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髓系/前体NK细胞急性白血病及髓系/NK细胞急性白血病的回顾和进展 被引量:3
1
作者 倪明 陈宝安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25-529,共5页
随着流式细胞术的普及,白血病的分类变得更为详细。髓系/前体NK细胞急性白血病及髓系/NK细胞急性白血病是目前认为的两种罕见白血病,在形态学上与常见白血病难以区分,表达髓系与淋系的双重抗原,预后较差,其独特的免疫表型是确诊的唯一... 随着流式细胞术的普及,白血病的分类变得更为详细。髓系/前体NK细胞急性白血病及髓系/NK细胞急性白血病是目前认为的两种罕见白血病,在形态学上与常见白血病难以区分,表达髓系与淋系的双重抗原,预后较差,其独特的免疫表型是确诊的唯一依据。CD7分子与CD56分子在两种疾病的分类及临床表现中的作用引人关注。另一方面,随着基础研究的进展,NK细胞的分化途径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认识。本文将就两种疾病的生物学起源、临床表现及诊断和治疗、CD56分子及CD7分子在两种疾病进程中所起的作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髓g 前体nk细胞急性白血病 髓系 nk细胞急性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敲除DNMT1增强NK细胞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抑制作用
2
作者 武坤 黄佳莉 +3 位作者 程沈菊 李艳红 曾云 史明霞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53-659,共7页
目的:探讨敲除DNA甲基转移酶1(DNMT1)对NK细胞抑制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影响及机制。方法:收集AML患者、对照人群外周血NK细胞,PCR测定DNMT1 mRNA水平,Western blot测定DNMT1蛋白水平。构建DNMT1敲除小鼠,获取NK^(DNMT1-/-)细胞;以白介... 目的:探讨敲除DNA甲基转移酶1(DNMT1)对NK细胞抑制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影响及机制。方法:收集AML患者、对照人群外周血NK细胞,PCR测定DNMT1 mRNA水平,Western blot测定DNMT1蛋白水平。构建DNMT1敲除小鼠,获取NK^(DNMT1-/-)细胞;以白介素-12、15、18刺激NK细胞以构建记忆性NK细胞,ELISA法测定γ干扰素(IFN-γ)水平。将记忆性NK细胞与HL60细胞共培养,LDH法检测NK^(DNMT1-/-)细胞对HL60细胞的杀伤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HL60细胞凋亡及NK细胞NKG2D水平,Western blot测定NK细胞穿孔素、颗粒酶B蛋白水平。通过尾静脉注射HL60细胞构建AML模型小鼠,同时注射记忆性NK细胞,检测小鼠体重、CD33阳性率及生存时间。结果:AML患者外周血NK细胞DNMT1 mRNA、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经白介素刺激后IFN-γ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NK^(DNMT1+/+)细胞比较,NK^(DNMT1-/-)细胞经白介素刺激后IFN-γ分泌能力明显升高(P<0.05)。NK^(DNMT1-/-)细胞对HL60细胞杀伤、凋亡诱导作用明显强于NK^(DNMT1+/+)细胞(均P<0.05)。NK^(DNMT1-/-)细胞的NKG2D水平及表达穿孔素、颗粒酶B能力明显高于NK^(DNMT1+/+)细胞(均P<0.05)。与注射NK^(DNMT1+/+)细胞的AML小鼠相比较,注射NK^(DNMT1-/-)细胞的AML小鼠体重明显增加,CD33阳性率明显下降,生存时间明显延长(均P<0.05)。结论:敲除DNMT1可增强NK细胞对AML的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增强NK细胞记忆功能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甲基转移酶1 急性髓系白血病 nk细胞 记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亚二倍体核型前体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3
作者 陈成璇 翁开枝 +3 位作者 温红 庄树铨 吴兴国 郑湧智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56-1364,共9页
目的:探讨儿童亚二倍体核型前体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CP-ALL)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20年12月福建省5家医院收治的1287例初诊BCP-ALL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染色体核型将患儿分为伴亚二倍体核型BCP-ALL与不... 目的:探讨儿童亚二倍体核型前体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CP-ALL)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20年12月福建省5家医院收治的1287例初诊BCP-ALL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染色体核型将患儿分为伴亚二倍体核型BCP-ALL与不伴亚二倍体核型BCP-ALL组,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特征、早期治疗反应[诱导治疗中及诱导后的微小残留病(MRD)]及远期疗效[总生存率(OS)及无事件生存率(EFS)],并进一步探讨伴亚二倍体核型BCP-ALL的预后影响因素。结果:1287例B-ALL患儿中28例(2.2%)为亚二倍体核型。