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断层失稳错动热场前兆模式:雁列断层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0
1
作者 马瑾 刘力强 +1 位作者 刘培洵 马胜利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141-1149,共9页
在实验室使用红外热像仪和接触式测温仪同步观测记录了压性和张性雁列断层失稳错动前后的热场变化过程.从实验记录中发现,在断层失稳引起温度场和热红外辐射亮温温度场上升之前,在两断层段之间的岩桥区发生降温变化.断层带开始升温发生... 在实验室使用红外热像仪和接触式测温仪同步观测记录了压性和张性雁列断层失稳错动前后的热场变化过程.从实验记录中发现,在断层失稳引起温度场和热红外辐射亮温温度场上升之前,在两断层段之间的岩桥区发生降温变化.断层带开始升温发生在失稳前2~3s内,岩桥区的降温却发生在失稳前约20s,这两个超前时间长度相差近一个量级.此类热场先降后升变化过程在雁列构造变形中有一定的普遍性,可能作为雁列断层失稳错动的热场前兆模式.根据实验观测结果,详细描述了上述热场变化的时间过程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了产生此种失稳前兆模式的机制,显著异常出现的条件及有利观测部位,讨论了它在地震前兆探索等研究中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雁列断层 粘滑 热红外亮温温度 温度场 热场前兆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丽江7.0级地震重力前兆模式研究 被引量:36
2
作者 申重阳 李辉 付广裕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63-171,共9页
为了研究1996年丽江M_s7.0地震前地震孕育过程或前兆表现,利用滇西地震实验场内高精度重复重力观测数据,结合地质调查和地球物理推断结果,并考虑到观测数据和模型粗差,采用稳健或抗差-贝叶斯最小二乘算法和多断层位错模型,首次初步反演... 为了研究1996年丽江M_s7.0地震前地震孕育过程或前兆表现,利用滇西地震实验场内高精度重复重力观测数据,结合地质调查和地球物理推断结果,并考虑到观测数据和模型粗差,采用稳健或抗差-贝叶斯最小二乘算法和多断层位错模型,首次初步反演获得了研究区主要活动断裂滑动的时间变化分布。结果表明,1990~1997年断层运动的时间变化,较好地反映了1996年丽江M_s7.0地震孕育过程。其主要前兆模式图象具有主震余震型特征,遵循地壳内部密度和地壳形变耦合运动模式(简称DD耦合运动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丽江地震 重力观测 前兆模式 断层运动时间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9年姚安Ms6.0地震重力场前兆变化机理 被引量:51
3
作者 申重阳 谈洪波 +3 位作者 郝洪涛 李辉 杨光亮 玄松柏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7-22,47,共7页
利用2009年姚安Ms6.0地震前滇西实验场流动重力网2005—2009年9期复测数据,给出了区域重力场差分和累积动态变化图像。分析研究表明:1)重力场动态演化图像大体反映出震前地壳物质运动状态,累积动态变化更能反映区域构造运动与断裂构造作... 利用2009年姚安Ms6.0地震前滇西实验场流动重力网2005—2009年9期复测数据,给出了区域重力场差分和累积动态变化图像。分析研究表明:1)重力场动态演化图像大体反映出震前地壳物质运动状态,累积动态变化更能反映区域构造运动与断裂构造作用,差分动态变化有利于突出短期局部效应;2)姚安地震显著重力"前兆"标志为:震前约2年穿过震中的近南北向正负过渡重力梯级带和约半年的以震中区为中心重力场变化呈现局部相对上升与下降的对称四象限分布;3)震中西部震前约3年持续的正重力变化应有利于震源能量的积累;4)震中区相对变化四象限分布图像反映出孕震体先存剪应力,为此提出了"闭锁剪力"前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姚安地震 重力场 动态变化 前兆模式 闭锁剪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间序列地震前兆自动识别的探讨 被引量:3
4
作者 黄汉明 范洪顺 +1 位作者 边银菊 邹立晔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521-528,共8页
提出了一种新的地震前兆的定量表述方法,即用一个二维矩阵定量地表述时间序列的前兆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前兆模式的自动识别或自动获取方法,简称为AA方法.然后以华北地区为例,研究了多种地震学前兆,如频度、能量、b... 提出了一种新的地震前兆的定量表述方法,即用一个二维矩阵定量地表述时间序列的前兆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前兆模式的自动识别或自动获取方法,简称为AA方法.然后以华北地区为例,研究了多种地震学前兆,如频度、能量、b值等,及多种非线性参数前兆,如容量维、信息维、关联维和赫斯特指数及其差值等,共得到8个时间序列,用所提出的前兆模式及AA方法进行了自动识别,并作了C方法检验及非常严格的HF(历史-未来)检验.结果表明,预报效能评价的R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报 前兆模式 自动识别 时间序列 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识别断层活动和失稳的热场标志--实验室的证据 被引量:17
5
作者 马瑾 马少鹏 +1 位作者 刘培洵 刘力强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63-382,共20页
利用一套双向伺服系统对含压性和张性雁列断层的标本进行变形实验,实验中应用红外热像仪和接触式测温仪同步记录岩石变形过程中热红外辐射的亮度温度场和温度场的变化;使用数字CCD相机同步采集标本表面的数字图像,并利用数字散斑方法对... 利用一套双向伺服系统对含压性和张性雁列断层的标本进行变形实验,实验中应用红外热像仪和接触式测温仪同步记录岩石变形过程中热红外辐射的亮度温度场和温度场的变化;使用数字CCD相机同步采集标本表面的数字图像,并利用数字散斑方法对采集到的图像进行分析得到位移场和应变场的演化过程。实验结果表明:1)在断层贯通前压性雁列岩桥区温度最高,而张性雁列岩桥区温度最低;数字散斑结果显示压性岩桥区平均应变最高,而张性岩桥区平均应变最低。温度场对两类雁列断层在岩桥区相反的受力状态有清晰的响应,可以为判断断层应力状态提供标志。2)雁列断层经历了从岩桥区应力积累、破坏到断层失稳错动两个变形阶段,升温机制也由应变升温变为摩擦升温;伴随升温机制的转变,在岩桥区观测到断层失稳错动前的破坏降温、温度快速起伏以及升温脉冲等现象,是观测失稳前兆的最佳部位。3)在雁列岩桥区裂纹端点附近观测到升温脉冲,表现为温度快升快降,随后即出现断层带的快速升温。升温脉冲现象可能与裂纹端部的应力奇异集中和破裂扩展引起的应力释放有关。裂纹端部的扩展是断层失稳错动的条件,随后断层带的升温正是断层失稳错动造成的。断层带开始升温发生在失稳前2~3s内,岩桥区的降温发生在失稳前约20s,升温脉冲比断层错动早10~20s,它们是断层失稳错动的短临标志。对断层关键部位的温度变化开展观测与研究对发现断层活动十分重要,变温机制转变阶段对提前觉察断层失稳前兆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雁列断层 温度场 应变场 热红外辐射温度场 热场前兆模式 数字散斑相关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最优化模型分析活断层与地震的关系 被引量:5
