。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3个模型的诊断效能,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评估模型的临床收益。结果:训练集和测试集中患者的年龄、Gleason评分、PSA水平、临床和病理T分期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转移淋巴结和非转移淋巴结的体积、短径和长径的差异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多因素回归分析中,淋巴结的短径和边缘状况被纳入构建模型1。18个组学特征经筛选后用于构建模型2。淋巴结信号分布和Rad score为模型3预测盆腔淋巴结转移的显著危险因素。基于模型3建立的列线图C-指数达0.964,校准曲线显示该模型具有较高的校准度。在测试集中,模型1,2,3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78,0.93,0.96,模型2和模型3的诊断效能均显著高于模型1(模型1 vs模型2,P=0.019;模型1 vs模型3,P=0.020),而模型2与模型3 AUC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9)。3个模型的DCA表明:在不同的阈值概率范围内,3个模型都获得了比全(认为全部淋巴结都为转移淋巴结)或无(认为无转移淋巴结)方案更高的收益,其中模型3具有最高的临床获益。结论:基于TWI的影像组学列线图对前列腺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可作为预测淋巴结转移的影像学标志物,指导进行淋巴结清扫及制订随访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 磁共振成像 淋巴结转移 影像组学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扩大盆腔淋巴结清扫在高危前列腺癌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3
5
作者 谢栋栋 王毅 +11 位作者 陈磊 张志强 闵捷 丁德茂 王大明 邹慈 毕良宽 王进有 张涛 章大钊 耿浩 于德新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816-1818,共3页
分析12例高危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行腹腔镜扩大盆腔淋巴结清扫联合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探讨淋巴结清扫手术方式的改进和骶前、髂总、髂外、髂内、闭孔5个部位淋巴结的转移情况。12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手术,共切除... 分析12例高危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行腹腔镜扩大盆腔淋巴结清扫联合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探讨淋巴结清扫手术方式的改进和骶前、髂总、髂外、髂内、闭孔5个部位淋巴结的转移情况。12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手术,共切除淋巴结301枚,平均25枚,96枚发生转移,转移率为32%。对于高危前列腺癌患者施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时行扩大盆腔淋巴结清扫,按照改进后的顺序进行,可以避免遗漏和反复操作,同时能够发现更多标准盆腔淋巴结清扫术范围以外的转移性淋巴结。其意义不仅在于能够获得更为准确的肿瘤TNM分期,更重要的是切除了尚未发现的微小转移灶,有益于改善疾病进展和患者的长期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扩大盆腔淋巴结清扫 高危前列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 T MR扩散加权成像ADC值及ROC曲线分析对前列腺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1
6
作者 扶昭 陈燕清 +3 位作者 赵春丽 黄涛 欧宁 马隆佰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9-51,共3页
目的探索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对前列腺癌转移及非转移淋巴结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本院手术病理证实的行淋巴结清扫的前列腺癌患者50例,所有患者均在术前行常规MRI及DWI扫描。手术共清除淋巴结30... 目的探索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对前列腺癌转移及非转移淋巴结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本院手术病理证实的行淋巴结清扫的前列腺癌患者50例,所有患者均在术前行常规MRI及DWI扫描。手术共清除淋巴结303枚,比较转移淋巴结及非转移淋巴结的平均ADC差异,诊断效能采用ROC曲线进行分析,确定诊断前列腺癌转移淋巴结及非转移淋巴结的最佳临界值,并计算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结果303枚淋巴结中,转移淋巴结102枚(33.7%),非转移淋巴结201枚(66.3%),转移淋巴结的DWI信号为明亮高信号,ADC图呈低信号,平均ADC值[(0.816±0.105)×10^-3 mm^2/s]小于非转移淋巴结的平均ADC值[(1.298±0.251)×10^-3 mm^2/s],P=0.025;ADC值用于诊断转前列腺癌移淋巴结的最佳临界点为0.970×10^-3 mm^2/s,此时诊断的敏感度为94.5%,特异度为74.5%,准确度为67.0%。结论DWI扫描ADC值有助于鉴别前列腺癌转移及非转移淋巴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 扩散加权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淋巴结转移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列腺癌pT3亚型细分建议:精囊侵犯加前列腺腺外扩散比单独精囊侵犯的生化复发和淋巴结转移率更高 被引量:3