伴亚二倍体核型BCP-ALL组初诊白细胞计数≥50×10^(9)/L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不伴亚二倍体核型BCP-ALL组(P=0.004),而两组在性别比例、初诊年龄分组、早期治疗反应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伴亚二倍体核型BCP-ALL组的5年EFS及OS率分别为75.0%(95%CI:66.8%-83.2%)、77.8%(95%CI:69.8%-85.8%)均低于不伴有亚二倍体核型BCP-ALL组的79.6%(95%CI:78.4%-80.8%)、86.4%(95%CI:85.4%-87.5%)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进一步按危险度分层进行亚组分析显示,伴亚二倍体核型BCPALL组5年EFS及OS率均显著低于不伴亚二倍体核型BCP-ALL的低危(LR)组[LR组EFS:91.4%(95%CI:88.4%-93.6%),P<0.001;OS:94.7%(95%CI:92.1%-96.4%),P<0.001];与除外亚二倍体核型的中危(IR)组BCP-ALL患儿相近[IR组EFS:79.4%(95%CI:74.9%-83.2%),P=0.343;OS:87.3%(95%CI:83.6%-90.2%),P=0.111];均高于高危(HR)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组EFS:58.7%(95%CI:52.6%-64.8%),P=0.178;OS:69.9%(95%CI:63.5%-75.4%),P=0.41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白细胞计数及诱导治疗中对OS及EFS均无显著的影响;染色体数目<40的患儿OS更低(P=0.026),但对EFS无显著影响;诱导治疗后MRD≥0.01%是更低OS及EFS的危险因素(P分别为0.002、0.001)。结论:儿童亚二倍体核型BCP-ALL预后中等,诱导治疗后MRD≥0.01%可能为其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二倍核型 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YRK1A参与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阿糖胞苷耐药的机制研究
4
作者 冯佳巍 于洪娟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48-652,共5页
目的:探讨DYRK1A在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阿糖胞苷(Ara-C)耐药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在THP-1细胞中过表达及沉默DYRK1A基因,观察THP-1细胞对Ara-C敏感性是否发生改变。RT-PCR检测Ara-C转运或代谢过程中相关基因m RNA表达变化。Western blot及... 目的:探讨DYRK1A在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阿糖胞苷(Ara-C)耐药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在THP-1细胞中过表达及沉默DYRK1A基因,观察THP-1细胞对Ara-C敏感性是否发生改变。RT-PCR检测Ara-C转运或代谢过程中相关基因m RNA表达变化。Western blot及RT-PCR检测调节DYRK1A对Ara-C处理细胞SAMHD1表达的影响。免疫共沉淀技术检测Cyclin L2与DYRK1A及SAMHD1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过表达DYRK1A组THP-1细胞对Ara-C敏感性下降,而基因沉默组对Ara-C敏感性上升。DYRK1A过表达及沉默不影响Ara-C转运或代谢基因表达。过表达DYRK1A可以增加细胞内SAMHD1的表达,而沉默DYRK1A降低SAMHD1表达。Cyclin L2与DYRK1A及SAMHD1在THP-1细胞内存在相互作用。结论:DYRK1A参与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Ara-C耐药,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与Cyclin L2相互作用,增加SAMHD1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双特异性酪氨酸磷酸化调节激酶1A 阿糖胞苷耐药 细胞周期蛋白L2 不育ɑ基序结构域和组氨酸/天冬氨酸残基双联结构域包涵蛋白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中心成人早期前体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晸华 罗澜 +4 位作者 杨萍 李艳 邹德慧 高春记 景红梅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0-124,共5页
目的:对3个血液学中心的成人早期前体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ETP-ALL/LBL)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19年1月来自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解放军第一医学中心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 目的:对3个血液学中心的成人早期前体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ETP-ALL/LBL)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19年1月来自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解放军第一医学中心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3个血液研究中心共113例T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T-ALL/LBL)患者的临床数据资料,对其中ETP-ALL/LBL及非ETP-ALL/LB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13例T-ALL/LBL患者中,13例诊断为ETP-ALL/LBL(11.5%),其中男性患者11例(84.6%),中位年龄28(18-53)岁。与非ETP-ALL/LBL患者相比,ETP-ALL/LBL患者在年龄、性别、纵隔大包块发生率、临床分期、IPI评分、白细胞水平、乳酸脱氢酶水平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13例ETP-ALL/LBL患者中,9例(69.2%)获得完全缓解,ETP-ALL/LBL患者较非ETP-ALL/LBL患者化疗诱导缓解率无统计学差异。