6
作者 邵辉成 刘华峰 岳珠峰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05-410,共6页
文中应用基于“多态”前兆模式及效能评价的最优效能单项模型参数选择方法,分析了3个地震带活断层(Qp3—Qh)与地震(M≥6)空间分布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河套地震带地震较集中分布在距断层20km的范围内,用其对6级以上地震进行地点预测有... 文中应用基于“多态”前兆模式及效能评价的最优效能单项模型参数选择方法,分析了3个地震带活断层(Qp3—Qh)与地震(M≥6)空间分布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河套地震带地震较集中分布在距断层20km的范围内,用其对6级以上地震进行地点预测有较高的准确性,R值达0.5,而对祁连山地震带30km范围内地震的发生地点进行预测,R值却仅为0.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态”前兆模式 效能评估 最优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rength and damage evolution mechanism of rock mass with holes under cyclic loading
7
作者 LIU Hong-tao HAN Zi-jun +6 位作者 GUO Xiao-fei LIU Qin-yu QIAO Zhong-jin LIANG Jia-lu CHENG Wen-cong ZHANG Xi-ying ZHANG Yu-q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8期2717-2735,共19页
The damage and failure law of rock mass with hol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stability control of roadways.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failure modes of porous rock masses under cyclic ... The damage and failure law of rock mass with hol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stability control of roadways.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failure modes of porous rock masses under cyclic loading, elucidates the acoustic emission (A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spatial evolution, and establishes the interrelation among AE, stress, strain, time, and cumulative damage.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rock mass with holes and the intact rock mass show softening and hardening characteristics after cyclic loading. The plastic strain of the rock mass with holes is smaller than that of the intact rock mass, and the stress −strain curve shows hysteresis characteristics. Under uniaxial compression, the pore-bearing rock mass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r ringing count, AE energy, b-value peak, and more cumulative ringing count in the failure stage, while it shows lower characteristics under cyclic action. At the initial stage of loading, compared with the intact rock mass, the pore-containing rock mass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low b-value. The AE positioning and cumulative damage percentage are larger, and the AE positioning is denser around the hole. The specimen with holes is mainly shear failure, and the complete specimen is mainly tensile shear fail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adway surrounding rock control acoustic emission cyclic loading failure mode precursor of destru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震监测技术在顶板来压预测预报中的应用 被引量:2
8
作者 李宝富 魏向志 +1 位作者 苏士杰 任永康 《工矿自动化》 2010年第11期16-19,共4页
介绍了微震监测系统在千秋煤矿预测预报顶板来压中的应用情况。实践结果表明,微震监测系统可实现对综放工作面老顶初次来压的预测判断;微震监测与日常钻屑量监测、矿压监测等数据较为一致,采用综合性的冲击地压预测预报技术能更有效地... 介绍了微震监测系统在千秋煤矿预测预报顶板来压中的应用情况。实践结果表明,微震监测系统可实现对综放工作面老顶初次来压的预测判断;微震监测与日常钻屑量监测、矿压监测等数据较为一致,采用综合性的冲击地压预测预报技术能更有效地对采场动力灾害进行预测预报;用大能量事件频次作为微震监测系统的有效参数可较准确地对采场动力现象进行预测预报,并总结出顶板来压的前兆信息模式,该项结论能有效预防采场动力现象和冲击地压事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地压 采场动力灾害 微震监测 预测预报 初次来压 前兆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