7
作者 方三高(摘译) 魏建国(审校) +2 位作者 Rehman A El-Zaatari Z M Han S H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65-265,共1页
2020年美国前列腺癌发病率为21%,病死率为10%。术前血清PSA、预后分期肿瘤淋巴结转移、手术切缘状态和组织学分级[格里森评分和国际泌尿外科病理学会(ISUP)分组]被列为最高级别(Ⅰ类)证据。AJCC第8版TNM分期将前列腺癌pT3分为pT3a和pT3b... 2020年美国前列腺癌发病率为21%,病死率为10%。术前血清PSA、预后分期肿瘤淋巴结转移、手术切缘状态和组织学分级[格里森评分和国际泌尿外科病理学会(ISUP)分组]被列为最高级别(Ⅰ类)证据。AJCC第8版TNM分期将前列腺癌pT3分为pT3a和pT3b,前者仅前列腺腺外扩散(EPE),后者为精囊侵犯(SVI)伴或不伴EP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囊侵犯 淋巴结转移 前列腺 手术切缘 TNM分期 泌尿外科 血清PSA 生化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杨越波 张宇 +3 位作者 叶敏娟 丁淼 张永裕 李小毛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1期1224-1226,共3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子宫内膜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情况,探讨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方法:对2000年12月~2004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及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科收治的189例子宫内膜癌病例进行回顾... 目的:回顾性分析子宫内膜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情况,探讨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方法:对2000年12月~2004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及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科收治的189例子宫内膜癌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年龄、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附件转移等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术后病理类型中子宫内膜样腺癌、腺鳞癌、非子宫内膜样腺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是13.1%、44.4%、8.3%,各病理类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分级G_1、G_2、G_3的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分别是2.3%、14.2%、31.3%,各分级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肌层浸润深度中无肌层浸润、浅肌层浸润、深肌层浸润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0、8.0%、35.4%,三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有附件转移者与无附件转移者淋巴结转移率为51.5%、6.4%,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对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变量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只有各肌层浸润深度及附件转移与否引起淋巴结转移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腺鳞癌、组织学低分化、深肌层浸润、附件转移者淋巴结转移率较高,肌层浸润深度及附件转移与否是影响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高危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 盆腔淋巴结转移 高危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列腺癌淋巴转移的生物力学性质改变与基质力学对前列腺癌淋巴管生成行为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9
作者 范博 马爽 +1 位作者 王宇超 刘志宇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590-590,共1页
目的前列腺癌是老年男性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最早和最常转移的部位之一是盆腔淋巴结。本文探究基质刚度对于前列腺癌淋巴管形成能力和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方法(1)回顾性研究本院收治的经根治性手术治疗的患者,探讨盆腔淋... 目的前列腺癌是老年男性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最早和最常转移的部位之一是盆腔淋巴结。本文探究基质刚度对于前列腺癌淋巴管形成能力和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方法(1)回顾性研究本院收治的经根治性手术治疗的患者,探讨盆腔淋巴转移对于前列腺癌患者疾病复发和预后生存的影响;(2)应用剪切波弹性超声和原子力显微镜,检测淋巴转移阴性和阳性患者肿瘤组织的外部组织力学参数;(3)利用GEO2R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并通过String获得PPI关系及其中的关键基因,同时进行GO、KEGG、生存分析等。