在单纯化疗未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中,ETP-ALL/LBL组较非ETP-ALL/LBL组显示出更差的5年生存率(0 vs 7.1%,P=0.008),而在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中,两组5年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37.5%vs 40.2%,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诱导治疗达到完全缓解、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以及乳酸脱氢酶水平为影响T-ALL/LBL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ETP-ALL/LBL较其他类型T-ALL/LBL患者诱导化疗反应率无显著差异,诱导缓解后续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巩固治疗对于提高ETP-ALL/LBL患者远期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T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K细胞活化受体及配体在急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和脱离 被引量:4
6
作者 方欣臣 刘会兰 +5 位作者 孙自敏 桂丽 耿良权 王兴兵 周淼 王祖贻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2期436-440,共5页
本研究旨在从NK细胞活化性受体NKG2D及其相应配体——MICA/B、ULBP-1、2、3的表达和血清中脱离情况来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NK细胞免疫防御功能损伤的可能机制。选择30例初发未治疗的急性白血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1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应用... 本研究旨在从NK细胞活化性受体NKG2D及其相应配体——MICA/B、ULBP-1、2、3的表达和血清中脱离情况来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NK细胞免疫防御功能损伤的可能机制。选择30例初发未治疗的急性白血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1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白血病细胞表面MICA/B,ULBP-1、2、3表达水平,用ELISA法检测血清可溶性MICA、MICB(sMICA,sMICB)及可溶性ULBP1-3(sULBP1-3)水平。结果表明,急性白血病患者NK细胞NKG2D的表达低于正常对照组;急性白血病患者白血病细胞表面不表达或弱表达MICA/B、ULBP1-3;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中游离的sMICA和sMIC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sULBP1-3水平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急性白血病细胞表面MICA和MICB的脱离及ULBP表达缺乏可能是急性白血病细胞发生免疫逃逸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k细胞 MICA MICB ULBP 急性白血病 免疫逃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种异体NK细胞对CD34^+早期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的细胞毒效应 被引量:4
7
作者 牛新清 郭坤元 +3 位作者 周健 胡亮杉 涂三芳 佘妙容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73-175,共3页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NK细胞对CD34+早期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的细胞毒效应。方法免疫磁珠法分离5例健康个体NK细胞,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测定不同效靶比时NK细胞对CD34+早期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KG1a的杀伤活性,甲基纤维素克隆形成实验检测NK细胞对...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NK细胞对CD34+早期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的细胞毒效应。方法免疫磁珠法分离5例健康个体NK细胞,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测定不同效靶比时NK细胞对CD34+早期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KG1a的杀伤活性,甲基纤维素克隆形成实验检测NK细胞对KG1a细胞的克隆形成抑制率,同时与NK杀伤敏感细胞株K562比较。结果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KG1a中CD34抗原表达率为(98.0±1.1)%,分选后的NK细胞(CD3-CD16+CD56+细胞)纯度为(93.2±3.7)%。不同效靶比时NK细胞对KG1a细胞均有杀伤活性,均能抑制其克隆形成。随着效靶比的增高,其杀伤活性和克隆抑制率随之增高(P<0.05)。同一效靶比时,NK细胞对KG1a的杀伤活性和克隆抑制率低于K562(P<0.05)。结论同种异体NK细胞对CD34+早期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具有细胞毒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k细胞 CD34 白血病 粒性 急性 细胞 克隆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K细胞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微移植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作用研究
