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索术前盆底肌电生理参数对前列腺癌术后尿失禁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0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目的:探索术前盆底肌电生理参数对前列腺癌术后尿失禁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0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nternational prostate symptom score,IPSS)、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specific antigen,PSA)水平、Gleason评分、手术方式、是否尿道功能重建、是否淋巴结清扫、性神经是否保留、留置导尿时间、D’Amico风险分级、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评分、查尔森(Charlson)合并症指数、术后随访时间、前列腺体积,以及盆底肌电生理参数(前静息均值、快肌均值和慢肌均值)。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术后早期尿失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并通过计算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下面积,评估盆底肌电参数的预测效能,再利用约登指数(Youden index)并结合临床意义,共同确定术后早期尿失禁发生的最佳临界值。结果:纳入患者271例,术后自主控尿率为81.9%。患者快肌评分为23.5(18.2,31.6)分,慢肌评分为12.5(9.6,17.3)分,179例(66.1%)患者未保留性神经,110例(40.6%)患者进行了尿道功能重建。高龄和盆底快肌评分低被确认为尿失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60岁患者是≥70岁患者自主控尿率的5.482倍(95%CI:1.532~19.617,P<0.05);患者的盆底快肌评分与尿失禁恢复的关系密切(OR=1.209,95%CI:1.132~1.291,P<0.05)。当术前盆底快肌评分的最佳临界值设定为18.5分时,ROC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6%和61.2%。结论:术前盆底肌电生理参数对于前列腺癌术后尿失禁风险表现出较好的预测准确性和临床应用性,能够用于前列腺癌术后尿失禁风险的早期识别,其中年龄和盆底快肌评分是重要的预测因子。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后盆底肌锻炼(PFMT)模式如何影响术后尿失禁康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8年6月我科单术者完成的186例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将患者分为快速康复(每...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后盆底肌锻炼(PFMT)模式如何影响术后尿失禁康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8年6月我科单术者完成的186例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将患者分为快速康复(每天使用尿垫数≤1块且康复时间≤3个月)、缓慢康复(每天使用尿垫数≤1块但康复时间>3个月)和尿失禁(每天使用尿垫数>1块)3组。比较3组患者临床资料及快速康复组和缓慢康复组患者PFMT模式的差异,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术后尿失禁快速康复的影响因素。结果 60例患者失访,共126例完成随访纳入研究。快速康复组66例,缓慢康复组26例,尿失禁组34例,患者诊断年龄分别为(62.7±6.8)岁、(67.0±7.5)岁、(70.3±7.0)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接受性神经保留的患者比例分别为57.6%(38/66)、26.9%(7/26)、17.6%(6/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92例术后尿失禁康复患者中,8例术后拔除尿管即刻尿失禁即康复,其余84例术后进行PFMT,其中快速康复组58例,缓慢康复组26例。快速康复组坚持每天进行PFMT、选择在白天进行PFMT的患者比例均高于缓慢康复组[70.7%(41/58) vs 38.5%(10/26)、69.0%(40/58) vs 23.1%(6/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诊断年龄(OR=1.09,P=0.044)、术中不保留性神经(OR=2.73,P=0.034)、术后不坚持PFMT(OR=6.30,P=0.034)和主要PFMT时间段不在白天(OR=6.76,P=0.006)是术后尿失禁快速康复的危险因素。结论 PFMT是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尿失禁康复(尤其是快速康复)的重要方法,患者年龄、是否保留性神经、是否坚持PFMT和PFMT主要时间段与术后早期尿失禁快速康复相关。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在手术前后持续进行提肛肌训练对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ransurethrue resection of prostate,TURP)后患者尿失禁的治疗效果。方法方便性抽样选择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收治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海医院泌尿外科进行TURP的患者240例,...目的探讨在手术前后持续进行提肛肌训练对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ransurethrue resection of prostate,TURP)后患者尿失禁的治疗效果。方法方便性抽样选择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收治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海医院泌尿外科进行TURP的患者240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20例。观察组在术前、术后以及拔除尿管后均进行提肛肌训练;对照组只在术后拔除尿管出现尿失禁时进行提肛肌训练。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发生尿失禁的概率及尿失禁的持续时间。