(4)配置不同硬度的聚丙烯酰胺水凝胶以模拟体内前列腺癌的组织刚度变化。结果(1)Kaplan-Meier曲线显示淋巴转移阳性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期降低;(2)伴有淋巴转移的前列腺癌患者的组织基质刚度显著增加,伴随胶原纤维沉积。(3)通过GEO数据库筛选出差异基因,GO富集分析表明差异基因主要集中于力学信息传导和细胞外基质分布等,KEGG通路富集于P53信号通路等。(4)将细胞培养在具有不同刚度(15、40、70 k Pa)的聚丙烯酰胺水凝胶的表面,前列腺癌细胞在硬基质上培养时淋巴管生成和转移能力显著增加。结论基质刚度通过影响前列腺癌淋巴管生成而促进转移,为前列腺癌恶性生物学进展和治疗靶点选择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管生成 前列腺患者 聚丙烯酰胺水凝胶 盆腔淋巴结 淋巴转移 弹性超声 信息传导 生存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列腺癌根治术盆腔淋巴结清扫后并发症分析及护理
10
作者 施红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10期1425-1426,1437,共3页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根治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的特点及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10年12月行开放性耻骨后前列腺癌根治性切除术+双侧盆腔淋巴结清扫术5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5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9例)和干预组(30例),对照...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根治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的特点及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10年12月行开放性耻骨后前列腺癌根治性切除术+双侧盆腔淋巴结清扫术5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5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9例)和干预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术前、术后护理干预。结果:对照组发生淋巴囊肿3例(10.3%),干预组发生淋巴囊肿1例(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盆腔感染1例,干预组1例(3.3%)感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7例(24.1%),干预组未发生DV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积极的护理干预在预防前列腺癌根治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术后血栓的发生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根治术 盆腔淋巴结清扫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淋巴结包膜外侵犯的影像表现与前列腺癌病理分级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韩晔 任静 +4 位作者 肖遵健 焦建华 秦卫军 曹琪 宦怡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41-45,共5页
目的探讨影像诊断淋巴结包膜外侵犯(radiologic extranodal extension,rENE)与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Gleason评分、国际泌尿病理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Urological Pathology,ISUP)分级分组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本研究... 目的探讨影像诊断淋巴结包膜外侵犯(radiologic extranodal extension,rENE)与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Gleason评分、国际泌尿病理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Urological Pathology,ISUP)分级分组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研究,回顾性分析了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2017年1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90例N1期PCa患者病例,根据有无rENE表现分为rENE+与rENE−两组,其中rENE+组67例,rENE−组23例。采用Wilcoxon检验分析组间差异,计算两组间ISUP分级分组的相对风险(relative risk,RR)值,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rENE与Gleason评分和ISUP分级分组的相关性。结果两组间Gleason评分和ISUP分级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ENE+组患者ISUP 5的风险是rENE−组的2.6倍(RR=2.6,95%CI:1.477~3.676),rENE组患者ISUP≤3的可能是rENE+组的17.4倍(RR=17.4,95%CI:4.2~72.3)。Gleason评分、ISUP分级分组与rENE影像表现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47(95%CI:0.363~0.688)、0.570(95%CI:0.367~0.716)。结论rENE与PCa患者Gleason评分、ISUP分级分组正相关,相较于rENE−患者,rENE+患者的原发灶恶性程度更高。rENE有望用于无创评估前列腺癌的恶性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 头颈部鳞 淋巴结转移 淋巴结包膜外侵犯 磁共振成像 GLEASON评分 ISUP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子宫颈腺癌盆腔淋巴结转移高危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易启华 陈琳 +3 位作者 郑莹 陈思敬 徐流凤 董诗萌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606-609,共4页