8
作者 刘汝玉 余长林 +9 位作者 乔建辉 蔡博 孙琪云 王一 刘铁强 姜珊 张天耀 艾辉胜 郭梅 胡锴勋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46-555,共10页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微移植(MST)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中NK细胞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13-2018年接受MST治疗的93例AML患者的数据。诱导方案为蒽环类药物与阿糖胞苷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后的外周血造血干细...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微移植(MST)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中NK细胞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13-2018年接受MST治疗的93例AML患者的数据。诱导方案为蒽环类药物与阿糖胞苷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后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GPBSC)输注,获得完全缓解(CR)后给予2-4个疗程的中大剂量阿糖胞苷联合GPBSC强化治疗。分析移植前未达CR的42例患者经1个疗程、2个疗程MST诱导治疗后的效果。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供者NK细胞数量与KIR基因型包括KIR配体错配、2DS1、单倍型和HLA-Cw配体对患者生存的影响。结果:42例患者接受MST诱导治疗1个疗程后CR率为57.1%,2个疗程后CR率为73.7%。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中、高剂量NK细胞与患者较长的无病生存(DFS)时间显著相关(HR=0.27,P=0.005;HR=0.21,P=0.001),高剂量NK细胞与患者的较长的总生存(OS)时间显著相关(HR=0.15,P=0.000)。供者2DS1阳性显著提高患者的OS(HR=0.25,P=0.011)。对于60岁以下高危患者,供受者KIR配体错配组患者的DFS长于非错配组(P=0.036);供者2DS1阳性显著延长患者的OS(P=0.009)。结论:NK细胞剂量、KIR配体错配与2DS1能够影响MST的治疗效果,改善AML患者的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造血干细胞 微移植 nk细胞 KI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白血病患者非血缘脐血干细胞移植后NK细胞及其表面受体的早期重建 被引量:5
9
作者 程杰 孙自敏 +2 位作者 刘会兰 耿良权 王兴兵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2期426-430,共5页
本研究探讨非血缘脐血移植(unrelated cord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UCBT)后早期NK细胞及其表面受体重建的特点和规律及其对临床的重要性。对11例接受UCBT的急性白血病患者使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UCBT后受者早期(植活后90天内... 本研究探讨非血缘脐血移植(unrelated cord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UCBT)后早期NK细胞及其表面受体重建的特点和规律及其对临床的重要性。对11例接受UCBT的急性白血病患者使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UCBT后受者早期(植活后90天内)NK细胞及其表面受体的重建以及T细胞和B细胞的免疫重建情况。结果表明:UCBT后NK细胞重建较早,植活时外周血中NK细胞数即高于正常水平;植活后30天达峰值,60天时绝对值达峰值水平。NK表面活化性受体NKG2D的重建早,植活时即高表达,并逐步上升,约60天达峰值(82.55±9.10)%;NK细胞的另一种活化性受体NKp46也获得早期重建,至植活后90天仍维持在高水平。NK细胞抑制性受体NKG2A在UCBT后表达较活化性受体低并持续至移植后90天。UCBT后T细胞的重建较晚,表达水平低。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UCBT后早期NK细胞的重建较早;NK细胞表面活化性受体特别是NKG2D的重建早于抑制性受体,提示NK细胞的活化可能在UCBT后早期移植物抗白血病(GVL)作用中承担了重要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k细胞 急性白血病 非血缘脐血移植 nk细胞表面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急性B前体淋巴细胞白血病iTR35调节性T细胞亚群改变及意义初探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力弘 王国兵 +3 位作者 文飞球 刘四喜 王缨 李长钢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27-231,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B前体淋巴细胞白血病(BCP-ALL)患儿i TR35调节性T细胞改变及其在BCP-ALL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以2012年7月至2013年12月深圳市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诊断并住院治疗的BCP-ALL初诊患儿为BCP-ALL组,并分为高危、中危和标... 目的探讨急性B前体淋巴细胞白血病(BCP-ALL)患儿i TR35调节性T细胞改变及其在BCP-ALL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以2012年7月至2013年12月深圳市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诊断并住院治疗的BCP-ALL初诊患儿为BCP-ALL组,并分为高危、中危和标危;同期体检的健康儿童为对照组。