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前冲击发原理的某自动榴弹发射器动力学仿真 被引量:3
1
作者 宋杰 廖振强 +1 位作者 咸东鹏 李佳圣 《系统仿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378-1383,共6页
为解决某高初速自动榴弹发射器减后坐及轻量化问题,提出一种将前冲击发原理运用于高初速自动榴弹发射器减后坐方案,建立其虚拟样机动力学仿真模型。通过对武器系统三连发射击过程仿真计算,得出榴弹发射器自动机运动曲线及三脚枪架在冲... 为解决某高初速自动榴弹发射器减后坐及轻量化问题,提出一种将前冲击发原理运用于高初速自动榴弹发射器减后坐方案,建立其虚拟样机动力学仿真模型。通过对武器系统三连发射击过程仿真计算,得出榴弹发射器自动机运动曲线及三脚枪架在冲击载荷下受力响应曲线。分析浮动体质量、射角、传速比、浮动行程对自动机运动特性的影响并揭示最大后坐力的变化规律。仿真结果表明,将前冲击发原理应用于高初速自动榴弹发射器原理是可行的,合理匹配枪械结构参数,可以将高初速自动榴弹发射器的最大后坐力控制在3500N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榴弹射器 前冲击发 动力学仿真 后坐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舰炮前冲击发过程动画模拟技术研究
2
作者 李守仁 王新乐 张斌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2001年第1期35-39,共5页
在已获得舰炮前冲击发原理数学模型及舰炮前冲击发时机各种数据的基础上 ,从动画的基本原理出发 ,采用功能强大的支持OOP和Windows程序设计的VisualC + +程序开发环境 ,实现了舰炮前冲击发过程的动画模拟和界面设计 .整个软件系统充分... 在已获得舰炮前冲击发原理数学模型及舰炮前冲击发时机各种数据的基础上 ,从动画的基本原理出发 ,采用功能强大的支持OOP和Windows程序设计的VisualC + +程序开发环境 ,实现了舰炮前冲击发过程的动画模拟和界面设计 .整个软件系统充分利用语言的函数功能 ,将模块功能化 .因此 ,功能直观 ,控制方法灵活 ,帮助内容丰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冲击发过程 支画模拟 界面设计 舰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冲击发减后坐方案对某榴弹发射器射击密集度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廖章俊 王涛 +1 位作者 宋杰 廖振强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13,共6页
设计了一种将前冲击发应用于某高初速榴弹发射器的减后坐方案。基于ADAMS建立了刚柔耦合发射动力学模型,以膛口为测量对象仿真分析了膛口跳动情况,研究了身管振动的影响规律,并对各项初始扰动量进行了分析处理,确定了射击密集度的计算方... 设计了一种将前冲击发应用于某高初速榴弹发射器的减后坐方案。基于ADAMS建立了刚柔耦合发射动力学模型,以膛口为测量对象仿真分析了膛口跳动情况,研究了身管振动的影响规律,并对各项初始扰动量进行了分析处理,确定了射击密集度的计算方法,获得了武器系统高精度发射性能的前冲击发结构评估参数,为新型高初速低后坐榴弹发射器的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冲击发 自动榴弹射器 枪管振动 射击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炮闩前冲击发的迫击炮内弹道特性仿真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刘晓磊 《兵工自动化》 2018年第12期74-76,共3页
为解决传统迫击炮内弹道分析理论已不能完全适用于具有炮闩前冲击发特点的迫击炮内弹道分析的问题,建立炮闩前冲击发的迫击炮内弹道数学模型。研究炮闩前冲击发的迫击炮内弹道特性及其仿真分析方法,通过Matlab软件平台实现对该类型内弹... 为解决传统迫击炮内弹道分析理论已不能完全适用于具有炮闩前冲击发特点的迫击炮内弹道分析的问题,建立炮闩前冲击发的迫击炮内弹道数学模型。研究炮闩前冲击发的迫击炮内弹道特性及其仿真分析方法,通过Matlab软件平台实现对该类型内弹道数学模型的分析和求解。仿真结果表明:该分析有效、可行,可为进一步设计内弹道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炮闩前冲击发的迫击炮 内弹道 数学模型 MATLAB软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新型自动发射系统动力学仿真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史亦超 王永娟 《兵工自动化》 2016年第8期25-32,共8页
为了探索武器设计参数对自动机运动特性的影响,以某新型自动发射系统为研究对象进行模拟和动力学仿真研究。在已有三维模型的基础上建立该系统的多刚体动力学模型,运用ADAMS软件,对自动机的运动学和动力学进行仿真,验证自动机动作的可靠... 为了探索武器设计参数对自动机运动特性的影响,以某新型自动发射系统为研究对象进行模拟和动力学仿真研究。在已有三维模型的基础上建立该系统的多刚体动力学模型,运用ADAMS软件,对自动机的运动学和动力学进行仿真,验证自动机动作的可靠性;根据本发射装置曲直兼容、点面杀伤及枪管双向缓冲等特点,分别建立发射2种不同弹药(穿甲弹和榴弹)和有无前冲击发的工况模型,分析自动机运动特性,验证其兼容发射特性;通过改变设计参数值,得出参数变化对自动机运动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武器设计参数对自动机运动规律的影响并不成特定的规律,设计者需综合分析各参数变化对其运动特性的影响,寻求最佳参数匹配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直兼容 前冲击发 虚拟样机 动力学/动力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孔迫击炮内弹道与后坐阻力匹配性研究
6
作者 张晋杰 李强 谭庆 《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4-49,共6页
为了提高自动迫击炮的勤务性和火力灵活性,并使其易于无人化和智能化改造,提出了一种新型开孔迫击炮。建立了变开孔迫击炮的内弹道数学模型,并以某传统迫击炮的若干初速分级为目标,分别得出了所需的开孔面积及其内弹道诸元。设计了可变... 为了提高自动迫击炮的勤务性和火力灵活性,并使其易于无人化和智能化改造,提出了一种新型开孔迫击炮。建立了变开孔迫击炮的内弹道数学模型,并以某传统迫击炮的若干初速分级为目标,分别得出了所需的开孔面积及其内弹道诸元。设计了可变后坐阻力制退复进机,其摩擦阻尼器可调节后坐阻力的大小,用于匹配变开孔迫击炮在不同开孔面积情况下的内弹道特性。在不同开孔面积情况下,进行了前冲击发式可变后坐阻力变开孔迫击炮的单发及连发射击时的动力学数值计算,并分析了炮闩的运动规律。结果表明,变开孔迫击炮可以仅通过改变开孔大小实现变初速发射;与变开孔迫击炮内弹道特性合理匹配的可变后坐阻力制退复进机可以保证可靠的自动循环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开孔 内弹道 可变后坐阻力 前冲击发 自动迫击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