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真实气体效应下前体/进气道一体化模型气动特性研究
- 1
-
-
作者
粟荣广
韩信
胡占仓
施崇广
尤延铖
-
机构
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
-
出处
《推进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9-40,共12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U20A2069,12302389,12372295)。
-
文摘
为研究高超声速前体/进气道一体化模型在考虑真实气体效应后的工作特性,设计了工况为Ma10的曲锥前体/两级压缩三维内转进气道一体化模型,并采用不同的气体模型对其进行数值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流场结构上,化学非平衡气体在前体预压缩段内与量热完全气体和热完全气体的流场结构类似,进气道激波压缩强度减小,唇口侧溢流减少,分离包体积相近但位置向后移动。在气动参数上,三种气体模型壁面沿程参数变化趋势类似,化学非平衡气体的沿程壁面温度和流量系数最小,进气道总压恢复系数最大。考虑来流攻角α在0°~4°时,进气道内唇口侧分离包处化学非平衡效应最显著,分离包位置随攻角增加而向后移动,α=2°时分离包体积最大且化学非平衡效应最强,此时进气道总压恢复系数最大,较设计点增加了4.8%,流量系数和静压比随攻角增大而增大。在Ma8和Ma9时进气道的总压恢复系数分别高于设计点69%和28%,外锥激波与进气道入射激波压缩强度小于设计点;Ma8激波边界层干扰造成的局部高温不足以发生化学反应,Ma9时边界层分离区内发生微弱化学反应。
-
关键词
真实气体效应
曲锥前体
前体/进气道一体化
化学非平衡气体
气动性能
-
Keywords
Real gas effect
Curve-cone forebody
Forebody/inlet integration
Chemical non-equilibrium gas
Aerodynamic performance
-
分类号
V231.1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
-
-
题名三维内收缩前体/进气道设计参数影响规律研究
被引量:5
- 2
-
-
作者
徐锦
罗金玲
戴梧叶
李超
-
机构
北京机电工程研究所
北京空天技术研究所
-
出处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46-653,共8页
-
文摘
采用有旋特征线理论求解壁面压力分布可控的内收缩基准流场,再结合流线追踪,设计了五种不同位置的矩形捕获型线的三维内收缩前体/进气道。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进气道捕获型线的不同径向与周向位置对进气道性能与飞行器前体纵、航向气动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三维内收缩前体/进气道产生了较大的力与力矩,对飞行器纵、航向操稳特性均有影响;捕获型线径向位置远离中心体时,有利于改善前体/进气道的纵、航向静稳定性;捕获型线沿周向位置变化时,对纵向静稳定性影响较小,捕获型线纵向面对称时,溢流口朝下,能显著提高有攻角时进气道的流量系数,但会产生较大抬头力矩,航向静稳定性也变差。
-
关键词
高超声速内收缩进气道
流线追踪
前体/进气道一体化
气动性能
-
Keywords
hypersonic inward turning inlet
stream tracing technique
forebody/inlet integration
aero-dynamic p erformance
-
分类号
V221.3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飞行器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