分离外周血CD4+T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4+FOXP3-IL-10-TGF-β-IL-12p35+IL-27EBI3+(i TR35)、CD4+CD25high FOXP3+(Treg)细胞比例及IL-12p35、IL-27EBI3、p STAT1、p STAT4蛋白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CD4+T细胞IL-12Rβ2、gp130 mRNA表达;ELISA检测血浆IL-35、IL-10水平。比较BCP-ALL组和对照组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 1BCP-ALL组48例(男29例),年龄2.3~11.0岁,平均5.2岁;高危11例,中危21例,标危16例。对照组32例(男21例),年龄2.6~10.8岁,平均5.1岁。两组年龄和性别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BCP-ALL组外周血i TR35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其胞内IL-12p35、IL-27EBI3表达水平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3BCP-ALL组Treg细胞比例及其胞内IL-12p35、IL-27EBI3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01),血浆IL-35水平及CD4+T细胞IL-12Rβ2、gp130、p STAT1、p STAT4表达均上调(P〈0.001),且血浆IL-35水平与i TR35细胞比例及其IL-12p35、IL-27EBI3表达呈正相关(r〉0.63,P〈0.05)。4BCP-ALL组高、中危患儿血浆IL-35水平和i TR35细胞比例显著高于标危患儿(P分别为〈0.001和0.002),高危和中危患儿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 TR35细胞数量及功能异常可能是导致BCP-ALL患儿免疫功能低下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 iTR35 IL-35 IL-12p35 IL-27EBI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细胞表型异常的流式细胞术检测急性前体B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 被引量:4
11
作者 吴铭 孙雄飞 +8 位作者 徐肇明 张新友 李富荣 王兴根 陈晓琳 林海清 文鸿光 孙璇 宋通微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4期557-562,共6页
为了建立一种基于细胞表型异常的流式细胞术以检测急性前体B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对35份pre-cursor-B-ALL病人骨髓和19例正常对照骨髓应用BIOMED-1推荐的5种3色抗体组合(TdT/CD10/CD19,CD10/CD20/CD19,CD34/CD38/CD19,CD34/CD22/CD19和... 为了建立一种基于细胞表型异常的流式细胞术以检测急性前体B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对35份pre-cursor-B-ALL病人骨髓和19例正常对照骨髓应用BIOMED-1推荐的5种3色抗体组合(TdT/CD10/CD19,CD10/CD20/CD19,CD34/CD38/CD19,CD34/CD22/CD19和CD19/CD34/CD45)进行了流式免疫分型,以确定前体B细胞正常和异常抗原表型流式图形特征。在35例患者中初诊病人13例,完成诱导缓解后的病人15例,完成巩固治疗的患者7例。应用不同比例的正常骨髓单个核细胞和带有CD34/CD38/CD19阳性白血病细胞进行了系列稀释试验。结果显示:在正常对照组中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了3群CD19阳性细胞,代表了B细胞的3个连续成熟阶段。在precursor-B-ALL患者中这3群细胞消失,代之以大量的白血病细胞,而这些白血病细胞的表型特征与正常B细胞不同。当病人获得完全缓解时,这3群细胞会重新出现,而且具有与正常CD19阳性细胞几乎相同的表型特征。用5组3色抗体组合检测病人时,初诊患者12/13(92.3%)可检出抗原表型异常,也即在0.01%的敏感性水平每个患者至少有1种抗体组合的异常。在本研究初诊病人中这些抗体组合的异常频率:CD10/CD20/CD19为8/13(61.5%);CD34/CD38/CD19为5/13(38.5%);CD10/TdT/CD19为4/13(30.8%);CD34/CD22/CD19为3/13(23.1%);CD34/CD45/CD19为2/13(15.4%)。刚获得完全缓解的患者抗原表型异常的检出率为5/15(33.3%),其中初诊和缓解时同时检出异常者3/8(37.5%)。稀释试验表明,从1∶1至1∶400000的范围,流式细胞术检出与已知加入的CD34/CD38/CD19阳性白血病细胞数有良好的线性相关(r=0.80,P<0.05)。结论:BIOMED-1协作组建议的基于细胞表型异常的流式细胞术用于precursor-B-ALL微小残留病的检测在本研究中能较好地实现。在104个正常骨髓细胞中可以有效检出1个precursor-B-ALL白血病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式细胞 急性B细胞白血病 微小残留病 细胞表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早期前体T淋巴细胞白血病核心基因的筛选及其调控网络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伦永志 孙杰 于增国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73-684,共12页