目的:探讨早期子宫颈腺癌盆腔淋巴结转移高危因素,为临床是否切除盆腔淋巴结提供参考。方法:收集418例早期子宫颈腺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盆腔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结果:患者发病年龄18~69岁,孕次0~1... 目的:探讨早期子宫颈腺癌盆腔淋巴结转移高危因素,为临床是否切除盆腔淋巴结提供参考。方法:收集418例早期子宫颈腺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盆腔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结果:患者发病年龄18~69岁,孕次0~11次,产次0~5次,体质量指数15.15~32.42 kg/m^2。临床表现以接触性出血及阴道不规则流血多见,分别占43.78%(183/418)及31.10%(130/418)。临床分期以ⅠB1期为主,有244例(58.37%);组织学类型以子宫颈腺癌普通型为主,有219例(52.39%)。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17.46%(73/418)。单因素分析发现术前未行新辅助化疗、临床分期、组织学类型、肿瘤直径、子宫颈间质浸润深度、淋巴脉管间隙浸润、宫旁浸润、切缘浸润、阴道浸润、宫体浸润、输卵管转移是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FIGO临床分期Ⅱ期(OR 3.658,95%CI 1.950~6.680)、子宫颈间质浸润深度≥1/2(OR 4.962,95%CI 2.110~11.669)、淋巴脉管间隙浸润(OR 2.279,95%CI 1.190~4.363)、宫体浸润(OR 2.124,95%CI 1.115~4.047)、输卵管转移(OR 6.429,95%CI 1.473~28.063)是盆腔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早期子宫颈腺癌患者中,FIGO临床分期Ⅱ期、子宫颈间质浸润深度≥1/2、淋巴脉管间隙浸润、宫体浸润、输卵管转移的子宫颈腺癌患者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可能性大,应行盆腔淋巴结切除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子宫颈腺 临床病理特征 盆腔淋巴结转移 高危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内膜癌与宫颈癌淋巴结转移分布的比较 被引量:6
13
作者 范艳艳 付艳 +1 位作者 贾赞慧 郑桂英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1期1216-1218,1224,共4页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模式并比较子宫内膜癌与宫颈癌淋巴结转移分布的不同。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系统的盆腔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的104例子宫内膜癌以及253例宫颈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比较二者的不同。结果:与宫颈癌相比,...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模式并比较子宫内膜癌与宫颈癌淋巴结转移分布的不同。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系统的盆腔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的104例子宫内膜癌以及253例宫颈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比较二者的不同。结果:与宫颈癌相比,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率较高(22.1%vs 16.2%),并且子宫内膜癌的淋巴结转移与病理分级(G1:12.1%;G2:21.4%;G3:34.5%)、肌层浸润深度(≤1/2:11.9%>1/2:29%)有关;子宫内膜癌单纯盆腔淋巴结转移率偏低(34.8%vs 68.3%),单纯腹腔淋巴结转移率偏高(4.3%vs0),盆腹淋巴结共同受累的发生率偏高(60.9%vs 31.7%)。宫颈癌中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患者100%有盆腔淋巴结转移,而内膜癌93.3%的腹主动脉旁淋巴结阳性的患者有盆腔淋巴结转移。内膜癌与宫颈癌最易受累淋巴结均为闭孔淋巴结(内膜癌:73.9%、宫颈癌:70.7%),受累最少的均为腹股沟淋巴结(内膜癌:8.7%、宫颈癌:7.3%),与宫颈癌相比,子宫内膜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65.2%vs31.7%)、骶前淋巴结(21.7%vs17.1%)的受累几率较高,而髂外淋巴结受累的几率偏低(17.4%vs41.5%)。结论: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方式不同于宫颈癌,虽然内膜癌主要向盆腔淋巴结转移,但是仍然存在直接向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病例并且各病理分级的内膜癌均有淋巴结转移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 淋巴结转移 盆腔淋巴结 腹腔淋巴结 宫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501S和PSA在前列腺转移性腺癌中的诊断价值