结果观察组术后尿失禁的发生率为40.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6.7%,P<0.01;观察组发生尿失禁的持续时间为(4±0.5)d,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2±2.0)d,P<0.05;且观察组进行提肛肌训练的时间越长,术后发生尿失禁的概率越低。结论 TURP患者术前、术后以及拔除尿管后进行持续有效的提肛肌训练能预防或降低术后尿失禁的发生率,缩短尿失禁的持续时间,减少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索术前盆底肌电生理参数对前列腺癌术后尿失禁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0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nternational prostate symptom score,IPSS)、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specific antigen,PSA)水平、Gleason评分、手术方式、是否尿道功能重建、是否淋巴结清扫、性神经是否保留、留置导尿时间、D’Amico风险分级、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评分、查尔森(Charlson)合并症指数、术后随访时间、前列腺体积,以及盆底肌电生理参数(前静息均值、快肌均值和慢肌均值)。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术后早期尿失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并通过计算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下面积,评估盆底肌电参数的预测效能,再利用约登指数(Youden index)并结合临床意义,共同确定术后早期尿失禁发生的最佳临界值。结果:纳入患者271例,术后自主控尿率为81.9%。患者快肌评分为23.5(18.2,31.6)分,慢肌评分为12.5(9.6,17.3)分,179例(66.1%)患者未保留性神经,110例(40.6%)患者进行了尿道功能重建。高龄和盆底快肌评分低被确认为尿失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60岁患者是≥70岁患者自主控尿率的5.482倍(95%CI:1.532~19.617,P<0.05);患者的盆底快肌评分与尿失禁恢复的关系密切(OR=1.209,95%CI:1.132~1.291,P<0.05)。当术前盆底快肌评分的最佳临界值设定为18.5分时,ROC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6%和61.2%。结论:术前盆底肌电生理参数对于前列腺癌术后尿失禁风险表现出较好的预测准确性和临床应用性,能够用于前列腺癌术后尿失禁风险的早期识别,其中年龄和盆底快肌评分是重要的预测因子。
文摘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后盆底肌锻炼(PFMT)模式如何影响术后尿失禁康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8年6月我科单术者完成的186例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将患者分为快速康复(每天使用尿垫数≤1块且康复时间≤3个月)、缓慢康复(每天使用尿垫数≤1块但康复时间>3个月)和尿失禁(每天使用尿垫数>1块)3组。比较3组患者临床资料及快速康复组和缓慢康复组患者PFMT模式的差异,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术后尿失禁快速康复的影响因素。结果 60例患者失访,共126例完成随访纳入研究。快速康复组66例,缓慢康复组26例,尿失禁组34例,患者诊断年龄分别为(62.7±6.8)岁、(67.0±7.5)岁、(70.3±7.0)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接受性神经保留的患者比例分别为57.6%(38/66)、26.9%(7/26)、17.6%(6/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92例术后尿失禁康复患者中,8例术后拔除尿管即刻尿失禁即康复,其余84例术后进行PFMT,其中快速康复组58例,缓慢康复组26例。快速康复组坚持每天进行PFMT、选择在白天进行PFMT的患者比例均高于缓慢康复组[70.7%(41/58) vs 38.5%(10/26)、69.0%(40/58) vs 23.1%(6/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诊断年龄(OR=1.09,P=0.044)、术中不保留性神经(OR=2.73,P=0.034)、术后不坚持PFMT(OR=6.30,P=0.034)和主要PFMT时间段不在白天(OR=6.76,P=0.006)是术后尿失禁快速康复的危险因素。结论 PFMT是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尿失禁康复(尤其是快速康复)的重要方法,患者年龄、是否保留性神经、是否坚持PFMT和PFMT主要时间段与术后早期尿失禁快速康复相关。
文摘目的探讨在手术前后持续进行提肛肌训练对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ransurethrue resection of prostate,TURP)后患者尿失禁的治疗效果。方法方便性抽样选择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收治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海医院泌尿外科进行TURP的患者240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20例。观察组在术前、术后以及拔除尿管后均进行提肛肌训练;对照组只在术后拔除尿管出现尿失禁时进行提肛肌训练。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发生尿失禁的概率及尿失禁的持续时间。结果观察组术后尿失禁的发生率为40.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6.7%,P<0.01;观察组发生尿失禁的持续时间为(4±0.5)d,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2±2.0)d,P<0.05;且观察组进行提肛肌训练的时间越长,术后发生尿失禁的概率越低。结论 TURP患者术前、术后以及拔除尿管后进行持续有效的提肛肌训练能预防或降低术后尿失禁的发生率,缩短尿失禁的持续时间,减少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