目的:筛选急性早期前体T淋巴细胞白血病(ETP ALL)核心基因并分析其与上游互作miRNA、lncRNA和参与通路的相互作用,探讨ETP ALL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调控机制并寻找可用于临床诊疗的分子靶点。方法:利用基因表达公共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 目的:筛选急性早期前体T淋巴细胞白血病(ETP ALL)核心基因并分析其与上游互作miRNA、lncRNA和参与通路的相互作用,探讨ETP ALL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调控机制并寻找可用于临床诊疗的分子靶点。方法:利用基因表达公共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和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的2者交集,筛选ETP ALL差异表达基因集(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分别进行功能富集和相互作用的分析;再利用网络模块划分方法筛选DEG核心基因,并利用mirDIP、star Base在线工具对核心基因上游miRNA、lncRNA进行预测。结果:获得高可信度的差异表达基因424个,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富集于转录调控、信号通路及蛋白功能活化等生物学活性,KEGG通路富集于造血、缺氧应激反应、转录失调、免疫等功能;通过两者相互关联分析。获得7个核心基因,并先后预测到7个miRNA和19个lncRNA符合筛选标准,最后构建出1个lncRNA-miRNA-mRNA-pathway调控网络。结论:基于数据挖掘方法筛选获得ETP ALL中的差异表达基因集,通过共表达分析寻找到其中的核心基因,并对核心基因上游miRNA,lncRNA进行预测,为ETP ALL的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助于寻找新的区别于经典T-ALL的ETP ALL肿瘤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早期T淋巴细胞白血病 差异表达基因集 核心基因 miRNA lnc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前体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例报告
13
作者 朱士月 陈志炉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81-584,共4页
1病例资料患者男,39岁,因“反复发作2个月余”于2018年9月10日就诊于浙江省立同德医院。2018年7月因低热(37.8℃)伴疲倦嗜睡、右侧后背部疼痛,影响睡眠曾就诊于当地医院,查血常规示血小板计数降低(66×10^(9)/L),其余无特殊;超声检... 1病例资料患者男,39岁,因“反复发作2个月余”于2018年9月10日就诊于浙江省立同德医院。2018年7月因低热(37.8℃)伴疲倦嗜睡、右侧后背部疼痛,影响睡眠曾就诊于当地医院,查血常规示血小板计数降低(66×10^(9)/L),其余无特殊;超声检查示右侧颈部淋巴结肿大,未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临床特征 基因检测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S_2O_3对CD34^+白血病细胞NKG2D配体表达及NK杀伤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8
14
作者 牛新清 胡亮杉 +3 位作者 郭坤元 宋朝阳 涂三芳 梅家转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09-511,517,共4页
目的:观察AS2O3对CD34+早期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NKG2D配体表达及NK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方法:流式细胞仪检测KG1a细胞表面CD34抗原表达率,MTT法确定AS2O3的基本工作浓度,以不同浓度的AS2O3处理KG1a细胞,流式细胞仪测定处理前后KG1a细胞NK... 目的:观察AS2O3对CD34+早期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NKG2D配体表达及NK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方法:流式细胞仪检测KG1a细胞表面CD34抗原表达率,MTT法确定AS2O3的基本工作浓度,以不同浓度的AS2O3处理KG1a细胞,流式细胞仪测定处理前后KG1a细胞NKG2D配体的表达情况;MACS法分离5例健康个体的NK细胞,LDH释放法检测NK细胞对AS2O3处理前后KG1a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10nmol/ml的AS2O3作用KG1a细胞后,能使KG1a细胞表面ULBP1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同时也激发了NK细胞对KG1a细胞的杀伤活性(P<0.05)。结论:AS2O3能上调CD34+白血病细胞表面NKG2D配体的表达水平,诱导NK细胞对其的杀伤活性,启示AS2O3可与NK细胞组成过继性免疫化疗方案,提高急性白血病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nk细胞 nkG2D配 AS2O3 细胞毒性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酷似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表现的髓系/NK细胞急性白血病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建宁 侯艳秋 +4 位作者 张柳波 包红雨 宋敏 孟庆奇 傅行财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30-834,共5页
为了提高对髓系/NK细胞急性白血病的认识,减少临床误诊,本文报告1例酷似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表现的髓系/NK细胞急性白血病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对患者进行了一系列临床检查,血细胞形态学和免疫表型分析,以及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 为了提高对髓系/NK细胞急性白血病的认识,减少临床误诊,本文报告1例酷似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表现的髓系/NK细胞急性白血病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对患者进行了一系列临床检查,血细胞形态学和免疫表型分析,以及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检测。