14
作者 Sheridan T Herawi M +1 位作者 Epstein J I 黄文斌(摘译)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92-592,共1页
关键词 转移前列腺 转移性腺 诊断价值 PSA 组织微阵列技术 盆腔淋巴结转移 细针穿刺活检 免疫染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羧酸转运蛋白4(MCT4)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及调控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平浩 马林祥 +4 位作者 王明帅 龙军 牛亦农 刘跃新 邢念增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9-64,共6页
目的探讨单羧酸转运蛋白4(monocarboxylate transporters 4,MCT4)在前列腺癌组织及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明确其在前列腺癌细胞中的调控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MCT4蛋白在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 目的探讨单羧酸转运蛋白4(monocarboxylate transporters 4,MCT4)在前列腺癌组织及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明确其在前列腺癌细胞中的调控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MCT4蛋白在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及癌旁组织(para-carcinoma tissues,PCT)中的表达,分析其与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不同前列腺癌细胞系中MCT4蛋白表达差异,分析抑制MCT4蛋白表达对Ncadherin、E-cadherin及p ERK1/2的调控作用。结果免疫组化检测显示,MCT4蛋白在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及癌旁组织中均有表达;但PCa中MCT4表达水平明显高于BPH及PCT(P=0. 003)。另外,MCT4蛋白表达与前列腺癌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转移组显著高于非转移组(P=0. 022)。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在前列腺正常上皮细胞及激素依赖性前列腺癌细胞LNCap中MCT4表达较弱,而在恶性程度较高的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细胞PC3及DU145中表达明显增强。抑制PC3细胞中MCT4表达可以使N-cadherin及p ERK1/2的蛋白表达下降,而使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升高。结论单羧酸转运蛋白4可能参与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进程及ERK1/2通路的调控,促进前列腺癌的进展和转移,对前列腺癌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 单羧酸转运蛋白4 淋巴结转移 调控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列腺胚胎性横纹肌肉瘤伴脊柱转移1例
16
作者 董连峰 何韶辉 +3 位作者 曹佳实 杨家祥 白广建 刘铁龙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9-50,共2页
患者男性,42岁,2017年11月因腰痛2个月余,加重伴双下肢无力半月余,于海军军医大学附属上海长征医院就诊。行骨盆MRI平扫+增强显示,前列腺癌伴周围侵犯,两侧髂血管周围多发肿大淋巴结,T1加权抑脂抑制强化明显,前列腺周围侵犯,不规则包块... 患者男性,42岁,2017年11月因腰痛2个月余,加重伴双下肢无力半月余,于海军军医大学附属上海长征医院就诊。行骨盆MRI平扫+增强显示,前列腺癌伴周围侵犯,两侧髂血管周围多发肿大淋巴结,T1加权抑脂抑制强化明显,前列腺周围侵犯,不规则包块形成(图1A);胸腰椎MRI显示,T11椎体骨质及信号异常(图1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胎性横纹肌肉瘤 前列腺 脊柱转移 上海长征医院 双下肢无力 肿大淋巴结 军医大学 MR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内膜癌术后腹壁转移1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宋春丽 张桂东 +2 位作者 田芬 呼君瑜 焦茹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011-1011,共1页
1 病例报告 患者58岁,因子宫内膜癌术后2年,发现下腹部包块半年于2011年2月25日入院。患者于2年前因阴道不规则流血,诊刮病理检查提示子宫内膜腺癌,行筋膜外子宫切除术加双附件切除术加盆腔淋巴结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子宫内膜中... 1 病例报告 患者58岁,因子宫内膜癌术后2年,发现下腹部包块半年于2011年2月25日入院。患者于2年前因阴道不规则流血,诊刮病理检查提示子宫内膜腺癌,行筋膜外子宫切除术加双附件切除术加盆腔淋巴结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子宫内膜中一低分化腺癌侵及深肌层(大于1/2宫壁),慢性宫颈炎伴纳氏囊肿。因患者较肥胖,术后腹部切口出现脂肪液化、切口感染,切口40天完全愈合。术后给予紫杉醇240mg、卡铂400mg化疗6个疗程。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可,心肺无异常。腹部膨隆,可见长约15cm的陈旧性纵行手术瘢痕。于左侧下腹部可触及一大小约9cm×8cm×7cm的包块,质硬,不活动,无压痛,叩诊实音。肠鸣音正常,双侧腹股沟未触及淋巴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病理检查 子宫内膜 腹壁转移 盆腔淋巴结切除术 筋膜外子宫切除术 阴道不规则流血 子宫内膜腺 双附件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58例子宫内膜癌手术方式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59
