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维数值模拟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的血流动力学 被引量:9
1
作者 张芳 王海宝 +1 位作者 余永强 刘慧春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346-1349,共4页
目的对大脑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区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分析其血流动力学特征。方法运用Gambit软件建立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区(包括前交通动脉、大脑前动脉A1、A2段)几何模型,再用Fluent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及血流动力学分析[包括壁面切应力(WSS)、... 目的对大脑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区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分析其血流动力学特征。方法运用Gambit软件建立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区(包括前交通动脉、大脑前动脉A1、A2段)几何模型,再用Fluent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及血流动力学分析[包括壁面切应力(WSS)、流速及压力],并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着非优势侧大脑前动脉A1段管径逐渐减小,优势侧大脑前动脉A1段近前交通动脉处WSS增大,双侧大脑前动脉A1段近A2段和前交通动脉分叉处压力逐渐变小。流速变化与WSS的变化趋势一致。结论 WSS在前交通动脉瘤的发生中可能起主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动力学 计算机模拟 动脉 前交通动脉复合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脑前动脉A1段及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穿支动脉的显微解剖 被引量:5
2
作者 张广辉 王玉海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81-485,共5页
目的通过对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及其穿支动脉的显微解剖,为降低手术夹闭前交通动脉瘤的穿支动脉相关并发症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15具(30侧)尸头,充分暴露大脑前动脉A1段及前交通动脉复合体,显微镜下观察并测量各区域穿支动脉的数量... 目的通过对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及其穿支动脉的显微解剖,为降低手术夹闭前交通动脉瘤的穿支动脉相关并发症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15具(30侧)尸头,充分暴露大脑前动脉A1段及前交通动脉复合体,显微镜下观察并测量各区域穿支动脉的数量、起始管径及分布区域等。将A1段按长度平均分为6区(A-F区),观察6区穿支动脉的分布特点,寻找最佳临时阻断区。选取动脉内红色乳胶灌注充盈良好的10具尸头,显微镜下观测A1段髓质支及Heubner回返动脉自皮质至髓质的深度及分布区域。结果大脑前动脉A1段长度为(15.13±4.76)mm,其发出穿支动脉共244支,其中A区63支(25.82%),B区54支(22.13%),C区51支(20.90%),D区31支(12.70%),E区20支(8.20%),F区25支(10.25%)。大脑前动脉A1段与A2段长度、穿支动脉数量及穿支动脉起始外径左右均无明显差异。结论熟悉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及其穿支动脉的解剖学特点是术中减少或避免穿支动脉损伤的关键。A1段E区常可作为最佳临时阻断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通动脉复合体 交通动脉 大脑动脉A1段 穿支动脉 显微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眶上外侧-纵裂入路处理前交通动脉瘤的临床应用解剖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广辉 韩瑞璋 +1 位作者 靳华 王玉海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41-244,共4页
目的研究经眶上外侧-纵裂入路至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区的显微解剖,为临床应用该入路夹闭前交通动脉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20具(40侧)成人尸头模拟经眶上外侧-纵裂入路,显微镜下观察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区的暴露情况,测量并记录相关数据... 目的研究经眶上外侧-纵裂入路至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区的显微解剖,为临床应用该入路夹闭前交通动脉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20具(40侧)成人尸头模拟经眶上外侧-纵裂入路,显微镜下观察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区的暴露情况,测量并记录相关数据。结果经眶上外侧-纵裂入路可较好地暴露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尤其是前交通动脉的上区和后上区,且在暴露时对同侧额叶及直回的牵拉明显减轻。前交通动脉长度为(2.80±1.12)mm,中间外径为(1.79±0.82)mm,其距视交叉前缘中点距离为(4.59±2.22)mm。结论眶上外侧-纵裂入路具有手术视野好、脑组织损伤小等特点,对于上突型和后上突型前交通动脉瘤的暴露十分有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眶上外侧-纵裂入路 前交通动脉复合体 交通动脉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