结果表明:患者无肝脾、淋巴结肿大,贫血伴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增高,白血病细胞酷似异常早幼粒细胞尤其是变异型M3(M3v)细胞;免疫表型主要为CD34-、HLA-DR-、CD117+、CD33+、CD13-、CD15+、CD56+、cMPO+和CD16-,伴有del(7)(q22q32)染色体异常,但无t(15;17)改变和PML/RARα融合基因阴性,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反应不佳。结论:髓系/NK细胞急性白血病临床少见,易与APL尤其是M3v混淆,应采用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方案进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系 nk细胞急性白血病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白血病儿童外周血CD4^+ CD25^+调节性T细胞和NK细胞的变化及其在白血病免疫中的意义 被引量:6
16
作者 吴泽霖 胡光玉 +6 位作者 陈福雄 卢慧敏 吴梓梁 李华梅 卫凤桂 关镜明 吴丽萍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3期709-713,共5页
本研究观察急性白血病患儿外周血CD4+ CCD25+调节性T细胞(CD4+ CD25+ Treg)及自然杀伤细胞(nature killer cell,NK)在不同病程阶段的变化,了解白血病患儿的免疫状态,以探讨CD4+ CD25+ Treg细胞及NK细胞在急性白血病肿瘤免疫中的意义。... 本研究观察急性白血病患儿外周血CD4+ CCD25+调节性T细胞(CD4+ CD25+ Treg)及自然杀伤细胞(nature killer cell,NK)在不同病程阶段的变化,了解白血病患儿的免疫状态,以探讨CD4+ CD25+ Treg细胞及NK细胞在急性白血病肿瘤免疫中的意义。建立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4+ CD25+ Treg细胞和NK细胞的方法;检测急性白血病初诊患儿25例、完全缓解患儿28例及20例正常健康对照者外周血CD4+ CD25+ Treg细胞及NK细胞的数量及比例。结果表明:初诊组、完全缓解组及对照组外周血CD4+ CD25+ CD127+占CD4+ T细胞的比例分别为(9.55±2.41)%,(8.54±2.51)%和(6.25±0.85)%,在初诊患儿组和缓解患儿组高于正常对照组,且在初诊患儿组高于完全缓解组(p(0.05);同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急性白血病患儿的NK细胞数量减少,完全缓解后患儿组NK细胞数量仍低于正常对照(4.11±3.87%和10.41±7.20%vs14.06±5.95%,p(0.05)。结论:联合应用CD4、CD25及CD127检测Treg细胞简便可行、重复性好、检测结果可靠、准确,CD4+ CD25+ CD127+ T细胞可较好地反映CD4+ CD25+ Treg细胞的比例。急性白血病患儿外周血中Treg细胞数量升高,NK细胞数量降低,表明急性白血病患儿NK细胞免疫功能处于抑制状态。Treg细胞可能在白血病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参与NK细胞的调节可能是Treg细胞在白血病免疫中的一个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 外周血 CD4^+CD25^+CD127^+Treg细胞 nk细胞 肿瘤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号染色体三体对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生物学和临床特征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3
17
作者 田蕾 刘凌波 +2 位作者 王晓蓓 肖娟 邹萍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3期364-368,共5页
为了探讨8号染色体三体(8三体)对急性粒单、单核细胞白血病(M4、M5)细胞生物学及临床特征的影响,应用G显带或R显带技术及流式细胞仪对56例M4、M5患者进行核型及免疫表型检测,并对其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56例患者中34例(60.... 为了探讨8号染色体三体(8三体)对急性粒单、单核细胞白血病(M4、M5)细胞生物学及临床特征的影响,应用G显带或R显带技术及流式细胞仪对56例M4、M5患者进行核型及免疫表型检测,并对其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56例患者中34例(60.7%)正常核型;10例(17.9%)8三体异常核型,其中3例(5.4%)为单纯8三体核型,余下12例(21.4%)为其他异常核型(不包括8三体)。8三体患者的年龄偏大,外周血原始+幼稚细胞百分比和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均较低,无病生存期(DFS)较短(P均<0.05)。8三体患者CD34、CD117和CD56的表达频率较高,而CD11b、CD14和CD15则较低(P分别<0.01、0.05、0.05、0.01、0.05和0.005)。结论:8三体的M4、M5患者预后较差,8三体可能与单核细胞分化成熟受抑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号染色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细胞遗传学 免疫表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比值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出血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李珊珊 杨雪微 +2 位作者 郑宇 高玉娟 苏雁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40-1344,共5页