18
作者 徐珍 彭芝兰 +1 位作者 曾俐琴 罗喜平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74-277,共4页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的手术方式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资料完整、初治为手术治疗并经病理学诊断确诊,且进行系统分期手术的358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情况及手术方式,并进行随访。对可能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危...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的手术方式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资料完整、初治为手术治疗并经病理学诊断确诊,且进行系统分期手术的358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情况及手术方式,并进行随访。对可能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358例患者中位发病年龄52岁(20~78岁),3年总体无瘤生存率分别为Ⅰ期97.12%,Ⅱ期91.67%;Ⅲ期85.19%,复发及死亡14例。开腹手术326例(91.06%),腹腔镜手术32例(8.94%)。与开腹组手术患者比较,腹腔镜组手术时间较长、平均估计术中失血量较少且平均住院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表明,有内科合并症、手术病理分期晚、仅行盆腔淋巴结取样、脉管癌栓阳性、盆腔和(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表明,盆腔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0,OR=11.901,95%CI3.291~43.039)。结论:子宫内膜癌以开腹手术为主,腹腔镜手术显示了微创的优势。手术病理分期晚期、伴有内科合并症、仅行盆腔淋巴结取样术、脉管癌栓阳性、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特别是有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 盆腔淋巴结转移 复发 腹腔镜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子宫内膜癌高危因素的评估及辅助治疗的选择 被引量:4
19
作者 彭鸿灵 赵霞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499-501,共3页
早期子宫内膜癌高危因素的存在与否,是手术后是否补充辅助治疗的重要依据,也与预后有密切关系,因此,如何正确评估高危因素对子宫内膜癌临床规范治疗有极其重要意义。1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因素对子宫内膜癌高危因素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临床... 早期子宫内膜癌高危因素的存在与否,是手术后是否补充辅助治疗的重要依据,也与预后有密切关系,因此,如何正确评估高危因素对子宫内膜癌临床规范治疗有极其重要意义。1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因素对子宫内膜癌高危因素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临床分期到病理分期的过程。1988年以前,采用临床分期(1971年FIGO分期)指导子宫内膜癌的手术及术后辅助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内膜样腺 盆腔淋巴结 临床规范 淋巴结切除 临床分期 肌层浸润 宫颈腺体 浸润深度 淋巴结转移 病理学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异时三重癌1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殷晓明 杨慧清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16期2831-2831,共1页
患者男,84岁,1988年因进行性消瘦体力下降就诊经胃镜检查为胃癌。CT检查未见淋巴结、肺、肝胆及其他部位转移后行胃癌根治术,术后病理确诊为胃窦低分化腺癌,至今无复发。1995年7月因排便习惯改变伴便血经肠镜检查为乙状结肠癌(菜... 患者男,84岁,1988年因进行性消瘦体力下降就诊经胃镜检查为胃癌。CT检查未见淋巴结、肺、肝胆及其他部位转移后行胃癌根治术,术后病理确诊为胃窦低分化腺癌,至今无复发。1995年7月因排便习惯改变伴便血经肠镜检查为乙状结肠癌(菜花状肿块),且血癌胚抗原明显增高,CT检查未见淋巴结、肺、肝胆及其他部位转移即行结肠癌根治手术,术中未见淋巴结转移,术后病理确诊为乙状结肠低分化腺癌,并行5-氟尿嘧啶化疗1年,至今无复发。2007年11月因血尿乏力经磁共振检查诊断为前列腺癌,血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明显高于正常。经活组织病检进一步证实为低分化性前列腺癌伴精囊腺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窦低分化腺 三重 淋巴结转移 胚抗原明显增高 5-氟尿嘧啶化疗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乙状结肠 根治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