目的:进一步探索预测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相关出血程度的更优指标。方法:根据WHO出血分级标准,对131例APL患者治疗前的出血事件进行分级并分组(0、1、2级为无出血或轻度出血组,3、4级为严重或致命性出血组),并统计各组患者性... 目的:进一步探索预测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相关出血程度的更优指标。方法:根据WHO出血分级标准,对131例APL患者治疗前的出血事件进行分级并分组(0、1、2级为无出血或轻度出血组,3、4级为严重或致命性出血组),并统计各组患者性别、年龄、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和血小板(PLT)、外周血淋巴细胞比例(LYMPH%)及单核细胞比例(MONO%)、骨髓及外周血早幼粒细胞百分比、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D-二聚体(D-D)、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比值(DFR)。结果:131例患者中110例为无出血或轻度出血,21例为严重或致命性出血。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无出血或轻度出血组相比,合并严重或致命性出血的患者外周血早幼粒细胞比率、WBC、D-D、DFR较高,PT延长,LYMPH%降低。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DFR(OR=1.054,95%CI:1.024-1.084,P<0.001)及外周血早幼粒细胞比率(OR=1.026,95%CI:1.002-1.051,P=0.033)为出现严重或致命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外周血早幼粒细胞比率、D-D和DFR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48、0.736、0.809。外周血早幼粒细胞比率与D-D诊断效能无统计学差异(P=0.8708);与D-D相比,DFR具有更高的预测价值(P=0.0302)。DFR的最佳cut-off值为16.50,此时的敏感度为90.5%,特异性为70.0%。结论:DFR在预测初发APL相关出血程度中具有明显的优势,DFR值越大提示出血程度越严重,当DFR>16.50时,严重或致命性出血风险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出血程度 D-二聚 纤维蛋白原 DF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奈克拉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
19
作者 孙浩(综述) 李菲(审校)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847-851,共5页
维奈克拉是全球首个获批的高选择性口服B细胞淋巴瘤-2(B-cell lymphoma 2,Bcl-2)蛋白抑制剂,具有高亲和性的靶向肿瘤细胞凋亡的独特作用机制,目前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应用于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 维奈克拉是全球首个获批的高选择性口服B细胞淋巴瘤-2(B-cell lymphoma 2,Bcl-2)蛋白抑制剂,具有高亲和性的靶向肿瘤细胞凋亡的独特作用机制,目前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应用于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小淋巴细胞白血病(small lymphocytic leukemia,SLL)以及不适合接受强诱导化疗或年龄>75岁的新诊断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近年来,维奈克拉在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上也显示出其独特的优越性。对于常规治疗方案疗效不佳的特殊亚型ALL,如急性早期前体T淋巴细胞白血病(early T-cell precursor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ETP-ALL)和ETP-ALL之外的其他复发难治性ALL(relapse/refractory ALL,R/R ALL)经维奈克拉联合化疗或其他靶向药物相较于传统疗法可获得更高的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率和长期生存率,且在费城染色体阳性的ALL(Philadelphia-chromosome positive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Ph^(+)ALL)中联合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表明维奈克拉在ALL治疗上具有较大前景。本文就维奈克拉在ALL治疗领域的作用及研究进展展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奈克拉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急性早期T淋巴细胞白血病 费城染色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髓系白血病骨髓细胞体外长期培养中的纤维组织的动态变化
20
作者 林艳娟 吕联煌 +2 位作者 陈志哲 李觉民 张萍容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63-66,共4页
目的和方法 :为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外基质纤维组织的动态变化对白血病细胞生长可能产生的影响。应用倒置显微镜及病理特殊染色 (Gomori&Masson)观察 15例AML骨髓细胞长期培养 (LTBMC)贴壁层融合及网状纤维、胶原纤维含量 (半定... 目的和方法 :为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外基质纤维组织的动态变化对白血病细胞生长可能产生的影响。应用倒置显微镜及病理特殊染色 (Gomori&Masson)观察 15例AML骨髓细胞长期培养 (LTBMC)贴壁层融合及网状纤维、胶原纤维含量 (半定量法 )的变化。结果 :(1) 8/ 15例获独立生长的AML(AMLsm)在培养的 1~ 8周网状纤维含量显著低于正常对照和未获独立生长的AML(AMLnsm) (P <0 0 5 )。而AMLsm的胶原纤维含量在培养的 1~ 6周显著高于正常对照和AMLnsm(P <0 0 5 ) ;(2 )胶原丰富区域见大量造血细胞 ,而网状纤维密集区造血细胞稀少。 (3)培养过程中贴壁层呈大部分融合的仅见于 3例AMLsm。结论 :适量的纤维组织是造血细胞生长所必需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急性 骨髓细胞 外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